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地产基金可以抄底了吗(基金亏得太多,没钱继续抄底了,该怎么办?)

基金亏得太多,没钱继续抄底了,该怎么办?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现在拿住不要卖,十年内不能翻倍你来诅咒我。这样年化收益也大大跑赢银行定期和一般的小额理财。

投资理财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我这段时间才接触到这么好的一种投资,比房产,基金,股票都好的选择,你投资一万的话,每个月能收获180元的利息,合同五年,五年之后可返还你本金,还有分红,当然那投资有我们能相信的保证,总之五年之内能翻三倍的赚头,而利息是每个月规定给你1。8%,有兴趣的话联系我的电话13528993505,小姓邱,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大家联系研究下

12月29号今天下午地产基金能买吗?

可以买,鉴于目前基金市场比较低迷,不建议购买基金理财产品,可以先购买一些短期的定期存款产品,在资本市场走向正常之后再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

多支基金转换可以抄底吗?

可以,基金抄底是指投资者认为基金已经下跌到底部了,不会继续下跌,而选择的一种买入行为。下面给投资者们分享两大抄底技巧:根据基金的市场行情买入,即当市场行情经过长期下跌之后,开始出现反弹的情况时,投资者可以选择抄底操作。

基金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基金的标的物影响,即当基金标的物上涨时,会带动基金上涨,当基金标的物下跌时,会导致基金下跌。

因此,投资者可以选择在基金标的物结束下跌趋势,开始开启上涨趋势时,进行抄底操作。

在下列金融工具中,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投资的是()。

D题型:常识题难易度:易页码:125考察货币市场基金能够进行投资的金融工具及不得投资的金融工具。

政策试点来了,这是要富人拿出存款托底房地产? - 知乎

这两天,我们等来了一个房地产领域的重磅导向,可以说是专门为富人打造,配置专业投资机构,一路窜向楼市优质资产的投资通道。

2月20日晚上,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支持不动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楼市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趋向富裕阶层的资本游戏。

私募投资基金,也就是让有钱人把钱放到一个基金经理那里,让他去给大家去打理,这种不公开发售,所以叫私募。私募门槛很高,有的是100万,还有的是1000万,不是普通人能轻易参与的游戏。

为啥要搞“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难道是要让富人群体组团,加个“专业投资经理”助阵的BUFF到楼市来打怪么?

现阶段楼市刚有复苏苗头,正待迎来“金三银四”的传统销售旺季,这可就要有钱人下场推高房价,继续击鼓传花?

当然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现阶段楼市还在紧急托底,房企库存压力大,资金流转困难仍是主基调。

2022年全年地产开发投资下滑10%,土地出让下滑53.4%,新开工下滑39.4%,三项都跌的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

2022年全国销售额13.3万亿元,比2021少将近5万亿元。TOP100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逾40%,排名前50民营房企超70%资金流紧张甚至暴雷违约。

到了今年(2023),虽然北京、深圳、重庆、佛山等几个城市房屋销售开始回暖,但是开发商仍然非常保守,死活就是不拿地。

1月分,全国土地市场供应44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供地节奏变缓。全国土地成交总价仅为730亿元,2016年以来首度跌破千亿元。

这意味着,土地财政压力仍在加剧,地方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和放水来托举楼市,但是央妈放出来的水,大多在金融体系里空转。

虽说有三支箭的射出,但是国家一直兜底也扛不住,财政压力太大。而且那三支箭摆样子的嫌疑大,大部分是“拉弓摆射”,真正的钱也没到那些有烂尾风险的房企身上。

分析当前楼市最大的痛点,我们可以看到:

融资端,政策口嗨而实不至,真正拿到钱的本就是不缺钱的央国企和头部优质房企,该缺钱的还是缺钱。

需求端,富人想入场抄底好资产而无门,因为限贷限购的门槛,还有“累进制”的惩罚性房产税,让他们有钱也是存起来不敢进入消费。

不仅富人存钱,整个社会也都在“提前还款”,各种往金融体系里扔钱。

房企渴的要死,央行一直大水漫灌进不了房地产就会流入消费领域推高物价,这个月大家应该能明显感受到生活物资的价格拉涨(虽然CPI只有2.1,但是细项里食品蔬菜等上涨幅度很高)。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居民存款进入楼市,以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形式,给房企融资纾困。

