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造句_都督造句大全-词语造句-查字典造句网
1、爸爸每天都督促我听一曲交响乐。
2、然而,地方州郡兵应属于中、外军中的“外军”,故都督将军所统之兵含中央驻屯军和地方州郡兵。
3、因此,北魏后期“道”的设置是与大使、征讨都督和行台的任职联系在一起的。
4、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5、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都督胡汉民任梁为军**交通部部长.
7、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
9、姚州都督府东部滇池秦臧地区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所置十二羁縻州的具体地望至今多不清楚。
10、都督,我奉太师之令名你快速赶到洛阳,和太师一起迁都长安!
11、陛下,臣以为,若广南都督府能夺取宜章,则荆湖南路和江南西路,均指日可下。
13、隆兴元年(1163),命张浚都督荆襄,浚命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与金战,是所谓“符离之役”。
14、纪纲当初因瓜蔓抄事件清查有功升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要知道六部的尚书也只是正二品,再往上的品级非功臣宿将而不可得。
15、枋头大都督府,几天来,一片喜气洋洋之色,奴仆们在指挥下,忙碌着在府内各处张灯挂彩,很多破旧的地方也开始由木匠在催促声声中修缮一新。
16、对于武将的升迁、调动虽然依旧由兵部统筹,但是大都督府若是觉得不妥便可驳回。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萧公刚刚升了太尉、都督,恐怕一二年间不容移官,况且,吉梦也未必应在旦夕。
20、镇南都督府进行改动,都督驻地从赞州移到铁门关,以便更接近前线。
21、好,人心齐,泰山移;本都督知道你们会齐心协力的。
22、明帝临崩,出为会稽太守,加都督,坐误竟囚,降为冠军。
23、这个家伙最烦人,大都督每次安排个什么事情他都推三挨四的,老子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今天就替大都督出口恶气。
24、好啊孝杰,你不日整肃军队前往碎叶将碎叶都督姚汉抓捕归案,如今元凶巨恶被诛,战火止息,安西四镇克复,实乃大周之幸,黎民百姓之幸也!
25、李御策马回到大都督府,洗漱之后无力的坐倒在胡床之上,倚着靠背陷入了沉思。
26、众军大惊,尽传言都督箭疮大发而死,各寨尽皆挂孝。
27、一旦省城有变,自己的这几千号弟兄,都将以大都督马首是瞻。
29、赤壁之后,诸葛亮便以一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把当时的江东第一大帅哥,大都督周瑜给活活的气死了。
30、他是清廷的军官,如今要他做这谋反的事情,他是万万不敢的,千推万阻,绝不肯当这个都督。
31、八月,孙权进驻皖口(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遣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并派奋武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左、右督,各统兵3万袭击曹休。
32、褚遂良,因书法而冠绝一时,最终由于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所以被贬为了潭州都督。
33、当初于禁将军兵败回朝,深感愧怍,已交绯印于宫中;却不知徐晃将军随司马都督出征而殁,绯印又在何处?
34、徐盛、丁奉喏喏连声,口称:“不敢!请夫人息怒,这不干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将令。
35、去告诉韩雷,要他记得他当的还是朝廷的管带,不是什么军**的副都督,要让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可忘了自己身份。
36、可惜的是,诸葛孔明遇到了他一生的劲敌,狡猾如狐的魏国大都督司马懿!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未建寸土之功。
37、汉中王有旨,念关羽上阵杀敌有功,终年督军不苟,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全权都督荆襄九郡一切事宜。
38、可曾精兵简政,让百姓得意休养生息?可曾兴办学校,让读书声郎朗于耳?既然这些他都没做过,你又怎能认定咱们家都督,一定就比他差?
39、步阐数代为西陵镇将,仓卒被召,以为失职,且惧怕遭人谄害,遂于九月举城降晋,送侄步玑赴洛阳为质,晋武帝诏命步阐为都督西陵诸军事、卫将军。
40、哎呦呦,这不是姓杨的那个丘八么,今儿个什么天啊?怪不到大清早乌鸦呱呱个不停,感情本都督要他乡遇故知!
41、新宾榆树乡往上的都督、岔路子以及嘎巴塞等村屯,多年来踏访考察,无一件兵器出现。
42、黎元洪只不过是一个庸劣无能的懦夫,昔日武昌革命*人以为统帅无人,便拥其为都督,旋而副总统,这就是祸根所在。
44、都督,大事不好,营外燕军攻营,响炮之时,大军误认做自家信号,已冲了出去。
45、时赵修延起逆荆州,萧衍遣兵接援,世隆欲令智以功自效,遣智讨之,除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假骠骑大将军、荆州大都督,进爵为公。
46、哈哈哈,这是当年我和张任师弟一起用计捉的飞翼虎,因为他当了西川大都督,所以这飞翼虎对他也没用,自然就留给了我,哈哈,赵云你们就先来尝尝他的厉害吧。
47、兄弟在这里说句不恭的话,谁要是能做到这两点,兄弟这个上海都督马上双手奉上!
48、王尚书当然指的是王在晋,此人在清修明史中背描绘成了一个十足的窝囊废,完全就是用来衬托孙承宗和袁都督的光辉形象的绿叶。
49、刘都督不必过谦,足下收复科布多,平定清廷余孽杨增新,早已全国扬名,人人敬仰!在下这次前来,是特意带来孙先生的口讯!
50、直到此时,张浚再次指出岳飞专意并兵,意在要君时,方如梦初醒,同意了张浚的建议,派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领湖北、京西宣抚判官。
51、尔硃荣之死也,世隆拥众北度,诏庆孙为大都督,与行台源子恭率众追击。
52、日暖风和,春色气爽,熊津都督府院内,一女子练,剑风赤白简洁,轻盈如风,正是常月如,一时兴起,多耍了几阵。
53、魏中贤正要好言相劝,却见小安子跨进客厅,打个千:禀报大总管,左都督田尔耕、都指挥使佥事许显纯和令公子侯兴国求见。
55、朝野多以为不顺,武帝内愧,以岳阳王察都督雍、凉、益、秦、郢随诸军事。
56、原来如此,那海战便不用再议了,也请水军都督马上督促部下监造铁皮船,这样才能抵挡得住异魔的水攻。
58、这一百五十万平书兄垫的款子,以后自然也是上海公库来还………这上海都督的职位,明天兄弟就替平书兄布达!要是还信不过兄弟,那兄弟马上就办布告公文!
59、我努力但不保证尽快码出一本让你们喜欢的书!南越大都督。
60、辛丑,凉州都督王君掞破吐蕃于青海之西,虏辎车、马羊而还。
61、杜重道,虽然名义上他是南衙第一把手,可实际上,郭怒才是南衙第一人,因为他是锦衣卫指挥同知兼都督南镇抚司。
62、附近的彩号们看到朱都督向自己致意,纷纷努力从地上抬起半个身子,扯开嗓子回应。
63、现下又正是乱的时候,这个二杆子都督杀了自己,真跟杀只鸡一样没有分别。
64、山寨中,雷刚二哥作寨主,何天幸哥哥作军师,雷明哥哥作都督,周进、成其统领马军,我和王远、何天禄、赵广四人管理步兵,各事都布置得井井有条。
65、破六韩拔陵六镇起义后,破六韩孔雀受封为大都督、司徒、平南王。
66、且说孔明偶来江边,闻说玄德来此,与都督相会,吃了一惊,急入中军帐,窃看动静。
67、周瑜大笑,说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取?刘备说:都督不可轻敌,曹仁勇不可挡,能不能攻下南郡,话还不敢说。
68、大都督,我看像秦陆这等猛将不需要多少兵卒就能应付,预祝大都督马到成功!
70、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领锦州。
71、只是曹休待自己恩高义厚,不得不拼死相报,乃转谓曹休道:“都督且安心,末将前去厮杀。
72、扬州大都督雄兵在握,经武则天称帝的大周朝平息徐敬业之反后,大州严府,吏治肃然,流配犯人若敢西行,动辄得咎,罪上加罪,而酷吏执法,轻则鞭笞重则砍头。
73、要知道,从三岁起,那宇文成都便已经跟着隋朝第一勇将鱼俱罗大都督学习武艺,至今已然学了整整六年。
74、父亲杨洪是官拜都督,位居一品,坐镇宣府的大帅,儿子年纪轻轻就掌万全都司,也真正的算是将门虎子了。
75、号称都督的便有十几面,其余各种将军、校尉的不计其数,最让人捧腹的是最前面那杆白色床单制成的大旗,上书斗大的隶字:替天行道。
76、调露元年,大唐安抚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反叛,又重置四镇。
77、蜀汉将领,曾为关羽主簿,先后任职,宜都郡太守,丞相参军,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
78、杜预闻之,知王浑乃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勇将,便秘密上疏司马炎,让司马炎封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移镇寿春,以备伐吴之需。
79、从此,堂堂都督府的七少就差成了澹台家的倒插门女婿!
