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货币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

货币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

各种理论的归纳不外乎两大基本功能:储值和尺度

储值:货币也叫做通货,因为这是仅有的大家都承认其价值的货物,因此手里的货币能储存价值,因此能达到以物易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

尺度:一个土豆值两块,两块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的把土豆和别的货物的价值作比较,一个鸡蛋要三块,意味着人们认为一个鸡蛋的价值比一个土豆高,而且是1.5倍,价值被很好的量化了。

有着两个基本功能带来的延伸就太多了,手里揣着钱能带来安全感是储值功能,而揣着200元比2元心里踏实是尺度功能。支付功能也如此,您愿意接受货币做工资是因为货币本身的储值,而您愿意为了5000元一个月帮这个人做事是您对这个工作的衡量。

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这样,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有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象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等等。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面。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货币的各个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货币的职能范文精选8篇(全文)

关键词:货币;职能;流通;手段

货币职能在经济学中一直被认定为流通、价值、支付、贮藏、世界货币等,这些职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货币的职能属性。但是却存在一定的*限性,尤其是随着经济学不断的发展,货币的职能变得更加精细化,发挥的作用也开始变得更加积极。因此,对于货币职能在现阶段进行一些新的探讨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一、流通手段以及价值尺度职能

货币职能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职能就是流通手段,主要指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所充当的媒介所发挥的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易中所充当的媒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较为突出的功能,但是称之为“流通手段”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众所周知,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货币代替了传统的物物交换,极大的便捷了交易市场,但是在这过程中货币充当的更多却是“工具”的角色,货币的工具属性更加显著,而非货币本身的手段,货币职能中对流通手段的定义有所欠缺,货币只是商品交易的媒介,本身并不能使用某种手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在这一点上,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对货币流通“手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够全面的,不能精确的表现出货币本该具备的属性与功能。

而提及货币的价值尺度,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容否认的,主要指的是货币能够体现商品价值的职能,经济学理论中认为,货币本身也具有商品属性,具有价值,是人类劳动的价值的计量,是一种特殊化的商品。而实际上,在现实中,货币并非真正的充当某种产品,更多的是商品的价格尺度,或者说使用价值尺度,而不是价值尺度,货币在衡量商品使用价值时,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货币在对商品使用价值进行测定时,并不是直接通过劳动时间进行测定,而是通过价格这一商品价值转换方式来进行测定,而商品价值的内在因素以及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商品价格的波动,因此货币的价值尺度的准确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加价格波动产生影响的因素的多样性,使得货币的价值尺度显得不那么精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使得货币能够衡量商品的价值,但是货币作为一种衡量商品价值的工具,其自身所凝聚的社会劳动时间是充满变化的,这也就使得其所衡量的商品的价值的无法进行历史性的比较。加之,供求关系的影响,使得货币在商品价值衡量方面受到一定的影。

货币的支付职能,顾名思义,主要是指货币在支付各种类型资金时的职能,货币在这方面职能的定义显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货币本身的支付职能中,只是单纯的一种“付出”的行为,并没有带有延期支付的含义,而在实际中货币很多时候都存在“延期支付”的情况,并且比较普遍,因而这一情况应该被考虑在定义之中。货币的贮藏手段,主要是指货币不主要发挥流通工具的作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可保存的商品进行贮藏,贮藏手段的定义对于货币职能而言,定义太过笼统与宽泛,并没有明确的表现出货币真正贮藏的对象、方式等,而是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贮藏”的定义。在现实中,对于货币的贮藏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社会财富,在这一点上货币的“贮藏”职能倘若能够加入财务的概念,则能够更加细化货币在“贮藏”方面的职能特点,也能够突出货币在“贮藏”职能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职能中的一项特殊职能,主要就表现在货币流通范围大小方面的职能特性,但是在这一点的定义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货币的定义从宏观角度来说就包括世界货币,但是又不仅仅是世界货币一项职能,世界货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职能,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货币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货币的职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是这样认为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世界货币只是比货币的概念中多了一个限定的前提,即“世界”。但实际上将货币的其中一种职能定义为“世界货币”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现行经济学理论还没有对货币职能方面进行新的定义,但是笔者相信这样的定义将会很快到来。从目前情况看来,货币的这几种职能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职能所在,只是在定义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无论是哪一种货币职能,只要在概念上提高准确性,相信货币职能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推进。

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货币的价值,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主要将货币职能分为流通、价值尺度、贮藏、支付以及世界货币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从概念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可拓展性较强。笔者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学理论中,货币职能的概念与定义将会变得更加的科学、精准。

参考文献:

[1]张昆仑.关于货币职能问题的新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知识: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的具体内容;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觉悟:增强学生商品经济意识、法律意识;正确对待货币,自觉抵制“货币至上”的极端错误思想。教学重点

1.价值尺度

1.课堂活动:自读——讨论——互评——小结

2.课外活动:参观超市,观看琳琅满目商品的价格标签,了解不同商品有不同的价格,以帮助理解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及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展示课件:

画面为:在大型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旁有价格标签,顾客购买商品时交钱付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用钱(货币)去购买商品,支付生活中的各种费用。请问,钱除了能买到商品外,还有什么作用和功能?

教师归纳总结:在生活中,钱(货币)除了能购买商品以外,假如有了余钱,人们还可以存放起来;人们也经常出现彼此借钱或者还债的现象;到外国旅游购买商品时还必须兑换外币等。这说明,在我们现代的经济生活中,货币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货币的职能。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6页第2-3段的内容,然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展示CAI: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教师讲授:货币的五种职能是在现代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才具备的,但其中从货币产生之日起它就具备了两种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多媒体显示)

展示课件:

画面为:在大型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旁边有价格标签。

教师提问:在这个场合,货币起什么作用?它为什么能起到这种作用?

教师小结:在这个场合,货币起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这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教师提问:货币怎样充当价值尺度呢?

教师小结:人们把充当货币的金银按一定重量作为计算单位,即货币单位。用货币单位来确定某种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是因为此时的货币只是表明某一种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过程。

教师提问:什么叫价格?价格与价值是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来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如下图(展示CAI课件):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从货币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教师归纳: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个别地、偶然地表现在别种商品上,如:

②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如:

③一般的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如:

④货币价值形式(价格):货币成为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

教师提问:商品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归纳:商品交换经历了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形式上讲的。为的是区别物与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流通手段”是从货币职能上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和联系如下图(展示课件):

买卖行为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从本质上看都是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教师强调: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8页第2段,思考课本第18页的“想一想”,即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他们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过渡:以上我们学习的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展示课件:

画面为:某建筑工地,工人在挖地基时挖出了一个罐,里面装有大量银元和少量国民*制造发行的法币的残渣。

教师提问:岁月沧桑,法币已腐烂变成残渣,假如是完好的,它还能不能使用?银元依然完好,它有没有用处?这些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法币即使完好也不能使用,银元却可以继续充当财富的代表。这些告诉我们: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但纸币不能充当贮藏手段。

教师提问:假如某人证明自己是那罐银元的主人,他能不能把这些银元卖给别人?

