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菲4000千万台币是真的吗(京城四少是哪四个)

京城四少是哪四个

你北京的富二代“京城四少”吗?是汪小菲、汪雨、王烁、王珂。

千万营销员命运终极推演:独立代理人、有底薪的专属代理才是最终归宿 | 营销大变*①-新闻频道-和讯网

*本文作者钟潇、殷超、王子咸、朱翔宇,目前均供职于太平人寿总公司战略发展部。本文原题《世界寿险业代理人渠道发展演变及经验启示》,内容有删节,大小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在国内寿险市场,“营销体制改革”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早就看到了传统代理人模式的种种弊端:整体能力低、收入低,社会评价低,伴随普遍的大进大出、销售误导……

至于具体如何改革,上至监管层,下至各类市场主体,也一直在探索,给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实施产销分离,提高准入门槛,实行分级管理、扁平化管理,试点独立代理人制、员工制等等,但在种种改革之下,代理人模式惯性依然,滚滚向前,在取消代资考之后,数量更呈现再度的爆发式增长。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971.2万人,其中代理制销售人员910.2万人。

为什么种种探索均没有起到显著作用?代理人渠道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专业化转型?值此变革之际,研究成熟市场代理人渠道演变的经验启示尤为重要。

本文重点梳理了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四个代理人渠道明显占主导的成熟市场,对其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提炼,最终得出代理人渠道变革的三个关键因素:

保险市场饱和度、金融市场成熟度,以及高产能代理人队伍。

先说结论,通过梳理国家和地区代理人渠道发展简史,本文得出如下三大结论:

结论1:代理人渠道大多经历了早期雇员制—专属代理—独立代理/有底薪的专属代理三个阶段,本质是由粗放增长逐渐走向专业化发展

寿险起步初期,保险公司多通过招募当地知名人士来培育市场信任、打开知名度,这些知名人士通常也是公司股东。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上涨,市场保险需求日益旺盛,保险公司开始引入按件计薪的代理人体制实现高速成长,比如美国20世纪初采用员工制,发现代理人在6个月后基本不销售保单,而公司仍要支付固定工资,投产比下降,不得不转向代理制;日本二战后开始推行月缴,保费收费频次变高,雇员仅靠收保费就能维持不错收益,新单开拓停滞,为此开始转向代理制。

代理人高速增长的一般伴随着代理人流动性高、保单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形象不佳等问题,比如日本60年代代理人数量高速增长时,年脱落率高达80%;台湾70、80年代13月保单继续率长期低于80%。

为了促进市场良性发展,监管通常会以精细化市场准入考试、完善培训体制来提升代理人素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都有代理人分类分级考试,考过方可提供对应服务;台湾规定代理人每年必须完成一定学习才能继续享受展业资格。

结论2:独立代理制(经纪人)和有底薪的专属代理制是成熟市场的最终归宿

以美国、香港自有经济为代表的市场将逐渐走向独立代理人制。美国独代在70年后逐渐成为主力渠道,保费贡献约50%,在独立代理制成熟后,美国寿险公司成本下降20%,人均产能提升至15000-20000美金;香港2000年后出现业务代表,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并与之签订合约,此类人群占到代理人总数约1/4,2010年香港代理人仅FYC收入平均第一年就可以达到HK$90,472,第5年及以上达到HK$554,676。

以日本、台湾为代表的**管制型市场将走向固定底薪的专属代理人制,日本1974年根据《最低收入法》推行最低底薪制,90年代后队伍固定薪资比例有所提升,保险营销员收入逐渐追上工薪阶层;台湾1998年将代理人纳入“劳基法”,寿险公司开始对高职级代理人采用最低固定底薪制,但代理人产能不降反升,自2001以来由62万新台币持续上涨至468万新台币。

结论3:保险市场饱和度、金融市场成熟度共同导致的客户需求变化,以及高产能代理人队伍是推动代理人专业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由保险市场饱和度(成熟市场转型时美国健康险渗透度90%,台湾投保率超100%,日本家庭保单拥有率90%)和金融市场成熟度(机构投资者占比:美国70年代转型时机构投资者占比由30%快速上升至70%,台湾转型时达40%)共同导致的客户需求变化(年金类产品占比美国30%、香港超30%且不断增长,国内保障型产品占比30%-60%),叠加高产能的代理人队伍(美国转型时代理人人均产能接近15000刀,日本转型时期代理人收入约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倍),促进了代理人专业化转型。