80、中书令张华权略过人,运筹决胜,声誉益盛,名重一时,今为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
81、你总不会心短眼浅,硬要用铡刀片子多杀些人,让弟兄们流血,眼馋我和张大都督这盖世之功吧。
82、大唐英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人或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刘都督让本宫见识了何为大唐男儿本色,一身是胆。
83、他小子一家占着江东历经三代,再加之又有长江天险和四位都督坐镇。
84、都督请放心,我那逆子奴寇儿虽然还有一万兵马屯驻在开阳,但只要小老儿能够现身于开阳城下,奴寇儿定然开城迎接都督的大军……
85、主公可一面奏封绍为大将军、太尉,兼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封其三子为州牧,以安其心;另一面可抓紧时间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布置防务,以备大战。
86、时任湖北都督段芝贵,联合政界齐聚他的督署,遥祝大总统袁世凯“福寿无疆”。
87、‘照会关于沪军都督人选,理应事先协商,持论公允’。
88、周室诸王数欲伺隙杀坚,坚都督临泾李圆通常保护之,由是得免。
89、不敢烦劳都督,小民此次前来,就是请都督传令打开城门,放小民一行人出去,小民有些要事,回城后必然厚谢都督大人!
90、第一营的军官有一大半是刘鸿逵的手下,一闻新津起事,立刻大举反扑,副都督指挥卫士队正在奋力反抗。
91、想我堂堂天蓬元帅当年掌管十万水军,看谁不顺眼就命我水军大都督点齐十万人马一起黑他,保管他遗臭万年气得生活不能自理,那是何等威风。
92、至于第一营,目前已经在我控制之中,那些刘鸿逵的人要么被我杀了,要么被晓以革命大义收服,请大都督尽管放心吧。
93、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
94、王僧辩至巴陵,宜丰侯循让都督于僧辩,僧辩弗受。
97、红旗报捷!是红旗报捷!都督得胜了!我们胜了!快,快,快报于贺兰将军得知!
99、冯特民原系同盟会伊犁支部负责人,后来负责新伊都督府外交,因在迪化之战中与刘先俊有些接触,新伊都督府改组后就继续负责**都督府的涉外活动。
100、尉迟敬德初仕隋,为朝散大夫;入唐,为右武侯大将军,讨吴国公,后出任襄州都督,累迁同州刺史,官至开府仪同三司。
101、营寨进退有度,实难有破绽,大都督怎言徐晃自恃过高呢?
102、都督平日待我等恩深义厚,末将等拼死护都督突围。
104、前方将士请大都督马上跟我回武昌,这是总司令的亲笔。
105、边疆地区的都督府和都护府都有管辖羁糜府州的职责。
106、主张君主立宪的旧官僚谭延闿顺风转舵,响应起义,当上了湖南参议院院长,然后他策动兵变,杀害了焦达峰,自己则当上了湖南都督。
107、后遇候景反,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
108、太原府城南城外的大校场上,已经聚集了难以计数的人群,数不清的百姓慕名前来,希望能见一眼帝国王牌军团和轩辕大都督的威容。
109、六年春正月己亥,大都督高岳等于涡阳大破侯景,俘斩五万余人,其余溺死于涡水,水为之不流。
110、临安城内,元朝两浙大都督府中,何明权身着副都督官袍在芒兀台面前点头哈腰地应声着。
111、刘文——固原镇总兵镇戍使兼都督佥事,后为乔行简重用。
112、庚子,诏大鸿胪卿杜超假节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行征南大将军、太宰,进爵为王,镇邺,为诸军节度。
113、是用日昃忘食,中宵愤惋者也,而衍都督、豫章王萧综体运知机,欲归有道,潜遣密信,送款于都督临淮王。
114、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驸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
115、刘都督刚刚在科布多打了个大胜仗,保卫了国家领土,连俄国人都不敢和他打仗,他怎么会是投靠外国人呢?
116、松漠都督府建在辽水上游的发端处,这里原是另一条大河善水的发源地,只是后来受沙土侵袭,河流改道,这才南下形成了辽水。
117、秋七月戊戌,诏赠王假黄钺、使持节、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齐王玺绂,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轻车介士,兼备九锡之礼,谥曰献武王。
119、朱都督、韩将军则被刘军费?、向宠部缠搅,暂时无法从岐山脱身。
120、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给年例赏银八百两,赏给蟒缎十五匹。
121、当时整个那密河沿岸都向大唐效忠,被叫做康居都督府!我家还有人做过康居都督府的长史,负责宣扬大唐教化。
122、等程潜和赵恒惕两人匆匆赶到都督府时,谭延闿已经脱去了大礼服,换上了一套长衫,在书房里泡起茶来,遇事不慌也算是谭延闿的一个特点了。
123、另一路从沙梁子南大蟒河的回流滩,也叫倒流源,向南进入后畛子,翻越秦岭,进入周至老县城,向西过四郎泉,从都督门进入洋县华阳,和另一路汇合。
124、只要出了这个军营门,我就是朱屠户,朱老蔫儿,而不是什么朱都督。
125、这窦怀??算是有些能耐,正是现今那齐鲁咽喉要地兖州的都督,兰陵公主与他也算是郎才女貌了,一直随他住在兖州府。
126、兄弟也不是想干上海都督这个苦差使,只是上海绅商们推戴,非要兄弟接下这个责任来,没办法,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也不必再说了……
127、王颁被杨坚特授了一个上仪同的武职,并加了开府权限,而王华强也当了他军府中的大都督,实为其谋主。
128、既是如此,都督何不虚与应战,以安其心,却使一军去取乐平,断了彼军粮道归路,吾却请轻骑绕道交城,急袭晋阳,两路夹攻,张飞不得还乡矣。
129、松公行辈最长,本来就是辛亥光复的首任滇督,又是我们的老领导,众望所归,都督一职,非松公莫属。
130、谁知役卒又送来加码通知:明天知府一行驾临,后天都督率左右两标人马莅县,这些人既吃又带,每天至少要石老头献上二十篓石衣。
131、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132、却说左都督田尔耕奉令挂帅,南征泗州府朱家庄。
133、承*人及军、学界多数同志推戴兄弟为都督,我无德无学,何能担此大任。
134、说这话朱宏?D就是打预防针,丁卯之役,皇太极出兵朝鲜,就是为了彻底解决后顾之忧,而此役之中,袁都督只顾着修城堡直接放弃了友军和盟友。
135、而且永州的太守早在几十年前便被云仓国主特封为了永州大都督,管理永州方圆八百里的军政民要。
136、既然陛下同意我等的意见,那我等祝周都督马到成功。
137、及段公病逝,追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并陪葬于昭陵,段瓒此番也得了封赏,远离了长安。
138、双鞭王兆春急得抓耳挠腮说:都督大人,我们全体将领都在此,只要您下个令,我们会全力以赴,在较短的时间将事情办妥。
139、真正的那位柳随风,却是不喜军中肃杀粗豪,不愿承袭这帅都督的勋位,只想得个县男的爵位,能吃上一份旱涝保收的俸禄就好。
140、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主,对方却是尚书仆射、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手握两万虎贲,身后还站着权倾天下的柱国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太原王尔朱荣。
141、张都督,马上要开会了,让你这些马弁娃,到馆里的接待室去喝茶吧,别在这里鞭子胡抡伤着了大家。
142、正当人声鼎沸之时,台面右侧军士对着红心大锣猛地一敲,高声喊道,“太子李若风上席!城主李豫,郡主陈夫人,君安大都督黄易上席!”。
143、大统八年(公元217年)九月,我在河朔地区设立大汉的第十三个大州,封庞统为河朔州牧,赵云为河朔大都督,改封梁王刘舒为河朔王。
144、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
145、刘渊对这位老友即将来投,更是喜不自禁,当即决定任王弥为镇东大将军,都督青州、徐州缘海诸军事、东莱公。
146、孙登岸后即邀集在上海的国民*领袖在上海同孚路廿一号黄兴寓邸会商宋案应付办法,安徽都督柏文蔚也托词到上海省亲,参加了这个会议。
147、刘渊知道后十分高兴,拜为镇东大将军、青徐二州州牧、都督缘海诸军事,封为东莱公。
148、江北百万之众,虎踞鲸吞,不争都督如此?傥曹兵一至,如之奈何?
