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宝钢股份走势?请高手分析一下啊!
布林上轨显示股价压力区位7.36元,中轨位于7.03元。可能会在这以区间波动。
宝钢股份2023年11月份板材国内期货销售价格调整的公告 | 行业新闻 | 新闻资讯 | 广东顺德钢准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宝钢股份2023年11月份板材国内期货销售价格调整的公告
经研究决定,宝钢股份板材内销价格2023年11月份在10月份基础上调整公告如下(以下除特殊注明外,均为不含税):
一、热轧
十一、无取向硅钢
钢准金属专注镀锌板加工配送,10年行业经验,只为提供高品质钢板加工配送服务
宝武集乐方觉义团兼并山东钢铁
宝武集团兼并山东钢铁?2021年1月28日消息,山东钢铁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预计在春节后或有正式消息落地。山钢的加入,一方面将为宝武集团在北方的产能扩张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山钢旗下永锋钢铁等参股产能的加入,也将对宝武集团丰富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混改起到关键性作用。“大概十天前,山钢就已经确认会并入宝武集团了。”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具体如何操作,预计会在春节后会有正式的落地消息。”依据公开资料,山钢集团于2008年3月17日注册成立,截至2020年6月末,资产总额3680.94亿元,2019年集团钢产量位居世界第11位、国内第7位。2020年《财富》中文网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山钢集团位列459位。2020年,全年钢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13.49%。据悉,在宝武集团2020年兼并太钢集团后,总产能达到每年1亿-1.1亿吨。如果加上山钢集团的产量,宝武集团的年产量将会达到1.5亿吨左右,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钢企行列。即便如此,在2020年全年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的行业中,宝武集团的产量也只占整个市场的不足15%,中国钢铁行业依然处于离散度较高的状态。也是因此,多位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宝武兼并重组的步伐不会停止,现在的规模也只是“起点”。依据公开资料,山东钢铁集团旗下有拥有山东钢铁(***.sh)、金岭矿业(***.sz)、中泰证券(***.sh)3家A股上市公司和鲁证期货(***.hk)1家H股上市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山钢并入宝武的传闻,最早出现于宝武兼并太钢集团前后,从传闻到落地仅有半年时。“从时跨度上看,相比此前与马钢的并购过程,宝武的兼并节奏是在加速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一消息中,市场最为关系的就是“实质性推进”这一概念。而按照过去宝武兼并的案例看,在未来兼并山钢的过程中仍然会遵循“一企一业”的基本原则。所谓“一企一业”,即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尽可能将同类的钢铁业务整合至一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中。“在整合的初期可能会采用事业部制这样的管理方式,未来则会是通过股权的管理模式,放到一个公司下进行管理。”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以宝武并购太钢为例,作为国内不锈钢领域的第二大生产商,在双方合并初期,后者就对外宣布,其目标是成为中国宝武旗下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旗舰平台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目前,山钢集团旗下的主要钢铁公司,分别为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和永锋钢铁。前者的主要产品为锅炉使用的中厚板材,莱钢则是建筑用的长材,而永锋钢铁此前宣布其年产600万吨的特钢项目将在年底投产,后续也将整合至宝武旗下的特钢板块。“宝钢的目标,是在不同的业务板块培育龙头上市公司。”上述专家表示。同时,山钢的加入不仅扩充了宝武的产品品类,也带来了前者旗下的山东钢铁、金岭矿业、中泰证券3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鲁证期货1家H股上市公司。按照山东省《关于推进省属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加快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山钢集团按照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完成6户非主业企业退出任务,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计划退出、重组任务,到2022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非主业清理整合工作任务。目前,山钢集团共有26户非主业企业,主要涉及房地产、金融等产业,按照“退出(注销/股权转让等)、保留(培育做强等)、重组(混改等)”三种处置定位分类有序推进,其中14户拟退出、9户拟保留、3户拟重组。也是因此,作为非山钢集团主业的中泰证券和鲁证期货两家上市平台,可能会在后续山钢自身的清理过程中退出,最终归属于宝武的上市公司,将会是山东钢铁和金岭矿业,两者在未来整合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有待各自进行信息披露。除此之外,宝武整合山钢意味着前者在山东的渠道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山东市场的营销渠道,通过简单的股权划转是难以实现的。”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两者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宝武在山东市场的布*将会更加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并入宝武的山钢集团,最早也是通过兼并重组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成立,而在成立最初的2008年前后,曾与宝钢股份的规模相当,是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钢铁生产基地。在宝武集团的牵头之下,“十三五”期,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产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的35.9%提升到2020年的39.2%,特别是2020年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提升最快的一年。而在山钢并入宝武之后,“中国神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还将继续其兼并重组的步伐。
业绩创历史新高,宝钢股份的股价却为何下跌了四成?
至少作为钢铁行业龙头宝钢今年股价还高于过每股净资产。最高2000亿以上市值
而作为中国铁矿最丰富,产钢最大的河北省的河钢今年股价最高0.72倍市净率。河钢是唐钢,邯郸钢铁,承德钒钛合并,中国第二大钢铁集团。
主力还没资金进入这些大型国企。
他们炒高白酒行业,贵州茅台最高三万亿市值,五粮液一万亿以上。估计大消费做庄大涨时,散户就不参与,宁守中石油,中石化分红。他们想这些白酒股震荡下跌引散户跟风,深套,但是中国股市发展三十年了,散户聪明着。
慢慢看吧,主力诱空,买入的行情。
宝武集团兼并山东钢铁
宝武集团兼并山东钢铁?2021年1月28日消息,山东钢铁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预计在春节后或有正式消息落地。山钢的加入,一方面将为宝武集团在北方的产能扩张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山钢旗下永锋钢铁等参股产能的加入,也将对宝武集团丰富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混改起到关键性作用。“大概十天前,山钢就已经确认会并入宝武集团了。”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具体如何操作,预计会在春节后会有正式的落地消息。”依据公开资料,山钢集团于2008年3月17日注册成立,截至2020年6月末,资产总额3680.94亿元,2019年集团钢产量位居世界第11位、国内第7位。2020年《财富》中文网发布世界500强排行榜,山钢集团位列459位。2020年,全年钢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同比增长13.49%。据悉,在宝武集团2020年兼并钢集团后,总产能达到每年1亿-1.1亿吨。如果加上山钢集团的产量,宝武集团的年产量将会达到1.5亿吨左右,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钢企行列。即便如此,在2020年全年粗钢产量突破10亿吨的行业中,宝武集团的产量也只占整个市场的不足15%,中国钢铁行业依然处于离散度较高的状态。也是因此,多位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表示,宝武兼并重组的步伐不会停止,现在的规模也只是“起点”。依据公开资料,山东钢铁集团旗下有拥有山东钢铁(***.sh)、金岭矿业(***.sz)、中泰证券(***.sh)3家A股上市公司和鲁证期货(***.hk)1家H股上市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山钢并入宝武的传闻,最早出现于宝武兼并钢集团前后,从传闻到落地仅有半年时间。“从时间跨度上看,相比此前与马钢的并购过程,宝武的兼并节奏是在加速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一消息中,市场最为关系的就是“实质性推进”这一概念。而按照过去宝武兼并的案例看,在未来兼并山钢的过程中仍然会遵循“一企一业”的基本原则。所谓“一企一业”,即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合并同类项,尽可能将同类的钢铁业务整合至一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中。“在整合的初期可能会采用事业部制这样的管理方式,未来则会是通过股权的管理模式,放到一个公司下进行管理。”一位行业专家告诉记者。