完善考试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制、优化薪酬体系后,代理人质量大幅改善

日本寿险业较为发达,近年来日本寿险保费规模排名一直居世界第二位,约占14%的市场份额(2014年)。2017年日本寿险深度为6.26%(我国仅为3.23%,相当于日本1980年的水平)。日本寿险渠道发展历经四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寿险起步初期,保险公司通过招募乡绅设立代理店来培育市场信任、打开知名度。

随着有效保单增多,代理店更专注于收保费而非新单开拓,1900年开始代理店开工率开始恶化。而此时国民保险需求随着收入增多(1914-1919年,GNP为6.2%)和意识提升逐渐凸显,保险公司则纷纷引入按件计薪的代理人体系来抢占市场,明治生命、帝国生命和日本生命分别于1920、1924和1926年在其公司战略中明确代理人渠道的布*思路,此后代理人渠道逐渐演变成寿险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二战后日本经济受到重创,监管当*开放月缴件迎合国民收入下降但保障需求提升的新业态,月缴促使保险公司招募更多代理人(战后寡妇提供了大量兼职人力)完成保单收费;同时19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GDP平均增速约15%,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月缴形式放开和国民需求提升,共同促进了代理人高速增长,1950-1970年间,代理人数量增长了约5倍达到31.8万人,平均322人中有一个代理人,代理人渠道成为保费贡献主力。

图1:日本代理人数量

(资料来源:日本生命保险协会(LIAJ))

图2:日本保费增速与GDP增速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日本生命保险协会(LIAJ))

图3: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

(资料来源:TheMaddisonProject2013)

在发展初期,代理人准入标准过低(大量兼职、没有考核标准)导致流动性高、脱落率高,60年代末代理人平均每年新注册人数约44万人,离职解约人数则高达45万人,脱落率高达80%。

代理人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下降,市场秩序混乱,保险公司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

监管当*希望通过精简代理人队伍,提升代理人工作效率,同时巩固保险展业成果,1963年4月,引入了代理人通用考试,1965年对代理人的专业教育系统进行标准化。全职代理人数量略有增加,但并未获得明显改善。

70年代起,日本经济换挡进入中高增速,平均增速为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一步提升,同时保险渗透度由2.3%上升至7%,达到历史顶峰,家庭保单拥有率接近90%,此间代理人数量由32万增长到44.5万,平均278人中有一位代理人。

为了持续推动寿险业健康稳健发展,监管在1976年发布《关于寿险销售体制的改善改进计划》,改革主要内容如下(在监管的大方向下,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率先进行改革,各大寿险公司纷纷实行了自己的改革,后行业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制度):

一是完善考试、录用制度。70年代规范统一了寿险代理人考试制度,规定只有通过代理人考试(70分及格),并经过进一步培训和面试合格后才能在金融厅登记注册成为代理人。对代理人基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由“人海战术”转向高质量的“专业营销”。

二是建立分类分级管理体制。80年代寿险代理人培训制度基本确立,90年代以后完善为业界通用教育制度,包括一般课程、专业课程、应用课程和大学课程。一般课程考试成绩达70分以上并接受现场指导培训可以具有代理人资格。专业课程考试成绩70分以上可以成为LC(寿险顾问)。应用课程考试成绩70分以上名称为SLC(高级寿险顾问),获得变额保险销售资格。完成大学课程,每门成绩60分以上可以成为TLC(综合寿险顾问)。

三是优化薪酬体系。1972年,实施代理人底薪制,1974年根据《最低收入法》引入最低底薪制,1975年各寿险公司推行新人底薪制,对于吸引和稳定销售队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重视在保证最低薪酬待遇的基础上将续保率、从业时间及其他服务项目纳入业绩考核范畴。

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日本寿险代理人的扩张速度迅速下降,1970-1980年间寿险代理人年末在册人数仅增加不到5万人,代理人流动性及脱落率显著下降,寿险代理人的新注册人数和退职解约人数降至10万人左右,脱落率降至25%左右;同时保单续保率大幅度提升,个险13个月续保率自70年代前不足70%提升至1985年的85%左右。

表2:日本考试合格人数及通过率

资料来源:万峰等.日本寿险业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19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日本寿险业遭到严重破坏,7家寿险公司相继破产,同时经济低迷影响导致寿险新单和有效保单的总价值呈下降趋势。为缓解颓废之势,监管当*1995年修订《保险业务法》,允许保险公司利用经纪渠道进行保险销售,允许证券公司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保险销售。

在此阶段,日本各寿险公司通过进一步“清虚”提高对代理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并通过严格招聘程序、完善培训考核、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精细化运营代理人队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90年代至今,代理人薪酬水平日渐接近日本工薪阶层,是同期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14倍。(第一生命:客户满意度由2003年的72.1%逐年提升至2010年的82.6%,客户13个月综合续保率由2005年83%提升至2009年的93%)

