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研究
本文共4463字
阅读预计约11分钟
作者:张霞
投稿及合作:xiaoyao@caifuguanli.cn
解放双手、快速知悉全文内容
智库导语
00:00-01:18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01:19-03:12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
03:13-04:49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新市场
04:50-09:42
四、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新模式的探索
09:43-15:01
五、结论
15:02-15:44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目前新兴市场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可能运作模式。利用一线理财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数据,结合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思考新的运作模式,力求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新形势做出思考。从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开始,结合目前开放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根据银行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客户使用比较多的几种大热互联网理财产品,通过比较收益、服务、组合投资等方式总结这些最新理财的特点,分析作为老牌“正宗”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面临的新市场环境。在探索新模式以前借鉴回顾了国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发展史,结合国内国外的理财市场最新情况,大胆探究目前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新运作模式,跳出原本固定的产品-收益模式,总结实际操作中已经出现但未普及发行的一些新产品,融合综合配置服务的概念,从便捷、服务、组合方面提出个人理财产品的新运作模式。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目前银行、保险、证券合作的产品更多,导致金融方面有很多行业都有中间经营商,使得商业银行的模式也需要做出很多的改变,首先是在理财的业务和产品上进行了丰富,不再单一;其次是理财产品更有个性,各种各样的风格产品可以方便投资者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利益的预估来选择自己觉得好的产品。
在之前发展中,银行的传统营销方式需要做出改变,因为现在的金融体系更加的完整,也更加的信息化和市场化,同时也更加全球化和国际化了。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业务结构,让自身零售业务方面更加的完整,了解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的变化,这样才能够让这个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和以前一样主要是以其中的差价作为利益。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现状
按币种分类可以分为:外币理财产品和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就是利用外币这个结构来进行存款,这种方式还是比较特殊的,需要考虑到的因素比较多,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是通过人民币作为自身引用的保障来进行投资。
按照理财的期限可以分为几大类,其中主要是短期、中期、长期,甚至是无限滚动期。短期就是在一年以内的,中期是指一年到两年的,而长期是指超过了两年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理财产品是可以自动续期的,这种是在近期才出现在市场上的,基本上都是到了投资者认为该结束的时候才停止。按收益方式分类主要分为保证收益的和非保证收益的,是根据保障程度来规划的。能够保障收益是说,商业银行承诺给投资者一个收益,这个收益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价值比较低。但是如果收益超出额度,那么这部分收益就需要银行和投资者进行分配。不能够保证收益又有它的区分,其中一种是可以保障本金的,意思是银行可以保证投资者的本金没有问题,但是投资风险是不确定的,至于收益也都是有一定的浮动的,而实际的收益还是需要根据合同来进行分配。另外一种是没有办法保证本金安全的,实际收益也是不确定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划分。按投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债券型、信托型、结构型以及QDⅡI四个投资方面。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新市场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被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刷新着认知。2013年在支付宝(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平台)上出现的余额宝,最初年化收益可高达6%左右,可随时支取,按日付息,当时身为银行员工的笔者,也包括身边的一大批同事,都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一部分银行储蓄转移到余额宝尝试,甚至在付息安全可靠之后将大部分甚至全部存款转入。从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成立,到2014年1月,规模已经在短短的6个月内达到了2500亿元,想必这是任何一个实体银行网点成立都不能达到的业绩,却被一个虚拟的网络理财平台轻松达到,由此可见新兴理财产品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力。随着监管的不断严格,除了市场暴雷的多个P2P理财平台,其他合法合规的理财模式也层出不穷,先分析一下几个具体的模式。
基金定投主要是指定期定额对基金进行投放,在固定的时间(如每月10日)把一定的金额(如300元)在指定的开放式基金中进行投放,这跟银行的零存整取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就目前的商业银行来讲,基本都有引进合作的基金公司,以推动基金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在股市红利期,基金销售的中间业务收入会很快超越理财产品,无论是客户经理,还是客户,对基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长期储蓄类似,可以起到积累资金的作用,对投资成本进行平摊,从而使整体风险降低。它具有自动功能,可以在低或者高的时候,进行加码、减码的操作,不管市场价格怎样改变,都可以拥有一个较低的成本,因而,定期定额投资能够将基金净值的高低不平的状况磨平,使市场不再出现波动。同时,投资基金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基金投资不仅能够分享股市上涨的红利,同时也一起承担着股市下跌的风险,对产品推荐的管控和推荐也是商业银行所欠缺的。
随着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理财观念的不断更新换代,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专做财富管理的创业公司,下面就以长投网为代表简要说明一下。长投网,成立于2011年,目的在于借助实施金融资讯服务方面的培训,如社交、投资资讯、投资教育等,依据有趣、实用、简单的原则,给予诸多初级投资者以帮助,使他们拥有投资理念,具有投资技能,同时可以享受市场金融产品投资收益。2015年,长投网凭借466万超高人气获得随手记理财机构第一名。旗下产品主要是各类理财课程,内容涵盖基金、保险、股票、资产配置等收费课程,一般价格在400元左右,年轻一代的上班族都可以承受。最重要的一块就是除了这部分付费的课程外,长投网依据互联网科技开发技术以及对股票打新的研究,推出了两款人气理财产品,特点归纳如表1所示。
对于本来就持有A股/H股市值的客户来讲,10000的保证金投入目标收益率可以达到20%左右的年化收益,基本与投入50000元购买一份半年期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相当。对于港股打新来讲,更是不需持有其他的股票市值,投入在10000~20000元,就可以稳定持有大概20%~30%的年化收益率,这对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是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的。当然,对于长投网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来讲,目标客户群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一代,对中老年的客户没有任何的优势,在操作上也是依托开发的数据分析软件,操作对客户的要求比银行理财产品相对复杂很多,投资理念也是市场最新资讯集合。
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新模式的探索
余额宝的实质其实就是货币基金,支付宝App通过引入与基金公司的合作,推出余额宝产品,使得当时只是一家很小的基金公司的天弘基金一跃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规模超大型公司,而对于支付宝来讲,沉淀了大量的稳定资金,带来的隐形收入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凭借长久以来积累的客户群及资产规模作为强大的后盾,借鉴如此方式引入类似的产品就相对简单了。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是处于半开放状态的,利率市场化在不断地推进,但是还没有完全的放开,各商业银行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自身的存款利率可以进行一定的浮动,所以对于一批对银行存款利率比较敏感的客户来讲,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变动对其存哪一个银行影响很大。所以很多商业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推出了各种储蓄新品,例如大额存单和智能存款。大额存单:一般起存金额为20万元,期限一般为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不等,利率上浮一般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40%,支取时可以靠档计息(比一般的定期储蓄政策更优惠),甚至有利息按月返还和到期还本的功能(比一般的定期储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更人性化)。
一直以来,黄金作为避险货币都有其独特的地位,直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以前,黄金一直作为国际货币存在。原来普通人投资黄金都是以购买实物为主,储存运输都很不方便并且磨损成本较高,不是一般普通投资者可以承受和参与的。但是随着人们投资品种的要求不断增加,对黄金,包括外汇市场开放要求也越来越大,部分走在前沿的商业银行率先引入黄金投资的概念,占领这一部分市场。
同时,由于目前出国留学的大热,使得外汇需求不断上升,包括换汇、投资移民等需求。这些方面的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独特地位来讲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这类业务风险比较大,一般居民都比较信任由银行帮助承办。
首先是专业理财师队伍的培养。虽然随着现在信息化的不断开放,人们的理财知识得到很大的提升和丰富,但是俗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领域,我负责把我擅长的领域做好,但不一定会了解你擅长的领域。所以面对目前各类琳琅满目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不要说对于普通的客户来讲,就算是很多高净值客户,在很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对产品的风险和如何购买处置自己的钱都没有很好的认知,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能够提供专业的个人理财服务。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不仅可以获得客户的信任,而且对理财产品的销售都是有帮助的。
其次是私人银行业务的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目前还很难达到国外对私人客户服务的水平,但是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在建立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基础上,还需要构建完整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这同样是属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构建的一部分,也是客户选择银行的重要原因。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除了前面讲到的开发新型个人理财产品,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客户在商业银行能体验到所谓的一站式金融服务,这才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运作的新模式。
对于资产配置所需的基金、保险、黄金、外汇等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都应该纳入本行个人理财产品的体系中。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传统的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利润来源就是增加了其中间业务收入,使得银行不单单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支撑。
银行最开始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资金的支付媒介,最开始出现的银号所提供的就是这样的功能,但是目前市场中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远远不能同一些App相比,基于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支付风险这一块控制得很严格,一方面保护了客户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却为一些资金需求客户带来了不便,所以要加快支付方式便捷的改革。
结论
具体来讲,文章的切入点是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对现状的分析阐述性的内容比较多,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切入点不够细致,欠缺一定的深度,应当强化分析性的内容。对新形势下运作模式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目前最新产品的分析与借鉴上,并把内容扩展到产品的综合服务上,个人觉得这也属于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一部分,但对具体的措施提出不是很明确,落实在实际的银行工作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
-END-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汪丽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3]李文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J].渤海大学学报,2005(7).
