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发展符号感。

2.从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学习和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及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化任意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一般形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字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的确定

一、简要回顾,方程思想

简要回顾方程知识,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大致思路:

体会感悟:往往解决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等量关系;解决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则需要建立两个等量关系。……

1.某校要在校园内墙边的空地上修建一个平面图为矩形的存车处,要求存车处的一面靠墙(墙长15m,如图中AB所示),另外三面用90m的铁栅栏围起来,并在与AB垂直的一边上开一道2m宽的门。如果矩形存车处的面积为480m2,请以矩形一边长为未知数列方程。

提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如何设未知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让每个小组说出他们所列的方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更正

提问:你们列的方程一样么?为什么?将所列的方程进行整理看看现在结果一样么?学生整理得出两个方程分别为:x2-92x+960=0和x2-46x+240=0

提问:x2-92x+960=0和x2-46x+240=0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小组讨论片刻,说出自己的认识,如都是整式方程,都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都是2等。

2.某住宅小区准备开辟一块面积为600m2的矩形绿地,要求长比宽多10m,设绿地宽为xm,请你列出关于x的方程。

3.如图,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由勾股定理可知,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m,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m,那么滑动后梯子底端距墙_______________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面的几个素材中可以看出,这类方程在生活中大量出现,上面的方程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为ax?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不等于0)

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

1.自己编拟一元二次方程,并指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课本P32练习1、2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

课本P32习题1、2、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以一元二次式进行配方。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觉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利用配方法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系数化1进行适当变形后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一)活动1:提出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

(二)活动2:温故知新

1.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9=2

设计意图:第一题为口答题,复习完全平方公式,旨在引出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活动3: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31---P32思考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教材问题2,所列出的方程x2+6x-16=0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能解吗?

2.怎样解方程x2+6x-16=0?看教材框图,能理解框图中的每一步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师生间也可交流。)

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

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a2±2ab+b2=(a±b)2。

注意:9=(),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出配方的关键是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式来解方程的思想

(四)活动4:例题学习

例(教材P33例1)解下列方程:(1)x-8x+1=0(2)2x+1=-3x(3)3x2-6x+4=0教师要选择例题书写解题过程,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交流与点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把二次项系数化成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2)移项,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取方程的解。设计意图:牢牢把握通过配方将原方程变为(mx+n)2=p的形式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教材P34练习1(做在课本上,学生口答)

2.教材P34练习2师生行为:对于第二题根据时间可以分两组完成,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四、归纳与小结:

1.理解配方法解方程的含义。

3.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注意每一步的易错点。

4.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想:“降次”由二次降为一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学生自己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

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

①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②相信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

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

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学生我只要求认真理解并巩固“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课堂反应,我还在知识拓宽方面加以提示:因为完全平方式的值定是非负数,故若在说明某一多项式是否为非负数时,可采用配方法来证,这样对有些善于钻研思考的同学来说,在有关配方法的应用和探究方面,为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后期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5、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

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1)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方程解的合理性解释,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

1.重点

本节课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基本概念,学习方程的基本解法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最后一节的实践与探索,都是为了给与学生都创造一些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从实际情景寻找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1.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步骤一样.

我们先来解一些具体的题目,然后总结一些规律或应注意事项.

1.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②提示:先利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1)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月利润增长百分率?

【点评】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月利润增长百分率=月增利润/月利润

例8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分析:若一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一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1-x)倍,即56(1-x);第二次降价的百分率仍为31.5x,则第二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56(1-x)的(1-x)倍。

解:设平均降价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56(1-x)2=31.5

x1=1.75,x2=0.25

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1=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要求的是x=0.25=25%

某*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友情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①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②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③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1.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2.为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03年植树400棵,计划到2005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求此校植树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1.某超市一月份的营业额为1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80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应为()

2.某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两年内植树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2万亩,若设植树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根据题意列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4.某小组计划在一季度每月生产100台机器部件,二月份开始每月实际产量都超过前月的产量,结果一季度超产20%,求二,三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1%)

5.某钢铁厂今年一月份的某种钢产量是5000吨,此后每月比上个月产量提高的百分数相同,且三月份比二月份的产量多1200吨,求这个相同的百分数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交点的横坐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交点的横坐标.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学生交流:(1)h与t的关系式是h=-5t2+v0t+h0,其中的v0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0=0.把v0,h0带入上式即可求出h与t的关系式h=-5t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5t2+v0t+h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8时小球落地.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与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②y=x2-2x+1③y=x2-2x+2的图像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轴有两个交点(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2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5.已知抛物线y=-2(x+1)2+8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5t2+v0t+h0中v0为40m/s,h0=0,h=60m,代入上式得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B(x2,0)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1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1、配方训练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

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500=907500(斤)=90.75(万斤).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C.(1+x)2=1.2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移项,得:4x2-26x+22=0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教材P32练习1、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2-8+17)x2+2x+1=0,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2-8+17≠0即可.