教师小结:不行。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金银在国内市场上流通。他只能将这些银元出售给国家。

展示课件:

画面:农民在田间耕地。

教师提问:假如农民张某在春季时无钱买犁耕地,铁匠李某先把犁赊给农民张某,张某到秋季收获粮食以后才付钱给李某。在这里,钱发挥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支付手段。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它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由于先购买,后支付,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赊账买卖,实际上是一种借贷活动,即信用。随着赊账买卖的发展,产生了各种信用货币,如期票、支票、汇票、银行券等也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同时,它们所代表的债务,可以互相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如三角债务关系等)。

支付手段,必须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展示课件:

画面:2000年,江泽民**访问古巴时,向古巴总统卡斯特罗提供了4亿美元30年无息贷款的国家援助。

教师提问:在这里,4亿美元货币发挥什么作用?它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4亿美元在这里发挥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具有以下作用:(1)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2)作为一般的支付段,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3)作为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国际贷款、转移财产、战争赔款,等等。

教师提问:是不是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充当世界货币?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是如此,铸币和纸币都不行。但随着货币的发展,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的货币也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如美元、欧元、日元等。在我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也可以流通使用。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努力,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教师提问:货币的基本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如何?

教师归纳:货币的基本职能是其他职能的基础。由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人们也因此产生了贮藏货币的愿望,于是货币就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在赊买赊卖开始时,货币是充当价值尺度,计量商品的价值;同时又作为现金上的购买手段,使商品从卖者手中转移到买者手中。只有到了约定的付款日期,才用货币

清偿债务,此时,货币充当的是支付手段。也正是因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才会出现世界货币这一职能。

教师提问:货币五种职能的共同本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它们都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具备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一产生就有的两种基本职能。货币之所以具有五种职能就是因为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强调学生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展示课件:

一、选择题

1.在商品价值、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三者的联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商品价值提高,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

②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下跌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

③当商品价值下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④当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2.商品——货币——商品,这个公式说明: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②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③买和卖这两种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分离;④买和卖同时进行,一次成功。()

3.马克思指出:“货币当作价值尺度,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现象形态。”由此表明()

C.商品价值的大小通过货币来衡量,是商品流通的普遍现象

D.货币产生后,许多商品共同表现为一种商品的价值

4.美国2001年9月爆发恐怖袭击事件后,中国向美国输出1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这10亿美元是在执行货币的()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因此,只有货币才能充当交换的媒介。

参考答案:

一、1、D2、A3、B4、C

二、(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以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之为商品流通。这是正确的。

(2)在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之前的扩大的物交换中,商品交换曾以羊、布等不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进行。

(3)纸币产生以后,作为货币符号在商品交换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执行价值尺度的依然是金属货币本身。认为只有货币才能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观点是错误的。

关键词:货币政策监管职能监管机构

随着各种因素的推动,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之间的分离趋势是比较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就不存在任何联系,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健全的银行体系,而银行体系的安全也离不开货币当*的支持。两个职能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使得职能的分离并不必然带来银行监管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的分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执行货币政策与实施银行监管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关系不能割裂开来。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要考虑银行体系的状况,而对银行的监管也必须要考虑特定的货币运行状况,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

首先,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最终目标一致。虽然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保证货币运行平稳合理,符合经济运行的要求;银行监管的直接目标是保证银行体系的安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的冲突。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服务于整体经济的运行,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即使在直接目标有冲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也是有可能通过特定的业务手段消除利益的冲突。

其次,货币稳定和银行体系的稳定紧密联系。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银行的安全也离不开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货币政策的实施是要经过几个中间环节的,这其中银行是重要的传导渠道。如果银行体系存在问题,那么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银行对于货币政策实施的作用的程度大小是和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相对应的,因为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传导。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的地位,那么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将受到银行体系运行状况的巨大影响,这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表现的尤其明显。同样,如果货币政策出现问题,不能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银行体系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可以说,货币政策是实施银行监管的重要依据,银行监管是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必须要协调运行。货币政策自身特性也要求银行监管活动的协调配合,没有良性互动的配套监管,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梗阻现象,货币政策效应就会弱化。

第三,银行监管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完善合理。货币政策的决策和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都需要从银行收集大量数据和信息,因此,要顺利的执行两项职能,必须要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一致性,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也可以避免增加银行的负担。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着许多差别,实现两种职能之间的信息共享,便于协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有人认为将银行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放在统一的中央银行内部运作还是要比分拆有优势。通过对银行进行监管,中央银行可以获得对金融市场形势的第一手资料和感觉,反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通过银行监管,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央银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而且由于中央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委员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由中央银行负责银行监管,有利于及时交流执行银行监管国际准则的新情况,便于银行业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本文认为,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使得在两者之间形成协调非常的重要。这并不必然要求两者一定要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实施,也正如并不因为两个职能的分离必然导致银行监管的机构从中央银行分拆一样。

二、从最后贷款人功能的角度看货币政策与监管职能及监管机构的关系

在货币政策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之后,并不意味着货币当*就可以不考虑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当*仍然要对银行体系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负责,货币当*仍然要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

银行体系的不安全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一个主要的表现是通过银行危机的形式。银行危机可能是由于整个银行体系的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个体银行的问题所引起的。个体银行的问题,由于具有传染性,也会危及到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造成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可能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负有稳定货币运行责任的货币当*,在很多情况下,仍然要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以防止银行危机的发生。因为虽然对银行的救援可能与货币政策之间形成目标冲突,而且对于银行的救援也可能造成道德风险,加大银行体系未来的潜在风险。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危机的危害要超过对问题银行注资进行救援的危害。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实际上最终资金来源还是纳税人,还是要由财政出资。因此,完全可以将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从中央银行分离,由一个独立的机构,或者直接由银行监管机构来行使。但是,一方面,传统上都是由中央银行来行使最后贷款人的功能,在经验、运作的能力、程序等方面,货币当*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由其他机构来行使这部分功能是否具有可能性还有待讨论;另一方面,即使将对于问题银行进行救援的最后贷款人功能分离,货币当*仍然要对另一种系统性风险负责,这是其他机构所不能取代的。就是对于支付清算体系中的风险,中央银行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仍然需要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比如,在监管的制度结构变革后,英格兰银行并没有被完全剥夺对银行运作的监管权,它仍然保留着最后贷款人的职能,仍然要对整个支付和清算体系的正常运转负责。另外,清算体系在一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据着一个关键的地位。每天的清算数额巨大,如果清算过程中出现了风险,有可能演变成为系统风险。而由于中央银行在管理、监督、参与清算体系的运作方面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在防止清算体系中的风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是很重要的,因此,即使将对问题银行进行救援的责任交给其他的机构来运作,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仍然是存在的。这就使得货币当*必然还要与银行监管发生联系。

