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迪拜钱折合人民币是多少
迪拜使用的货币是阿联酋迪拉姆。 2015年10月,阿联酋迪拉姆与人民币的汇率是: 1阿联酋迪拉姆=1.7269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0.5791阿联酋迪拉姆 ***联合酋长国迪拉姆,由***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叫阿联酋中央银行(centralbankoftheunitedarabemirates)负责发行。纸币面额有8种,分别是5、10、20、50、100、200、500、1000迪拉姆。此外,还有1、迪拉姆以及1、5、10、25、50费尔的铸币。阿联酋的辅币进位与大多数***国家不同,不是采用十进位而是采用百进位制,即1迪拉姆等于100费尔(fil)。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十篇
一、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国际协调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东南亚各国开始,迅速蔓延至韩国和日本,给亚洲地区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为摆脱困境,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先后选择向其他国家和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求援。但在危机形势下其他国家都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问题,无暇他顾。只有IMF、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向这些国家提供了有限的援助。IMF分别向菲律宾、泰国、印尼、韩国提供了11亿、172亿、400亿和550亿美元的紧急援贷款。但是按照IMF的惯例,这项总额超过110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后面自然都附加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为了早日摆脱危机韩国**不得不接受了IMF提出的苛刻条件,让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以获取57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如IMF要求韩国开放银行业、取消进口日本产品禁令、减少进口手续等。泰国接受IMF贷款的条件也十分苛刻,根据IMF的要求泰国要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增值税,并禁止向有问题的财务及地产公司提供财政援助。世界银行也只是为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象征性的提供了共计80多亿美元的短期资金援助。总体来看,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并未建立起多层面的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机制,陷入危机的各国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危机,并度过难关的。
为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美联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除了自身迅速出手外,还积极呼吁世界主要国家共同联手一起应对“百年不遇”的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主要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普遍共识也促成了此次危机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国际协调与合作。
(一)联手降息。为遏制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瑞士国民银行、瑞典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全球七大主要中央银行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紧急协同降息行动。美国降息50基点至1.50%,欧元区降息50基点至3.75%,英国降息50基点至4.50%,加拿大降息50基点至2.50%,瑞士降息50基点至2.25%,瑞典降息50基点至4.50%,中国降息27基点至3.87%。除中国人民银行外的另外六大央行均声明表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紧急商讨如何应对,并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联合行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来缓解金融市场危机的压力。全球七大央行联手降息的举措向市场传达了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市场信心。
(二)货币互换。货币互换是本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与其他各国央行较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协调方式。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短期美元资金流动性短缺和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环境,从2007年12月开始,美联储先后与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央行和瑞士央行分别签署了2400亿美元、1200亿美元、8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随着危机的发展参与货币互换的中央银行不断增加。2008年10月美联储又分别向巴西、韩国、墨西哥和新加坡中央银行各提供了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至此与美联储货币互换的央行已达14家,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共6200亿美元。根据货币互换协议,联储向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提供美元,以便利他们向各自辖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支持。通过该机制美联储发挥了对全球短期美元资金市场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另外为缓解国际市场流动性紧缺的*面,欧央行也向匈牙利、俄罗斯、丹麦和冰岛提供了315亿欧元的货币互换;中国也与韩国、印尼、阿根廷等国也签订了总计65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虽然危机国家一直在呼吁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建立国际层面的危机应对和协调机制,但除了IMF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提供了有限的、附加条件的援助外,其他国家应者寥寥。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层面的协调和救助始终未能取得突破。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第一时间就出台了协同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在G20领导人峰会上制度化了危机应对的全球协调机制。
为什么在两次金融危机的救助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货币地位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不同。东南亚等非国际货币国家发生的危机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直接冲击较小,发达国家首先考虑的是撤回资产而不是施以援手。而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最为重要的一级,美国经济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产生重要的辐射作用。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国美国发生危机,其危机的影响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外扩散和辐射,危机引起的衰退对其他国家会产生很大的溢出效应。为了减少危机对自身的影响,其它国家有责任出台危机应对措施。其次,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现实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的货币政策就是世界的货币政策。由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全球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推出的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能对其他国家央行起到“挟持”效应,“逼迫”这些国家出台与美联储相一致的货币政策。再次,美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许多国家手中都握有多种形式的美元资产,一旦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不可控制,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动摇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这些国家数以万亿计的美元资产比将大幅缩水。因此,为了保证自身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利益许多国家“自愿”积极响应了美国的行动,参与了次贷危机的国际协调应对。而纵观整个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几乎都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国家,这些非国际货币国家都不具备美国这种国际货币国家上述的这些优势,也就决定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上注定缺乏广泛的国际协调。
作者简介: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二战后,欧洲国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随着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欧洲各国越来越希望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以达到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相抗衡的目的。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9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万美元,欧洲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近几十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迅速,关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的问题也引起很多关注。欧元的成功和美元化的发展、以及1999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亚洲各国意识到进一步深层次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亚洲货币一体化已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能够在各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亚洲各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目前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
货币联盟各国的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但各国不同的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状况可能导致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从而使各成员国之间难以维持其固定汇率。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有通胀率、失业率、赤字占GDP比率和国债占GDP比率等。1996年底,欧盟各国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低于3%,国债占GDP低于60%的标准。与欧元区相比,东亚在这些指标上,丝毫不比欧盟国家逊色,表明东亚各国有可能进一步合作,协调彼此的宏观经济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亚洲货币合作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许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妨碍亚洲货币一体化的种种障碍才能得以消除,到那时才能真正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目前从亚洲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可以分如下三步来建设。
(一)建立一个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和区域危机解救机构
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地区金融监督机制。金融监督的实施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而且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产生预警。这种地区性的金融监督机制与成员国国内监督机制不同,它不具备管理职能,主要作用是及时准确地分析信息,防治金融风险。然后,必须建立危机解救机构,使得万一金融危机发生,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保证区域内经济运转的安全。
(二)建立起稳定的亚洲汇率协调机制和亚洲地区贸易结算体系
亚洲目前状况来看,单一货币区在短期内也很难成为现实。因此对于亚洲汇率制度的选择只能是钉住货币篮子制度:采取从独立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向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过渡,再走向次区域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制度,在次区域钉住共同货币篮子制度确立后,应逐步建立次区域内的固定汇率制,然后,才能构建亚洲地区统一的汇率机制。
(三)通过各次区域的扩展融合,实现亚洲货币合作
货币区的范围或规模越小,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优货币区。因此,在建立东亚区域货币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先在次区域进行*部的货币一体化尝试.就目前的情况看,东亚地区基本上存在着三个“经济平台”,即东盟(ASEAN),由中国大陆、台湾和港澳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以及日、韩等。因此,亚洲区域的货币合作应分步走,先在亚洲建立几个次区域货币合作区,依据各个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合作意愿,在比较发达的次区域范围内先发行平行货币,等其他区域条件成熟时依次跟进。
参考文献:
[1]何美贤.对亚洲货币一体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经济金融观察.2006(7).
