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余额在证券帐户中有利息吗?
在一般情况下,证券账户中的资金余额是不会产生利息的。证券账户是一种用于买卖证券(如股票、债券等)的场所,资金常常会用于购买证券或进行其他投资活动,而非放置在账户中空闲。
然而,不同的经纪公司或金融机构可能提供不同类型的证券账户,其中一些可能会提供与资金余额相关的利息。这些利息通常称为存款利息,类似于银行存款账户中的利息。
如果在证券账户中有可用余额,并且您有兴趣获得利息回报,建议您与持有该账户的经纪公司或金融机构联系,了解他们是否提供与资金余额相关的利息,并了解具体的利息计算方式和利率。
商票圈:如何解读票据转贴现利率? - 知乎
票据是具有见面时或到期无条件兑付特征的有价证券,具备支付结算功能。票据一般可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三大类。汇票又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可进一步细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既有支付结算功能,又有融资功能。随着支付技术的进步,支票、银行本等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但商业汇票因其融资功能,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仍然发挥重用作用。本文我们主要探讨商业汇票。银行承兑商业汇票是表外业务,贴现则为表内业务。
票据融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非金融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包含银行承兑汇票及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贴现而提供的融资,即票据贴现。票据融资纳入信贷统计范围,具有信贷属性。由于票据融资(贴现)的信贷属性,转贴现贴入方能够推高其票据融资规模,从而做大时点信贷规模。因而,转贴现经常被银行用于调节信贷规模。这也使得票据融资的规模和价格与信贷需求、信贷投放情况紧密相关。
银行承兑汇票与同业存单本质上是承兑银行或发行银行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自营而言,银票贴现与投资同业存单的资本占用相同,因而,同期限的转贴现利率应当与同业存单利率相当。但由于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等关键时点,往往会出现偏离。我们认为,票据转贴现与同业存单之价差,体现了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溢价,反映了信贷需求及投放情况与央行期望的信贷投放量之不平衡程度。
2018年底以来,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高于同业存单的月份,当月新增贷款往往同比多增,如2020年3/4月份、2021年一季度等;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低于同业存单的月份,当月新增贷款往往同比少增,如2021年11/12月等。1月下旬,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走高,显著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这或反映了全月整体信贷投放较好。我们预测1月新增贷款3.95万亿,社融5.4万亿,均同比多增。
1月金融数据或较好,继续积极看多银行。我们认为,政策转向虽有时滞,但往往有效果。稳增长加码,我们继续旗帜鲜明积极看多银行。1月金融数据或好于预期,稳增长效果或逐步显现,有望催化银行春季行情再进一步。个股方面,我们主推当前估值较低、业绩靓丽的优质银行-江苏、南京、常熟、兴业及平安银行等,看好估值相对较高的财富管理龙头-宁波银行等。2月金股-江苏银行、南京银行。
票据是具有见面时或到期无条件兑付特征的有价证券,具备支付结算功能。票据一般可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三大类。汇票又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商业汇票既有支付结算功能,又有融资功能。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的支付技术的进步,支票、银行本票及银行汇票的使用频率下降明显,但商业汇票因其融资功能,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仍然具有重用作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商业汇票。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转让至具有贷款业务资质法人(如银行)的行为,是一种融资行为。票据贴现也叫票据融资。转贴现则为卖出方将未到期的已贴现票据向买入方转让的交易行为,转贴现为银行之间的交易行为。银行承兑商业汇票是表外业务,贴现则为表内业务。
票据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自己或者委托付款人在见面时或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有价证券。可见,票据是有价证券,且具有到期无条件兑付之特征,有结算支付之功能。票据一般可分为汇票、本票和支票三大类。其中,汇票是委托付款人付款,而本票是承诺自己无条件付款。
汇票又可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出票人不同,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银行,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是非银行的组织单位。银行汇票是见票即付的,而商业汇票是延期付款的。商业汇票按承兑人(银行或企业)不同,主要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汇票与银行本票有何区别?银行本票为申请人将款项交存银行,由银行签发给其凭以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银行本票是应客户的请求而签发,以代替现金流通,节约现金使用。汇款人将款项交存当地银行,由银行签发给汇款人持往异地办理转账结算或支取现金的票据。单位、个体经济户和个人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均可使用银行汇票。银行汇票一律记名,付款期限为一个月。银行本票一般限于同城或同一省内使用,银行汇票则为跨区域使用。
商业汇票作为企业间重要的支付流转工具,相较于其他类型票据,除结算支付功能外,还有融资功能。这使得商业汇票在现代经济活动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业汇票按照承兑人不同,主要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外的企(事)业法人承兑的商业汇票。而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承兑的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及银行承兑汇票均可通过银行贴现,但由于承兑人的信用差异,部分银行或不接受信用资质较差的企业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国有大行因其信誉高,信用风险极低,其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广受欢迎。
一般来说,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低于银行承兑汇票,小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流通性低于大行承兑的。据上海票交所数据,2021年票交所市场承兑金额24.15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20.35万亿元,占比达84.3%。可见,商业汇票市场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
2016年12月,由人民银行总行牵头组建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是中国票据市场对的里程碑式事件。票交所实施全面电子化交易,银行间纸质票据交易实行全面托管,并逐步全面电子化,由此可省去原转贴现交易项下大量的验票、传递、保管等人工操作。当前,银行承兑汇票基本为电子票据,纸质银行承兑汇票已经成为过去式。票交所已经形成一个参与者众多、交易金额巨大、交易价格透明的市场。2021年票据市场业务总量达167.3万亿元,其中,全年承兑金额达24.15万亿元,贴现金额15.02万亿元,转贴现金额46.94万亿元。
承兑,顾名思义,意为承诺兑付,是指付款人承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行为。企业在经营中,如需购买一批生产资料,可以通过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来支付货款。如,企业A需购买铁矿石10亿元,但资金有压力,可通过银行X开立银行承兑汇票10亿元来支付货款,支付给其上游贸易商-企业B。为了节约资金,企业很少开立100%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往往有保证金比例要求,如50%;剩余风险敞口需要走授信流程,通过授信额度来覆盖。本例子中,企业A向银行X存入5亿元,并通过综合授信审批获得授信额度,满足相关授信条件后,占用5亿元授信额度,银行X给其开出1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X也会收取很低比例的开票手续费。
目前,银行承兑汇票基本为电子票据,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系统,主要期限有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2021年1月央行与银保监联合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自出票日起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倘若未来落地,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将缩短至6个月或以内。