截至2023年1月末,中国的住户存款余额创了纪录,高达128万亿元。如果把这些存款全拿去换美元,全世界的美元都不够换的。

仅在1月份单月,居民存款就新增了6.2万亿元,国民人均存款约8.94万元,每户约30万(按照一家三口计算),这些存款要是流入股市楼市,妥妥的全面大牛市。

这样看,中国居民手里一点不缺钱,还很富有的样子。

以招商银行为例,看下2022年招商的第三季度报告:

零售客户(开卡存款)共1.82亿户,总资产12万亿元。

剩余98%的人,也就是1.77亿户,总资产只有2.3万亿元,占总资产的19%。

过去的房地产市场,是高端人群低价入场炒高资产,中端人群舆论引导找人接盘,低端人群加大杠杆高位站岗。

而现在居民部门的负债率已经拉到了62%,房地产的接盘游戏大范围内玩不转了。

打包需求端的富人存款,进入私募基金,然后融资给房地产企业。即缓解了房企资金链,又给富人存款找到了投资渠道。

但是,当前楼市掉地上的肉多坑也多,通过“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投资房地产,存在很大的亏损和管理人不尽责的风险(私募市场还不怎么完善),根本就不适合普通人参与。

银行都绕开不肯轻易投资的房地产,让有钱人拿自己存款去投,这波人傻么?还是私募经理比银行投资部牛逼?一定能赚钱?

钱存到银行,利率高的3.35%低的2.9%,有些银行傲娇的就连客户要存单还得排号,时代真的变了,低利率将成常态。

CPI在往上走,存款利率在往下走,很快就会实际负利率了,存钱就是赔钱。

而且今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给投资端信心,生怕全房企开打价格战。尤其针对一线城市,微涨可以,敢降价就重锤。

这也是为啥这两天深圳一楼盘,首付直降60万,引发行内震惊,监管部门紧急叫停,干脆锁定房源不给备案的原因。

市场预期和信心的恢复建立在楼市价格稳定上,大幅降价将会引爆房企开打价格战,一次性降价60万抢跑市场只会带来整个楼市的秩序动乱。

你降他也降,如果都降,那些半死不活的房企,死得更快。

要是深圳开了这个大幅降价的口子,那北京、广州、上海是不是也跟着降?

对方一死,带动更多资产价值刷刷的往下掉,银行也会坐不住,因为房贷背后的房子可都是银行手里的资产。

银行可能比客户还急,一旦房子跌到一个数值,它肯定会打电话给客户补交差款。说什么你之前房贷是300万,现在房子市场价只有200万了,你先补上100万给银行再说,购房者那边又该跪了。所以,顶层态度很明显,房子价格得端着,不端着银行有危险,更不愿意给房企贷款了,土地也更加卖不出去,地方债务可咋办?

反正不能降,打死也不能降,但也不能大涨,就让它好好活着。

比如说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个首付直降60万的深圳楼盘,其实开发商的本身实力不俗,如此急切的降价促销,大概率是资金链崩的太紧了,而不是项目有多大问题。

如果不动产私募基金以8折的价格接手该项目,并最终以9.5折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既没有扰乱市场,还解决了开发商资金短缺问题,多给**缴纳了税费,给私募投资者带来了收益。

而且私募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有个好处,那就是变现方便。

个人投资房产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不是每种房产、每个城市的房子都可以在短时间卖出。但通过私募基金,你可以更便捷地卖出资产,赎回资金。

刚需楼盘的泡沫吹不大了啊,底层居民负债太高手里也没钱,这些投资人天天研究房地产基本面和银行存款结构,怎么会不懂这个?

从存款结构就看得出来,98%的人,没钱,有的是负债,私募入手了卖给谁?

单看房地产的基本面——人口,城镇化率,人均住房比,收入房价比,人口老龄化等指标都显示出,中国房地产产能都已经过剩了。

私募基金经理人不傻,他们只会在富人圈里玩儿,根本不会去碰三四线的过剩盘,然后指望着靠一己之力拉升价格,然后等着最底层负债最高的刚需人群去接盘。

他们只会去选择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的潜力盘,这些城市有年轻人口支撑,有产业驱动,房子有改善人群接盘,价值走升本来就是正常的。

但是,这些私募经理人们也是水平不一,选不好投资标的也会亏损,也有可能拿着富人好不容易攒下的家产,各种给房企的烂尾填坑,这些谁都说不准。

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本质我们现在应该都理解了,就是社会财富进场给房企融资纾困,委托给专业投资人在坑里找那些存在潜在收益的烂尾楼盘,托底入场,转手赚钱。