图4:日本代理人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2014》)

为了顺应综合金融发展模式,寿险公司开始纷纷推出精英计划,从源头上招聘高素质代理人

台湾经济总量只有大陆的7%,而年保费收入却超过大陆的1/3,2019年保险渗透率达20.9%,世界第一。

台湾寿险代理人渠道历经四个发展阶段,从代理人制引入后的缓慢增长到伴随着经济腾飞的粗放式增长,再到市场环境骤变倒逼专业化改革,最终走向代理人数量、结构稳定,质量大幅提升,具体阶段如下:

1945年后,监管当*以国家名义接手日本遗留的产寿公司并严格限制保险公司增设,1960年才短暂(2年)开放保险机构设立申请,此间仅批复7家寿险公司牌照,直至80年代末,迫于美国压力才逐步放开。在全面开放之前,本土寿险公司基本依靠自建队伍实现销售。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GDP不变价年均增速约10%,人均GDP由1963年189美元提升至1986年4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民众投保意识逐渐增强(投保率由1963年1.38%提升至1986年16%),此间寿险公司通过引入日本雇佣制实现代理人增长和保费扩张(1980年1.24万人,约1400人里面有一位代理人)。

图5:中国台湾投保率及GDP(现价)增速

中国台湾人均GDP在1992年突破1万美元关卡,2000年达1.47万美元是1986年的3.6倍,经济增长推动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同时**1993年提升健康险抵税标准至每人每年2.4万,1995年推动全面健康保险计划,民众投保意识显著增强,仅用10年基本实现人人一张保单(投保率由1986年16%提升至1998年99%,2000年达121.4%),收入提升与民众意识觉醒极大的促进了保险需求。

市场需求叠加机构扩张(保险业于1994年全面开放,寿险机构数量由最早7家扩充至34家),共同推动代理人数量高速增长。

1980-2000年,代理人数量由1.24万上涨至25.7万,30年增长超20倍,代理人占总人口比例由0.07%提升至1.16%,每86人中就有一位代理人。

截止2000年,寿险公司代理人23.44万人、经纪人1.67万、其他代理人0.6万,寿险公司代理人人力占比91%,总保费占比98%,是绝对主力渠道。

图6:中国台湾代理人数量及结构

代理人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代理人频繁流动(当年度保险再登记人员比例高达30%),保单13个月继续率长期低于80%,这主要是由于新设公司为了缩短队伍培育时间,大规模采用同业挖角;同时老公司为了快速扩张,基础管理、教育培训未能及时跟上。

为了确保市场稳定有序发展,监管当*1992年修订《保险法》,重启代理人销售资格获取、登录、教育训练等制度,并于1993年全面推行;紧接着又在1995年提出“寿险业招揽体制持续改善计划”将13个月继续率、业务员13个月定着率指标纳入管理范围,要求保险公司上报,引导保险公司关注代理人质量。

另外**在1998年将寿险业纳入“劳基法”,持续推动代理人从揽承制转向劳动合同制。

在监管的引导下,寿险公司一方面开始重视代理人招募质量,比如国泰人寿1996年成立“行销拓展部”,专项招募大专以上人员,以提升代理人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尝试转型签订劳动合同,但考虑到人力成本,绝大多数公司仅对主管以上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及揽承合同(典型公司国泰人寿、新光人寿等),业绩考核达标,才享受公司福利保障;针对一般业务员继续沿纯代理的揽承制。

表4:台湾寿险登录业务员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

90年代末,中国台湾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年均增速由6%降低至4%),一年期银行利率从2000年的5%陡降2001年2%,随后两年又降至1%。为发挥金融机构规模效应,持续带动经济发展,台湾当*在2001年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从此打开了综合金融销售模式(银行、保险、证券相互代销)。彼时台湾金融市场较为成熟,机构投资者占比达40%,为专业机构在民众理财中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存款吸引力下降,而同期保险宣告利率(3%)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银行乐意销售保险产品、挣取手续费来缓冲盈利压力。根据台湾监管规定,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必须设立经代公司,因此此间银行纷纷设立经代公司。

此外,台湾**2005年颁布劳工退休新制,允许个人养老年金税前扣除,民众投保意愿进一步加强,投保率在2008年突破200%、2010年达210%,10年间再翻一倍。

机构扩张叠加民众投保意愿提升推动代理人总数达到历史巅峰32万,人口占比约1.4%,平均71人中就有一位代理人。

在代理人数量增长的同时,代理人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经代公司代理人数量从2.2万快速攀升至12万(银行经代人数占比超50%);寿险公司代理人数量从24万下降至16万,减少8万。由于银行客户数量大、触客频次高,吸引大量代理人从寿险公司转向银行下设经代公司。