149、谈不上什么辛苦不辛苦的,都督见召,我们这些在底下当小兵的,能不奉命唯谨么?
150、鉴于幕府眼下人才匮乏,属下恳请都督因陋就简,立即下令开科取士。
151、公公有所不知,半个时辰前,大同都督同知石参将领人将本站的驿马全部征发了,这会站内是一匹马也没有啊!
152、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东吴的都督周瑜可以说把这一至理名言发挥到了极致。
上一篇:着力造句
下一篇:着火造句
【西力】东吴四位大都督都在权力巅峰去世 这一切都是巧合吗 - 大众健康网
东吴四位大都督,都在权力巅峰时期去世,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为什么东吴的大都督如此短寿呢?又为什么恰巧都在人生巅峰后离奇死亡呢?东吴最出名的是前四名大都督,这四人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咱们先说第一名周瑜,当年江东小霸王孙策虽然作战勇猛,但是谋略尚短,但此时周瑜的入盟,让孙策这只猛虎插上了翅膀,直接席卷江东,重整山河,为孙吴奠定了数十年的基础,孙策巅峰时期,连曹操都要怕上三分,但是我们上集说过,郭嘉分析了孙策的性格: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听完曹操才放下心来,孙策如此勇猛,必然少不了周瑜这位王佐之才的辅佐,两人一见如故,周瑜是孙策嫡系,因此孙权继位后,担心周瑜功高盖主,周瑜长期统领江东马,陆,水三军,在军中的威望甚至力压孙权一头。
但是周瑜始终忠心辅佐孙权,只为报答孙策的知遇之恩和临终遗愿。孙权也一直对周瑜保持半信半疑后,赤壁大战后,周瑜在江东的名望无人不知,这就让生性多疑的孙权产生了忌惮之心,周瑜在被诸葛亮二气之后,身体明显已经支撑不住,但老谋深算的孙权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他若直接收回军权处死周瑜,定会落下谋害贤才的坏名声,因此他仍然坚持让已经患重病的周瑜,在诸葛亮和曹仁之间来回游走,而不是让他回家养病,最终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心脏病突发被活活气死,这也间接为孙权除去了心腹大患。
第二名鲁肃,在三国演义中,他一直扮演一个忠厚长者的身份,被周瑜和诸葛亮两位奇才来回捉弄,但实则不然,孙权虽然畏惧周瑜,但他却非常信任鲁肃,经常和鲁肃聊到深夜,然后君臣睡在一个床上,这交情一点不比刘备和诸葛亮的鱼水之欢差,鲁肃年轻时喜欢仗义疏财,大军没有粮食了,他拿出家中一半粮食,养活了一支大军,能够看出鲁肃的家族势力,在江东也是不容小觑的。鲁肃是联刘抗曹理论的缔造者,他一直在为这件事,来回奔走于孙刘二军,但是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迅速扩充,从战前的无家可归已经发展到耍赖不还荆州,他还是选择和刘备友好协商,尝试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试图能说动刘备,没想到最后是赔了妹妹又折兵,妹妹直接跟刘备穿一条裤子,而刘备也一推再推,打完四郡打东西二川,最后汉中都拿下来了,刘备还是没有还的意思。
刘备的一再扯皮让孙权看不惯了,之前的孙刘联盟如今被刘备的贪心彻底击破了,此时他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转变,曹操一蹶不振不足为据,此时刘备却特别猖狂,他要教训一下自己的大舅哥,但是这时候大都督鲁肃多次站出来,说该揍的人是曹操,不是玄德公啊,孙权直接崩不住了,抢我妹妹占我领地还耍赖,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但是鲁肃是大都督,小兵都是听他的,你光有战略思想,他不给你执行也白搭,因此鲁肃与孙权的矛盾日益严重,他只能自己搬开这块绊脚石,另一方面都了解周瑜有病,鲁肃本无病,但一日突然鲁肃暴病而亡,这就是孙权在宴席之间下了手脚。
第三名吕蒙。吕蒙和鲁肃的战略眼光完全不同,他和孙权的想法一样,看不惯刘备关羽的嘴脸。当时关云长单刀赴会,看东吴诸将如插标卖首,当时身为副都督的吕蒙气不过关羽如此狂傲,就想率人将关羽擒住。但关羽一把抓住身边的长官鲁肃,让他动不了手,就这样让关羽离去。另外关羽经常看不起吕蒙,认为他还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在孙权也给过关羽好几次机会,但给他机会他也不中用啊,他想让自己儿子娶关羽闺女关银屏之时,关羽却说虎女焉能配犬子,孙权好歹是吴候,而关羽只是刘备的将领,却仍然口出狂言,这几件事都让孙权和吕蒙无法容忍,因此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将荆州夺了回来。
战略目标完成,但是吕蒙想火,直接干掉了当时榜一大哥,虽然让吕蒙一战成名,瞬间声名大振,但也激起了刘备的怒火,杀弟之仇不共戴天,孙权只想让吕蒙放个二踢脚吓唬一下人,没想到吕蒙直接整了个手榴弹把人炸死了,现在刘备70万大军兵临城下,将至壕边,不把自己的都督推出去怎么能行,因此假意为吕蒙庆功,实际上在吕蒙杯中暗下毒*,让他一命呜呼,然后嫁祸给关羽的亡魂索命,这一计堪称完美,刘备在见大都督吕蒙暴毙,就放松了警惕和仇恨,钻进小树林让接下来的陆逊烧的连裤子都没剩。
第四位,就是这位火烧连营的陆逊,按理说前面三位的案例已经搁那摆着了,一般人都不敢上了,但是陆逊他就不信这个邪,他说我命硬,再说了刘关张已死,战略上又恢复了联刘抗曹,周瑜是因为功高盖主,鲁肃因为忠言逆主,吕蒙因为忠心事主没防备,我这还能有啥事,我陆家大族也不是吹得,但是孙权恰恰看中了这一点,你家族势力这么大,你还握着军权,这真让我寝食难安,为了能让我睡个好觉,只能说一声抱歉。最后陆逊死于狱中,也是孙权晚年的杰作。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四位大都督接连折在孙权手中,从中可见一般,这也是四位大都督在巅峰时刻直接死亡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战国时期吴国正将领排行
答:1.周瑜周瑜(175-210),男,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2.甘宁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祖籍荆州南阳郡。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他为人暴躁记仇,少有气力,好游侠,为人勇猛刚强,忠心耿耿,勇往无前。3.陆逊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4.太史慈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四十一岁。5.吕蒙,字子明,他出身贫贱,所以不爱读书,但却在孙权的提拔之下,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变的读起书来,而且读的比许多儒生要多,在战事,他与陆逊联袂合作的杀关羽是大家熟知的的,他的才略,他的胆略,都在此战表现了出来。真是将才啊!可惜的是,也是命短,唉~~6. 程普三国吴国将领。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初为州郡吏,从孙坚征伐,镇压黄巾军,破董卓。后助孙策经营江南,官拜荡寇中郎将,领零陵太守。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周瑜为左右督,大破曹操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西北)。官至江夏太守、荡寇将军。7. 黄盖三国吴国将领。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零陵北)人。初为郡吏,举孝廉。后从孙坚起兵,为别部司马。继从孙策、孙权征战。为安抚山越,曾相继任九县令长,杀不法官吏,所在平定,迁丹阳都尉。他善于驭众,爱护士卒。赤壁一战,建议火攻,并领满载薪草、灌有膏油的船只数十艘诈降,乘机因风纵火,大破曹军,以功任武陵中郎将。后为郡守,征“武陵蛮”。官至偏将军,病卒。凌统(189-237)字公绩,三国时期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年方十五岁,孙权遂拜凌统为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摄继父兵。后孙权复征江夏,凌统为前锋,斩黄祖将张硕,搏战登城,大获全捷,封为承烈都尉。不久凌统与周瑜等攻曹仁于南郡。其时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别军所围,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以拒曹仁,周瑜自分军救宁,反败为胜,因功迁为校尉。凌统虽在军旅之中,却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又爱士卒,士卒亦敬慕凌统。后从孙权往合肥,为军中右部督。时全军出阵,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却忽在津北出现,孙权遭围;凌统便率领亲近三百人攻入敌围,扞护孙权突走。凌统复还奋战,左右战士尽死,自身亦被创,仍攻杀数十人,待孙权无事方还。于是拜为偏将军。嘉禾六年,凌统病卒,时年四十九。孙权闻之,哀不能自止,数日减其膳,每言及凌统皆流涕,抚育其孤,又使张承为之作铭诔。9.周泰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即成为东吴的将领,曾经多次保护孙权免受敌军的攻击。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
谁知来自道一些三国中的典故
