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能统一世界(世界在未来会统一吗,为什么?)

世界在未来会统一吗,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就是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相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实现,世界就一定能统一。

冰剑的魔来自法师将要统一世界的男主角是七大魔法师吗

恐怕不是。根据《冰剑的魔法师》的故事情节,统一世界男主角叫做弘一郎,他是一个普通的职人,由七大魔法师领导的冰剑帝国将把弘一郎变成弘一郎的“神使”,以征服世界。

第一章,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知乎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所阐明的核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1.1其定义就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各自心中都有一个对哲学的独特定义与理解。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1.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2.1.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

1.2.1.2世界观人皆有之,且有不同。

1.2.1.3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一般人的世界观对比

一般人的世界观不同于哲学的世界观。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不自觉形成的,是对其自身、人、社会与自然等世界某一方面的零散认识,缺乏系统性与理论论证。而哲学的世界观是自觉形成的,是哲学家、思想家对其自身、人、社会与自然等世界深层次的一般性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系统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1.2.1.4哲学世界观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在世界之外的世界观,它包括并决定历史观与人生观,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它们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1.2.1.5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不同于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是在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作用。

1.2.1.6一般说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1.2.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2.2.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不能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规律,尤其是要整体地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高度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结合。

哲学与具体科学还存在联系。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的土壤,需要不断从具体科学中汲取新的材料与营养,才能有所概括与总结,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否则,哲学发展的生机就会停止。另一方面,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任何科学家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而进行研究的。

1.2.3哲学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

1.2.3.1哲学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哲学只是特定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式,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

1.2.3.2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是对社会存在或正确或歪曲的反映,既是对真理的追求,又是对某种信念的追求。

2.1.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是区分各种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古今中外各哲学派别论争的焦点就在于这个基本问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二,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各派哲学只有对这个哲学基本问题、根本问题进行回答之后,才能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规定了各哲学学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其三,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与物质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是每一个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人类活动本原性结构的最抽象的表达,也是人类自由与必然关系、理想与现实关系、彼岸与此岸关系本原性结构的最抽象的表达。也就是说,人类就是在不断解决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关系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因此,哲学基本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2.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方面,第二个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延续。

2.2.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它成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分标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原则;

从现实意义上看,它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成为实际工作中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2.3.1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2.3.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口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具有影响与制约的作用,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

在哲学的派别论争中,最基本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其中还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论争,在当代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论争。

3.1.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

3.1.2此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概念只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与先进还是落后、高尚还是卑劣、重物质享受还是重精神享受等,并无必然联系;唯物主义也并不一定比唯心主义的理论贡献与智慧更多。

3.1.3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

3.1.3.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把物质世界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实体。虽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正确立场,但普遍存在直观猜测的缺陷,缺乏科学的论证,在社会历史领域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3.1.3.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展开哲学论证,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猜测性,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严重缺陷。其一是机械性,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以机械力学的原则解释一切事物与现象,如拉美特利认为人是机器。其二是形而上学性,由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尚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与研究事物的方法被培根、洛克引入哲学领域,因而不能把世界看成一个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过程,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的某一层次的具体形态,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其三是不彻底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但没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把精神、思想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1.3.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的*限性,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3.1.4在哲学发展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1.4.1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

3.1.4.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

3.2.1哲学史上除了“世界是什么”的本原性问题论争之外,还贯穿着“世界是怎么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论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

3.2.1.1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2.1.1.1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

3.2.1.1.2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的逻辑学系统提出了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系列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自觉、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现代辩证法思想,把整个世界的发展描述为一个过程。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绝对精神”的头足倒置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为了体系的需要,合理的辩证法思想被其唯心主义体系所窒息了。

3.2.1.1.3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与发展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崭新的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2.1.2形而上学最初即研究经验对象以外的理论,包括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与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含义相当,在魏晋时期被称为“玄学”。从13世纪起,西方形而上学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意志自由)。近代黑格尔赋予了形而上学新的现代含义,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