同期,银保渠道新单贡献持续走高,2010年达到顶峰65%,寿险公司代理人一路走低至32%,其他经代渠道长期徘徊在3-4%之间。

为了顺应综合金融发展模式,寿险公司开始纷纷推出精英计划,从源头上招聘高素质代理人;此外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综合销售能力,比如增加财经知识、专业认证等课程。

在保险机构大力推动下,代理人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一是代理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幅提升,以国泰人寿为例,其大专以上人力占比由2000年22.6%提升至2010年近40%;二是获得投资型产品销售资格代理人数量由2002年3.9万上涨至2010年16万,人力占比近60%,此后基本维持在16万左右;三是代理人开始售卖大量复杂的投资型产品,投资型产品新单贡献持续提升,最高达62%;四是代理人人均产能快速提升,由2001年62万提升至2011年366万。

图7:中国台湾人身保险业登录投资型保险业务员数量

图8:中国台湾人身险新单保费产品结构

图9:中国台湾代理人人均产能(新单保费/代理人总数)

受2008年金融危机拖累,台湾经济至2011年起进入低增长时期,年均增速仅2%,此时民众对资产安全需求被大幅激发;同时受老龄化(200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2017年达到14%)、少子化影响,民众对个人年金、医疗费用需求旺盛,资产安全需求和养老需求共同推动投保率提升至2018年249%。

此间保险代理人总数基本维持在30-32万,寿险公司代理人受益于市场需求回归保障,人力从16万回升至20万,经纪公司代理人稳定在7万人,代理公司人力从6万下降至2万,同期寿险代理人渠道新单占比回升至40%左右,银保渠道稳定在55%左右,经代渠道上升至6%左右。

为促进保险市场进一步专业化发展,监管当*2010年颁布《人身保险业提升保险服务招揽品质计划书》,明确关键指标(包括代理人第13個月定著率大于36%、专业业务员育成率大于24%、长期寿险契约13月继续率大于82%、并增加第37、49、61个月继续率指标监控等)达标线,要求寿险公司定期上报,未达标需提交情况说明,持续未达标将被约谈等。

在监管导向下,寿险公司进一步持续加强代理人管控和培训,最终推动寿险业13月继续率迈上90%以上平台、业务员定着率接近50%。

表5:CR3关键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台湾“人寿保险商业同业公会”

历经员工制初探—专属代理人—独立代理人—整体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

美国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市场,在OECD国家中市场份额49.7%,远高于排名第二的英国(8.9%)。2018年美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为2.63万亿美元,保险深度为11.3%、保险密度为7082美元,行业渗透率稳居世界领先。美国渠道发展历经行业初期员工制初探—专属代理人缓慢增长—独立代理人兴起——代理人渠道稳定、总体多元化发展四个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图10:美国独立代理人+专属代理人数量及占总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ACLI,FactBook2019,OECD官网)

美国寿险发展早期,主要通过公司内部员工拓展业务,员工首先通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售卖“人情单”,但随着身边人脉的耗尽(约6个月),很难获取新增有效客户,而保险公司还要持续支付代理人固定工资,导致投入产出比大幅下降,成本高企,险企不得不拓展新渠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929-1970年GDP年累计增速6%),以及健康险普及(由50年代的50%提升至70年代的90%以上),保险公司开始自建代理人队伍,同时引入绩效提成方式增加代理人拓客动力,实现保费扩张。

此阶段专属代理人数量由1960年21.7万人提升至1970年28.8万人,年均增速2.8%;同时占总人口比例小幅上升,由1960年0.12%提升至1970年0.14%。

专属代理人的扩张带来保费高速增长(主要销售健康险),保险行业有效保单面值1900-1970年累计增速11%,保险业务利润1911-1970年累计增速7%。

1970-2008年间GDP年累计增速7%,二级市场随之繁荣,标普500指数1970-1999年累计增速10%,且金融市场规范化,机构投资者占比由30%迅速提升至70%,同时健康险普及程度已高达90%以上,民众对保险的需求转向理财类产品。

为了增强保险产品竞争力,在保险公司的强烈呼吁下,监管当*同意推行账户分离,届时带来年金类产品井喷,寿险保单年累计增速5.2%,年金保单15.2%。保险深度1983-2008年间由6.5%提升至10.9%。

同时,美国专属代理人渠道已十分成熟,人均产能接近15000刀/月,按40%佣金率估算收入为社平工资的二倍左右,成熟的代理人队伍给精细化转型提供了契机。

在投保意识普及和市场需求转化下,代理人数量由1970年28.8人提升至2008年93万人,年均增速3.1%;占人口比例从1970-2008由0.14大幅增加至0.31%。