[4]赵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5).
[5]杨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风险防范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1).
[6]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创新部课题组。银行理财产品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报告[EB/R].(2014-12-01).https://wenku.baidu.com/view/0600044f16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9.html?wkts
文章出处:《中国市场》
作者简介:张霞(1989一),女,汉族,云南文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
金融产来自品的详细解释
金融产品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也叫有价证券,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比如:我们可以用现金购买任何商品,包括金融产品;我们可以到银行承兑汇票(变成现金):我们可以在相应的金融市场任意买卖(交易)股票、期货等;我们持有的债券、保单等到期可以兑现(变成现金)。例如,张三前年看好股市,变卖房产用三百万现金购买了股票,如今他的股票市值还不到两百万,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张三决定变卖股票购入保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价值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中转变和存在。
国泰基金徐治彪:金融是一种思想
国泰基金徐治彪说,金融是一种思想,而会计则是一种信息。
这句话很有意思,好解释的是后半句,会计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自然更多的是较为客观的信息。
而前半句,金融是一种思想,徐治彪则有很多的感悟,他讲投资之中,他信奉两条铁律:慢即是快、盈亏同源。
他讲,深度研究可以做好长周期投资,深度研究可以在盈亏同源中有取有舍。他又讲,深度研究也会遭遇挫折,在投资实践中,会遭遇研究没有价值的情况,当然,那个时候,市场的风险正在步步逼近……
金融是一种思想,徐治彪正在成为“思想家”。
金融是一种思想
哲学家帕斯卡《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在资本市场之中,我们也是如此。作为信息、预期、数字等等集中所在,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能够将其中的个体,高高举起,也能将它们重重摔碎。
投资,如何面对市场这样的难以驾驭?唯有思想。
在徐治彪看来,金融市场的真谛,在于思想;同样,投资其中的人的有力的进击和坚实的防御,都来自于思想。
与思想相对,拥有扎实财务基础的徐治彪讲到,会计更倾向于一种信息。
也就是说,其实在金融市场,基于信息的会计,能够给投资带来显而易见的衡量标尺,比如通过会计,计算增速、评估估值等等。
但是,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基于信息基础之上,还有预期、情绪、人心等等多重的因素,在这里,客观的信息让位于辩证的思想,进入到投资的真正奥义之中。
投资的奥义,可以纷繁复杂,可以五花八门,但是,追蜂捕蝶,不应该是专业投资者应有的状态,专业投资应该有其理性,有其取舍。
徐治彪在浩瀚的金融思想体系中,提纲挈领,抓住两大核心信条:第一,慢即是快;第二,盈亏同源。
慢即是快,是徐治彪为投资找到的节奏,他认为,建立在长期确定性和胜率之上的稳进,能够见证时间的复利和奇迹。
“我会选择确定的一定速度的增长,作为优质的投资标的,从长周期的视角,持有并抓住这样的机会。市场的短期走势,很难判断,但是我觉得从一个长周期角度去想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较简单,所以我一直喜欢说,做投资要做长周期,正确而简单的事情。”徐治彪这样说。
其中,其实包含着两大层意义,第一是关于整体市场的长周期逻辑;第二是关于具体标的的长周期机会。徐治彪在此处,化繁为简,选择优质的机会,然后交给时间。“我是希望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能做到长周期的一个稳定的收益率。”徐治彪表示。
盈亏同源,徐治彪是在讲述投资出现泡沫化时着重强调的,他认为,不少市场机会在上涨的时候迅速上涨,但是,盈亏同源,在下跌的时候,迅速下跌。徐治彪的投资中,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事情,例如市场曾经出现的对于小市值成长、大市值核心资产以及消费、医*、新半军等的追捧,最终演化为鸟兽散。
这背后关系到一个合理估值的问题。徐治彪对估值中枢有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的合理估值中枢,大不一样。“不同的行业,它估值中枢不一样,这个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行业空间,取决于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比如说2C的品牌性消费,它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盈利稳定性就比2B制造业的稳定性要高。同样,它的ROE、现金流,稳定性就会比它高,所以理论上2C行业的估值就是要被2B高。”徐治彪表示。
其实,说到慢即是快、盈亏同源的时候,徐治彪强调的核心能力是深度研究的能力,不论是抓住机会,然后让时间呈现结果,还是看清盈亏同源,把握估值定价能力,核心的就在于深度研究的能力。
深度研究,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徐治彪以自上而下的成长研究为特点,也就是说,打磨的更多的是个股层面的深度研究能力。
徐治彪用“六边形维度”定义了一家完美的公司:第一赛道好;第二卡位足够好,是绝对龙头;第三公司特别专注,管理层的格*大,团队很稳定,第四市场沟通很顺畅,而且特别专业;第五从各方面的财务指标角度来说都非常符合要求;第六则是估值还特别低。
“六边形”的维度,已经丰富多彩,且互相之间,勾连纵横,在这里最能展现专业投资者的真功夫。
当然,深度研究有时候也会“实效”。在徐治彪的投资实践中,也遭遇过这样的时刻,小盘成长、大盘蓝筹等等,阶段性地都曾经是投资的“无脑选择”,这时候,研究让位于情绪和资金,但是,此时,也是风险迅速聚集并即将演绎的前奏。专业的投资者,此时应该果决果敢。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作为公募基金经理,除了在投资者不断成就思想、成为“思想家”以外,还有一双手,牢牢抓着他们,不让他们飘出天际、超脱俗世,那就是公募基金代客理财的本质,每个基金产品、每位基金经理背后,都是一个个投资者。
基金经理,如何在锻造自己的同时,不负投资者所托,甚至于主动地引导投资者,在金融的思想系统中,求真悟道?
