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外观为什么耐看?
苹果外观耐看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苹果采用了简约而精致的设计风格,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平衡,使其外观显得优雅而不失现代感。
其次,苹果使用高质量的材料,如铝合金和玻璃,使产品具有高级感和质感。
此外,苹果还注重人机工程学,设计出符合人体工学的曲线和手感,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愉悦。总之,苹果外观耐看是由于其精致的设计、高质量的材料和人性化的工程学设计所共同构成的。
苹果14哪个颜色好看
苹果14最好看的颜色是紫色。iPhone14系列今年预计会推出新的主推颜色—紫色,普通版本和Pro版本都会有紫色的颜色可以选择,不过Pro版本的紫色会更加好看。主要原因是Pro系列的手机后背是有磨砂质感,比普通版的玻璃材质看起来有高级感,而且没有明显的反射效果。考虑到每一年苹果的主推颜色都比较受关注,因此今年的紫色大概率也会十分火爆,预定该颜色的用户更多,也需要更多时间等待。此外iPhone14系列的颜色中,其他比较热门的颜色还有金色、粉色,当然比较传统的黑色和白色也有不错的人气。iPhone14搭载苹果A15六核处理器,支持车祸检测、卫星通信等功能,后置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主镜头+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前置摄像头为1200万像素,支持光像引擎、深度融合技术、智能HDR4、人像模式等功能。苹果14的特色功能iPhone14内置了高达256g-force的全新双核加速感应器和高动态范围的陀螺仪,能监测到严重的汽车撞击,并在用户失去意识或者拿不到iPhone时自动拨打紧急电话。iPhone14支持健康app用*功能,有助于用户安排和记录自己的用*情况;支持健身App功能,没有AppleWatch,也可使用健身app追踪和达成自己的健身目标。Phone14支持从图像中提取主体,或是移除背景,把主体分离出来,适用于照片app、截屏、快速查看和Safari浏览器等;支持在任意包含文字的画面暂停视频,即可执行拷贝、翻译、查询、共享等种种熟悉的操作。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苹果14
都是息屏显示为啥iPhone14Pro看起来就高端的多?
点击上方蓝字【安兔兔】关注我
每天分享科技热点!
大家都在看:
刘海/*丸屏全都有iPhone14系列正式发布 5999元起售
现在最高级的手机是什么牌子的
苹果
为什么苹果手机更有质感?
苹果的高端形象是在iPhone4时代树立的,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安卓太拉胯,三星、HTC虽然定价对标苹果,但外观、系统流畅度完全被苹果吊打,高端市场除了苹果没有一家能打的,这才造就了苹果的高端形象。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苹果拒绝渐变色、陶瓷工艺等,仅仅在磨砂玻璃上覆盖黑、银、灰、金、蓝、红几种普遍的颜色,把简单做到了极致也就不简单了。
界面的毛玻璃设计
用过苹果的都知道,苹果的毛玻璃设计非常广泛,其模糊程度做到了类似于人的眼神聚焦,给人一种真实舒适的感觉。

为什么ios画质高?
首先,屏幕供应商非常给力,影响我们采购手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舒适度,而屏幕就是最能体现舒适度的一个手机配件,也是我们第一眼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件。作为世界著名品牌,讲究质量的苹果公司怎么会放过这个细节呢?iPhone手机的屏幕都是从世界著名屏幕供应商拿的货(比如非常有名的三星供应的屏幕),而安卓手机未必能拿到顶级屏幕。
其次,即使有了强大的屏幕供应商的支持,这也顶多算得上是最基础的,还需要后期配合苹果公司强大的调校能力,据说苹果公司为了打造属于自己的调校系统花费了巨资,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正因为苹果公司舍得投资以及自身技术强大,让苹果市值站在世界领先地位,而反观安卓手机,有些厂商为了开源节流,采购的屏幕不算顶级的,而且采购回来的屏幕就直接使用,并没用进行调校,种种原因让苹果手机看起来比安卓手机舒服。
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做到市值领先,主要是因为设计都是非常亲民的。苹果公司在iPhone手机中还加入了原彩显示功能,该功能不仅能保护用户的眼睛,而且让苹果手机看起来比安卓手机舒服些
从资金流看过去,为什么说苹果有最好的商业模式?
译指禅导读: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文章发布于17年8月),苹果获得了51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比任何其他公司赚的都多,很容易把苹果的金融成功归功于iPhone。
然而,经过仔细研究,这是因为苹果的商业模式使公司倾向于产生现金流,这与硅谷的其他公司不同。
事实上,从产生资金流的角度而言,苹果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商业模式。
请看来自AboveAvalon个人博客的文章:
用数据说话
苹果是自己的金融联盟。从表1中可以看出,苹果公司连续12个月收入的2400亿美元(TTM)几乎与亚马逊(1430亿)、Alphabet(950亿)和Facebook(330亿)的总收入一样多。
Exhibit1:总收入(TTM)
从收益表上看,数字变得更加可怕。如图2所示,苹果600亿美元的TTM运营收入比Alphabet(24B)、Facebook(15B)和亚马逊(3B)的合计运营收入高出近50%。
Exhibit2:营业收入(TTM)
再看现金流量表,苹果的表现也同样惊人。苹果公司的64亿美元运营现金流几乎与Alphabet(360亿)、Facebook(190亿)和Amazon(170亿)的总和相当。本质上,Amazon的财务表现和Facebook相差无几。谷歌相当于两者的总和。而苹果公司生产的现金量几乎相当于三者的总和。
苹果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运营现金流,而且以硅谷(或全球)其他地区从所未见的速率启动了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量是衡量在考虑资本支出和与经营企业相关的其他成本后产生的现金量的指标。
Apple的51亿美元TTM(连续12个月)自由现金流比Alphabet,Facebook和亚马逊的自由现金流总计多出3B美元。。令人惊讶的是,苹果公司带来的自由现金流量比微软多70%,而微软一直被认为是拥有一个可以获得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
Exhibit3:自由现金流(TTM)
卓越的自由现金流量在苹果不断膨胀的现金储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该公司的净现金为154B美元(不包括108B美元的债务)。
尽管苹果自2012年以来在股票回购和股息上投入了216亿美元,但同期的净现金水平却增长了330亿美元。这家公司生产的现金太多,管理人员都没来得及花。
Exhibit4:净现金
利润提取
大多数涉及苹果财务的讨论都把iPhone定位为公司的吉祥物。虽然iPhone占苹果收入的60%左右,但这并没有说明整个故事。
苹果目前的产品线:
最赚钱的平板电脑
最赚钱的笔记本电脑
最有利可图的应用软件
最赚钱的智能车
最赚钱的无线耳机
最赚钱的流媒体电视盒
仅仅看这些,很容易得出结论:苹果产品价格高。实际上:
与竞争对手相比,AppleWatch和AirPods定价过低。(具体情况因各国而异)
MacBook的价格与具有类似规格的笔记本电脑相比具有竞争力。
Apple的产品线表明,管理层从行业中获取利润的能力不仅仅是定价。Apple的整个业务模式使公司易于产生顺畅的资金流。
核心原则
开始剖析苹果印钞机的最佳方法是仔细研究苹果的商业模式。有三条信条,或信念,支撑着苹果的商业模式。
