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与中信哪个地位高(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哪个好?)

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哪个好?

中信信托更好些中信信托是国内管理资产排名第一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3000亿,是财政部独资企业,国有背景。发行的信托产品历来都是以安全稳健著称。中金在线财富中心有代销中信信托所有的信托产品。

中信证券跟中金黄金哪个做长线好?两三年股价能翻倍吗?

中信证券做长线,中金黄金短炒作。

中金证券和中信证券,哪个更好?

国内投行圈有三中一华的说法: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中金的项目都是高大上。中信投行部绝对是本土投行一流水准,研究所也是一流水准。中信建投项目接到手软,科创板首批上市的中信建投占比最高。华泰联合并购做的很不错。中泰证券的话算中小券商,与中信不具较强可比性,

全国十大证券公司排名?

中国十大证券公司分别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金CICC、中信建投、申万宏源、银河证券及国信证券GUOSEN,其中中信证券品牌排名第一,指数高达到9.9分。

证券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设立并经***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而成立的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公司(Securities Company)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买卖的法人企业,分为证券经营公司和证券登记公司。狭义的证券公司是指证券经营公司,是经主管机关批准并到有关工商行政管理*领取营业执照后专门经营证券业务的机构。它具有证券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可以承销发行、自营买卖或自营兼代理买卖证券。普通投资人的证券投资都要通过证券商来进行。

中金证券、来自中信证券,招商证券他们有什么区别?

本质都是券商,就是个体服务的差异和手续费等优惠的差异吧

证券公司排名?

十大证券公司有1,中信证券。

2国泰君安。

3,华泰证券。

4,招商证券。

5,广发证券。

6,中金证券。

7,中信建投。

8,海通证券。

9,申万宏源。

10,银河证券。

中信证券投行部和中金投行哪个更好

place,weareaccustomedtoseethe

三张图告诉你: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谁更优秀_财富号_东方财富网

中信和中金虽说都是头部券商,但是体量差别较大。截至2021年,中信证券营收765亿,净利润231亿;中金公司营收仅有301亿,净利润107亿;营收方面,前者是后者的2.5倍;净利润方面,前者是后者的2.15倍。下图是二者近几年的营收对比图,明显感觉中信证券比中金公司规模大很多。

二级市场两家公司的市值差别也较大,截至周一收盘,中信证券市值3007亿,而中金公司仅有1930亿,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笔者注意到中信证券和中金公司在预收账款上存在明显不同的周期性特征,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中信证券的预收账款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但是中金公司的预收账款也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笔者找到两家公司年报进行印证,发现中信证券的预收账款主要来自大宗商品的交易,而大宗商品交易的周期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中金公司的预收账款主要来自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

笔者注意到中信证券的大宗商品库存高达几十万亿规模,而中金公司基本上没有这项业务,因此二者在业务经营上也存在一些明显不同。

下图是中信和中金公司的现金流对比,从中笔者注意到二者差异巨大。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金公司从2017年以来,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的年份只有2018年和2021年,并且把最近四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加总,发现近四年时间中金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竟然是-164亿;如果不是最近几年持续的融资,估计中金公司就要倒闭了。反观中信证券,2017年以来经营活动现金流总和为1056亿,二者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发生了巨大的分化。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公司体量和经营规模上看,中信证券均强于中金公司,从近四年的现金流来看,中信证券比中金公司经营的能力更强,更稳健。

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您的支持是笔者最大的动力!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刘伟鹏投顾资质:A0460620040005

警示:文中如涉及个股仅作案例之用,不构成任何推荐!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中信证券专题研究:轻重资产双起舞,价值提升显成长 (报告出品方: 广发证券 )一、业绩与盈利能力双重提升,新一轮成长加速(一)公司业绩稳定增长,成长性与盈利能力明显优于行... - 雪球

(报告出品方:广发证券)

随着房住不炒、资管新规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A股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不断增强、机构投资者力量不断壮大、券商重资产业务的非方向性不断提高,带来了证券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均实现了较大突破和改善,从各业务线经营逻辑的变化到实际业务报表的反馈,均体现了券商当前业绩开始呈现较好的稳步成长状态。

从业绩来看,自2019年以来证券行业业绩整体持续增长,营业收入年化复合增长率为29.77%,净利润年化复合增长率为53.77%,业绩的稳定性显著好于2019年以前。其中作为龙头券商的中信证券,其业绩的稳定性与更强的成长性亦开始加速体现。