徐治彪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即,不要做顺势的鼓吹者,要做逆势的警示者。
在今年的市场大变*中,徐治彪实践了这一点。
2022年4月26日,A股四面楚歌,上证指数在跌破3000点后继续下挫至2800点,悲观情绪不断蔓延。这天晚上,焦虑到失眠的徐治彪连夜写了一封《致持有人信》,并在信中旗帜鲜明的指出,现阶段资本市场肯定是非理性的下跌,优质成长股已经极度便宜,市场逐步修复是大概率事件。
回顾彼时,徐治彪讲到,这可能是他做投资以来,最难受的一两个月,寝食难安。一是因为上海疫情,徐治彪从3月底以来已经两个月没有出门;二是市场暴跌,而且越跌越多、越跌越深,尤其是4月中下旬,徐治彪已经对开盘有了逃避心理,每天都在祈祷快点周末或者是五一假期,因为周末和假期不用面临开盘。与此同时,生理上的不适也接踵而至,徐治彪提到,自己其实很少失眠,但面对4月下旬的暴跌,他感觉自己越来越难以入睡。
即便是在客户一端,也开始出现很多压力,徐治彪讲到,对接自己的银行理财经理遭遇了投资者的不信任,甚至很多投资者开始反过来指导基金经理如何调仓换股。
面对困境,徐治彪做了几件事情。
徐治彪讲到,每当自己的投资跟市场偏离较多的时候,他本质上是不愿意多对外做交流的,包括客户和同行。“因为它只会加速你的恐慌,或者是加速你的乐观,它是一个正循环。我选择更多跟企业去交流,比如说我买的所有的公司,我要去确保这些公司到底怎么样,我有没有买错。如果买错了,你肯定是要卖的,我不管是赚了还是亏了,买错了就得卖。从4月份其实到现在,我觉得我属于过去几年以来,感觉特别忙碌,特别勤奋,虽然还是在疫情阶段。”徐治彪解释称。
在确保自己的持仓公司并未有大的风险的时候,一方面,徐治彪对于持仓和调仓换股的方向更为明晰和坚决,另一方面,徐治彪选择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其实这个市场就是这样的,最后对的是少数,错的那些多是随波逐流的人。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逆势的思维,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多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角度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徐治彪朴素的专业坚守。
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让徐治彪在今年4月,在逆势之中,态度鲜明地发声。
徐治彪首先自问自答,剖析自己,传递观点。
一是为什么会跌成这样?徐治彪认为,市场的主要矛盾由分母端(加息担心流动性、战争担心风险溢价提升)转移到了分子层面(疫情导致上市公司业绩的担忧),疫情担忧的同时又传达到分母端风险溢价的提升,从而导致股票进入了短期分子和分母的双杀;流动性方面,最近几年私募类的“固收+”等绝对收益类产品发展较快,这些产品也遭遇了平仓线的压力,带来了市场的负循环。
二是历史重演一次,是否能规避这样的回撤?徐治彪的答案是不能,他的投资体系偏成长,如果盲目地为了适应市场、适应持有人去追核心资产而放弃自己长期看好的成长,不仅是在追涨杀跌,大概率会“两边打脸”,而且会因为风格漂移彻底失去持有人的信任。
三是重仓的股票本身有没有问题?徐治彪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持仓,他认为自己所选的公司均是细分赛道的绝对龙头,业绩足够好,在3-5年的周期赚取1倍以上的收益是比较确定的,股价调整前就已经很看好,现在跌了30%,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没有卖出的理由。
在阐述了这三个问题后,徐治彪在信中强调了自己的观点:现阶段资本市场肯定是非理性的下跌,我们的优势在于长期选股,阶段性大幅跑输时往往对应买入机会,因为这些优质成长股现在是极度的便宜。
实践证明,徐治彪当时的逆势,正是后续最大的顺势之举,4月27日,A股在跌至2863.65点后开始触底反弹,其中徐治彪偏好的成长股更是担当起了反弹急先锋的角色。
那些接受并理解徐治彪“雪中送炭”的投资者,成为这个市场中,依靠专业得以坚守的成功者。(全文完)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市值是什么意思?
市值分为个股市值和大盘市值,个股市值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乘以股票交易价格,计算出该上市公司股票的总价值;大盘市值就是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加起来,或称股票总市值。
金融改革与金融的价值
GUIDE
导读
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总*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为***直属机构。
北大国发院黄益平教授在新书《金融的价值》中,深度剖析了为什么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迫在眉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学与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政策与金融改革。
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
按照目的,金融监管也可以分为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行为监管主要纠正行为不当、防止不公平竞争。审慎监管则是保障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大致有三类金融监管模式。
第一类是分业监管模式。银行、保险、证券分成不同的类别分开监管,这是中国的做法,现在是“一行两会”,有时也叫“一行两会一*”。美国也采用分业监管的做法,叫双层多头。双层是联邦**和州**有各自独立的监管权限,同时分为证券、银行、外汇等多头。美国的例子很有意思,在1998年花旗集团成立以后,美国出现了很多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机构,却保留了分业监管的模式,当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也成立了由财政部牵头、各监管机构参与的金融稳定委员会。
第二类模式叫双峰监管,主要将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分开。审慎监管管金融稳定,行为监管管公平交易,这两个分开,类似骆驼的两个峰。澳大利亚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有两个不同机构。很多国家将宏观审慎监管这一职能放在央行。
第三类模式是混业监管,很多监管功能都在同一个监管机构里面。最突出的例子是新加坡,监管机构叫新加坡金管*,实际上就是实行大央行制,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监管、宏观监管、行为监管全都包括。
过去二十几年来,各国的监管模式一直在改变。到底哪一种更好,各有各的看法。看各国的经验,可能监管的时效性相对更好一些的是双峰监管模式。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不少专家指出,监管做得好不好,并不完全取决于监管模式,还取决于监管的具体做法。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监管改革明显提速,各国以及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直在讨论国际金融改革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大灾难,一个很简单的教训就是说明金融监管出了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改革。
目前进展比较快的是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宏观审慎监管,即便把每家机构都搞稳健了,也不见得整个系统是稳定的,所以宏观审慎是新概念、新框架;第二个方向是加强行为监管,其实就是加强公平交易和消费者保护;第三个方向是提高微观审慎监管的标准。
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框架也一直在不断地变革。真正开始有金融监管大概是1984年1月1日,那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一分为二,工商银行负责商业运行部分,中国人民银行担任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责。1992年成立证监会,后来逐步演变成“一行三会”,后来银监会、保监会合并,变成了“一行两会”。
2015年国内有一场关于金融监管到底应该怎么改的大讨论。当时关注的重点是政策协调问题,因为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留下了很多监管的空白地带,造成了不少风险,特别是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当时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叫《呼唤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希望通过设立这样一个委员会来加强政策协调。当然,我并非唯一提出这条建议的学者。2017年,***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委)。2018年,银监会、保监会合并,中国人民银行强化了政策协调功能。
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创新。这项创新的触发因素可能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危机爆发以前,美联储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因为当时经济很强劲、就业很充分、通胀很温和,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调整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主要政策目标是维持价格水平稳定。但事后人们知道,当时虽然价格很稳定,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却导致了严重的金融风险,最终酿成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货币政策要不要同时应对金融风险?货币政策要关注金融稳定问题,大家对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但金融风险或者资产价格能否直接写到货币政策的目标函数里?应该说可操作性很低。
新的共识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货币政策,主要支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同时关注金融稳定。另一条腿是宏观审慎政策,主要追求金融体系的稳定。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的基本内容:货币政策追求价格水平稳定,宏观审慎追求金融政策稳定,两者之间紧密协调。2019年央行专门成立了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司并立运行。
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关注点主要在三个方面:房地产,跨境资本流动,以及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基础设施(。这三个领域都是非常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地方。
我国的这个监管体系目前还处在演变的过程当中。但为什么它在近年没有很好地管住金融风险呢?