本例中,我们假设开立10亿元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为6个月。6个月即将到期时,承兑的银行X会提示企业A存入剩余的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银行X将5亿元保证金存款及企业A存入的5亿元,合计10亿元支付给该10亿元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倘若该票据到期时,企业A资金周转困难,未能将剩余5亿元存入。为完成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义务,此时,银行X将垫付资金5亿元及保证金5亿元来兑付。因而,银行承兑汇票的兑付风险很低,其本质是承兑银行的信用风险,而非开票企业。银行X垫付资金构成信贷中的各项垫款项目,并计入逾期贷款。可见,若开票企业未违约,承兑并未涉及承兑银行融出资金,因而,承兑为银行表外业务。倘若票据到期开票企业违约,导致兑付票据涉及银行垫款,则变成了承兑银行的表内业务。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转让至具有贷款业务资质法人的行为。票据贴现也叫直贴,区别于银行之间的转贴现。比如,贸易商-企业B拿到企业A开立的1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后,若流动资金充裕,则可等待银行承兑汇票到期获得承兑银行-银行X付款10亿元。倘若资金有压力,便可通过银行进行贴现,如通过银行Y贴现,假设贴现利率3%,期限六个月,贴现后获得9.85亿元。票据贴现过程中,贴现银行给持票人支付资金(类似放贷),因而会体现在贴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票据贴现为银行表内业务,并计入贷款科目-票据融资。
转贴现是指卖出方将未到期的已贴现票据向买入方转让的交易行为。转贴现限于金融机构之间,为已贴现票据在金融机构间的交易行为。转贴现业务从本质来看,转贴现只形成了前手以及承兑行对贴入行的承诺担保,贴入行获得票据及到期承兑行全额付款,没有形成同业资产或负债。转贴现明确计入贷款科目-票据融资,转贴现交易后,贴入行票据融资余额增加而贴出行票据融资余额减少相应金额。转贴现并不改变银行体系票据融资余额,相当于将未到期的已贴现票据在银行之间流转。因而,转贴现交易并不改变银行体系票据融资总量。
2013年以来,部分银行发展票据资管业务,可能影响信贷数据的精确统计。资管产品配置票据资产,可能影响到金融机构信贷数据统计,导致贷款规模被低估。信贷需求旺盛时期,部分银行可能通过票据资管来腾出信贷额度,将自营持有的已贴现票据转为通过资管计划(SPV)来持有,变成了同业投资,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贷款科目-票据贴现余额了。此外,银行理财、券商等非银作为转贴现市场的重要参与方,某个时段非银大量买入转贴现,会降低银行票据融资时点数据,也可能影响信贷数据统计。
目前,大部分银行将承兑及贴现业务放在分行分支机构的公司条线(授信类业务);转贴现则放在总分行同业业务条线专营。转贴现为银行之间交易,2021年转贴现金额达46.94万亿元,交易量非常大。对于单个银行,可以通过转贴现来快速增加票据融资余额,达到做大时点信贷规模的目的。转贴现利率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直贴利率。从而传导至企业融资成本。比如,当转贴现利率大幅低于直贴利率时,这会增加“直贴买入-转贴现卖出”的套利空间,促使银行降低直贴利率来带动直贴规模增长,进而影响直贴利率。
再贴现则为央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已贴现未到期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目前,再贴现利率为2.0%,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票据业务新规”则对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影响较小。2021年1月央行与银保监联合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吸收存款规模的10%。”我们认为,该规定意在规范票据业务发展,减少乱象,防范极少数银行及财务公司大肆开立承兑汇票,新规对票据业务发展影响较小。截至2021年6月底,A股41家上市银行银行承兑汇票合计余额7.71万亿元,仅为资产规模的3.5%,远低于15%的上限要求。从具体银行来看,承兑余额与总资产的比值除浙商银行、郑州银行和齐鲁银行外,均低于15%,浙商银行及齐鲁银行在15%附近。总体来看,股份行承兑余额较大,国有大行承兑余额与资产规模的比值很低,均低于5%。
所谓票据融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非金融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包含银行承兑汇票及商业承兑汇票)进行贴现而提供的融资,即票据贴现。
1996年8月开始实施的《贷款通则》第九条规定:“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尽管金融监管曾建议废除《贷款通则》,但目前仍未被明确废除。《贷款通则》实施后,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归入信贷业务管理,票据贴现规模计入信贷规模。
当前,在央行披露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贷款主要分为:住户贷款、企业贷款(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和非银业金融机构贷款。其中,票据融资纳入企业贷款统计范畴。可见,票据融资仍然在信贷统计范畴之内,这使得票据融资具有信贷属性。
近年来,票据融资规模增长,但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上升幅度不大。截至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9.85万亿元,在贷款余额中占比5.1%。2018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信贷需求转弱及政策鼓励信贷投放等,票据融资规模明显增长。不过,2010年以来,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大多落在[3%,5%]之区间。近几年,票据融资规模增长背后,更多来自贷款总规模的增长,票据融资占比提升幅度并不是很大。
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影响票据价格。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对票据利率造成深刻影响,票据融资的狭义信贷规模属性超越票据的资金属性、支付结算属性,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等关键时点,成为影响票据利率走势的核心因素。如2021年1月下旬,1个月、3个月国股行转贴现率大幅走高,显著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当月社融增量5.19万亿,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增量达3.82万亿。由于信贷需求旺盛,信贷额度紧张,部分银行1月下旬通过压降票据融资及非银同业贷款来腾出一般贷款额度,使得转贴现利率大幅走高。
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使得其成为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主要工具。当金融机构信贷额度紧张时(往往发生在信贷需求旺盛时期),银行倾向于通过转贴现将已贴现票据贴出,以降低票据融资余额,为一般贷款腾出额度;而当信贷额度宽松时期(往往发生在信贷需求羸弱时期),银行又会通过转贴现交易贴入票据,以增加票据融资余额,从而完成信贷规模时点考核要求。由于非银机构没有信贷规模考核要求,当转贴现利率大幅走高时,会促进票据会从信贷类金融机构向非银机构转移。而当信贷需求羸弱,转贴现利率低于货币市场利率时,又会使得已贴现票据从非银机构向银行机构转移。根据资管新规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标准,商业汇票并未认定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因而,资管产品投资票据资产时,应当符合非标资产投资的相关监管要求,如严格期限匹配等。票据的非标资产属性也限制了非银机构的投资。
据就职于上海票交所的谢晶磊《票据资产与信贷业务研究》一文,“金融机构第一季度业务一般会高歌猛进,在3月末通常会出现信贷投放过量及信贷规模考核指标超标的情况。2019年3月,大部分金融机构出现了信贷规模考核指标超标的情况,从票据交易情况来看,非银机构作为转贴现买方发生交易2558.7亿元,作为转贴现卖方发生交易80.6亿元,票据资产从银行机构向非银机构净流出2478.1亿元。”
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使得其成为银行调节信贷规模的主要工具。当金融机构信贷额度紧张时(往往发生在信贷需求旺盛时期),银行倾向于通过转贴现将已贴现票据贴出,以降低票据融资余额,为一般贷款腾出额度;而当信贷额度宽松时期(往往发生在信贷需求羸弱时期),银行又会通过转贴现交易贴入票据,以增加票据融资余额,从而完成信贷规模时点考核要求。反过来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票据融资情况来推测信贷需求变化。
贷款需求指数走势与贷款增量中票据融资占比相关度较高。关于信贷需求情况,权威数据指标主要是央行银行家调查的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自2010年以来,在月度贷款增量票据融资占比较高的时期,贷款总体需求指数往往是下行的。如2021年二季度-年底时期,贷款需求指数持续下滑,同期贷款增量中票据融资占比较高。而在票据融资占比较低的时期,贷款需求指数往往是上升的。如2016下半年-2017年上半年期间,贷款需求指数持续上升,信贷需求旺盛,贷款增量中票据融资经常是负的。