“熊市并购,牛市再融资”一直是公司在经营管理层面做大做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从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

在行业低迷时期,公司把握逆周期布*机遇,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迅速确立行业龙头地位。2003年,公司收购万通证券,迈出并购扩张战略的第一步,营业部数量由45家增至58家;2005年,通过出资设立中信建投证券,完成对华夏证券的收购重组,营业部家数增至145家;2006年,收购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全资子公司,获得香港证券市场销售网络,同年,收购华夏基金40.7%股权,布*买方业务;2007年,收购中信基金100%股份;2013年,收购里昂证券,打造国际化业务平台;2015年,收购昆仑国际金融,构建全球外汇交易业务平台;2019年,发行股份收购广州证券100%股权。

在市场整体较为乐观时期,公司亦善于抓住机遇通过再融资等方式不断扩张自身净资产,同时撬动更高杠杆率做大做强公司资本金业务,实现资产规模与利润规模的双重增长。

从发展历程来看,公司先后经历了“大项目”、“大网络”、“大平台”、“国际化”战略:1999年,中信证券实施“大客户、大项目”战略,项目主要针对行业龙头公司,为投行业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中信证券确定“大网络”战略,公司陆续收购万通、金通、华夏证券,拓展卖方渠道网络布*。大项目和大网络战略成就了公司传统卖方业务如经纪、投行等的迅猛发展。

公司于2006年适时分析公司业务呈现“三强三弱”特征,即卖方业务强,买方业务弱;传统业务强,创新业务弱;国内业务强,境外业务弱,并首次提出要打造与公司实力相称的买方业务能力,加强资产管理、自营业务、收购华夏基金、成立金石投资,大力发展买方业务。

2007年系统性地将买方业务、国际化和加强管理梳理为未来发展的新三大战略。通过发行H股、收购里昂证券,促进公司业务及管理水平全面国际化。自2007年开始,公司的买方业务除通常的股票和债券自营投资外,向衍生品、直投、另类等多样化的交易发展。公司开始实现“卖方业务积累资源,买方业务实现收益,二者循环促进发展”的良性发展。

凭借多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中信证券的各项经营指标稳居行业头筹,大平台地位稳固。公司早期凭借先进的经营管理以及资本管理水平:在传统卖方业务方面,实现客户和业务量的积累;在买方业务规模和利润体量的实现上,亦争得头筹。

公司收入结构较为均衡,轻、重资产业务协同发展。近年来,中信证券收入结构较为均衡、稳定,各项业务呈现出较好的成长性与稳定性。2021年前三季度,包括经纪、资管、投行的轻资产业务占比54%,包括自营、资本中介、其他净(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的重资产业务占比46%,其中经纪、投行、资管、自营、资本中介的收入占比分别为23.6%、12.2%、18.6%、34.8%、9.5%。

我们以经纪(含代销)、投行、资管作为公司轻资产业务来看,其贡献的净收入对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扣除掉大宗商品等其它业务收入)占比经历了先降后升阶段,当前贡献仍占到一半以上。

仅从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收入口径核算,中信证券2021年上半年实现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收入14.28亿元。位居各券商行业之首。如果我们用代销金融产品业务收入占经纪业务的比重,衡量各家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程度,中信证券位列行业第一。

2021年上半年,公司代销公募及私募产品4356亿元,同比增长8.90%;公私募产品保有量3600亿元,相较于2020年底3000亿元,净增量600亿元。

从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保有量数据来看,截止2021Q3,中信证券在券商中名列第一。

据公司半年报披露,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规模4356亿元,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3600亿元。据公司在《中信证券2022年资本市场年会》上披露,截至2021年9月,公司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已达4000亿元。扣除掉协会披露的1135亿非货公募产品保有量,私募产品保有量高达2865亿元。

当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快速发展,是产品体系中除公募外的另一组成部分。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截至2021年11月底私募基金规模已达19.73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6.10万亿元,较去年底同比增长62.08%。受益于A股市场的扩容与资本市场发展,中国私募基金市场亦呈现高速增长状态。

当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6.10万亿的规模,已与6.42万亿元的股混公募基金规模相当。私募基金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参与一二级权益市场投资的重要工具。