第一,分业监管、机构监管的格*导致存在不少监管空白领域,政策协调也不够理想。在很长时期内,影子银行和数字金融都属于三不管地带。2017年和2018年进行监管机构新设与调整以后,政策协调有很大的改善,但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根除,各部门之间扯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监管的专业性、独立性甚至权威性不是很强,可能影响了监管政策目标的达成。在实践中,监管政策和其他政策混淆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经常把一些非监管任务交给监管部门,比如,过去在经济不太好的时候,需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可能会调降股票投资的印花税率,这显然更像宏观政策,而不是监管政策。在监管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运动式监管、情绪化监管也比较常见。现在有一些监管官员提出要把金融风险降到0,这实际是违背金融规律的。前面讲过,只要做金融交易,就一定会有风险,真的要把金融风险降到零,业务也就没法做了。
第三,有规不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很普遍。前面介绍金融监管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套规则与法律,二是在实施过程中的监测,三是保证落地的手段。这三方面内容,我国现在一样不少,但就是规则和法律没有真正落地,执行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样规则也就形同虚设。
第四,监管部门同时肩负发展与监管两重责任,但两者之间有时候会发生矛盾。如果发展成为主要的政策目标,监管部门就可能会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发展。反过来,监管部门对违约或者破产的容忍度很低,就非常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健康发展。前几年保险行业出现许多风险问题,多少跟这有关系。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违约成本很低,当然就没有动力真正按照规则办事,市场纪律就很难建立。
第五,宏观审慎政策刚刚开始建立,有时候难免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不是很顺畅的做法。比如,一提出要去杠杆,不仅监管部门全力以赴,各级**也积极作为,因为杠杆率会作为工作成绩考核内容,这就很容易让人走极端。尤其对于金融问题,在极端之间来回摇摆是很危险的。
近年一大批中小银行出现问题,以包商银行、锦州银行为代表。仔细分析这些银行的问题根源,确实既有大股东乱来,也有董事长乱来的原因,说到底是这些银行没有严格执行监管规则和法律。很多银行的大量资金都流向了大股东关联企业,2020年底央行在对银行进行“体检”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这种现象,而这种做法在监管规则里是被明文禁止的。如果一家机构出问题,可以说是它本身的问题。如果一批机构出问题,可能就需要从规则上来找原因。经济学中有一个说法:坏的制度会让好人作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从良。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守规则的环境,本来守规则的人最后也不会守。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规则,是没有人督促落实。包商银行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做出来的,为什么监管部门一直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一直没有采取措施?监管有法不依或者有规不依,银行风险上升是很自然的现象。
金融机构承担许多政策性责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银行平均不良率超过了30%,触目惊心,**通过兜底稳住了*面。从正面说是**帮了这些银行,但从银行角度来说,很多问题其实也是**造成的,因为有很多贷款是政策性贷款。当时有一种“安定团结贷款”,就是过年过节时,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发不出工资,**就要求银行给企业贷款发工资,让工人们过好年。这样看来,既然银行确实承担了政策责任,有了风险,**出面兜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金融里面还有一个道德风险问题,反正**会兜底,银行就不会非常努力地经营,甚至将其他因素造成的风险跟政策责任的后果放在一起。
必要的监管改革
近期金融风险没有管住,所反映的是金融监管转型期的问题。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采取了双轨制改革的策略,管制比较多本身就是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现象。今天的很多监管困境也跟过渡期有关,说到底就是怎么处理**和市场的关系的问题。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的功能,替代了监管的功能,而且这种替代并不都是坏的。1997年我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2008年也没有发生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信誉对金融稳定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两者的关系可能需要重新界定。有些是**需要继续做的,有些可能要更多地让监管来做,而且监管要有相对独立性。
在转型过程当中一旦碰到问题,大家就开始紧张,一紧张**就会出手。**一出手,*面往往就稳住了。这当然也是好事情,起码有一个可靠的稳定机制。但悖论是,**频频出手,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甚至连市场纪律也很难建立起来。比如**过去一直说要释放*部的金融风险,个别领域有风险要让它释放出来,这样整个系统才能变得更稳定,难就难在界限的把握。一个债券违约没事,10个债券违约行不行?1000个债券违约行不行?谁也不知道界限在哪儿。
**总是将太多的政策功能强加到监管和金融,像中小微企业贷款这件事情,已经做了很多年。**重视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手段,但说实话,有些手段没有完全顺应金融规律,实际上这也是转型期的问题。**知道中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支持它们,但是**也没有那么多钱来支持它们,让金融机构来做已经成为习惯了,但如果持续这样做,问题会不断积累。从大的原则看,还是应该尊重市场原则、金融规律,如果市场化风险定价太贵,**可以提供资金贴息,不要简单地把包袱推给金融机构。
中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现在的一些金融风险实质是大的金融政策带来的,比如说双轨制改革,对违约和破产的容忍度很低,就留下了很多僵尸企业,僵尸企业就带来了很多金融风险。所以第一步要深化市场化改革,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包括实现所有权中性,真正做到公平竞争。行的企业可以生存,不行的企业就被淘汰。减少**对企业、对金融的干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具体到金融监管改革,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和监管之间的关系。过去**和监管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帮助监管做了很多维持金融稳定的工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监管维持金融稳定的努力,将来应该适当分离,“**的归**,监管的归监管”。当然,分离也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还是需要合作与配合的。比如在次贷危机期间,各国都是**首先把系统重要性机构稳住了,然后才谈得上支持经济复苏。**什么时候应该介入金融风险处置?从大原则看,应该有两种情形。一是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时候只靠金融体系内部已经无法完全消除问题。二是一些政策性的金融责任,**应该主动承担财务成本。
2020年疫情期间的中小微企业贷款就属于后面一种情况。2020年春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建议建立一个特殊目的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见图)。这个平台由三方参与,央行提供流动性,银行直接发放贷款,而**财政兜底。这个建议的优点在于:央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但不会因为有些钱收不回来影响未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离中小微企业最近,可以帮助输送资金,但也不会因为承担政策性责任而影响将来资产负债表的健康;财政拿一小部分资金兜底,但可以撬动大量的资金保住中小微企业。我认为这个思路非常有价值,**不如主动站出来承担财务责任。这样,金融机构与市场都会有一个明确的预期,信心也不会动摇。当然,**如果不站出来,最后也要承担责任,只是在这种“隐性兜底”的情况下,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对银行、对投资者、对实体经济可能形成风险。而且2021年下半年的金融风险,可能并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地方债务包括地方国企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也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风险点。
关于具体的监管改革,我提四个方向,核心是要尊重金融规律,把金融监管做实。
第一,明确监管目标。金融监管有很明确的目标,简单说就是三句话:保障公平竞争,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和维持金融稳定。所有其他的责任,无论是发展、宏观经济还是其他,都不应该成为监管政策调整的原因,只有专心致志地把金融体系稳定住,才是对经济最大的贡献。比如,对于资本市场的监管者来说,有序的市场和公平交易的市场是要追求的目标,资产价格的高低则不是。
第二,有了清晰的目标之后,一定要赋予监管部门一定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这里所说的独立性,倒不一定是成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而是在决策监管政策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权限,而且要讲专业性,因为金融监管是一门专业技术,需要很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同时,监管要有足够的权威性,“有牙齿”。过去对违约行为的处罚力度太轻,违约成本很低,从业人员当然会不以为然,这样就无法真正建立市场纪律。
第三,对金融监管要问责。无论监管怎么组织、如何执行,最终还是要看效果。需要避免的是,每次一出问题就痛*从业人员。如果一家机构出问题,应该努力处置那家机构的问题。如果一大批机构出了同样的问题,就必须要从监管规则和落实方面找原因。这样的问责,目的是让监管部门与官员尽责尽力地去落实政策与规则,而不是挑三拣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问责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把金融体系管死,管死也是一种失职行为。