1.既生瑜,何生亮原作如下: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周瑜愈怒。忽又报孔明遣人送书至。周瑜拆封视之。书曰:“汉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致书于东吴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亮自柴桑一别,至今恋恋不忘。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暗弱,足以自守。今劳师远征,转运万晌册里,欲收全功,虽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后也。曹操失利于赤壁,志岂须臾忘报仇哉?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览毕,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2.刮骨疗毒,谈笑风声原作如下: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闭谨纳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3,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段孔明调戏周瑜到一塌糊涂呵呵经典啊周郎命短三气周瑜也源自此典故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瑜闻失色,乃作呻吟之声。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须用凉*以解之。”瑜曰:“已服凉*,全然无效。”孔明曰:“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4.死诸葛吓退活司马(死诸葛能走生仲达)注:仲达就是司马懿懿叹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后人有诗叹曰:“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5.三顾茅庐呵呵,三国太经典,张飞急躁的性格在这一览无余,刘备也真正体现了人才骗子的应有的大度和宽容原作如下: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失礼。”飞应诺。6.三英战吕布原作如下: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看见没,三英战吕布,吕布武力天下无敌,关公张飞刘备3个一起上他。这才叫男人!老子这准备20块砖头,再有谁说吕布不猛的,老子砸砸死你这厮7.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就不用说了吧,地球人都知道只是惜了颜良和文丑这两傻小子,曹操白丢了2个好将,而且只能忍痛佩服关公。游戏里面常常看到颜良和文丑叫嚣:已经没有人是我对手了吗?颜良离开...了看把,惹都没人敢惹,这两小子,从此点更见关公之猛。8.舌战群儒(有次玩魔兽RPG3C,看见有人取名舌战群乳,对孔明的玷污啊这一段比较长,大家慢慢看)诸葛亮劝说吴蜀联盟防魏,群挑吴国不服的儒士,帅,除了帅还是帅。原作如下: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孔轿没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虞翻不能对。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步骘默然无语。(难道无语的典故来自于此????如今到处见..........除了....还是......)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9.挥泪斩马谡10.空城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11.单刀赴会船渐近岸,见云长青巾绿袍,坐于船上;傍边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鲁肃惊疑,接入庭内。叙礼毕,入席饮酒,举杯相劝,不敢仰视。云长谈笑自若。传说关公走时,刀在草地上拖出一条路来12.望梅止渴13.草船借箭1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苦肉计15.赵子龙浑身是胆另外赵云打一辈子仗,身上还没一处受伤,反应起码上500,防御也高,枪法也好,命中率奇高,常常是一枪致命,而且书上常常写他一个人闯阵,如入无人之境,尤其是救阿斗那阵拿把曹操的宝剑青虹(不是这个虹,电脑打不出来),削铁如泥的剑连头带盔砍翻一大片原作如下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倚天剑自佩之,青*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当时夏侯恩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二字,方知是宝剑也....云乃拔青*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军中战将留姓名!”云应声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16.煮酒论英雄(这里更证明了刘备是骗子,曹操也被骗了)17.桃园结义18.温酒斩华雄(关大猛男杀华雄之前,放了杯酒在桌上,提华雄人头回来时,酒还有余温)
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谁更胜一筹?
周瑜第一、鲁肃第二、陆逊第三、吕蒙最次。
周瑜第一,首先是因为功绩。赤壁之战,曹操赢则孙权死。如果是这样,那之后不会有孙氏,更不会有东吴,也不会有四大都督的排名。赤壁之战的首功属于周瑜,跟刘备集团的关系不大。
其次是能力。有周瑜镇守荆州,那刘备就不可能在荆州坐大成势,更不可能进取益州。公元210年,周瑜正在操作西征入蜀,却不幸巴丘病逝。所以,但凡周瑜活着,刘备入蜀就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是见识。诸葛亮有隆中对,简单说就是据荆、益两州,而后逐鹿中原。张纮有江东攻略,简单说就是据荆、扬两州,而后逐鹿中原。所以隆中对与江东攻略在荆州问题上撞车了。而周瑜呢?周瑜则是把江中攻略再往前推一步,把益州也给占了,然后凭借整条长江施展江东攻略。这个见识,足以秒杀张纮和诸葛亮。关键是周瑜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赤壁打赢曹操、战后西征入蜀,周瑜已经落实到了行动。
鲁肃第二,主要是因为见识。曹操大军压境,孙权是降是战?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老江湖张昭不可谓不是忠臣,也不可谓不是能臣,却主张降。唯二两个非战不降的,就是周瑜和鲁肃。周瑜选择直接硬刚。“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曹操敢来江东就是赶来送死,我周瑜让他有来无回,然后周瑜带兵去打了。鲁肃则要站高一个维度,打仗是讲军事,但军事之外还有**。
这个**就是找盟友,有盟友就拉一个盟友、没有盟友就硬造一个盟友。而这个盟友就是刘备集团。所以,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就操作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又小心维护孙刘联盟。面对曹操这么一个强敌,孙刘两家必须捆绑作战。无论是隆中对还是江东攻略,都是纸面上的战略。落实到行动上,这两个攻略已经撞车,你还能怎么办?孙刘联盟就是办法。
陆逊第三,主要是因为功绩。陆逊有两大功绩,一是夷陵之战、二是石亭之战。夷陵之战,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彻底稳住了东吴的西面防线。石亭之战,打出了三个结果:一个是曹魏不敢轻易大规模进攻东吴;一个是诸葛亮趁机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一个是孙权终于有了称帝的胆量。石亭之战是公元228年,孙权称帝是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之后,蜀汉和东吴立即签订盟书、建立同盟关系。
吕蒙最次,不是因为他搞了偷袭、害死关羽,而是因为这家伙只讲军事不讲**。这一点,陆逊也一样。因为陆逊也参与了偷袭荆州的计划。但凡鲁肃活着,孙权集团都干不出这事来。直到孙权称帝,蜀汉和东吴才算正式建立同盟关系。那之前呢?之前是没有明说的同盟。
为什么不能明说?因为蜀汉和孙权在地位上不对等。刘备在公元221年,即夷陵之战前,已经称帝;而孙权到公元229年,即石亭之战后,才敢称帝。那在公元229年之前呢?孙氏的吴国只是臣服曹魏王朝的一个诸侯国。这种情况,还怎么建立同盟?既然没有明说,那就只能勉力维护。
但是吕蒙和陆逊这两个少壮派,却只想打仗立功然后升官,而不顾孙刘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同盟关系。偷袭荆州,精确点儿说是偷袭南郡而害死关羽,直接把孙刘同盟打到冰点。这一仗虽然军事上胜了,但**上非常被动,甚至孙权还要向刘备求和。
之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打孙权、曹魏发动濡须口之战打孙权,这都是偷袭荆州所造成的被动*面。孙权虽然两仗都打赢了,但结果竟是向曹魏称臣、向刘备求和。打胜了还要求和,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军事和**的关系。
所以,东吴四大都督,周瑜是神级存在,可惜命太短。如果江东攻略升级为长江攻略,那天下鹿死谁手真心不好说;鲁肃是龙级存在,“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相当于东吴的诸葛亮;陆逊勉强算是虎级存在,夷陵之战打赢蜀汉、石亭之战打赢曹魏,给主公壮了胆子,孙权才敢称帝;吕蒙也就算只功狗吧,毕竟帮着主公拿下了荆州,而且论与孙权的关系,吕蒙要碾压陆逊。吕蒙生病,孙权就差床头伺候喂*了。而陆逊呢?却是被孙权给气死的。
《三国演义》**吴大都督吕蒙是怎么死的?
如果《三国演义》中的话,东吴大都督吕蒙则是被被关羽之魂附身害死。够惊悚吧,嘿嘿~
东吴第一任大都督?