私募产品的销售,门槛相对公募产品更高,对客户的资金要求、对权益产品的认知等要求亦较高。私募产品在代销方面会优选高净值客群规模大、渠道品牌力强、线下服务能力出众的平台进行合作,头部券商在该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中信证券依托前期发展积淀,在经纪业务方面,整体综合竞争力突出,客户基础强。以2020年为例,中信证券在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客户资金余额、融资融券余额等重要业务指标均居同业第一。

财富管理委员会,至今已经历三年时间。据公司在《中信证券2022年资本市场年会》上披露,客户资产于2021年下半年首次突破十万亿大关,实现了大幅跨越,资产200万元及以上的财富客户数量突破15万户、客户资产规模达1.7万亿,资产600万以上高净值客户数量达3.2万户、客户资产规模达1.4万亿,上述客户数量均较2018年翻倍增长、客户资产均较2018年实现1.5倍以上增长。

中信证券在财富管理端分客户群经营,根据不同群体客户特点,汇集整合资源,构建价值供给链。在财富配置投资业务方面,目前已形成包括“家族信托、财富私享、信享臻选与信享盛世、账户配置投顾服务、海外配置”的“5+1”财富配置投资产品与服务体系。

中信证券提供全光谱金融产品体系:按照客户大类需求,丰富不同风险等级、收益率的产品类型,其中衍生品、挂钩产品是中信证券重要的产品特色。中信证券当前已经布*了完善了产品覆盖体系:包括现金管理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挂钩浮动收益类产品、权益投资类产品,以及另类投资类产品。

公司在权益类私募产品方面尤其重视,引进了包括:私募、基金专户、资管计划、证券类信托(股票多头、指数增强、海外股票、市场中性、多策略、管理期货、债券策略、宏观策略、FOF/MOM、私募股权、新三板、可转债、打新等)等多种类型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当前公司私募产品的保有量已远超公募产品。

公司于2021年6月正式获批基金投顾资格牌照,于2021年11月正式开始展业。中信证券的突出优势在投资端在于从公司层面构建优质的投研体系,全面整合公司系统内的投研资源;在服务端在于有一支数量多且专业素质较高的分支机构服务队伍,投顾人数行业第一。(据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月26日,中信证券的投资顾问人数高达5192人,远超第二名的4033人。)

此外,2022年1月11日起,中信证券在自身APP推出财富号及配套的内容开放平台,构建基金生态圈,将基金公司、券商、买方和卖方投研、券商线上及线下流量、场内外产品以及客户建立起生态链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市场即时变化、行业分析、基金策略、产品售前售中售后陪伴等服务,并将其作为实现买方理财投顾模式的阵地之一。截止2022年1月17日,已吸引首批10余家头部基金公司入驻,至少包括华夏、广发、南方、易方达、博时、华安、工银瑞信、汇添富等。

公司的大资管业务包含中信证券资管和华夏基金两大组成部分。2021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8.70亿元,基金管理业务净收入37.02亿元,合计55.72亿元,占总营收(去除大宗商品)的18.34%。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华夏基金是中信证券旗下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中信证券持股其62.20%。截至2021年上半年,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人民币16066.14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9762.43亿元;机构及国际业务资产管理规模人民币6303.71亿元。从市场格*来看,截至2021Q3,华夏基金非货公募管理规模6502.97亿元,市场位列第二。

2020年以来,华夏基金成长重回快车道,2021年上半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6.52亿元,同比增长53.24%;实现净利润10.49亿元,同比增长40.22%。

面临资管新规整改期限临近所带来的持续性行业转型发展环境,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持续加强产品创新、完善产品布*。大力发展社保及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养老业务,积极推动银行主动管理业务转型,与银行理财子公司、银行私行合作取得新进展,持续推进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以FOF产品为载体迅速做大高净值个人业务。

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人民币13909.62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人民币3614.15亿元、10294.42亿元和1.05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规模人民币11663.68亿元。据公司财报显示,资管新规下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13.84%,排名行业第一。

受益于注册制改革推进,A股IPO发行规模显著提升,公司近两年投行业务收入重回增长快车道。当下,随着退市制度完善、审核周期减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建立过程中,我国开始开启IPO的常态化阶段,公司投行业务亦有望重回发展快车道。

同时,公司投行资本化业务的盈利状况也不断扩大。旗下主要通过100%持股的中信证券投资和金石投资来完成一级市场的投资,其中,前者为自有资金投资平台,后者为私募股权基金平台。科创板跟投制度推出以来,中信证券投资的净利润规模显著扩张。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稳步推出全市场注册制。我们认为,中信凭借大项目的承揽能力,其投行综合优势将进一步强化。