[2]周泓洋.亚洲货币一体化的预言与现实.中国企业年报.2010(1).
[3]闫屹,李明源.论当前货币一体化的趋势-兼论东盟货币一体化.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2).
[4]俞国平,王聪.货币一体化组织特征、内涵与最新发展趋势.理论研究南方金融.2009(8).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亚洲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最具有蓬勃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重要部分。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其GDP占全球经济四分之一以上,同时,亚洲经济本身又是世界经济的缩影。
亚洲具有高度的多元性,其内部既有世界上极其发达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也有世界上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如阿富汗、尼泊尔;既有人均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如印度、中国;也有人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中西亚地区,包括西亚的海湾国家,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因此,讨论亚洲的金融危机应对之策,事实上,具有全球经济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全*意义。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认为面对起源于欧美国家的金融和债务危机,亚洲国家必须做如下努力。
首先,金融市场创新与监管创新齐头并进。亚洲各国虽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没有遭遇如同1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冲击,但是亚洲各国必须自省,必须认真研究欧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内因,汲取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经济体制,改善自己的发展方式。既要避免欧美国家金融过度创新、金融监管不力的陷阱,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金融体系不改进、金融产品不创新就无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但是创新和监管必须同步进行。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必须出现,但必须伴随着金融监管体制的推出,金融市场的创新与监管的创新必须齐头并进。
亚洲国家也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欧美国家福利体制的弊病。亚洲国家除了日本和韩国以外,社会福利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建立相应有效的社会公共福利体制,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应该看到,这种体制必须是有效的,而不能是浪费的,必须是促进社会公平的,而不是养懒人的,更不能让**背上无法承受的包袱。
亚洲国家在汲取了欧美国家金融和债务危机教训的基础之上,必须调整自己的发展格*。整体上讲,亚洲国家是属于高储蓄率的地区,内需相对不足,当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有所例外。对于那些内需相对不足的国家,必须打破消费升级的障碍,公共政策必须有所作为,进口规模要适当扩大。而对那些本国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国家,比如印度,则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长期逆差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持续的,早晚会引发金融危机。这些逆差国家必须坚持公共财政基本平衡。长期财政赤字加上贸易逆差必然会带来宏观经济大波动,造成经济倒退若干年。印度等国必须警钟长鸣。
亚洲国家要加强合作,建立一个协调贸易和投资的机构。如上所述,亚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区,其内部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在亚洲内部可以积极提倡尽量减小贸易阻隔,提升金融投资的便利。比如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经济继续发展需要自然资源,所以中国投资于巴基斯坦、蒙古国乃至于**各国,是符合各方利益的。为此,亚洲内部有必要设立一些具有常规化、约束力的协调贸易和投资的机构,类似于欧盟内部的贸易机制。这些机制可以渐进式地推出,逐步完善。
让人欣喜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亚洲各国在货币合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例如清迈协议已经催生出了一个常设机构。在协调贸易和投资方面,亚洲各国也应该有所作为。
亚洲国家对现行国际经济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要在国际上发出共同的声音。亚洲各国饱受亚洲1997-199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也是不幸的被牵连者。因此亚洲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形成共同的声音,要求欧美国家拿出实际行动,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制度。当前亚洲特别应该提出要求的,可以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在宏观政策协调方面,亚洲各国应该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现更多亚洲的声音。亚洲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远远低于欧洲,也低于美国,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二、在国际投资方面,亚洲各国也应该联合起来与欧美协调,要求欧美更多地开放自己的投资市场,吸引亚洲的资金去欧美投资。深陷金融和财政危机中的欧美亟需投资,而亚洲目前资金充足,却受阻于欧美国家种种投资壁垒,这种*面对各方都是非常遗憾的。而亚洲各国联合起来统一与欧美协调,也远远比单个国家更加有力量。
风险之一:次贷危机开始深化并扩散
IMF认为,一方面,次贷危机的影响将可能更广、更深、更持久。目前危机正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并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信贷紧缩,拖累宏观经济。另一方面,次贷危机有从美国向其他国家扩散的可能。一些房价偏高、企业和个人资产状况偏紧的发达国家以及严重依赖外资拉动国内投资的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较高风险。预计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动荡将造成近万亿美元损失。
风险之二:美经济衰退将拖累全球
经济衰退将带来美国国内需求下降,使全球贸易出现萎缩,预计日本、欧盟和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此外,美国为应对危机不断降息,将导致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各国间货币政策产生冲突。
风险之三:粮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由于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大宗商品市场热钱涌动,投资组合变动和资金无序流动增加,带动食品和能源价格出现上涨,给全球通胀和金融形势带来了更大压力。对新兴经济体而言,通胀是目前经济的最大威胁,可能比应对美国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放缓挑战更大。由于很多新兴经济体此前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过剩产能已被充分利用,资源供给压力陡增,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将导致这些国家普遍面临很重的通胀风险。
风险之四:贸易保护主义或升温
美国正值大选年并发生经济减速,欧盟贸易赤字持续扩大加上产业转移等因素,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升温,贸易冲突可能性增加,并将使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难以推进。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总会抬头。
去年底《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所作的联合民调显示,58%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化对美国不利。今年2月份,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和奥巴马都认为:若人当选总统,应考虑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可见目前经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等已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关键词。
风险之五:新兴经济体将受影响
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经济的依赖性有所降低,但还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亚洲仍依赖欧美的最终产品市场。因此,随着美欧金融风险外溢和经济减速,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将面临很不确定的前景。预计今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9.7%降至8.2%,中国和印度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9.3%和7.9%。
专家看法: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亚洲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主管戴维・伯顿(DavidBurton)近日在《经济学家》上撰文,阐述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看法,并分析亚洲经济的前景,他认为:
伯顿表示,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正在向其他金融资产和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蔓延。但对大多数亚洲经济体来说,次贷危机仍然有些遥远。亚洲的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亚洲各国金融机构也未遭遇其欧美同业类似的厄运。许多亚洲国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其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市场状况已不像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那么脆弱。一旦真的出现全球性衰退,亚洲也已积累了一定的应对经验与手段。IMF在其4月份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中也指出,过去15年来,美国经济对亚洲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温和,大概的比率是,美国经济衰退1个百分点,将拖累亚洲经济放缓0.25至0.5个百分点。
1.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
①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加上高起的储蓄率,联邦基准利率被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作为衡量银行风险定价重要指标的存贷款利率差降至历史低点。美国的房地产业格外繁荣,同时带来美元的持续疲软,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宏观经济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扭转在这段时间内被显著低估。为此从2006年,美联储不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5.25%,同时贷款利率升高,房地产贷款违约率升高。
②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广泛应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这种起初为了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限制的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界广泛采用,并逐渐扩散到欧洲的银行业。
③风险信用评级机制。信用评级是按照评级者的信用风险归类评价的,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对象”没有很好的资信记录和抵押资产,而且贷款规模小,因此采用信用评级软件进行设计,前期成本较小,但事后违约率较高。因此贷款机构选择资产组合的方式去分散风险,为此增加贷款的数目,这样很容易引起过渡贷款,造成房地产的泡沫升级。但是一旦宏观经济状况出现逆转,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会同时增大。
亚洲金融危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5年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金融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发生的。
