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回收两分纸币价格表(一九五三年的一分、二分和伍分的无号纸币目前值多少钱?)

一九五三年的一分、二分和伍分的无号纸币目前值多少钱?

1953年的一分.二分.伍分纸币有二种版夲.一种是罗马字后面带有***数字的,称为长号码

另外一种是大约83年再版的,只有罗马数字,后面沒有***数字的,二罗码.三罗码俗称无号码

像只有罗马号与罗马号带***数字的二者相差巨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一分.二分.伍分纸币的当今市场行情,仅供大家参考。

全新品相的一分罗马号纸币为2元左右,贰分无号纸币为4元左右,伍分无号纸币为8元左右。

罗马号带***数字的一分纸币为80元左右,贰分为120元左右,伍分为230元左右。

以上都是全新单张的价格,旧的纸币要低许多。

欢迎广大收藏爱好者交流,广交天天下藏友.

关照鬼谷子艺术,带你发现身边的财富。

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价格是多少?(内附价格表)

↑点击上方“韩哥爱收藏”关注我们

在四套旧版纸币中,第二套人民币由于退市久远,目前第二套人民币市场价值持续居高不下。第二套人民币中一分二分钱纸币受到关注,一分二分钱纸币收藏前景被大家所看好。那么,你了解过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价格表吗?你知道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值多少钱吗?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价格表,一起来看看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值多少钱吧。

 

1953年1分,它的主色调为黄色,主景是一辆汽车,它分为三罗马7号码、无号码的三罗马和二罗马三种。无号码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第二套人民币1分纸币出现了零币短缺的问题之后。

 

1953年2分纸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分为两种版本。一版是1953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票面有三个罗马冠字和七位***数字的长号码纸币,原版的长号码纸币存世量稀少。

 

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值多少钱?一分二分钱纸币回收价格表:

 

我国一分纸币分为81版和53版,81版本的一份纸币是53版本的补充,53版的一分纸币现在的数量很少很少,而且价格也远高于于81版的一份纸币。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凑齐一套五分、一分、两分的纸币,将其能够整体出售,一般的市场价是在3000元以上。

 

因此,对于纸币收藏爱好者来说,在了解一分钱纸币价格之前,还要了解,到底哪个版本才值得收藏。1953年版的分币,有两种版别,下面是详细介绍和最新1953年一分钱纸币价格:单张的五三年版本的一分纸币,价格是在200元左右。至于81版本的一分纸币,市场价格就没有那么高了,一般是在几十元左右一张。如果集齐了全套,那也仅在三四百元的价格。

 

1953年2分纸币价格最新报价:1953年2分纸币分两种,其中一种是长号码的,正面有三位罗马冠字和七位数字的编号;第二种是号码的。从品相来说,品相是任何纸币的“命根子”,是决定着1953年二分纸币价格的首要因素,一款纸币的品相不一样,其价格也会相差很多,甚至,品相差的纸币是没有价值。

 

1953年2分纸币属于第二套人民币,分为两种版本。一版是1953年3月1日开始发行的,票面有三个罗马冠字和七位***数字的长号码纸币,原版的长号码纸币存世量稀少,一张的市场价格在200元左右。

 

就存世量而言,1953年2分长号码纸币的存世量是比较少的,具有收藏价值,价格在一百元左右。不过1953年2分无号码纸币则因是80年代再版印制的,1953年二分纸币价格还是相当于面值,不具有收藏价值。

爱好:钱币邮票

作者:韩哥

本文大概

1028

读完共需

3

分钟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历史推荐

●目前1分2分5分八连体钞价格值多少钱?网友说值一个月的工资,发了!

●201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20图格里克ACG评级68EPQ冠号AJ779049410366593

●建国40周年纪念币,银盾68M高分,原光卷拆评级

●目前四版币8005值多少钱一张?到底值不值得收藏?

口袋书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网站

一、课程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一,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总体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学科。具体来讲,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收入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以期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投资者和企业等微观行为主体提供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知识。

本课程是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宏观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活动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总产出)、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以解决整个社会的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问题的学问。宏观经济学的重点和中心是国民收人(总产出)决定理论。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整个宏观经济学又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内容:(一)运用国民收人决定理论分析宏观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四个重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这些内容是以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为基础来建立各种具体的理论: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这些就构成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二)在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形成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与如何干预经济。宏观经济理论说明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也为如何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宏观经济政策则具体分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及所遇到的问题。(三)把封闭经济的宏观经济分析扩大到开放经济。这是宏观经济学必要的延伸与扩大,因为现实中各国经济都是开放的。要成功地解释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政策,必须考虑到国际经济往来对一国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总产出、失业、物价水平以及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大小及变动。因为一国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就是看这几个总量指标是否理想。

宏观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前提,以定量分析中的总量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流量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由于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因此学习中有许多图形与数学公式。利用图形与数学公式来表述理论内容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本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梁小民编著《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3.任保平、宋宇主编《宏观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

4.[美]N.格里高利·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1999年9月版。

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宏观经济学》(第十八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版。

6.[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国民收入有多少?其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重点是前两个市场。

学习目标:

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所计算的各种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本章第一、二节介绍国民收入核算中各种总量的计算方法与相互关系,第三节是对国民收入核算的分析。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GDP(或GNP)等国民收入核算中有关总量的基本含义,了解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经济的部门构成及其收入恒等关系。

本章的重点包括:

本章的难点:

关键词:GDP;收入法;支出法;四部门经济

知识串讲:

一、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宏观----------国民经济--------总量---------国民收入(最主要的总量)---------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大小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前提)

∴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计算(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学的起点