1、产品至上。Apple的资金流始于研发实验室。管理层的动机是提供伟大产品,而不是获取巨额利润。虽然苹果高管利用一切机会重申这一点,但大多数外部观察者认为这只是公关话术。然而,Apple的财务表现验证了管理层的立场。Apple不会为了增加收入而设计和销售产品。如果Apple能够制造出优秀的产品,那么管理层相信消费者也会喜欢这种产品,并且会获得利润。这种动机产生了比其他公司更独特的产品策略。
2、保持专注。Apple重视专注的艺术,整个公司的资源都会集中在一些非常好的想法上。这种强烈的关注程度一直延伸到Apple的研发工作。苹果公司在研发上花费的金额占收入的百分比远低于同行。此外,Apple的并购战略遵循类似的原则,管理层对并购非常谨慎,避免产生能够堵塞资金流的漏洞。
3、依赖合作伙伴。依靠合同制造商。Apple自己不组装产品。虽然Apple从硬件销售中获得了大量现金,但该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主要依靠合作的加工厂。Apple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工厂网络,而是投资于其他公司工厂的设备和机器。这导致苹果在资本支出上的支出减少了百分之一。苹果今年有望投入150亿美元用于资本支出,这与Alphabet和Amazon支出差不多,尽管后两者的收入基数更小。这意味着Apple的大部分运营现金流最终都是自由现金流,可以被视为真正的“过剩”现金。
这三个因素在苹果销售高利润的硬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众不同的苹果
解剖Apple这台取款机的下一个研究项目是看看前面的核心原则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以使公司的商业模式脱颖而出。
在某些情况下,Apple硬件已经在iPod,iPad,AppleWatch产品类别中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份额。对于iPhone,Mac,AppleTV产品而言,Apple硬件在销售份额方面仍然是小玩家。
然而,在几乎所有的例子中,Apple最终都成为了利润的领导者,因为管理层对于公司规模的看法与其他公司不同。Apple并不认为规模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对Apple的定价策略也有重大影响。
Facebook和Google的规模差别很大。对于两家公司而言,需要扩展才能尽可能多地接触用户(及其数据)。额外的数据增强并改善了他们的免费服务。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也依赖于规模,尽管是另一种类型。
该公司正在进行的大部分投资(运输,物流,云和人工智能)旨在让您通过亚马逊购买越来越多的商品。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投资是被需要的。
综上所述:
Apple是一家专注于销售体验优秀的产品的设计公司。规模被认为是正常运作的商业模式的副产品。
Facebook和谷歌是专注于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免费数据采集服务的服务公司。业务模型依赖于实现规模以便尽可能多地访问数据。
亚马逊是一家零售平台公司,专注于让您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更多东西。为了实现现金流/再投资周期,需要在购买量方面进行规模化。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AppleMusic需要规模才能提供更好的音乐流媒体服务。此外,ApplePay需要零售商的使用,对消费者才会有意义。
但是,这些个例只是增强了Apple主要商业模式的独特性。AppleMusic和ApplePay不是主要的收入或利润驱动因素,而是旨在提高Apple硬件价值的服务。
Apple拥有最佳的现金业务模式,因为该公司能够比其他任何人、更有效地将高级体验货币化。苹果公司管理层销售人们想要并愿意为之付费的工具,而不是以数据的获取或使用为目标来追逐规模。
虽然苹果并未将规模视为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该公司无疑在某些方面受益于规模。更高的规模经济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可访问性和Apple盈利能力。规模使Apple发出更大的组装订单。
过去十年中有很多例子涉及苹果竞争对手由于苹果收购所有可用的元件供应而无法运送竞争产品。这些元素并没有定义Apple的自动取款机,而是代表润滑剂,使其运行更顺畅。
争夺固定式扬声器市场
Apple针对蓬勃发展的固定式扬声器市场的独特方法凸显了该公司计划如何利用其商业模式为公司创造现金。亚马逊和谷歌目前在市场上都有产品。Apple的HomePod计划于12月上市销售。据传Facebook将于明年推出一些固定屏幕/摄像头/扬声器进入市场。
亚马逊,该公司销售Echo硬件的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家庭使用数字语音助手Alexa。更大的Alexa使用率可以收集更多数据,从而帮助亚马逊成为更好,更智能的零售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愿意以成本,甚至亏损的方式赠送Echo硬件。
当谈到货币化时,亚马逊不是通过Echo硬件赚钱,而是将Prime订阅定位为现金生成器。虽然这一策略对公司来说非常成功,但很难积累自由现金流。与苹果公司不同,亚马逊将其大部分运营现金流重新投入到业务中。市场观察者错误地认为亚马逊的行为完全是随意的。
实际上,亚马逊可能需要无限期地维持这种高水平的投资,以抵御竞争对手并让人们从亚马逊购买产品。这意味着亚马逊的商业模式虽然能够成功地提供有价值的客户体验,但会遏制现金流的生成。
谷歌和Facebook,两家公司都有兴趣获取客户数据,以便为其免费服务提供支持。这将导致公司以成本甚至亏本销售硬件,类似于亚马逊的做法。谷歌和Facebook不会在硬件上赚钱,而是希望通过广告将麦克风和相机获得的数据货币化。
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模型的盈利能力。Facebook和谷歌服务的客户数量超过了苹果,但这些公司的现金收入远远低于苹果公司。他们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像苹果那样甩掉同样的自由现金流。
虽然家庭场景将呈现出与移动设备不同的动态,并且每个场景都有增加广告位的空间,但没有理由认为整体盈利状况在短期内会有很大差异。
苹果,Apple将其新型固定式扬声器HomePod定位为人们拥有的最佳音响扬声器。Apple认为控制硬件和软件,同时让产品与AppleMusic等苹果服务紧密合作,将使人们想要拥有和使用HomePod。
Apple计划通过硬件销售从HomePod赚钱。售价349美元,该设备很可能包含相当于其他Apple硬件的利润率。值得指出的是,与具有同等扬声器质量的扬声器相比,该设备的价格是多么昂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HomePod的使用将有助于推动AppleMusic和Siri等Apple服务。这些服务将继续为未来的Apple硬件增加更多价值。Apple的策略是使用HomePod从独立的固定式扬声器市场中获取大部分利润。
尽管看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但苹果公司通过硬件销售获得更多现金,其规模小于公司以成本价格提供硬件但却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货币化。
这就是为什么在上面的图表中,苹果公司的财务状况与领先的消费者导向型科技公司相比如此令人惊讶。
仍有的疑问
苹果已经建立了一个壮观的自动取款机生成大量的自由现金流。似乎没有任何其他公司接近复制这台机器。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将硬件视为改进数据捕获服务的一种方式。
微软在消费者市场的硬件表现差强人意。这使三星,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公司成为唯一一家试图从消费硬件中赚钱的大公司。
未来的大问题不在于苹果是否会找到像iPhone一样有利可图的产品来推动增长,而在于苹果是否需要找到另一种商业模式才能进入新的行业。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将需要演变成其他的东西吗?