以宝武并购钢为例,作为国内不锈钢领域的第二大生产商,在双方合并初期,后者就对外宣布,其目标是成为中国宝武旗下不锈钢产业一体化运营的旗舰平台公司、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目前,山钢集团旗下的主要析叫块盾她段钢铁公司,分别为济南钢铁、莱芜钢铁和永锋钢铁。前者的主要产品为锅炉使用的中厚板材,莱钢则是建筑用的长材,而永锋钢铁此前宣布其年产600万吨的特钢项目将在年底投产,后续也将整合至宝武旗下的特钢板块。“宝钢的目标,是在不同的业务板块培育龙头上市公司。”上述专家表示。同时,山钢的加入不仅扩充了宝武的产品品类,也带来了前者旗下的山东钢铁、金岭矿业、中泰证券3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鲁证期货1家H股上市公司。按照山东省《关于推进省属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加快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山钢集团按照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完成6户非主业企业退出任务,2021年底前完成全部计划退出、重组任务,到2022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非主业清理整合工作任务。目前,山钢集团共有26户非主业企业,主要涉及房地产、金融等产业,按照“退出(注销/股权转让等)、保留(培育做强等)、重组(混改等)”三种处置定位分类有序推进,其中14户拟退出、9户拟保留、3户拟重组。也是因此,作为非山钢集团主业的中泰证券和鲁证期货两家上市平台,可能会在后续山钢自身的清理过程中退出,最终归属于宝武的上市公司,将会是山东钢铁和金岭矿业,两者在未来整合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有待各自进行信息披露。除此之外,宝武整合山钢意味着前者在山东的渠道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增强。“山东市场的营销渠道,通过简单的股权划转是难以实现的。”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两者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规模效应,宝武在山东市场的布*将会更加完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被并入宝武的山钢集团,最早也是通过兼并重组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成立,而在成立最初的2008年前后,曾与宝钢股份的规模相当,是当时国内数一数二的钢铁生产基地。在宝武集团的牵头之下,“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产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的35.9%提升到2020年的39.2%,特别是2020年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提升最快的一年。而在山钢并入宝武之后,“中国神钢”的脚步也不会停止,还将继续其兼并重组的步伐。
宝钢股份历史最高价格
宝钢股份股份历史最高价格22.12(2007.10.16)
有色金属行业111页深度研究:双碳改变供需曲线,商品周期仍在途 - 知乎
(报告出品方/作者:兴业证券,邱祖学)
2021年以来,基本金属价格表现强势,供应端受限对金属价格影响明显。上半年在海外需求恢复带动下,基本金属震荡上行,进入下半年随着能耗双控、限电限产政策推进,供应端受影响较大的金属价格持续创新高,整体来看年初至今,工业金属整体表现亮眼。
分品种来看,工业金属中锡、铝、铜价格表现相对较好,铅价格相对较弱。年初至今(截止2021年10月20日),LME基本金属价格呈现上涨态势,其中表现相对较好的基本金属为锡,价格涨幅约为84.94%,涨幅明显高于其他基本金属品种;除此之外,铝、锌、铜价格同样录得较高涨幅,年初至今累计涨幅分别为55.22%、29.15%、28.32%。下游需求恢复,供应端受能耗双控等政策影响,工业金属价格均出现反弹。
从库存情况来看,期货交易所国内外各金属品种库存,除铅外,整体下降明显。供应端受限,部分品种供需缺口较大,截止10月15日,国内铜、镍、锡库存较年初大幅下滑,铅供需小幅过剩,库存有所上升。从海外来看,由于供应恢复速度慢于需求,除铜外,其他品种库存均出现下滑。
贵金属方面,经济预期改善,Taper预期压制金价。一季度,美国疫苗接种率快速攀升,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边际减弱,海外经济预期改善,市场风险情绪回升,黄金走弱,COMEX黄金价格从1月4日的1947美元/盎司附近,下跌至3月底的1716美元/盎司,跌幅近12%。4月份后,受益于美联储鸽派立场以及对经济预期的回落,黄金价格回升。6月美联储FOMC决议上首提缩债,黄金转弱。美联储频频鹰派发声,Taper预期升温持续压制贵金属价格。
同时,ETF黄金持仓量显著回落,全球资金持续减持黄金。ETF黄金持仓方面,年内SPDR黄金ETF持仓持续回落,截止10月20日总持仓量已降至980.10吨(金金属量),较年初下滑17.50%,创下年内新低。
小金属价格全面开花,能源金属强势走高。2021年以来,小金属价格普遍上涨,上涨幅度较大的金属品种有工业级碳酸锂(+269.70%)、电解镁(+212.70%)、电解锰(+200.36%)。电解镁,电解锰价格上涨主要源于能耗双控政策影响主产区产能,供应阶段性紧张导致价格出现快速上行。新能源品种锂价格上涨更多源于下游新能源汽车持续超预期放量,供应端锂盐产能释放不足。
供需双击,稀土价格继续上行。复盘稀土价格历史走势,多为脉冲式行情,体现出急涨急跌的特点,背后的驱动因素多为供给端的扰动,包括收储、打黑、环保等。而本次稀土价格从去年便开始进入上行通道,尽管中途有所回落,但不改上行趋势,其背后的原因除供给端短期受扰动之外,更多为新能源领衔的需求持续景气+海外矿山开发受限所致,稀土价格整体表现供需双击,价格稳步上行。截止10月20日,氧化镨价格为66.25万元/吨,年初至今上涨75.50%,氧化钕价格为64.35万元/吨,年初至今上涨25.81%。
经济复苏,工业金属供应受限,新能源汽车持续超预期,2021年初至今有色金属板块行情表现亮眼。2021年初以来,上证综指上涨2.4%,沪深300指数跌幅为6.8%,而SW有色行业指数涨幅高达86.1%,在28个SW板块当中排名第1位。总体来看,经济复苏,新能源汽车持续超预期,金属消费普遍较好,叠加部分金属供应端受到能耗双控等政策抑制,产量释放受阻,金属价格持续上行,有色金属行业总体表现大幅跑盈大盘。
从子行业来看,SW有色金属子板块非金属新材料、稀土、锂板块表现亮眼。从SW有色金属子板块来看,非金属新材料板块上涨约264%,稀土板块上涨212%,锂板块上涨115%。非金属新材料板块主要得益于相关小金属等产品价格大涨,稀土板块主要由下游需求爆发推动,锂板块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持续超预期,主要标的产品需求预期向好。黄金板块表现相对弱势,涨幅仅12%,黄金价格受海外缩表预期拖累,表现不佳。
中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19.8亿吨,其中我国排放量达98.94亿吨,占比30.93%。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设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立足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促进区域多能互补协调发展。
对铝而言:电解铝耗电量大,碳排放量高。2020年,我国电解铝产量为3712.4万吨。按照生产一吨电解铝约需消耗13500kWh电能进行测算,电解环节中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8吨,2020年电解铝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约为4.33亿吨,约占全社会二氧化碳净排放总量4.38%,在碳中和制约下,电解铝碳排放或受监管。
碳中和影响下,电解铝自备电厂优势或将削弱:电解铝生产的电力环节中分为火电生产与水电生产,使用火电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11.2吨,而使用水电生产一吨电解铝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几乎为零。碳交易或将抬升电解铝生产成本,高成本产能或将出清。截至10月25日,国内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为19965元/吨,高成本产能(20000元/吨以上)占比达43%,已有27.1%的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后续碳交易的落地将进一步出清高成本产能。限制新增产能,电解铝产能天花板或下降。内蒙、贵州、青岛、河南等多省份纷纷响应“碳中和”,出台限制新增产能政策,使得国内电解铝2022年有156.5万吨新增产能或将不能如期投产,电解铝产能的有效指标或仅为4397万吨,供给端进一步压缩。(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对铜而言,供给端,新增产能受限于资本开支于2013年见顶,且或由于社会环境等的要求,矿山开发平均时间或进一步延长限制新增产能释放;而需求端来看,新兴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风电光伏)拉动对铜的需求明显,供需错配或将加剧。据我们测算,2021-2023年,新兴领域对铜需求量分别为156、178、204万吨;而到2030年,新兴领域对铜需求量将增至371万吨;而新增供应受限于资本开支于2013-2014年见顶,新兴领域用铜使得铜的供需结构进一步紧张。
碳中和改变供需曲线,工业金属价格易涨难跌。周期波动的原因在于供需随着价格波动调整,而我们认为本轮商品价格的上涨具备持续性,主要原因在于供给端调整的能力有限。一方面,双碳政策及能源价格抬升高能耗金属的生产成本,倒逼行业出清;且各省市限制新增产能,降低了高能耗金属的供给天花板。另一方面,疫情及限电限产造成的项目延迟以及罢工等其他风险因素给供给端的修复增添了不确定性。
锂方面:锂原料稀缺度加剧,产业链利润快速转移至上游。从矿端来看,矿石及盐湖产能集中度高且对市场现货供应有限,锂精矿供给紧张,在Altura破产关停之后,全球在产主力矿山仅剩9座,并且全球锂资源多被长单锁定,考虑到2021年新增锂精矿有限,全球优质原料稀缺。年内锂精矿拍卖价格连创历史新高,产业链利润快速转移至上游。锂精矿年内已完成三次拍卖,最新拍卖价格高达2350美元/吨(FOB,5.5%氧化锂品位),随着部分锂精矿销售模式逐渐转变为现货成交,产业链利润或将重新分配。
当前产业链各环节中,锂精矿供应方集中度最强(现货销售方仅为银河资源、Pilbara、AMG),其次为氢氧化锂供应方(有效供应集中在赣锋、雅保、Livent、天宜、雅化、天齐等厂家)。考虑到电池厂及中游正极材料企业积极的扩张计划及保供要求,上游现有的资本开支难以及时满足供应,锂精矿价格有望继续突破新高,锂盐价格预期继续上调,产业链利润或继续向上游回流。
钴方面:Mutanda提前至2021年年底复产将增加供给端压力,但未来随着钴产品供需结构中动力需求基数扩大,消费电子新能源需求长期向好,钴产品价格或具备一定支撑。