第四,监管资源要大大增加。几十年来,我国的金融体系蓬勃发展,从规模来说已经快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体系,几家大银行都在全世界排名前十。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不太发达,但股市市值和债市市值在全世界排前三位,规模非常大,而且市场金融体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数字金融创新是很前沿的技术,但是我们的监管资源没有充分跟上,从编制、经费、技术能力来说都需要大大加强,这是值得投资的事情。只有监管能力加强了,监管体系保持一定稳定,才能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这个政策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用几句话做一个总结:过去的金融改革政策很成功,但现在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包括在金融效率和金融风险等方面。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终结双轨制,实现所有权中性。同时要科学地处理**与监管之间的关系,除了系统性风险和政策性责任,**最好不要过多地干预金融监管政策。最后是再开展一场彻底的金融监管改革,把“形式上”的金融监管转化为“实质性”的监管。
END
市值指的是什么?
市值,是指一家上市公司的发行股份按市场价格计算出来的股票总价值,其计算方法为每股股票的市场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整个股市上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即为股票总市值。
市值是什么啊?利率是什么啊?利率如何影响股市啊?
简单点说就是每股价格*股票总数这就是市值利率就是反映金融资产的价格利率上升说明存银行利息高相对来说热钱从股市流到银行利率下降说明存银行利息降低相对来说就如意发生存款搬家的现象
市值管理是什么意思?市值管理的手段和 *** - 基金知识 - 文山金融网
市值管理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资产配置,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这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直接购买股票,另一种是间接购买债券。前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后者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不过,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其次,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切勿轻信***平台的宣传。
市值管理(MarketValueManagement),所谓市值管理是指: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效力于追求公司价值更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传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动态平衡。
优质答案1:
优质答案2:
一定要做市值管理。市值管理是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衡量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价值,进行风险管理、业务决策和资本市场沟通。此外,市值管理也是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企业进行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考。市值管理应该作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化内容,通过建立合理的投资者关系和透明的财务报告体系,积极主动地和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市值管理也应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和举措,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优质答案1:
上市公司可以采用三种价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股东或分析家对公司不切实际的乐观或悲观评价,不在意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短期价格冷淡甚至负面反应,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真实资本价值更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本,制定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红利政策和股票市场政策。这样的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往往投机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机的股票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也容易导致主业竞争地位衰落。A股市场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采取高转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资本配置行为投机和短期化,虽然引起A股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主业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给公司设定比较乐观的增长预期,并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实现分析家的预期。因此,尽管公司实现了比较好的增长,但如果低于分析家的乐观预期,公司股票价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于股票市场分析家对公司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压力,采取的战略、投资等资本配置行为非常危险,将损害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3)基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价值增长,制定业务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相机博弈迎合股票市场。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增发股票,支持公司业务战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为支付手段,兼并收购;分拆被股票市场高估的业务单元。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股票市场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购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基于企业长期真实价值更大化的分析模型,动态持续分析竞争格*演变和资本市场融资约束条件下的企业投资价值走势,连接、评价和指导业务战略、投融资、兼并收购、重组和经营行为。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收益,强大核心业务,分拆贬低资本价值的业务。
实施价值管理还需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个认同自身经营哲学和价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东群。对于坚持长期真实价值更大化的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向股票市场明确传达公司价值取向信号,以便外部投资者合理评价和选择,吸引和筛选出与控股股东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公众股东,同时,使那些怀着短期预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离开。
优质答案2:
■尽管市值管理已不是什么新词,但对市值管理的理解仍有偏差,许多误区仍然存在。比如认为市值管理就是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市值管理就是并购重组等等,这些观点与理解既发生在主板公司,也发生在开始大谈市值管理的新三板公司。
■如果我们把市值管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以期将来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则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即什么是市值管理?市值管理管理什么?市值管理如何管理?市值管理如何评价?
■市值管理是管理影响市值的重要因素与变量,市值管理主要研究价值实现的合理性与稳定性,正因为是这种价值实现的要求,关注价值的创造与经营才更有意义,其重点与归集点是价值实现。
定向增发事件(已完成)(金额:亿元)6822137234488
重大重组事件(已完成)(金额:亿元)2782.89328.12289.6
注:我国从2006年出台《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以来,距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逐年增多。目前为止,常见的股权激励标的主要有三种: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股票增值权。
2015年6月中旬股市异常波动至2015年底,共有145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其中至今仍有多达70家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被套。
在2015年度公告定增实施的857家上市公司中,截至2016年5月4日,仍有44家上市公司参与定增方被套牢。
2015年上半年发生了许多超高溢价的重组事件,特别是发生在游戏类的并购重组案例中,一年之后均未达到预期的提振业绩作用,成为为并购而并购的案例。
尽管市值管理一词已不是什么新词,但对市值管理的理解仍有偏差,许多误区仍然存在,比如认为市值管理就是二级市场的股票买卖,市值管理就是并购重组等等,这些观点与理解既发生在主板公司,也发生在开始大谈市值管理的新三板公司。
对市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市值管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对如何开展及如何正确地开展市值管理仍然莫衷一是。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对市值管理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市值管理的核心理念与内容进行深刻的把握,仅仅把它作为容易引起资本市场联想的标签来对待。所以,我们认为,展开市值管理四问,可以达到正本清源,统一语境的效果,这应该是正确建立市值管理制度的前提。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与股东股权市值管理,都应该是长期行为。最后归集为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一套管理***,不应该是短期的抓阄式的市场博弈。市值管理的实践与案例,每天都在发生着,2014年5月9日“市值管理”被写进“新国九条”后更甚,但也出现了不少操纵股价型的伪市值管理,以及边界不清的泛市值管理。而最新又将是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岁末开始的至今没有收官的万宝控制权之争,要总结的东西不少。
如果我们把市值管理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以期将来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则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即什么是市值管理?市值管理管理什么?市值管理如何管理?市值管理如何评价?