19世纪40年代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在思想倾向上被学者们分为两股对立的思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3.3.1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思潮。近代以来科学的飞速发展及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哲学的思辨无用而渺小,唯有精确的实证科学才是有用而伟大的,也只有运用类似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实证科学的方法于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既不同于对科学的崇尚与倡导,也不同于需要大力弘扬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需要批判分析的哲学思潮,其实质是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试图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

3.3.2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有时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因为人道主义通常被解释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

3.3.3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批判继承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又具有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超越性,预示了哲学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天才头脑偶然性创造的结果,而是与那个时代所提供的可能性和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需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智慧与辛勤劳动汗水的综合结晶。

1.1社会历史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法国**革命及其后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是资产阶级进行历史性创造活动的主要成果,由此也引发了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现代形式的各种社会矛盾。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1.1英国与法国的“双元革命”宣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封建主义的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即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从“人的依赖性”时代进入“物的依赖性”时代。

1.1.2由于航海与地理大发现,资本在全世界运转起来,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形成了,人们的眼界愈加开阔,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1.1.3资本主义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清晰地暴露出来,并且日益尖锐、激化,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异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到19世纪,不可解决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激烈。

1.1.3.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加剧并深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限性与过渡性。时代的发展提出了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代替它的新社会的基本规定性等问题。

1.1.3.2与此同时,欧洲无产阶级已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1.2理论发展

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和理论前提。

1.2.1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细胞学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进化论则证明生物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1.2.2上述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解放与人类解放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1.2.3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研究形成了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等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和继承。

1.2.4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及其弊端展开了理论批判,对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未来新型社会进行了理论描述。他们的学说与过去的乌托邦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这一时代课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

1.2.5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崭新世界观与方法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智慧与辛勤劳动的汗水

诚然,没有马克思、恩格斯,也会有其他人创立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与方法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40年代的诞生,与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位伟大人物的智慧与辛勤劳动的汗水是密不可分的。

1.3.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极端困难的革命实践中,笔耕不辍,创造性地书写出崭新的科学世界观。他们的作品以著作、论文、诗歌、书信、手稿等形式呈现,被后人编辑成各种经典著作单行本、选集、全集等。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特里尔,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里尔城著名的犹太裔律师,家境小康。小卡尔聪明、机敏、才华横溢,12岁进入特里尔中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期间,他自学了黑格尔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成为青年黑格尔派核心组织博士俱乐部的三位主将之一。比马克思大十岁左右的另两位主将鲍威尔与科本,都是博士、有名气的理论家,都很尊敬他。科本说,马克思是“一座思想的仓库”“制造厂”“思想的巨人”。1841年,23岁的马克思在耶拿大学申请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时著名的政论家、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赫斯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马克思:“最伟大的哲学家”,“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家”,“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1842年,24岁的马克思成为《莱茵报》的主编。1845年春,马克思写出了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共产*宣言》,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以天才般的透明的笔调影响至今,甚至成为今日美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1999年,马克思被评为对20世纪人类历史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伟人之首。​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说是不幸的。他大学未毕业,家中的经济支柱父亲病逝了。博士毕业后他想当大学老师,但为当时思想保守的德国大学所不容。作为《莱茵报》的主编,他的事业小有起色,却由于思想激进而被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所查封。从此马克思再无事可做,走上了更加激进的为人类幸福而进行革命工作的道路,在欧洲大陆像一个幽灵一样到处被驱逐、游荡。在个人家庭生活方面,他更是十分不幸。他和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的才貌俱佳的燕妮共生了七个孩子,但由于颠沛流离的生活,金钱物质的匮乏而无钱医治孩子的疾病,最后只存活下来三个女儿。其中,小女儿弗兰契斯卡病死于气管炎,因无钱买棺材,尸体被停放在租住的房中多日。马克思与燕妮一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总是生活在“经济危机”之中,很多时候靠革命同志接济度日,其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资助最多。​以马克思的天赋、才华,还有他妻子燕妮家的背景,马克思博士一家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过得非常丰裕,也可以在**上居于当时普鲁士的上层社会,不必青灯黄卷花费40年的心血去写作《资本论》,不必经历那么多生活磨难、苦难、不幸,也不必让家人跟着痛苦。这也正是马克思能够成为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伟大之处,他选择了放弃自己个人幸福、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高尚事业。​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乌培河谷纺织工业城市巴门,其父亲是一位工厂主,其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境富裕。1834年,恩格斯被父亲安排到普鲁士最好的学校之一爱北斐特中学读书,在语言方面继承了母亲的优点而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后来恩格斯能说几十门外语。1837年,恩格斯迫于父命而辍学经商,但聪颖的恩格斯自学成才,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在革命实践中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经济学批判大纲》这部“天才的大纲”,深刻影响了马克思。1845年,他完成“第一本关于英国的书”——《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作为“第二小提琴手”,他与马克思合著《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宣言》等著作,独著《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由于革命斗争工作的需要,恩格斯还自学了军事学。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匿名发表文章,准确地预言了普法战争的结果与进程,为《泰晤士报》等报纸转载,轰动了英国伦敦,舆论界公认文章的作者是头号军事权威,后来他获得一个公认的称号——“将军”。​以恩格斯的才华与家庭背景,恩格斯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过着奢华的物质生活,不必为了革命工作到处流亡,也不必为了在经济上支援马克思而放弃优越的物质享受,更不必劳神费力写作与整理马克思遗稿。这也是恩格斯能够成为伟大思想家、哲学家的伟大之处,他也选择了放弃个人幸福、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高尚事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保持其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理论品格。自19世纪40年代诞生之日起,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就一直在不断充实、完善着自己的新世界观。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第一人,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学术上不断创造性地探索、解释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结出中国化理论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时代不断回应着时代发展、科技革命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2.1.1列宁(1870~1924年)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帝国主义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了列宁主义的新阶段。

