什么是IPO上市?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IPO破发就是指股票上市当日跌破发行价。公募:向公众发行股票。上市只是统称,学名就叫公开募股(当然这中间还分巡演,就是让一些大的基金公司购买股票,剩下的会放到公开的市场去卖,以便散户或者机构购买)。拓展资料:IPO就是首次公开发行。什么叫做发行呢,就是增发股票,就是让新的、更多的投资者把钱投资到公司里面来,同时给这些投资者一些新的股票,允许他们以后参加企业的分红。IPO和上市经常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我们国家的证券法规定上市之前必须要进行公开发行,没有公开发行的企业也不能上市,所以两者几乎是捆绑在一起了。但是从法律上讲,这还是两个环节,公开发行在先,上市在后。IPO破发是指上市交易的股票价格,比发行时候投资者投资的股票价格要低,跌破发行价了,成为破发。参考资料:首次公开募股(IPO)百度百科
ipo是什么?听说着ipo上市对股市有风险这为什么啊就像新股上市一样吗?还是比新股上市对股市更严重啊
IPO就是新股发行公开募股。IPO之所以说对股市有影响,并不在于这支股票,而是因为新股的发行对股市资金的吸引和冻结造成在股市二级市场的流动资金减少(新股发行的资金市场简称一级市场),如果发行的新股多而且盘子较大,那么在发行期间冻结的资金就是几何级的增加,打个比喻,一只新股IPO募集10亿的资金,那么在发行期间冻结的资金往往是10倍左右,而换一个方法看就是看中签率,如果中签率是1%的话,那么可以简单认为,有1000亿资金被冻结。所以说,IPO对股市的影响,实际上是对资金面的影响。不过,在一级市场活跃的资金,其实很多并不会流入二级市场,新股上市后,这些资金通常会火速出货套现,继续回流一级市场。
ipo和上市有什么区别
IPO和公司上市的区别:IPO是公司上市方式的一种,这个首发上市;上市方式除了IPO,还包括借壳上市等。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仔喊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宽戚丛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慎樱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我们通俗的讲是新股上市,就是公司的股份可以在市场自由流通。123
IPO就是上市?一文详解北交所上市攻略|新书推荐
编辑推荐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上市始终是众多企业主的梦想目标,上市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里程碑。随着注册制的实施和北交所的成立,上市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你的企业适合在北交所上市吗?到哪里上市?上市前期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修炼内功?上市流程中有哪些坑要避开?上市后如何规范运作?
作者李可书博士长期从事股权投融资并购、股权激励、上市相关业务的企业辅导咨询。本书是他将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上市辅导企业实践进行系统化总结的作品,通过大量经典案例的全面解读北交所上市的要求、条件、流程、股份制改造、审查要点、上市后的安排等,帮助企业快速上手。
本书已于2022年11月出版上市,对于指导中小企业上市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非常适用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冲刺上市、相关投资者或学习上市人群。
正文赏析
上市是很多企业的梦想,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上市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很多企业开始筹备上市,希望拿到资本市场的入场券,通过上市与资本运作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企业借助层层递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力量,通过产融结合、实业与资本的结合,完成企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成为一个上市的公众企业!从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资本市场也从未像今天一样,离中小企业如此之近,尤其是北京证券交易所(简称北交所)横空出世后,更是给中小企业拥抱资本市场带来了重大机遇。正因为如此,对于广大企业而言,我们需要了解全球资本市场的形势和注册制改革后对上市的影响,以便在考虑上市地和上市板块时做出最适合企业的选择,在准备上市时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上市和IPO是一回事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IPO”“发行”“上市”“挂牌交易”等早就成为不少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很多人以为IPO就等于上市!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呢?发行与上市有什么区别?发行必然会上市吗?