悲观说法
亚马逊的Echo策略是处理硬件的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吗?许多人现在认为追逐规模和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公司比Apple更有利于未来发展。
在某些方面,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例如,目前尚不清楚苹果当前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在明天的交通运输行业中表现良好而不做一些修改。
交通的未来是基于人们购买还是租赁汽车?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证明,未来是通过共享来实现的。答案可能会影响Apple通过运输工具获利的方式。
不过,也有证据表明,对苹果的现金机崩溃的担忧被夸大了。与交通问题中的未知发现不同,人工智能将使苹果的商业模式变得不相关的想法看起来是基于错误的逻辑。整个命题假设世界正朝着一个不同的方向前进。
在过去十年中,技术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设计在我们消费和评估技术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大众市场已经接受了苹果对个人技术的看法。,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现实。
相反,我们有非硬件公司认为硬件在未来将如何无关紧要。实际上,可能会发生相反的情况。硬件将更加重要。可穿戴设备行业在实践中代表了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变的东西
就目前而言,Apple的商业模式比其他商业模式获取更多的现金流。即使假设竞争对手在未来几年看到比苹果公司更强劲的增长,也不清楚哪个公司在现金流方面将如何与苹果公司相匹敌。
还有证据表明,苹果将继续依赖其目前在可穿戴设备行业(AppleGlasses,AppleWatch,AirPods)的优势,因为这些产品非常适合Apple目前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AppleGlasses似乎与Apple目前的商业模式完美匹配,可能最终将该产品提升为Apple进入的下一个战略产品
然而,即使在一个要求苹果修改其现金机制的世界里,一些事情也不会改变。支撑苹果商业模式的核心原则依然存在,而这正是使现金机滴答作响的关键因素。
译指禅译者:SEVEN
简书号:当我回首往事
往期精选:
用Youtube写死亡日记是什么体验?
父亲死后,我用人工智能创造了一个Dadbot
“电子皮鞭”驱动下的游戏人生
看着Youtube长大的孩子们
一位网红自白——我有百万粉丝,但我非常孤独
《权力的游戏》是如何被打造出来的?
万维网发明者TimBerners:我有一个推翻互联网的新计划
深度故事——Siri的前世今生
从100年前说起,为什么特斯拉需要职业经理人?
我,36岁,顿悟衰老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未老先衰!
Uber——经济学家心头的白月光
谷歌20周年年鉴——伟大的公司如何改变世界?
中国卖家的避税天堂——eBay与Amazon
丧心病狂,Spotify蹭流量的11种方法
终于,AI把手伸向了香水行业
为什么iPhone 7非得是“高级黑”? - 知乎
每一寸手机空间,都是“内在美”与“外貌协会”的博弈,这篇文章为你解答关于iPhone7“长相”的4个主要疑问。
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苹果2016秋季新品发布会落幕了,今年亮点不算少:
苹果搬来了马里奥和口袋妖怪这两大任天堂的IP,让DT君险些以为自己调错了频道;AppleWatch也发布了新系列,上天入水无所不能,誓要让你fit起来……
不过这些都是前菜,熬夜看直播的果粉主要还是等它:
新款iPhone,定名为iPhone7和iPhone7Plus,主打防水防尘、压感Home键、立体扬声器、更快的处理器和更长的续航时间……以及iPhone诞生迄今最好的摄影技术。
听起来像是个实力派,但在“外在”方面,iPhone7却没带来太大的惊喜。
除了更改Home键、取消耳机孔、增设双镜头……这些功能性改动之外,外观设计上和之前传出的谍照差不多,iPhone7只挪了挪天线的位置、新增了亮黑色和黑色。
而黑色版本之外的其他三版,则看起来比较像是6S的小改款:
银、金和玫瑰金相较前几代之间的区分度真心不是特别高……带出去还如何愉快装X?
于是iPhone7出现了这样一则神奇的规定:新推出的亮黑色只有高规格的128G和256G可以买,起步价的32G不提供亮黑色。
iPhone7亮黑色“分级供应”这种套路,其实它的先辈早就玩过了。
在当时,左边这只白色版是没有8G容量的,只有16G的版本才有白色可选,这一*面一直维持到3GS出世才得以改善。
说起来,iPhone曾经长期只有黑白两色可选,不像今天一大家子五颜六色齐齐整整。
在iPhone5推出时,苹果一度取消了经典的黑色,改为了深空灰,一直沿用了五六年,现在怎么又重用回黑色?
DT君掐数一算,这可能和人们的色彩消费偏好有关。
日本市场研究公司Intage曾在2013年进行过一次市场调研,结果显示,黑色、白色、金色是中国、日本、泰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消费者眼中最有“奢侈品感”的颜色:
也就是说,一提到“高端产品”,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寻找黑色。想要维持自己在手机届的逼格,最合理的选择恐怕也就是“高级黑”了。
另外你看人们最偏爱的黑、金、银三色,刚好也是iPhone7的主要色系(剩下那只玫瑰金是给女性用户准备的)……不得不说iPhone的新配色,可能还是你们的审美投票决定的!