当下,除轻资产业务开启高速成长之外,券商的重资产业务亦发生较大商业模式的变革,其中以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尤为突出:一是信用业务调整结构,做大两融、压缩股质业务,大幅改善了资产质量、降低了风险水平;二是自营业务由方向性投资转向非方向性投资,通过衍生品对冲和量化投资等手段,降低了自营收益率波动;三是大力发展场内外衍生品业务,实现了高ROE回报;四是一级市场股权投资业务开启了资本金的高质量使用新方向。

2019年以来,中信证券在权益资产方面的用资占比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底,公司净资本859.06亿元,其中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占净资本的比重,亦从2018年底的28.91%,提升到2020年底的78.54%。

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和柜台产品持续发展,产品结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做市交易业务持续排名市场前列。股权衍生品业务保持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形态。境外股权衍生品交易持续发展创新,交易覆盖国际主流市场,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全球市场衍生品交易服务。

公司前瞻布*衍生品业务资格,市场份额领先同业。公司目前已获得的股指期货交易、股票期权交易及做市、50ETF期权做市商、互换业务、国债期货交易业务、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及跨境业务等业务资格,均为首批获批,且公司已于2015年收购昆仑国际金融,服务于客户的外汇业务需求,基本实现衍生品各业务条线资格全覆盖。

中信证券对于新业务资格的定位较为市场化,以满足机构客户需求的角度判断新业务价值,敢于先行先试,给予业务开展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合规风控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能够快速抢占市场、做大做强,目前多项衍生品业务份额领先同业。从应付客户保证金间接衡量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发展速度。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应付客户保证金余额1013.56亿元。较2018年底增长四倍。

我们对包括中信在内的多家头部券商的2017-2020年合并报表下的自营净收益率进行测算。从四年平均收益率情况来看:中信最高,达9.19%,国君、中金7.5%-8%,海通、建投6.5%左右,国信、华泰、招商均在5.5%附近,银河低于5%。从2017-2020各年收益率情况来看:中信、国君持续处于头部领先位置;中金收益率比较平稳,均在7%-7.6%;海通、华泰随市场行情变化波动较大;国信、建投、招商、银河收益率在2017-2018年均偏低,2019年提升明显。

自营投资收益率的差异除了主动投资能力差异之外,我们认为差异主要源自两点:一是经营层面加杠杆。除了公司层面加杠杆(融资杠杆)外,自营业务会进行二次加杠杆(经营杠杆)。中信、国君、中金的经营杠杆处于领先位置。

二是衍生品业务的加持。近年来衍生品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10月,场外金融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1.96万亿元,同比增长52%,较2017年末增长4.3倍。时下,券商不仅将衍生品业务运用于自营业务,也大规模开展对客业务(计入投资收益)。由于较高的收益率水平,衍生品业务为自营投资收益率赋能效果明显。8家一级交易商中,中金、中信处于双寡头竞争地位。(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自营收益率=(自营收入-卖出回购利息支出)/自营净规模。

其中:自营收入=证券投资收益(剔除了股权投资收益)+公允变动损益+投资业务利息收入。投资业务利息收入包含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2018年底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从“投资收益”科目调整至“利息收入”科目中。

自营净规模=金融投资资产-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净额衍生保证金净额。其中:公式中各项资产、负债的规模均采用年初、年末的算术平均值,后文若未特殊说明,规模也均为平均规模;衍生金融工具净额用“衍生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资产”,衍生保证金净额根据各券商年报附注中披露的应收款项、应付款项详细信息,用“应付-应收”进行测算。

(2)券商自营业务有两次加杠杆的过程:第一次是公司层面加杠杆(融资杠杆),各券商通过长短期融资获得杠杆资金,将可用资本金、杠杆资金配置至公司各项金融资产中;第二次是自营业务加杠杆(经营杠杆),各券商自营部门在获得公司配置资金后,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进行主动杠杆操作,如:开展卖出回购交易、发行结构化票据等。为了更加真实的反映各券商自营部门的主动投资能力,以上测算自营收益率时,只考虑了经营杠杆,未考虑公司层面的融资杠杆。

(3)以上测算根据各券商2017-2020年年报披露信息所得,由于券商年报主要对合并报表项目构成进行了详细披露,各子公司仅披露了收入、利润等几个简单指标,并且由于母子公司业务上有重叠、母子公司的信息披露格式不完全一致以及内部交易冲销等原因,以上收益率测算与下文分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推测因素。