镍方面:电动汽车需求开启行业新周期,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成为未来放量新方向。全球镍资源总体储量丰富,预计资源端不会成为全球镍下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全球大规模、高品位硫化镍矿新增探矿发现较少,未开发资源项目主要为红土镍矿,或将是未来全球镍项目开发的主要方向。另外,我们认为镍铁-高冰镍-硫酸镍工艺的打通,本质是经济性的问题,假设终端产品均为硫酸镍,红土镍矿HPAL-硫酸镍的生产工艺经济性>红土镍矿RKEF-镍铁-高冰镍-硫酸镍>硫化镍矿-高冰镍-硫酸镍。镍铁到高冰镍工艺的打通使得未来新能源领域的原料*势将是湿法中间品与高冰镍的并存,改变以往原料结构,一定程度上挤压镍豆的消费预期。但考虑到成本之间的差异,当镍铁与硫酸镍存在显著价差的情况下,市场才会存在转产的动力。
能源短缺,引发通胀预期上升,美国实际利率水平已经处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低位,黄金抗通胀配置属性有望逐步显现。受OPEC产能承诺不及预期、欧洲天然气供需缺口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价格大涨,同时也带动了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能源涨价带动主要经济体通胀预期上行,或将进一步促使实际利率下行,黄金抗通胀配置属性有望逐步显现。
“暂时性”通胀将有可能转变为持续通胀,“滞胀”恐慌加剧。我们复盘了1970s的两次滞胀,类比历史,我们认为目前全球面临的通胀压力要大得多,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至历史高位,“暂时性”通胀极有可能转变为持续通胀和经济增长放缓,黄金将有望迎来投资机会:
(1)目前的货币政策和上世纪70年代一样非常宽松。与70年代相比,目前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更低,货币存量的增长也大得多。(2)全球债务水平大幅上升,特别是今天的**债务水平远远超过了上世纪70年代的低水平。因此,加息将对**和非**的资产负债表产生更大的影响,风险也更大。这可能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将重蹈70年代的覆辙,反应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3)新冠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低收入岗位出现大量空缺,工资水平正在被推高,今天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与70年代类似的短缺现象。
交易所及保税区库存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1年10月15日,三大期货交所铜库存合计为27万吨,三大期货交所+上海保税区铜库存合计为48万吨,均低于2016-2019年同期库存。非商业净多单占比处于历史高位,截至2021年10月19日,COMEX铜CFTC非商业净多单占比为18%,仍处于高位,或一定程度上反应市场对未来的铜价预期。
铜矿企业自身的库存周期是一种量价变化的过程,依据量价关系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去库存(需求上升、库存下降)→主动补库存(需求上升、库存上升)→被动补库存(需求下降、库存上升)→主动去库存(需求下降、库存下降)。
2021Q2全球铜矿企业仍处于被动去库阶段,低位库存支撑铜价高位。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03年Q3-2009年Q3,铜矿企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库存周期。而由于2020年初疫情突发,铜价下降、需求受阻,全球铜矿企业在2020Q1-2020Q2或进入了被动补库阶段。而2020Q3/2020Q4/2021Q1/Q2,LME铜均价环比分别增长17.1%、5.6%、15.6%和14.1%,且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自2020Q3起,全球铜矿企业库存进入被动去库周期。
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0%-0.25%区间不变。美联储11月议息会议维持联邦基金目标利率0%-0.25%区间不变,Taper如期开启,但加息仍较遥远。Taper正式落地,从11月开始每月减少1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按当前1200亿美元/月的基数计算,QE预计于明年6月结束,这与上期联储的表述是相符的。另外,截至2021年11月12日,美元指数为95.12。
美联储资产规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1年10月13日,美联储资产扩张至8.5万亿美元,相比2019年底增加4.3万亿美元至8.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0-2021年至今(截至2020年10月),美国已推行三轮财政刺激,包括①2020年3月的2.2万亿美元、②2020年12月的9000亿美元、③2021年3月的1.9万亿美元。
长期来看,资本开支于2013年见顶或限制新增供应。全球铜矿资本开支于2013年见顶,按照资本开支规律,预计2018年为铜矿集中释放的顶点,远期供应或不足。另外,或由于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铜矿开发早期需要更多社区建设等,据BI(BloombergIntelligence)预计,矿山绿地项目开采从发现金属到贡献产量的平均时间增加了4年至14年。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新增项目的投产,全球矿产铜产量逐渐修复至疫情前水平;但考虑到需求增长以及项目的投产,矿铜供给或仍待修复;另外,智利罢工、秘鲁总统大选、刚果金铜精矿出口政策变动等,给矿产铜供给修复增加不确定性。
据USGS统计,2020年全球前五大矿产铜供应国分别为智利、秘鲁、中国、刚果金和美国,占比分别为28.2%、10.9%、8.4%、6.4%和5.9%,前五大合计占比为59.9%,智利和秘鲁供给占比合计为39.1%。总的来看,或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及新增项目的投产达产,全球矿产铜产量逐渐修复至疫情前水平。据ICSG数据,2020年全球矿产铜产量同比下降0.05%至2052万吨,2021年1-7月全球矿产铜产量同比增长4.4%至1211.2万吨。
跟踪主要项目,可以发现供给逐渐修复,但受疫情等影响,达产项目进度较慢,且有罢工等风险因素。1)2021年,已投产项目达产进度略低,2021年投产项目中Spence由于罢工,产量或下降:CobrePanama2020年产量不达预期,而其2021年Q2生产8.17万吨铜,年化产量约33万吨,基本达到设计产量;Mirador预计2021年生产铜超7万吨,暂未达产;KamoaKakula,Spence,MinaJusta和Timok已投产,但Spence存在由于罢工带来的产量不达预期风险;驱龙可望2021年底投产;3)2022年,Quellaveco,QuebradaBanca二期和Udokan或投产。从改扩建项目来看,据WoodMackenzie预计,到2025年,Gra**ergBlockCave,OyuTolgoiUG,DikuluweMashamba和Almalyk四个项目预计将增加约120万吨/年的铜产量。
从冶炼端来看,TC/RC回升,或反映矿端供给复苏。2020年7月17日至2021年7月9日,TC/RC持续低于50美元/干吨和5.0美分/磅。截至2021年10月15日,铜冶炼加工费TC/RC为62美元/干吨和6.2美分/磅,另外CSPT敲定21Q4TC/RC为70美元/吨及7.0美分/磅,冶炼加工费TC/RC回升或反映矿端供给复苏。
2021年1-9月,废铜进口金属量同比增长89.2%。废铜作为冶炼及加工两个环节的原料,在冶炼端作为铜精矿的原料替代品,中国电解铜中17%左右的产量是利用废铜产出,在加工端作为电解铜的替代品,8-10%铜材原料来自废料,废铜供应的松紧,将直接改变电解铜的供需结构。据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进口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自2020年11月1日起,符合《再生铜原料》标准的再生铜将不属于固体废物,可自由进口。
2020年的政策要求再生紫铜进口品位不得低于94%,再生黄铜金属含量不低于95%,标准大幅提高,废铜进口量大幅提升或有一定难度,2021年1-9月,废铜进口金属量同比增长89.2%至99万吨,另外据SMM数据,预计2021年国内废铜供应为175万吨,同比下降6.1%。
2020年中国铜消费量同比增加,带动全球铜消费量同比上升。据ICSG数据,2020年全球前三大铜消费经济体分别为中国(57%)、欧盟15国(9%)和美国(7%)。中国精炼铜消费占比超50%,是全球最主要的铜消费国。2020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同比增长2.9%,中国、欧盟15国、美国精炼铜消费量分别同比变化+12.2%、-10.7%和-3.6%。可以发现,主要由于中国消费的拉动使得全球精炼铜消费量在2020年同比实现增长。
疫苗接种率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0月19日,全球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种量为85.35剂次。疫苗覆盖率逐渐提升,截至2021年10月19日,全球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种量为85.35剂次,其中美国和中国分别为154.55和121.74剂次。而从全球新增确诊来看,每日新增感染人数自2021年5月以来呈下降趋势。主要铜需求国家经济逐渐好转。随着疫情防控,全球主要铜需求国家经济持续好转。2020年7月-2021年7月,中国PMI、美国制造业PMI、欧元区制造业PMI指数均高于荣枯线。
从铜下游需求领域来看,中国、美国占比最大的分别为房地产和电力。据USGS数据,2020年,美国铜下游需求中,房地产、电力电子、交通运输、消费和工业设备的占比分别为43%、21%、19%、10%和7%。美国铜下游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为房地产,而中国铜下游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为电力。据安泰科统计,2020年中国铜下游需求中,电力、空调制冷、电子、交通运输、建筑等占比分别为48%、16%、10%、9%和9%。
2030年,预计新兴领域占铜需求比例达13%。相比于传统的电缆、燃油车、空调、房地产等领域,新兴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风电等随着环保趋严以及政策促进,而进入高速发展期,而铜由于其优异的导电性和散热等性质,广泛应用于以上新型应用领域,随之拉动铜的需求量。据我们测算,2021年,全球新能源车、国内充电桩、全球风电光伏对铜的需求量分别为41、0.8、114万吨;而2021-2025年,新兴领域(包括全球新能源车、国内充电桩、全球风电光伏等)合计对铜需求量分别为155、178、204、227、262万吨。2030年则达371万吨。