我们看下目前公布的文件:“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可以投资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还有商业性用房和基础设施等。

不了解行情的人或许不知道,很多城市人才房、共有产权住房滞销问题严峻,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负担,并进一步影响下阶段的保障房开发。

这里允许“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保障房,意味着**多了一条退出、回笼资金的渠道,地方债务缓解途径又多了一条。

而富人群体的钱应该更加热衷于这个,因为保障房可以进行出租,获得相当不菲的回报。甚至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适当的价格出售,及时回笼资金。

这里的关键要看**对该基金的投资管理规定。比如说,是否允许其投资限购城市的住宅,投资规模标准是啥,对投资标的收不收房产税,怎么管理其投资保障房的租金标准,允不允许保障房入市出售等等。

这些管理规定决定了富人群体通过该基金是正面救助楼市,还是趁机虹吸社会更多优质资产,加剧社会阶层财富分化。

国家想要你拿出存款,为社会经济复苏和地产行业维稳作出贡献的同时,给予你一定的回报。可不是让你趁机吸血,扭曲市场秩序,哄抬楼市价格。

其实,只要对私募投资市场管理得当,做好规范,就能让富人的存款从银行走出来,转化为一股洪流去向真正有用的河道,发挥出资本正向价值,有效托底国民支柱性资产。

今天大盘可以抄底了吗?买什么基金好?

可以逢低吸纳优质基金个人推荐华夏红利业绩真的很好稳定

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投资的金融工具是

货币市场基金可投资于以下金融工具:现金、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存款、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

基金迷雾大解:清盘量创新高,抄底计算机,投资胜率仅4.6%,谁帮基民赚钱了?

对比2022年底,今年公募基金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投资主题的“抱团”力度显著增强。然而,在A股市场主题和风格切换较为频繁的背景下,去年的绩优基金优势很难延续到今年。

在基金整体表现不佳时,自购基金虽然具有一定的超额收益,且风险较低,但拉长时间来看,其业绩表现并不突出。此外,作为“聪明钱”的FOF更倾向于选择债券基金,这限制了其挖掘绩优基金的能力。

假如基民在2022年初买入基金并持有至5月20日,仅有4.6%的股票及偏股型基金取得正收益。换句话说,那些从去年开始渴望“回本”的投资者,可能大部分至此都未能如愿。

来源:新财富杂志(ID:xcfplus)

作者:何倬

2023年开年以来,上证指数从3000点一路逼近3400点,A股热点从“复苏线”发散至人工智能、机械制造、中特估等多个领域,市场涨势向好,投资者交投热情升温。然而,自4月中旬以来,由于上市公司一季报业绩平平,加之投资者对国内外政策预期的波动,市场开启调整。4月19至25日,上证指数跌去此前近2个月涨幅,至今迷雾未散。市场风向何处?投资者如何应对?

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机构往往专业投资能力更强、反应更及时。公募基金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之一,是价值投资的践行者,且具备较高透明度。面对年初至今多变的市场,公募基金采取了哪些策略应对?其行业、个股和基金配置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公募基金业绩冠军的持仓、基金经理的自购行为以及FOF基金等,能否成为市场的“风向标”?

01、基金业绩改善,但“回本大军”有增无减,清盘量创新高

2023年以来,公募基金在市场回暖的影响下,业绩明显改善。数据显示,65.2%的基金获得了正收益,其中最高收益达到81.5%,最低收益为-32.8%,收益率均值为0.5%。与之对比,2022年仅三成基金获得正收益,最高收益为69.1%,最低收益为-50.1%,收益率均值为-10.5%,为过去3年最差(图1)。

图1:2022、2023年全部基金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2023年截至5月20日)

其中,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业绩改善尤为明显。

年初至今,股票型基金中,正收益产品的占比为54%,最高收益为81.5%,最低收益为-21.1%,收益率均值为1.6%。与之相比,2022年仅2.1%的股票型基金获得正收益,最高收益为31.5%,最低收益为-48.5%,收益率均值为-20%(图2)。

图2:2022、2023年股票型基金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截至2023年5月20日)

年初至今,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正收益产品占比为33.3%,最高收益为39.1%,最低收益为-23.8%,收益率均值为-2.2%。而2022年则只有1.7%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取得正收益,最高收益为35.5%,最低收益为-50.1%,收益率均值为-21.1%。(图3)