表1——1:国民收入核算两种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一、五个基本总量

国民收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如下五个基本总量

1.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ofnationalproduct)

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对此概念要作以下几点说明:

据此,可以写出一个计算GNP的公式:

◇一国国民是指一国常住居民。包括:

(3)GN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

◇最终产品:最后可供人们使用的产品

如:居民户使用的洗衣机、水杯、住宅

如:工厂中运货的卡车、生产线上运转的机器设备

◇中间产品: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加工对象的产品

如:用来纺纱的棉花、用来做家具的木板

□为什么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

举例:如表1——2所示。

表1——2:简单经济社会

◇理论上,可以用如下方法:

·区别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然后将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加总

·事实上,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区别是很困难的

如:煤——生活用——最终产品

◇为了摆脱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困难,经济学家们找到了增值法:

·增值法:只计算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表1——3:运用增值法(或生产法)计算GNP的一个案例

此例不仅说明了产出是指增值,或者说产出等于新增价值,而且还说明

(4)GNP是一年内所生产的而不是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以前年份生产的产品——若在本年出售——不计入本年GNP——以前年份计算过了

如:某人花了20万元买了一套旧房……不计入

□当年生产而未出售的那部分最终产品价值要计入当年GNP

可以看成是企业自己暂时购买了自己的这部分产品,叫:企业存货——存货投资

(5)GN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等不计入。

□最终产品:市场交换表现为市场价值——计入GNP

□原因:

◇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才可以把千差万别的产品统一成单一的标准,才有利于统计核算。

□问题:没有通过市场交换的最终产品,无法被计入GNP。

如:医生——女仆——支付工资——女仆创造GNP

2.国民生产净值(NNP:netofdomesticproduct)

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当年固定资产消耗(即折旧)后的余额。

即:只剔除劳动对象转移的价值

这时,在GNP(最终产品)中,还包括固定资产等生产工具转移的价值(折旧)

□“总”与“净”的差异:

◇总:毛附加价值,扣除中间投入的全部价值

◇净:净附加价值,GNP中又扣除资本折旧后的新价值

□举例:美国2001年GNP:101041亿美元

美国2001年NNP:87748亿美元

3.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一个国家一年内国民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

理论依据:全部新价值是由各种要素创造的

◇间接税:

如:营业税、关税等

间接税——产品价格的附加物:既不是任何要素提供,也不为任何要素提供者所得

◇企业转移支付:

□举例:美国2001年NI:81220亿美元

4.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

利润:-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

工资:-社会保险费

□个人也可以从要素收入以外获得一些其他收入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举例:美国2001年PI:86853亿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ominatepersonalincome)

□狭义:NI即上述第3个

□广义:泛指上述五个总量,其中最主要的总量是GNP

□GNP:一国一年内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总和,即:GNP=∑Qi·Pi

□其变动有二:

□为了消除P变动引起的GNP的虚假变动,引入了实际GNP这一概念

□名义GNP:

◇如美国:以当年P计算的名义GNP

经济增长率:8.8%

□实际GNP:

◇不变价格:统计基期的价格

◇如:美国以1972年P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NP

1979年为:14830亿

1980年为:14807亿

□可以表示国民收入的真实变动(实际产量的变动、经济增长率)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一国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二者有区别,主要表现在核算时的统计口径不同:

(2)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一国在一年内创造的财富总量,可以相互换算。

二者的换算关系是: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a)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b)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a)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b)

□GDP比GNP更便于统计:国外净收入数据往往不足

□美国:1991年11月之前,用GNP;之后改用GDP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发达国家:人均GDP大多在两万美元以上(甚至超过3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大多在1千美元以下

如:中国2001年人均GDP为890每元;2008年上升为2770每元(处于中等偏下收入)。

一、GDP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又称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通过核算一个国家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

◇最终产品——为社会各个方面所使用——社会各方面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价值

◇一国一年内最终产品用于:

·**购买(其市场价值=**购买支出)------**购买支出(G)

GDP全社会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全社会购买支出(总需求)

其中:(X-M)为净出口

◇所以称为支出法:从最终产品使用者角度统计其支出得出的。

◇消费(C):指居民个人消费

·包括:耐用消费品支出

·注意:不包括购买、建造住宅的支出(其算投资)

特点:与固定资产一样,长期使用,慢慢消耗

◇投资(I):指厂商增加或更换资本设备的支出。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

存货投资: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固定资产投资又可分为:

重置投资:重新购置已经损耗的资本设备的投资

净投资:新增加资本设备的投资

◇**购买支出(G):各级**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是**支出的一部分。

·**支出:**购买支出

·转移支付、公债利息:不计入GDP,它不是对最终产品的支出

◇净出口(X-M):进出口的差额

·出口(X):国外对本国最终产品的购买支出

·进口(M):本国对国外产品的购买支出

这部分本国收入不是用于对本国最终产品的购买

·净出口:可以为零(进出口相互抵消,外贸收支平衡);

□举例:

□表1——4:2006年中国的支出法GDP及其构成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所以称为:

·收入法:是从要素所有者获得要素收入角度统计得出的

·要素支付法:厂商支付给要素所有者报酬的加总

·成本法:要素所得=成本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等

(4)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工资:劳动者的税前酬金、津贴和福利费等

·利息:指人们给企业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到的收入

·租金: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公司未分配利润

·非公司企业:小企业

特点:自有资金,自我雇佣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的特点: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混在一起

·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不是要素创造的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从统计各个部门的新增价值的角度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所以称为:

·部门法:各部门增加值的加总

·生产法:从生产GDP的角度计算得出

三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相互验证,提高计算准确性

支出法是最基本的方法:美、日等国重视第一种方法

(1)GDP代表了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正因为GDP指标有这些*限性,所以,人们试图对GDP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如“绿色GDP”概念的引入和探讨。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关系

1.什么是两部门经济

由厂商和居民户所组成的经济,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

不考虑实物产品的流动,上述循环即为:

□如果居民户把收入分为:消费——购买商品

□如果厂商:在居民户购买外

□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则为:

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由哪些方面构成呢?