另外,①十四五的改造需求不可忽视: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城市更新领域要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②新能源充电带来的基础设施改造需求:新能源充电设施的铺设,随之带来的充电基础设施,如配电网等的建设改造。
1)2021年国网安排电网投资4730亿元,截至2021年Q3完成61%。2021年Q3,电源投资累计完成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1.82%,电网投资累计完成额1157亿元,同比下降0.30%,与2019Q3相比,2021Q3电源投资累计完成额增长56.60%、电网投资累计完成额下降11.61%。
2)空调累计产量自年初以来逐渐上升,累计增幅收窄:2021年9月,空调产量同比降16.1%、环比降0.8%至1,439.2万台;2021年1-9月,空调产量累计值同比增13.5%至16,659.0万台,累计增幅自年初以来逐渐收窄。
3)2021年9月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销环比比均增长,汽车产销量同比均下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上升。9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7.7万辆和206.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7.7%和19.4%,环比分别增长20.4%和14.9%。9月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35.3万辆和3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1%和159.6%,环比分别增长+11.4%和14.5%。(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幅较3月有所降低。2021年1-9月,房屋竣工面积达5.10亿平方米,同比上升23.40%,增幅较2020年1-9月上升35.0pct;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4.5%,增幅较2020年1-3月收窄1.1pct。
电解铝行业供给端存在明确的产能天花板。由于我们国家在21世纪初就将电解铝列入过剩产能行业,直到出台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政策,实际上已经标志着整个电解铝行业在中国是具有产能天花板的。根据阿拉丁统计,我国电解铝行业合规产能的总天花板约为4553.8万吨。截至2021年8月,电解铝总产能4283.1万吨。2022年预计理论上可新增产能156.5万吨,实际受限电限产影响投产进度难以预料,未来或许很难再有新增产能。
双碳背景下多省市严禁新增电解铝等高能耗产能。为迎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内蒙古、山东、贵州等多省市先后出台2021年以后严禁新增电解铝等高能耗产能。随着中部省份限电、限煤等政策的出台,叠加有色协会对高能耗达峰周期的缩短,减量置换或成趋势,预计国内有效产能或进一步收紧。
除此以外,产能指标的稀缺性进一步提升投资成本,遏制产能扩张。2017年,国家开展了对违规电解铝产能的清理工作,获得合规产能指标、产能等量减量置换成为新上电解铝项目的必须。而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单吨电解铝指标的价格较高,且随着出让、置换完成,指标将会显得越来越稀缺。从目前的一些新建项目来看,吨铝投资额约8000元/吨,加上指标购买费用,吨电解铝投资额大概率过万元,遏制产能扩张冲动。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全球能源紧张,电解铝总成本逐渐抬升,成本中枢上移,且近期成本还有加速上涨的迹象。截至10月25日,根据安泰科数据,国内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为19965元/吨,高成本产能(20000元/吨以上)占比达43%,与21500元/吨的铝价相比,吨铝平均盈利收缩至1535元,且部分企业已开始亏损,亏损面为27.1%。而根据百川盈孚数据,9月国内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16688元/吨,环比来看,8月成本仅为14542元/吨,9月成本单月环比增长达14.8%,电解铝成本端正加速上涨。
原材料端:氧化铝、预焙阳极价格上涨推动电解铝材料成本快速上行。根据安泰科数据,截止2021年10月,氧化铝和预焙阳极占电解铝生产成本分别为39%和11.9%。自2020年以来,氧化铝价格由低点的2275元/吨上涨80.22%至4100元/吨,预焙阳极由低点的2530元/吨上涨97.63%至5000元/吨,根据单吨电解铝消耗1.92吨氧化铝和0.47吨预焙阳极测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单吨电解铝税前成本增加为4664.9元。
电力成本端:截止2021年10月,电力成本占电解铝总成本比例达到37.2%。煤炭价格高企,自备电厂苦不堪言。动力煤期货结算价连续上涨,突破到1908元/吨,创历史新高,火电厂发电成本因而大幅上涨。此前由于各区域之间的电价政策不平衡,网电成本大多较高,所以大部分电解铝厂会建设自备电厂,根据阿拉丁统计数据,目前全国有62%的电解铝产能使用自备电。但在目前这个发电成本远高于售电价格的情况下,自备电厂这个昔日的降本措施现如今反而成为高成本的推手。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昂的煤炭价格带来难以承受的发电成本。按照供电煤耗310g标准煤(7000千卡/千克)/千瓦时测算,动力煤(5500千卡/千克)价格每上涨100元/吨对应度电成本要上涨0.04元,按照吨铝耗电13500度测算,单吨成本将提升533元。
新增投产:限电升级或将影响新增投产进度,预计156.5万吨待投产产能或将延后投产,供需失衡仍将延续。由于2017年以来,云南承接了大量电解铝置换产能,导致省内弃水持续减少(2016年弃水峰值达314亿千瓦时),直至枯水期电力超负荷,火电不够补足、西电东送调减空间不足。其他各省市也陆续出台限电限产政策,预计2022年年内全国待投产能达156.5万吨,若南网火力产能以及西电东送能无新增机组,限电或成常态。
美国长期实际利率依然是决定黄金价格趋势的核心因素。一方面,黄金本质上是货币,而货币的定价依据为利率;另一方面,黄金作为一种无息资产,美元资产的收益率越低,黄金的配置价值则越能凸显。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金具备避险、抗通胀功能,其本质也是风险事件、通胀会对实际利率会产生影响:具体来说,风险事件会带来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从而压低名义利率,而通胀速度过快会导致在名义利率一定时,实际利率出现下行。
而美国长期实际利率又取决于名义利率与通胀率这两个方面。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率,因此分析实际利率的变化就需要关注名义利率与通胀率的变化。从名义利率来看,长端名义利率=短端名义利率+期限利差,另外长债供给量与投资者持仓量也会影响债券的名义利率;短端利率根据利率决定理论,受到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通胀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期限利差主要受到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通胀率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工资等因素的影响。能源价格的上涨可能会通过电价等方式抬高生产生活成本,造成全球通胀中枢的上移。
四季度通胀预期大幅上行,将驱动实际利率进一步走低。四季度通胀预期大幅上行,将驱动实际利率进一步走低。欧美四季度通胀压力显著上升,市场对美联储加快收紧的预期在增强,美国时间2021年11月3日,美联储召开11月议息会议,Taper正式落地,从11月开始每月减少1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有关加息,市场对联储在2022年底前的计息次数接近1次,我们认为后期通胀上升水平可能快于名义利率上升速度,实际利率大概率继续往下走,驱动金价向上。
何为滞胀?通俗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滞胀”描述的是总需求旺盛、总供给却遭受冲击而出现收缩的一种极端情形,是一种高通胀叠加实际GDP走低的宏观场景,总产出的“停滞”与
为何通胀、甚至滞胀应该买黄金?黄金与名义利率负相关、与通胀正相关,黄金不生息但抗通胀,经济滞胀阶段实际利率走低、黄金受到提振。同时因为黄金具有货币属性,在美林时钟下,滞胀期应持有现金,因此此时最应该投资黄金。(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历史上的滞胀: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过两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滞胀期。(1)第一次滞胀为1973Q1到1974Q4,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速由7.6%降至-2.3%,CPI同比增速从3.4%大幅上升至12.3%;(2)第二次滞胀为1978Q4到1980Q1,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速从6.7%降至-0.8%,CPI同比增速从8.3%升至14.8%。
从宏观层面,70年代美国的滞胀并非一蹴而就,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宽松进一步推高了通胀,同时美债收益率进入上行通道、多次创出新高。从1968年起美国通胀就开始进入上行,但是当时美国**虽然有紧缩的尝试,但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下,货币政策不得不重回宽松基调,对通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入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走高、从而进一步推动通胀上行。1973Q1到1974Q4、1978Q4到1980Q1两个阶段,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推高通胀,美债利率随之走高。
1973年第一次大滞胀:美联储加息滞后导致通胀失控。1971H2美联储没有选择收紧货币,美元大幅贬值、通胀压力加剧,1972年CPI开始同比回升,经济明显进入过热阶段,但美联储在1973年1月才收紧货币政策,将贴现率从4.5%调高至5.0%,美联储未能及时加息、滞后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胀开始逐渐失控。在开启加息周期后,美联储在1973-1974年累计加息多达18次,基准利率从5.5%上调至高达13%,融资成本的快速上升导致制造业资本开支成本停滞,当时依赖制造业的美国经济因此迅速陷入困境。