图3:2022、2023年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截至2023年5月20日)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型及偏股混合型基金在这5个月里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仍未收复2022年的亏损。

假如基民在2022年初买入基金并持有至5月中旬,则仅有6.5%的股票型基金持有者取得正收益,而偏股混合型基金持有者仅有2.9%取得正收益。换句话说,2022年至今,投资股票及偏股型基金的胜率仅为4.6%。

这一情况也导致了基金清盘的加速,今年以来,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近百只,其中,“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占比达到76.6%,创出历史新高。

那么,公募基金年初至今的收益改善来自于哪些行业和个股?又做了哪些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动,收窄2022年以来的亏损?其投资行为有何借鉴意义?

02、基金行业配置、重仓股可否借鉴?长期、短期意义大不同

长期以来,公募基金持仓在行业选择上有无规律可循?

首先可盘点其2022年底的资产配置情况。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可以看到公募基金在31个行业持仓市值排名,其中,银行、食品饮料、医*生物、非银金融、电力设备、电子、交通运输、石油石化、公用事业和汽车等为前十大重仓行业(图4)。

图4:2022年底公募基金持仓行业市值排名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拉长时间来看,银行、食品饮料、医*生物、非银金融一直是前五大重仓行业,而电力设备、电子在2020年以后进入前十大重仓行业。与此同时,石油石化行业则退出了前五。此外,房地产行业的持仓市值排名从2020年之前的第五至六名下降至第十名之后,在2022年的持仓市值排名进一步跌至第十七名。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装饰行业,市值排名也从2016年的第六名下跌至2022年的第十八名。其他行业持仓市值排名变动不大。

以上数据揭示了公募基金在不同行业持仓情况的长期趋势。银行、食品饮料、医*生物和非银金融一直受到公募基金的青睐,被视为较为稳定和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与此同时,公募基金持仓偏好也紧跟近几年新旧能源交替和解决芯片“卡脖子”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主题,这使得电力设备和电子行业获得了更多关注。相反,石油化工行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对房地产及与之相关的建筑装饰行业来说,持仓市值排名的下降,反映了公募基金对房地产政策收紧等基本面变化的谨慎态度。

在2020至2022年期间,基金增加配置的电力设备行业股票取得了114.7%的区间涨幅,排名第一。相比之下,增配的电子行业股票涨幅不到1%,而基金减配的房地产行业股票区间下跌30.2%,跌幅居第二,建筑装饰行业股票下跌了4.6%。

从长期视角来看,基金对行业配置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它反映了基金经理对不同行业发展的看法和预期。然而,从短期来看,行业排名变化相对较小,参考意义不大。

剔除股价因素,从持股数量来看基金的行业配置变化。

2022年底,除综合行业外,公募基金对其他30个行业均有增持。增持数量最多的前十大行业分别是银行、电子、医*生物、基础化工、有色金属、计算机、交通运输、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和汽车,这十大行业在2023年一季度的涨跌幅均值为7.5%。其中,仅银行和电力设备行业出现了小幅下跌,而计算机行业的涨幅达36.79%,位居第一。电子、机械设备和有色金属行业的涨幅均居前十之列。

如果基金在2022年底对这些行业的配置保持不变,可谓一次较完美的布*。而增配较多的银行、医*生物、基础化工、交通运输、电力设备等行业,涨幅靠后。

增持数量靠后的十大行业为综合、商贸零售、美容护理、轻工制造、纺织服饰、农林牧渔、通信、家用电器、环保和食品饮料,这些行业2023年一季度涨跌幅均值为4.7%,除通信、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外,其余行业涨跌幅排名靠后(表1)。

总体而言,对比年初至今行业涨跌幅,可以看到,公募基金截至2022年底的行业布*具有可取之处,其增配的股票数量排名前十的行业涨幅均值高于后十行业,且抓住了计算机、电子等的机会,但错失了通信、家用电器等的行情。

4月底,A股上市公司2023年一季度财报悉数披露完毕,部分公募基金产品进入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名单,使得基金持仓进一步浮出水面,结合此前披露的2023年基金一季报,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基金的最新持仓情况。

相比2022年底基金几乎对所有行业增持的情况,2023年至今,公募基金仅增持了交通运输、非银金融和机械设备等行业,对其他行业则均减持(表2)。这3个行业2023年一季度至今的涨跌幅分别为-2.92%、5.83%和-3.31%,均值为-0.13%,其中,非银金融的涨跌幅排名第二,基金抓住了“中特估”行情中的非银金融细分领域机会。