黑色版的iPhone还有一个好,那就是手机背面那两条“天线”与机身融为一体,显得不那么突兀了。但黑色版本之外的其他三色,还是有那么一条明晃晃的“大白条”在。
从iPhone6开始,“iPhone变丑了”的锅,基本上都是“白色天线”和“凸镜头”来背。在iPhone7中,苹果依旧保留这两样设计,这让很多人大感失望:
不过,从技术角度看,这两者可以说是苹果在设计方面做出的“妥协”。
仔细观察上图就会发现,历代iPhone为了保证信号,从来没有过后背一体化金属的设计,因为全金属后壳将会导致信号变差,必须使用塑料或玻璃等材质进行拼接补充。
自iPhone6开始沿用至今的这根白色天线,就是塑料材质,起到的就是上述作用。所以尽管碍眼,苹果依旧要加上这根天线。
要知道,苹果曾经可是因为在设计上太过任性而吃过亏的。
还记得iPhone4的天线门吗?有不少用户表示,只要握住了iPhone4的下端打电话就会没有信号……这是因为iPhone4执意采用不锈钢中框,塑料隔离带不足、且仅仅应用在手机下端而导致的。
当时老乔不得不耗费4000多万美元来摆平此事,其后的iPhone4S,也只好在手机上端多加了一圈天线:
至于凸镜头的设计,怕是为了让步给更强大的摄影体验。
iPhone7的镜头结构已经十分复杂,甚至不输专业相机:f1.8光圈,Plus还拥有广角、微距,能实现2倍光学变焦……要把这么多元器件装进摄像头中提升性能,那就只好损失设计上的美感。
这样回顾起来,iPhone7其实是在妥协中谨慎创新,既要满足大家对iPhone设计感的追求,又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保障性能的提升。
因此我们也看到,iPhone7并没有比它的先辈们来得更薄、更大。事实上iPhone的厚度从第六代开始就没有再变薄过了,苹果也不再把追求“薄”作为iPhone的目标和谈资:
这可能会让很多“外貌协会”失望,但对于苹果来说,每一寸手机内的空间都很宝贵,如果要兼顾处理器速度、容量、摄影性能各方面的提升,外形方面恐怕无法一再求薄。
同样的原则也应用到了iPhone7的其他设计环节。比如这次苹果大胆地取消了传统耳机接口,全部改为lightning接口:
有人说苹果为了少在手机上打几个孔,就要害用户多接几条线;也有人力挺苹果,认为有一百多年历史的3.5毫米大圆孔早该退出21世纪的舞台了。
苹果谈到这一改变时用到的词是“勇气”,他们认为人类终将迎来无线的时代。而有限的手机空间,应该被设计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被业界频繁唱衰,但iPhone7无论在技术还是设计上,没有大惊喜却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尤其是“看不清天线”的亮黑版本,流光溢彩,算是近年来iPhone家族里能代表“苹果水准”的一只。
iPhone过去在设计界获奖无数,尤其是设计界的奥斯卡——IF奖,每一代iPhone(S辈的改良版本不包含在内)都拿到了这个奖,足见苹果的设计能力在业界的认可度:
IF金奖设定为“BestoftheBest”,每年只颁数十个;红色标识的IF奖则是优秀奖,每年要颁一千多个……二者的份量高下立判。
在iPhone大家族里,几乎每一代iPhone都会拿金奖,唯有到了第六代时变成了含水量比较高的优秀奖……也难怪三五不时有人吐槽iPhone6是“垮掉的一代”,连设计界都认为近两年苹果的设计有失一贯水准。
那么“高级黑”的iPhone7呢?有没有机会重新问鼎设计界的巅峰,找回苹果曾经的光芒?DT君不知道,只知道大家该买总还是会买[微笑]……
摔iphone4对内部零件有影响吗?
这款手机拥有940x460的分辨率,前置摄像头,分离的音量调节按钮,所有按钮全为金属打造,后置摄像头还包含了一个闪光灯组件,值得注意的是它采用microSIM卡,这对于进入国内的水货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此外,一个新的麦克风用来过滤背景噪音,电池所占体积的比例也增大了16%。以下是多图和参数列表:有关参数细节: -前置摄像头 -后部摄像头的镜头更大了 -摄像头闪光灯 -使用Micro-SIM卡 -屏幕有所改善,分辨率更高 -两个麦克风,第二个Mic还具有降噪功能 -音量调节“+”“-”分开 -开机键、静音键和音量调节键均为金属材质 有何变化: -背部完全平坦,为了保证信号,后盖材质要么是玻璃,要么是陶瓷,要么就是光泽塑料。 -铝制外边框 -屏幕稍微比3GS小,但似乎分辨率更高 -整体感觉更方 -重量多了约3克 -电池大了约16% -内部零件更小更微型,给变大了的电池腾出空间 新专利的使用iPhone中文网有新闻透露下一代iPhone的背部外壳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奇异玻璃」材料,陶瓷!不仅具备闪耀、耐磨、防挂等特点,更重要的还在于: 苹果2006年曾申请过一项专利。比如,当前iPhone背壳采用的塑料以及iPad和iPodtouch采用的金属材料,对无线网络信号有很强的干扰(许多iPad用户就发现其Wi-Fi信号接收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背部包裹的巨大的铝制外壳对信号造成的阻碍)。而苹果的这项专利,正是采用特殊的陶瓷材料作为移动设备的外壳包裹,让无线信号可以轻松穿越。 这种陶瓷材料就是上面所说的「奇异玻璃」,也是新一代iPhone的背壳。 新的工业设计 一眼看上去就会发现,新iPhone的工业设计和前两代非常之不同,以至于前两代可以被看作临时方案。这部iPhone完成度如此之高,像是从工厂里出来的量产机一样。但是苹果产品的一些共有设计元素却没有出现在这部iPhone上。让人兴奋的金属包边屏幕没有了;一体化音量调节键被两个独立按键代替;无缝边框没有了;渐窄和圆滑的背部弧面也没有了。 虽然如此,这样的设计并非背离了苹果的风格,如果你把它与整个苹果的产品线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有的只是对比:这部新的iPhone回到了iMac和iPad那样简约的风格。事实上,你可以说现在的iPhone3GS——拥有闪亮的镀铬边框和过分圆滑的后盖——与硬挺的边缘风格、以及Dieter-Ramish功利主义的iMac和iPad是格格不入的。和iPad放在一起的话,新iPhone就体现出了其意义:它们给人同样的感觉、同样的简约实用。为什么用塑料后盖? 塑料后盖是最显而易见的设计取舍。iPad的全铝后盖影响了Wi-Fi接收范围、3G版iPad顶部有个大补丁,面积之大或许足以提供不错的信号。但新款iPhone没有这么富余的空间:它必须在很小的面积下提供尽可能好的信号。我相信JonIve(Apple公司主管工业设计的高级副总裁)肯定很想干掉塑料后背,走iPad路线,但信号是手机最重要的部分。这是一个必须的牺牲。为什么用分体式音量键? 新iPhone使用了两个独立的音量按键,代替了以往在iPhone、iPodtouch和iPad上的那种一体按键。这是它被看做试制型号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你想想用户对iPhone呼声很高的功能要求——为拍照提供一个物理按键——的话,就容易理解了。新的iPhone配备了闪光灯和更大的相机传感器,这意味着拍照功能重要性进一步增加。苹果也许会利用这两个按键来为拍照提供快门功能,这样很合逻辑。为什么有接缝? 这也许是这部iPhone设计中最让人不解的。这似乎并不是出于某种美学上的考虑,而在功能上我们也无法给出解释。但是,它看起来并不差。事实上,整体效果还不错,像是70年代的Braun产品中看到的那样。 不过我们还是怀疑这接缝是临时的。最终的产品上可能没有接缝,或许接缝是为了某项我们没想到的功能。为什么没有渐窄和圆滑的后盖?你会在后续的文章中看到,新iPhone高度微型化、集成化,
揭秘:苹果在 iPhone 里藏了个 “人工智能大脑” | 爱范儿