2.1.2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论国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等一系列著作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分析、论证理论与现实问题,创立了帝国主义论,提出并证明了社会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使一国或数国率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

其一,列宁阐述了物质概念,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指出了哲学的*性问题,同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其二,列宁指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学说,《资本论》是“大写的逻辑”,逻辑学、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同一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其三,列宁进一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内涵,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本质区别,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阐明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其四,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阐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质以及历史必然性和个人历史作用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

2.2.1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仅限于西方国家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他们以或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试图以补充、推进、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

2.2.2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利用西方哲学的新成就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没有统一的组织与思想,可谓学院哲学式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问题展开文化批判。

2.2.3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他们所提出的一些观念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确认识与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2.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内在统一。

2.3.2人们公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我们*称之为***思想。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2.3.2.1***(1893~1976年)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军事、经济、哲学等诸多方面。仅就哲学而言,***所著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一,发展了唯物论。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精髓,***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原则。据此,中国共产*制定了一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二,发展了辩证法。矛盾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矛盾论系统论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其三,发展了认识论。实践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又一哲学概括和总结,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丰富与发展。实践论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阐述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概念与内涵,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其总规律,论证了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其四,发展了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各种社会关系等具体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发展了唯物史观。

2.3.2.2邓小平(1904~1997年)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其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

其二,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提出“三个有利于”,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三,按照辩证法办事,提出了“一国两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步走”等创新性思想,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其四,在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科学回答,发展了唯物史观。

2.3.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了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的重大唯物史观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解决了在现代性社会历史背景下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唯物史观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走群众路线”“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要思想理论,解决了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唯物史观问题。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性的最新理论成果。

2.4.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别论断虽然过时了,但是由于其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洞见,使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整体上仍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而且,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仍然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哲学,仍然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现时代最需要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深刻洞见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正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问题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解放理想的原则性构想,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问题、世界历史问题的深刻揭示,仍然是解决当代社会全球性问题,如资源、环境、人口、恐怖主义、毒品泛滥等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现时代各派哲学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都属于现时代的哲学,都是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扬弃而产生的,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彻底终结者与整体超越者,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开创者,它以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世界、直面人的实践和现实生活世界。它不再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研究问题,而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研究的现代西方哲学各派别,对近代西方哲学只是在某个具体方面、环节上有所超越,在某些方面仍然徘徊于传统哲学、近代哲学的思维框架之中,并未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实现整体的超越与彻底的转向。而且,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在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超越了传统、近代西方哲学,而且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不过,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在某些*部上的洞见,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革命的新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前提、基础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新的概括和总结,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流于空论。另一方面,现代科技革命遇到的新问题,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深层次指导,进而推动现代科技的更新革命,否则现代科技发展会迷失方向。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彻底革命。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