银行承兑汇票与同业存单本质上都是承兑银行或发行银行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自营而言,银票贴现与投资同业存单的风险权重一致使得资本占用相同,因而,同期限的转贴现利率应当与同业存单利率相当。但由于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等关键时点,往往会出现偏离。我们认为,票据转贴现与同业存单之价差,体现了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溢价,反映了信贷需求及投放情况与央行期望的信贷投放量之不平衡程度。
银行承兑汇票与同业存单本质上都是承兑银行或发行银行的信用风险,对银行自营而言,银票贴现与投资同业存单的风险权重一致使得资本占用相同,因而,同期限的转贴现利率应当与同业存单利率相当。票据融资的狭义信贷规模属性超越票据的支付结算属性,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等关键时点,成为影响票据利率走势的核心因素。实际来看,多数时间,转贴现利率与同期限同业存单收益率水平相当,少部分时段出现较大偏离。
自2018年底以来,四大行月度票据融资明显增长的月份,往往1个月国股转贴现利率与AAA同业存单利率之差为负;而当转贴现利率明显高于同业存单的月份,四大行票据融资往往是负增长的。这显示了四大行票据融资月度增量与转贴现利率密切相关。四大行作为银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贷款增量中占比较高,是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的重要力量。当信贷需求羸弱时,经济下行压力往往较大,央行有动力增加信贷投放,四大行可能阶段性地通过转贴现买入票据来冲信贷规模,导致转贴现利率明显低于货币市场利率。比如,2021年12月,1个月转贴现利率大幅低于同业存单利率,当月四大行票据融资大幅增加2357亿元。
当信贷投放偏弱,信贷需求不足时,转贴现利率往往会低于同业存单利率。因而,过低的转贴现利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月信贷需求及投放情况。
转贴现常被用于调节信贷规模。由于票据融资(贴现)的信贷属性,转贴现经常被银行用于调节信贷规模,在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等时点主导转贴现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同期限转贴现与同业存单之价差,体现票据融资的信贷属性溢价,反映了信贷需求及投放与央行期望的信贷投放量之不平衡程度。
2018年底以来,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高于同业存单的月份,当月新增贷款往往同比多增,如2020年3/4月份、2021年一季度等;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低于同业存单的月份,当月新增贷款往往同比少增,如2021年11/12月等。
2022年1月下旬,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走高,显著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这或反映了全月整体信贷投放较好。我们预测1月新增贷款3.95万亿(21年1月3.58万亿,12月1.13万亿),同比多增。1月下旬,短期限转贴现利率明显走高,显著高于同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水平,这或反映了全月整体信贷投放较好,好于此前预期。1月18日央行领导明确提出“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信贷投放”及“靠前发力”。可见,当前政策明确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我们预计全年信贷投放节奏接近“4321”。尽管信贷需求仍然弱于去年同期,但政策要求信贷投放靠前发力,助推1月信贷同比多增。基建发力及后续房地产销售可能改善,我们预判3月左右信贷需求小幅好转。
料1月社融同比多增。料1月社融增量5.4万亿(20年1月5.19万亿,12月2.37万亿),同比多增。1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来自**债券。料1月**债券净融资0.69万亿,同比多增约0.45万亿。料1月企业债券净融资4500亿,同比多增约600亿;料股票融资1200亿。预计1月表外融资小幅增长,信托贷款-800亿,委托贷款+50亿,未贴现银承+1800亿,表外融资合计+1050亿。
社融增速料暂时性微降,但后续有望重回升势。由于2021年1月社融增量达5.19万亿,同比基数高,1月社融略微多增,增速或暂时性微降至10.2%。2月开始,社融增速有望重回升势,三季度社融增速或超11%。2021年社融增量31.3万亿,稳增长加码之下,2022年社融有望达36万亿,年末社融增速接近11%。
银行与宏观经济紧密相连。银行与各行各业通过存贷款等发生联系,经营情况反映实体经济形势。2021年中信银行指数近乎零涨幅,主要是1)21Q2经济见顶,经济下行压制银行估值;2)年中以来,部分房企流动性危机引发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我们认为,银行业基本面取决于经济,银行板块行情的核心是经济预期。
2022年稳增长加码,我们积极看多银行板块。2021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逆周期调控,要求2022年政策发力适度靠前;近期国常会强调要求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月17日央行下调政策利率10BP。这反映我国宏观政策重心已经转向稳增长,稳增长政策在加码。稳增长之下,我们预计社融增速小幅回升,22Q3经济小幅复苏。经济改善预期将驱动银行股估值修复。
我们认为,2022年稳增长之下,社融增速有望小幅回升,宏观利率环境类似2019年,连续两年未涨的银行板块涨幅有望比肩2019年,或达20%。1月金融数据或好于预期,稳增长政策效果或逐步显著,有望催化银行春季行情再进一步。个股方面,我们主推估值较低、业绩靓丽的优质银行-江苏、南京、常熟、兴业及平安银行等,看好估值相对较高的财富管理龙头-宁波银行等。2月金股-江苏银行、南京银行。
经济下行超预期,资产质量恶化;金融让利,息差收窄等。(来源:招商证券|银行廖志明团队)
(商票圈,总部位于广东深圳,是中国商票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的开创者与领航者。)
什么是可转债?2022普通人投资可转债,手把手教学! - 知乎
不少朋友调侃说:“贫穷,使我更有安全感”。
确实,这几年太魔幻了,理财爆雷事件接二连三,似乎每天都在“见证历史”。
被疫情搅浑的经济,想挣钱不易,想增值更是难上加难。可手上的闲钱不去理,又怕日后会缩水。
对于理财,不少读者表示懵得很:
今天给大家聊聊低风险领域中的可转债投资。在1-6年的时间内,大概率能获得30%以上的收益。
只要认真看完,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稳稳赚钱。主要内容如下:
由于文章很长,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也可以先收藏再看:)
理财就像谈恋爱,对她心动很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有的朋友眼里只有收益,最后被割了韭菜;有的朋友一直在徘徊的边缘,想理又不敢理,害怕输精光。
很多朋友不是不想理财,而是复杂的理财条款就像天书一样。理财协议里的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就完全懵逼……
其实这也很正常,金融条款使用了大量的专业词汇,普通外行人又怎么可能看得懂?
此外,市面上的理财产品五花八门,有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甚至私募,让人挑花了眼。
于是,理财的第一步就很难踏出,看不懂产品还去理财,还不如去澳门碰运气……
平常工作都忙得要死,哪有时间理财?这是很多朋友的心声。
前几天,抖音上有个视频获得了600多万赞。一个北京女孩连续加班半个月,生日当天又被叫回去加班,忍不住在网约车上崩溃大哭……
很多有家庭的朋友,好不容易下班了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连央视都曾报道说,"压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而每到牛市的时候,看到身边的人谈论如何赚钱,自己心里也痒痒的。于是闭着眼睛入市,瞪着眼睛被活埋,最终坚信把钱放银行卡才是最安全的……
曾经有读者跟我们抱怨,自己银行卡里那点存款,只能勉强叫做“余额”。理财,那是有钱人的事。
从零开始学习理财,大概率要踩各种坑,交点“学费”不可避免。但钱少,意味着你的试错成本也低。
你可以用很少的钱,去深入了解市面上常见的理财方式。哪怕亏没了,你也有能力东山再起。
而当你拿着几十万去理财,万一有所闪失,就相当于割了你的肉。
除了以上3点,小白在理财的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踩坑。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路打怪升级!
收益和风险是理财的永恒话题。如何获得更高的收益,同时承担尽量少的风险,这是所有投资者的毕生追求。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出:低风险高收益的4种常见理财。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低风险投资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就算新股也曾经有跌破发行价的记录,所以这里的低风险都是相对于股票、期货等品种而言。
今天先给大家介绍可转债,只要搞懂了,没有人敢再说你是小白。
如果一项投资有可能赚50%,也有可能亏50%,绝大多数人都会犹豫不决。
但如果一项投资几乎不会亏钱,赚起来还上不封顶,相信就没有人会拒绝尝试。
顾名思义,可转债首先是一种债券。它是上市公司向我们借钱打的借条,每年需要支付利息,到期需要归还本金。
以最近发行的韦尔转债为例,大家重点看红框:
这张债券表示,上市公司韦尔股份向我们借入24.4亿元,期限是6年,每年给我们0.2%-2.0%的利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这利息也太低了,还不如投余额宝呢!