编者按:本文全文编译自Backchannel编辑StevenLevy的相关文章《TheiBrainisHere:andit’salreadyinsideyourphone》,在最大程度保留文章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少数删减。
StevenLevy前不久有幸前往苹果库比提诺“飞碟”总部,并且在数位苹果核心高管的陪同下详细的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以及将来在苹果产品中的应用。本文也是苹果科技“软实力”的一次大汇总,非常有阅读的价值。
以下是编译全文:
独家内部视角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如何改变苹果
三年前的那个日子,苹果成为第一家将智能助手移植到自己系统的主流科技企业。在更早的日子里,Siri这款在2010年通过收购纳入囊中的产品一直以独立应用程序的形式存在。
刚推出之时,大家对Siri都欣喜若狂,但随着时间流逝,用户却愈发对其缺点变得不耐烦,因为它经常性地误解命令,产品微调之后也不见提升。
于是,苹果在那个7月30日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美国用户的Siri语音识别迁移到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新系统中,随后在8月15日推广到全世界用户。
在新系统中,“隐性马尔可夫模型”等一系列“老”技术仍在使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单元”、“门控性电源(gatedrecurrentunits)”、以及“n-grams”。
经过这次升级,Siri虽然看起来仍然一样,但是却得到了深度学习的强力buff。
为了不让自己的竞争对手从Siri上获得启发,苹果再次采取了高度保密的策略。而用户最多也只能体会到 Siri犯的错越来越少了。直到最近的揭秘,苹果才公开谈论起当时的效果——准确率的提升幅度是惊人的。
EddyCue表示:“这次提升非常明显,以至于有人专门核对了一次准确率的数字,以免不小心漏掉了小数点。(提升了至少一位数)”
Siri这次的“华丽变身”,也让人工智能业界“惊讶”,但不是因为他们的成绩,更多的是因为苹果如此低调,但又能如此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
即便苹果最近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了人才的招聘力度,也做了一些高调的创业公司收购,大多数人还是将苹果视为这个火热领域的落后者。同时又因为苹果的高度保密,让人工智能相应的专家也不清楚他们在机器学习相关进展。正如斯坦福人工智能历史课程讲师JerryKaplan所说:
苹果并没有在人工智能社区中出现,有点像人工智能领域的NSA(美国国家安全*)。
相比之下,其他硅谷独角兽 Google和Faceboo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努力,则更容易为外界所捕获,并且传播开来。
当然也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来自AllenAI研究所的OrenEtzioni算一个:
Google、Facebook、微软里都有顶尖的机器学习人才。而苹果的确也聘用了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但是公认的机器学习5位领袖都不在内。
而且即便苹果已经用人工智能实现了语音的识别能力,但是接下来苹果会将机器学习加入到什么功能之中?这仍然是个谜。
不过这个也不怪 OrenEtzioni,这个月早些时候,苹果秘密地展示了他们产品应用机器学习技术的进展,可惜对象不是他,而是我。
在好几位苹果高管(包括上文提到的EddyCue、高级全球市场副总裁PhilSchiller、高级软件工程副总裁CraigFederighi,后两者一直也被视为苹果人工智能方面的关键性科学家)的陪同下,我在苹果库比提诺的飞船总部里面花了几乎一整天,完整地了解机器学习在苹果应用中目前以及未来的应用情况。
当我们坐下之后,他们就递给我了一份两页而且“满满当当”的日程列表,上面全是机器学习在苹果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除了已经实现、甚至还包括了他们即将讨论的项目。
从这份列表中,你还能比较容易地提取出一个核心信息:
苹果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领域,而且绝不甘心成为“第二”这样的角色,还将会采用一条不同于别人的路径。
拥有iPhone的人看起来都是苹果人工智能技术的直接受益者,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因为Siri能够很准确的理解你在问它什么。哪怕有人最近只是邮件了你,他都会出现在“最近联系人”之列;侧滑之后出现的“你接下来最可能打开的应用”列表;提醒你在“提醒事项”中标记了、但又没有放进日程表的约会;在你输入全名之前将你已经预定了的酒店地点推送出来;甚至是在你没有询问的情况下直接把停车地点指示给你。
以上这些例子都跟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有关系,有些是因此变得可能,其他至少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
脸部识别?苹果借助其神经网络技术,加入了混战
根据我拿到的简介来看,机器学习已经渗透到苹果产品和服务的每个角落。比如苹果使用深度学习来检测AppStore骗保行为,延长所有设备的电池寿命,从成千上万份 beta版报告中发现最有价值的用户反馈。
而机器学习则让苹果能够选择适合你的新闻;也能让AppleWatch分辨出你究竟是在锻炼还是在闲逛;它能变成出你图片中的面孔和地点;在Wi-Fi信号比较弱的情况下是否要转换到移动网络;它甚至能化身为一名优秀“电影制作人”,轻轻点击一下就能快速地把你的照片还有影像片段拼合到一起。
苹果的竞争者也在做着类似的东西,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保护隐私这件事苹果绝对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到了“极致”(这里指的是差分隐私技术,点击查看爱范儿相关报道)。当然,他们也并没有打造出像苹果的产品。
而且人工智能对于苹果来说不算“新东西”,早在1990年代,苹果已经开始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笔记识别程序(Newton平板)。这个研究成果在目前的苹果产品上依旧有用,这也是为什么苹果能很好地识别你的“狂草”。这跟苹果一直都设有专门的机器学习团队也有关系。
早期的机器学习非常原始,深度学习更一直被视为一个梦想,与现在成为“潮流”的情况相差甚远。但是苹果被套上了“落后者”形象这件事直接导致了TimCook最近专门站出来发话,表示苹果其实一直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只不过没有专门去宣传而已。连带着让一大批苹果高层最近也开展了宣传攻势。
在苹果高级全球市场副总裁PhilSchiller看来:
人工智能最近5年为苹果带来的增长大家有目共睹,我们设备智能化的速度变得更快,特别是在苹果自己设计的一系列芯片帮助下。我们的设备变得更智能、更快,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实际上都是为了让事物能够更好的链接到一起。