IPO的全文是InitialPublic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也即企业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根据现行《证券法》的规定,公开发行是指“向不特定对象发行”或“向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发行”。
翻开任意一本招股书,第一页封面除了企业名称、logo,保荐机构、承销商的名称、logo以及一些例行提示之外,还有招股说明书的全称,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的字样,其中“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指的就是IPO,后面“并上市”告诉投资者这家企业是在哪个交易所、哪个板块上市交易。公开发行股票是第一步,上市交易是第二步,有先后顺序。所以,理论上IPO和上市是两个独立的事情,IPO原则上并不一定导致上市,有可能发行股票不成功,假如发行股票没有人购买,自然就没有机会上市交易。
但是实际中,企业募集资金的目的是投入生产,投资者对公开发行的股票进行投资的目的是获取回报,而在交易所进行公开交易是投资者获取回报最便利、可行和有保障的方式。如果不能通过交易所的交易实现股票的价值,再加上私下买卖股票的流动性比交易所的交易要低得多,不便于未来退出,因此投资者获取回报的途径就只剩股利分配。于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总之,IPO和上市两个独立的事件由于各种原因具有了接连发生的惯性,导致容易被误解为同一行为。
全球资本市场全景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从大的层面来讲,上市按照区域分为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境外市场指的是美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等这些国家或地区设立的交易所;境内市场现在主要有三地: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
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上市不仅仅包括IPO,还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简称新四板)。
多层次资本市场
境内交易所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排在最下的是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如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这些区域性股权交易所不属于全国性的交易场所,而是针对本区域内的股权交易。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设立是为满足一些实力尚未达到新三板和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企业的股权交易需求,活跃交易市场。
在此基础上有了新三板,从区域到进入全国性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进行分层,有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2021年变成了北交所。因此一般的企业如果前期达不到上市的条件,可以先去当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挂牌交易。之后如果具备了相应的实力和条件,再来新三板的基础层或创新层挂牌,挂牌一年之后就可以去北交所上市。实力更强的企业也可以到上海交易所或深圳交易所上市,或是选择境外上市。
从资本市场的全景来看,目前企业上市可以选择的地点和板块较多。从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挂牌和上市企业数量角度看,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最多,然后是主板上市公司,然后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然后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北交所因为新成立,上市公司最少。上述现状也更表明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和板块的重要性。
作者观点
Q:北交所的流动性如何?是否不如沪深交易所?
我曾跟一些机构投资人聊大家对北交所设立后的感受,一些投资人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北交所的流动性问题,因为如果北交所的流动性还是跟之前的新三板一样的话,投资人投资的公司上市后仍很难退出,就会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激进型,毕竟有退才有进,投资人需要退出才能获利和落袋为安。
关于流动性的问题,我认为完全不用担心。
首先,北交所投资者的门槛比新三板的门槛大为降低,使得普通投资者有机会参与投资。新三板改革后,基础层的投资者准入门槛是200万元,创新层和精选层的投资者准入门槛是100万元,把很多普通投资者挡之门外。
其次,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对北交所和新三板感兴趣,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北交所主题基金。2021年11月16日,华夏、广发、汇添富、易方达、南方、嘉实、大成、万家基金等首批8家公募旗下的北交所主题基金,纷纷发布招募说明书和份额发售公告。2021年11月19日,总共40亿元限额的发行大战正式打响,渠道数据显示,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均在半天内达到或超过募集上限。
市场上的投资者多了,交易自然就活跃了,流动性不成问题。
资本市场形势变化:股票注册制改革
目前资本市场重大的形势变化之一就是股票注册制改革,股票注册制改革将会对企业上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1、注册制改革历程