是的,可转债的利息就是低得可怜,我们投资可转债也不是图它的利息。真正吸引我们的,是它的“转股”技能:
比如说,一张可转债价值100元,我们可以按每股10元的价格兑换,最终得到10张股票。
当然,单单这样说,大家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可转债好在哪里?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可转债之所以受到这么多投资者的青睐,归根结底是有以下优点:
前面说到,我们可以把一张100元的可转债,按每股10元的价格,转换成10张股票。
不过,这不是强制要求的,转不转由我们自己决定。
如果市场上的股价低于10元,我们老老实实拿着债券就好。就算上市公司亏出血,只要不倒闭,到期就得还本付息。
而如果股价涨到了,比如说12元,我们就可以按每股10元的价格,把债券转换成股票,卖出就能马上赚20%……
当然,12元只是举例,股票的价格可以涨得很高,20元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因此也可以说,“上不封顶”。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上面的分析有一个bug,“下有保底”的前提是:上市公司有能力还钱。
这点监管层已经提我们想好了,可转债不是随便一家公司都能发行的。它的要求非常严格:
以第一个条件为例,“净资产收益率>10%”,相当于股东投进公司的钱,每年能赚10%,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非常优秀。
第二个条件,“资产负债率≦70%”,意思是把公司70%的资产变卖,就能还清所有债务,离倒闭还差得远。
投资理财都是有门槛的,像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要求数万块的起投金额。
对于刚工作的年轻人,或者手头拮据的朋友,往往会陷入“没钱可理”的窘境。
而可转债的门槛非常低,1000块就可以开始投资了。投资主要分两种:
可转债的面值是100元,最低交易量是10张,也就是说,我们有1000元就可以投资了。
而且打新采用“信用交易”,申购时账户里可以没有钱,等我们真的中签了,再把钱存进去就行。
有些人炒股比上班还要忙,每天要看各种新闻消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每天盯盘研究走势……
而可转债打新早就实现“一键操作”,堪称“无脑”级别。在后面的第四段,我们会详细讲解。
那打新的收益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看看最近3个月的数据:
最近3个月一共发行了47只可转债,其中41只在首日上涨,涨得最多的达到40%,另外亏损的有6只,亏得最多的也仅仅8%……
由此可见,可转债打新收益不错、操作简单,十分适合普通投资者。
如果你觉得打新收益还不错,想一上来就满仓,现实可能会让你失望。
打新最大的缺点是“限购”,就像炒房一样,大家都知道能赚钱,但房子并不是你想买就能买。
无论你是千万富翁,还是普通打工人,打新都要排队抽签,即便钱再多也不会提高中签率。
现在参加打新的人越来越多,每次能中一两签已经很不错了。
一签可转债也就1000块,即便每个月都能中签,每签都翻个10倍,对大资金来说,也索然无味……
正因为可转债有以上优缺点,建议以下朋友重点考虑:
无论是上班路上,还是在家带娃,都可以抽出一两分钟打个新,每月给家里赚点买菜钱。
可转债下有保底上不封顶,适合不想承担太多风险,但想获得比余额宝更高收益的朋友。
即便不小心被套,只要放上几年,到期也能拿回本金和利息。
当然,如果你的买入价格太高,亏钱也不是不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会在第6段详细分析。
虽然打新不能赚大钱,但如果操作得好,每年赚个几千上万不成问题。
更关键的是,它几乎不占用你的时间,偶尔动动手指,就能多收三五斗,何乐而不为?
下面我们手把手教你打新:
想打新,首先你得有一个证券账户,常见的证券公司有这些:
如果你看重线下服务,可以找一家自己方便的。如果你想节省手续费,哪家便宜开哪家就好。
下面以某证券公司为例,讲解开户的完整流程。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名字就不说了,各家公司的操作都差不多。
首先,你得下载一款证券APP,然后就可以用手机开户了。
如图所示,整个过程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有身份证和银行卡就能开户。
不过要注意,开户后还要开通可转债交易权限,要不然是无法打新的。
中国有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所以要分别开通沪市和深市权限。
账户和权限开好后,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我们怎么知道啥时候有新债申购呢?
这里推荐大家使用“集思录”网站,在“实时数据→可转债→待发转债”里,就能查看最近发行的新债:
到了发行日的交易时间,我们就可以在证券APP打新:
以上图为例,当天有一只“韦尔发债”,每张100元,最多申购1万张。我们直接点"申购",就能一键打新。
有人可能会担心,我申购这么多,万一真中了,哪有100万交钱?
除非是你命运选中的幸运儿,或者是行情和转债质量都特别差,一般情况下,能中一签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中两签,那就属于超水平发挥了。
所以,尽管按最大数量申购吧,多占一些坑位,抽中的机会就更大。
申购后第2个交易日,就会公布中签结果,一般券商都会通过短信通知:
如果没收到短信,可以在证券APP查询:
一张可转债100元,中一签就是10张,需要缴款1000元。同理,中两签是2000元,以此类推。
这里重点提醒:千万不要忘记缴款!
如果你平时太忙,担心自己忘记,可以预先放一两千在证券账户里。
交完钱等于“提前订货”了,但货物还没到你手上,也无法卖出。一般等1个月左右,可转债才会到手。
我们建议,上市当天不管涨多少都可以卖出,打新就是薅个羊毛,不要恋战。
具体操作如下:
如果上市当天“破发”了,也就是跌破100元面值,一般也建议卖出。
根据过往经验,一般也就跌几个点,我们先回收本金,等待下一次打新就好。
如果你连小幅度的亏损都接受不了,也可以一直拿着。
可转债的期限一般是五六年,期间会有很多解套的机会,最差的情况就是等到期还本付息。
现在打新的人越来越多,中签率也越来越低,那么如何提高打新收益呢?
这里直接告诉大家一个“作弊”方法:多找几个人的身份证,多开几个账户一起打新。
当然,最好找家人开户,爱人和双方父母加起来已经有5个了。如果找外人,多少有点不方便,而且一旦涉及到利益,有时候就扯不清了。
账户开好后,最好每个放两三千块,如果中签了,可以自动扣钱,等转债上市卖出后,资金就可以循环利用。
可转债是上市公司发行的,每只可转债都有对应的股票。如果你买了股票,上市公司可以按一定比例,直接给你可转债的购买名额。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上市公司股东,就相当于自己人了,有可转债这种赚钱的机会,肯定优先给自己人嘛。
因为股票跌起来很凶,可转债打新的那点收益根本兜不住,分分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好的,可转债打新就讲到这里了,相信大家学完就能马上操作。运气好的,每个月多赚几百块,多加点鸡腿。
高手和小白最大的区别,是懂得可转债投资的底层逻辑。市场情况瞬间万变,如果你不懂逻辑,你就无法冷静思考,分分钟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先给大家泼一盘冷水,这部分内容会非常枯燥,但我们仍然希望你坚持看完,因为痛苦过后,往往是脱胎换骨的成长。
随便打开一只可转债的资料,相信新手都会懵逼,单单价格就有5个,如果你还记得可转债面值是100元,那么价格就有6个了……
以财通转债为例:
更懵逼的还在后面,如果你打开股票APP,输入财通证券的代码,你会发现还有1个价格……
新手看到这里,相信已经崩溃了,因为完全搞不懂有啥区别,到底要看哪个?
下面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这个很好理解,你可以想象,一张可转债就是一张100元的RMB。
如果我们一直持有这张可转债,到期的时候,上市公司会按赎回价从我们手上买回,相当于还本付息了。
以财通转债为例,第6年到期,赎回价是106元。需要提醒的是,这个价格已经包含了第6年的利息2.5元,不会再额外付息。
对于老版的RMB或者纪念币,就算面值是100元,一旦拿到市场上卖,就不是这个价格了。
可转债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打新是直接从上市公司拿到一手货源,明码实价,但拿到市场上卖,那就随行就市了。
以财通转债为例,它最新的价格是112.65元,而且像股票一样,一直在变动。
可转债是上市公司发行的,每只可转债都有对应的股票,也叫做“正股”,比如财通转债对应财通证券。
顾名思义,正股价就是财通证券的股票价格,这个价格也是变动的。
我们知道,可转债可以转换成股票,但是按什么比例来转呢?