□从总量需求(使用、支出法)角度看:

即:Y=C+I

□从总供给(生产、收入法)的角度看:

即:Y=C+S

即:总需求=总供给

□在两部门经济中:C+I≡C+S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关系

1.什么是三部门经济

◇税收并不完全归**使用:其中一部分用于转移支付

◇**支配的部分为净税收:T=T0-TrT:净税收

T0:全部税收

Tr: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失业救济、贫困补贴

循环条件:不仅:S=I

而且:**收入(税收)=**支出

□总需求(支出法)角度看:

即:Y=C+I+G

据前:总需求≡总供给

即:C+I+G≡C+S+T

其中:(T-G):**储蓄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1.什么是四部门经济

由居民户、厂商、**和国外四种经济部门所组成的经济(开放经济)。

□总需求角度:

国民收入=居民支出+厂商支出+**支出+国外支出

即:Y=C+I+G+(X-M)

(X-M):净出口

□总供给角度:

即:Y=C+S+T+Kr

Kr:本国对国外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助)

□可以进一步转化为:

(M+Kr-X):代表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其中:M:国外得自本国进口的收入

Kr:国外得自本国的转移性支付

X:国外因购买本国商品的支出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哪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问答题: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

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三、简析题: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学习目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本章和下一章是要说明,在假设总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本章是一种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即不考虑总供给和货币市场对总需求的影响。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仅以产品市场为对象,国民收入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决定?理解凯恩斯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宏观经济模型。

本章的重点包括: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难点:乘数概念

关键词: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有效需求

知识串讲:

1.凯恩斯主义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均衡的国民收入和潜在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或产出)。

潜在的国民收入(或产出)是指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国民收入(或产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是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大小及其变动。

3.三个假定前提:

(1)潜在的国民收入不变(即资源和技术都不发生大的变化),分析的是短期;

(2)整个社会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决定产出(或供给,或收入);

(3)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不变,所有厂商都以不变价格提供产品。

既然均衡的国民收入(或产出)是指与总需求相一致的国民收入(或产出),则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得分析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消费、投资等)是如何决定的。

一、消费

影响消费的因素:

凯恩斯认为,决定消费大小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户的收入水平

(1)含义:表示消费与收入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2)公式:C=f(Y)

(3)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消费与收入正相关

(1)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polarityconsumption):

◇含义: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或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

◇公式:APC=C/Y,它一般可以大于1、等于1或小于1。

◇举例:见表2——1所示。

(2)边际消费倾向(MPC:marginalpolarityconsumption):

◇含义: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公式:MPC=△C/△Y,它一般大于0而小于1。

◇举例:见下表。MPC=4/5

表2——1:家户消费表

1001801.8

2002601.3

3003401.13

4004201.054/5

◇凯恩斯认为,MPC会递减可由经验材料证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MPC递减被称为一条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是递减的。

(1)特征:

◇自发消费:由人生存需要决定的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

自发:由人的自然本能决定

◇引致消费: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

(2)表达式:

即:用α代表自发消费,用β代表MPC

(1)特征:

◇长期内:消费倾向基本是一个常数

库兹涅茨:

美国:1869—1938APC:0.84——0.89

MPC:与APC基本相同。

(2)表达式:

或:C=βY

说明: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消费函数为短期函数。

(2)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低

◇**税收政策:实行累进所得税,将富者的部分收入转给贫者,社会消费曲线会上移。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C小

(3)社会消费曲线的形状与家庭消费曲线基本相似

∵Y=C+S储蓄: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1)含义:S与Y间的依存关系

(2)公式:S=f(Y)

由于:S=Y-C

所以:S=Y-C=Y-(α+βY)

(1)平均储蓄倾向(APS:averagepolaritysave):

含义:指平均每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

公式:APS=S/Y,它可以小于零,等于零或大于零。

(2)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polaritysave):

含义: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公式:MPS=△S/△Y,它只能小于1或大于零。

举例:见表2-2所示

表2——2:家户储蓄表

在上例中,MPS是不变的常数,等于4/5,MPS为S的斜率,S为直线。如图2——5所示。

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必然递增。

图示:

□几何表示:

□代数表示:S=-α+(1-β)Y

其中:边际消费倾向β为常数,边际储蓄倾向(1-β)也为常数。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

□公式:

因为:C=α+βY

所以:C+S=α+βY-α+Y-βY=Y

□图2-5所示:

即:MPC+MPS=1

3.根据以上性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可随之确立。

一、分析前提

均衡条件:Y=C+I

4.假定投资为一个常量:I

因为曾假定利率水平不变。这样,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因素就被简化为C。

设:C=α+βY

这样:AD=α+βY+I

在这一公式总,α、I都是固定的量,所以均衡国民收入的大小,主要就取决于β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均衡国民收入的形成可由图2——6说明:

⒈变动的原因:AD的变动ADY=AD

α:长期会由人口增加而增加AD0

I:经常在变,变动很大E1AD2

β:基本常数E0

Y:长期在变E2

□AD的变动如图2——7所示:

图2——7: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

□内容:

节约的悖论:传统观念:节约是好事

经济增长:节约是坏事

□节约悖论存在前提:资源未得到利用

一、解决的问题

□由上节得知:

□现在要问:一定量AD↑——多少Y↑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Y)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总需求的变动量(△AD)之间的比率。

AD的构成:C+I+G+NX

(注:NX是(X-M)即净出口的简写)

AD变动量:△C+△I……

凯恩斯特别强调:△I

投资乘数的推导:

由此,可以推出:

∴:MPS=1-MPC

(4)乘数公式说明:

投资乘数是大于1的,其大小程度主要受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即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1.理论说明:

2.举例说明:

设社会的MPC=4/5,则若有任意一个部门增加投资10,则整个社会的收入会增加50,即:∵==5,

或:

1.乘数的作用是双向的

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即:当总需求△AD增加时,国民收入△Y会成倍增加

即:△AD=△C+△I

事实上:△AD还包括△G、△NX等

一、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

(2)理论依据:萨伊定律

(1)市场经济的常态: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存在失业)

(2)理论依据:有效需求不足原理

先看有效需求不足的图示,如图2——8:

◇观点:决定就业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需求

即: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

◇有效需求的含义:决定现实供给量大小的需求被称为有效需求

即: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结论:

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开工不足——失业——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供给较小

补充:

凯恩斯认为,有时也存在有效需求过度的情况(虽然这不是常态)。见图2——9所示:

◇**的作用: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即:市场秩序管理。

◇**作用:当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的国民收入的时候,**必须出面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促进有效需求增加,减少失业。

如图2——10中,**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把需求线从AD1拉升到AD2

本章思考题:

1.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总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又是如何变动的?

2.什么是乘数?乘数发生作用的机理和条件是什么?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二、简析题: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

MPC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的;APC总是大于零,但不一定小于1,因为在收入为零时,自然消费总是存在的。

学习目标:本章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纳入分析对象,来说明利率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间的相关性。通过本章教学,旨在使学生一方面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同时均衡)等重要分析工具,另一方面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决定国民收入的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

本章的重点:

本章的难点:

关键词: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知识串讲:

引言:本章所要说明的问题

1.与第二章的相同:

2.与第二章的不同:

◇第二章:AD(C,I)——I为既定,C是变量

◇本章:I是变化的,I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利息率r

本章把两个市场结合起来:

产品市场:I变化——AD变化

货币市场:货币L变化——AD变化

(1)IS曲线:

通过产品市场:r——→Y

(2)LM曲线:

通过货币市场:r——→Y

(3)IS—LM模型:

通过产品市场:r——→Y

货币市场:

一、说明的问题

2.通过产品市场,来说明:r——Y关系

即:r——产品市场AD(I)变化——Y

3.前提:

□其均衡条件:AS=AD

或:I=S

r与Y之间的关系直接建立不起来,必须借助一些中间变量才能建立起来。

□决定投资的相关因素:

□若其他条件(R)不变: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其中:e:自主投资,独立于利息率之外的外生变量(重置投资)

b: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程度

-a:独立于Y之外的储蓄,为维持生存需要的负储蓄

(1-β):边际储蓄倾向,即MPS

3.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是用来描述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如图3——2所示。

对IS曲线的说明:

(1)用途:表示Y与r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相关变量:Y——r)

(2)前提:I=S(即产品市场供求均衡)

(3)内容:Y与r负相关,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因为:其他条件既定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条件是:C+I=C+S,即I=S

此式说明:在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反方向变动。

或者说,要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必然存在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这种关系也可以简单表示为:r↓↑I↑↑S↑↑Y,即r与Y反方向变动。

□向右移动:同等r水平,Y↑IS2

向左移动:同等r水平,Y↓

图3-3:IS曲线的移动

2.移动的原因:

(1)I水平的变动:

在r既定的条件下:

(2)S的变化:

在r既定的条件下:

一、说明的问题

仍然是:r————————Y之间的关系

不是商品市场AD变化,而是货币市场货币需求L的变化

r----L2=L2(r)----M=L1+L2----L1=L1(Y):(r----Y)

1.什么是货币?

只有具备如下三个职能的金融资产才是货币:

支票账户存款是指:

□M2=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小额定期存款:零星存入的定期存款变现能力强

◇短期定期储蓄:一年以下的所有定期存款

◇货币市场互助金:商业银行间的准备金贷款

说明:

1.通常所说的货币:M1,各国对M1的定义大致相同;

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

短期信贷市场,包括短期信贷活动和短期债券交易。

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货币市场每天交易平均额在300亿美元以上

从需求方面看:

□有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建厂房——投资大——长期借贷

从供给方面看:有些企业和居民户有暂时闲置不用的长期存款(一年期以上)。

注意:

□货币供给(M):

□货币需求(L):

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如下一些动机:

人们为了满足交易(买卖)的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含义:

人们为了预防意外开支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决定因素:

◇个人:

◇社会:收入水平

小结:

前述两种需求:rL1

□都与商品交易有关:一个是可预期的交易

□都是收入(产量)的函数:增函数

□合称为交易需求:L1

□图3——4所示:0L

图3-4:交易货币需求

□含义:

人们为了投机获利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经济生活中充满多种获利的机会,如:股票、债券价格的变化

□投机动机的产生:

◇获利机会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受未来利息率变化的影响

◇在金融市场上,未来利息率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

◇举例:100美元,固定利息5%的公债券:

在r:5%PB=5/5%=100(美元)

r:6%PB=5/6%=83.33(美元)

r:4%PB=5/4%=125(美元)

◇∴投机货币需求是由未来利息率预期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预期利息率与投机货币需求的关系:

即:r与投机货币需求反向关联

◇图3-5所示:

意:

ro:货币需求具有无限弹性

图3-5:投机货币需求

即:L=L1+L2

□图3-6所示:

L=L1(Y)+L2(r)图3-6:货币总需求

均衡条件:

含义: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如图3-7所示:

对LM曲线的几点说明:

1.用途:也是表示Y与r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2.前提:M=L(即货币市场均衡,不考虑货币L、M变化对Y影响)

3.内容: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

因为:当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总量一致时,有以下关系:

□向右移动:同等r,Y↑

□向左移动:同等r,Y↓

(1)M变化:

在r不变的条件下:

◇M↑:L2不变(∵r不变)

◇M↓:L2不变(∵r不变)

如图3-8所示:

图3-8:LM曲线的移动

(2)交易货币需求发生变动:

L1变动,也许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也许是物价水平发生变化。

M,L2,货币流速:既定

P1:Y=10000亿

P2:Y=12000亿

(3)投机货币需求变动:

在r不变时,L2的变动,也许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许是**因素在起作用,等等。

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IS曲线表明:Y与r多种组合——都有I=S商品市场均衡存在

□LM曲线表明:Y与r多种组合——都有L=M货币市场均衡存在

□能否找到Y与的r这样一种组合:

这一组合可以在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求得,其数值可以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这一联立方程是: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图示如3-9:

□当把IS曲线与LM曲线结合在一个图上,则有两个市场的共同均衡

如图:r

图3-9:IS——LM模型

在Y0与r0的组合点上:

Y。:全面均衡的Y

r0:全面均衡的r

□图3-9即IS—LM模型,它表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Y水平和r水平的决定。

IS——LM模型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有力工具。即当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时,**就可以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二者相结合,从而在增大国民收入的同时,防止利息率的提高,进而防止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的调节图示如3-10:

一、本节说明的问题

□本节是对前面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的总结

□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以及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是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所作的标准解释

□因此,本节也就是对凯恩斯整个理论体系(即《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做的一个归纳

4.求解IS与IM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1.可用来说明经济萧条的根源。

3.简述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例题解析:

一、问答题:为什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利息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因此,利息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二、简析题:什么是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

答:指LM曲线上呈水平状态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很大,因为债券价格已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

学习目标:与前两章相比,本章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作为新因素引入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和不同供给假设条件下的政策效应等知识点。

关键词:总需求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

知识串讲:

一、说明的问题

(1)前面两个模型都是在假定一般价格水平(P)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

本章是在价格水平可变的前提下,讨论国民收入(总产出)与价格水平的决定

AD—AS模型就是要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模型。该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基础。该模型如图4—1所示。

图4——1:AD——AS模型

图4——1是均衡价格模型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运用。正如我们用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分析个别市场一样,我们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分析整个经济的波动。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貌似个别市场均衡的模型,实际上与个别市场的情况是根本不同的。当我们在分析整个经济时,那种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的微观经济替代是不可能的。AD—AS模型所要解释的量——实际GDP——包括了所有经济市场上生产的量。

一、总需求的含义与构成

产量(收入或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国民收入

2.总需求函数的内容:

□原因: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利率的同方向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的汇率的同方向变动,称为价格变动的汇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人们实际收入的变动,称谓价格变动的实际余额效应。

用来表示国民收入(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

图4-2:总需求曲线

(1)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如图4-3所示:

说明:

(2)从IS-LM模型导出总需求曲线。如图4-4所示:

说明:

◇在价格变化的情况下,价格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由IS—LM模型中推导得出

·当P1——M/P实际货币供给较小(M一定、P较高时)——货币市场均衡水平较低

·当P2——M/P实际货币供给变大(M一定、P较低时)——货币市场均衡水平较高

·依此类推,有许多个对应点,连接这些点,便有总需求曲线AD

(注:实际货币供给量=名义货币供给量/价格水平=M/P)

注意:价格水平的变化,对IS曲线没有影响

因为:决定IS曲线的变量被假定为实际量

1.含义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物价水平下降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量。

当物价水平之外的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就会左右移动。

可见,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有时产生于私人行为,而有时产生于公共政策。

一、总供给与总量生产函数

(2)总产量是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N、K、T等用于生产时获得的产量

总产量与经济社会投入生产的基本资源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此即总量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依存关系。

因为:

——资本的规模与数量被认为是由以前各年的投资决定的

——资本存量通常较大,当年新增投资对资本存量影响较小

·短期总量生产函数的基本含义:

总产量是经济中就业量的函数,随总就业量变化而变化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短期总量生产函数

(3)总量生产函数(短期)的两条重要性质:

◇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

指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

解释:

(1)前提:短期。资本、技术不变

(2)内容:现有资源(就业量)充分利用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3)潜在就业量的含义:

不是指人人有工作——现在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人都参加工作时的就业量

N*:潜在就业量

Y*:潜在产量

□经济社会中的总产量水平是由总就业水平决定的

□劳动市场性质的争论:是竞争性的?还是垄断性的?

□假定:劳动市场是竞争性的

(1)劳动需求主体:企业

(1)劳动供给主体:劳动者

(2)劳动供给原则:实际工资(W/P)=劳动的负效用

(3)劳动供给与W/P之间的关系:

(1)实际就业量是由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均衡点决定。如图4-9所示:

若:W/P过高Ns>NdW/P下降

若:W/P过低Nd>NsW/P上升

均衡条件:Ns(W/P)=Nd(W/P)

◇这里仅讨论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关系(由分析前提限定)

◇总供给函数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的依存关系。

◇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达即总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任何一个既定物价水平时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它主要反映物价水平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物价水平与总供给量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或者说,物价水平到底怎样影响总供给量(总产量)呢?