①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对金融的连带作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合作、竞争和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也在加深。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出问题,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它国家,造成地区性或者全球性的动荡。
②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资本跨国性的转移愈加频繁,规模日益扩大,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国际金融交易的基础原本是国际贸易,但是数以万亿计美元的巨额资金活跃在股票、债券、外汇和黄金市场的投机交易中,这些热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除去其自身的内因,则与国际资本的快速、频繁大进大出,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③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经济泡沫。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外资,而这些资金主要投放在非生产性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利用率很低,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经济的泡沫成份。利用外资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结构性生产过剩及经济泡沫是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特别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又进一步造成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调。
3.从两次金融危机发生背景的比较分析来看,金融系统都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
当它正常运转时,可以将拥有闲余资金的人的资金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金融系统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即金融合约的其中一方与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则可以将金融危机定义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发挥有效性。促使不对称信息问题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
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一方面,次贷市场的存在保证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为标的资产和衍生资产的定价打好基础,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另一方面,次级债市场的过度竞争,以及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信息不对称,难以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完全发挥,更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和风险定价的无误,这必然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传染加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两次金融危机又都是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以及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现代微观金融市场资配置方式之间产生了“有效性冲突”。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放大了货币流动性,从而引起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波动。例如,通胀率的急剧上升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迅速膨胀等,都会迫使**采取力度比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造成宏观调控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调控措施的实施(比如因通胀上所引起的持续加息等),很容易改变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定价能力,甚至可能会造成市场参与者支付交易能力的急剧恶化,从而引起像“次级债风波”那样的“系统性风险”,使监管部门不得不放弃针对宏经济指标的调控措施而被动地执行反向操作————投放流动性。
1.美国金融危机的三个发展阶段及表现第一阶段: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出现,2007年7月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已经刮向欧洲、亚洲和澳洲。
第二阶段: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之后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欧美的企业倒闭、裁员、减薪已经屡见不鲜,消费和对经济的信心都大幅下降。目前的情况并不是简单地降息或者注入资金所能解决的,风险厌恶情绪的高涨也已经充分地表现在全球资本市场之上。
具体表现:①世界各地股市剧烈震荡,自2007年2月到2008年10月,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幅33%,NASDAQ跌幅31%;欧洲的法兰克福指数跌幅35%,巴黎CAC40指数跌幅35%;韩国指数跌幅24%;日经225指数跌幅37%;我国香港的恒生指数跌幅36%,我国内地的上证指数跌幅29%,期间还曾创出6124.04的历史以来最高点位,如果从最高点计算的话,短短一年时间跌幅达60%。②对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2007年3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2008年3月,贝尔斯登猝死,2008年9月,美国**出手接管两房,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AIG国有化,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③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的社会失业率持续增加、市场需求萎缩、企业融资困难、个人信用消费减少、许多人由于无力偿还信用债务而导致资产被收回。④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国家联合行动应对次级抵押贷款信贷危机,为缓解美国次级债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所造成的过大压力,欧元区央行和美联储于2007年8月9日、10日先后发表声明,宣布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迅速付诸行动。美联储联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点,美联储9000亿输血银行体系。欧盟共同降息50基点,欧盟各国将提高最低存款担保额度,欧洲央行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力度。英国宣布新救市方案,动用五千亿英镑。日本首相下令研拟追加经济对策,规模庞大,日本央行一日内3次注资货币市场。俄罗斯向银行大规模注资9500亿卢布,俄罗斯对股市设立新的涨跌幅限制。澳央行降息100个基点,幅度为16年之最。中国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日元的大幅贬值,使得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予以回击,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欧美国家股市和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
其主要表现为:①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②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③国际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④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汇率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分别跌至146.75和147.25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⑤危机扩散蔓延,1998年5月俄罗斯爆发了股市、债市剧跌的风潮,卢布大幅度贬值,资本大量外逃。造成美国、欧洲、日本乃至拉美的股市动荡。⑥1998年9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这场危机中兴风作良,出现巨额亏损,后由美联储出面组织大商业银行出资相救,才免于倒闭。⑦1999年1月巴西雷亚尔大幅度贬值,资本大量外逃,股市和债市都大幅度下跌,对拉美和美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⑧除了直接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一些国家出现负增长之外,还造成全球经济增长放慢。⑨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境,不得不向国际金融机构求助。泰、韩、菲、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协议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
无论规模和范围,还是深度及影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远远超过了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波及面广,已演变成了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波及到了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而亚洲金融风暴受害的只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影响深度深,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先后影响了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而且对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近几年的经济衰退已成定*。而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它的实体经济出现问题,而是制度模式的*限性造成的。
1.中国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①美元资产的价格暴跌,造成我国财富量的缩水,我们现在的外汇储备主要购买的是美国的国债以及美国的一些企业股权,由于美元的贬值和部分债券的违约,我国遭受了不少的损失。如果美国金融危机持续恶化,我国将遭受的损失将更加难以估算。②我国的出口拉动效应减弱,我国外贸对美国的出口占我国外贸的1/3,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引起我国出口的减少从而导致国内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企业大规模亏损。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会导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持续收到冲击。
③外资的撤离。由于不少外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巨大,因此不得不抛售海外的资产回收投资来救急。外资的撤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来阻止股市和楼市价格的下滑。
①由于中国有四道防线:外贸顺差(1997年为400亿美元)、外债结构以中长期为主(87%)、外汇储备较多(1997年底1400亿美元)、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等,中国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未受到直接冲击,人民币没有贬值。
②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与亚洲经济的关联度相当高,因此,中国实际上已经间接受到影响:GDP增长率降低,进口增速,出口减少,盈余收窄;内部消费疲软、失业率上升、通胀增幅不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加速,利率处于历史低水平,但仍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外汇储备在1400亿美元的基数上增长幅度会大大放慢;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多次表明人民币在两年内不贬值。从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来看,中国国际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贸易份额占全球的7%,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金融危机一旦发生,中国都难免会收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1.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监管和适当利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创新使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也容易招致金融风险甚至危机,随着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力度的加大,更多外国金融部门及衍生产品将进人我国,对此我国应加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筑好金融衍生工具的防火墙。同时,有选择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为我国分散和减轻相关金融风险。我国需要通过发展本国的证券化和金融市场结构,使金融市场从结构和品种都得到深化,从而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妥善安排好未来的风险。