1977年第二次大滞胀:美联储提前加息仍无法遏制通胀失控。为了防止经济进一步放缓,1977年美国**采取了通过减税和增加就业机会来刺激私人支出的财政计划,但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通胀预期走高。有了上一轮滞胀的前车之鉴,美联储在本轮采取了提前加息的策略,其中1976年12月-1980年12月总共加息40次,基准利率从4.75%上涨至高达20%,利率的高企导致企业成本上升、生产率下滑,通胀迅速上升、失业率高企,美国又一次陷入了滞胀之中。
1970s的通胀失控一方面是财政政策的过度宽松,但另一方也是石油危机下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结果。60年代末财政支出飙升、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厄尔尼诺现象推高食品价格,美元贬值,两次石油危机爆发,各种冲击在短时间内交错在一起。在事态不断严重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的反应始终落后,通胀最终走向失控。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1973年,欧佩克出于多种原因宣布收回定价权,并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实施禁运。这导致油价翻了两番,并引发了多国经济衰退,使本就快速上行的通胀率更加强劲。到了1973年12月,油价从不足3美元一举上涨至将近11美元。1974年美国CPI增加了11.4%,1975年增加了11%。而后1979年伊朗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导致石油产量骤降,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高企的通胀导致了第二次危机。
复盘1970s美国滞胀期,商品表现最佳(尤其是能源、黄金)。随着通胀和美债收益率上行,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导致美元危机的出现,避险和对冲通胀的需求导致黄金价格在1970s开启了一波波澜壮阔的上涨,伦敦金现由1970年初的34.94美元/盎司一路上涨至1980年初的最高约667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黄金区间涨幅高达约19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大通胀、尤其是滞胀时期应该投资黄金的历史经验。
锂:锂原料稀缺度加剧,产业链利润快速转移至上游。从矿端来看,矿石及盐湖产能集中度高且对市场现货供应有限,锂精矿供给紧张,在Altura破产关停之后,全球在产主力矿山仅剩9座,并且全球锂资源多被长单锁定,考虑到2021年新增锂精矿有限,全球优质原料稀缺。年内锂精矿拍卖价格连创历史新高,产业链利润快速转移至上游。锂精矿年内已完成三次拍卖,最新拍卖价格高达2350美元/吨(FOB,5.5%氧化锂品位),随着部分锂精矿销售模式逐渐转变为现货成交,产业链利润或将重新分配。
当前产业链各环节中,锂精矿供应方集中度最强(现货销售方仅为银河资源、Pilbara、AMG),其次为氢氧化锂供应方(有效供应集中在赣锋、雅保、Livent、天宜、雅化、天齐等厂家)。考虑到电池厂及中游正极材料企业积极的扩张计划及保供要求,上游现有的资本开支难以及时满足供应,锂精矿价格有望继续突破新高,锂盐价格预期继续上调,产业链利润或继续向上游回流。
资源端新增产能有限。1)澳矿方面,2022年主要增量来自Pilbara旗下Ngungaju工厂,Ngungaju计划在2021年Q4分阶段重新启动,目标是到2022年中期,年生产能力达到18万-20万干吨,不过对供给端影响有限。同时当前在产澳矿仅有Greenbushes、MtCattlin、MTMarion、Pilgangoora等4座,其中Greenbushes产能仍被天齐锂业及ALB锁定、MTMarion主要供给给股东MIN及赣锋锂业,仅有MtCattlin、Pilgangoora部分锂精矿供给给现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影响亦有限。澳矿供给持续紧张,日前PilbaraBMX锂辉石精矿拍卖价2350美元/吨,创历史新高。
2)盐湖方面,海外盐湖新增产能或于2022年年底前集中投放,当年新增盐湖产能合计17.6万吨LCE,主要包括SQM6万吨碳酸锂、ALB4万吨碳酸锂、Cauchari-Olaroz项目一期4万吨碳酸锂等,考虑到产能爬坡等因素,2021年至2022年上半年供给端或延续紧张情绪。同时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青海盐湖由于天然气供给限制以及天气等原因,盐湖碳酸锂产量会出现季节性下降,也会对供给端造车一定影响。
成熟锂资源项目稀缺,高锂价刺激资本开支投入,静待2023年后新项目投放。目前成熟锂项目主要集中在西澳锂辉石矿山、南美盐湖以及国内的盐湖、锂辉石矿山和云母提锂项目。资源禀赋较好的、具备开发经济性的成熟锂资源项目仍旧稀缺。从运营成本来看,现有提锂项目中,盐湖提锂成本最低、大部分处于4万元/吨LCE以下,优质锂辉石矿山暂居其次,品质略低的锂辉石矿山、云母提锂成本或超过6万元/吨LCE,考虑到绿地项目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或需更高价格中枢刺激扩产。
锂项目资本开支维系高位,从投资回收期来看,仍需高锂价支撑资源端扩产。从资本开支来看,新建盐湖提锂项目资本开支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黏土提锂项目资本开支中枢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矿石提锂项目资本开支在10亿元人民币以内但是考虑到后期锂盐加工以及其他配套支出,资本开支依旧维系高位。
除了投资成本之外,随着锂需求高位放量,ESG成本在锂生产成本中的重要性也会增加。资本强度较低的锂辉石矿山CO2排放量明显偏高,与之相反,资本强度较高的卤水项目以及粘土矿等在矿山运作期间的碳排放较低并因此受益。
政策持续强刺激,全球锂电或加速放量。碳排放法规倒逼车企电动化转型,欧洲高镍需求增速显著。为了满足欧洲日趋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全球主要汽车集团规划未来电动车转型计划,投资电动车转型,包括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推出新的纯电产品等。欧洲车型多使用高镍三元电池,由于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持续超预期,日韩高镍正极对优质电池级氢氧化锂需求显著增加。
中游快速扩产,需求持续爆发。三元前驱体方面,2020年中伟股份三元前驱体产能11万吨,2021年或增加7.5万吨至18.5万吨;格林美目前已具备13万吨/年三元前驱体产能,在2021年底可以实现18-20万吨产能;湖南邦普H1三元前驱体产量2.8万吨,受老厂爆炸产能缩减已于Q2恢复,下半年产能有望加速释放;2021年华友钴业产能提升至10万吨,其中自营5.5万吨已进入量产阶段、合资4.5万吨正积极推进认证。磷酸铁锂方面,下半年新增磷酸铁锂产能或超30万吨,其中万润新能源预计下半年扩产3万吨;德方纳米曲靖4万吨于7月份正式投产,当前仍在爬坡,预计21年第三季度仍有3万吨即将放出;贝特瑞预计第三季度末会有5万吨产能放出,其中包括龙蟠科技的2.5万吨;国轩高科2万吨磷酸铁锂预计于3季度投产。新年源终端市场景气度持续提升,正极材料厂商积极释放产能,备货需求或大幅提升。
从下游正极材料厂商需求来看,钴酸锂、磷酸铁锂、部分6系及以下三元材料有望持续拉动碳酸锂放量,同时高镍三元有望继续助推氢氧化锂需求释放,据测算2025年锂盐需求或达到138万吨LCE,年均复合增速或接近29%。
锂产业链定价机制变化,BMX电子交易平台等新的定价机制使得资源端定价能力逐步强化,锂矿将持续享受高溢价。Ngungaju产能或通过BMX平台销售,新的定价机制或催化锂价加速上行。Ngungaju计划在2021年Q4分阶段重新启动,目标是到2022年中期,年生产能力达到18万-20万干吨。Ngungaju锂精矿或通过BMX平台销售,由于当前锂精矿长单价格以季度或年度定价为主,价格表现明显滞后于锂盐现货价格,新的定价机制或更有效匹配需求信息,有望能反映锂精矿即时市场定价,下游强劲需求叠加矿端供应紧张,BMX或催化锂价加速上行。
随着部分锂精矿销售模式逐渐转变为现货成交,产业链利润或将重新分配,优质锂矿或持续享受高溢价。当前产业链各环节中,锂精矿供应方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pilbara、Greenbushes等几家澳矿,其次为氢氧化锂供应方,主要集中在赣锋锂业、雅保等几家。考虑到电池厂及中游正极材料企业积极的扩张计划及保供要求,上游现有的资本开支难以及时满足供应,锂精矿价格有望继续突破新高,锂盐价格预期继续上调,产业链利润或继续向上游回流,优质锂矿或持续享受高溢价。(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钴:年内钴价自底部反弹后呈现震荡行情,冶炼厂库存依旧处于地位,同时未来随着钴产品供需结构的逐渐明朗——动力需求基数扩大,消费电子新能源需求长期向好——对钴产品价格具备一定支撑。钴原料进口增幅有限,冶炼厂库存处于低位。2021年8月中国钴原料进口总量6564金属吨,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29%。2021年1-8月中国钴原料进口总量6.05万吨金属吨,同比增加11%。其中8月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5844金属吨(按27%品位折算),环比减少12.9%,同比减少24%。
2021年1-8月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总量5.41万吨金属吨,同比增加11.9%。长期来看,预计2020-2025年,供给端原生钴年均复合增速或达到9.4%,但2021-2022年供应量增幅主要系mutanda复产,未来核心跟踪红土镍矿项目和回收钴放量进度。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5G换机潮到来以及新型电子产品需求放量,下游对钴酸锂的需求有望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增长具有高确定性,虽然单位用钴量或将下滑,但整体用钴量仍将提升,单位用量的下滑仅影响增长的斜率。
2021年年内钴产量预计新增有限:受到Mutanda停产的影响,嘉能可2020年实际生产较2019年缩水严重,2020年全年钴产量2.74万吨,较2019年4.63万吨大幅下降40.82%。2021H1嘉能可钴产量为1.48万吨,同比上升约3%。另外,Mutanda2019年底暂停生产,目前仍未重启。洛阳钼业2020年全年钴产量1.54万吨,较2019年1.61万吨下降4.11%。2021H1洛阳钼业钴产量7010吨,同比上升7.1%。总体来看,2021年预计全球钴供应量增幅相对有限,未来核心跟踪红土镍矿项目和回收钴放量进度。
嘉能可:2021H1嘉能可净利润13亿美元,同比大幅扭亏,EBITDA87亿美元,同比增加79%。受益于Katanga的持续爬坡,2021H1铜板块产量59.8万吨,同比增加2%,全年指引为122万吨。由于Katanga钴产能亦在爬坡,目前嘉能可整体钴产量呈现缓慢上行趋势。