1.2.2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

其一,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产生这些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原因即经济根源,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其二,只注意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2.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一,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心主义赶出了最后的避难所。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在自然领域中已是唯物主义占统治地位,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还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就从根本上结束了唯心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唯心主义绝迹了,因而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还是长期而艰巨的。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性与完整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被发现之前,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历史观是分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之间也是相互分离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自然、社会、历史、思维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彻底、完整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其三,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科学的历史理论基础,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其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结果等构成要素都是物质的。

其二,实践是人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盲目运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其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其四,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于思想观念层面,而是要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实实在在的交往活动。

2.1.2实践形式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增多。其基本形式有三种:

其一,生产实践。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人组织、治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适应生产实践的活动,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等活动。

其三,科学实验。这是与前两种实践紧密相连的、从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实践活动,随时代发展而作用凸显。

此外,实践的形式还有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2.1.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核心,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超越了全部旧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的变革,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其一,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实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在旧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是分离的,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旧哲学都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唯有科学实践观才使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都是实践的,形成了三者的统一。

其二,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实现了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以往一切哲学都没有实现唯物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为,它们都缺乏科学的实践观,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不理解生产实践的基础性作用,不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分化与统一的。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2.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同于以往全部哲学的彻底批判性的重要理论品格。

3.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就是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1.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理论思维水平。哲学素养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有助于学习者生成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人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创造性,进而攀登各种高峰。

3.1.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助于个人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利于人们正确看待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而使人心理平衡而不人格分裂、心态平和而又积极向上,等等。

3.2.1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思、作、发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四个阶梯。

3.2.1.1一是学。读书学习是获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信息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一阶梯。学,就是要勤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经典著作,要有这种“本本主义”的学习精神,学习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如何以新的思维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要学习中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哲学发展史的长河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坐标系及其划时代的变革;还要学习当今国内外学者们的精华作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前发展状态、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哪里,等等。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功。

3.2.1.2二是思。反复、批判与深入思考是在头脑中深刻消化与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信息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二阶梯。就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些长期历史积淀的宝贵治学经验都告诉我们,必须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只有反复、批判与深入思考,才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成为现时代文明的活的灵魂,就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僵化的教条,而要在现时代的深入思考中对之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因此,不仅要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敬畏之思,还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怀疑与批判之思,只有做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2.1.3三是作。写作是以自己的话语方式把所学、所思、所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地书写出来的过程,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三阶梯。中国传统社会为学之道重讲“学”与“思”两个字,侧重“学者为己”“入乎耳”“朝闻道、夕死可矣”“述而不作”“学贵自得”。现代社会除了需要这种可嘉的治学精神之外,更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深刻系统理解所学,更需要创造新知识、新思维的创作研究性学习,否则,就学得不牢,思之灵感也无法再现了。因此,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者必须勤于写作。

3.2.1.4四是发。发表是以各种媒体形式把创作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品公之于世,是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峰的第四阶梯。在现代社会,发表作品是“入乎耳”与“出乎口”、私学与共识、自得与他得的统一,摒弃无病之呻吟以及单纯的炫耀私利,要厚积薄发,厚积也定能发。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让新知识、新思维传播起来,才能对客观现实物质世界有所功用,才能使创造性的成果在现实世界之中发光、发亮。

蒙古帝国为什么没统一世界,只因一个人,却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命运 - 哔哩哔哩

曾经所向无敌的蒙古帝国距离统一地球差了多少,差的可能也不多,就差了一座钓鱼城,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钓鱼城打掉了蒙古帝国的天运,让他的强势到此为止。之所以有这个说法呢,是因为在钓鱼城曾经死了一个人,蒙古帝国唯一一个有望追赶成吉思汗成就的蒙哥。要说清楚这个话题,我们要先聊一聊大蒙古国的历史。