2018年10月,国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在上交所开市,注册制试点正式落地。2020年深交所创业板也开始实施注册制试点,那么北交所也理所当然地实行注册制。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
目前仍然实行审核制的板块是主板,全面推进注册制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2022年一整年国家都将重点推进主板注册制。注册制的大潮显而易见,那么如何适应股票注册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2、主要内容和核心要点
第一,股票注册制改革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同时围绕注册制改革,《证券法》在2019年12月8日正式全面修订,也是注册制改革之后的一个大变化。
第二,注册制改革非常重视投资者保护,引入“代表人诉讼”制度。过去公民利益受到损害时只能选择自己起诉,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而代表人诉讼制度可以让受害者们委托一个代表进行诉讼,这是加强投资人权利保障的措施。
第三,股票注册制改革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处罚力度。罚款从最高60万元调整到最高2000万元,甚至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更高、处罚更严。
证监会市场一部主任李继尊提到,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实现方式是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要让市场来判断公司是否有资格上市,并由市场进行持续监督,以信息披露为监督核心,宽进严出,从事先的监督逐步过渡为事后的监督,以督促企业长期保持合规状态。
总结股票注册制改革的三个特点:第一,优化上市条件,宽进严出。不再把利润作为唯一的重要条件,在利润、科研投入等方面优势明显的公司也有上市的可能;第二,标准、过程、结果公开,增强可预期性。每个公司的上市过程都是公开可查的,这种制度有利于公司做好自我评估;第三,消除对发行价格、规模等的行政限制和干预。发挥市场在股票发行中的评估作用,让市场决定、市场买单,由市场判断公司股票是否有市场。
总体来看,股票注册制改革有利于公司上市。
作者观点
Q:注册制后,是不是上市更容易了?上市的风险是否更低了?
根据我多年从事资本市场的经验,注册制以后,无论从审核的时间周期上、上市的财务标准上看,上市显然变得更容易了,国家一直鼓励扩大“直接融资市场”,也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覆盖面,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上市公司的数量会大大增加。这里面的核心原因是,注册制的本质上规定上市的基本门槛,而让市场而不是行政手段来判断上市企业的价值,属于“宽进严出”,强调事中监管,属于相对过去审核制的时候更加容易了。
但要强调的是,这绝不意味着企业随便努努力就可以达到财务指标,而是需要尽全力且持续保持营收和利润的水平,不能为了达标而财务粉饰业绩的办法。因此,注册制后,尽快财务指标的要求有所降低,尤其是北交所的上市财务要求,但是对内控合规的实质要求并没有降低,比如对重大违法违规的“零容忍”,这是底线的问题。
上市的法律风险是提高了,拟上市企业要抛弃侥幸的心理,踏踏实实提高经营业绩,扎扎实实提升合规水平,这样才能在上市之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北交所的设立有助于重塑长期价值为核心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北交所上市公司会快速扩容,甚至超过上交所和深交所,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提升对北交所上市的全面认知,拟上市企业通过提升主营业务收入和持续发展能力,步步为赢,实现稳步上市。
李可书编著
《北交所上市攻略:手把手教你上市》
2022年11月
“码”上购书
作者简介
李可书,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资深律师,上市和股权专家。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韩国国际法律经营大学、中共中央d校研究生院,分别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财政部PPP法律专家、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并购与重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企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拥有十余年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经验,长期从事法经济学、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以及金融、投融资、上市、股权激励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已出版《股权激励实务操作与案例分析》《企业并购全流程:实务要点与案例分析》《当代中国企业工会保护劳动权的法经济学分析》等多本专著,并先后发表十数篇论文。
本书目录
前言
导读拥抱资本市场
第一章北交所的“前世今生”
第二章为什么要上市?——上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章你的企业适合上市吗?——上市前的自我审查与评估
第四章如何筹划上市?——修炼内功
第五章北交所上市的流程和操作要点
第六章如何顺利过审——北交所上市的审查要点
第七章上市后的规范运作
结语北交所上市的未来展望及注意事项
附录北交所上市相关法规和制度目录
相关阅读
IPO什么意思
是好事啊!短期利空,但从长期来看,每次市场好的时候,IPO不是都会重启的
追觅科技ipo上市时间
2021年5月。据追觅科技官网显示,追觅科技ipo上市时间为2021年5月。追觅科技是一家具有“极客”基因的创新型科技公司,聚焦智能家电行业,全球渠道布*覆盖了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
注意了,上市和IPO并不是一回事!