一张财通转债的价格是112.65元,一张财通证券的股票是12.20元,**也不会直接兑换吧。
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转股价”,这里面有一道公式:
我们通过“集思录”网站,可以查到财通转债的转股价是13.33元,代进公式里就能得出:
它不能低于,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公告日之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和前1交易日的均价。
说起来有点绕,反正我们知道这个价格不是拍脑袋的就行了。
另外,这个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正股价大跌,上市公司可以把转股价降低,这个后面细说。
可转债不是纪念币,我们买可转债不是为了收藏,终有一天是要卖出的。
而卖出的方式有两种:
它也有一道计算公式:
这样说可能大家没啥感觉,我们回到财通转债的例子,注意红框:
假设我们打新中签了,手头上有面值100元的财通转债。
如果不转股,直接卖出,可以得到112.65元,赚12%;如果转股再卖出,那就只有91.52元,**才会转……
转股价值,说白了就是看转股到底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转股。不知道你搞懂了吗?
好的,这部分我们讲了6种不同的可转债价格,它们环环相扣,是可转债赚钱的基石。
前几年,网贷特别火的时候,网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
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可转债之所以能赚钱,也和这句话密切相关。而这里的“我”,指的是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打开门做生意,几乎没有不缺钱的,想上新项目钱从哪来?自己慢慢存钱吗?机会早就过去了……
可是借钱一时爽,还起钱来谁不肉痛?像中信银行,之前一次过募集400亿,还钱的时候要拿出这么多现金,太难了!
原理大概就是这样,为了促成这件事,可转债设置了3个精妙绝伦的条款。
以蔚蓝转债为例:
下面逐个看看:强制赎回条款:投资胜利的号角这是可转债的核心条款,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借钱不还的目的,会想尽办法促成强制赎回。当触发强赎的时候,可转债价格都在130元以上了,因此这也是我们投资胜利的号角。我们来看看蔚蓝转债是怎么写的:
比如说,正股价是13元,转股价是10元,正股价已经是转股价的130%,这个时候转股价值也达到了130元。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卖出可转债,马上能拿到130元,如果不卖,上市公司就会用100元的价格,从我们手上赎回可转债。
具体的强制赎回价,一般可以在可转债的《募集说明书》或者《强制赎回公告》里面查到。需要注意,它和到期赎回价不一样。
所以说白了,强制赎回条款就是上市公司逼我们转股,这样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不需要还钱了。
上市公司为了“逃债”,会想尽办法来促成“强赎”,可是正股价怎样才能涨到130%呢?
可转债的期限一般是5、6年,只要中间遇到一轮牛市,别说130%,300%都有可能。
而且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连续发布利好消息等方法,来变相“操纵”股价。
转股价下调条款:没有转不了的债当正股价长期低于转股价,为了促成强赎,上市公司就要拿出“下调转股价”这个秘密武器了。
还是以蔚蓝转债为例:
比如说,转股价是10元,如果正股价持续低于8.5元,上市公司就可以调低转股价,比如调到7.5元。
这时候再配合发布一些利好消息,正股价就有望达到130%的强赎条件了。不过,虽然上市公司想促成转股,但不到最后关头并不想调低转股价。因为这意味着“贱卖”自己的股份。这种情况下,我们投资者就会很被动,为了制衡上市公司的权力,很多可转债还有一个“回售条款”。回售条款:投资者的强制退货如果正股价都跌成屎了,上市公司还不肯下调转股价,我们就可以把可转债“强制退货”。
我们再来看看蔚蓝转债的回售条款:
正股价跌到转股价的85%,上市公司还可以赖着不下调,但如果跌到70%还不下调,投资者就有权把可转债强制退货。
上市公司发债就是为了圈钱,万一真的回售了,这活不就白忙了吗?
到了这时候,上市公司一般就乖乖下调转股价了。
所以到这里大家会发现,上市公司为了借钱不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甚至连节操都不要了。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看不上可转债那点利息,自然也渴望转股成功,两者可谓一拍即合。
前面我们练了这么久基本功,当然不是为了每年多赚几千块。下面我们来看看,理财小白如何买卖可转债,才能赚更多钱?
当我们投资时,应该先考虑:怎样才不会输?
具体说到可转债,是否存在一个足够便宜的买入价,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这里以浦发转债为例:
如果我们打新中签,按100元面值买入可转债,无论中途怎样跌,只要到期就能拿回本金,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输的。
由于到期时,浦发银行会以110元赎回这些债券,所以我们只要在110元之下上车,那也不会输。
进一步来说,我们每年都会收到债券利息,所以只要我们的买入价少于“本金+剩余利息”,那也是非常安全的。
比如,浦发转债的利息如下:
由于前5年利息需要扣税20%,总的本金加利息是116.24元。当然,如果你不是第1年买入,相应的“本金+剩余利息”也会减少。
总的来说,这3个买入价就像“三层保护垫”,只要你的买入价足够低,就算中途再暴跌,持有到期都是安全的。
我们在第5段说过,上市公司并不想还钱,它会想方设法促成“强制赎回”,这时候可转债的价格基本都在130元以上了。
根据历史统计,绝大部分可转债价格最终都能突破130元,有部分甚至能超过200元。
所以,我们马上就能得出一个卖出策略:当可转债价格超过130元时,就可以卖出。
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上市公司的强赎公告,这个在证券APP或者集思录都能查到。
从公告到强赎一般有十几天时间,我们一定要在强赎之前卖出。要不然,原来可以卖130元,说不定就变成100元,那就真的亏大了!
虽然前面说过,能发可转债的公司,资质都非常优秀,但在可转债的历史上,还是有极少数公司差点毁约。
比如2008年,有传言南山铝业即将破产,导致南山转债曾经跌至82.7元。虽然最后得到澄清,价格一路上涨到199元,但倒在黎明前夕的人也不在少数……因此出于谨慎原则,我们建议你分散投资几只可转债,而不是孤注一掷。
另一方面,虽然可转债持有到期就很安全,但是中途价格波动还是不容忽视的。
以起步转债为例:
这只转债在今年5月,最低跌到99.25元,10月最高涨到210元,最近又重新跌回100元左右,这个价格波动一点都不比股票小。
如果你的可转债也出现暴跌,甚至跌破100元面值了,首先要问两个问题:第一,现在是不是熊市?第二,这家公司的经营是不是出了问题?如果都不是,而且你的买入价也不高,那还可以继续持有,用时间换空间。所以投资可转债,最好做好中长期持有的打算,如果你不想投资这么长时间,最好一开始就不要进场。以上就是比较适合新手的可转债投资方法,由于信息量比较大,建议大家反复阅读,有问题随时留言沟通。
任何投资都没有100%的必胜法,可转债已经属于比较容易赚钱的品种。赚自己能赚的钱,安全、简单、快乐的投资,才是对人生最好的回馈。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可能并不会立马让你赚大钱。但我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希望你能掌握可转债投资这门技能,能够对你有用,让大家在投资的道路上少走点弯路。
如果觉得今天的分享有用,也请转发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招商证券当日融券单日还券交付利息吗
招商证券开融资融券利息,每个营业部都可能不一样的,现在一般是8%左右,你可以找该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去了解。
为什我的招商证券余额只有一块钱?可用余额还有几百块。取不了。好几天都是这样。
是你被开通了招商证券的天添利这个理财项目,关闭就可以了。我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打电话咨询了客服才知道的。
强者更强,中信证券:财富管理转型迅速,资管业务否极泰来 - 知乎
1.1公司起步较早,股东背景雄厚
公司是证监会核准的第一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
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95年10月25日的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彼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三亿元,主要股东为中信集团,其直接持股比例为95%。自成立伊始,公司始终秉承“规范经营,稳健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业务。
1999年10月,公司获证监会批准成为国内首批综合类证券公司之一,同年12月,公司增资扩股并改制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6日,公司于上交所上市交易,成为第一家在上交所上市的证券公司。2011年10月,公司再次于港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A+H股上市的证券公司。
自成立以来,公司历经多次股权改革以及增资扩股,股权结构逐渐分散,但股东本源未改。
截至2022H1,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其直接持有公司15.52%股份,远高于其他股东,且与同属于中信集团旗下子公司的中信股份为一致行动人,合计占比18.45%。
中信集团是一家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近四十家子公司,分布于世界主要各国,经营范围横跨金融与实业,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主要金融领域,并涉足房地产、机械制造、资源能源等行业。公司大股东具有较强的金融与产业复合背景,各板块间协同日益强化。
1.2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战略扩张领跑行业
公司管理层大多来自内部提拔,均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公司高级管理层中,大多有本公司工作经历,且任职时间超20年。公司现任董事长张佑君,1995年公司成立初就加入公司,历任交易部总经理、本公司总经理等;现任总经理杨明辉同样于1995年加入公司,历任中信控股董事、信诚基金董事长等。