周瑜是东吴的第一任大都督,当初孙策用玉玺跟袁术换取兵马独立后,与孙策称兄道弟的周瑜率先领兵过来支持孙策的事业,孙策意外身亡之后,周瑜更是全心全意的辅助孙权,在那个最艰难的时期里,孙权外事靠周瑜,内事问张昭,互相扶持,最终逐步稳定了*势。可以说没有周瑜,吴国绝对发展不起来,周瑜是吴国的重要奠基人,在促成东吴成立这一点上,其他三位都督都比不上周瑜。
我终于知道东吴的都督为什么都怎么短命了
不是短命鬼,而是当时的东吴是几大家族的政权,一个人当了大都督就必定手握军权,对几大家族有着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打完仗了就必须得除掉。
加九锡是什么意思?怎么像权臣篡位称帝的前奏?_史海钩沉_嘻嘻网
为什么加九锡的大多都篡位称帝??难道历史上君王对于忠臣都不曾加九锡?
“九锡”是什么?为何多数得到九锡的人都篡位称帝了?
“九锡”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得到它就可以篡位称帝?
古代权臣篡位之前为什么总要求加九锡,九锡到底是什么东西?
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九锡释名及其寓意:
加九锡[jiǔcì]就是帝王赏赐给有特别功劳的大臣九种礼器。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锡,在先秦作为“赐”的通用字使用,与之同音;但是,汉以后的文献里取“赐”之意的“锡”字,一般还是读如其本音xī。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记载见于《礼记》。
哪九种器物呢?一车马,二衣服,三乐器,四朱户,五纳陛,六虎贲,七弓矢,八斧钺,九秬鬯(这个词念juchang)。或许你要问:这九样东西具体是什么呢?究竟有什么用途啊?
一曰车马。指金车大辂(lù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即黑马八匹。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
二曰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鞋)一双。能安民者赐之。
三曰乐县。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亦作“乐悬”。
五曰纳陛。有两种说法。一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二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这两种说法都不甚具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六曰虎贲(bēn)。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或谓三百人;也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能退恶者赐虎贲。
七曰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能征不义者赐之。
九曰秬(jù)鬯(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孝道备者赐之。
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
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记载见于《礼记》。
加九锡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九锡,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每加九锡,帝王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事实上,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杨坚等,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为篡位换代之准备。《汉书.武帝纪》:“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三国志.武帝纪》:“朕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冰,非君攸济,朕无任焉……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检举补充回答: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后秦姚兴册封藩属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
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及其*羽后被曹魏授九锡,后其子司马昭被曹魏复授九锡,其孙司马炎建晋朝。
好像权臣篡权之前都有这么一个步骤,人臣之极的荣誉吧?
加九锡是荣誉吗?我看了加九锡的人,全都反了。给谁加九锡,这不就是点名某大臣不忠吗?
所谓的“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象征礼遇。“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
在古代“加九锡”它是一种礼节,老梁说一般是为了“篡位”做准备,也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一般见到大多是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每当加九锡,帝王就必颁九锡文,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事迹与勋劳。
在三国时,曹操父子以禅让夺得皇位,完成了家族的权力交替。在曹丕接到皇位以前,曹氏父子也是准备了多年,加九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其实,这也并不是曹操首创。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前,就曾以“加九锡”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了特别高的地位,也因此提高了自己的士气。所谓的“九锡”,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其实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这九种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和乐县,象征着礼遇,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这也是是最高的礼遇。车马在过去的时代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代表了礼仪和地位。而九赐中的车马,不是普通的马,必须得是八匹黑色的公马。每一样得赏赐,它们的背后都是着有各自的含义和品德,也都是对被赏赐者的肯定。作为天子赏赐给功臣诸侯的“九锡”,几乎是包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谓是样样俱全。
得到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了和天子相近的装备,同时还拥有了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相当于“副皇帝”。其实加九锡它原本是为了鼓励臣子忠心,但是后来却成了大臣篡位前的必要铺垫。
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公爵,封国封号“魏”,加九锡,建都邺城。七月,曹操开始营建“魏社稷宗庙”。
至此,曹操已是封无可封,达到了顶端。若在进一步,便是皇帝!
其间,曹操在封魏公后,做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嫁女。时间是在开始建宗庙之后。汉献帝娶曹操的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入宫,位份是夫人。
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一次性嫁了三个女儿?嫁一个女儿不行么?
注意!嫁三个女儿是合乎情理的。这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媵娣婚俗,又是媵制婚姻,简称媵婚。这在春秋战国时,十分的盛行。什么个情况呢?嫁一送多。嫁个女儿,送几个陪嫁女。陪嫁女就是媵。媵,送也,一般送的是妹妹。《史记》中说:尧乃以二女妻舜
而曹操这样,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颇有礼节回报的意味。汉献帝许曹操以魏公,曹操回报以三个女儿,礼节是媵婚,礼节十足;
第二,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对皇帝来说,手上利用的资源,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大臣。若是开国皇帝,外加个功臣。朱元璋谁都瞧不起……但,被强制待在许昌的汉献帝,他所利用的资源就只有外戚。曹操嫁女嘛,便是进一步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三,瓦解汉献帝的最后一道防线后,曹操就顺利成了汉献帝的外戚。曹操为外戚后,更加的强大了。既然安抚汉献帝,又让自己有安全感。何况,外戚历来是汉朝权臣掌权的标配!曹操进一步控制朝政,是不是更有理由了?有理由了,曹操更加挺直腰板,舆论压力就小了。毕竟,外戚掌权,似乎是潜规矩(传统)吧?
第四,三个女儿入宫,以上两个计划(瓦解和增强自己的外戚势力)是不是更加稳固?多一个人,多一份力嘛!所以,趁着礼节回报,多送几个,假如送一个,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找什么借口嫁女?干脆一口气嫁三女,备胎多,外戚势力稳固;
第五,加强对汉献帝的监视和牵制。防止汉献帝整出些幺蛾子来,对曹操不利;
第六,可能曹操是借此保护汉献帝吧。毕竟自己已是魏公,而且到死也不可能代汉,但下一代曹丕不可能不篡汉……看在兄妹身份上,或许汉献帝能逃过一劫吧。
曹操三个女儿入宫第二年,升为贵人。这年,伏皇后死。第三年,曹节晋升为皇后。外戚曹操的势力更加稳固。
以曹丕给孙权加九锡,来举例来说明一下。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十一月,魏文帝曹丕登基时,孙权派人把被俘的魏将于禁送给魏国,并向魏称臣;曹丕非常高兴,册封孙权为吴王,并派使持节太常高平候邢贞授孙权玺绶册书、赐孙权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符使符第一到第十,任命孙权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现今的两广一带),领荆州牧事,(交回原来任命的骠骑将军南昌候的印信、绶带、符节和册封文书),加九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曹丕给孙权加了九锡,这九锡其实就是九种物品,是给予臣子的一种最高的奖赏,综观历史,权臣在篡位前先加九锡,加了九锡离称帝也就不远了。九锡的解释:古代帝王尊礼功臣或诸候的九种器物。从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九锡就是九种器物,而且只有功臣或某些诸候才有资格获得,一般人捞不到。
曹丕的圣旨中是这样说的(翻译成白话文):
1、由于你(孙权)安抚了东南,使江南(当时称扬州)地区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使百姓和夷族(当时的越族)安居乐业,无人反叛朝廷,因此赐你大辂(大车)、戎辂(兵车)各一辆,玄牡二驷(以上二车各由四匹枣红色公马拉车);
2、由于你奖励农耕,使国库充实,人民富裕,赐你穿绣着龙的礼服礼帽,并配上一双红色的礼鞋;
3、由于你以德政教化人民(这是古代牧守的基本职责),使礼仪兴盛,赐你一套三面悬挂的钟磬乐器;
4、由于你很好的引导了社会风俗,使夷民感化,赐你在红色大门(朱户)的华屋居住;
5、由于你的才干的谋略,使忠正贤良的人能到朝廷做官,为国效力,赐你纳陛(设台阶以登)用来登殿处理政事;
6、由于你忠勇双全,清除*邪小人,赐给你虎贲卫士百人(一般都是受九锡者自己组建的私人警卫部队);
7、由于你的文治武功使江东内部稳定团结、外部信服,赐你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
8、由于你声威远震,显示了朝廷的军威,消灭凶残,惩罚罪人(我认为指的是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一事),赐你铡刀铜钺各一件(锄刀,古代刑具;铜钺,古代兵器,形状像斧子,装木柄,用来砍杀){一般受赐铜钺的大臣,就可以得专征伐,讨伐不服从朝廷的人,可以先斩后奏,权力很大};
9、由于你作为臣子对朝廷恭顺,不失人臣本分,为人恭敬节俭,赐你香酒一杯(也就是秬鬯,指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一般祭祀用),用玉制酒杓相配(原文是圭瓒指的是用玉石做的酒器)。曹丕的圣旨中关于九锡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在这里想说的是,自西周以来,加九锡这是对有功之臣或是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一种奖赏,本意是鼓励人们报效国家的(也包括古代的朝廷)。
司马昭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但并没有篡位
司马昭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但并没有篡位!264年(咸熙元年)5月,晋公司马昭又升了。这次,他的封地从10个郡增加到20个郡(当时全国也不过100多个郡),而爵位又增加了一级,成了“晋王”,离“皇帝”只差一级。司马昭的老爹司马懿,被追谥为“晋宣王”,哥哥司马师,则追谥为“晋景王”。小贴士:三公拜晋王当时太尉王祥、司空荀去见晋王司马昭。荀对王祥说:“晋王地位尊贵,咱们都要拜他,没什么问题。司徒何曾先前已经拜过了。”王祥说:“晋王是魏国的宰相,我们是魏国的三公,就算按王爵,和三公也只相差一级,朝廷三公怎能拜皇上以外的人!