已上线:
在港股、美股和A股上市到底有什么区别?
视频:上市和IPO并不是一回事!
问:IPO、上市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词汇,很多人以为IPO就等于上市,这种看法是不是正确呢?IPO和上市之间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请知名投融资法律专家李可书博士为大家讲解一下。
李可书: IPO的英文全称叫做InitialPublicOfferings,翻译过来意思是说首次公开发行,那么在我们国家的《证券法》也非常明确,叫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公开发行指的是说向不特定对象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特定对象指的是超过200人,也就是说如果向不特定对象发行,或者向我们已经知道的特定对象发行,但是超过200人的情况下,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叫做公开发行。
那么公开发行和上市什么关系呢?上市指的是说公开发行的股票向证券交易所的系统里去进行交易。所以正常来讲公司在将股票发行之后,往往会拿到证券交易所去交易,这样的话能够提高它的股票流通性,能够卖一个更高的价钱。但是这也不是必须的或者必然的,如果公司在发行股票的时候,已经有大量投资者愿意在线下就把股票都买走的话,那么企业是可以不用去证券交易所去上市的。所以首次公开发行,或者IPO和上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前后的关系,而且呢也不是必须的关系,这个希望大家做一个区分。
下面是节目预告:
上市有哪些好处?
上市又会带来哪些“麻烦”?为什么华为、老干妈坚持不上市?
企业登录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不同板块分别需要有哪些条件,又该如何选择?
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上市时机?
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赴美上市?境内外上市有哪些区别?
上市要走哪些流程?要花多少钱?
企业上市一定要聘请中介机构吗?中介机构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中介?
证监会审核的要点有哪些?导致企业IPO被否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腾讯财经出品
有趣“财”快乐
IPO是终点,还是起点?
一个有趣、温暖的VC
来源|常垒资本
“做一级的对项目会有一种盲目乐观和自信,但到二级市场会是另一回事,经常和二级的人聊聊还是挺好的”。
大腿一拍,有道理啊!这句被我评为“当日最佳”。
复盘-研究,仍然是一个从业者的职业修养。所以再次拿起工具,做了一下二级市场的发行价格和市值走向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目前超过了4000家,作为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或者自然人股东,参考十几亿人的分母和1.4亿的法人公司数量,那都是人中龙凤。在这其中,大概500家公司股票跌破了发行价。五百中的400多家是“老票儿”,跌破发行价的主要还是传统行业扎堆。
其中,服装家纺类、专用设备类、化学制品类、汽车及零部件类、钢铁类破发的上市公司数量居前。这也没办法,凡事都有生命周期、产业周期和资本周期,不是每家公司都有老树开新花。
行业在发生变革,产业在升级,因此上市公司中一定有一部分的公司:生、老、病、死。
但让人奇怪的,在去年这么一个牛市,次新股也有50多只跌破了发行价。不知道最后1-2轮的Pre-IPO投资者是不是头上三根黑线。
专投Pre-IPO跨板红利策略,现在失效了。
分析跌破发行的这些公司,确实发现一些共性之处:
1、上市之后业绩就变脸。
翻脸比翻书还快。估计上市也是流血上市,本身增速并不高,最后一年的报表透支了太多未来的收入,K线就走出了驼峰的样式。还是单峰骆驼。
2、市值太小,未来缺乏想象力。
华为增长法里面有这样的洞见:“规模优势是有比较优势的!”咱俩做一个事,我做的就是比你大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我就是有相对的优势。
3、选择多了。
注册制之后,新票多了。资本周期不明显,马太效应开始显现。中国未来出现美股和港股的现状:仙股众多,龙头效应开始显现,这个趋势不可逆。
4、实控人对于市值管理不上心。
这样的董事长不在少数,有一种是觉得我就安心做业务,酒香不怕巷子深。IPO上都上了,不好好管理市值,股价往下走,弊端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定增价格问题,市值萎缩是全方位的失去IPO红利。
所以,作为股权投资,登板就赚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还是回头看早期吧,数据表明早期股权投资仍然是回报倍数最高的阶段。
但不同的公司,从诞生到高峰,在一级和二级市场,都有都会出现高成长。尤其在登录二级后的业绩爆发,叫一家公司的“第二次曲线”。
toB投资,回报高不高?