大蒙古国是元朝之前他们建国以后自己的称呼,西方人叫他蒙古帝国,发家于漠北草原,本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经过一系列变故,成吉思汗最终统一了自己的部落,又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成吉思汗带领他四个儿子征服了很多领土,这四个儿子很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蒙元的未来。

因为在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出事情了,就跟任何一个组织生于团结亡于分裂一样,大蒙古国在成吉思汗晚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内部争斗,只是他还活着的时候能压得住阵。在他四个儿子里边,长子术赤骁勇善战,本来是最有希望继承汗位的,但是术赤的母亲曾经被掳走,救回来以后才生的他,所以身份血统一直有争议,以至于威望并不是太好。

其中跟她矛盾最大的就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察合台与术赤在征途这件事情上,各种争吵和算计就差大打出手,就像射雕英雄传里演的一样,两位蒙古王子激烈的竞争,他们二人的竞争呢,最终逼迫成吉思汗在立储这件事情上,不得不直接废了两个人的参赛权,改了第三子窝阔台。而传统的蒙古又有另外一个传统的规矩,幼子守灶,于是分家的时候,三子窝阔台被立储当大汗,但是四子拖雷分了更大的一大片家业守家。

后世很多人评价说,窝阔台就是从此以后非常忌惮拖雷,并且想让他死,所以,有一次窝阔台在带兵攻打宋朝的时候,假装生了大病,找了巫医,巫医说只有让拖雷替他哥哥喝下一杯施过法的酒,才能够救活过来,救活大汉,完成大蒙古国的志愿。于是拖雷不得不喝了一杯巫师作法的酒,被毒死了,拖雷一死,窝阔台就神奇的好了。

可能当时的窝阔台心里算是踏实了,但是拖雷死后,其他部落人心就变了,变成了窝阔台自己在东方征战,耳术赤的长子拔都,带着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和拖雷的儿子蒙哥去了西方,攻打西方分开作战。说是分开作战,实际上差不多就是要分道扬镳了。因为当时的信件传输速度很慢,往来的战报跑得慢的都能跑上一年多,因为他们打得地方太大了,几方势力的联系就越来越少了,人心开始分裂了。

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窝阔台作为主心骨,他自己这边也不顺利,她跟宋朝对峙了好多年,谁也打不下谁,然后窝阔台就不打了,开始寻欢作乐,日日酗酒。他死以后,蒙古朝廷里边的“皇后”乃马真后,依靠各种手段保住了自己的儿子贵由当大汉,并且自己临朝听政,把持了五年,当然这五年也是蒙古传统议会制度里的监国时间,考察新大汉的时间,监国时间有长有短,时间越长,说明各方势力达成统一意见的难度就越大。

好在最终乃马真后还是成功地让自己的儿子贵由成了大汗,贵由成了大汉,乃马真后就死了,死因不明,感觉问题就很大。并且呢,乃马真后死后,贵由自己主政,这个时候的拔都一派,并不给面子,不配合,贵由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实际上也不止拔都不给面子,很多家族势力都不太配合,朝廷里边是四分五裂,大蒙古国的内战好像一触即发,于是贵由要讨伐拔都,以儆效尤,大军开拔,贵由亲自率军,却死在了路上,死因不明,死亡时间不明,第三代大汉就这样结束了。

他死以后呢,蒙古朝廷就要彻底分裂了,人人想自立。这时候是1248年,距离成吉思汗的死才过了20年,就人人想自立了,那人人想自立,拔都当然也想,但是拔都知道自己是术赤之后,名分上不占优势,于是最终拔都与蒙哥达成了一致,推举蒙哥为大汗。蒙哥集合了术赤一派,托雷一派两大势力,外加上他自己曾经也算是窝阔台的养子,三方势力之下,蒙哥成大汉,他当选大汉的时间用了十年,十年才把各派谈拢。