按照中信证券的收入模式,我们按照手续费佣金收入(经纪、投行和大资管)、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几个板块对中信证券的收入水平进行估计。由于证券公司业务和市场环境高度相关,我们收入预测的核心假设包括:

2021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约为10586亿元,相比2020年的8482亿元同比上升24.81%。我们认为,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机构投资者加速入市,政策环境整体向好,市场交投活跃,万亿成交量已成常态,截止2022年1月18日,两市日均成交额为11423亿元。在稳增长与全面注册制预期落地下,预计2022年日均成交金额在2021年高基数下同比增长10%。近年来中信证券股基交易额市占率稳定

在6%上下,机构客户占比较高故总体交易佣金率较高,预计中信证券代理买卖净收入(含席位租赁)实现19%的增长。

2021年A股市场股权承销规模18177亿元(YOY+6%),预期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股权承销业务有望平稳、常态化增长。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市占率稳居第一,2021年股权IPO承销规模1098亿元,市占率18.09%,同比提升8.6pct。我们预期中信证券2022年投行业务净收入实现20%的高质增长。

华夏基金作为老牌头部公募基金,产品体系布*全面,历史业绩良好,截止2021年底,非货规模6396亿元(YOY+27%),非货规模排名全市场第二,随着2022年基金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2年华夏基金管理规模实现15%的增速,基金管理费收入实现25%的增速;

行业资管规模稳中有降,中信资管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主动管理占比不断提升,资管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中信资管受托资产管理规模2022年稳步回升3%,受托资管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7%。

中信证券自营投资收益历史业绩良好,基于中信证券的衍生品业务加持以及较强的用资收益能力,我们预期公司2022年自营总收益率约为8.5%。(自营收益率=(自营收入-卖出回购利息支出)/自营净规模,2017-2020年四年测算总投资收益率平均为9.19%)。

两融业务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两融余额与成交金额一般同向波动,政策打开业务空间及机构投资者加速入市,预计2022年末市场两融余额提升15%,预期中信证券2022年利息净收入同比提升24%。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中信证券2021-2023年分别实现总收入765.7、900.6、1075.0亿元,分别同比变动41%、18%、19%;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29.8、286.9、367.7亿元,分别同比变动54%、25%、28%;对应ROE水平分别为11.8%、12.4%、13.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同样是高ROE,为何中信建投没有中金公司吃香?_南方plus_南方+

自与中信证券合并传闻烟消云散后,中信建投的市场关注度急转而下。

尽管其2020年ROE指标仅次于东方财富、全行业排名第二,但东方财富和中金公司被市场、分析师们热捧,中信建投却显得相当落寞。

基金业协会发布了2020年各家券商的经营数据排名。从ROE的角度来看,东方财富、中信建投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同为头部券商的中金公司,2020年ROE则排名第五。

ROE全称为净资产收益率,相对较高的ROE意味着有相对较高的挣钱能力。多数券商似乎很认可东方财富和中金公司的挣钱能力,因此在每次券业点评时都不遗余力地推荐。而ROE同样较高的中信建投,今年以来在券商的日常荐股名录里几乎寻不见影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看今年以来多家券商非银组的日常研报,在重点推荐和关注的个股中,不曾发现中信建投。

去年年初,一则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合并的传闻,把中信建投的股价直接推高,一直到七八月开启小牛行情,中信建投的股价随即被捧上云霄,一度达到60多元,非银分析师们卖力推荐、纷纷重点关注中信建投。但随着合并传闻被否,迄今中信建投的股价已经从去年8月中旬的60元高位腰斩,分析师们对它的热情全然消散。

有卖方分析师称,现在如果推A股,主要推长期价值的,比如中信、华泰、东财。中金和建投只会推荐其港股,这两家公司基本面也不错,但A股估值偏高,有点贵。只是,港股投资人对中金公司H股的偏好要高于中信建投H股,其认为中金公司H股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2018-2020年,中信建投的扣非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6.73%、11.48%、18.16%,呈持续快速提升态势。

目前,中信建投和中金公司的市净率都在4倍左右,市场却更热衷追捧中金。

在头部券商中,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的ROE连续两年稳居高位。那么,是什么业务为它们带来这样亮眼的表现呢?