嘉能可Mutanda宣布计划于2021年年底重启,2022年或贡献1万吨钴产量,带动当年钴供应量增幅明显。Mutanda拥有五条铜生产线和三条氢氧化钴生产线,并且在2019年生产了103200吨铜和25100吨氢氧化钴,而2018年分别为199000吨和27300吨。2019年11月,嘉能可以钴价格下降、成本增加和税收增加为由,对该矿进行了保养和维护,预计该矿将于2021年底前重启。
洛阳钼业:作为全球第二大钴矿龙头,2020年全年钴产量1.54万吨,虽然较2019年1.61万吨下降4.11%,但公司年内钴产量同比降幅持续收窄,2020Q3同比降幅与Q2相比从13.55%缩小至0.83%,并且在2020Q4实现钴产量同比大增41.35%,2021H1钴产量7070吨,延续涨势,2021年全年产量指引为1.65-2.01万吨。子公司TFM继2020年扭亏为盈,2021H1铜钴量价齐升,净利润扩大至18.23亿元。
2020年12月,洛阳钼业以5.5亿美元从Freeport-McMoRan集团手中收购了Kisanfu铜钴矿的95%权益,并于2021年4月份转让23.75%的权益给宁德时代。洛阳钼业在FCX提供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核实Kisanfu铜钴矿资源量估算结果为:总资源量约3.65亿吨矿石,铜平均品位约1.72%,含铜金属约628万吨;钴平均品位约0.85%,含钴金属量约310万吨,分析表明Kisanfu铜钴矿资源量丰富,铜钴矿石平均品位高,具备进一步勘探潜力。参考已投产矿山Tenke的产量,我们预计Kisanfu达产后,每年钴产量为17000吨。
欧亚资源:2019年2月底,BossMining开始进行维护和保养,同时一项建设两个处理氧化矿石和硫化矿石的加工厂的可行性研究正在开展。2020年4月25日,刚果(金)RTR铜钴项目二期工程顺利投产,并产出LMEA级阴极铜(A级伦敦铜))和氢氧化钴产品(钴品位35%)。RTR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阴极铜35000金属吨/年,新增金属钴6000金属吨/年。扩产后产能达到阴极铜10.5万金属吨/年、金属钴2万金属吨/年。
印尼湿法镍钴项目未来或贡献一定钴增量:2021年5月,第一条镍HPAL湿法冶炼产线力勤OBI镍钴冶炼项目投产,年产氢氧化镍钴产品中镍金属量约3.75万吨、钴0.5万吨。同月,亿纬锂能、华友钴业等各方同意在印尼建设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年产约12万吨镍金属量和约1.5万吨钴金属量的产品,总投资约20.8亿美元。另外,华友华越年产6万吨镍金属量红土镍矿湿法项目稳步推进,也将贡献约0.8万吨钴产能。同时,格林美也正在加速推进印尼镍资源项目,项目现场正在加班加点建设,计划2021年内完成建设,在2022年初投入运行,项目总投资约9.98亿美元,建设产能不低于5万吨镍金属(包括2万金吨镍中间品和3万金吨硫酸镍)、4000吨钴金属的湿法化学冶炼基地。
中长期来看,我们预计2020-2025年,供给端原生钴年均复合增速或达到9.6%,但2021-2022年供应量增幅主要系mutanda复产,未来核心跟踪红土镍矿项目和回收钴放量进度。预计2020-2025年,红土镍矿伴生钴供应量年均复合增速为18.3%,供应量将从1.96万吨提升至4.54万吨;硫化镍矿伴生钴年均复合增速为0.4%,供应量将从1.59万吨小幅增至1.63万吨。
2020-2021年原生钴供给增速或恢复正增长,伴随嘉能可Mutanda矿山2021年底复产,供给增速有望达到高点,但随之过后增速仍将继续大幅回落,未来最值得密切跟踪的供应主要集中于KCC的扩产、Mutanda的复产、Chemaf、万宝矿业、RTR扩产、Deziwa、中资民采矿和未来印尼红土镍矿湿法伴随钴等项目,尤其是随着中资企业,如华友钴业、格林美等在印尼布*的镍项目大规模投产,伴生钴产量将随之显著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短期钴需求主要分布在电池领域,尤其是在3C电池领域。根据我们深度的需求拆分模型来看:预计2021年,锂电池领域占全球钴需求比例为60%,其余高温合金(14%)、硬质合金(6%)、硬面材料(3%)、陶瓷(4%)、催化剂(5%)、磁性材料(2%)、轮胎/催干剂(3%)和其他领域(3%)等。细分来看,锂电池板块分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动力锂电池(35%)和3C消费电子领域的非动力电池(65%),目前非动力电池仍为的需求的主导项,而非动力电池部分的需求占比中手机(57%)、笔记本电脑(18%)、平板电脑(9%)、锂电池储能(4%)和其他3C产品(12%)。
消费电池端,钴酸锂需求表现略低于预期,不过随着5G换机潮到来以及新型电子产品需求放量,下游对钴酸锂的需求有望稳定增长。2021前9月,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49亿部,同比增幅收窄至10.2%,其中Q3出货量7442万部,同比增加2.6%,在Q3手机销售的旺季,却出现了出货量预期下调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供给端受限导致的。
动力电池端,尽管高镍三元渗透率呈现上升趋势,但前驱体整体市场空间成长性较高,整体用钴量或持续提升。2021年,欧美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幅增长,中国具备较强三元材料和前驱体出口能力,欧美市场需求带动国产三元前驱体出口同比明显提升。GGII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为42万吨,同比增长25.7%,2020年国内三元前驱体出货量33万吨,同比增长32.5%。据GGII预测,到2025年,全球
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单位用钴量确实或将下滑,但整体用钴量仍将提升。充分考虑到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CTP技术带动磷酸铁锂“返潮”、高镍化是三元正极材料发展和未来高镍正极也将会低钴化的三个发展趋势,我们预计三元材料中NCA/NCM811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30%大幅提高到2025年的77%;除此之外,考虑到三元正极材料未来的技术进步,NCMA等四元高镍正极材料的出现,假设2022年后,未来高镍正极材料单位材料对钴的需求量呈现年均复合降速达10%左右。2020-2025年,预计全新新能源汽车的单车用钴量年均复合降速达到10.1%,但动力电池领域对钴需求量的年均复合增速仍将达到24.2%,从2.1万吨→6.23万吨。
我们预计,2020-2025年,非动力电池领域对钴的需求量或从5.57万吨大幅提升至8.88万吨,年均复合增速或为9.8%,主要集中于手机领域。细分来看,预计手机的用钴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1.3%,从2.83万吨→4.84万吨;TWS全套和电子烟作为新兴的3C消费电子需求,或将为2021年带来0.20万吨新增量,且年均需求复合增速高达33.3%;锂电池储能装机量或迎来高速增长,国内虽采用磷酸铁锂,但海外依旧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主导,预计用钴需求的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6.3%,从0.17万吨→0.55万吨;除此之外,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在出货量增长的背景下也或有一定增长。
从供需平衡来看,未来供给端整体可观。由于2021年底嘉能可Mutanda现有产能部分释放,2022年供需过剩或进一步扩大到7782吨,同时考虑到印尼红土镍矿湿法项目在2022年-2023年产能集中释放,2023年钴供给仍超过需求6329吨,同时我们预期2024-2025年,预计供给端Kisanfu开始投产,2024/2025年钴产量为3000/8000吨,但在需求增长下,供需情况逐渐改善。
目前红土镍矿资源对应的主要开发工艺包括火法、湿法两类,(1)火法工艺:主要包括镍铁工艺,镍锍工艺(高冰镍),适用于处理镍品位相对较高的腐殖土型红土镍矿;(2)湿法工艺:主要适用于褐铁矿型红土镍矿和含镁量较低的硅镁镍矿,进一步细分技术路径包括①还原焙烧-氨浸工艺、②硫酸常压浸出工艺、③加压浸出工艺三种,高压酸浸(HPAL)工艺在红土镍矿湿法冶炼技术中的地位在进一步抬升。
另一方面,在高压酸浸HPAL工艺基础上又衍生出强化高压酸浸(EHPAL)工艺,利用高压酸浸残渣浸出含镁较高的残积矿;除浸出过程不同外,后续处理工艺均与高压酸浸工艺相同。
RKEF工艺的主要特点及优势分别为原料适应性强、镍铁品位高,有害元素少、环保节能。
原料适应性强:可适用镁质硅酸盐矿和含铁不高于30%的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以及中间型矿;最适合使用湿法工艺难以处理的高镁低铁红土镍矿石。
镍铁品位高,有害元素少:同样的矿石,RKEF工艺生产的镍铁品位高于高炉法和“烧结矿-矿热炉”工艺;该工艺的脱硫和转炉精炼工序能够将镍铁的有害元素降低到ISO6501标准所要求的范围内,为炼钢用户所欢迎。
环保节能:原料水分较多,料场和筛分破碎运输的过程中不产生粉尘;回转窑烟气余热可回收蒸汽用于发电,经过烟气脱硫满足环保要求后排入大气,回转窑和矿热炉烟尘返回料场;矿热炉煤气经除尘后送回转窑作燃料;炉渣水淬后成为建筑工业原材料;转炉烟气余热回收蒸汽;煤气回收利用;炉渣磁选回炉;尾渣可铺路或制作水泥;从含水炉料进入回转窑直到矿热炉出铁出渣的整个过程产中,炉料处于全封闭,环保节能。
经济性对比:假设终端产品均为硫酸镍,红土镍矿HPAL-硫酸镍的生产工艺经济性>红土镍矿RKEF-镍铁-高冰镍-硫酸镍>硫化镍矿-高冰镍-硫酸镍。
具体来看,红土镍矿使用RKEF生产含镍生铁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料(53%)、电费(16%)、人工(7%)、燃碳(8%)、辅料(3-5%)等几方面构成,其中原料及电费成本占据总成本69%。RKEF工艺生产含镍生铁的现金成本约为7000-8000美金/吨,完全成本不超过10000美金/吨。(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红土镍矿使用HPAL生产MHP的生产成本主要由原料(褐铁矿)、辅料(浓硫酸、石灰石、石灰、氢氧化钠溶液、絮凝剂、硫磺、高压蒸汽)等几方面构成,此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需要使用深海填满或尾矿库的方式进行处理。根据融智有色及公司年报,中冶瑞木HPAL项目的现金成本约为6000-7000美金/吨,MOA的现金成本约为8000-8500美金/吨。
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包括:废旧电池报废回收—原料再制造—材料再制造—电池组再制造—再使用—梯级利用。锂电池回收再利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对符合能量衰减程度的退役电池进行梯次利用;2)对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电池进行再生利用,回收其中的镍、钴、锰、锂等材料,或对再生后的电池材料进行修复,进而提升回收价值。其中,电池中可回收的金属元素包括锂、钴、镍等,以钴酸锂电池为例,锂、钴含量达到2.7%、22.8%,具有丰富的回收价值。