物价水平影响总产量的基本过程是:一般物价水平通过影响实际工资,进而影响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就业量而最终影响总产量(总供给量)。

(1)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2)原因:

长期:P与实际工资(W/P)具有足够的伸缩性

总产量:潜在产量

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线

(3)又称:

古典总供给曲线,它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必然结论。

(4)意义:

表明:

◇经济中的产出水平——主要由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数量决定

◇而独立于价格水平——即产出水平不是价格水平的函数

⑴一般形式(常规总供给曲线):

□含义:一般形式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说明在短期里物价水平下降会引起总供给量减少。形状如图4-11所示

□原因:

短期:货币工资(W)具有“粘性”,不能随着价格水平(P)的变动而同幅度变动

总产量:小于潜在产量

⑵特殊形式(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含义:特殊形式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可以增加。如图4-12所示:

特殊之处:一般形式中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段作为水平线,即把水平线作为向左下方倾斜线段的近似值。

□适应对象:

◇严重萧条时期的经济社会,是凯恩斯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情况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原因:在经济萧条时期,在很低的工资水平上,有许多愿意接受低工资的人在寻找工作。所以,在工资水平和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社会能增加产量。

一、实际国民收入大小的决定因素

如图4-13所示:AS

E:形成P1

只要除了价格水平以外的其他影响AS、AD的因素发生变化,均衡点会移动

如图4-14所示:AD1、AD2、AD3

(2)AD变动的原因:

◇P以外的其他影响AD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

可见,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有时产生于私人行为,而有时产生于公共政策。

(3)AD移动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当AS曲线为短期的条件下:正相关

当AS曲线为长期的条件下:

(4)AD变动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不同影响:

◇可见,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治理,可以通过AD调节实现

价格以外的因素导致总供给变化时,就引起AS曲线的移动。

如图4——17所示:AS0→AS2或AS1

注意: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不会移动(价格不变)

在K、T不变的短期内:

(2)变动的原因:

P以外的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发生了变化,如:

生产成本的升降,也许是由于最低工资的升降,也许是由于进口石油等价格的涨跌。

◇可见,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可以通过AS的变动实现。

把总供给曲线分为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如图4-16所示:

如图4-17:在总需求既定条件下:ADAS1

二、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对经济波动的解释

如图4-18所示:

□长期内,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与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

□均衡水平的变动只能由总需求水平的变动引起

□在长期,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不会改变国民收入水平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可得图4-19:

AD——AS模型是一种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十分有用的政策工具,尤其是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十分有效。其意义:

一是解释经济波动:在短期,经济的萧条和繁荣是难以避免的,即经济会出现波动。

二是说明了**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必要的,其主要目标是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图4-20表明:

□当经济运行处于E0点的均衡水平时,既有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又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处于滞涨状况。这时,先压缩总需求,使AD0移动到AD1,形成新的均衡点E1,有效降低了通货膨胀水平;再促进有效供给,使AS0移动到AS1,形成又一个新的均衡点E2,甚至可以继续促进有效供给,这样就会既增加就业,又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1.Y=AD模型:

其中:C————————Y的决定

2.IS-LM模型:

涉及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3.AD-AS模型:

核心问题:国民收入大小的决定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二、简析题:什么是凯恩斯的AS一AD模型?

答:是由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一条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的总供给曲线(即反L型总供给曲线)所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义是: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只是引起产量增加。而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学习目标: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是失业理论。第二、三节是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是分析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各种理论。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失业、通货膨胀及其它们之间交替变化的相关知识。

(9)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

关键词:充分就业;奥肯定律;CPI;菲利浦斯曲线

知识串讲:

□失业与通货膨胀: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果把一个经济体比做一个生命体,那么,失业、通货膨胀是其常见“病”

一、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处于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

对此概念的几点说明: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统计学上规定为一定年龄的人

美国:16——65岁

我国:16——60岁8.457亿(1997年)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愿工作不算失业。如“大学生”上学选择

3.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工作而又无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状态

□所以:失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工作

1.失业人数:

◇失业人口指:

4周内未找到工作,到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失业人口

2.劳动力总数:

3.衡量办法:

如:美国:1965年5.2%

◇我国的失业率:国家统计*:国内学者联合国劳工组织

城镇:1990年2.5%7—9%(98)

1.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

难以避免的原因有(自然失业的类型):

(1)磨擦性失业: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

(4)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或经营的季节性特点所引起的失业

(5)古典失业(也叫自愿失业):一部分工人不愿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引起的失业。

由于经济中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它一般存在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

一部分劳动者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生产率等于零的就业状态。

1.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没有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一个社会总有自然失业存在,仅有自然失业时的失业率就叫做自然失业率。如:

凯恩斯以前的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制度下,不存在周期性失业。

◇自动实现经济平衡,不可能发生需求不足的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理论,承认了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原因解释: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紧缩的缺口”

凯恩斯对周期性失业现象存在原因说明的基本思路是:

就业量大小→国民收入高低→有效需求→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也就是说,就业量大小——由AD决定的均衡Y高低决定。当均衡Y达不到充分就业Y(或潜在Y)时,就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紧缩的缺口”,就会存在周期性失业。如图5——1所示:

补充:“膨胀的缺口”和“无缺口”情况:

如图5——2所示:

如图5——3所示:

概括:均衡Y与充分就业Y的实际关系

实际中:“无缺口”情况:特例

“膨胀的缺口”情况:不普遍

“紧缩的缺口”情况:普遍、正常情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均衡Y<充分就业Y——实际就业人数<充分就业水平——周期性失业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有效需求是决定现实供给量大小的总需求,也就是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