三、货币职能与监管职能的分离、联系与监管组织结构

职能的分离要求对银行的监管必须和执行货币职能的机构分离,但是职能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这种分离不一定就表现为将执行银行监管职能的机构从中央银行的分拆。除了直接在中央银行之外再单独成立银行监管机构之外,如英国完全将两个职能分离,分别由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FSA)来行使;我国也在2003年把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单独成立了专门履行银行监管职能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外,也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比如可以在中央银行内部设立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就像意大利银行的做法;或者设立两个分离但是却互相合作的机构,如在法国,银行管理委员会和法兰西银行分别执行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但是法兰西银行又在银行管理委员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在中央银行内部给予银行监管职能一个半独立的地位。对于不同的国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模式

职能之间的分离决定了既是将银行监管的职能保留在中央银行内部,执行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内部机构之间也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以避免目标上的冲突,而职能之间的联系又决定了即使将银行监管的职能从中央银行分拆出去,执行银行监管的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也必须要有一个协调。

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是银行监管组织结构从中央银行分拆的基础。由于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之间在目标上存在着冲突,在行为与业绩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差别以及由于职能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导致了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出现了分离。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货币当*也必然要对因为个别银行问题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负责,两个职能之间的分离也不是绝对的。因此,在分拆之后,监管当*与货币当*之间还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包括在组织、在信息的共享以及在职能交叉所涉及的协调行动方面建立联系。联系的重点指向是保证银行的系统安全,这需要双方在安全评价机制、监控指标体系、预警机制以及金融安全网的建设方面形成协调。

在我国执行货币政策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和执行监管职能的中国银监会之间的分拆与设立已经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它们之间协调与合作正在日渐加强,但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信息搜集与共享及处罚等问题方面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另外,他们同中国证监会与中国银监会之间的监管协调问题也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大框架下来统筹安排和考虑。总的来说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磨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最后认为由于多头监管所引发的诸多成本是很大的,未来我国金融业监管应该实行统一监管,无论是从监管成本来讲,还是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来讲,金融业统一监管是我国金融业未来监管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小安.金融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分工与协作[J].金融研究2002,(1)

[2]吴风,赵静梅.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悖论[J].金融研究,2002,(9)

[关键词]网络时代;货币创造职能;商业银行;电子货币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商业银行是将于21世纪灭绝的一群恐龙”。的确,当今网络时代下,商业银行的部分传统业务的确是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性,仍具有许多其他经济体难以替代的功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其依旧很难被淘汰。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网络金融的成长,的确对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即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最显著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产生于其融资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之上。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业务的开展,创造各种信用工具,如支票、汇票、本票、信用卡等:另一方面,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下,商业银行可以用不断吸收的存款来发放贷款,然后贷款又可以转化为存款。如此循环往复,商业银行就可以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了社会的信用货币供应量。

二、背景:网络时代下的银行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形态。互联网发展重构了金融服务架构,变革着金融服务的途径、方式,正逐渐构建起了一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金融也展开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传统银行也因此也面临着巨大变革。网上银行的卓越发展,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投资方式以及金融素养,并且也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关数据显示。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易额由2003年的24.3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9.3万亿元,增长率高达93.6%,用户数也达到了1900万左右。从2005年开始,网上银行步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高达245.8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163.1%。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到320.9万亿元,比07年增长30.6%。截至2008年底,全国个人网银客户已达1.48亿户,比年初大幅增加了52.81%。在2009年2月,中国网上银行用户覆盖率为33.9%。

三、网络时代下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的效果,主要有其派生存款的创造能力决定。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量乘以货币乘数,其中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因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效果主要受到法定准备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准备率等指标决定。考虑到互联网时代下对以上指标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电子货币对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影响。

法定准备率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就目前来看,随着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取代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电子货币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存款替代型的电子货币转化为现金极为容易,因而不论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还是存款实际上都与现金没有太大区别。中央银行若要想要对电子货币收取准备金,就必须要对电子货币的货币层次做出界定。电子货币的出现,模糊了货币界定的层次,加大了货币计量的难度,因而对于电子货币,法定准备率的确定是有相当难度的,并且也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指客户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出现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

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程度。就目前情况而言,电子货币还不能完全取代现金,市场上电子货币与现金同时流通,这样银行客户就会做出持有现金或持有电子货币的选择。这一选择会直接影响现金漏损率。如果客户支取现金,就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于贷款和投资的金额也就相应地减少,由于可用于扩大贷款或投资资金的减少,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因此,现金漏损率的高低取决于银行客户对于现金的偏好程度,或者说,取决于电子货币对于现金的替代能力。

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而中央银行对于这两种存款,通常分别规定不同的准备率。电子货币的具有较高流动性,并且对存款有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性。然而,不管电子货币是代替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它在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都是相似的。电子货币使M0、M1和M2之间的界线模糊,并且很难界定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区别,因而使得中央银行对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分别规定不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则失效。

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模型并未完全成熟以及时间等因素限制,上述分析并不能得出一个关于网络时代(电子货币)对于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职能影响的具体结论,这是我非常遗憾的地方。不过就以上分析,我们仍可以很明显看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的确是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和影响。商业银行这些职能若想要在网络时代中仍发挥如以前一样卓越的效果,将电子货币等网络时代的重要产物纳入银行的考虑范畴已是刻不容缓的事。

参考文献:

[1]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向鑫琳,浅谈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金融经济,2011