在这场由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为美元资产,导致我国的财富量缩水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好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和规模。要有效的使用外汇储备,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外汇留存比例,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汇资金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如果该国的外债负担过于沉重,可能引发企业偿债危机甚至金融经济危机,因此适当地降低外债水平可以降低该国的外汇风险和金融风险。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比较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与货币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金融危机理论,这些理论精华都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巨著《资本论》中,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金融危机同样的出现,并有加剧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出发,分析两次金融的成因,从中找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
一、金融危机概述
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在广义的金融危机当中,生产即是以商品为载体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攫取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生产,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的趋向。这个本质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起点和驱动力,也是商品和货币走向绝对对立的基本线索;狭义上的金融危机是当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尚未拉紧到极限、全面的生产过剩尚未发展到临界程度时所产生的金融危机。
马克思在当年总结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必然会造成经济危机并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消灭,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自资本主义制度确定以来几百年的历史中,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21世纪前后就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持续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
二、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按照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亚洲金融危机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多种矛盾激化的表现,既有国际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经济格*、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秩序必然引发的矛盾,也有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开放、追求经济增长中缺乏对外开放条件下宏观调控经验而引发的矛盾。亚洲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失利的表现,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和我国先后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反观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它的诱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委托链过长。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美国式的文化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债务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美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超过其收入水平,因此只有通过住房抵押贷款才能满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债务越积越多,无论**执行何种政策,无节制的负债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金融监管不健全是这两次危机产生的相似原因。金融资产质量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对金融部门的监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资金的分配总量和结构,关系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金融机构设立比较混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薄弱,经营水平不高。同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对贷款风险分析重视不够,而只是较多地照顾各种关系,最终导致银行出现大量坏帐。
这次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也是由于本国金融监管不力造成的。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金融危机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监管机构失职、在于美国监管体制存在重大漏洞,在于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不到位、对次级贷款等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不够重视。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仅单一,而且明显滞后。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绝不是自发的自由经济,绝不能放松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尤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经济中国际间竞争十分激烈,**若放松对本国经济的组织和管理,或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就可能在竞争中失利,就可能发生危机。四、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和对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汇率波动;东亚合作;货币竞争;人民币和日元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9-0011-06 收稿日期:2011-04-14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亚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持续快速的增长引起了世界关注,被视为“东亚奇迹”,甚至21世纪被看作是“东亚世纪”。然而,在经济繁荣发展的背后仍存在潜在的危机。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均对东亚域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这反映了东亚经济增长的脆弱性,究其根源是其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时期,从“三角贸易”到新“三角贸易”(李晓等,2005),无论哪种贸易模式都决定了东亚经济对域外市场的依赖,对最终产品市场货币汇率稳定的依赖,特别是对美国市场和对美元汇率稳定的依赖。同时,东亚域内垂直化的分工模式在推动域内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域内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性。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和域内的汇率协调是影响东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目前,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展很有限,缺少正式的制度化安排,这意味着针对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域货币体系安排以及它们与本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和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相比,最为显著的就是没有能够促进东亚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经济体有关合作策略的分歧(李晓,2010)。那么,在此背景下对东亚域汇率合作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更显现出它的实践意义。
一、汇率波动的经济绩效分析
不同的汇率制度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绩效。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除香港仍实行货币*制度之外,东亚多数经济体都选择了与危机前相比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中国也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很快便实现了经济复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域分工网络的推动下又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表1中,从年均增长率来看,除日本外的其他经济体均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和7%以上。从标准差来看,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个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波动显著,但同时汇率波动却是最平稳的;印尼和韩国汇率波动的平稳性与其他经济体相比有显著差异,表现最不平稳。从平稳性依赖指标来看,印尼和韩国均远小于1,这表明其经济持续的稳定增长对其汇率波动平稳性的需求小,灵活而富有弹性的汇率对经济增长更有利。印尼5.08%的年均增长率和危机后4.5%的增长率证明了这一点,但韩国却没能收获这样的经济绩效。其他经济体的平稳性依赖指标均大于1,表现出较强的平稳性依赖,其中香港、中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依赖性最为显著,但五个经济体中仅有中国在危机后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
表1分析表明,域内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有着较强的汇率波动平稳性需求,但在危机后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经济绩效。这反映出东亚经济体汇率波动的平稳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依赖于汇率制度的选择,还依赖于自身的经济规模。在Mundell(1961)所提出的最优货币理论中,多域的单一货币所涉及的域间汇率协调与多种货币的货币所涉及的国际间汇率协调有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与汇率制度的选择无关。在经济增长平稳时期,汇率协调不紧迫,这种差异是隐性的;而当遭遇外部冲击时,这种差异因汇率协调的紧迫而表露出来。危机后发展中大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经济绩效的迥然不同就是最好的例证。依据最优货币理论可判断,当前东亚域内的发展中大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货币,且前者优于后者。因此,域内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汇率协调任务更为紧迫,这既包括它们之间的协调还包括它们与域内发展中大国之间的协调,同时它们之间及与发展中大国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应当先行。