同时,独立代理人逐渐演变为主力渠道,1983-2008年,专属代理人新单贡献由60%下降至35%,独立代理人新单贡献由35%上升至55%。

1970年以来,独立代理人开始代替专属代理人成为美国个人营销体制的中坚力量,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客户需求变化倒逼代理人能力提升。随着账户分离推行,以及二级市场持续走高,进一步激发了客户投资型产品(变额年金、指数年金、万能寿险等)的需求,而投资型产品需要代理人有更强技能(独立代理人相较于专属代理人销售了更多万能型、变额性产品)。

二是独立代理人中立立场更容易赢得客户信任。美国保险市场竞争在70年代后越演越烈,客户更加需要独立代理人站在自身立场帮助其分析比较商品,做出最优选择。

三是险企更愿意采用成本更低的独立代理人模式。成本一直是美国渠道改革的核心因素之一,独立代理人相较专属代理人由于减少了培训成本,以及人均产能更高,综合成本会更低,从1990年至2009年,随着独立代理人地位日渐稳固,保险公司渠道成本下降20%。

图11:美国人身险保费渠道分布

图12:美国寿险各渠道不同类型产品销售占比

次贷危机后期,美国经济增长陷入瓶颈,GDP年累计增速降至3.4%。保险行业增速放缓,保险深度由10.8%小幅增长至11.3%。代理人渠道已走向成熟,增速明显下降,2008至今代理人数量由93万增加至116.9万,年累计增速降至2.3%,但仍保持稳健增长,因为占总人口比例仍不足0.4%。政策方面随着银行代理的放开,互联网的发展,渠道开始多元化。独立代理人保费贡献稳定在50%左右,专属代理人份额由41%降至38%,多元渠道份额小幅上升但仍占比极少。

民众储蓄和投资意识提升,销售保障与投资结合的复杂型产品,倒逼代理人自我提升

香港保险业历史悠久,加上其与国际接轨的成熟金融体系,其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一直为客户津津乐道。进入90年代后,香港经济及寿险市场快速进入成熟期,回归后经济年累计增速3.4%,人均GDP接近5万美金;2018年总保费收入691亿美金,保险密度8863美金/人,保险深度18.2%,高居世界前列。总代理人数量稳健增长(1993至今年累计增速约6%),完善的自律性组织监管模式也宣告着香港保险市场走向成熟。香港渠道演变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进入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中产阶级崛起,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部分市民开始考虑未来的保障,增加储蓄,战后出生的一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人寿保险的理念也获得更多认同,香港的人寿保险业开始起步,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业务,不惜减低保费、放松赔款规定、“挖角”经营等。届时监管仍然缺失。

1983年《公司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虽然标志着香港**对保险公司及其经营操守的审慎监管已逐渐起步,但自律监管的制度并未最终确立。

20世纪90年代开始,监管日益完善引导代理人渠道走上专业化,期间制度主要包括一是《保险代理管理守则》,限定最低准入标准,包括从业年限、通过相关课程以及获得学术机构承认等;二是1993年行政*通过了《保险公司(修订)(第3号)条例草案》,正式立法管制保险代理及保险经纪业务经营;三是2000年开启保险中介人素质保证计划,要求所有保险中介人,包括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及其行政总裁或负责人、业务代表,必须通过由香港职业培训*主办的资格考试,才能符合等级或获得授权的资格。

此外,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1997年GDP贡献约26.2%)及早培育了民众储蓄和投资意识,为了迎合当地客户属性,寿险公司在90年代纷纷推出投资连接型产品,例如北美人寿于1987年推出“金牌计划”,将保障与投资收益的结合,减轻通货膨胀的影响,保护被保人的利益;销售此类复杂型产品也倒逼代理人自我提升。

图13:香港保险代理人分布

(资料来源:香港保險業聯會(保聯)官网)

图14:香港寿险业产品结构

(资料来源:保險業監管*官网)

2016年,银联关闭部分港险支付渠道,内地贡献的新单保费和占比连续下滑(内地访客是寿险市场新单增长的重要来源,新单贡献在2016年达到最高值39.3%);同时随着香港2019年***势不稳定,暴力活动时有发生,对香港寿险市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需求较少和市场动荡造成代理人数量出现大幅下滑。

图15: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情况

(数据:香港保险资讯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汪小菲在线狂怒,2个月3万度电,大S怎么用的?