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在非银金融行业重仓的前十只股票为中国人寿(601628)、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保(601319)、中国太保(601601)、中信证券(600030)、中信建投(601066)、中油资本(000617)、招商证券(600999)、申万宏源(000166)、国信证券(002736),多为央国企,其2023年4月1日至5月20日股票涨跌幅均值为11.9%,高于“中特估”指数6.3%的涨幅,超额收益达5.6%(表3)。

基金减持数量排名前十的行业有电子、电力设备、房地产、银行、医*生物、建筑装饰、有色金属、计算机、钢铁和石油石化,这些行业在2023年一季度至今涨跌幅均值为-2.8%,低于增持行业涨跌幅。

其中,减持数量排名前二的电子、电力设备行业,曾经位居2022年底增持的前十大行业之列,其一季度以来的跌幅分别为-6.81%、-3.41%,跌幅居前。基金的这一减持行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板块下行带来的风险。

此外,基金在2022年底提前布*的计算机行业,在2023年一季度同样进入了其前十大减持行业之列。近期,由于ChatGPT的引爆,计算机行交易拥挤,出现回撤,一季度以来,计算机行业下跌-9.69%,跌幅居第四。可见,公募基金对计算机行业的行情把握较好。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板块作为“中特估”行情的另一重要机会,在2022年底为公募基金增持的第一行业,又在2023年一季度进入其前十大减持行业之列。而银行行情从4月初才启动,一季度下跌2.7%,跌幅居前三,一季度末至5月20日上涨6.21%,涨幅排第一,行情机会与公募基金操作背道而驰。

整体来看,公募基金增持行业的涨幅高于减持行业的涨幅,其行业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若严格以此为参照来对行业进行选择,还需谨慎,因为公募基金对个别行业的调整甚至会出现与行情走势相反的情况。

个股方面,对比2022年底与2023年一季度基金重仓股,可以发现,重仓市值前十股票中,仅招商银行(600036)、亿纬锂能(300014)退出,金山办公(688111)、阳光电源(300274)为新进,其余个股均重合,变动较小。

此外,基金2022年底重仓的前十大股票在2023年一季度的涨跌幅均值为1.65%,同期沪深300上涨4.63%,这十大股票在一季度末至5月20日的涨跌幅均值为-7.63%,同期沪深300下跌2.63%,均未有超额收益(表4)。

然而,从基金重仓股的持股数量变动来看,2023年一季度,基金对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000568)、山西汾酒(600809)等以往偏爱的白酒股均进行了减持,一季度至今白酒指数下跌1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照搬基金重仓股进行择股的行为并不可取,但关注其增减持变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03、业绩优势难延续,“抱团”再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受追捧

整体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哪些基金经理帮基民赚了钱?他们做对了什么?业绩能持续吗?

2022年,普通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中,业绩排名前十的是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A(519212)、万家新利(519191)、万家精选A(519185),缪玮彬管理的金元顺安元启(004685),张媛、汤戈管理的英大国企改革主题(001678),武阳管理的易方达瑞享I(001437),李孝华管理的华富灵活配置(000398),章恒管理的万家颐和A(519198),周海栋管理的华商甄选回报A(010761)以及余志勇、刘明管理的融通新机遇(002049)。

以上产品2022年业绩回报区间为18.38%-48.55%,投资主题以煤炭、石油石化等能源以及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经济复苏相关。然而,2023年年初至今,这十只产品业绩回报区间为-15.85%-8.14%,排名均在500名之外(表5)。

在A股主题、风格切换较快的背景下,基金业绩优势不易持续,且变动较大。从2023年初至今,业绩排名前十的基金产品及基金经理全部发生了变动,其业绩区间在39.1%-53.08%之间(表6)。

一季度末至5月20日,这十只基金产品的重仓股中,近6成上涨,其中中国科传(601858)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成为唯一一只翻倍股,而精测电子(300567)作为国内平面显示信号测试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及中际旭创(300308)作为全球领先的数据中心光模块供应商,涨幅均超50%。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2年的业绩前十基金产品相比,2023年的绩优基金在行业和个股选择上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其重仓股主要分布在电子、计算机和传媒领域,合计占比高达86%,2022年这一数据仅为47.96%。在这10只基金分别重仓的100只个股中,有25只为重合持有,而2022年这一数据仅为14只。