当前,东亚域内不同货币的存在既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进程中的障碍,同时也是推动合作的潜在动力。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各经济体在危机意识主导下开始共同努力促进域内货币金融合作,虽取得了“清迈倡议”及其多边化的重要成果,但至今仍面临诸多困境。正如李晓f2009)所指出的那样,在高度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应对危机的域合作机制正是其自身进展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东亚积累的近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相比,有限的域货币合作规模是东亚当前货币金融合作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世界银行在2007年出版的《AnEastAsianRenaissance》中也提到“东亚各国金融一体化最显著的变化却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尽管许多国家已经着手增加汇率的弹性,但储备上升的趋势依旧强烈”。东亚各经济体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源于其经常账户顺差,图1中的外汇储备增长与经常账户平衡之间的比较静态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这一关系。再看图1中汇率波动与外汇储备增长、经常账户平衡之间的比较静态相关性,外汇储备增长对汇率波动的平稳性反应较为敏感,经常账户平衡与汇率波动之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负相关性。汇率波动越平稳,域内经常账户顺差越大;同时外汇储备对汇率波动的高敏感度加速了其增长。因此,域内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对汇率波动平稳的需求导致了当前东亚域经济增长与货币金融合作进程中进退两难的困境,并出现了“跷跷板”效应。
尽管当前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仍存在诸多困境,进展缓慢,但相关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却颇丰。“清迈倡议”的达成,在推动东亚域合作实践进程的同时,更推动了学术界对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NgianandYuen(2002)结合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给出了东亚货币合作的中长期路径选择,并以文莱和新加坡两国的货币一体化为例,提出在当前东亚域内**、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应优先选择建立小型货币联盟而不是整个域的建议。Eiehengreenf2002)建议,在东盟+3的合作框架下成立正式的域性金融机构AFI(AsianFinancialInstitute),为域内的协调与监管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持。李晓等(2003)认为东亚地
应该循序渐进地构建域货币体系,在对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东亚域货币体系的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设想。戴金平(2004)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现状和初级阶段的特征出发,从经济和**视角分析了合作的前景,并指出合作的**基础仍薄弱。Nasution(2005)、Kwack(2005)和Aminian(2005)的研究也表明当前东亚域缺乏货币一体化的**前提,而域内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或为建立一个准货币联盟创造了基础条件。丁一兵(2006)在对东亚货币合作进展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亚洲货币单位(ACU)的推出为东亚汇率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并总结出三种理论界探讨的域汇率合作方案,即以美元为“锚”货币、钉住共同货币篮和“平行通货”方案。杨雪峰(2009)通过汇率动态性的考察发现多数东亚国家出现了从单一钉住美元转换到钉住混合货币篮子的趋势,以实证分析支持了丁一兵(2006)总结中的第二种方案。以上理论探讨大都与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问题相关,在当前域合作进展缓慢的现状下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
除以上理论研究外,有部分学者依据最优货币理论对域合作的基础和条件进行了实证分析。万志宏和戴金平(2005)运用BayoumiandEichengreen(1996)提出的最优货币指数方法对东亚域合作的现实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域内最优货币指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推进域整体合作的现实基础,并指出钉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安排既不现实也非最优的选择,而中国与域内日本、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之间最优货币指数的好转预示着他们之间的合作具有乐观前景。高海红(2007)运用一般购买力评价(G-PPP)模型并结合Johansen的多变量协整分析方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东亚地存在最优货币的潜力,特别是“东盟+3”具有形成最优货币的潜力,这说明当前“东盟+3”合作框架中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已经具备实现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实证分析结果的乐观与现实进展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既反映了当前东亚域货币合作自身的特点,也反映出货币金融自身之外的力量是当前合作面临的重要阻力,同时这也印证了李晓(2009)对当前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哲学的反思。
理论的乐观与现实的困境并存,决定了东亚域货币金融合作的进程应是逐步分层次推进,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共同钉住货币篮子应该是掌握规避汇率冲击、保持现汇率稳定主动权的理性选择。关于东亚域货币篮子如何选择和确定,这涉及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和标准确定篮子货币,作为东亚域内规模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人民币、日元的汇率稳定对东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域一体化的推进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接下来,本文对人民币、日元与域内其他经济体货币的汇率波动之间的比较静态相关性进行分析。图2中,亚洲金融危机前人民币和日元与域内发展中大国的相关性较强,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相关性较弱且多数为负相关,这表明危机前域内经济规模大的国家的汇率波动趋于一致,而新兴经济体与大国之间则呈现出发散的趋势,这恰好证明了前文提到的域内发展中大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不同的货币。同时,危机前域内新兴经济体之间汇率波动的高度相关也为此次危机在域内快速传播提供了通道。危机后,在实用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危机意识”促进了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清迈倡议”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也正是在“东盟+3”的合作框架下,危机后人民币和日元与域内其他经济体之间汇率波动的趋势呈现出收敛的趋势。不同的是人民币仅与香港、台湾、日本和印度的货币之间为正相关,与其他经济体仍为负相关;而日元除与香港、菲律宾的货币为负相关外其他均为正相关。
日元的这一趋势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也未有显著变化,除与人民币的相关性持续减弱之外,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相关性变化不大;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与域内其他经济体之间汇率波动的收敛趋势在逐渐增强(除日本外),并且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汇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也有所提高,特别是与香港和印度的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相关性显著提升。
结合图2,从上文关于人民币、日元与其他经济体货币汇率波动之间比较静态相关性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人民币与日元之间汇率波动相关性的持续减弱,日元汇率波动对域内其他货币的绝对联动效应较人民币大,但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相对联动效应在减小,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面反而有“双核”的趋势。这表明,人民币和日元作为域内最具影响力国家的货币,当前都不具备主导域货币合作的能力,这也印证了前文中共同钉住货币篮子的建议是切合实际的。同时,日元相对联动效应的减小也从侧面支持了日本近期尚不具备直接参与域汇率合作的条件。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贸的启动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深入开展,中国可能率先在*部范围展开汇率合作,推动*部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建立不包括日元的*部汇率稳定圈,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日本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将日元纳入进来,推动域汇率体系的建立,促进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而这一进程的发展将依赖中日两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李晓,2009)。
四、人民币和日元的影响力分析:竞争还是合作
以上汇率波动的比较静态相关性分析,只是对人民币、日元与其他经济体货币之间整体联动趋势的考察。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人民币、日元对域内其他货币的影响力,接下来本文将运用Gareh模型,选取单位美元兑各经济体货币的1995年至2010年的月度平均汇率数据为研究样本,估计出各经济体货币的Gareh残差。以Gareh残差表示各经济体货币汇率受到的扰动冲击,分别求出人民币、日元与各经济体货币汇率冲击的比较静态相关系数,以此来考察人民币和日元对域内其他货币的影响力。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的总结,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从金融资本和经济实体的角度剖析全球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由于世界贸易的不对称发展,各国家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纷纷成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东盟资源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在国际经济格*和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成为国际经济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随着以世界贸易、跨国投资快速发展和全球要素资源的加快流动为特着经济全球化的的升级,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对区域经济合作提出新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1)美元仍是世界主要的交易、结算和储备货币,三大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相互之间自由浮动且大幅波动;(2)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的发行没有任何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建立的国际组织,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由于目前对美元发行并没有任何限制,美国往往从本国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货币政策,引起国际流动性大幅波动,最终引发各种金融危机。在这种货币体系下,一是美国成为世界流动性的主要调节者,其货币政策的走势影响国际流动性的松与紧。从历史上看,在每次美国经历了一个阶段性低利率时期后,当转入高利率时期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危机频繁爆发的情形。
1.2货币错配在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化的趋势下,放大了金融风险
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过去十年间的大型危机中(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2002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2000~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以及1998~2002年的巴西危机),都存在显著的货币错配情形。从包括官方与私人的外币净资产头寸看,这种不平衡在不断加剧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已有所改善,但存在的基础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没有提供解决货币错配的有效机制。