猛哥也确实是能干,上位之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很多的弊政,打掉了很多的反对派,统一了人心,似乎大蒙古国要开始重新聚合了,集合全部的势利,大干一场,征服世界。可是猛哥突然死在了钓鱼城,蒙哥死后,他的四弟忽必烈在内战中上位,三大汗国直接跟他对立,刀兵相向,大蒙古国分裂,忽必烈做大汗之后,大蒙古国整体上几乎就停止了所有的征战,再也没有结合起来,忽必烈自己也改了国号叫元,这一切都是因为蒙哥的死,而猛哥就是死在钓鱼城外的森林里,钓鱼城本来是一座身在四川的小城,却成了13世纪改变世界的一座城,也改变了后来整个世界格*。

那么当年这场钓鱼城保卫战是怎么打的?在攻打钓鱼城之前,蒙宋其实已经交手很多次了,他们感觉到宋王朝似乎很容易被他们攻灭,就像他们攻打欧洲一样。那当时的宋朝是宋理宗执政,宋理宗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被很多人记住的是头骨做酒杯,100多年后被朱元璋追回,但我觉得他应该算是一个天选皇帝,因为本来他是一个类似刘备跟刘邦这种关系的远房皇室,他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可是他的前一任皇帝的儿子都死了,没有太子,就派人遍天下寻找适合做太子的皇室人员。好巧不巧,一场大雨让找太子的人在他们家避雨,看到他,把他带回去就成了太子,并且他在位的时候也确实想过要励精图治,运气还算可以。报了靖康之耻的仇,蒙古大汗还接连地在他任期内死亡,敌军首领死亡对自己肯定是好事儿,那如果晚年没有那么沉迷酒色,或许能有一个不一样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运气不错,但意志不是那么坚定的皇帝。钓鱼城之战就是在这样一个皇帝的任期内发生的。

1259年,蒙哥兵分三路,他自己带领了一路蒙军进攻四川,准备从重庆顺江而下,直捣临安,他弟弟忽必烈带领第二路从江淮进攻鄂州,还有第三路人马进攻湖南,最终三路大军准备在长江中游会合,一举灭宋。起初战事跟猛哥想的一样,整个四川没有人能挡住蒙军的铁蹄,直到他攻打到四川入江的最后一座城钓鱼城,计划着攻破钓鱼城,然后就沿江而下,可是钓鱼城是一座什么城?

是一座早在十几年前就为了防御蒙军修建了很多高高的城墙,还是一座三面环水,一面是山,高度非常大,让蒙军攻城器械都用不上的成,要知道这是一座当时,四川守城将领王坚调集十几万居民修了好几年的城,这个王坚是一个非常认真而且战斗意志很强的人,能顶住非常大的压力,他可能想不到他在后世没有留下多么大的名声,但是他在钓鱼城的几年却改变了后来整个世界的格*,他弄死了能中兴大蒙古国的蒙哥,直接救了当时落后的欧洲,让他们本不富裕的家庭不至于在雪上加霜,如果有人将来能穿越的话,一定要告诉他改变后世的人不多,改变整个世界的人更少,他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蒙哥猛烈的进攻钓鱼城,久攻不下,从开年打到二月,打到三月,打到四月、五月、六月,打到因为大雨和暴晒,蒙军开始大量瘟疫爆发了,还是打不动,不光打不动,还被王坚抽空频频率军出城偷袭,死伤惨重,蒙哥非常愤怒,想了一个办法,围而不攻,想围住城困死王坚,结果他们围城很多天以后,王坚突然把很多食物扔下城,并且告诉他,尔等再围十年,钓鱼城依然无恙,听上去很嚣张。

但他这句话说得倒是真的,他在城里囤了好多粮食,打了好多水井,而且钓鱼城也确实是在南宋灭亡20多年以后才投降的,而钓鱼城的抗战20多年非常感人,以后可以专门说说这个钓鱼城之战非常有气魄和风骨。后来蒙哥派了使者去劝降,使者被杀,派了大将去劝降,大将被杀,亲自攻城,还被打下来一次又一次。宋理宗也看到了钓鱼城的顽强和士气,就派人火速支援钓鱼城。