而更强大的硬件也让我们能够运用越来越多的机器学习技巧,因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东西给我们进行学习。
虽然苹果已经选择了“拥抱”机器学习,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基础原则。在这群库比提诺的先锋者们眼里,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只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之流中最新的那几个。
它们拥有改变事物的能力,但并不一定超过一些其他技术优势,比如触屏、平板电脑、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等。在苹果眼里,机器并非其他公司口中的“人机交互终极目标”。EddyCue对此就曾表示:
这并不会摧毁这么多年以来建立的人机交互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谈论到了一些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苹果对于机器是否将取代人类没有兴趣;不确认苹果是否会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甚至是打造苹果自己版本的Netflix;承诺苹果不会打造终结人类的“天网”等等。
PhilSchiller还单独做了一个小总结:
我们将利用这些技术,从而比之前更好地做我们想要做的东西,或者完成一些我们之前无法做到的事。最终以非常苹果的方式打造我们的产品。
他们随后还拓展解释了一下上述观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工智能究竟从何种程度改变了苹果目前的生态系统。
第二个是苹果为什么出于用户隐私保护的目的,干掉普通的信息收集引擎(要知道,大量的数据可以会极大的改善神经网络的能力),从而确保用户的数据不会被其他人滥用。很明显,苹果已经有了跨越这两个“障碍”的方法。
那么这个“苹果大脑”究竟有多大呢?怎样才能驱动iPhone之上的机器学习能力呢?而苹果官方透露出来的大小是200MB左右,这个大小会随着用户保存的个人信息的多少而改变。这其中包括了应用使用频率、跟别人的交互、神经网络处理、语音识别模型、以及“自然语言模型”。
当然,它还包括了用神经网络加成的对象识别,脸部识别以及场景分辨。
因为所有新应用的大前提,都是用户的偏好以及经历等隐私不被公开。
尽管苹果没有把他们在AI方面的努力摊开来讲,但我设法弄明白了他们怎么在组织里分配机器学习的专业知识。公司可以共享这些机器学习方面的人才,提供给那些用机器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开发个人方面产品的产品团队。CraigFederighi对此解释到:
机器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有一个集中的组织。我们试着把它和需要用来交付正确用户体验的团队拉近距离。
那么苹果有多少人在做机器学习方面工作?Federighi在再三催促下给出的答案只是两个字“很多”。(如果你以为他可能会给我那个数字,那就是你不了解苹果了。)
有意思的是,苹果很多从事机器学习的员工在加入之前都没有受过人工智能的教学。“我们雇佣的这些人在数学、统计数据、编程语言、密码学这些基础领域有特长。”Federighi接下来也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原因:
这些其他方向的核心天才可以完美的转换到机器学习领域,虽然我们当下还在继续招聘机器学习的专业人才,但是我们一直在继续寻找有核心能力和天赋的人。
我们并没有设立一个单独、中心化的组织,来充当苹果机器学习“殿堂”。
左前方的苹果高级软件工程副总裁 CraigFederighi正在听Siri项目资深指导 AlexAcero在苹果总部谈论语音识别软件。
尽管Federighi 没有说,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的确存在:苹果一直强调保密,而行业内的其他公司却鼓励自己的工程师向外界分享研究成果,这种模式不利于苹果保持竞争优势。Federighi对于苹果和别的公司的做法还做了一个“分类”:
我们的做法也让程序员间的自然选择被强化——一种喜欢通过团队合作,从而打造出一个伟大的产品;另外一种只是打算将自己的技术展示出来。
如果科学家在提升苹果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突破,这自然很好。“但我们实际上是抱着对最终目标的幻想在前行”Cue补充了一句。
苹果人工智能领域里的人才很多都是通过收购的方式进来的。Cue给出了一个比较“夸张”的数据:
我们最近收购了二三十家相对较小的公司,同时雇佣了这些员工。
Federighi还补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购思路”:
当苹果收购AI公司的时候,并不是说“嘿,这儿有很多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我们来设立一个部门吧!我们要的是那些有天赋并且真正专注于提供卓越经验的人。
苹果最近以2亿美元的报价收购了西雅图的Turi公司。这家公司开发了一个可以和GoogleTensorFlow一较高下的工具包,这次收购引发业界猜测——苹果有可能会在系统内部和开发者方面提供与Google相似的目的,在场的几位高管均对这件事不予置评。Cue则表示:
无论从科技的视角还是个人观点来看,Turi都有很多和苹果相符的地方。
也许一两年后,我们就可以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当初Cue(苹果在2013年收购的小型初创公司,非上文提到的EddyCue)在Siri上展示的预测能力。
无论人才从哪儿来的,苹果的人工智能基础已经能够让之前那些产品和技术上的不可能,重新变为可能。进而改变了公司的发展蓝图。Schiller的话就算一个小小的透露:
在苹果,每天都有很酷的点子。机器学习让我们能够解决之前“不可能”的问题,并且已经规划进了我们接下来打算做的事情当中。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在iPadPro上使用的苹果触控笔。为了让苹果把高科技触控笔列入产品中,不得不解决掉人们在电子设备上写字,手会不小心触碰到屏幕,从而导致各种字符混乱的问题。
使用机器学习模型“手掌误触”,可以有效的提高屏幕传感器区别擦碰、触摸和笔尖的精确度。
“如果它不能稳定的运行,那这就不是一张可供书写的纸,触控笔也没啥用。”Federighi说道。
也许苹果到现在为止,机器学习方面最好的进步方法,就是从它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产品——Siri那里获得的。
Siri起源于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DARPA的智能助手,不久后,就有几个科学家组建了一个公司,打算用这种技术来打造一个app。
在2010年SteveJobs 亲自说服了创始人把它卖给了苹果。Siri直接被构建进了操作系统中,并成为了2011年10月iPhone4S发布会的重头戏。
而现在,它完完全全可以应用在实际中。当用户长按Home键或是简单的说一句“Hey,Siri。”就可以使用(iPhone有个特性,能让其中一个收音器始终打开又不会费电)。Siri无论在它工作时还是沉默时都和AppleBrain是一个整体。
就核心产品而言,Cue用了产品的四个组件来说明:语音识别(理解你在和它说话),自然语言理解能力(掌握并理解你所说的话),执行(实现你的询问和要求),回答(回应你)。