上图是常垒资本的一个估算。100倍的项目回报,算不算吸睛?
一、二级分解下来其实是可以做到的。常垒做的是早期股权投资,如果把A轮定义是1-2亿估值的项目,到Pre-IPO轮30-50亿的估值,对于A股科创板上市公司来说,这个不算过分估值。
我的合伙人投资的云账房就是典型案例,2016年A轮估值1.2亿,2020年完成30亿估值的D轮,今年估值更会再进一步,这就是典型的我们实际投出来的案例之一。一级市场完成了15-20倍的估值增长。
其次,不管是投A轮还是专门盯着Pre-IPO的基金,在扣动扳机的那一刻,投的都是增长。就算是Pre-IPO轮,如果仅仅是因为财务指标到达过会标准,内在缺乏增长力。这个Pre-IPO的投资不会赚钱,项目就算过会,锁定期后的市值极大可能会倒挂。
IPO之后,有增长的公司,3年市值增长个5-10倍,不过分吧。其实真的拿的住,toB投资,面向A股IPO退出,最快8年,保守点,10年,一级二级,两级相加,100倍难道不香么?
由上图可以看到,如果上帝视角,为什么不选择直接在第六年后期,或者直接Pre-IPO轮,投这个在IPO后有2次增值曲线的公司呢?
直接吃那最有营养的部分,不是更香?
贪心算法要的是步步最优,但从最终结果却很难到达全*最优。
理想当然是很美好的,但投到最有营养那段区间,实际操作是很复杂和困难的。具体难在哪?我下面来说说。
投后期的项目或者Pre-IPO轮项目的机构,我们通常叫他们PE(相对他们,我们叫早期VC)。这些机构的投资特点往往是因为“背书”而扣动决策的扳机。
很多在PE机构从业的投资人会经常发现一个疑问:
很多容易决策的项目,是老板(合伙人)拿到的,自己就是做执行和各种尽调;反而自己自下而上推荐的项目很容易被苛刻的质疑?
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决策触发因素不一样。后期项目的特点是:
1、优秀的后期项目投不进去,要份额需要关系或者除了钱以外的原因。换句话说,优秀的后期项目,不是你想投就投,想有就有。
2、后期项目虽然有财务数据,但真的派几个人进去DD,干二周,就真正能搞得清楚这个公司的真实情况吗?很多真实情况,不是想调就能调出来的。
以上两个原因就是后期项目的决策难度戴维斯双杀。
所以,后期项目就需要这个项目的早期投资人的背书,这个项目到底怎么样,这个人还得说实话。(说实话,反而是这个世界最难的事之一)
从A轮开始投,跟踪了这个公司4-6年了,肯定比刚进去看2月的朋友,要更了解这个公司的基本面和增长能力。
2019年7月23日科创板开闸之后,钱都突然堵到了后期项目。随后到今天,经过2019-2020年的集中轰炸:后期项目的估值终于爆棚了,科创板放进来的200多家公司,终于也出现了不少市值倒挂的项目。
市场中随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投Pre-IPO不赚钱了。
本质不是Pre-IPO不赚钱了,是投没有增长的Pre-IPO不赚钱了。
有增长的后期项目,投Pre-IPO还是赚钱,但怎么判断他有增长以及投不投得进,就成为了主要问题。
能不能判断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有增长?怎么看,你的都需要投早期的朋友。
当没有人去投早期了,后期的项目怎么来呢?
如果股权投资,投的是增长,那么怎么看这家公司是有增长的?
一般一家公司的增长维度,有如下四个部分。
客户、利润、人才、能力,从四个维度增长构成了一家公司增长的核心能力。如果在四个维度如何判断,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二部分。
营收的增长,来自于客户的增长。
谁是客户?