蒙军在城下进退两难,蒙哥愤怒地说,攻下城的那一天一定要屠了这座城,一个都不留。他是愤怒的,也是好奇的,好奇城里到底是个什么样,于是修了一座高台,还亲自爬上高台,想看看钓鱼城内到底什么样,结果被王监石车砸中掉下来,不治身亡。

蒙哥一死,蒙古大乱,全面内战爆发,忽必烈马上在武汉撤军北上不打了,去争夺汗位,在北方的阿里不哥率军南下攻打忽必烈,在西方正在攻打大马士革的旭烈兀马上停军东归,也想争夺大汉的位置,于是西方的伊斯兰世界得到了解脱,欧洲基督教世界也得到了解脱,蒙军主力都撤走了,最后忽必烈胜利称汗,当然也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各个家族分治,不再听命,大汗只存在名义上的宗属关系。

蒙古分裂,各个家族也都停止了继续开拓,开始各种本地化,想稳定住已经占领的地盘。西方的危机被彻底解除了,它的文明被得以保存,而这一切都是因为1259年四川的一个叫王坚的人。

蒙古帝国为什么没统一世界,只因一个人,却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命运

为什么人类可以统治世界

适者生存是所有动物留在我们地球上的首要条件,但在这个地球上为什么是人类来统治呢?看看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为了生存,只能本能地适应环境,它们无法象人类那样去征服世界,使这个世界更加适应我们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的区别是人类的智慧比其他动物高等得多,正是人类有如此高等的智慧,才会去创造世界而不是象动物那样适应世界。当然目前人类虽然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但并不等于是这个世界的终结者或者说是将来地球的主人,因为如果地球将来不适合人类居住了,但其他动物有的能够适应这个时期的地球,那么纵使人类的智慧再高,也同样遵循“适者生存”这个自然规律,这个时候人类要么灭亡,要么移民到其他星球继续生存。

人生活在地球上为什么不能和平

因为人都有私心,确实有很多人可以坐下来开开心心一起分饼吃,那是一种很高尚的平等心态,但是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钱权和欲望面前和平和生命犹如草芥。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是以战争经济为主体的,他们通过对他国销售武器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他们来说和平是无法容忍的,所以他们会到处引起事端,造成紧张*势这样他们可以大张旗鼓的迫使那些国家买他们的武器。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地球上的人们不想追求和平,而是捣乱的人和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太多了。

如何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它是多样性的统一。【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承认世界本源是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原理。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原理,亦称主观能动原理。其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存在在人脑中所反映的哲学观点。【原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7]【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近义词】唯物论【反义词】唯心主义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世界按它的本质来说是非物质的,它是在人的意识之中,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维决定存在的,即意识决定物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如古希腊齐引酒群止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中国古代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要属于春秋的老子与道家诸子对于宇宙所提出关于道的思想了。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成吉思汗有可能统一全球吗?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成吉思汗不能统治全球,更没有具备治理全球的实力。

虽然成吉思汗具有勃勃野心曾想一统天下,但是愿景是美好的,实现起来超级困难。曾经的金戈铁马,也抵挡不住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

历史就是最好的见证!!!

有谁希望世界统一吗?(这样会利多或少?

现在没有一个人或国家能统一全球。以后或许有,

世界来自统一的日历是纪念谁的

世界统一的日历最初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而这一纪念活动被称为“圣诞”。在西方国家,尽管日历的样式和庆祝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日历框架是相似的。一年被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尽相同,年份始于公元或主年。而这一日历的起点是公元1年,也就是普遍认为的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然而,关于耶稣的确切出生年份存在一些争议。虽然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耶稣是在公元1年左右诞生的,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他的出生年份可能更早一些。例如,根据《圣经》中的某些记载,耶稣可能是在罗马帝国成立的那一年诞生的,也就是公元754年左右。然而,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应该始于2001年,而不是2000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方的日历体系外,世界其他地区也有自己的纪年方式和历法,如伊斯兰教纪元、佛教纪元、犹太教纪元、希腊纪元和日本纪元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为什么没有人能统一世界(世界在未来会统一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