关键词:美元;油价;价值储存效应;中国因素

JEL分类号:F3;173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009-06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美元与油价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两个经济变量,了解它们的关系对**宏观经济决策以及微观主体投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研究均认为油价对美元具有支配影响。Krugman(1980)最先对美元油价关系进行研究,他建立了美国、德国与0PEC的三国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油价上涨会导致美元短期上涨与长期下跌的结论。G01ub(1983)在此基础上引入英国建立了四国模型,并实证分析了两次石油冲击期间油价对美元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石油冲击导致美元上涨而第二次冲击导致美元下跌。Amano等(1998)实证分析表明1972年2月至1993年1月美元与油价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其中美元波动的主要来源是油价冲击。Chaudhurl等(1998)运用1973年至1996年的月度数据对16个OECD国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元的不平稳主要来源于油价的不平稳。

近十年研究倾向于认为美元对油价具有显著影响。Sadomky(2000)表明1987年至1997年间,美元变动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对油价有负面影响。Indie-hagopian等(2000)发现汇率对油价有即时影响。Yousefi等(2004)研究表明1989年至1999年间,随着美元贬值,OPEC国家提高出口油价以保持其石油美元的购买力。Chen等(2007)对1972年至2005年G7国家汇率与国际油价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关系,油价是汇率变动的主导因素。B6nassy等(2007)在Krugman(1980)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加入中国的四国模型,认为中国因素会导致美元对油价影响加剧。Akram(2008)用VAR模型得出1990年至2007年美元贬值会导致油价上涨。Zhang等(2008)用VAR与GARCH模型得出美元贬值驱动油价上涨,但波动溢出与风险溢出均不明显。Cheng(2008)基于石油的供给与需求框架,运用协整方法对1980-2007美元与油价关系进行考察,显示无论短期还是长期,美元都对油价具有显著负面影响。Lizardo等(2010)研究发现1970年代至2008年油价上升导致美元对石油净出口国货币显著贬值,对石油净进口国货币显著升值。Huang等(2010)运用两阶段回归法,发现美元对油价波动产生显著影响。

然而,上述已有研究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现有文献均只考察了两者之间在整个样本时期的关系。没有考虑这种关系可能出现结构断点,即美元与油价的关系可能在某一特定事情发生后出现转折。二是现有文献对美元影响油价的机制阐述不够清晰与完整。

通过对美元与油价历史走势的观察与实证,我们发现美元与油价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不变,2001年以前相关性不明显,2001年以后相关性显著增强。本文通过实证数据对此进行分析,并解释了中国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在国际上承担三种职能:计价单位、结算手段与价值储存。美元影响油价的机制即建立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三种功能之上。

1、基于计价功能的影响机制。

美元是石油的主要计价货币。美元贬值使得非美元货币计价的石油相对便宜,所以除美国之外,其他石油进口国会增加石油的需求,从而推高油价。另外,美元贬值减少了石油出口国的美元购买力,为了维持其出口收益的美元购买力,拥有市场定价能力的石油出口国便会减少供给来提高油价。因此,从计价渠道来看,美元汇率对油价具有负面影响。

美元除了作为计价单位,还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石油作为世界上晟主要的能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有重要的投资价值,与美元的安全性相比,它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因而也常常成为投资者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给定计价机制的美元影响,一个不断贬值的美元会减少美元资产的回报,并相应地增加石油的吸引力。另外,美元的贬值会增加美国的通胀风险,理性的投资者便会转向实物资产来寻求资产的保值。所以当美元贬值时,投资者便会调整其资产组合,减少美元的持有,增加石油资产份额,反之,当美元升值时,投资者便会增持美元,减持石油。所以从价值储存效应来看,美元对油价也具有负面影响。

除了计价工具与替代资产以外,美元也是石油的主要结算货币。美元贬值时,根据上述两个效应,油价会相应上涨,油价上涨使得购买同样的石油需要花费更多美元,于是石油进口国会购买或储备更多美元来支付,从而推动美元上涨。同样根据上述两个效应,美元上涨又会导致油价下跌。因此,从美元的结算职能来看,美元汇率与油价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简要地说,即美元贬值导致油价上涨,油价上涨推动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又导致油价下跌,从而二者之间由于美元结算功能而相互稳定。这种效应是美元影响油价的间接效应。

图l向我们展示了1986年以来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其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美元汇率与油价,实线为油价走势,虚线为美元走势。通过观察,可以作出三点判断。

从整个样本区间来看.美元与油价有一定的反向关系。1986年3月至1995年4月,美元从115.8下降到88.5,油价从12.6美元上升到19.9美元;1995年5月至2001年12月,美元从88.6上升到115,油价从19.7美元下降到19.4美元: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美元从115.7下降到91,油价从19.7美元上升到75.6美元。总体来看,美元经历了下跌、上涨然后下跌的周期,油价则经历了上涨、平稳再上涨的过程。

2001年以前,美元与油价之间反向关系不显著。1986年3月至1995年4月,美元从115.8下降到88.5,油价从12.6美元上升到19.9美元.二者呈现一定的反向关系。1995年5月至1997年1月,美元从88.6上升到95.2,油价从19.7美元上升到25.2美元:

1999年1月到2000年11月,美元从102.9上升到111.8,油价从12.5美元上升到34.3美元,二者呈现一定的正向关系。可见,1986年至2000年期间,美元与油价的关系比较复杂,反向关系不明显。

2001年以来,美元与油价之间反向关系明显增强。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美元从111.2上升到115.7,油价从29.3美元下降到19.7美元;2002年2月到2008年6月,美元从116.6下降到87.9,油价从20.8美元上升到134美元;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美元从87.3上升到101.1,油价从133.5美元下降到39.3美元;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美元从101.8下降到91,油价从48.1美元上升到75.6美元:可见,2001年后美元与油价有十分显著的反向关系,美元跌,则油价涨;美元涨,则油价跌。

数据来源:IMF的IFS数据库

为了验证我们的判断,表1给出了美元与油价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l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体来看,还是分阶段来看,美元与油价都呈现一定的反向关系,不同的是,2001年以前二者关系很弱,相关系数只有-0.07,2001年以后二者则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8。

为了弄清美元对油价的影响,我们建立了一个类似于Cheng(2008)的石油供给与需求框架模型,除了美元汇率DOLLAR与油价OIL以外,我们还引入了另外三个变量:世界工业生产、联邦基金利率与世界石油库存水平。以上数据来源于IMF的IFS与美国能源信息署;除联邦基金利率外,模型中另外四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美元汇率是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IMF的IFS,油价选用WTI原油现货数据。经美国CH调整为实际油价,油价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所有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86年1月至2010年9月。

观察美元与油价走势图,发现二者关系在2001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此我们做邹检验。结果表明美元与油价的关系确实在2001年前后发生了比较大的转折。