就只有我好奇大s两个月3万度电是咋用的吗?当时看到就在想这是办厂了?!随后去查证一下。

从汪小菲的汇款单可以知道,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为大S家的电费支付了94201台币,而台湾的电费大约是每度电2.85台币,也就是说大S和具俊晔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生活用电33101千瓦时。

大数据显示,内地居民人均用电量每月才70度左右,人均用电量约为800多度/年。换言之,大S家月用电量是平均用电量的100多倍!不过,大S一家一个月要用近1.5万度电,真的好不可思议。

有网友专门帮大S家算了一笔账,若以每天平均开15小时算,大S家相当于55寸液晶电视一共100台,或者电冰箱148个。 就算大S是明星,这些年也不是她一个人所用,但这个数额还是惊人。

所以绝大部分网友看到大S的耗电,纷纷表示有钱人的生活难以想象。

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具俊晔是在家打DJ吗?还有网友呼吁,JC应该上门查查,是不是他们在家用紫外线灯种 DM叶子?!不然怎么用那么多电?

在评论区有网友试图解答:现在大部分豪宅会配备恒温恒湿恒氧的三恒系统。简单概括就是不开窗通风,全靠电力驱动系统内循环。所以24小时工作的话,应该是会有一定耗电量的。

而根据网络三恒品牌给出的信息,三恒系统因为是常年开启,相较于一般家庭空调的启动而言,三恒系统是“维护”整体室内环境,因此长期使用,三恒系统耗电反而比空调少。

有商家举例,在建筑面积650平米的别墅中使用三恒系统,全年电费约2.6w元人民币,即全年5.2w度电左右,单月约0.43w度电,其中甚至包括全家人其他的电器使用。

另外补充一点就是,虽然当地在缴纳当地电费的时候,并不是说每个月固定按照2.8458千瓦时来计算的,而是到了一个梯度之后,电费就会换一种方式来计算。但是即便如此,大S家每月耗电近1.5w度是不合理的。

不过有钱人的生活是真的难以想象,我还记得大S在去年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说过,我为了肌肉线条的变紧实好看,买了很多电疗仪器。所以也去排除人家每天都用高科技仪器“整活”,什么美容仪、跑步机之类的。

反正就是大S豪宅巨大的耗电量依旧是个迷。

大s与汪小菲事件始末?

主要是两人离婚后大S是快速闪婚,汪小菲心里不服,加上离婚后一直是汪小菲在给大S的二次婚姻买单,大S二次婚姻一切开销都是刷的汪小菲的卡,造成了现在一直撕逼。

1000万台币是多少人民币啊 1000万台币是多少 - 辉旺生活网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1000万台币是多少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1000万台币是多少人民币啊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万台币=多少人民币?1新台币=02302人民币,1千台币约等于2302人民币。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此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汇率以您交易时实际交割的成交价为准,货币换算更新时间:2021-12-0910:11。

人民币和新台币兑换率大约为为1:4,但比值也是在变化的,所以1千万台币大约折合人民币为2500000元。

台币约合0.23元人民币,一千万台币约合230万元人民币。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大约台币4元(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人民币1元,基本上都在这个点位上下变动。比如,在我回答的此时,台币兑换为人民币的汇率是1:0.2508。照此计算,1000万元台币=250.0万元人民币。

1、根据2019年12月05日汇率,100000新台币=231097人民币,1人民币=43272新台币新台币的硬币面额为:1圆、5圆、10圆、20圆、50圆;而纸钞的面额为: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2000圆。

2、新台币兑换人民币汇率:1新台币=0.2311人民币1人民币≈3262新台币新台币100元对人民多少:100新台币=2115人民币元拓展资料:汇率,指的是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3、以2020年1月3日外汇汇率,1新台币=0.2318人民币。新台币是在1949年6月15日起开始发行流通,基本单位为圆。新台币的硬币面额为:1圆、5圆、10圆、20圆、50圆;而纸钞的面额为: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2000圆。

4、我帮您查了一下,按照目前人民币汇率计算,100000新台币=219872人民币元,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1、根据2019年12月05日汇率,100000新台币=231097人民币,1人民币=43272新台币新台币的硬币面额为:1圆、5圆、10圆、20圆、50圆;而纸钞的面额为: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2000圆。

2、中等水平。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得知,一千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生活水平,按照实时汇率:1台币等于0.2228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等于228万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水平,也可以在省会城市进行发展,经济基础稳定。

4、台币约合0.23元人民币,一千万台币约合230万元人民币。

根据2019年12月05日汇率,100000新台币=231097人民币,1人民币=43272新台币新台币的硬币面额为:1圆、5圆、10圆、20圆、50圆;而纸钞的面额为: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2000圆。