这25只股票以人工智能相关的芯片研发,人工智能在视觉、语音、游戏等领域应用,计算机存储,以及大数据产业等为主,显示了基金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投资主题的“抱团”趋势(表7)。

其中,金山办公(688111)同时被4只绩优基金持有,为持股重合度最高的股票。这与公司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应用层面落地,带来业绩增长预期有关。

金山办公4月率先推出WPSAI,锚定三个战略方向:AIGC,主要是辅助编辑改写、润色,帮助用户生产更优质的文章;阅读理解和问答,基于已储备的语料做问答式的交互,辅助阅读和知识检索;人机交互,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去做下一代基于自然语言的人机交互,用自然人类语言给软件下命令、提要求。

市场对于人工智能投资主题的关注,逐渐从“技术”转为“应用落地”,目前,AI应用在办公、游戏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金山办公正好处于这个阶段的风口,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04、基金自购就能带来信心吗?短期风险相对小,但未有明显超额收益

市场信心不足时,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也会频现自购行为。自购通常反映了基金经理对自身所管理产品未来收益的认可,很多投资者也将此视作“利好”,把基金自购当作购买的“风向标”。那么,有自购的基金业绩到底如何,是否获得超额收益呢?

2018至2022年,公募基金的自购力度不断增强,区间净申购额由-1651亿元增长至730亿元,自购次数由6495次增长至9761次。2023年初至今,公募基金自购4073次,区间净申购金额119亿元,相比2022年的高点,自购热度有所减退,对比2018至2021年,自购次数仍属偏多(图5)。

图5:2018年以来的公募基金自购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2023年数据截至2023年5月20日)

回顾自购基金业绩,将2018至2022年各年度自购基金中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与全市场同类基金区间回报均值对比,可以发现,2018年、2022年全市场同类基金业绩回报均值分别为-23.96%、-20.95%,自购基金的业绩回报均值分别为-15.69%、-11.4%,获取的超额收益分别为8.27%、9.55%。

2019至2021年,全市场同类基金年度业绩均值均为正收益,自购基金业绩回报均值分别为21.98%、39.12%、6.08%,获取的超额收益为负,分别为-24.63%、-21.56%、-2.55%。

可见,在基金整体业绩较好的情况下,自购基金当年内业绩不占优,但在基金整体业绩较差时,自购基金具有一定的超额收益,风险更低。拉长时间来看,自购基金3年业绩回报和持有至今业绩回报靠近同类基金业绩的平均水平(表8)。

由此可见,自购基金并未有明显的业绩优势,但下跌风险更小,长期持有可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短期来看,自购行为不能作为投资风向标,不排除个别仅为基金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

例如,2023年至今,自购规模前十的股票型基金与偏股型基金中,仅天弘创新成长(010824)、兴业数字经济优选(016647)、万家欣远(016163)区间收益率为正,泓德汽车产业升级(017663)、华夏景气成长一年持有(016252)亏损均超10%。这10只基金中有半数以上基金为今年成立的新基金,还有3只基金为2022年下半年成立的次新基金(表9)。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单只基金的业绩波动不断增大,通过配置基金分散风险的FOF基金则越来越受欢迎。具有“专业基金买手”之称的FOF基金,自2017年面世至今,已满5年,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张,2020、2021年均保持翻倍。

FOF基金收益风险情况如何?其挑选的基金业绩表现又如何?

年初至5月20日,FOF基金区间回报均值为-0.05%,最高回报4.69%,最低回报为-6.29%,取得正收益的产品占58.59%,与全部的基金相比,只有最低回报这一项占优。

股票及混合型FOF基金,区间回报均值为-0.09%,最高回报4.69%,最低回报为-6.29%,取得正收益的产品占57.4%,对比全部的股票及混合型基金,其在区间回报均值、最低回报、正收益产品占比方面均占优,具有一定的抗风险优势,然而在最高回报上劣势明显,相差76.82%,可见FOF基金赚取收益的能力有待提高(图6)。

图6:2023年以来FOF基金业绩对比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截至2023年5月20日)

从持仓来分析其业绩表现。2023年一季度,FOF的资产配置中,基金的市值占比为88.15%,其次是债券资产,占比为4.57%。其重仓的基金,以更为稳健的债券型基金为主,市值占比为55.02%,其次是混合型基金,占比为30.62%,股票型基金占比为11.56%,其中大多为风险相对更低、只追求beta收益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占比为44.56%(图7)。可见,FOF基金在基金挑选上偏向更为稳健的资产,对于高收益资产的挖掘配置较为有限。