这既是打魏国的脸,也是打晋王的脸!”于是荀下拜,王祥只作了个揖。司马昭对王祥说:“才知道原来您对我这么照顾啊。”当年曹操的行为模式,已经完全被司马昭复制了。现在换掉曹魏这块牌匾,只差一层窗户纸。全天下都翘首以待,司马昭到底啥时候篡位呢?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了。然而,司马昭偏偏没有篡位。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安排着灭蜀的后事。对于在钟会造反时不曾屈服的将领,一一加以升赏。
蜀汉皇帝刘禅刘阿斗,被带到洛阳,封为安乐公。在宴席上,58岁的刘禅嬉笑自若,公然说出“乐不思蜀”的名言来,让司马昭都忍俊不禁。刘禅此后又活了几年,在271年去世,享年65岁,比他老爹刘备多活两年。由于刘禅得到优待,一些还守着城池的蜀军将领,也纷纷投降魏国。吴国想趁蜀汉灭亡时夺取永安,被魏军击退。在内政上,他也做了些工作。如:他恢复了五等爵制度,六百多个中高级军官获得爵位,对晋王感恩戴德。他修改了朝廷的章程,让司空荀重订礼仪,中护军贾充制定法律,尚书仆射裴秀拟定官职。
这些事情,司马昭做得严丝合缝,环环相扣。蜀汉刚刚灭亡,东吴皇帝孙休大约也受了刺激,紧跟着一命呜呼,年仅30岁。孙休的儿子年纪都太小,吴国人希望立一个年长的皇帝,就拥立孙休哥哥孙和的儿子孙皓为帝。孙皓继位之后,很快露出昏君暴君的本色,胡作非为,滥杀无辜。两国此消彼长,东吴再也不能对魏国构成什么威胁了。唯一困扰司马昭的,是让谁来担任自己的继承人?毕竟,自己已经54岁了。司马家族不乏长寿基因,老爹司马懿活了73岁,叔叔司马孚今年85岁了还在朝廷教训人。
但在那个时代,多数人活不了这么长。哥哥司马师就只活了48岁。而自己这些年来因**斗争、军事斗争、权谋斗争折磨,真是殚精竭虑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现在自己成为晋王,必须立一个王世子,立谁呢?司马昭和他爹司马懿一样,生了9个儿子。可是其中4个早夭,1个身染重病。其余4人中,两个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嫡子。分别是长子司马炎和次子司马攸。按常理,不管立嫡立长,传位给司马炎应该较合礼规,但在司马昭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自己的哥哥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而司马攸正好过继给了司马师。换言之,按照宗法原则,司马攸算司马师的后嗣,司马炎则是司马昭自己的后嗣。
司马家当政的斗争中,权柄是司马懿传给长子司马师,按惯例,司马师死后应传给其嗣子司马攸,而不是二弟司马昭。只是因为当初司马师死时,司马攸年方8岁,不可能掌控司马家族的大权,这才便宜了司马昭。因此,司马昭自己在封为晋王之后,便常常念叨:“这个江山啊,是景王(司马师)的,我只是暂时代管罢了。等我死后,应该由司马攸来继承。”再说,司马攸对长辈孝顺,对哥哥尊敬,多才艺,性格温和,是个“五好青年”。司马昭封王这一年,司马攸年已17岁,作为继承人也完全没什么问题了。但是,长子司马炎也非寻常之辈。他毕竟比司马攸年长12岁,也就多了12年的学习实践,建立了自己的人脉关系。
但是随着王莽、曹操等人先后加九锡,继而篡夺国家,渐渐的它就成了贬义的了。从对孙权加九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对保国安民、教化人民,和睦百姓、忠于国家的人一种封赏。所以看问题要从多方面来看,不要忽视了他的美好的本质。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晋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加九锡的名人有:
南朝四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曾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的王朝——宋齐梁陈。
加九锡,总的来说就是古代皇帝对一个大臣最高的**认可,也是能够给予他们的最高的赏赐。而之所以获得过这个上位的人都选择篡位,应该说是历史必然。因为他们的权力已经到达了顶峰,除了想要更进一步只能篡位自己当皇帝,而能够得到这个荣誉的人基本上都是野心勃勃,所以说他们篡位是必然的。“加九锡”是古代皇帝赐予臣子的一种最高荣誉,他们登上权力的高峰之后,就会企及更高的地位,因此篡位并不是巧合,而是野心的膨胀!加九锡是古代对某个大臣的十分认可的一种标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利极大,篡位不是巧合是必然的。
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予给诸侯或者大臣特有的九种器物。而其实这些东西并不是特别的贵重,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意义,当皇帝赐予给你这些东西,就代表着。你和皇帝有着相差不大的权力以及地位。而历史上能让皇帝做出这样的退让的时候,就已经就不需要其他的认可了。因为可以说是天下都已经被这个人所掌控,而皇帝只是他所扶持的一个傀儡,加九锡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名正言顺罢了。
历史上获得过这项荣誉的人也很多,比如说王莽,曹操,司马昭,恒温等等。而他们这些人当中都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么就是他们自己篡位,要么就是他们的后代完成了篡位。所以说在一定程度的上面,可以说为可以把加九锡作为背后人物想要夺权的一个前兆,目的就是用来试探是否会有朝廷大臣或者其他人来阻挠自己更进一步。
通过加九锡来取代原来的朝代,也是从曹魏开始,使得后世的野心家们一个个效仿。但是在加九锡开始之初,这些人往往是不敢直接自身篡位的,比如说曹操,他穷其一生,也只敢尊称为魏王,而始终不敢称帝,是他的儿子曹丕代汉。
加九锡就是一个帮助野心家们完成最后一步的**流程,对于那些野心家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遮羞布而已。因此获得过这个荣誉的人基本上都会选择篡位,因为他们的权力地位已经到达了顶峰,除了自己做皇帝或者让自己的后代取代朝廷,别无选择。
加九锡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程度的认可,是皇帝可以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誉了,说明他们功劳很高,很多权臣要篡位都会以此作为遮羞布,这也象征着权臣进行了对篡位的初步试探。
九锡是中国汉朝、晋朝等朝代皇帝给臣子的九种最高赏赐。“锡”同“赐”。九锡包括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三百人的护卫军),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台阶),六锡朱户(朱漆大门),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音炬倡,黑黍所酿的香酒)。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又《后汉书》章怀注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器,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顺序稍有不同。
纳陛:古代帝王赐给有殊勋的诸侯或大臣的“九锡”之一。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韩诗外传》卷八:“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五锡纳陛。”《汉书·王莽传上》:“朱户、纳陛。”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纳,内也,谓凿殿基际为陛,不使露也。”一说,纳陛为致于殿两阶之间,便于上殿。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纳陛以登”李周翰注。后代亦以为对大臣的优遇。《宋史·吕端传》:“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此为木制者。【才疏学浅,搬运自百度百科】
以下内容由软件从主流史料检索关键字得到,欢迎补正:
西周:周文公旦(曹操认为周公是受九锡的第一人,“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辞九锡令》,《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西汉:王莽
东汉:曹操、张津、士燮
(《晋书》卷一十五下:建安八年,张津为刺史,土燮交趾太守,共表立为州,乃拜津为交州牧。(建安)十五年,移居番禺,诏以边州使持节,郡给鼓吹,以重城镇,加以九锡六佾之舞。《艺文类聚·卷六·州部·交州》引苗恭《交广记》:“建安二年,南阳张津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见十二州皆称曰州,而交独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为十二州者,独不可为十三州?’诏报听许,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锡,彤弓彤矢,礼乐征伐,威震南夏,与中州方伯齐同,自津始也。”
之前看朱子彦《九锡制度与汉魏禅代--兼论九锡在三国时期的特殊功能.pdf-全文阅读》等文,一直以为被加九锡的是士燮,现在看来又好像应该是张津。但建安十五年是210年,张津还在吗?还是两个都加了?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巾,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津好鬼神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为刺史。《水经注·泿水》引王范《交广春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三国志·士燮传》: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鉴于刘表208年就去世了,张津应该更早去世才对,建安十五年的九锡加不到他头上,窃以为应该还是士燮受了。