中等水平。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得知,一千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生活水平,按照实时汇率:1台币等于0.2228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等于228万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水平,也可以在省会城市进行发展,经济基础稳定。

不过一段时间以来,大约台币4元(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人民币1元,基本上都在这个点位上下变动。比如,在我回答的此时,台币兑换为人民币的汇率是1:0.2508。照此计算,1000万元台币=250.0万元人民币。

人民币和新台币兑换率大约为为1:4,但比值也是在变化的,所以1千万台币大约折合人民币为2500000元。

按今天汇率兑换1台币=0.2303元人民币1000×0.2303=230.3即1000万台币等于人民币230.3万元。

万台币=多少人民币?1新台币=02302人民币,1千台币约等于2302人民币。由于外汇汇率是实时变动的,此数据仅供参考,具体汇率以您交易时实际交割的成交价为准,货币换算更新时间:2021-12-0910:11。

首先10000000新台币可兑换2249740元人民币。其次按照中国税务政策显示,不足4000部分不纳税。然后超过4000不足20000部分纳税百分之二十,等于20000减去4000的差乘以百分之二十等于3200元。

人民币和新台币兑换率大约为为1:4,但比值也是在变化的,所以1千万台币大约折合人民币为2500000元。

1、中等水平。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得知,一千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生活水平,按照实时汇率:1台币等于0.2228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等于228万人民币元。1000万台币在台湾是中等水平,也可以在省会城市进行发展,经济基础稳定。

2、万台币在台湾算是有钱了。新台币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比5左右,换算下了合人民1200万了。

3、算。根据查询货币单位换算得知,1台币等于0.2228人民币,5000万台币等于50000000乘0.2228等于11140000万元,算有钱人。新台币是中国台湾地区通用货币,1949年6月15日起开始发行流通,基本单位为圆。

好了,关于1000万台币是多少和1000万台币是多少人民币啊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大S的结婚对象是?

汪小菲

汪小菲又开撕,大S千万赡养费都花在哪了?_手机搜狐网

比较离谱的是大S一家的电费。有媒体按台湾电费算,测算出大S家一个月要用16551度电?电费也是汪小菲所说的,他与大S方面的主要争议点。他称,自己付足孩子的抚养费,现在存在的争议就是不想另外支付所谓的家用电费。

来源|8号风曝(ID:entifengvip)

汪小菲和大s因为抚养费开撕。其中两张汪小菲晒出的账单引发了网友的好奇。

我们来看看这两张账单,上面是汪小菲过去一整年为大S家和孩子付出的费用。

首先,从这份账单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汪小菲一共支付了4000万台币(约900万人民币),不仅承担了大S的日常开销和孩子的抚养费,房贷、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家中保姆和司机的工资等都是他支付的。

光是两个孩子每个月的抚养费,就达25w台币(约合人民币5w元)每人。

给小孩花的钱,除了抚养费,还有一项瑞士的租房费,每个月7万台币左右(约合人民币1.6万),备注为子女瑞士念书租房费用。不过两个小孩目前都还在台北,没去瑞士上学,这租房费怎么还需要提前支付吗?

有媒体就此询问S妈,S妈也感到纳闷,说不知道有这笔费用。而汪小菲和大S双方目前也都没对这笔费用做出回应。

家用备用金这条开支,备注上称是每个月定额的抚养费,有100万台币(约合23万元人民币)。

这让人想到之前汪小菲的爆料,称大S长期服用违禁*物,而且自己每个月还会给*方100万台币,约合23万元人民币。

但当时S妈和大S经纪人回应称,100万台币是孩子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也是大S收入减少后汪小菲自愿负担的,离婚之后依旧维持原状而已。

不过,这说法怎么和汪小菲今天晒出的账单不一样?从账单上看,生活费和孩子的教育费不是分开的吗?

再计算一下大S和子女的日常家用赡养费,发现她们家平均每天日常开支约为3227元人民币,一个大人加两个小孩,平均每人每天不到一千元。对于有钱人来说,这或许还好?

有媒体按台湾电费算,测算出大S家一个月要用16551度电?

网友感到很不理解,说“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用电量250-300度,一台矿机正常情况下一个月消耗1500度电,他家一个月有十台矿机在工作吗?”