国内方面,政策助推锂电池回收市场发展。从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等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动力电池回收法律法规和标准来看,国家对锂电池回收领域相当关注,这极大推动了锂电池的回收利用。近日,工信部表示将加快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立法,完善监管措施等,从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布*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业务。华友钴业积极布*锂电池循环回收业务,成立了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和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目前具备年处理废旧电池料6.5万吨产能。赣锋锂业旗下循环科技于2020年入选国家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第二批名单,循环科技的退役锂电池拆解及金属综合回收项目已形成34000吨的回收处理能力,未来将扩大三元前驱体项目的产能。
格林美在2003年启动废电池回收业务,18年来投资建设废旧电池与钴镍钨锗铟等稀有金属废物完整回收,建成中国最大超细钴镍粉末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钨资源回收基地、世界最大的锗回收基地、中国核心锂离子动力电池钴镍原料制造基地,计划到2025年,动力电池回收超25万/年的新能源材料业务发布目标。宁德时代已在湖北省宜昌市投资建设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涉及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等功能,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320亿元。特斯拉在其官网推出了电池回收服务,提醒客户不得随意处置其所购买的特斯拉车辆上的任何动力电池,公司将会把回收的锂电池交给专业的工厂去处理,保证绝不做填埋焚烧,并且可以实现100%的回收利用。
高纯石英砂对选矿以及制备工艺要求高,全球仅3家具备量产能力。一方面依赖于制备技术的改进;另一方面是对原料产出地的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矿石开采程序、制备工艺以及检测与质量控制等工艺的把握。高纯石英原料评价与选择的技术壁垒较高,全球能批量化生产高纯石英砂的企业仅有三家:尤尼明、挪威TQC和石英股份。国内企业半导体用高纯石英砂需外购。半导体石英材料制备所用石英砂需通过半导体设备商的认证,目前,全球主要半导体石英玻璃材料供应商均使用尤尼明和挪威TQC公司生产的高纯石英砂。单晶PERC电池仍处于扩产潮,短期单晶硅片形成供需缺口,此将为高纯石英砂下游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高端石英玻璃市场(尤其是以半导体、光通讯为主的电子级石英玻璃市场),主要还是由贺利氏、迈图、东曹、昆希等海外龙头企业掌握。据IBISWorld统计,贺利氏、迈图、东曹2013年的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合计超过60%,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内的石英龙头即为菲利华、石英股份。
通过半导体设备商的认证后,才能进入主流供应体系:石英产品属于半导体工艺中的关键耗材,半导体设备厂商会对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材料厂商和石英器件加工商进行资质认证产品认证通过与否为下游是否能够大规模放量,提升渗透率的核心要素。目前,全球仅6家石英玻璃材料企业通过日本东京电子技术认证(TEL),菲利华、石英股份认证的分别是低温、高温领域。
石英材料应用在半导体行业最关键的硅片和晶圆制造环节;刻蚀要求耐腐蚀,扩散则要求耐高温。1)集成电路刻蚀环节必须使用耐腐蚀性的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品。2)扩散属于高温领域,要求石英材料耐高温。据贺利氏披露,卧式炉的扩散、氧化和退火工序需要在高温环境下(>1150℃)也能保持温度稳定性能的特种石英材料。
半导体行业或将迎来国内进口替代需求,预计2022年半导体石英市场空间约262亿元。1)中国半导体销售占比逐年提高。电子级石英产品是半导体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发展将直接带动电子级石英产品的发展;2)国内石英材料价格更低,2014年H1,国产和进口石英锭用石英砂价格分别为17.7和66.6元/公斤,进口料价格是国产料的3.8倍,国产石英材料价格优势明显。
靶材行业有两大核心壁垒:技术与认证。1)技术壁垒:提纯技术与制备工艺难获取、难突破,中短期护城河明显。我国企业靶材领域进入较晚,前期技术被海外垄断,导致技术壁垒存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细分领域的逐步攻破,壁垒将逐步淡化。2)认证壁垒:认证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认证模式各异、多采用供货商份额制。
进口靶材免税结束,国内靶材龙头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18年底进口靶材免税期结束,打开国内靶材国产替代可能。
国家大基金从产业整合和资金扶持,双角度力挺国产替代。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的设立推动本土半导体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在此带动下,地方**纷纷提出或已成立子基金。大基金的设立满足战略性产业对长期投资的要求,又利用基金机制有效避免了国家直接拨款或直接投资等传统支持方式带来的弊端。
大基金二期加码上游材料,靶材等核心材料或将受益。从具体实施来看,大基金一期的投资主要侧重在制造端扶持,对上游材料的占比过低,而大基金二期委托深创投成立了新材料基金,注册资本275亿元,占比提升至13.5%。
预计2023年智能手机用靶材的市场空间为11.03亿美金。以5G智能手机更换潮为例,5G手机用内存芯片、基芯片、CPU成本是4G手机的2.85倍,其中5G手机内存芯片成本为85.4美金,而4G手机内存芯片平均成本仅为59美金。根据IDC预测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5G单机芯片成本耗费(174.4美金),预计单智能手机一项,2023年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1.03亿美金,近三年复合增速为15.24%高于手机出货量的复合增速(5.20%)。
预计2023年显示面板用靶材的市场空间将达到51.20亿美元。随着OLED变革的逐步深入,大厂纷纷加入柔性变革中。未来OLED渗透率将逐步提高。随着三星、LG等大厂逐步出清LCD产能的规划,也一再验证OLED正在掀起的行业变革潮,未来3年的渗透率有望逐步提升至62%,假定市场用面板均为5.75寸,随着OLED渗透率的提升,预计未来3年显示面板用靶材将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预计2023年显示面板用靶材的市场空间将达到51.20亿美金。
预计2023年全球太阳能用靶材市场空间预计为44.18亿美元。美国、印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多国持续加码可再生能源,制定光伏装机量鼓励政策,未来5年海外政策驱动明显。国内尽管光伏补贴在退坡,但近年来光伏安装费用一直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补贴的下降,并没有影响光伏装机量的持续增长。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保守预测,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有望达到179GW,太阳能用靶材市场空间预计为44.18亿美元。
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是屹立于金字塔尖的尖端工业材料。目前,其最大的应用还是航空航天领域,占总使用量的55%,其次是电力领域(20%)和机械领域(10%)。从市场规模上来看,全球每年消费高温合金材料约28万吨,单位价值量远高于其他钢材,可谓“屹立于金字塔尖的尖端工业材料”。
高温合金的行业核心壁垒主要有两个:1)成分:高温合金一般含有多种的稀有、难熔金属,其成本占比直接决定了熔炼结果和后续的工序。同时后续的工艺加工设备也决定了产品最终的品质,通过定向凝固柱晶合金和单晶合金工艺技术提高材料的高温强度;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减少合金元素的偏析和提高材料强度等。2)工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工艺对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愈发重要,新兴工艺方面,定向凝固、单晶合金、粉末冶金、机械合金化、陶瓷过滤、等温锻造等新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对高温合金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行业还存在高温合金认证壁垒高,客户粘性强。军品的认证周期很长、审核严格。客户对产品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转换成本也高,一旦选定供应商后,不会轻易更换,因此客户粘性也较强。
美国在高温合金领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壁垒等限制因素,全球范围内高温合金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美国、俄罗斯、英法德、日本和中国。美国在高温合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能够生产航空发动机所需高温合金的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以及其他生产特钢和高温合金等佳能-穆斯克贡公司、汉因斯·司泰特公司、国际因科合金公司等。其他发达国家同样具备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司。
我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较先进技术装备的生产基地。我国高温合金的研究始于1956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发生产体系,主要由特钢生产厂和研发单位转型企业组成。特钢生产厂主要代表有抚顺特钢、宝钢特钢等,主要生产批量较大、结构简单的合金板材、锻件等。科研单位转型企业主要有钢研高纳、北京航发院等,主要生产较小批量、结构复杂的高端产品。