此时简单分析整个样本意义不大,为此我们分阶段对2001年前后二者关系进行考察。对2001以前各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发现OIL在5%水平上是I(0),DOLLAR在10%水平上是(o),其他几个序列都是典型I(1)过程。随后对OIL与DOLLAR序列做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二者没有因果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即美元与油价在这段区间既没有长期均衡关系,也没有因果关系。

接着对2001以后的各变量做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显著性水平上都是I(1)。为了分析该阶段美元油价关系,我们做2001-2010的Johansen协整检验.迹检验与最大特征根检验表明只存在一个协整向量。DOLLAR前系数为-2.73说明,美元与油价关系在这段区间是反向的,且弹性较大。

为了明确二者的因果方向,我们对OIL与DOLLAR序列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见表4。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阶数选择较敏感,我们选取滞后阶数为1、2、3、4,检验结果十分类似。说明2001年以后,美元汇率是油价变动的单向原因,反向关系不存在。结合前面系数-2.73,我们认为油价对美元波动较敏感。美元贬值1%,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油价平均上涨2.73%。

最后,为了结果的稳健性,我们分别选用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与对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代替实际汇率进行回归,结果基本相似。

为何2001年前后会发生这种转折?一种盛行的观点是中国因素。2001年中国加入WTO,随后经济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并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比较了2001年前后国际石油需求的数据(来自于美国能源信息署国际石油月报InternationalPetroleumMonthly2010),结果发现1992年至2000年间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938万桶/日,增幅为13.9%,而同样9年内,2001年到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增加仅为683万桶/日,增幅仅为8.8%。由于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导致石油需求显著减少,我们选择2007年以前的数据进行比较,我们发现,2001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需求增幅为11.3%,而1994至2000年需求增幅为11.5%.比较结果均表明2001年以来世界石油需求幅度并没有显著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就说明,中国需求不可能是近十年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是中国需求增速很快,未来会大幅提高全球石油需求量,中国因素是提前反映。但201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占世界的比重只有10.6%,只有美国的一半。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石油需求增速反而有所下降,未来十年,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下移,而且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会大幅提高。所以所谓的中国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炒作行为。

最后,B6nassy等(2007)认为中国因素在美元对油价的影响中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他们认为,由于人民币长期盯着美元,美元贬值即相当于人民币贬值,这样有利于中国经济从而促进油价上涨。但美元贬值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而且美国的石油消费量远大于中国,所以即使美元贬值有利于油价也是因为美国因素,而非中国因素。同时,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升值了近25%,所以很难说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另外,如果说美元贬值能让中美收益,那么其他各国也会相应受损,所以美元贬值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当然也不会从经济增长角度影响油价。所以中国因素不是2001年以后美元对油价影响增强的原因。

既然美元对油价的影响发生了比较大的转折,为了弄清原因,我们需要考察美元影响油价的三种机制大小及其变化。

首先,看计价效应。美元贬值,美国以外的石油进口国需求量会增加,从而推动油价上涨。但现实中,这种计价效应并不是通过石油进口国需求量变动来实现。由于期货市场的存在,价格上涨会通过投资者购买立即实现,上涨幅度应该恰好使以其他国家货币标价的石油价格不变。鉴于油价上涨抑制了美国需求,所以此时油价涨幅应略小一些。所以,我们认为美元贬值1%,按照计价效应,油价上涨应该略小于1%,而且这种效应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另外,美元贬值时,拥有定价能力的石油出口国可能会采取限产措施来保持石油美元的购买力。OPEC的确有较强的定价能力,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均是由OPEC大幅限产所致。1986年以来,OPEC限产主要为了防止石油价格大幅下跌。2000年3月。OPEC建立了一个石油价格带机制,在价格超过22-

28美元/桶时自动增减产量。不同的是。2003年9月与2004年2月,OPEC两次较大幅度减产,而同期石油价格分别为28.3美元/桶与34.5美元,桶,均在价格带上方。我们认为这两次减产是因美元大幅贬值所致,2003年9月与2004年2月美元指数分别为92.3与85,而2002年1月美元指数为111.2。两次减产后,石油价格明显上扬,2004年5月,油价上涨到40美元/桶,而同期美元指数为89。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及美元回升,OPEC在2004年6月起连续大幅增产。2005年以来,由于油价远超价格带,价格带机制停止运行,以后也没有因为美元贬值而采取限产措施。

我们认为基于OPEC行为的计价效应具有一次性,往往是美元较大幅度贬值时才会使用,一般会随着油价的上升恢复产量,所以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当然,OPEC的这种行为也存在持久的影响,即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一旦美元大幅贬值,OPEC必将采取行动。从而加大了油价对美元贬值的敏感性。结合石油进口国与石油出口国对美元贬值的反应,美元影响油价的计价效应大小应该是维持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不变,即油价上涨幅度应该等于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的幅度。但现实中,由于影响油价的因素非常复杂,这种计价效应的大小难以有效测算。

其次,看价值储存效应。价值储存效应是从投资者角度看待美元与石油资产的替代效应,通过观察美元变动与石油投机性需求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石油投机性需求变动与石油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价值储存效应大小。

石油的投机性需求可以由非商业持仓来衡量(马登科等2010)。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每周五会公布石油的持仓数据,包括商业持仓与非商业持仓。商业持仓反映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非商业持仓则反映投机性需求。具体而言,我们考察非商业持仓、非商业持仓占总持仓的比与非商业净多头三个指标。非商业持仓反映石油投机性需求的规模;非商业持仓占总持仓的比反映石油投机性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非商业净多头反映石油投机多空力量的对比。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2001年以前,非商业持仓量及占总持仓的比均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且相对偏低的水平,2001年以后非商业持仓量大幅增加,从3万手左右上升到近70万手;非商业持仓占总持仓的比重也从20%上升到60%左右。这说明石油的投机性在2001年以后显著增强。

数据来源: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网站

美元贬值,如果非商业性持仓增加,则说明石油资产的吸引力上升;如果非商业净多头增加则说明投资者看涨油价,如果二者同时成立,则说明美元影响油价的价值储存效应存在,且为负。

表4列出了美元、原油价格与非商业持仓以及非商业净多头的相关性。从整个样本区间来看,美元与非商业持仓的相关性为-0.4979,与非商业净多头的-相关性为-0.4351,这说明美元贬值时,投资者会增加石油的持仓量,且多方力量会明显增加。另外,分区间来看,2001年以前,美元与非商业持仓有较弱的正相关性,与非商业净多头则基本没有相关性,而2001年以后,美元与非商业持仓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与非商业净多头也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这说明2001年以前,美元影响石油价格的价值储存效应基本不存在,而2001年以后,价值储存效应显著增强且为负。