之一问:什么是市值管理?
目前全国范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市值管理的权威定义,这说明中国特有的市值管理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通过实践与研究,普遍认为中国特有的市值管理概念,从目的与过程看,应该含有以下关键词:1、是一种管理活动;2、是一种管理思想与***;3、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新国九条”第二条第六款);4、是使得上市公司具有可持续投资性;5、是充分合规利用全流通的资本市场;6、是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产品与服务);7、是实现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动态平衡(协同)。
随着实践与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市值管理其实是一门特别讲究协同的管理科学,其环境是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政策市、资金市、消息市),其主体是比较脆弱的公司实体(大多数公司不上市就几乎无法大发展、银行几乎不支持)。
于是,我们给出的最新定义是: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应对资本市场环境与偏好、企业经营外部因素与变量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管理资本市场交易价值与企业实体经营价值间的偏差(即溢价)。溢价的稳定性即市值管理水平指标代表着上市公司管理溢价的能力。在我们的弱有效市场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前提下,市值管理可以简单地称为是关于溢价协同的管理***,管理溢价、管理预期,希望达到既是好公司又是好股票的状态。
第二问:市值管理管理什么?
市值管理不是简单地管理股价,而是管理影响市值的重要因素与变量。股价、股数、市盈率、公司净利,都是重要因素与变量,同时又有许多因素与变量影响着它们,把这些因素与变量与一些公司业务与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考量,是我们在之一本书《市值管理方略》中的内容。
我们把上市公司的四大类市值管理与上市公司股东的五大类市值管理作了介绍,有人称之为市值管理的杜邦分析法,即上市公司方面的投资者管理维护类、股权激励类、再融资类、并购重组类;上市公司股东方面的市值维护类、大宗减持类、股权融资类、多股权类、战略投资类。对这些方面的持续管理均对市值产生了影响。现在应该在上市公司部分,加上股权结构优化类,因为我们看到太多的例子表明不理想的股权结构对市值的影响,比如上海家化(600315,股吧)、万科。这是我们认为的市值管理1.0时代,偏重于定性的分类与描述。
市值管理的2.0时代,开始偏重于定量,希望公司市值的变化可以被检测、判断、分析、评估,即以上这些方面的管理,如何与公司战略协同;这些方面的管理如何反映在公司市值变化上;反映的幅度等等。我们的新书《市值管理新论——从定性到定量》主要通过溢价协同模型探讨了这个问题,市值管理就是管理溢价的稳定性,有人称之为市值管理的乖离率法。我们现在研究推出市值管理水平指数,以期更加精确地描述市值管理水平的变化。
第三问:市值管理如何管理?
努力使得自己既是好公司又是好股票,是每个上市公司希望的。我们知道好公司的特征有:产品独特、持续增长、品牌优势等;好股票的特征有:流动性好、具有弹性、迎合风口等。应该将市值管理提升至公司战略高度,成为董事会核心工作内容,确定市值管理目标与内容,设立相关部门配备相关人员,在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坚持产品与服务创新、利用资本市场功能等区块方面着手,定性与定量结合地开展市值管理活动(包括分析监本公司市值与对标公司市值)。
第四问:市值管理如何评价?
科学理性的评价及其被普遍认同的评价***与指标,是市值管理持续进行的基础与保障。不正确的观点是简单机械地比较市值涨跌与市值增长率,正确的做法主要是评价管理溢价的能力。溢价协同模型是这种科学评价的有益探索,有机会通过这种评价,动态地找出好公司与好股票。
构建市值管理的指标与指数,也就是我们称的注重定量分析与评价的市值管理的2.0时代。2.1是市值管理的指标,全称市值管理的水平指标。
溢价的公式表达:
其中,Pv:经成交量加权平均的价格
P.E.:公司市盈率
NITTM:最近四个季度净利润之和
TS:总股本
溢价水平的公式表示:即市值管理水平指标模型
其中,E(f(i)t):指某上市公司i在时段T内溢价协同指标的算术平均,E(std):与某上市公司i在时段T内,进行溢价协同指标比较的参考值(参数的选择根据指标运用目的可设为基础值,均值,中位数等),分类标准可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区域、所有制等因素进行划分。σi,t指某上市公司i在时段T内溢价协同指标的标准差。
长期看每个上市公司通过经营都有自己的EPS1(每股收益),而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在资本市场上不停地交易的,根据公式代换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资本市场给予上市公司的EPS2,将EPS2-EPS1,就得到了溢价数值,只是我们根据经济学原理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对相关参数进行了约定,于是就得到了溢价协同模型。
在我们看来,资本市场就是讲创业创新故事的地方,就是集聚社会资源完成梦想的地方,因此问题不在溢价的高低,在于它的协同性如何,与什么协同?就是资本市场给予的EPS2,要与实际经营中的EPS1协同,即美丽的故事仍然需要相应的基础,即产品与服务带来的切实的利润。EPS2-EP1的数值大说明市场很看好该公司的前景,而该公司也十分注意与擅长与资本市场沟通;数值小说明公司的前景因为各种原因未被资本市场认识与推崇,而该公司在与资本市场沟通方面还存在问题。
因为我们的EPS2的计算已经将价格进行了修正,这就避免了市盈率法即使交易一手理论上也有价格,也可以通过与市盈率的换算得到EPS2存在的不真实性。
我们再把每个上市公司的EPS2-EPS1与行业或整个市场的EPS2-EPS1相减,这个数值说明某个上市公司的溢价协同水平与整个行业与整个市场比较的优劣,我们再把这个经过计算得出的优劣与某个公司的标准差相除,得到某种波动率上的溢价协同水平的优劣。
2.2是在2.1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上市公司溢价水平(EPS2-EPS1)的主要是以下三类因素:运营因子、行业与资本市场因子以及市值管理行为因子,对于市值管理行为因子编制了市值管理指数加以衡量,用以更为精准的刻画市值管理的行为能力对于上市公司溢价以及市值变化的影响。
表达公式:
其中,■: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化率,■:表示上市公司的运营因子,■:表示上市公司对应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因子,■:表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行为因子,■、■、■为对应系数,C为常数项,■为误差项。
其含义是:公司运营能力、行业与资本市场整体变化、市值管理能力是影响上市公司市值变化的重要因素。2.2通过构造市值管理指数,用以描述市值管理的能力水平大小,指数越大表明市值管理能力越强,对应的市值管理因子的系数越大,说明其市值管理对于该上市公司市值变化的影响就越大,对于市值增长的贡献度越大。
在2.1阶段,我们只是通过描述溢价水平的动态变化区间,给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可取的参考空间,而2.2阶段,我们通过市值管理指数,绘制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水平变化曲线,用以跟踪该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并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用以得出上市公司中长期内,市值管理行为能力对于市值变化的平均影响权重,借以指导上市公司对于自身的市值管理状态以及目标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我们研究发现,可以找到市值管理水平指数与市值变化的关系,如果在行业环境与公司运营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市值管理水平指数高的公司,其市值的增长优于市值管理水平低的公司,这样对公开数据加以演算,就可以进行一家公司不同历史时期的市值管理水平的比较,进而也可以开展同一时期不同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比较,将有助于成为一个公司与团队评价与考核的重要指标。
随着市场化发展的深入,对市值管理效用的评价一定是来自市场本身。我们在之一本书《市值管理方略》中已经注意到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但总体而言其定量的内容是比较粗浅的。到了第二本书《市值管理新论——从定性到定量》中,我们通过尝试可直接计算的指标与指数来评价市值管理的水平高低。定量是为了提高精确度,有利于更好的定性。
市值管理发展前景已经出现了好的迹象。一些高校出现了以市值管理作为博士论文题的,全国还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市值管理研究机构;而市场上也出现了上市公司的正在开展市值管理的公告,出现了一些上市公司开始设立市值管理部门,出现了相关基金、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顾问、实际控制人的市值管理管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也正在编制市值管理报告,为推出市值管理指引做准备。上海社科院市值管理研究中心正在完善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编制年度白皮书。
市面上不少人谈市值管理是研究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实现的,从市值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看,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一以贯之地认为,市值管理是管理影响市值的重要因素与变量,我们更认为市值管理是主要研究价值实现的合理性与稳定性的,正因为是这种价值实现的要求,关注价值的创造与经营才更有意义,其重点与归集点还是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实现都是可以自成一体的,在市值管理中的权重是不同的,市值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价值实现范围的内容。我们是延续这样的逻辑,来进行我们的市值管理实践与研究的。