我们认为,公司实行内部提拔,一方面能够加强员工的积极性,减少人员的流失率,利于保持组织内部稳定性;另一方面,从内部选拔出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其对公司业务经营会更了解,对公司文化也会更认可,更有利于公司理念的传承以及各项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1)构建强大业务网络,迅速确立行业龙头地位。2003年公司收购万通证券,营业部数量由45家增至58家;2005年出资参与设立中信建投,完成对华夏证券的收购重组,营业部数量升至145家;2006年收购中信资本市场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全资子公司,获得香港证券市场销售网络,至此公司已实现传统卖方业务的迅猛发展,一举奠定行业龙头地位;2013年公司收购里昂证券,打造出海业务桥头堡,提升国际竞争力;2020年又收购广州证券100%股权,扩大华南地区影响力。
2)通过再融资等方式不断扩张自身净资本。在市场活跃期间,公司通过定向、公开增发等方式补充自身资本金。不断膨胀的资本金,直接促进了公司资本金业务的多样性发展,完成了公司买方业务向自营、资管、基金、衍生品、直投和另类投资等业务的全品类布*,进一步提高公司利润规模上限,打开估值空间。
1.3公司龙头地位稳固,全业务线领跑行业
纵向看:营收净利逐年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
1)受益于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前瞻性战略布*,以及强大的股东协同效应,公司发展长期保持稳健,营收水平稳步上升。截至2021年末,公司营业收入达765.24亿元,同比+40.71%;归母净利润达230.99亿元,同比+55.01%;归母净资产增至2091.71亿元,同比+15.11%。
2022H1行业景气度略有下滑,但公司业绩表现韧性较强,实现营收348.85亿元,同比-7.52%,同期中金/广发同比分别-16%/-29%;归母净利润111.96亿元,同比-8.21%,同期中金/广发同比分别-23%/-29%。
2)公司ROE自2018年起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11.82%,高于上市公司平均(7.76%)。公司杠杆水平大幅高于行业,资金运用能力较强,驱动ROE上行,盈利表现优于同业。
横向看:全业务线领跑行业,各项排名稳居第一。
长期以来,公司各业务条线优势显著,助力公司稳居行业龙头地位。
2021年,公司在各规模性指标(包括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中均排名第一;同时,在5项分业务指标中,除资管业务收入外,其余都位居第一位。不同于其他券商,中信证券各项业务全面领先,无明显短板,龙头公司当之无愧。
资本市场进入政策支持周期。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成部分,历来受到国家重视。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已历经多次政策支持周期,每轮周期开启均带动证券行业蓬勃向上发展。自2019年提出全面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以来,资本市场正迎来其新一轮的政策支持周期,各项政策不断推出。
2.1.1注册制改革将全面推进
2022年3月5日《**工作报告》中提到注册制改革有望于2022年落地。注册制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主要政策之一,意味着证券发行机构将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其本质在于对新股发行条件的进一步放宽,有助于加快优质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速度,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全面注册制意味着IPO承销规模的大幅扩张,券商投行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回顾资本市场改革进程,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并率先实行注册制,当年全市场IPO募集金额达2532.48亿元,同比+83.76%;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当年全市场IPO规模在2019年高基数上同比增长89.26%至4792.94亿元,注册制改革成效可见一斑。
但同时,注册制在信息披露机制、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中介责任机制方面,对投行业务的研究定价能力、承销组织能力、机构销售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等核心竞争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预计,随着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且综合服务能力更强的头部券商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2.1.2财富管理赛道长坡厚雪
资本市场改革在投资端发力,助力财富管理业务加速发展。
1)需求端:我国居民财富规模较大并持续增长,但居民资本市场配置比例仍然较低,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空间广阔。
根据招商银行&贝恩公司数据,2020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241万亿元人民币,2018-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2020年中国高净值(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群达到262万人,2018-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84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但当前居民财富资本市场的配置比例依然很低。
2020年我国居民财富在资本市场的配置比例约16%,2018年以来复合增长率27%,高净值人群资产在现金、银行理财配置占比约34%,在股票方面的配置比例约14%,在权益类基金方面的配置比例仅约为14%,我国居民部门资产配置结构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居民财富快速积累与权益资产配置不足的矛盾为券商财富管理业务带来巨大机遇。
2)供给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在投资端持续发力。
推动资本市场扩容的背后离不开吸引长期增量资金的参与,自2019年以来所发布的大部分改革政策就围绕于推动居民财富入市这一主题。
例如,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针对不同投资者群体提供适当的投资产品、培育合格投资者、推动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试点基金投顾业务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公、私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长率自2019年起迎来大幅提速,迈入新的台阶,2019/2020/2021公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速分别为13.29%/34.70%/28.51%,私募基金行业规模增速分别为10.83%/20.41%/19.53%。
我们认为,政策的有力推动将助力解决制约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财富管理行业将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打造航母级券商,头部券商有望更上一层楼。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对外开放提速,外资控股的合资证券公司不断增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整合需求持续攀升,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是顺势而为。
2019年监管层面也表态鼓励打造证券行业航母级券商,并在六大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是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
四是鼓励证券公司加大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
头部券商营收比重上升,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随资本市场改革深入,行业马太效应越发显著。头部券商资本实力强劲,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强竞争力,业务增量集中于头部券商。
回顾历史数据,证券行业2017-2021年间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CAGR分别为12.71%、14.04%,同期中信证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CAGR分别达15.30%、19.22%。
2021年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024.10亿元,CR10达到47.72%,同比+2.16pct;实现净利润1911.19亿元,CR10达到67.16%,同比+4.27pct;其中,投行业务收入CR5为35.18%,较2017年增长7.04pct。头部券商和中小券商业绩增速差异较大,长期来看,叠加行业整合进程加速,券商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增强。
我们将财富管理收入定义为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交易单元席位租赁净收入+代销金融产品业务净收入。
公司自2018年启动财富管理转型以来,持续推进建设以产品、科技、人才三大驱动为主的行业核心竞争力,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1年末,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已达130.21亿元,同比+20.65%,同期中信建投/招商证券增速为17.37%/18.18%。2022H1受市场波动影响,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6.36%至52.87亿元。