最后,我们看结算效应。结算效应是美元影响石油价格的间接效应,美元贬值会导致石油交易金额的扩大,结算量扩大对美元构成需求从而支撑美元。所以测算结算效应的核心就是计算结算量变动对美元汇率的影响。但由于计价效应与价值储存效应的作用,美元汇率对石油结算量影响更大,所以测算起来比较困难。

本文的研究发现,2001年以前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影响并不明显,而2001年以后显著增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对比呢?上面三种效应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2001年以前。美国**一直对能源商品交易实施严厉的监管,所以石油的投资属性并不是很强,因而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比重较低,而且当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均在可控范围之内,美元并没有长期贬值预期,因此,美元汇率从价值储存渠道影响油价的效应较弱。当时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影响主要通过计价渠道与结算渠道,这两种效应一负一正倾向于相互抵消,所以在1986年至2000年之间,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CommoditiesFuturesModernizationActof2000,简称CFMA)。该法案在美国商品交易法(CommodityExchangeAct.简称CEA)中加入了新的一节2(h),这一节将商品分为农产品、排除商品(excludedcommodl-ty)与豁免商品(exemptcommodity)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厉的监管,对排除商品(主要是货币、利率、汇率与证券等)进行一定的监管,对豁免商品(主要是能源与金属)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这就是著名的“安然漏洞”(EnronLoophole)。自此以后,石油的投机属性明显增强,这可以从前面提到的石油非商业持仓数据得到印证。

同时,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美国在充当世界警察的同时积累了大量负债,加上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美元不断贬值。贬值的美元增加了石油资产的吸引力,在石油投机缺乏监管的背景之下,石油价格对美元汇率的变动越来越敏感。即使不考虑结算渠道的稳定效应.美元汇率通过计价渠道影响油价也只是1%对1%;然而,2001年以来,美元每变动1%,石油价格反向变动幅度平均为2.73%,这说明美元影响油价的价值储存效应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2001年以来.美元对油价的影响是三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计价效应与结算效应变化不大,价值储存效应明显增强,三种效应两负一正,所以,美元对油价的影响明显提高。

本文研究发现美元对油价的影响在2001年以后明显增强,其主要原因是在美元贬值背景下的石油投机盛行,中国因素相对不重要。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异常脆弱,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一个相对稳定且低廉的石油价格。因此,美国首先要继续修改《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严加监管,确保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因投机而过度波动。其次,努力实行稳定美元币值的政策,及时回收过剩美元,减少债务与赤字。

本文的研究尚没有对美元影响油价三种机制的各自贡献度进行检验,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从这方面来人手。另外,美元对油价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即美元下跌时油价上升得快。美元上涨时油价下跌得慢,本文没有对此进行考察。最后,本文的研究也可以扩展到金属等其他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

一、引言

随着支付制度的演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货币的出现被认为是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是零售支付方式的重要创新。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发展,它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的电子货币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如何促进其健康发展,防范和消除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使得货币逐渐由价值实体转向完全抽象的价值符号,由于电子货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广泛应用于网络经济、日常生活的智能卡,这使得人们广泛的接受电子货币,进而使得电子货币逐步地取代传统货币。当货币逐渐由传统的实体货币向虚拟货币转变时,作为货币的发行管理者的中央银行就无法再像过去一样通过控制实体货币的发行量来控制货币的发行。电子货币不再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货币符号,而是作为一个抽象的计价单位,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权、铸币税收入的获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影响,这对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管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货币(ElectronicMoney),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又被称为网络货币、数字货币、电子通货。

国外对电子货币有相关的定义,欧洲央行(ECB)在1998年定义电子货币为电子化存储于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不仅可以在除了发行者之外的其他方式进行支付,而且其在交易中作为一种没有记名的预付工具不需要与银行账户相关联。欧洲议会与理事会在2002年将电货币定义为存储于电子设备中并能够作为被除了发行者之外的其他所接受的支付方式对发行者的债权所代表的货币价值。

在国内,电子货币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电子货币仅包括智能卡类电子货币,如蒙德克斯卡;互联网类电子货币,如网络现金;及混合型电子货币,如可通过网络进行支付的维萨现金三种形式。而广义的电子货币除以上三种形式外,还包括金融电子数据交换(FEDI),传统零售业务支付如网上信用卡、电子支票等其他电子金融形式。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电子货币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特点,从而具有独特的支付中介优势。电子货币技术在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的同时,更将消费者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时至今日,电子货币已经从最初的“资金电子调拨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发展到互联网上的电子支票系统和数字现金系统。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货币发展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电子货币仍以银行卡为主体。自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对电子货币的研究和应用,人民银行协调商业银行共同建立了中国国家支付系统(CNAPS)①。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使用银行卡的意识不断增强,在银行卡发卡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银行卡消费金额也出现大幅度增长。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到2012年期间,银行卡发卡量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末,全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43.5%,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5.34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9.8%,增速放缓2.3个百分点。其中,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32.03亿张,较上年末增长20.3%,增速放缓1.6个百分点;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3.31亿张,较上年末增长16.0%,增速放缓8.3个百分点。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67:1,较上年同期略有上升。截至2012年末,全国人均拥有银行卡2.64张、信用卡0.25张,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0%、19.0%。北京、上海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47张、1.16张。

随着社会资金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子货币(以银行卡为例)对提高资金使用率、加速社会资金流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必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货币的兴起对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金融快速、健康和稳定发展。但是,电子货币为我国金融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中央银行带来了很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

如今,在电子货币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哈耶克预感到的“货币非国有化”和“自由货币”的以前不被接受的观点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哈耶克,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在1974年出版的《物价与生产》中提出了中立货币说。他认为,应该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无论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保持货币的中立性,让市场机制在不受货币因素的干扰下正常工作,主张废除国家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权,收缴国家干预经济的最主要武器。

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给予电子商务和资金流通逐渐趋于一体化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网上金融市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由地调节电子货币的发行。于是,由商业信誉卓著、资产实力雄厚的信用机构来取代中央银行发行具有竞争性的电子货币,是一种比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更为有效的制度安排。

然而,电子货币的效率性和安全性两者存在着相互冲突,不能同时兼得。高效率的电子货币的安全性较低,而安全性较高的电子货币无法达到高效率性。面对效率性与安全性无法兼顾的困境,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电子货币的发行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货币的安全,但是该国电子货币不具有较高的效率性,从而可能对本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形成极大的阻力,使得本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落后于他国,甚至可能变成国际上易受攻击的货币。