凯恩斯认为:

国民收入大小(Y):既定

货币供给(M):由中央银行决定

◇含义:

·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即增加一笔投资形成的资本预期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利润率的关系:

相同:都是利润率

不同:——资本边际效率加入心理因素:对未来利润的心理估计

——加入了时间因素:未来

◇变动趋势:递减

·原因: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有普遍性,是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对投资的影响:投资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对未来缺乏信心——投资不足

③流动偏好(灵活偏好):

投资:不仅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利润率)

而且取决于利息率——与货币L有关——流动偏好(灵活偏好)

◇含义:人们在手中保持一定数量货币(现金)的愿望

◇流动偏好对利息率的影响:利息率有下限

由于流动偏好的存在r有下限:

r2以下:称为流动性陷阱OL

总结:

三、失业的经济损失:奥肯定律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坏事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坏事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坏事,实际y↓

即:失业率与实际Y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依存关系

3.美国经济学家奥肯20世纪60年代对此进行了研究——奥肯定律

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将低于潜在国民收入增长率的3个百分点。

如:自然失业率4%国民收入增长率8%

2.奥肯定律是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一条经验统计规律。它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奥肯系数=失业率的变动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动率(取绝对值)

若:失业率降低1%/国民收入增长率增长3%=0.33

□根据凯恩斯对失业原因的分析:

治理(周期性)失业:应从扩大AD水平入手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衡量

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变动比率的一种相对指标。

2.物价指数计算的一般公式:

3.物价指数的种类:

根据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物价指数分为:

(1)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叫零售物价指数、生活费用指数):

◇计算:[本期消费品P水平/基期消费品P水平]×100%

◇美国:选取382种消费品和劳务,编制该指标。

(2)批发物价指数(PPI,也叫生产者价格指数):

◇计算:

[本期大宗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基期大宗商品批发价格水平]×100%

美国:选取2400种商品(消、资)编制该指标。

(3)GDP折算数: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之间的比率。

◇美国:1975年GDP折算数为:

三种指标间关系:

②消费物价指数与居民生活水平关系最密切,一般用其来衡量通胀。

4.物价指数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100%

1.据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的高低,通货膨胀分为:

◇特点:

◇特点:

◇特点:

·完全失去了控制,可以导致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崩溃

◇特点:

通货膨胀的实质:货币购买力>商品供应能力

◇原因:**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与产品配给制

2.按照对不同商品价格的影响大小划分:

(1)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均按照相同的比率上升

(2)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按照不同的比率上升

3.根据人们对通货膨胀变动趋势的预料程度划分: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

(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不稳定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可预期程度不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不同

1.含义

由货币购买力表示的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供应量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前提:资源充分就业,AS无法增加

内容:AD>ASf

原因:AD过旺,AD=市场货币购买力

AD为什么过旺呢?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有着不同的解释——

◇图5——5所示:E2前,资源有闲置AD1AD2

AS线:以E2为折点。P1E3

E2点前:AD↑——AS↑——P——无通胀

E2点后:AD↑——AS——P↑——通胀

◇基本含义:图5——5

第一、通货膨胀是由于AD>ADf造成;

第二、AD过度增长的原因:非货币因素

是实际因素:I需求过度

◇货币主义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AD的过度增长

其中:MV=AD

PY:名义国民收入

V:既定

1.产生背景

◇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现滞胀(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需求拉上论出现漏洞

由生产商品和劳务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前提:AD既定

◇原因:成本上升

◇结果:价格上升,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

◇图5——6所示:

L市场:工会垄断——工人要求过高W——W能升不能降(“刚性”)

产品市场:大厂商垄断———操纵P———垄断利润

大厂商:垄断者

·开放经济中:一国对其他国家经济依存度较大

·例如:1970年代初

由总需求和供给成本的同时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

通货膨胀:既不是单纯的AD拉上

主要理由如下:

1.短期内,单纯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可能存在

通货膨胀过程可能如下:

2.没有需求扩张,单纯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不能维持下去

供:W↑——成本↑——P↑

求:AD不变——购买力(1000)过剩W↓通胀停止

由于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和变动引起的通货膨胀

1.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中不同部门之间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

(1)差异:生产率不同W水平不同

(2)变动:新兴部门发展快——比重↑

1.预期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产生后,会由于人们的预期而使通货膨胀持续甚至加剧。

◇预期:对未来的估计,判断。

预期的依据:过去的经验。

◇预期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与通货膨胀的持续:

·依据现在通货膨胀经验——预期未来通货膨胀情况——下一年工资谈判的基础

今年:P′8%下一年:P′10%货币W↑(10%)

◇前提:通货膨胀已经存在

◇惯性:过去的通货膨胀会产生出今天的通货膨胀。

◇惯性的原因:

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

工人工资的决定如:某些工人W↑10%

会相互参照:某些企业P↑10%

◇惯性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区别:

预期:现在对未来的影响(货币主义提出)

惯性: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凯恩斯主义提出)

※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评价:

①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通货膨胀的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

②通货膨胀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③通货膨胀更基本、更深层次的原因:制度、体制方面

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3.在**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有利于**而不利于公众。

4.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养老金领取者)。

5.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尤其是对长期存款者不利。

是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还是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

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的膨胀

◇∵名义变量(W、r)可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实际变量不变

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不稳定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上述影响。

一、凯恩斯的观点

这一观点适用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情况

二战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出现了二者并存——用“菲利浦斯曲线”来说明二者并存及相互关系

1.含义

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图5-7:菲利浦斯曲线

□承认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并存的,否定了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的观点。