TomGruber在2011年其中一个创始人离开后加入了苹果,提到在苹果给Siri使用应用神经网络之前,其用户群就提供了大量数据,这对于锻炼这个神经网络很重要。
Steve曾说过,你会一夜之间从一个不知名的app一跃拥有一亿用户,并且无需公测。用户会告诉你他们是怎么和你的app对话,这就是第一次革命,接着,应用神经网络就来了。
Siri从最初的应用神经网络到现在能够应对用户的各种要求,全靠语音识别团队的高管AlexAcero等几位AI专家。90年代早期,Acero就开始了在苹果语音识别团队的生涯,然后又去了微软研究院。
“我喜欢那里的日子,我还发表了很多论文,”他说道“但是当Siri面世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把应用神经网络得以实现的好机会啊!不是仅仅让一百个人知道,而是要让一百万个人用到。”
换句话来说,这就是苹果一直需要的科学家,热衷于研发产品而不是发表论文。
机器学习非常显著的、从多个方面对Siri造成了冲击
在Acero三年前加入苹果那时,Siri的语音技术实际上还主要是来自第三方的协议授权,这注定要做出改变。Federighi还注意到这实际上是苹果不断重复的模式:
当这个技术成为决定我们能否做出好产品的关键技术,我们就会建立自己的内嵌功能然后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但如果想要让它变得完美,我们必须自己拥有技术并且不断创新,语音技术就是我们采纳一个东西,并且最终实现落地的最好例子。
苹果团队第一步选择了用神经网络代替Siri原有的底层,“我们有一个不停运转的大型GPU集群,最终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Acero透露到。2014年7月的发布证明这些循环性学习并没有白费。
“在绝大多数语言中,错误率都实现了减半,有些情况下效果还会更好。这主要是因为深度学习技术以及我们的优化方式——不仅仅是算法本身,最重要是整个系统中内容的传递。”
这种内容的上传通常意味着泄密。苹果也不是第一家将DNN技术使用在语音识别上的公司,但是苹果证明了它在控制整个传输系统这件事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这首先就是因为苹果一直自己生产自己的硬件芯片,Acero甚至表示这让他能够直接和芯片设计团队以及芯片固件工程师进行编程,让神经网络的效能最大化。Siri团队的需求甚至还影响了iPhone设计中的其他很多方面。
“当然,这不仅仅是芯片。设备上设置多少个麦克风、麦克风应该如何放置、如何调整硬件、处理音频的底层软件,这些组件都需要进行协调。对比一些只是开发软件的公司,这个优势实在领先太多。”
另外一方面:当苹果的神经网络能够在一款产品中运行起来,它还能够作为其他用途中的核心技术。最终结果是,机器学习让Siri理解你,并且将输入方式从键入变成了听写。
比如在你写信息和邮件的时候,点击麦克风按钮、然后直接说,的确比跟软键盘较劲容易得多。
另外一个Cue提到的SIri组成是自然语言理解。2014年11月起,Siri开始使用机器学习来理解用户输入的内容,而更进一步基于深度学习的版本也在一年之后推出。
就像之前在语音识别上做的那样,机器学习也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尤其是在更灵活地理解用户命令。
Cue为此专门拿出了自己的iPhone现场演示了一个例子,在调用Siri之后,他分别发出了“用Square现金给Jane发20美元(SendJanetwentydollarswithSquareCash)”、“直接给我妻子发20美元(Shoottwentybuckstomywife)”,最终的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
苹果最近还表示,如果没有Siri带来的这些而便利,它们不太可能迭代出现有这个在语音控制方面如此复杂的AppleTV。
尽管早期的Siri强迫你使用一个相对固定的方式说话,但是被深度学习加成之后的超级版本不仅能够区分一堆电影和音乐中的特殊选项。甚至还能处理一些模糊的概念:“我想看TomHanks主演的惊悚片(如果Siri足够聪明,它最终推荐的应该是《达芬奇密码》)”,在深度学习技术诞生之前,想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就是做白日梦。
借助今年秋天即将发布的 iOS10系统,Siri的声音成为了机器学习改良的最后一个部分。同样的,这个改变也是用神经网络直接代替了之前的第三方授权技术。
本质上来说,Siri的发声还是依靠一个采集了很多声音的大数据库,通过把句子打散成词汇,再将词汇的语音像堆积木一样拼在一起。而机器学习所扮演的角色,则是让单词之间更加流畅,从而让Siri的声音更加像真人。
Acero同样也做了一个演示——分别让Siri阅读两段一致的内容,第一个有着我们非常熟悉的“机器感”,而另外一个则非常流畅。而他所说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深度学习”。
虽然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细节,但Siri有一副更加自然的嗓音实际上能够催生出大变化。Gruber说了下其中的差别:
音频只要更加高质量一点,用户们就会更加信任它。同时更好的语音也会引入用户,并且让用户对Siri的使用率更高。
当苹果最终将Siri对开发者开放,人们使用Siri的意愿,以及机器学习所带来的提升就变得更加重要了。对苹果批评者的意见进行处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也有很多人指出,苹果的第三方伙伴数量停留在了两位数,与亚马逊类似的Alexa拥有的、由外部开发者提供的超过1000种“技巧”相比,数量相差甚远。
苹果的回复则指出这样的对比并没有意义,因为在亚马逊产品上用户必须使用特定的语言去使用功能。而诸如SquareCash、Uber这样应用通过Siri来使用也更加自然。
与此同时,Siri的改变也给苹果产品以及用户带来了一些改变:用户得到的是新功能以及完成相同任务的更多方式;而Siri服务的请求次数也在不断上涨。
对于不断拓展机器学习的苹果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成功的同时坚持其原有的隐私证词。苹果加密了用户的信息,这样没有任何人、哪怕是苹果自己的律师也不能查看用户数据(记得之前吃瘪的FBI嘛?)苹果还专门表示:不会将收集的用户数据用于广告目的。
在用户的角度这也许是值得尊敬的,但这对于吸引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没有帮助。
所有机器学习的专家,都希望能够拥有一大堆数据。但是因为隐私政策,苹果一直不愿使用这些数据。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仍需进一步讨论,但这确实让苹果一直被人看做人工智能世界中的*外人。
这种有普遍代表性的观点,换回来的却是苹果高层的激烈抗议。他们认为在不保存用户存档的前提下,为机器学习提供所有所需文件,甚至将用户行为的实例保存下来训练神经网络都是可能的。Federighi补充到:
这一块一直存在错误的叙述和权衡,大家认为我们是保护用户隐私的异类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让绝大多数用户的利益,我们愿意给行业中的其他人指出一条发展之路。
我们已经找到了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同时又能保护用户隐私的方法。