所以,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他们对于电子货币发行权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电子货币产品不属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法律垄断力控制的范围。面对电子货币在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货币取代纸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电子货币和纸币会同时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流通,最终才逐渐实现电子货币对纸币由部分替代直到完全替代。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权面临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

铸币税是指货币铸造成本低于其面值而产生的差额。由于铸币权通常只有统治者拥有,因此它是一个种特殊的税收收入,是**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铸币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税,它是一个特定的经济概念,指货币面值与创造货币所需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文献中,铸币税的讨论常常与财政赤字货币化联系在一起。当**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财政赤字时,价格水平上升,货币持有人受到损失,而**却因此增加了收益。这种收益来源于一国**(通过中央银行)所拥有的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与封建领主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获得的铸币税非常相似,均是以牺牲货币持有人的利益为代价。因此,此时**所征收的铸币税也叫“通货膨胀税”。此时,狭义的铸币税表示为基础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动额,只能由**和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自身负债或者引起通货膨胀才能获得。

如果电子货币真正实现“货币的非国有化”和“自由货币”,建立竞争性的发行机制,电子货币也将被更广泛地作为小额交易的支付工具,中央银行所发行货币被逐渐取代,其通货膨胀也会被电子货币明显取代,这将大大地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并且会影响到其独立性。对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来说,铸币税收入对于弥补中央银行操作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面对铸币税收入的减少,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受到的威胁更加严重,比如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广泛地使用现金,中央银行的管理成本较高,而铸币税收入减少将使得中央银行的收入减少,无法支持高额的管理、操作成本,由此会使得中央银行面临很多困境。

此外,由于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步替代,假如电子货币对通货的大规模替代现象出现,这将导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严重萎缩,致使无法适时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吞吐的公开市场操作,直接造成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时效性与灵活性大大减弱,甚至丧失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

由于电子货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是一种虚拟货币,但可广泛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并具有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便使得电子货币对一国经济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1.电子货币将增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难度

当一个国家流通的电子货币达到一定数量、被应用的达到更广泛地范围时,电子货币多种多样的种类、规模、结构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复杂化,增加了政策有效实施的难度。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以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和汇率、银行信贷规模等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电子货币直接使得这种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机制受到质疑,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因此受到严峻的挑战。

更值得说的是,电子货币也在逐渐向国际化发展,人们大规模地跨国使用电子货币,而且各国的制定货币政策和操作方式都有自己的标准,各自适应本国的经济情况,这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在测定电子货币量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面临国际协调的问题,面对国际大环境的变动,更加大了准确制定货币政策、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在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其替代中央银行发行的通货在市场中流通,将改变货币乘数与货币流通速度,使得货币供给量发生改变,即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实施的传导机制造成影响。

一是要制定适用于整个国家电子货币体系的监管规定、监管政策、业务指南及法规解释。这些政策法规有利于对全国电子货币体系面临的风险和责任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监督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电子货币更好的发展。二是通过分析电子货币的特性,制定与之相关的法律。应涵盖电子货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以明确消费者、商家、发行机构和清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安全可靠的认证体系。在制定我国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相关法律时,要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基本前提,从源头上杜绝缺乏信用能力的机构在电子货币发行中的欺诈活动,避免电子货币危机的多米诺骨牌现象。三是实行严格的监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重视对监管人员的监管。人员的选拔实行严格的考试准入制度,监管人员必须参加现场检查资格统一考试。通过考试以后,监管人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锻炼,成为信贷风险、资本市场、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四是在开放的金融的环境下,严格审核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防止国内外金融机构电子货币风险的交叉感染。

(二)建立健全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对电子货币进行合理监管

监管体系上要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监管制度体系。融合风险和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创新性地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建设多维度的新型电子货币监管体系,监管系统应包括官方、社会、金融机构本身以及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合作的多维架构,只有放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监管才是完善有效的。

要建立健全电子货币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交易流量的监测与统计机制,保障电子货币系统的工作。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发挥其协调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制定政策,并建立电子货币的自动化监控管理体系,规范电子货币系统的运行。由于目前电子货币的发行和运用尚处在初级阶段,而且纸币仍然是现金主要的货币流通方式,未来仍然存在着电子货币与纸币的同时流通的双轨制,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冲击也是渐进的,因此央行有时间来研讨新形势下的货币政策。另外,要加强相关各方的协调合作与沟通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应该是电子货币的主要监督管理机关,但是电子货币涉及的主体较多,要加强对发行主体的监管,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经常核定。

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电子货币,此举虽然可以消除电子货币的市场性波动对货币供应机制的冲击,提高货币政策的适用性和稳定性,但同时可能会阻碍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整个电子货币支付系统的效率。目前,各种电子货币还处于初期阶段,允许私人部门发行各种新型电子货币有利于电子货币的竟争和不断创新。中央银行应该树立明确的监管战略目标,基于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同时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发行权的控制应采取逐步放开的方式,对发行机构应严格审核,但对非银行机构发行的电子货币需要加以更加严格的监管。为了平衡电子货币发行中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央行应在现行制度基础上,统一规范电子货币的发行与流通,建立电子货币管理制度,把电子货币发行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中,特别要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市场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以保证电子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利益的实现。电子货币机制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组织、程序等方面的安全措施,防范造假风险。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即随时可以应持有人的要求,将所发行的电子货币按承诺兑现为法定货币。

注释:

①中国国家支付系统(CNAPS)包括独立应用的中国国家金融网(CNFN)和网上运行的大额实时支付(HUPS)、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BCAS)等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向鑫琳.浅析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10(16).

[2]王小瑞.电子货币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探究[J].经济论坛,2011(8).

[3]刘胜军.欧盟电子货币监管制度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3).

