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食品在哪儿(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 - 知乎)

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 - 知乎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双塔是哪个城市的?

辽宁省朝阳市。

朝阳市双塔区有北魏北塔、辽代南塔等古迹。

尤其北塔是全国唯一的“五世同堂”宝塔,塔内奉存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堪称文化瑰宝;辖区内国家级森林公园和AAAA级风景名胜区凤凰山处于古代东北亚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之上。

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 - 知乎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界面新闻 · JMedia

图片来源:Pexels-LosMuertosCrew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奇偶派·2022/05/1116:15

图片来源:Pexels-LosMuertosCrew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国内《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或于近期公布,杜邦、双塔食品等二十多家企业参与

“标准里规定了植物基定义、原料以及最终产品属性要求。”

11月18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下称"杜邦")支持的第三届"舌尖上的科技——植物基美食创新高峰论坛"于上海举办。

 

在接受论坛后的媒体专访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郭顺堂教授透露:“《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意见征求阶段已经完成,现在处于专家审查和待公布的阶段。”

 

今年年初,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立项了《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6月,团体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在网上发布。在意见稿的基础上,近期专家组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部分更新,目前处于待公布的阶段,就具体发布时间,目前还未正式确定。

 

据郭顺堂介绍,目前团体标准约有二十多家企业参与,包括杜邦、星巴克和雀巢这样国际公司,企业类型涵盖从原料、加工到销售等领域。据此前信息,罗盖特、联合利华、嘉吉投资和国内豌豆蛋白供应商双塔也在参与企业名单中。

 

同样,各家企业更关心该标准的核心点在哪里。近期,行业刚刚起步阶段,国内植物基领跑公司相继表示期待行业标准出台,因怕行业发展混乱,做坏市场。

 

对于此次标准的核心点,参与制定标准的郭顺堂表示,核心问题有两个,即对于植物基食品有明确定义和基本要求不允许使用动物性原料。

 

对植物基的定义,目前不能凡使用植物原料的产品都称为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主要特征属性是蛋白类产品。对此,标准里规定了植物基定义、原料以及最终产品的属性要求,包括形态、风味、口感等方面。

 

植物基产品不能使用动物性原料,不能使用动物蛋白、动物油,可以使用部分添加剂,如在一定范围的稳定剂和风味剂,此外植物基产品也严格规定了污染限量,如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

 

素食产品在中国并非新鲜食,中国早有素鸡、豆腐、面筋之类的植物蛋白产品,通过加工模拟程肉的口感,但今天的植物基产品在理念上跟传统素食需要做一定区隔。

 

调查显示,世界上90%的植物基食品消费来自于“弹性素食者”。重新定义植物基产品,从市场看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从工艺看,可以形成独特的品类和产业链。郭顺堂表示,行业各方认为有必要通过建立规范来推动行业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落以及“劣币驱逐良币”,做标准是为了实现规范化,促进技术创新和共同进步。

 

在当前,植物基产品还需要加深市场普及和推广,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基等同于吃素,但其实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概念已大大扩展了传统素食的概念,因此还要在营养、健康和环保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

 

郭顺堂认为,市场普及、产品不足和团体标准规范是当下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在现有产品上,技术研发还存在不足,这也需要更多资本投入和研发来推动行业对技术的投入。

 

在标准上,从团体标准逐渐发展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从而更好的规范企业行为。“最担心的是,行业没有规范,一哄而上,可能会把本来很好的理念甚至是行业毁掉了。”郭顺堂表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认为,行业早期要解决营养素密度问题,其次需要解决产品的口感问题,目前行业存在的一些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有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战略性投入。

宠物派中的任务“找到隐藏的食物”中,那些东西都在哪儿?

布丁在奢侈品店后三分之一处20转树下精灵的树上,鲜果饮料在家装最后仙人掌旁,刨冰在家具店约后三分之一少点处粉色6000的烛光餐桌上,草莓蛋糕在服装店售货员上边最左边被级别挡着,小西瓜在日用品的后3分之一的红柜子上

双塔食品原史股票多少钱?

双塔食品是1元。

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原始价都是1元。

只有极少数是几毛钱,也有1家是每股1毛钱。

临沂有哪些比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啊?

先说明,临沂具有优势的食品加工行业。

第一,罐头加工企业。临沂罐头加工行业是全国第一,尤其临沂平邑县地方镇的罐头加工企业垄断了全国市场。

第二,饼干企业。沂水县的青援、汇航等大型饼干加工企业。

第三,猪肉、肉鸭屠宰加工企业全国第一。金锣、凯佳、汇融等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万香斋等肉鸭屠宰加工企业。

双塔食品的企业文化

双塔文化是指双塔精神、双塔作风、双塔价值观、双塔理念、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的总和,是全体双塔人体现出来的一种对目标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双塔文化凝聚了双塔实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追求目标的价值取向,它使双塔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位双塔员工在实现双塔创世界知名品牌的大目标中,充分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人生的价值.1996年,公司董事长杨君敏先生出任公司负责人,到今天已走过了整整十二个春秋。这十几年,是公司不改州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更是我们不断寻求、探索管理真理的宝贵阶段。我们双塔人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寻求、积累、沉淀、总结、修订和完善,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它是以创新、务实的双塔文化核心,以严格、标准、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和永不自满的学习创新两翼,以双塔实业十余年所积累的管理经册祥验和理念基础,以ISO9001和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参照,同时借鉴其它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而不断完善形成的。公司董事长杨君敏先生对公司企业管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和多年的人才培养经历,悟出了很多管理真谛并悉心归纳总结,形成了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管理内涵。这些管理内涵指导着全体双塔员工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创造有价值定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双塔文化是一种内涵很深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很多管理真谛,经过实践的验证,推动了双塔实业的倍速发展,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坚不可摧的根本。它能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成一名优秀的员工;它能使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成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它能使员工正确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双塔文化对人才的培养,对员工素质、素养的提升,管理能力、领导核姿蔽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学习、接受、遵照双塔文化的双塔员工使自己迅速得到了个人的成长和价值的体现,取得了个人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今天,我们的双塔管理模式已摒弃了“以人治人”的初级阶段,制度化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双塔已占据主导地位。鲲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已落户双塔,“山东省级文明单位”的称号双塔食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健,永不自满的双塔人正在把“双塔粉丝”铸就成一个响当当的世界品牌而努力奋斗,朝着“创建世界一流品牌,打造双塔百年基业”的远景目标前进。

广西省河池市食品批发市场在哪里

河池市小小的,主要在龙江河北桥头有一条批发街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双塔食品在哪儿(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