值得一提的是,电费也是汪小菲所说的,他与大S方面的主要争议点。他称,自己付足孩子的抚养费,现在存在的争议就是不想另外支付所谓的家用电费。

此外,从账单上发现甚至还有司机加班费,共2.2万台币(约合人民币5082元)。

有网友评价说“有钱人的司机加班费都有2万多,我现在去学驾照还来得及吗。”

汪小菲怎么突然晒账单了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11月21日,据台媒报道,大S指控汪小菲未履行离婚协议,3月起就不再支付她生活相关费用,至今累积欠超500万元台币(约人民币114万元)。台媒称大S已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并且法院已经裁决,汪小菲在中国台湾的资产将有一部分会被查封。

此报道一出,汪小菲坐不住了,发文称媒体抹黑他,还说不想再给前妻大S一家交电费了,他已经仁至义尽,大S却还要逼他,还暗指离婚后大S一家的电费仍然在由他支付。

气不过的他直接发了两张账单图出来,并解释说他交抚养费一直都没有怨言,只是如今大S再婚了,他不想再承担大S和韩国老公具俊晔的生活开销了。此外还在文末暗指大S一直在阻碍汪小菲和孩子们的见面。

除了晒账单之外,汪小菲还补充说大S现在住的四个亿的豪宅是他付的首付,现在每个月一百多万台币的贷款也是他在还。

并且直接炮轰了具俊晔,说他窝囊废,和大S住着的房子,甚至连他们睡的床垫都是汪小菲买的。气的汪小菲怒吼,让孩子“都给我回北京来!”

许多网友评论说心疼汪小菲,要是自己,自己也不愿意离婚后还要花钱养着前妻和她的另一半。

她向媒体爆料:汪小菲妈妈张兰大早上发语音给他,怒*徐家半个小时,气的她血压飙高,心脏都快停止。

对于汪小菲不爽大S起诉他,并表示不想再支付费用一事,大S妈妈说这都是离婚协议里的内容,是他该付的。

看了S妈的指控,汪小菲又气的不行,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回击。说:“够给你们面子了,再逼逼把你们家的恶心事全说出来,特别是小S。”

这最后一句,给很多网友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小S有什么黑料?

所以除了隔空回应S妈,汪小菲又在评论区回复了网友评论,疑似暗指小S出轨舞蹈老师。

说了这些还不够,汪小菲又一连输出了几条,提到安眠*哪来的?小S在上海的房子哪里来的?并称自己被S一家惹急了,但他不是蓝正龙,也不是周渝民。

顺便提一下,蓝正龙和周渝民都是大S的前男友,汪小菲意思是他不像这两位前男友一样那么好欺负。

之后,汪小菲又连续发了两条微博爆料小S。说小S长期服用思诺思,并且不经过医生处方,通过第三方拿身份证取*。说她是踩着大S人头上位的,还透露小S老公婚内出轨...

最后,汪小菲甩下一句“我明天回台北”,事情看似暂时告一段落了。

傍晚,一直未出现的大S发表声明回应了今天的闹剧。她称从来没伤害过汪小菲的身心,也向来祝福他,自始遵守双方调解内容,希望为孩子考虑,就此停止纷争,孩子们也都期待明天终于能看到爸爸。

还有网友称,这声明是天花板级别的,没一句废话,每一句都耐人寻味。

也有网友称,大S一直都在幕后,都是周围人发声,矛盾激化后来扮善人了。

汪小菲则转发了大S发声明的新闻,回应称:“好嘞,你可会说了,要不是你告我,我都把你忘了”。实锤此前台媒曝汪小菲被大S告到法庭的事。

他还再度爆料小S老公出轨,称许雅钧在上海包养了多名情妇,自己在台北甚至都见过,汪小菲还让S妈离孩子远点,称S妈保护不了两个孩子,要自己明天去保护。目前,汪小菲已经将这条内容删除。

不知道汪小菲是否真的会赶到台北,之后又会发生什么,这场纷争能不能真的停止还是个未知。

但该说不说,孩子是最无辜的。汪小菲和大S不管怎么闹,都别伤害了孩子啊。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8号风曝”(ID:entifengvip)。8号风曝是凤凰网娱乐旗下栏目,一个聚集100w+粉丝的新闻平台,每天和你讨论关于娱乐圈的最新动态和幕后故事。

汪小菲有多少钱?

好像是23亿吧

满版面的大S和汪小菲真的很烦,有人来聊天的么

现在他们的消息好像也不是很多啊现在两个人有一对子女了真幸福

汪小菲是为了小s老公与才大s订婚,是真的吗?

哈哈,那是恶搞的啦。虽然这个故事设定的十分符合我胃口,但据说都是一家公关公司为了向客户展现自己的实力而弄出的炒作。神马张国荣复活,古天乐和李泽楷是一对,费翔和刘文正早搞上了等等……至少第一条我是不信的。。。其余的说法嘛,看看就是啦,等待时间验证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汪小菲4000千万台币是真的吗(京城四少是哪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