1.3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和金融监管的不对称,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从80年代拉美危机以来,遭受危机的国家在发生危机前,都是采取盯住汇率制的,在危机中均被迫贬值并实行汇率的自由浮动,且除了1982~1983年发生的拉美债务危机中采取了广泛、间接的外汇管制外,其他危机中各国在汇率自由浮动前,基本上都实现了资本项下的完全开放。在从资本管制下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转向资本账户开放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由于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尤其是开放短期资本流动,很多小型开放经济都陷入了金融危机。但在拥有成熟、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条件下,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都很顺畅。
2007年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新进展,是应对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的议题成了东亚系列峰会东盟峰会、峰会、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中日韩领导人峰会等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主要议题。这表明,迎接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正在成为东亚和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凝聚力和推动力。东亚地区率先开展自由贸易合作的是东盟,2007年11月20日,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决定把原定在年建成的东盟共同体提前在巧年实现。《东亚》试图借鉴欧盟的经验,使东盟的经济一体化合作能够步入机制化的轨道。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到现在已历时10余年。总体来看,东盟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逐渐扩大了范围和领域,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中是走在前列的,形成了关税、服务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其他便利措施和争端解决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由于利益协调、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金技术等方面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东盟经济合作中也出现了不少困难,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各国之间差距较大,目前还处于向自由贸易区演进的阶段。
北美自由贸易区(主要指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许多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包括商品贸易、劳务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及涉及服务业的贸易自由和投资(包括金融)的自由化,是高水平、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在自由化的时间表上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灵活做法。贸易商品将在15年内分4个阶段实现关税项目和税率减免,截至2008年完成,如今已合并或取消关税税目、税种达3000多项,免税商品总计4000类。
NAFTA突破了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垂直分工,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经济结构不同、互补性强的贸易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NAFTA的高效运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尤其在促进美、加、墨3国的贸易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美加墨3国贸易增长,尤其墨西哥成为NAF2TA最大受益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墨与美加的经贸差距。
欧洲在战后率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开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先河。经过5轮扩大,到2004年成员国从创始时的6个增加到25个,名称也变为欧洲联盟欧盟。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此外,欧盟承认的候选国还有克罗地亚和土耳其。
欧盟现在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实体之一,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相当于世界的25%。从欧洲的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中的份量看出,去年世界500强中的欧洲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公司,它在全球化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从500强中欧洲跨国公司份量的变化来看,现在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有着从美国向欧洲转移的趋势,因此现在看起来,欧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逐渐赶超美国。
面对世界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非洲国家长期以来每年所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不足世界投资总额的2%和仅占世界贸易总量2%的严酷现实,一些非洲国家逐渐认识到:非洲各国并没有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好处,其结果是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相比之下区域化经济才是非洲经济的最佳选择。但多年来,一系列各式各样的区域合作并未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预想的积极成果,机构重叠、体系复杂、缺乏运作资金等妨碍了这些组织发挥作用,如何整合这一资源,成为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JP2]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成立以来为消除地区贫困、促进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维护地区和平作出了积极努力,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通过不懈的努力,非盟已经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性信贷的急剧下降,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本短缺。由资本短缺造成的国内投资、需求的大幅下降,各国**出台政策进行本国贸易保护,导致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降低。
区域金融监管的全球协作缺失的加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资本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参与者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要实现对表外实体的有效监管,跨部门、跨地城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各成员国金融监管机构发展程度上的差距和监管职能的差异,区域经济金融市场的监管在当前是比较薄弱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区域金融体系没有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有效有力的监督机制,各国**纷纷开展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很少顾及与成员国之间的协作,致使管理格*混乱、运行低效率。因此,需建立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同时注意将管理机构与监督机构划分开。
成员国处在各自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承受风险和冲击的能力不同,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贷资本和经济实体有不同程度上的衰退,各国难以同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拯救活动。而其他成员国的拯救措施不是理论上的纳什均衡点,导致处在经济周期最脆弱的环节的国家的经济恶化加剧。
投资的减少,减缓区域合作。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例已经变得日益重要,更是就业的重要来源。由于国内资本的脆弱,外国投资也是技术和基础设施发展的来源。随着金融巨头的崩溃和投资者的战战兢兢,世界信贷量正在迅速缩减,贷方倾向于放弃充满风险的投资组合而把钱放到安全的投资中。虽然在各地区中没有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GDP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是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减少将通过国际效应蔓延到整个经济合作体。各成员国之间的进口或者出口收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造成群体性的经济萎缩。
参考文献:
[1]涂裕春世界欠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与中国的实践江西社会科学200712.
[2]崔同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7期.
[3]沈骥如2007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当代世界20081.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亚元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到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阶段。从拉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到爆发于本世纪的次贷危机、美国债务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来看,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债务规模是治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关键所在[1]。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国家普遍出现了高额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以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希腊四国尤为严重,其中希腊于2009年12月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一场波及多个欧元区国家的债务危机开始不断的发酵和蔓延。目前,欧债危机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在亚洲成立最优货币区以及亚元的呼声不断高涨,甚至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以前,许多金融专家和学者认为欧洲是亚洲可以借鉴的模式,这次爆发于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来欧元货币体系的一系列缺点,为亚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国家高额的财政赤字是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余永定(2010)认为,欧元区国家之所以会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主要是源自欧元起国家长期以来比较僵化的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福利体制导致的财政赤字过高,同时当这些国家发生财政问题时,由于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治理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货币政策手段,再加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和法国迟迟不愿伸出援手,最终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2]。
(二)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欧元区国家信用评级是欧债危机起着助推作用
据imf统计,美国、日本以及英国的财政赤字率均和希腊12.8%的财政赤字率水平相当。但是为何仅有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我们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降低了欧元区国家的信用评级,导致这些国的融资能力下降和融资成本上升,最终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徐明祺(2010)认为,正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信用评级,导致希腊市场融资能力的降低,才引起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难以形成科学合理和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助长了全球信用风险的积累和资源的严重错配,由此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