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时需要了解市场上主流的市值管理服务内容与专业流程。市值管理的服务,根据我们的观察与研究,现在主要还集中在市值管理名下的分类服务中,比如投资者关系管理类,比如股权激励类,比如再融资类,比如并购重组类,比如股权结构优化类,提供服务的有券商等金融中介机构及一些民营的顾问及管理类公司。
在上述领域,已经出现了上市公司自己完成(因为公司基本具备比较充足的专业人员)与部分专业外包并存的*面。而不足的或许是上述领域的业务行为,并没有与市值管理有机结合,并没有去定性与定量结合地观察市值管理名下的业务行为对公司长期的溢价协同与动态平衡的关系,这是有待上市公司本身及外部服务机构共同努力的。
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特别是大股东身上也普遍存在:有的认为现在自己不缺钱,股票的流动性与交易量不是自己要关心的事,是市场炒家要关心的事;有的更对自己公司的股东诉求一问三不知;有的则根本不懂得如何循环利用资本市场,就只是一次IPO,公司上市前后没有根本差别;有的不知道溢价的基础是公司业绩,一味讲故事迎接风口。这些都是因为对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理解偏颇造成的,市值管理的需求方与名目繁多的供给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观察,要使市值管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需要第三方的研究与评价机构。因为市值管理的需求是客观的,市值管理的供给是逐利的。有些市值管理名下的需求是被逐利的供给方激活的,比如员工持股计划,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员相对比较精干,为了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高度结合,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是有作用的。
但如果不加选择,全面推广员工持股计划是不恰当的。去年股市异常剧烈波动时,许多公司纷纷推出有实际控制人兜底的所谓员工持股计划,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员工持股计划因为今年股市的低迷均在深套中。还有其他市值管理名下的单项业务也陷入了尴尬。
所以,我们需要第三方的研究与评价机构,对一些市值管理的案例加以分析,对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市值管理活动作出正确的引导,自觉摒弃一些带着市值管理帽子的华而不实的做法。作为上市公司在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时,也应该对一些市值管理名下的业务,在何时开展、如何开展、由谁开展上有个制度性的要求。
因为每个公司的基本情况与资源禀赋不同,相同的市值管理理念下的市值管理活动应该是不同的,仅仅改善股权结构,与仅仅把并购重组等同于市值管理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应该在普适的市值管理理念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到自己的市值管理突破口与支点,在制度建设与工作开展上,做好市值管理。
专业流程是对市值管理实践中各个流程的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剔除市值管理的随意性,探寻总结与坚持市值管理的规律性,是搞好市值管理必须做的基础工作。事实证明,一个标准的市值管理流程,应该涵盖四个流程。其中,全面的需求分析是基础,这个过程可以分辨出受托机构进行需求分析的能力;综合的方案设计是前提,好的方案设计,将为方案实施带来便利;高效的方案实施是关键,这个过程是执行能力和整合能力的集中体现;科学的绩效评估是保障,可以为市值管理的常态化带来更多的参考依据。
了解了市值管理四问,可以导出市值管理制度应有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之一,市值管理制度要明确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只要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就要搞市值管理,市值管理应该是董事会的核心工作内容。第二,市值管理是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归入公司董秘或证券事务工作范畴。第三,市值管理制度的效果应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自己不能主观定性。
市值管理是综合运用公司治理手段与资本运作工具的******,我们在定性方面讲述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可以促进动态平衡下的市值更大化与股权市值效用更优化。实证研究显示,比较好的市值管理,就如同一艘船航行在宽窄适度的航道中,即我们算出了溢价协同的区间值,只有突破这区间了,才需引起重视。现在我们又试图告诉你一条线,也即市值管理水平在这根线上运行更好,更有机会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市值管理水平的点,那就会更加精确了。从区间到线到点,并可以比较计算,这就是我们在定量方面在做的努力。
上市公司在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时,作为需求方,首先要对市值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才能去讲为改善市值管理水平,要去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以及如何去工作,再去用我们的指标与指数,对市值管理工作进行跟踪,对效果进行评价。作为供给方也一样,你提供的服务是大家共同语境下的市值管理,否则评价标准就会似是而非,既不利于市值管理制度的建立,也不利于市值管理实践的开展,会演变成标签式的短期绑定股价的市值管理炒作,那就根本不是一套***,不是一个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如何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我们作如下回答:首先,市值管理的需求主体上市公司应该对科学理性的市值管理的宗旨与核心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市值管理及其制度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其标志是成为公司董事会的重要议事内容;最后,每家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公司战略层级出发,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开展市值管理名下的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如果相信市值管理的理念,建立制度,长期坚持,那么上市公司一定会在坚持主业经营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也即既有溢价又能协同的路上尝到甜头,最终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明白了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明白了自己不同阶段的市值管理需求是什么,明白了市场上的市值管理服务是有哪些,明白了市值管理的科学评价的***与内容,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当然知道如何去应需而生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并且知道什么需求可以自身完成,什么需求在什么阶段可以通过专业外包服务。如此,我们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市值管理的,经济学、管理学,都是实证科学,市值总量足够庞大的中国资本市场,应当有人来研究这一充满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分支学科,为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为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6年是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年,也是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化的实践之年,我们认为市值管理应该成为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的重要举措,基于正确理念下的市值管理水平指标与指数,将为定性与定量结合地评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果作出贡献。我们已经与一些国资管理机构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在2016年聚焦国资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对一些有影响的国有上市公司提供顾问服务,可以提炼出更多适合于国有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实践的做法与经验,将更好地为其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优质答案1:
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两者原本泾渭分明、迥然各异、无需论证。前者属管理创新,后者系违法行为。可是,最近披露的蝶彩资产联手恒康医疗实际控制人操纵股价高位减持案件(以下简称“蝶恒案”),由于案件主犯身披多件市值管理马甲,让人们对已有的相关认知有所动摇。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特指披着市值管理马甲的伪市值管理真股价操纵,下同)究竟有什么区别?两者是否真的有什么关系?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关系。虽然市值与股价有一定的关联,根据“市值=股价*股本”公式,假如股本不变,股价高则市值大,股价低则市值小,但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却风马牛不相及。究竟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有何本质区别?除基本定义不同以外,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存在十大本质差别。
一、动机有别
市值管理的动机是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而股价操纵则追求股票价格更高化。股价操纵的动机直接又简单,就是炒高股价,越高越好,即便在操纵过程中,有时也免不了会打压股价,但那只是策略,不改变其推高、再推高股价的根本目的,因为股价推得越高,操纵的获利就越丰厚,操纵者出货也越方便。