这里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涉及个人信息在机器学习基础系统中的处理,当用户的详细信息被神经网络所收集,那么最终我们能得到什么资料呢?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为了训练神经网络和识别规律之时的信息聚集分类,你怎样在保证群体数据的同时剔除个人信息?苹果其实有同时解决两者的方法,Cue表示:
有的人认为我们不能用人工智能来做这些数据分析,因为我们并不拥有这些数据,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方法,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保持隐私属性。这也是我们的底线。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保护被神经网络识别的个人喜好和信息,解决方法在于用更加独特的方法来控制软硬件。简单一点的解释就是,最为私人的东西会停留在苹果大脑之内,“我们将最敏感的信息保存在能够执行ML的本地”。
举个例子来说,右滑之后出现的应用列表。在设计中,这个位置需要显示你接下来最可能打开的几个应用。这些预测基于一系列因素,很多都涉及到用户行为本身,这对于其他用户来说并没有意义,苹果的处理方法就是直接在手机本地处理需求。
最终功能的效果也非常明显,预测用户接下来用什么应用基本能够达到90%的准确率。
苹果在设备上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主要是——用户使用iPhone输入法键入的内容。通过利用神经网络系统分析你的输入,苹果可以能够发现关键性的时间和物品,比如航班信息,联系方式,甚至是约会——但是信息本身只会停留在你自己的手机当中。
即便部分信息会存储在苹果的云中,也会通过特定处理,让这些存储的信息无法反向还原“苹果公司不需要知道你的爱好,或者你什么时候打算去哪里玩”。
苹果也在尽量减少保存的信息量,对此 Federighi也提到了一个例子:如果你的一段对话中有一部分需要进行搜索,其他公司必须将整段对话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而苹果设备能够在数据不离开设备的条件下检测出关键信息——这是因为手机会将这些信息与手机内的“知识库”进行匹配。
它很精简,但是是一个综合性知识库,包括了成千上万的定位和对象。我们之所以采用本地化的策略,是因为我们知道你在哪里。
Federighi还透露,这个知识库其实与所有的苹果应用都有相连,包括我们用的搜索栏、地图、甚至是浏览器,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自动纠错。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机器学习的循环问题:究竟苹果的隐私政策是否真的影响到了它的神经网络算法?因为通常来说,神经网络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来高效训练网络的准确度,但是苹果并没有放开使用所有用户的行为,那他们又怎么能够了解用户呢?
就像很多其他公司一样,苹果也是有利用一些公开的信息库来训练他们的神经网络,但是有些时候的确需要更加及时、更加特定的信息,这些智能从用户的数据中来。
而苹果的做法是——从用户那里拿数据,但是又确保自己不知道这些数据对应的用户是谁。之前的做法是,完全让数据匿名,然后以完全独立于 AppleID的另外一套系统来标识他们。(另外一套系统和AppleID之间的关系只有苹果知道)
进入iOS10时代之后,苹果更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差分隐私。能够在向大众收集数据的同时完全不去辨识区分个体。
这方面的应用例子就好像苹果向你展示最近的时髦词汇,但是他们并不在之前所提到的知识库甚至是输入法的词典当中;还有突然因为越来越多询问而“浮出表面”的链接;或者单个emoji表情的使用频率增加。
完成这些事的传统方式是把所有信息,比如你输入的所有字词,上传到服务器短,然后由他们来发现其中有意思的东西。我们也有做端到端的加密,所以我们选择不这样做。
虽然差分隐私现在听起来更像一个学术词汇,但是苹果正在尝试将这项技术普及出去。我们正在将它从研究所内转移到数以十亿记的用户面前。
Federighi 紧接着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细节:
我们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做这件事,并且已经在大规模应用中获得了有趣的成果。而且,你会为它的隐私程度感到意外。
他紧接着描述了一个系统其中包括了虚拟的随机和加密机制,即便我专门写过一本关于加密的书,也很难跟随他的思维。但是总结一点来说,它实际上是把数学噪声加到苹果收集的用户信息碎片当中去。
在他看来苹果的贡献也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也非常罕见的成为了苹果对外公开的技术,因为苹果授权相应的科学家将工作细节和研究成果公制于众。
对于机器学习如何改变苹果的产品,这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但是机器学习将如何改变苹果自身这并不明确。按照其中一种思维来说,机器学习似乎与苹果本身的气质不符。苹果一直都是一家能够全方位控制用户体验的公司。所有东西都被预先设计好,并且以最谨慎的方式写好代码。
但是当工程师开始应用及其学习,他们实际上是在让软件自身不断去发现解决方案。苹果是否能够适应当下的机器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的结果是否最终会影响实际产品的设计?这都还是变数。Federighi对此表示:
这件事在内部其实也引起了很多争议,我们之前其实进行过非常长远的思考。之前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个维度去控制人机交互的细节,最终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
但如果你尝试通过大量数据训练机器,从而模拟出用户的行为,结果苹果设计师的经验就不再占据领导地位,一切都是数据说了算。
苹果的典型用户将在自己的日常使用中体会到深度学习带来的改变
但是苹果没有因此而退缩,Schiller表示:
这些新技术的确在影响着我们设计产品的思路,最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因为他们能够让我们打造出更好的产品而是用他们。
这也许就是苹果最终的解决方案:苹果接下来依旧不会对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过多标榜,而是一如既往的利用它们来提升产品质量,你iPhone里面的那个“大脑”就是最好的例子。
典型的苹果用户,将在体验深度学习过程中愈发热爱苹果产品。而最令人激动的是这一切是那么难以察觉,以至于当你回过头看差别的时候不仅发出感叹:“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注:本文由李赓、文敏柔协作编译。
版权所有©广州利沃致远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008-2023。以商业目的使用爱范儿网站内容需获许可。非商业目的使用授权遵循CCBY-NC4.0。
2016-08-2615:45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为什么苹果看起来很高级(苹果外观为什么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