(三)欧元区经济制度缺陷与欧元区内部经济结构不平衡是欧债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许多学者认为欧元区经济制度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即货币政策统一,财政政策不统一。费尔德斯坦曾经预言,欧元区的这种缺陷有利于长期处于财政赤字的国家,但最终会导致欧元区的解体,其内在逻辑是: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财政政策归各个成员国所有,货币政策归欧洲央行所有。但是,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不管是经济主权完全独立的国家,还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国家的最基本利益仍是民族利益[4]。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首要目标,但在欧元区,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和汇率稳定。因此,当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时,部分成员国必定会出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错配。
此外,欧元区内部的经济结构不平衡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内部原因。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欧元区并不具备蒙代尔(1961)所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条件。蒙代尔(1961)认为,在一些商品、劳动力和资本一体化,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政策比较一致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组成独立的货币区。在这个货币区内,各个成员国可以实行统一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对内采取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浮动汇率制度,这样可以实现各个成员国的内外部均衡。但目前,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经济结构、经济周期以及劳动力成本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差异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同时,欧盟各个成员国也具有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们对原材料的进口和依赖程度也有所不同,再加上各个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国家之间的劳务和产品
价格竞争趋势依然存在。其次,欧元区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呈两极分化的态势[5]。主要体现在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国家的经济体系差距不断拉大以及经济结构明显失衡,同时核心国家不断向国家出口并输出贷款,国家的负债比较严重。
(四)僵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首先,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弹性。虽然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国家之间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但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以及社会和教育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流动性,再加上欧盟内部普遍存在的工资刚性也限制了劳动力自由流动。此外,劳动力在工会组织强大的保护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比较困难。其次,欧洲国家相继建立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扩大了财政支出,也推高了**的债务,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逐渐丧失了区位优势。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如果说欧元区处于金字塔的顶部,那么北美自由贸易区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而东亚地区仅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从欧债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从而对亚洲地区货币金融的合作前景进行分析。
(一)建立区域范围内的金融监管和救助退出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在目前的“清迈协议”框架下,各国财长在同意建立共同基金的同时,还倡导成立一个对各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监测的支付系统。但东亚地区内各个国家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欧元区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建立这种监管与救助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退出机制。
(二)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积极推动区域间货币与金融合作
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及演进可以看出现有的国际经济组织和货币体系不足以有效地解决东南亚的区域性问题。从欧债危机、迪拜以及冰岛的债务危机可以看出,在区域间建立共同货币基金才是有效的解决区域间金融风险的途径。在欧债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区域内缺乏共同基金,而基于各个国家独自的利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区域内的德国等成员国未能实施及时救助,从而导致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因此,加强区域内的货币金融合作,利用区域内共有的金融资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可能产生的金融危机。
(三)加强经济合作和**对话,稳步推进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
目前,货币合作共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元化;二是类似欧元区的共同货币。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欧元区的货币合作模式更像是**合作的产物,而美元化才是市场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欧元区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合作方式才导致目前危机的产生。因此对于东亚区域一体化而言,如果强行通过**合作来推动,区域内各个成员国经济条件和经济政策的差别可能会给区域一体化乃至货币区的稳定带来重大挑战。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美国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扮演着推波助澜作用。美国正是通过对国际评级长期话语垄断权来保持自身在全球**经济格*中的地位。因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属于自己区域内的信用评级体系,有利于维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金融稳定。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关于推出“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的**合作意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距预示着推出亚元的道路还比较漫长。欧债危机的爆发更让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亚元的前景,并为构建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财政政策是欧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亚洲,由于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亚洲各国间的隔阂和差异更多,对主权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施一体化的货币政策,在缺乏必要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当类似欧债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更大。所以,如果要推行亚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统一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虽然超主权货币是一种革命性的创建,但欧洲货币联盟毕竟是在缺乏**联盟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导致危机爆发后,救助措施寸步难行。这要求亚洲各国在推行亚元时,必须首先考虑**联盟。虽然亚洲的历史发展表明,在亚洲实行**联盟是一件非常困哪的事情,但这次欧债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和经济上的相辅相成,才能有利于陷入危机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
在亚元的推进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条件,即只有各个国家在要素流动性、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经济开放度以及**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组建最优货币区才能带来最大的市场红利。如果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勉强加入,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亚洲各国应以欧债危机为借鉴,循序渐进地推进亚元,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决不能强行推出亚元,否则就会陷入比欧元区更加严重的危机中。
相对于欧元区,亚洲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要求亚元必须要在一个货币金融合作更加透明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投机者的供给。同时也要建立一个具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以及交易比较便利的金融稳定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也需亚洲各国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之,当前欧债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欧元未来的命运也很难判断。亚洲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欧元的动态,积极研究欧元在运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吸取欧债危机的经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为区域一体化及亚元的构建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2]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及中国面临的挑战[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月报,2010(6).
危机从1997年1月的泰国开始,又迅速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东南亚各个经济体蔓延。索罗斯和他所代表的量子基金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制造者,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共同基金们在东南亚各国的股市、汇市、期指市场左冲右图,攫取了大量财富,也带来了所在经济体的经济灾难,“游资”或国际炒家的恶意攻击是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直观原因。但是,在表象背后,让危机发生在这里而不是别处、在一国开始又在多国蔓延的原因,还在于该地区经济体在特殊的发展阶段所表露的体制和经济运行缺陷,正是有缝的“鸡蛋”,引来了炒家蜂拥而入;由于自身的缺乏防范,而使攻击演变为现实的危机。
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是危机产生的大背景。相关历史数据显示,在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前,许多东亚国家的信贷市场畸形发展,在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信贷资金余额与GDP的比率高达115%以上甚至200%,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由银行信贷支持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