-最终的使用者是客户。
-当产品卖给代理商的时候,代理商是渠道,不是客户。
-单位来洽谈业务人,这是客人或者叫客户代表,不代表客户全部。
-客户代表和客户的诉求,短期、中期、长期,有可能不一样。
-客户的战略和企业的战略高度一致,长远价值,高附加值这就是战略客户。
以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和创始人和高管交流起来,或者审视这个公司的看法。从高层、中层、执行层,来判别这家公司是否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目标客户。有了目标,才有增长。甲方都搞错了,乙方哪来的高增长。
同理,可以审视一下内部的分工:
内部的部门,谁是客户?
-内部的领导、部门是下一道工序,而非客户。
-财务、人士、行政的客户依然是外部客户。间接的服务客户。
内部的部门也相当重要:财务、人事、行政,这些部门可以成为一家公司成长的阻尼,也可以成为润滑剂。有一个高高在上,以管理部门自居的中、后台部门,这家公司不会增速很快的。
其次,销售部门的认知与增长,怎么理解客户的需求?
需求=需(痛点)+求(期望)
1、现有“需”后有“求”。单纯关注当下的求,是片面的理解客户,会被客户替代。
2、客户买电钻,目的是打个洞眼。如果可以有产品替代电钻打洞,完全可以不买电钻。单一产品容易被替代,个性化解决方案才有粘性。
3、拿着自己认为市场需要的产品,不断碰客户,不如围绕客户需求改造产品。脱离客户需求的“技术自嗨”是可笑的。
4、销售的任务不仅仅是去“卖”,倾听客户声音,传递给后方。
以上都是审视从业务增长的角度的几个着眼点,业务的增长背后靠的是系统工程。不是因为有个一个大关系,或者一个亮点,一家公司就可以躺赢了。
毛利比净利还重要,如果毛利高,净利润低,话说少花点,净利润就出来了。
但是,如果毛利都薄的像刀片,何谈净利在哪里呢?
下面是对毛利-净利-现金流的看法。
1、单纯看待“收入增长”,不顾及“毛利”,就像人对高碳水的胡吃海塞,把企业吃成一个虚弱的大胖子。
2、毛利的重要性:10%(流水),30%(代理集成),70%(自研高科技)。
3、收入-利润-现金,是个组合,单纯追求哪一个都会变成畸形。
4、保持规模增长是企业活下去的基础,高毛利产品销售1亿是生意和创业项目的分水岭。
5、融资是比经营更容易获得现金流,但CEO要保持清醒,现金流为负是温水煮青蛙。
第五条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公司越融越亏,越亏越融,直到融不到的那一刻就崩盘了。融资是比积累经营利润容易得多的获取现金流的方法。企业的管理者,第一看中的数据不是三张报表,那都是虚的数字。而银行里,还剩下多少钱,这可是实打实的生命线。
阶段内,有容易的方法获得现金,绝大多数人会对难的方法忽视和放弃。
到今天为止,A股科创板亏损上市的,也不足5%。这5%有赛道龙头,也有“爸爸”的亲儿子。怎么证明,你就是这5%呢?
还有人说,我们不上A股去港股,美股。这两个市场是允许亏损的。好吧,那就走一把“自融IPO”和“单峰骆驼”的走势。toB企业科技,在这两个市场,中概股其实不讨喜。
另外,如何看待投入和产出。毛利是用在未来的产品开发,还是留下来做利润?