通常,财务分析人士会用杜邦分析法来拆解ROE,ROE=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由于券商的业务同质化较为严重,所以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及大型券商,其总资产周转率较为接近,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另外两项财务指标却揭示了两家券商的核心差别。

2020年,在45家上市券商及其金控公司中,中金公司的权益乘数(7.22)排名行业第一,远高于行业第二的中信证券(5.37),最高的权益乘数代表着最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就是杠杆;而净资产收益率(30.69%)则排名行业第19位,这意味着,如果以净资产收益率来看,中金公司只是一个盈利能力排名中部的公司。

而中信建投的权益乘数(5.28)和净资产收益率(40.84%),都是45家上市公司中的第3位。尤其是净资产收益率,剔除小券商华林证券及盈利能力超强的互联网券商东方财富,中信建投这一指标可以说在传统大中型券商中排名第一,也就是业务挣钱能力更强。

这样对比下来,同样是高ROE,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的差异就很明显了——中金公司得益于更高的杠杆,而中信建投得益于其业务的盈利能力。

那么,为什么市场更喜欢高杠杆,而不是更好的盈利性呢?

因为券商转型方向之一的资本中介(衍生品)业务,就需要加上杠杆,以提供充足的资金。

在2019年底,券商的佣金率下降造成经纪业务弹性降低;监管变严叠加此前市场回落,投行业务的收入连降两年;资管新规的政策下,券商资管的扩张亦被勒上了紧箍咒。彼时,券商们都在思考转型,并期望提升自己的ROE。

对于如何提升ROE,有券商提出两种路径,分别是发展资金型业务和手续费业务,这两项也对应着后来券商们的转型方向——衍生品业务、财富管理及资管公募业务。

而上述业务里面,财富管理及资管公募业务对券商的资本要求不高,但衍生品业务要求券商有足够的资本。提升杠杆、有更多的资金,才能更好地从事衍生品业务。而发展衍生品业务,也就是资本中介业务,是当前券商们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金公司的财富管理和衍生品业务受到机构的双双看好,亦有机构将中金公司对标小而美的“友邦保险”。国泰君安研究人员对中金公司评价称,公司20年金融资产快速扩张,其中客需型的衍生品业务预计是金融资产扩张的最主要原因。金融资产扩张带来公司投资业务20年实现收入131.3亿元,同比增长87.0%,是公司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公司整体业绩增速超过行业的最主要原因。

与中金公司对比起来,虽然中信建投的衍生品业务转型同样受到投研人员们的关注,但市场却未对其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抱有过多预期。

2020年,中信建投在衍生品业务方面收获了不错的增长。过去一年,公司场外期权业务新增规模人民币2464.85亿元,同比增长25.01%;收益互换新增规模人民币410.48亿元,同比增长257.47%。

但是,分析人员们却未对中信建投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抱有多大的预期。2020年,中信建投的财富管理业务利润率较上年下降9.86%,是所有主要业务中盈利能力下滑最大的业务分支。

实际上,对比中金公司的高杠杆,中信建投主要靠业务的盈利能力支撑起了其ROE排名,具体来说,则是投行和自营投资。

2020年,中信建投的四大业务中,投行、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自营+经纪)两项业务的营业利润率较上年增长,而财富管理、资管两项业务的营业利润率较上年下降。(营业利润率代表某个业务的挣钱能力高低)

由于券商们的经纪业务同质化非常严重,且中信建投过去一年并未出现大量关闭线下营业部、或者客户数爆发式增长,因此猜测“自营+经纪”业务高营业利润率主要来自自营投资的贡献。根据海通证券数据,2020年,经纪+自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中信建投排在行业第五,而剔除掉排在前面的中小券商,中信建投在中大型券商中排名实际上是第一。(由于中小券商的业务基数小,经营数据上的变化很容易带来百分比的大波动)

投行业务方面,中信建投的投行业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本就高于中金公司,不论是从项目收入还是跟投获得的收益,中信建投都有出色表现。且2019年开始,中信建投就对投行进行改革,通过调整员工薪酬制度以实现压缩人力成本。并在近日,媒体直接爆出由于受到集团的指示,中信建投的员工出差标准下调,将对投行人力成本进一步压缩。而隔壁中金公司,在去年回到A股上市并完成募资后,开启了一轮的人员扩张,反而增加了其人力成本。

只是,由于传统的投行并不是一个具有爆发式的转型方向,即使中信建投在这一方面有优势,却无法吸引投资人看高其股价。

(编辑:朱益民)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中金与中信哪个地位高(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