造成过度负债的根源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是东亚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和经常项目赤字逐渐走高。从1995年上半年开始,东亚有五个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快速下跌,到1996年,这些国家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警戒值,其中印尼为3%,韩国为约5%,马来西亚为6%左右,泰国约为9%;其二是过快推进的金融自由化导致了信贷规模剧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雷德里克・米什金在分析1997亚洲金融危机时曾将其原因归结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导向那些拥有最佳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
在危机发生前,亚洲经济的强劲崛起引起全世界关注,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正开足马力向发达国家经济队列跑步前进。然而,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愿望刺激下,透支性经济增长和不良资产的加速膨胀已经是深植于亚洲“四小”体内的“毒丸”,正在等待机会爆发。当高速增长所需的资金资源在本国范围内被过度开采后,为了继续保持前进速度,这些国家靠转借外债来维持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必然影响,1990年代中后期,有些亚洲国家已基本不具备还债能力。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企业生产的盲目扩张等,在银行体系内聚集了高比例的信贷风险;同时,由于过度扩张、对不良资产的担忧和出口的下降,投资者信心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米什金认为,“对绝大多数危机,尤其是东亚金融危机,促使不对称信息问题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是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他在对比了以往的几次金融危机之后分析,“金融自由化导致由资本流入支持的借款剧增是危机过程的开始”。
由于当时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采取了扩张性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对于借款类型和利率上限的规定十分模糊,银行处于追逐利益的要求,信用借款急剧增加,并远远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种信贷扩张的高速度不仅带来了潜在风险的提高,也造成了信贷的提前透支,在危机发生时,这也是银行在需要贷款时而无钱可贷的直接原因。经济理论证明,与证券投资者相比,银行是信贷市场上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主要力量,并且事实上也是危机发生时许多企业的唯一信贷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旦银行信贷崩溃,经济崩溃随之而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没有及时建立起同步的经济防火墙机制和对金融业缺乏监管,是当年亚洲新兴国家所呈现的“赶超型”通病。首先,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仍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而由于经济运行中**主导色彩浓厚,裙带主义盛行,银行的信贷往往并不主要依从经济规律,而是依恃**的“主导”与担保,导致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银行不良债权或坏账过大。数据显示,危机前韩国、泰国的银行不良资产占到该国当时GDP总额的近40%。
其次,东亚各国对金融系统的监管远远没有跟上现实发展速度,相关法规严重滞后。例如,泰国、韩国等经济体在当时经济货币化尚未完成时就匆匆开始了证券化;在证券市场还未发育成熟之前,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又快速上马,市场机制、金融工具、制度建设等都未能跟上。当金融自由化带来新的冒险机会时,监管的弱化和过度的**担保体系造成了银行系统过于追求冒险的*面,国际资本流动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的发展,获取高收益的可能加上隐含的**担保使国际资本供应者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
再次,盯住汇率制度被认为是泰国等东亚经济体金融风险积聚的重要原因。虽然危机与资本流动有关,但国际经济学界对危机原因的分析得到的共识是,外汇管制对防范危机的作用不大,相反,盯住汇率制度却使新兴经济国家更易发生金融危机。
由于自身经济规模偏小,发展中经济体在起飞的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盯住一个大型而稳定的发达经济体来确定汇率变动区间,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降低对外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并在有些时候能够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但在危机爆发前,它事实上也成为积聚风险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具有脆弱的银行体系以及大量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债务时,采用盯住汇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在实际上则可能是十分危险的。”一位经济学家评论说。一方面,盯住制度造成泰国等东亚经济体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经常项目巨额赤字,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增加;另一方面,盯住制度屏蔽了汇率风险,使货币投机成为一件没有风险或风险极小的事情,在危机爆发前的经济繁荣时期,盯住汇率制度成为鼓励资本流入的诱因;在危机发生后,为了应对游资的冲击,受到攻击的**(例如泰国、印尼)等被迫放弃了盯住汇率,转而加剧了资本流入发生逆转,货币贬值进一步恶化。
在危机过去十年之后,2007年世界银行所做的一项关于东亚经济的研究显示,1997~1998年金融危机凸显了对脆弱性管理不善的潜在成本。在十年中,东亚各经济体奉行两个降低危机风险的宏观战略。一是保持经常项目盈余,建立了大量外汇储备作为防范危机的保障。世行评论认为,东亚经济体的外汇储备现在甚至远远超过了用于防范目的的最佳水平。相反,大量的外汇储备可能会造成自身的不良副作用,例如引发信贷过度扩张、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上升或者资产市场的投机泡沫,有可能影响到中央银行奉行独立货币政策的能力;二是各经济体寻求加强基础要素,尤其是在金融部门。在受到上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银行都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利润率。金融系统随着股市和债券市场的成长而向更加多元化发展。同时,东亚改进审慎监管和监督以加强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工作还在进行中,若干领域还需要向国际标准靠拢。
最终借款人――国际合作与救助机制的缺失或反应迟滞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金融危机会导致经济的灾难性后果。无论是在危机发生时的干预还是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都需要金融系统的重新启动。在发达经济体,可以通过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或由该国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来完成。然而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为应付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危机,通常就需要在国际上存在一个最终借款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就担当了这样的角色,先后有泰国、韩国、印尼等国接受了IMF的备用贷款计划,同时也接受了他提出的相当苛刻的改革国内经济等的一揽子条件。
在1997年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的5月份,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曾联手入市,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但也只是暂时保住了泰铢的地位;8月份,深陷危机漩涡的泰国,不得不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贷款计划,获得总共160多亿美元的融资款;随后,国际清算银行(BIS)又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1997年12月3日,韩国被形势所迫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签署援助协议,获得210亿美元备用信贷;另外还获得了世界银行提供的1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40亿美元以及其他国家提供的200亿美元援助,总额为550亿美元。但这种援助的条件却极其苛刻,这一计划的签订几乎等于向国际上承认韩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和自的丧失,韩国媒体甚至将这一天与1910年韩国被迫割让给日本的“国耻日”相比。
1998年4月印尼也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了一份经济改革方案。最终借款人的介入使东南亚汇市暂告平静。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年代,投机资本对一国的投机性攻击的成功会引起对另一国的投机性攻击,这可能导致更多的货币被击垮。为避免单个的货币危机发展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全面金融危机,国际最终贷款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同时有专家认为,最终贷款人应坚持把危机国家改进调节和监管体系作为贷款条件,这将在重建信心和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验表明,成功的最终贷款提供越及时,实际需要的数额就越少,效果越好。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机构的谈判和决策过程往往要花掉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情况常常变得更糟,结果是为应付危机,需要更多的资金。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已有提议,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变紧急贷款办法,以便在危机发生时能做出快速反应。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十年,是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的十年,也是全球经济更加一体化的时期。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共同促成了投机资本有机可乘的条件。东亚经济在危机前的腾飞过程以显著的外向型为特征,既是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受益者,又曾得益于这一期间国际金融的一体化。
然而,在这种一体化进程中,东亚经济体就像一个被时势裹挟前行的孩子,充满了积极的姿态,却并不具备基本的自我防护能力,在面对别有用心的庞大资金冲击的时候,突然地束手无策起来。
时间:2023-07-3117:42:04版权声明举报文章-->
时间:2023-07-3117:42:04 阅读:0
推荐度:
亚洲金融合作意义与愿景2022-12-1103:48:11
亚洲医院管理奖思考2022-04-1311:15:56
亚洲与法律发展法哲探索2022-11-1904:05:31
离岸市场对亚洲货币市场的约束2022-09-0403:10:49
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2022-07-1103:28:45
美国与亚洲的金融危机对比思索2022-03-0604:37:00
主管: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级别:部级期刊
影响因子:0.1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1.72
主管:东北师范大学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0.34
主管: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级别:省级期刊
影响因子:0.6
2023高考**时政热点及其知识点大全
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你准备好了吗?高考**一直是文科考生的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2022高考**时政热点及其知识点大全,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1、中国建*—周年(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1.10月1日,______为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中国馆作视频致辞。
2.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3.10月1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超6300万人次。北京、杭州、广州等多地火车站迎来今年最大客流。
4.***安委会、应急管理部1日部署国庆假期安全防范工作,要求密切关注雨水情发展变化,出现紧急情况坚决果断关闭景区景点。
5.10月1日是第13届中国航展首个公众日,也恰逢国庆。中国空军两支飞行表演队在珠海上空拉出红、黄、蓝三色彩烟,向祖国致敬。
6.商务部消息,今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2716.6亿元,同比增长9.4%。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迪拜汇率人民币趋势(6000迪拜钱折合人民币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