另,本人在此虽然提到了朱某的文章,但并不赞同朱某的刘备诸葛亮宁可牺牲荆州也要坑死关羽的观点。)
曹魏:孙权、司马懿(辞)、司马昭(多次辞后接受)
蜀汉:李严建议诸葛亮受九锡,诸葛亮拒绝。
东吴:公孙渊(拒绝,杀使者)
西晋:司马伦、司马冏、司马颖(两次辞)、司马越、陈敏(自己加的)
东晋:桓玄、刘裕、桓温索求九锡,未果。
前赵:张茂、石勒
后赵:张骏(拒绝,扣留使者)、石虎、石遵
前秦:乞伏乾归
后秦:谯纵
南朝宋:萧道成
南朝齐:萧衍
南朝梁:侯景、陈霸先
北魏:冯熙(追)、刘昶(追)、胡国珍(追)、元澄(追)、尔朱荣(暗示索要,追)
东魏:高欢(辞,追)、高澄(追)、高洋
北周:杨坚
隋朝:李渊、王世充
唐朝:钱镠、朱全忠(多次辞,是否最终接受待考)
杨吴:徐知诰(辞,是否最终接受待考)
南宋:前后有人谋求为权臣秦桧、韩侂胄加九锡。
明朝:有人谋求为大宦官魏忠贤加九锡,且相关诰命皆拟九锡文。
加九锡当然是荣誉啊。怎么不是荣誉呢。一是表彰。二是安抚吧。但是正常情况,皇帝主动乐意给加九锡是没有的。不是加九锡就要造反,而是早就有不臣之心,大权在握了,才加九锡。
你看看后世有几个是皇帝自愿的?这些人加九锡的时候,皇帝还敢说个不字吗?固定操作而已,下一步就是封王,废皇帝搞禅让了。加九锡=即将篡位。加九锡就是签皇帝试用期合同,也有像桓温这样没转正的。
桓温是被谢安等几个耗死的,总说加九锡可以,我们支持你,然后不是今年日子不好就是什么东西没准备好,不是等宝物出世就是神仙祥瑞,总之到死都没加成功。
加九锡是用天子的用品了,九锡本来就仪类天子。非名与份不受于人。皇帝是不会愿意给臣子加九锡的,所以这玩意是人家自己要加的皇帝还不敢阻止。
这是给皇帝的温馨提示,你得准备好,把位子让给目标人物,自己拍拍*股走人,别不识抬举。本身就是示威+测试反应。
这是按照法定程序来,一步步的做,是守法的表现。
之所以赐九锡是因为所赐之人已经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只能搞这种名誉上的赏赐。而一个权臣已经达到这种地步,又怎么可能不反?哦,曹操没有反。儿子帮父亲成就了。
现在那么早就支持孙权,会不会给人内定,是硬点啊?
皇帝给权臣加“九锡”的恩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帝王给予臣下的最高的礼遇,锡在古代通“赐”字。“九锡”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实际的使用意义,在不少的权臣中加“九锡”是他们迈向帝位的重要一步。那么九锡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九锡是指中国古代皇帝赐给大臣或者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uchang)。车马是指金车大辂,衣服是指衮冕之服,乐县是指定音、校音器具,朱户是指红漆大门,纳陛是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虎贲是指守门之军虎贲卫士,斧钺是能诛有罪者赐之,弓矢是指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秬鬯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孝道备者赐之。被赐予九锡的诸侯在道德操行及文治武功上皆为楷模,受赐后即享有服饰、车马、仪卫、居所、祭祀等礼仪制度上的特殊礼遇,并执掌专杀征伐等大权。
古代“加九锡”是一种礼节,直白说一般是为“篡位”做准备!
锡,在古代汉语中通“赐”字。“九锡”就是皇帝赐给大臣的九种礼器。这九种礼器在东汉以前说法不尽相同,前后次序排列也不一样,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东汉末年,汉献帝给曹操加的九锡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定音、校音的器具)、朱户(红漆大门)、纳陛(凿殿基为登升的陛级,纳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虎贲(守门的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等)、斧钺、弓矢、秬鬯(音chàng,供祭礼用的香酒,用极其罕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以后历代相沿不变。
加九锡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特殊贡献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多授予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王族或大臣。加九锡前,帝皇一定要颁布“九锡文”,主要内容是叙述和肯定受礼者的丰功伟绩。
九锡最早见于《周官》、《礼记》等史书,“加九锡”之说最早见于《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说:“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汉武帝在这里说的是古代,他自己并没有真的给那位大臣加九锡,加九锡的始作俑者是西汉末年的王莽。
众所周知,王莽篡汉是一步一步实现的。公元前8年,大司马大将军王根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摄政,汉成帝升王莽为大司马。王莽摄政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很快便赢得了民心。史书上记载说,到王莽摄政的第四年,全国竟然有近50万人向太皇太后王氏奏请,说当初周公辅政七年,制度乃定。而如今安汉公辅政才短短四年,就大功告成了,应当把安汉公升到宰相的地位上去,列于诸王之上,并应加赐九锡。太皇太后见朝野上下如此拥戴王莽,也分不清真伪,只是下令加紧催办,给王莽行九锡之封典,赐给王莽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王莽受九锡之后,其德望权位、仪仗用度,已与皇帝不相上下。没过多久,王莽便推翻汉朝,建立了新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皇帝。
紧随王莽其后加九锡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曹操和王莽一样,随着他在东汉王朝的权力不断增大,地位日益上升,汉献帝被迫给曹操加九锡。曹操加九锡后虽未能称帝,但他儿子曹丕却废了汉献帝,推翻了东汉朝王朝,建立了魏国,当了皇帝,并下诏追封其父曹操为“魏武帝”。
王莽加九锡后称帝,曹操加九锡后儿子称帝以后,从此,加九锡便成了权臣当皇帝的一个前奏曲,一个公认的模式。想要篡权当皇帝的权臣,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为篡位换代做准备。如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11月,曹操的儿子曹丕登基时,孙权派人把被俘的魏将于禁送给魏国,并向魏称臣。曹丕非常高兴,当即册封孙权为吴王,并加受九锡。其后不久,孙权称帝,建立了吴国。司马昭被曹魏加授九锡,司马昭后来建立了晋朝。桓玄被东晋加授九锡后不久即正式称帝,国号为楚,改元永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后都被前朝加受九锡,然后建立新朝。唐武德二年(619)四月,王世充被割据政权的皇泰主越王桐加九锡,没过几天,王世充就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李渊被隋朝加授九锡,后来建立了唐朝等等。
说起加九锡,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史书记载说,蜀国大臣李严曾劝诸葛亮“宜加九锡”,诸葛亮斩钉截铁地答道:“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达,若灭魏斩(曹)睿,帝(指刘禅)还故都,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很谦虚地说,功劳是大家的(诸子),等到统一中国的那一天,我和大家得到极高的赏赐是可以接受的。诸葛拒加九锡的高风亮节与那些篡权谋位的野心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恐怕是他死后几千来一直受后人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古代的“加九锡”是指皇权之下最高权力者的象征,是权臣篡权夺位的必要准备的意思。“九锡”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的礼遇。据古书《礼记》所载,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jùchàng)、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乐县,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汉书》记载:“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百人,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
这些都不是简单物件。车马在过去不仅是出行工具,更代表礼仪和地位。而九赐中的车马,必须是八匹黑色的公马。过去中原王朝一般都不产马,常常需要从边疆西域中购买。西汉初年,国库缺钱,天子出行都配不上颜色相同的马。
赏赐的衣服是衮冕和赤舄鞋,这是过去出席重大典礼场合穿的衣服。乐则就是乐器,这是从周礼中流传下来的。天子、诸侯、大臣都有各自的礼乐排场。
朱户是指朱红色的大门,纳陛是觐见时专门打造的台阶,秬鬯是指古代难得的御酒。这些也都是代表皇帝特殊恩赐的礼物。
虎贲专门守卫皇帝的勇士,让他们守卫诸侯大臣,就代表了皇帝的重视。斧钺也是周礼中流传来的礼节,象征军权。弓矢是特制的红、黑弓箭。这两种颜色过去都有很高的地位。
而且,每一样赏赐,背后又有各自的含义和品德,都是对被赏赐者的肯定。作为天子赏赐给功臣诸侯的“九锡”,几乎包揽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谓样样俱到。
也因为加九锡实在太重要,它在历史的发展中出现很大变化。它原本是为了鼓励臣子忠心,后来却成了大臣篡位前的必要铺垫。