本文的研究得到了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JY113)、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C79004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批特别资助项目(201104226)的资助,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瑛,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是反假货币工作的最高组织形式,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打击、防范假币犯罪活动工作,反映和沟通反假货币工作信息及情况,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教育、管理、指导等一系列工作。各地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包括**办公室、人民银行、公检法、交通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工商部门、广电宣传部门、金融系统等。作为反假货币工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对推动反假货币工作长期、深入、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影响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目前假币犯罪正处高发期,新形式新特点的假币犯罪不断涌现,犯罪分子伪造技术日趋精湛,假币流通手段和方式隐蔽性、专业性更强,反假货币工作面临着新考验。而各地反假货币联席会议职大权小,仅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完成反假货币工作并不现实。从当前各地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开展反假货币工作力度上看,有许多影响其职能作用发挥的因素。

(一)成员单位对反假货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反假货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艰辛的社会工程,复杂又牵涉面广,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在现实的反假货币工作中,许多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假币的危害性和反假货币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没有从**高度认识反假货币工作的重大意义,没有把反假货币工作作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经济金融生活稳定的大事来抓,认为反假货币工作仅是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的事,与已无关。由于认识的偏差,致使许多成员单位的领导对反假货币工作讲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未能真抓实干。

(二)反假货币工作的协调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领导

一些地方成立了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工作配合上缺乏力度,各成员单位在反假货币工作上各自为战的*面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些地方甚至一直以来都没有开过一次全体成员单位都参加的联席会议,也没有建立健全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来明确各自职责,导致反假货币工作主要靠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承担,其他成员单位较少参与或是无暇顾及反假货币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存在协调不力的问题。许多成员单位没有真正履行其职能作用,致使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

反假货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按照反假货币工作需要,目前还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相关单位联动工作机制,将专业打击假币与公众防范假币相结合,辅之现代化的分析监测手段发现、识别、传递和管理反假信息,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反假货币合力。

开展爱护人民币和反假货币宣传活动,培训反假业务骨干,购买反假货币鉴别仪器、机具,组织力量开展假币案件的侦破以及奖励反假货币工作有功人员等都需要一定的费用。然而,在现实的反假货币工作中,合理的费用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许多成员单位,错误地认为反假货币的经费只能由人民银行承担,地方**没有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反假经费的缺口,各成员单位也没有投入必要的反假经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反假货币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充分发挥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的几点建议

根据当前反假货币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反假货币工作,可以净化社会经济环境,确保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并针对当前反假货币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反假货币工作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工作机制的作用和功能,才能不断地提高反假货币的工作成效。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反假货币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入细致工作,引导各部门领导从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稳定社会的实际出发,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当前假币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及反假的必要性、紧迫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争取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加强协调和沟通,保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引导各成员单位积极主动地投入打击制贩假币犯罪的行动中来,力争通过反假货币联动工作,破获大案、要案,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坚决刹住假币犯罪的嚣张气焰。

目前反假货币联席会议仅靠人民银行谐调各部门反假工作很难形成合力,没有地方**有力支持和指导反假货币工作,就不能有效发挥各自职责和各负其责。反假货币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应以**反假货币部门为主导,指定人民银行、公安等成员单位配合,充分调动公安、检察、法院、教育、工商、宣传、金融等部门积极性,由**反假货币部门协调各方面关系,形成反假货币工作合力。

**办公室作为反假货币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之一,行使**职能,组织和协调好各相关成员部门,配合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反假货币工作。人民银行切实履行好反假货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组织开展反假货币的日常工作,及时向反假币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督促检查和指导各成员单位开展反假货币工作,向宣传媒体和反假货币宣传站提供所需的反假货币资料。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制贩假币的违法犯罪活动,依靠地方**、依靠人民群众,做好假币案件侦破工作,积极根据相关线索,增强打击效果,破获假币犯罪案件,将流通领域假币降到最低点。检察院、法院要及时做好制贩假币案件的立案、诉讼和审理工作。对一些性质恶劣、影响面大的制贩假币案件要进行公开审理,震慑犯罪,教育群众。对制贩假币的犯罪分子,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依法没收制贩假币的非法所得,予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恪尽职守,依照有关法律、规章和政策,加强对出版、印刷行业的管理,做好市场整顿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利用人民币图案进行非法交易活动。对现金交易量大的市场,要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积极防范假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教育部门要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反假货币知识教育,通过中小学生向家庭、亲友进行反假货币的宣传,在中小学生中树立起“不收、不用假币、发现假币要上缴,发现制贩假币活动要举报”的观念,丰富中小学校的德育课内容。文化部门要采取文艺表演、图片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社区、村屯加强对反假货币常识和人民币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反假意识和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广电*等宣传部门要在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加大反假货币宣传报导工作,定期向公众宣传爱护人民币的意义、识别假币常识,并对一些典型假币犯罪案件进行公开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教育广大群众。铁路、交通、公安机关要加强在交通线路、车站、码头、客车上宣传反假货币法律法规和反假知识,加强检查,堵截和控制假币的异地流动。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是经营货币的窗口单位,处于反假货币的第一线,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反假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继续建立健全完善反假货币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柜台收缴,防止误收、误付假币,加强柜台货币防伪服务管理。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做好假币的堵截收缴工作,防止假币流入流出银行,并负责城乡反假货币宣传站的指导工作。反假货币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针对居民反假法律意识不强、反假货币技能较弱的现实情况,调动他们的反假积极性,切实提高他们的反假技能,让他们从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基层央行要建议**将反假货币工作列入地方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建设考核之中,由**组织对各成员单位考核,由利益驱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在反假货币联席会议中的作用,也只有在**专门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使反假货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反假货币工作有效发挥作用。

反假货币工作是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反假货币工作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是适合我国特点和当前实际情况的有效形式,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和规范的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只要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将联席会议工作制度的作用和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狠抓“堵、防、打”三个重要环节,反假货币工作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反假货币网络互动平台,将网络与反假货币工作相融合。一是建立全国反假货币举报网络,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共享网络资源,各单位及各有关部门随时随地掌握网络资源,信息一经,随即进入协调机制。二是建立全国反假货币工作宣传教育网站,通过对广大网民的宣传,调动群众的反假热情,搞好舆论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造舆论声势,抓好典型,弘扬正气,鼓励群众揭发检举犯罪,提供犯罪线索,增强群众识假、防假和反假能力,发动群众共同打击假币犯罪活动,震慑制贩假币犯罪活动。

反假货币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既懂管理又懂货币防伪技术,通晓有关法律法规的反假货币专业人才,各级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各成员单位有关工作人员的开展反假货币业务培训,公安、工商等部门也应加强技能型反假货币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期分批地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并对培训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系统培训,提升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假币鉴别能力,使专业人员综合素质逐步提高,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高一思想**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整个经济生活的起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好本框的内容非常关键,能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教师,应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教材指出“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其实,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既讲到商品和货币的区别,又分析了商品和货币的联系,既点出了货币神秘面纱的现象,也要求我们由此揭示货币的本质。我认为,上好本框题的内容,必须处理好商品和货币中的几对关系,才能真正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一、正确把握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正因为商品有某种或多种效用,才被人们用来交换,以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离开了使用价值,商品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成为商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货币的职能有哪几种(货币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