借助收购证券公司,公司完成了地区营业部的快速扩张,从而实现客户资源的快速积累,此为公司财富管理转型奠定了厚实基础。
截至2021年末,公司客户数量已超120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11万亿元,同比+29.41%;其中,财富客户数量15.8万户,资产规模1.8万亿元;高净值客户数量3.5万户,资产规模1.5万亿元。
公司客户规模较2018年末财富管理全面转型前实现了跨越式提升,财富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量及资产规模均实现翻倍增长。2022H1公司客户数量超1300万户,进一步扩大客群规模。
大力发展投顾业务,产品供给完善+投顾人数遥遥领先。
公司财富管理转型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并不断完善多层次、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体系,强化投资顾问能力,大力扶持投顾团队建设。
截至2022年8月10日,公司投顾人数达5405人,超过第二名广发证券1272人,总部信投顾团队平均从事投资工作年限超10年。我们认为公司投顾团队规模较大,能够更好的满足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助力公司打造行业投顾服务标杆。
公司总部信投顾团队在坚实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上,以信e投APP为载体,搭建了包括“策略”、“资产配置”、“组合”、“资讯”“沙龙”等一系列产品服务在内的投研产品服务体系,秉持客户利益至上原则,恪尽规范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职业操守,贴近客户提供买方投资建议,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专业支持。
自2021年11月1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上线展业2个月后,公司累计签约客户超9万户,签约客户资产超70亿元,户均AUM约7.78万元。公司投顾业务成长性明显,预计未来随投顾理念在投资者群体中的进一步普及,公司客户转化能力将持续优化,有望带来显著业务增量。
公募基金保有规模稳居前列,收入贡献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身为行业龙头,凭借自身“品牌强、客户多、渠道广”等优势,长期位于代销基金保有规模排名前列,2022Q2公司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在传统券商之中排名第一,达到1462亿元;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在券商之中居于第二位,达到1250亿元,与第一名华泰证券(1266亿元)相比,差距十分微小。
与此同时,公司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也从2016年7.05亿元增长至2021年26.55亿元,5年CAGR达30%;对应占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比例从2016年7.88%上升至2021年20.39%。
2022H1受权益市场短期波动影响,公募基金发行销售遇冷,公司代销金融产品净收入同比下滑39.03%至8.71亿元。考虑居民财富入市提速,财富管理行业空间依然充沛,公司业务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展望未来,公司凭借优质的客户资源,乘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扩张东风,依托公司完善且优质的产品供应体系,公司财富管理业务产品化率将持续提升。
根据我们测算,2022-2024年公司财富管理产品化净收入预计分别为280/364/47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7%/30%/30%,CAGR约26%;2022-2024年公司财富管理产品化户均净收入(ARPU)预计分别为2138/2530/2989元,同比分别增加7%/18%/18%,CAGR约14%。
公司核心变现方式主要包括股票经纪佣金、现金存款利息、两融业务利息和基金销售管理费分成,未来佣金综合费率、两融利率和基金销售管理费分成比例或将趋于稳定;而随着客户资产产品化程度的提升,ARPU也将随着净收入的提升而逐步抬升。
公司财富管理产品化净收入测算具体假设如下:
(1)假设22/23/24年财富管理账户数增速为9%/10%/10%,单户AUM增速为5%/13%/13%,财富管理资产规模增速为14%/24%/24%;
(2)假设22/23/24年财富管理资产结构中,现金及两融规模占比都稳定在2%,股票占比逐年降低2pct,基金占比逐年抬升2pct;
(3)假设22/23/24年相关费率及分成方式维持不变,综合融资成本维持2%,两融利率维持在6.75%(前三年均值)不变。
3.2主动管理规模行业第一,控股基金公司业绩优异
中信资管:向主动管理积极转型,资管规模增速大幅好转。公司通过自身资管部门和控股华夏基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1)积极发力主动管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持续提升。
公司资管业务转型积极,近年来持续压降通道业务以及资金池业务,发力主动管理。截至2021Q4,公司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已达1.05万亿,占全部资产管理月均规模89%,主动管理规模居行业第一。
2)公司资管规模在经历主动管理转型阵痛后也迎来了大幅好转。
截至2021年末,公司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6257亿元,同比+18.99%。
相比之下,2018/2019/2020年公司资管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9.45%/3.84%/-2.04%。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之年,公司不断完善多元化产品布*、提升投研专业化水平、持续推进银行机构合作、扩大零售客群,管理规模增速明显好转。
2022H1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为15956.75亿元,资管新规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金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为16.79%,依旧排名行业第一。
预计未来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落地,行业将迈入新的竞争格*,考虑到公司不断增强的主动管理能力,我们认为未来公司资管业务有望呈现虹吸效应,资管规模将不断向上修复。
华夏基金:规模排名前列,营收净利增长快速。
公司通过持有华夏基金62.2%股份控股华夏基金,布*公募基金业务。
华夏基金作为老牌基金公司,成立于1998年,历经多年投研实力检验,现已成为大型综合性、全能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不断增长,排名前列。
2016-2021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从10058亿元升至16616亿元,5年CAGR达到10.56%。截至2022Q2,公司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到6840.17亿元,位列行业第二。
同时,按规模收取管理费的盈利模式也助力华夏基金营收水平水涨船高。
2021年,华夏基金营业收入达到80.15亿元,同比增长44.70%;净利润达到23.12亿元,同比增长44.68%,按持股比例,预计贡献净利润14.38亿元,对母公司利润贡献占比达到5.99%。
而截至2022H1华夏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7401.42亿元,同比+8.31%,在2021年末的高基数上进一步提升,营收、净利同比分别-0.52%/0.89%至36.33/10.58亿元,预计公司全年资产管理收入有望再迈上一个台阶。
公司投行业务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自2016年起,公司股权、债券承销规模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2021全年,公司股权承销总规模达到2979.37亿元,超过第二名中信建投764.58亿元;债券承销规模达9639.72亿元,同样超过第二名中信建投1598.05亿元。
截至2022H1公司投行业务收入达34.53亿元,同比+4.42%,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90%,完成A股主承销金额1650.13亿元,同比+15.96%,市场份额22.37%,排名行业第一。
IPO项目储备第一。公司多年居于投行业务龙头地位,在项目资源、竞标上具有更大优势,截至2022年8月10日,公司IPO项目储备数量达到110家,位列行业第一,充分说明了公司投行业务后劲力量充足。保代人数独占鳌头。
作为传统优势业务,公司对投行人才队伍建设倾注了大量资源,保证了其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反哺公司业务。截至2022年8月10日,公司保荐代表人数达到542人,居于十大券商首位,预计未来随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公司投行业务弹性有望充分释放。
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投行+投资”协同效应优于同业:
(1)公司手握更多优质项目资源,如前文所列,截至目前公司IPO储备数量居于行业第一,历年股权融资家数及金额也均位居第一;
(2)公司资金实力雄厚,项目多点开花,跟投金额高于同业,收益上限更高。
2021年,公司科创板合计获配次数为24次,居于行业第一,累计获配投入资金为12.50亿元,同比+33.07%,浮盈达8.88亿元。
我们预计2022/2023年全面注册制有望完成落地,直接融资占比提升,IPO发行效率有望提高,券商投行业务将迎来显著业务增量。
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分别为86/97/10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5%/13%/11%,CAGR约10%。
具体测算假设如下:
(1)随着注册制改革落地,预计券商投行业务有望放量,对保荐代理人需求有望增长,券商将加大对投行人才队伍的建设。结合历史增速,假设全行业保荐代理人数量2022/2023/2024年增长率分别为7%/10%/5%。
(2)中信证券作为龙头券商,薪酬待遇处于行业顶尖,品牌优势强大,具有较高吸引力,公司保荐代理人行业占比稳步提升。根据历史数据,中信证券保荐代理人行业占比2017至2021平均每年提升0.73pct,假设2022/2023/2024年占比分别上升0.7pct/0.7pct/0.6pct。
(3)考虑到投行业务行业集中度提升,叠加行业整合预期,我们假设中信证券投行人均产出仍将高于行业平均,人均产出增速与行业同步。
配股再融资计划成功落地。2022年1月26日,公司发布公告称A股配股发行成功,本次配股有效认购金额达223.96亿元,刷新A股券商配股融资金额记录。
本次融资拟投入不超过190亿元资金重点发力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50亿元以增加对子公司投入,不超过30亿元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其余补充其他营运资金。补足净资本打破监管风险指标枷锁。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建立了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该监管体系并未对杆杆率做出限制,但对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净资本等指标进行了限定。截至2020年末,公司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净资本比率就已达到78.5%,逼近80%的预警线。
公司资金运用较为充分,业务扩张已受到监管风险指标限制。此次配股融资有效补充了公司资本实力,结合高杠杆水平以及高效的资金运用能力,公司有望进一步打开业务规模空间。
两融规模增长,市占率持续向上。2020年以来,受益于资本市场景气度提升,市场交投明显活跃,新增信用账户数显著增加,两融余额不断增长。2020年中信证券两融余额增至1167.41亿元,同比+65.18%,市占率达到7.21%;截至2021年末,公司两融余额在2020年的高基础上再增长10.60%,达到1291.19亿元,市占率7.05%。
股权质押业务作为券商重要的资本中介业务之一,具有高风险性特征,易受股市波动影响,业务违约事件时有发生。
公司股权质押业务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规模高歌猛进后,于2018年开始收缩规模,并从质押率、质押物、保障金比例、集中度、流动性、期限等角度严控信用风险敞口。截至2021年末,公司股票质押规模已下降至220.33亿元,同比-30.55%,较2017年高点下降71.76%。
受益于市场交投活跃,公司各类资本中介业务开展如火如荼,带动公司利息净收入持续高增,截至2021年末,公司利息净收入达到53.37亿元,同比+106.32%;2022H1公司利息净收入达27.38亿元,同比+17.85%。
场外衍生品业务核心是为投资提供保险,券商通过卖波动率和对冲风险盈利,是一种稳定的非趋势性的盈利模式。
同时,业务存在规模效应:由于多客户之间存在自然对冲效应,业务规模越大、交易对手方越多,则风险更加分散,交易费用也会降低。
预计未来随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场外衍生品业务收入有望持续稳定增长,从而增强公司盈利稳定性,熨平业绩波动。
场外期权业务一、二级交易商在业务范围上存在明显区别,二级交易商仅能与一级交易商进行个股对冲交易,不得自行或与一级交易商之外的交易对手开展场内个股对冲交易。
高壁垒直接导致场外期权业务围绕一级交易商进行,造就超高行业集中度,截至2021年10月末,场外期权交易CR5达到64.08%。
其中,公司作为场外期权业务一级交易商,凭借丰富的产品供给,突出的交易能力、以及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2021年场外期权业务收入排名第一,达到19.42亿元,同比+27.88%。
我们认为,公司过往业务表现优异,充分彰显自身实力,或已形成品牌效应,未来随行业规模扩大,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近年来权益市场景气度在波动中提升,投资交易频繁,2021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增长至5453.34亿元,其中以债券、股票为主,分别占比36.90%、32.57%。
基于此,公司股票自营业务始终坚持聚焦上市公司基本面,加大对新兴科技行业的投资力度,同时注重整合公司资源,加强跨行业比较研究,增强对市场风格与行业轮动的适应和调整能力,多年来还是保持了稳健的业绩。
截至2021年末,公司投资净收益为226.83亿元,同比+26.67%。2022H1受市场震荡影响,公司投资净收益同比下滑17.21%至94.62亿元,同期中金/国君/广发分别下降38%/46%/84%,公司业绩表现较为稳定,预计主要系公司上半年优化持仓结构,加强非方向性投资所致。
2022H1公司自营投资中股票占比较上年末-3.62pct;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虽小,但环比增幅最高,达到747%。未来公司将继续优化投研体系,探索开发多策略投资系统,提升资金运用能力,投资收益有望稳健增长。
宏观角度,年初的“快熊”格*及目前外围**经济的不确定性都可能造成22年的景气度弱化,但综合考虑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进度、国家对金融维稳工作的重视、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持续觉醒及市场交易成本下降等因素均将刺激交易活跃度,我们认为后市不宜过度悲观。预期2022/2023/2024年:
全市场日均股基交易额分别为1.0/1.2/1.3万亿;
两融余额分别为1.9/2.0/2.2万亿;
公司角度:
(1)公司紧抓传统业务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公私募发展两相辉映,管理规模均居于前列;投行业务尽显龙头本色,规模收入远超同业,并将进一步受益于注册制改革的红利。
(2)公司紧跟行业趋势加速业务转型,财富管理转型领先。财富管理客户规模庞大,投顾人数排名第一,财富客户、高净值客户数量及资产规模均实现跨越式提升;公司品牌强、客户多、渠道广,代销规模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截至2022/8/31,公司PE处于2016年以来12.74%分位,PB处于2016年以来3.49%分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期公司2022/2023/2024年:
投行业务:IPO市占率分别为18%/18%/18%,再融资市占率20%/20%/20%;
资管业务:集合规模增长率40%/40%/40%,费率0.39%/0.39%/0.39%;定向规模增长率0%/0%/0%,费率0.118%/0.123%/0.128%;专项规模增长率30%/30%/30%,费率0.048%/0.048%/0.048%;
信用业务:两融业务市占率为7.38%/7.60%/7.83%;
自营业务:债券类、权益类、基金类占比分别为36%、32%、7%/36%、31%、7%/35%、31%、8%。
我们预测公司22/23/24年收入分别为823/990/1160亿元,同比+8%/20%/17%,CAGR为1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9/271/313亿元,同比+4%/13%/15%,CAGR为10.8%;EPS分别为1.61/1.83/2.11元。
我们采用可比公司估值法对公司进行估值,考虑中信证券自身独特属性,从三个维度选取可比公司:1)成立时间接近;2)A+H上市;3)总资产、营收水平相近的大型券商。
当前可比公司2022年平均估值为1.05xPB,估值区间在0.69x-2.04xPB。
我们认为公司身为国内券商龙头,不仅在传统业务上,切实夯实自身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断拉大与同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更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展业务转型,财富管理与资本中介业务领先于同业,化先发优势为业务增量,公司业务未来有望呈高增长性。
我们预测公司22/23/24年收入分别为823/990/1160亿元,同比+8%/20%/17%,CAGR为1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9/271/313亿元,同比+4%/13%/15%,CAGR为10.8%;EPS分别为1.61/1.83/2.11元。
我们认为公司竞争优势明显,未来成长性优于同业,当前股价仍被低估。给予公司22年1.5倍PB,目标价23.99元。
二级市场大幅波动:二级市场大幅波动会对股市情绪造成较大影响,流动性易受冲击,从而压制股价,公司经纪、财富管理等业务都会受不同程度影响。
资管规模修复不及预期:公司资管业务净收入占比较高,若资管规模修复不及预期,对公司净利会有影响。
衍生品行业格*改变:若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新增,或对公司衍生品业务造成影响,导致收入下降。
基金代销竞争激励:公司基金代销规模容易受银行、第三方代销机构影响,同业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弓中号:搜索老范说股
招财宝一万块一天收益是多少钱,十万块一天收益是多少?
要看你选择短期还是长期
我今天买了点股票,招商证券里面的余额有1000和可用余额有500怎么归集到一起,?如果归集到一起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国泰君安上海分公司给予如下解答当天买的股票要第二天才能卖出的。应该是您之前有500股招商证券,今天又买了500股,总共余额就是1000股了。但是您今天买的招商证券要明天才可以卖出的。今天是不可以卖出的。所以您的可用余额是500股。希望我们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回答可以让您满意!回答人员:国泰君安证券客户经理屠经理国泰君安证券——百度知道企业平台乐意为您服务!如仍有疑问,欢迎向国泰君安证券上海分公司官网或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一万元放招财宝按百分之五的收益一天有多少利息
百分之四是年化收益率,现在3个月和半年期的是4%年化,一年期是5.3%年化。所以,你打算购买的百分之四收益还需要计算实际持有时间,不会有百分之四的收益。
证券帐户的利息?
资金在证券账户里面的利息和银行的利息一样。投资者存入资金账户中的资金按银行同期活期利息计息,利息免收个人所得税。每季度结算一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招商证券余额增一万一天多少利息(资金余额在证券帐户中有利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