□在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前提下,二者有相互替代关系。

扩张性政策即: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失业、通货膨胀不存在交替关系,而是同时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关系又有新解释:

货币主义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在短期是存在的

1.短期:如图5——8所示P1

2.长期:如图5——9所示图5——8

◇通货膨胀率↑——工人名义W↑——利润不增长——投资不增加——失业不减少

◇可实现充分——失业率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交替关系:

理性预期——合乎理性的预期——预期值=以后发生的实际值

这样,即使在短期,也不会有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交替

准确预期膨胀率变动而调整不下降不增加不减少

∴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菲利浦斯曲线都是一条垂直线

四、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认识演变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

1.凯恩斯、菲利浦斯:强调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凯恩斯:宏观政策——可以治理失业

◇菲利浦斯:宏观政策——可以减轻失业

2.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否定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主义:承认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否定的不彻底

◇理性预期学派:长期、短期都无效,否定的彻底

1.什么是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时还有失业吗?为什么?

2.什么是周期性失业?凯恩斯是如何解释需求不足失业存在的原因的?

3.什么是通货膨胀?它的大小如何衡量?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将通货膨胀分为哪几类?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自然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市场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

二、简答题:什么是结构型通货膨胀?

答:在经济活动中,即使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情况,仅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能导致一般物价持续和显著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

三、辨析题: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分为哪几种?

答: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分为以下几种:(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引起价格水平上升。(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这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学习目标: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其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增长的特征与原因。本章第一节介绍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与增长理论概况。第二、三、四节介绍三种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第五节是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第六节是新增长模型。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及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了解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AK模型等。

重点:(1)经济增长的含义

难点:新增长模型

关键词:经济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

知识串讲: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

1.简单的定义

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如下一个定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增长的标志:生产能力上升即GDP↑

(2)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

(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的调整

即:

在以上6个特征中:

(1)和(2):是增长的数量指标

(3)和(4):是增长引起的社会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

(5)和(6):是增长在世界的扩散

◇各国增长不平衡:即“南北问题”

(1)可以明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率的差异

(3)目的: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

□决定增长的因素很多: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

□经济增长因素认识的演化:如:制度的引入。

□在讨论经济增长时,一般把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含义:各要素投入多少(仅指劳动、资本)

□作用:它决定生产规模大小

□测算:比较容易

□含义:要素投入的产出率

表示:产量/要素投入量

□分类:

·个别要素生产率:Y/L,Y/K

·全要素生产率:Y/(L+K)

□作用:决定单位要素的使用效率

即:既定要素可否生产更多产品

□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两概念间出现了差别:

⒈经济增长是一个“速度”概念,而经济发展是一个“水平”概念

(1)增长——反映一个国家财富增加速度——测度值:百分率,即增长率

(2)发展——反映一国生活水准的高度——测度值:较复杂

⒉经济增长的含义较为单纯,而经济发展的内容则较为宽泛

增长:生产能力↑实际收入↑

发展:除GDP↑外,还包括:制度安排优化

⒊经济增长主要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而经济发展则主要是以中发展国家为研究对象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又会推动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1.经济增长讨论的是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的长期变动趋势。如图6——1所示:

图6——1: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2.经济增长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决定了长期中产量的增长率

3.宏观经济学中,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

(1)经济增长模型理论:将经济增长与其关键决定因素间的联系模型化,揭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2)经济增长因素理论:将经济增长中不同决定因素的贡献率定量化,寻求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古典学者:斯密、李嘉图,最早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由经济增长转为资源配置

其中:熊彼特认为,增长与企业家的创新紧密联系,对经济增长理论发展有贡献

2.二战后:增长问题成为独立研究领域

□理论:它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是凯恩斯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

□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威胁

□1950年代: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经济稳定长期增长的途径

□1960年代: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即从数量上分析各种因素在增长中的贡献

□1970年代:“增长的极限”

□1980年代后:内生增长理论

⒈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用数学公式表示的经济增长理论

⒉经济增长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探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即如何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的增长。

⒊主要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背景

(1)凯恩斯理论的前提:

即:人口数量L,资本数量K,技术条件T:不变

(2)讨论的问题: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总量均衡

◇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均衡Y<充分就业Y

结果:失业

◇解决的问题:充分就业均衡

◇解决办法:**干预

(3)特点:短期分析、静态分析

短期均衡的条件:AS=AD或S=I

短期均衡即静态均衡:

实现短期均衡是主要手段:AD↑

(4)*限性:

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时,经济如何变动?凯恩斯理论无法回答

(1)哈罗德:

◇曾是凯恩斯领导的青年经济学者小组成员,与卡恩、琼·罗宾逊等人一起参加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酝酿、研究、和创建过程

◇《通论》出版不久,他就提出要将S=I分析长期化、动态化

(2)多马:

波兰人,后到美国,他在20世纪40—50年代做了与哈罗德类似的研究,并得出了几乎一样的结论。所以被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3)由于哈罗德模型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一般以哈罗德模型为代表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

2.生产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即Y=f(L,K)

3.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的比率增长: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决定

4.规模收益不变:即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是固定不变的

6.储蓄是国民收入的函数:

G:经济增长率:即国民收入增长率。

s: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v:资本—产量比率:即每增加生产一单位产量(或收入)所需要的资本量。

据:S=I

有:s·Y=v·△Y

可见:即S=I

(2)这一公式与凯恩斯S=I公式的区别:

S=I:水平分析法:即用S水平与I水平来说明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

:增长率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S=I动态化的结果

即:s→△S→△K→(v)→△Y→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银行回收两分纸币价格表(一九五三年的一分、二分和伍分的无号纸币目前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