我国高温合金领域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1)高温合金牌号众多、年产量较低且成本较高、成材率低。我国已研发的高温合金牌号多达200余种,但每种牌号年产量较小,不易形成规模优势。生产过程中,洗炉数占总炉数的比例较高,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且产品缺乏质量稳定性研究,成材率低。此外,国外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返回料回收体系及配套系统,回收使用率达70%,而我国在这方面仍然缺失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低成本高温合金制造产业的发展。
2)我国高温合金生产质量不佳,与美国同类产品仍有不小的差距。冶金质量和性能上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夹杂物含量较高、成分控制波动范围宽、冶金缺陷出现概率高、棒材内部残余应力大等方面。高温合金材料生产链较长,原材料价格高,工艺研究耗资大,目前我国各项工艺参数未达到最佳,因此,目前我国50%左右的产品仍依赖进口坯料。
3)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集中于单晶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粉末高温合金和镍基高温合金。
预计未来高温合金需求稳步增长。航空领域军用需求旺盛,民用空间巨大,燃气轮机领域替代空间大。此外,预计汽车涡轮增压器、核电、玻璃制造、冶金、医疗器械等领域需求也将逐步增长。
预计未来军用需求旺盛,民用空间巨大。高温合金材料的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在先进发动机中这一比例超过50%甚至更多。我们预计未来军用需求旺盛,民用空间巨大。(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民用航空领域对高温合金需求预测:考虑替代,预计未来20年高温合金需求16万吨。根据中国商飞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预计2019-2038年,中国将新增飞机7630架,其中宽体干线飞机1460架,窄体干线飞机5168架,支线飞机1002架。考虑到干线飞机如波音和空客系列依赖进口,只有支线飞机和C919可以国内供货。因此我们假设双通道飞机中C919预计未来20年的量达到1000架,支线飞机(ARJ21、新舟600等)的需求达到1000架,预计民用航空对高温合金的需求量将达到3.2万吨。若国内在大飞机领域获得突破,能够抢占部分波音、空客订单,未来对高温合金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若考虑全部7630架新增飞机,单机装备发动机2台/架,则对应高温合金需求超过8万吨,考虑更换需求20年/次,对应高温合金需求16万吨。
燃气轮机是高温合金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其结构及原理都与航空发动机类似。由于燃气轮机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到100000~200000千瓦,效率高达60%,广泛用于发电、船舶动力和机械驱动等。由于燃气轮机喷射到叶轮上的气体温度高达1300℃,因此叶轮需要用高温合金来制造。
汽车废气增压器涡轮也是高温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领域。汽车涡轮增压器用高温合金需求预计在5000吨以上,随着人均汽车保有量提升和涡轮增压发动机配置比例提高,该领域高温合金需求有望稳步增长。2020年国内汽车产量2532万辆,国内汽车上配置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例相对较低,按照每万辆汽车使用高温合金2吨计算,对应汽车涡轮发动机的高温合金需求约在5000吨以上。考虑到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仍有提升空间,同时汽车上配置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例有望提高,则对应汽车领域用高温合金需求仍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核电用高温合金包括燃料元件包壳材料、结构材料和燃料棒定位格架,高温气体炉热交换器等,均是其他材料难以代替的。根据钢研高纳招股说明书,一座60万千瓦的核电站堆芯约需要各类核级用管600多吨。以一年建设6座核电站计,对应每年核电用高温合金需求3600吨。
两机”国产化有望提速,未来“中国心”跳动铿锵有力。伴随着“两机”(飞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专项的启动和中国航发于2016年中成立,军用和民用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等配套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发动机产业更是提高到了国家层次,摆脱对飞机的依附,有望从体制上改善航空发动机发展环境,并且整合国内优势资源,突破大飞机“心脏”问题。随着“十三五”步入最后一年,“两机”国产化进程也有望提速。我国高温合金需求成长性明确,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国内企业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国产替代空间将打开,国内优秀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钛产业链较为复杂,金属钛材的要求较高。金属钛生产的来源可以分为金红石、钛铁矿两种矿物。目前的主流生产方法是采用kroll法,包括三大流程:氯化、精制、镁还原。氯化工艺主要是通过富钛料(高钛渣或者金红石)和氯气在氯化炉内发生反应,生成粗四氯化钛气体,该气体经过提纯后得到精四氯化钛,然后在还原蒸馏炉内由镁还原制备海绵钛。这一工艺相对成熟、产能高、产品质量优、三废排放少,但是也存在流程长、工序多、设备复杂、反应温度高、腐蚀强等缺点,生产投入也较高。
材应用领域广泛,但全球的钛材消费主要集中在航空领域。钛材具有密度低、耐腐蚀、强度高等优良特性,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航空航天、建筑、医疗、工业、日用品等。全球来看,有近一半的钛材用于航空领域,而约43%则用于工业领域。相比之下,中国的钛材消费则相对集中在化工领域,航空领域占比只有15%。
当前我国军用飞机与世界先进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中国各型军用飞机的保有量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若要达到美国空军当前水平,未来几年中国军用飞机服役数目将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军用飞机的升级换代,以及国家对于军费支出的增加,国防军工对于高端钛合金的需求也会逐步稳定增长。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对飞机机身上钛合金的用量不断增加。在军用飞机领域,钛合金的用量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美国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上的钛合金用量也不断增高,F/A-22钛用量达到了41%,为目前钛用量最高的飞机。我国一些飞机的机体结构中钛合金用量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飞机机身钛含量超过20%。
我国军用飞机数量存在较大增长潜力,军用高端钛合金材料空间巨大。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周边海域纷争不断,积极推进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国军费支出持续增长,2008年中国军费预算支出为4,099亿元,2020年增至12,6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81%,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对军用飞机特别是新型战机的需求巨大。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三代、四代战机装备量将快速提升。
竞合关系下,西部超导和宝钛股份有望共同成长。对于高端钛合金领域,西部超导主要产品是棒材(TC4、TA15、TC18、TC4-DT、TC21)和丝材,宝钛股份主要专供板材(TC4)和管材,双方存在明确的竞合关系,有望在市场扩容的情况下,共同成长。
战斗机升级+民用机型量产,高端钛合金业务有望迎来高光时刻。由于公司专注高端钛合金市场,随着第三代战斗机向第四代战斗机转型,J-20和运-20进入量产期,公司高端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叠加第四代军用战机钛合金价值量、规划数量较老机型有所提高,公司军用高端钛合金市场供应量及份额均不断提升。除此,民用机型ARJ21、C919、C929等逐次量产,有望在军用升级+民用量产的拉动下,高端钛合金业务有望逐渐成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宝钢涨价通知?
涨价通知如下:
经研究决定,宝钢股份板材内销价格2023年1月份在2022年12月份基础上调整公告如下(以下除特殊注明外,均为不含税):
一、热轧
基价上调200元/吨。
二、厚板
基价上调50元/吨。
三、酸洗
软钢、搪瓷钢、覆铜覆铝基价上调150元/吨,其它不变。
四、普冷
1、基价上调150元/吨,汽车钢钢级价差调整见1月份价格表。
2、季度定价产品高端电池钢一季度基价不变。
五、热镀锌、低铝锌铝镁
基价上调150元/吨,汽车钢钢级价差调整见1月份价格表。
六、电镀锌
基价上调150元/吨,汽车钢钢级价差调整见1月份价格表。
七、镀铝锌
基价上调50元/吨。
八、高铝锌铝镁、中铝锌铝镁
基价上调50元/吨。
九、彩涂
基价上调50元/吨。
十、无取向硅钢
中低牌号基价上调150元/吨,高效、高牌号基价不变。
宝钢现在多少钱急需
截止指6.18号收盘,宝钢股份价位是:6.63,涨幅1.07%。
宝武集团径兼并山东钢铁
宝武集团兼并山东钢铁?2021年1月28日消息,山东钢铁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预计在春节后或有正式消息落地。山钢的加入,一方面将为宝武集团在北方的产能扩张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山钢旗下永锋钢铁等参股产能的加入,也将对宝武集团丰富产品结构,推进企业混改起到关键性作用。“大概十天前,山钢就已经确认会并入宝武集团了。”一位消息人士告诉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宝钢股份2022年1月份期货价格(明天宝钢股份走势?请高手分析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