其实“九锡”这九种不同的赏赐,其中一种也是可以单独赏赐的,比如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能进善者赐以纳陛。能征不义者赐弓矢。能诛有罪者赐以斧钺等。在官职没法升,爵位没法升的前提下,拿这种礼仪用具,表示这位大臣的地位要超过其他文武官员,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得到“九锡”的人,一般权力比皇上还大。
自汉武帝时开始议论过“九锡”之礼。历史上第一个被授予九锡的是西汉的王莽,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最终接受孺子婴禅让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开中国历史上以受“九锡”之礼作皇帝的先河。王莽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物品略有不同,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珪瓒。不同之处是“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战功显赫,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献帝下诏允许操“赞拜不名同,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次年曹操即接受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接受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相同,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将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后世的人加九锡,也是依照曹操的例子。曹操虽加九锡,然终其身未敢称帝。操死后,其子丕逼献帝禅位。
有王莽和曹操的先例,在皇权衰微时,九锡就成了权臣要篡权的象征之物。权臣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开口索要九锡,通常是趋炎附势的下属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后向天子奏请。
三国时,曹操父子以禅让夺得皇位,完成家族的权力交替。在曹丕接到皇位以前,曹氏父子曾准备多年,加九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步骤。
其实,这并非曹操首创。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以前,就曾以“加九锡”的方式,让自己获得极高的地位,借此造势。所谓的“九锡”,就是古代天子赐给功臣诸侯的九种物品,象征礼遇。“锡”通“赐”,顾名思义便是赏赐的意思。
曹操就利用“加九锡”的办法,为夺得皇权做了充足准备。
建安十七年,曹操迎来了戎马生涯的巅峰时期,此时的他意气风发,已经彻底统一了北方;另一方面又有汉献帝献出权力,此时的曹操离统一大业只有一步之遥。
心腹董昭建议曹操向汉献帝索要公爵职位与九锡,以昭示天下实权已被我军掌握。但没想到这一想法却遭到另一大臣荀彧的强烈反对,心高气傲的曹操怎能听进去他的意见,将荀彧调离许昌,后来荀彧自尽。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正式册封曹操为“魏公”,并以“魏公”的名义接受了“九锡”的赏赐,汉献帝亲自拟了《九锡文》一说,向天下昭示曹操的地位。
在《九锡文》中,汉献帝将十个郡县册封给了曹操,突破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来,诸侯不能分封多于一郡的规矩。并且允许曹操在自己的领土上册封百官,种种做法说明,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
在曹操被册封魏公,受到九锡赏赐后,为了平息天下舆论,仍未敢称帝,害怕遗臭万年的曹操,就把称帝大业的心思放在了自己的儿子曹丕身上。
为了让儿子名正言顺地称帝,曹操也在找一个“天意”,以“抚顺民心”,让百姓心服口服。当时正盛行一种王朝更迭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
曹操身边有个叫做苏林的大臣,认为魏国是土,汉是火,“火生土”正好印证了东汉会被魏国取代的结*。当时又盛传“代汉者,当涂高”的说法,认为“当涂高者,即代汉者”。
而此时魏国大臣又拿“魏”字强行解释,“以魏代汉”已成了大势所趋。就这样,在父意与“天意”的安排下,再加上各种说法的强行解释,曹丕就成为了那个“以魏代汉”的天选之人。
从曹丕继承魏王之为到最后称帝,从“加九锡”到曹操“禅让”给曹丕王位,一路走得风平浪静,只用了数十月的时间。
之后司马昭被曹魏授九锡,后来其子司马炎灭亡曹魏,建立晋朝。“九锡”从这时起也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之后的李渊、王世充都是如此,受九锡夺皇位。就这样,加九锡不仅成为了古达功臣的赏赐,是最高礼遇代表,又成了一种逼帝退位,权臣篡位的皮囊,逐渐成为历史的主流。
皇权强的时候,九锡是赏赐,皇权弱的时候,九锡就是野心了。加九锡的意思就是:你是皇帝他爹啦。就像楚王问鼎一样。
除此之外,尚有权臣想加九锡而未能如愿,当然也没有当上皇帝。如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年仅10岁的司马曜继位为帝,国家大权掌握在权臣桓温手里,野心勃勃的桓温上表要求孝武帝给他加九锡。孝武帝虽然年少,却知道桓温的野心,但他不敢不答应,只好让袁宏拟九锡文。袁宏的九锡文到了谢安手里后,聪明的谢安知道桓温已病入膏肓,遂借口袁宏的拟旨要修改,圧了下来。结果直到桓温死后也没有修改好,桓温因此也就不可能实现他加九锡的梦想,更别说当皇帝了。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本来都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荣誉物品。东晋朝廷就曾屡赐给过桓温羽葆鼓吹,班剑,甲仗等,大多拒而不受罢了。问题在于所谓“九锡”,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公元128年]颜师古注引应劭语,以车马、衣服、衣器、朱户、纳陛、虎贲百人、鈇钺、弓矢、秬鬯[chang,音同厂,乃春秋时盛谷物之用,后专为祭祀用品]为九锡。
说出纬书《礼·含文嘉》,见《春秋公羊传》庄公元年何休注。王不劳而获谋代汉室,先受九锡,使公卿大夫奏请,据“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
《周礼·春官·典命》与《礼记·王制》,意为官爵的九个等级,“上公九命”,为最高的等级。王莽将其与上述车马等牵合,受衣服(包括佩刀、玉饰、色履)、车马、弓矢、斧钺、秬鬯、玉珪瓒、朱户、纳陛、虎贲三百人,仅略异汉献帝建安末,曹操为魏王受九锡,顺序全依《礼·含文嘉》,惟虎贲三百,又以珪瓒为秬鬯之副,合为一种。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照此例,先加九锡。乃以承天命之意。
历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锡以避嫌,譬如李严曾向诸葛亮试探劝进受九锡,诸葛亮回答要灭晋之后再接受。《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最后一个没有加九锡,却超过之前加九锡的人。天祐二年(905年)九月以宫内出旨的名义加封朱温(朱全忠)的乳母为昭仪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汉顺帝封乳母梁王的朱全忠加授相国,总百揆,又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全忠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后建立梁朝。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锡制与禅代更为盛行。当时天下分裂,皇权衰弱,权臣在掌握朝廷最高权力后,以兵权作后盾,逼加九锡,禅代称帝。如南朝四朝(即宋、齐、梁、陈)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创立新朝。之后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后建立隋朝。李渊从隋朝接受九锡,后建立唐朝。
但自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武将的兵权,并用文官抑制武将,基本断绝了权臣拥兵自重的现象。有宋一朝有记载的被奏请加九锡的只有两处。在此后的明朝也只有魏忠贤一人被阉*奏请天子赏赐九锡。有清一代再也没有关于赏赐九锡的记载。纵观中国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方式:革命和禅让。而汉武帝推崇的九锡之礼,则变成了后来中国改朝换代禅让模式的固有流程:“清君侧-当权臣受九锡-受禅”三步曲。
九锡(xi,又通赐),是指皇帝赏赐给功勋大臣和诸侯的九种礼器或待遇,分别是:
其原型来源于周代的“九命之赐”,指官爵的九个等级,“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礼记·王制》)”,周以后,九锡似乎就变成国君赐予礼器以显示荣誉的象征了。尤其在汉代时,九锡之礼的发展逐渐成熟。
第一个接受九锡之礼的就是王莽,当时他的权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巅峰,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王莽马首是瞻,长安儒生学者极力拥戴王莽,因为他替这些人修建住宅,据说当时有四十八万人联名上书要求赏赐王莽,百官也联名上书要求赐予王莽九锡之礼。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第三十六人为列侯,余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谓异时而兴,如合符者也。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东吴大都督怎么都命短(都督造句_都督造句大全-词语造句-查字典造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