1、产品研发投入的“针尖战略”。刀子型的产品,扔出去就能见“血”。
2、市场宣传和销售策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人力、物力、资金聚焦一个行业的标杆客户先撕口子。
-有了行业标杆客户,行业客户的复制作为优先战略。
利润就是:一个熟悉而赚钱的事,反复做。
3、在机会面前大胆投入。战略机会永远存在,技术在进步,客户需求在发生变化,要围绕客户需求与产品的类别持续升级产品+开发新产品。
4、规模经济是有比较经济优势的;小而美的公司绝大多数变成了平庸。
人才的增长、组织的搭建是一个公司增长的基础,观察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从高层到中层,尤其一线的员工再聊聊。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中高层的管理者,天然习惯口吐莲花。和一线交流一下,会知道这个公司真正的执行情况如何。毕竟收入来自于合同,一线执行层是合同实际的获取方。
员工的认同感,也是考察一个企业的增长潜力之一。员工形成组织力量,奔着认同的目标去做事和仅仅为了那一份工资薪水而做,结果可能是两样的。
回顾解放战争,从口号上看:
“同志们,跟我一起上!”对比“给老子上,打赢了有赏!”,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
常垒一般进入的节点是市场突破期之前,一般优秀的toB公司,在一级市场曲线是可以在市场突破期IPO的,这部分从A轮到Pre-IPO轮会有15-20倍回报。从市场突破期开始,对于公司的领导力就逐步要求更高。规模化经营,会对领导力要求更高。
IPO之后要实现企业的二次曲线,更要在领导力上提高。没有企业领导,持续的增长无法实现。
上面讲述了判断一个公司增长的维度,其实IPO前后判断这个是一样的。
投资后期项目的最大障碍是,不是每一个投资人真的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这个公司。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很多后期的PE也就是获得一份尽调的报告,以及一次和高层会面的机会。
但往往通过这两部分信息,是无法判断这家公司是否还具备增长潜力。如果幸运,也许能找到这家公司的早期VC投资人,并且要相熟,也许可以得到一些一手的信息。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朋友。或者找到了对方完全不说实话。那么对于很多后期股权投资者来说,投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就非常不足了。
祝各位2021,投的对,进的早,拿的住。
•END•
▼
IPO上市是什么意思?ipo上市有什么特点?-产业研究网
IPO上市是公司公开募集资本挂牌上市,成为投资者可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来说就是通过向上交所,深交所申请,把公司的股票在这两个股票交易所进行交易。
公司上市也称IPO(initialpublicofferings),是指公司首次在公开市场挂牌交易。在中国内地来说就是通过向上交所,深交所申请,把公司的股票在这两个股票交易所进行交易。
一般境内IPO上市流程有:股份制改制-公司性质-业务-股权机构-辅导-制度完善-高管培训-资料准备-材料申报-审核-股票发行及上市-批文-路演询价-发行上市。
1.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在IPO之前,公司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核查,其中包括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经过IPO的整个流程,公司的内部管理将更加规范,业务运作将更加科学。IPO完成后,需要向投资者开放,接受投资者的监督,这将更有效地刺激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2.提升公司品牌,扩大知名度。由于注册制在中国尚未全面实施,上市条件比海外更为严格,因此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要好于国内其他同行。因此,每个企业上市,无疑是在向公众展示公司的综合实力,向公众传递公司良好发展前景的信息,甚至成功地向全国人民做了一次品牌广告,告诉大家“我们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3.获得充足的现金流,帮助公司更好的发展。当一家公司上市时,筹集资金对公众来说非常重要。有了充足的现金流,它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投资运作,包括新技术的研发、市场领域的扩张、在产业,开设上下游链等。可以帮助公司进一步提高或稳定在行业中的地位。
4.吸纳人才。公司上市后,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都不同于以往,将更能吸引业内顶尖人才进入公司。人才的注入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实现良性的正循环,让企业越来越强。
标签:IPO上市是什么意思ipo上市有什么特点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IPO就是要上市的意思吗?
IPO即首次公开募股(首次公开募股)。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1](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2]有限责任公司IPO后会成为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另外一种获得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可行方法是在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允许私人公司将它们的股份向公众销售。这些股份被认为是“自由交易”的,从而使得这家企业达到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要求条件。大多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对上市公司在拥有最少自由交易股票数量的股东人数方面有着硬性规定。[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ipo和上市是一回事吗(什么是IPO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