证明:2-8+17=(-4)2+1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1、构建本章的部分知识框图。

1、通过对本章方程解法的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一、创设情境

问题:本章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构建本章部分知识框图)

1、复习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3、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7x+3=0.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二、交流展示:

刚才我们已经利用配方法求解了一元二次方程,那你能否利用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解方程ax2+bx+c=0(a≠0)呢?

三、互动探究: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因此,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条件下,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

注:(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在确定a、b、c时,需注意符号.

(2)在运用求根公式求解时,应先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求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就不必再代入公式计算了.

四、精讲点拨:

例1、课本例题

总结:其一般步骤是:

(3)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直代入求根公式,求出的值,最后写出方程的根.

例2、解方程:

五、纠正反馈:

六、迁移应用:

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拓展应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则;

一、教学目标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1)观察下列方程: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且c≠0.

(1)必做题P4习题1.1A组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什么意思?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是△=b^2-4aca,b,c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0说明方程有两个不同实数解,△=0说明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数解,△<0说明方程无实数解。

c语言一元二次方程求根程序

c语言一元二次方程求根程序:手动输入三个系数,分别代表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判断输入的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如果为0,提示“输入的第一个值不合法,请重新输入!”。如果二次项系数不为0,利用根的判别式,计算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根。如果判别式Δ>=0,代表方程有两个根,输出根。如果Δ,提示“方程无根”。c语言一元二次方程求根程序算法的构思过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ax^2+bx+c=0。我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有解(根)的充要条件是:b^2-4ac>=0。如果不满足此关系式,那么方程无解。接着当方程有解的时候又出现了两种情况。有两个重根(大小相等的根)或者两个大小不等的根,为了是程序更加完善还要考虑到a=0的情况,即此时不能看做一元二次方程而只能将其看作一元一次方程,本程序运用求根公式来实现功能。

一元二次方程中一根指的是什么?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使这个一元二次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化成一般形式ax²+bx+c=0(a≠0)。其中ax²叫作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叫作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叫作常数项。

初等数学复习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_单实根和重实根的区别-CSDN博客

《概率论》1.2第5题如是:

看到这个题,也是没有思路,数学都忘光了。并且,这些都是初中的内容。

从题目应该可以看出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但如何解呢?

单根是指特征方程只有一个单实根,即只有一个实数解.重根是指特征方程的解中有相等的根,那么相等的根就称为方程的一个重根.这些都是微积分里面概念。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即韦达定理),我们可以求方程的根,也可以求一些对称式的值,在求值时尽量将所求的式子转化成反由x1+X2项,X1X2项和常数项组成的式子,然后由定理代入求值即可。

因式分解法的理论依据是:若两个因式的乘积等于0,那么这两个因式中至少有一个等于0,即:若ab=0,则a=0或b=0。

②公式法,主要公式有: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二次三项式可通过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小洛-Iot:确实这个解决了问题,可以正常编译了感谢感谢

m0_70438957:字母顺序是4312,为怎么输出顺序是3421呢?这个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一直没有搞懂。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内容: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2.本章知识结构图:

3.教学目标:

(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的思想,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掌握配方法、直接开平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本章学习的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分析方程的特点并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法;

(2)实际背景问题的等量分析,设元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即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尽管已经有了运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问题的经验,但由于实际问题涉及的内容广泛,有的背景学生不熟悉,有的问题数量关系复杂,不易找出等量关系。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的联系,再次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因而方程教学关注方程的建模过程。教科书的第1节就是想通过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当然,在教学中除教科书第1节、第5节提供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更为丰富、贴近学生的现实情景,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在经历多次这样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采用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的方法,而应通过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先独立探索解法,并相互交流。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教学中,应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学生的解法只要合理,就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的解法。

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的抽象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它们表达了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正如前面所学习过的其他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表达许多实际问题中包含的数量相等关系,因而也可以作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从反映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的角度看,本章与本套教科书前面有关方程的各章是一脉相承的,实际问题情境始终贯穿于本章之中。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化”过程,其中渗透了符号化和数学建模思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首先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分析过程中,借助示意图或表格常常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形象化,把数与形结合起来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思想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种方法都渗透着“转化”思想。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通过“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配方法把方转化成的形式,这是数学形式的转化;而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把方程中的“未知”转化为“已知”。这种思想,学生可以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把“不会”变为“会”,它在将来学习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等知识时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思想。

4.重视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性,突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以及解法中的关键步骤。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且学习了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他们对于解方程的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按照这种思路可以继续考虑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与前面的方程相比,特点在于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新的问题是如何将一元二次转化为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这就是“降次”及“转化”的思想。

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中,应避免过多地求解没有实际背景的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单纯的形式化的重复操练,应注意将知识技能的培养寓于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中只做适当的补充。

三、教学建议:

22.1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1课时,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并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两个;根据方程的根与方程的关系,再次理解代入法。

教学目标:通过实际问题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会将一个整式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指出二次项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及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的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将根代入原方程这种数学方法的理解。

教、学法建议:课前让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关键点:整式方程、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项最高次数为2。

(2)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理解时,一定注意“a≠0”这一条件。

(3)用列举法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对一元二次方程精确求解的一种探索和补充,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尝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注意点:①当a是负值时,一般转化为正数;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的基本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降次。首先通过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认识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然后讨论比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比已变为完全平方式的方程,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以配方法为基础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于是得到公式法。最后讨论因式分解法。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方程,选择合适的解法。

教、学法建议:

(1)直接开平方法:初二已学过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学习时注意由浅入深进行。

(2)配方法:配方法在数学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数学变形,它隐含了创造条件实现化归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很大。在教学中,对配方法和划归思想应充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探索,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道理,结合道理去记忆配方的具体步骤。

(3)公式法:根据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以配方法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求根公式,不可直接抛出公式让学生模仿着用。强调“当”是根据非负而产生的。教学时总结出公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化为一般式;指出a、b、c,带符号;写出求根公式;代入求解。在公式法之后进行归纳,总结根的判别式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三种情况:

(4)因式分解法:新课标已把这部分的内容降要求了,所以,不要再提高复杂度,只要求学生能掌握:三类。当然,有余力的可稍作变式。另外,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简单的十字相乘法一点补充。

第二课时,安排需要整理后方可因式分解类型,及简单的十字相乘法。

(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是中山的补充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知道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及进行简单的应用。

(6)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这是中山的补充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主要让学生知道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及进行简单的应用。

根据中山中考命题的特点,在进行完根的判别式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简单知识的教学之后再上一节习题课,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利用知识解决较为综合的问题。

注意点:

①以解决实际问题背景为线索安排解法学习,方法步骤多由学生归纳总结。

②配方法、公式法都应先判断是否为一般形式,小心符号错误或混淆

③因式分解法没注意方程没有写成A·B=0形式,要讲解原理

④形如:,学生会约分,造成丢根。

⑤对一个方程,应先鼓励学生分析方程特点,对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和应用的习惯。

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重点: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初中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否是2。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课外作业:略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今有户高多于广六尺八寸,两隅相去适一丈,问户高、广各几何?”

大意是说:已知长方形门的高比宽多6尺8寸,门的对角线长1丈,那么门的高和宽各是多少?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8-2x)(5-2x)=18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8-2x)(5-2x)=18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去括号,得:

移项,得:4x2-26x+22=0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

解: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得:2x2+2x-4=0

其中:二次项2x2,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2x,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

教材P32练习1、2

例3.求证:关于x的方程(2-8+17)x2+2x+1=0,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要证明不论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2-8+17≠0即可.

证明:2-8+17=(-4)2+1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1、构建本章的部分知识框图。

1、通过对本章方程解法的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一、创设情境

问题:本章中,我们有哪些收获?(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构建本章部分知识框图)

1、复习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3、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7x+3=0.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二、交流展示:

刚才我们已经利用配方法求解了一元二次方程,那你能否利用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解方程ax2+bx+c=0(a≠0)呢?

三、互动探究: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因此,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条件下,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

注:(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在确定a、b、c时,需注意符号.

(2)在运用求根公式求解时,应先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求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就不必再代入公式计算了.

四、精讲点拨:

例1、课本例题

总结:其一般步骤是:

(3)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直代入求根公式,求出的值,最后写出方程的根.

例2、解方程:

五、纠正反馈:

六、迁移应用:

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拓展应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则;

一、教学目标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1)观察下列方程: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且c≠0.

(1)必做题P4习题1.1A组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一、复习目标:

1、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

2、能熟练应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并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

3、能灵活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难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知识回顾: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有:

3、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怎样判断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请举例说明。

四、例题解析:

例1、填空

1、当m时,关于x的.方程(m-1)+5+mx=0是一元二次方程.

2、方程(m2-1)x2+(m-1)x+1=0,当m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例3、1、新竹文具店以16元/支的价格购进一批钢笔,根据市场调查,如果以20元/支的价格销售,每月可以售出200支;而这种钢笔的售价每上涨1元就少卖10支.现在商店店主希望销售该种钢笔月利润为1350元,则该种钢笔该如何涨价?此时店主该进货多少?

2、如图,在Rt△ACB中,∠C=90°,AC=6m,BC=8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教学目标: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难点: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实际例子引入:列出的方程分别为X-7x+8=0,(X-7)(X+1)=89,X+8X-9=0

由学生说出这几个方程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个未知数、最高次2次、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形如aX+bX+c=0)

任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一般形式,注意二次项系数不为零

3:讲解例子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讲解例子

6: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会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般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经历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情境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温故而知新,我们都学过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方程组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通用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