图7:2023年一季度FOF基金重仓的基金类型及市值占比

数据来源:Wind,新财富整理

具体来看,2023年一季度,FOF基金重仓的前十只基金均为纯债型基金,年初至今的业绩回报区间为1.24%-2.99%,收益相对较低,但均为正收益。

观察这十只基金背后的FOF基金持有者,交银纯债AB(519718)、交银裕隆纯债A(519782)、交银稳利中短债A(008204)、兴全恒裕A(006985)、交银双轮动AB(519723)、交银裕隆纯债C(519783)等6只产品的第一大FOF基金持有者,与重仓基金隶属于同一家基金公司,且持仓市值占比分别为66.58%、56.48%、47.64%、25.84%、73.95%、81.57%,即基金重仓的前十只基金,大多被自己公司的FOF产品所持有,且持仓市值占比较高(表10)。

这也反映了,部分FOF基金倾向于持有自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这限制了其在全市场挑选优质基金的可能性。

对于收益风险更高的股票型基金的挑选上,2023年一季度,FOF基金重仓的前十大股票型基金中,区间回报范围为-10.22%-10.13%,业绩均值为0.25%。

其中,正收益产品占比50%,分别为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512880)、大成高新技术产业A(000628)、中庚小盘价值(007130)、国泰中证军工ETF(512660)和富国中证红利指数增强A(100032),区间回报在3.03%-10.13%之间;而全部基金中,最高区间回报为81.5%,区间回报高于10%的有819只,高于20%的有222只(表11)。相比之下,FOF重仓的股票型基金表现较为一般。

按照持有基金数来看,被FOF基金持有最多的前十只股票型基金,区间回报在-10.22%到17.87%之间,业绩均值为4.91%,正收益产品占比为80%,其中,中欧电子信息产业C(005763)取得最高收益。

从最高收益、业绩均值、正收益产品占比等指标来看,均好于表11中市值排名前十的基金。不过,被最多基金持有的鹏华中证酒ETF(512690)收益为负,被15只基金持有的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515790)亏损超10%(表12)。因此,被更多FOF基金持有的基金,也不一定就代表业绩会更优。

2023年一季度,FOF重仓的股票型基金有193只,收益率超过20%的有11只,收益率最高的国泰中证动漫游戏ETF(516010),年初至5月29日,区间回报率为78.71%,业绩在所有基金中排名前三,重仓该基金的FOF基金仅2只,分别为建信福泽安泰A(005217)、西部利得季季鸿三个月持有A(015252)。

建信福泽安泰A还重仓了富国中证大数据产业ETF(515400),年初至5月20日,回报率为27.82%,可谓押中了2只爆款基金,但其一季度业绩仅为2.84%,排名前20%左右,主要源于该FOF持仓偏债券型基金,前八大重仓基金一季度收益率在0.46%-2.79%之间,拉低了整体收益水平。西部利得季季鸿三个月持有A一季度业绩为3.45%,排名前10%左右,但该基金最新规模仅3500万元,且为次新基金。

收益第二、第三的基金分别为广发中证传媒ETF(512980)、广发电子信息传媒产业精选C(010236),区间回报均超40%,但重仓该基金的FOF也仅有3只(表13)。

总体来看,重仓以上基金的FOF均值为2只,持仓份额均值为2029万份,持仓市值均值为2319万元,均低于FOF持有的股票型基金平均水平,表明绩优股票型基金被FOF基金重仓的力度较小,仅被小部分FOF基金挖掘。

综上,公募基金作为“聪明资金”,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及时反应能力。虽然其行业、个股和基金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需要结合市场环境、限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不论是业绩冠军、自购基金还是FOF基金等,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不能作为市场的绝对指引。且公募基金持仓披露具有滞后性,在投资上的借鉴意义有限,投资者需谨慎对待,盲目“抄作业”并不可取。

投资本基金可以作金融资产证明吗

可以,投资本基金可以作为金融资产证明。基金投资可以帮助投资者投资不同类型的资产,比如股票、债券、期货等,可以把投资者的资金分散投资,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可以提高投资收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金融地产基金可以抄底了吗(基金亏得太多,没钱继续抄底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