炒高股价在一定意义上固然可以增加市值,产生做大市值之效,但这种市值并不是代表企业价值的真实市值。不真实,因为它是虚幻的。没有业绩支撑的股价只是泡沫,说破就破,且泡沫越大,破灭越烈;不真实,也因为它是短命的。资本市场里本来就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被人为炒高的股价只会加速跌落。
通过股价操纵带来的市值不但无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反而有损于企业价值更大化,个中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股价被人为炒作,炒得越高,跌得越惨,不但会令股价“赔了夫人还折兵”,而且还会严重挫伤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之元气。股市里不乏此类案例:庄家恶炒时股价飞上九天云霄,庄家熄火后股价跌落九层地狱,还导致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运作能力长期丧失,持续经营能力严重损害。股价暴涨暴跌是企业价值的重大毁灭器。
反观市值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其动机内涵更丰富、更长期,也更综合。做大市值固然是强调企业价值更大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这个大非绝对规模之大,非单一规模之大,亦非短期规模之大。实现企业价值更大化强调市值的长期持续健康成长,追求企业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翼双飞。因此,市值管理除了要发挥市值规模放大器作用以外,还要当好市值涨跌的减震器、估值泡沫的防爆器、内在价值的生长器等。
市值管理以阳光化的制度建设作成功保障,而股价操纵则以躲避阳光为安全保障。凡事要成功都须有保障。市值管理也不例外,要想有序、且有效地展开,离不开一套专门的制度保驾护航,即市值管理制度。虽然其表现形式因企而异,但基本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决策机制、组织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等若干项机制。市值管理制度的更大作用,也是基本原理是阳光化,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有章可循,对号入座,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它让每一个头资者都有知情渠道,通过信息披露及时了解公司要向哪里去、正在做什么;它让市值管理实践成为一项战略有方向、决策有流程、战术有***、行为有规范的阳光工程。阳光是最有效的防腐剂。
而股价操纵则恰好相反。完全游走在法律红线之外的原形使得它不能见阳光,也不敢见阳光,因为一见阳光,就会原形毕露,受到制裁。为了避免败露在阳光下,尽更大可能不留下可以不留的痕迹,因此,股价操纵没有制度只有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常常表现为只能放在抽屉里的一纸“抽屉协议”,或者是不能采用文字表达的一句口头承诺。
试金石:没有阳光化制度建设的,不是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受政策鼓励,股价操纵则遭政策严打。作为市场创新之举,市值管理多年来一直受到市场的关心和***的支持。2014年5月,***在《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中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同年12月,时任中国***副**庄心一同志在“2014凤凰财经峰会圆桌论坛”上明确表示,“将根据公司自治、依法合规、充分信披等基本原则,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通过简政放权、完善规则为上市公司创造有利于长期价值提升的制度环境”;2015年4月,***国资委发文强调,中央企业要“用好市值管理手段,盘活上市公司资源,实现资产价值更大化”;2017年3月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同志在两会记者会上再次明确提出,“央企要加强包括市值管理在内的各项措施,把上市公司做优”。
相反,股价操纵是被写入《证券法》的过街老鼠,长期以来一直被监管部门严打,并被明确列入市值管理的“三条高压线”——虚假披露、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触犯这条高压线即为违法,就将成为“坚决依法打击”的对象。
试金石:触犯“三条高压线”的,不是市值管理,而是违法。
综上所述,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两者特立独行,特色鲜明。虽然近年来股价操纵者们热衷于披市值管理马甲,但马甲不是融合剂,它并没有令市值管理与股价操纵相互融合;马甲不是魔术衫,它既没有让股价操纵变成市值管理,也不会让市值管理变成股价操纵;马甲不是迷彩服,它掩盖不住股价操纵的狐狸尾巴;马甲更不是救生衣,它不能保护股价操纵行为免受法制制裁。
马甲只是马甲,而且永远只是马甲。我们的资本市场监管和微观管理创新不能被马甲所惑,也不能被马甲所困,更不能被马甲所扰。
优质答案2:
为了逃避刑罚……除了精神病以为,竟然可以开发出“***杀人”这个名词,目的就是为了为杀人犯开脱罪责而已。
同样,在我看来……无论你叫什么名字,其实最终的手段和目的是一样的:让控股股东的利益更大化。
如果不能做到让控股股东利益更大化……那我找什么市值管理啊……听天由命,随他涨跌就可以了嘛。
而让控股股东利益更大化的方式只有一个:1、股价;2、差价(咱们散户叫做T)。
股价高了,自然控股股东的利益就大了;差价做的风生水起,控股股东的利益自然也是盆满钵满;
那好,问题就来了:干涉股价,是不是市场操控呢?……我认为:
金融产品分类
金融产品可以分为基础证券和衍生证券。根据金融产品所有权的属性,又可以分为产权产品和债券产品。根据金融产品的收益性和风险性,还可以将金融产品分为货币市场类、固定收益类、所有权类、另类投资。此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对原生金融产品进行了划分。货币、外汇、债务性金融产品和所有权类金融产品等金融资产,以及这些金融资产价格的总称为原生金融产品。原生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外汇、存单、债券、股票,以及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外汇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金融产品的有很多,分类方式也有很多,投资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划分。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换债券、债券型基金等产品,被称为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虽然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不高,但是风险较低。另类投资是指传统的股票、债券、现金之外的金融产品和实物资产。实物资产包括房地产、证券化资产、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基金、大宗商品、艺术品等。拓展资料:金融产品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也叫有价证券,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比如:我们可以用现金购买任何商品,包括金融产品;我们可以到银行承兑汇票(变成现金):我们可以在相应的金融市场任意买卖(交易)股票、期货等;我们持有的债券、保单等到期可以兑现(变成现金)。例如,张三前年看好股市,变卖房产用三百万现金购买了股票,如今他的股票市值还不到两百万,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张三决定变卖股票购入保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价值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中转变和存在。
理财材顺产品参考市值是什么意思滑叶事矿江破阳今
参考市值的意思是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投资者的持仓值多少钱。由于市场在交易时间一直都是波动的,所以参考市值也是不断变化的。拓展资料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产品。银保监会发布《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强化理财产品销售流程管理,明确了册山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多项禁止性行为,以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办法自2021年6月27日起施行。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债券型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伏旅。信托型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受益权信托的产品。挂钩型产品最终收益率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如与汇率挂钩、与利率挂钩、与国际黄金价格挂钩、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与道·琼斯指数及与港股挂钩等。缺姿凳QDII型所谓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机构代客境外理财,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QDII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简单说,即是客户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合格商业银行,由合格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民币后分配给客户的理财产品。电子现货新型的投资理财产品投资渠道理财产品一般通过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购买。传统渠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新兴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理财服务机构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多金融产品市值是什么意思("互联网+"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