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亿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20万欧元害氧厚月王等于多少人民币?)

20万欧元害氧厚月王等于多少人民币?

2011/8/29汇率:1人民币元=0.1078欧元1欧元=9.2787人民币元200000欧元=1855287.5696人民币元(185.5万)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汇总十篇

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彻底崩溃,世界各地的股市不断下跌,各国**纷纷对银行展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许多地区大量购房者因失去偿债能力被迫流离失所。自次级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最终导致2008至2012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和欧洲债务危机。这场危机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会快速传播影响到全世界?本文将试图从国际货币体系以及金融监管两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性根源在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风险。和互联网的发展可以使信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一样,金融危机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扩散速度也空前迅猛,并且在快速扩散过程中加强放大。北美的一只蝴蝶前一刻扇动翅膀,后一刻就能在东南亚刮起旋风。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金融风暴中扮演了和互联网类似的角色。

国际货币体系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段要求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与之适应。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美元实际上成为了国际统一结算货币,国际货币体系也即成为所谓的“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这个体系却有很多严重问题,法国总统府的报告指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存在四大弊端:一是货币汇率大幅波动;二是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冲击金融体系不完善的新兴经济体和最不发达国家;三是“货币战争”风险犹存;四是宏观经济失衡加剧。

在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制度下,美元的国际供应有贸易和金融两条渠道。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美元的两类投放渠道必然相向对应两类回流渠道,由此形成了两类截然不同的美元国际循环模式:即美元循环模式一(金融渠道投放,贸易渠道回流)和美元循环模式二(贸易渠道投放,金融渠道回流)。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增速加快,在2007年达到7312.14亿美元,全球75%的顺差来源于美国。与此同时,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向全球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07年,包括以利率、外汇、股权、商品以及信贷为基础的远期、互换和期权、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超过500万亿美元,美国每个交易日都要通过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从海外引入34亿美元的资本方能补足国内储蓄的巨大差额。由此可见,当前美元主要以模式二的形式在全世界循环。在美元本位体系下,只要人们对美元有信心,美国就可以通过不断增加美元发行来还债,就能以国际负债支撑其**开支、居民消费和国内经济运行。且短期内似乎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于是美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冒险行为:

在危机前的几年中,美国家庭和金融机构负债越来越严重,这增加了他们的偿债能力的脆弱性,随着房地产泡沫的崩溃经济衰退逐步恶化。美国家庭债务占个人每年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从1990年的77%增加到2007年年底的127%。到了2008年,美国房屋抵押贷款债务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的46%增加到了73%,达10.5万亿美元。1981年美国的个人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3%,而到了2008年第三季度,这这一数字达到290%。

在2006年期间,购买住房的家庭中有22%是作投资用途,还有14%用于购买度假屋。在2005年,这些数字分别为28%和12%。换句话说,近40%的家庭购买房产的目的不是作为住宅。房屋价格在2000年至2006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而同时期的通胀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趋势。这些过度消费和投机行为,导致美国家庭的偿债能力下降,人们担心失去抵押品赎回权,而这导致了更加激进的冒险——次级贷款即放贷给信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次级债务危机由此产生。

2003至2007年投资银行的杠杆比率显著上升。2007年11月花旗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查尔斯·普林斯说:“只要有音乐,你就一定会随之而舞。”这个比喻总结了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宽松的信贷环境借入和投资大笔资金,这种做法被称为杠杆贷款。从2004年至2007年,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显着增加其财务杠杆,这增加了他们的脆弱性。在2007财年,这5个机构报告了超过4.1万亿美元的债务,约等于2007年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30%。最终,雷曼兄弟公司被清算,贝尔斯登公司和美林证券公司以大甩卖的价格被出售,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接受更严格监管的商业银行。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货币体系,才能避免某一个国家的错误造成全球的经济灾难?笔者认为:

一、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9月危机急剧恶化,掀起全球金融海啸,从而最终演化为一场席卷全球的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深层次来看,这一切又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息息相关。因此,随着危机的不断发展,蔓延,人们开始思考金融危机背后国际货币制度方面的原因。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货币制度,是指“各国**为适应国际支付的需要,对国际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从历史上来看,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

(一)国际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制度,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是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继推行的货币制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国境,是国际储备资产和结算货币;(2)金铸币可以自由流通和储藏,也可以按法定含金量自由铸造,各种金铸币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黄金。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99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经融会议上通过了美国主导拟定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为:1、确定了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美元与黄金挂钩:①官价:35美元=1盎司黄金;②美国准许各国**或中央银行随时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③其它国家的货币不能兑换黄金。2、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规定美元的发行和兑换方式,4.确定固定汇率制,5.提出了资金融通方案。借此美国成了世界金融的霸权。

(三)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崩溃后沿用至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其具体内容为:1.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2.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黄金、特别提款权等。3.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单独浮动、联合浮动、盯住浮动制、管理浮动制。4.货币调解机制多样化:汇率调节、利率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和贷款调节。

(一)以美元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放纵了美国的负债消费。美元本位是对美元霸权地位的一种描述,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美元是国际储备的主要货币,所以以“美元本位”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美元本位使得各国大量储备美元可以不受任何类似于黄金的实物支持。由于可以倚仗美元作为各国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没有了“先储备,后消费”的任何负担,完全可以靠**和私人部门的举债进行消费。美国**负债由1973年的5000亿,到达2007年末的9万亿多。然而美国的负债消费进一步加大了美国的进口,将美元输出到世界各地。

(二)国际汇率失衡。现行的汇率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美元,欧元,日元三者之间的浮动;二是其他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与三者之间保持相稳定的汇率水平。然而主要国际货币国家通过汇率调整掌握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国际支付手段的供给由国际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状况决定,而不按照国际经济基本面的客观需要提供相应的国际流动性,这造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限性。IMF的作用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使得它在危机中的表现捉襟见肘: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既不能实行国别监督也不能实行跨国监督,因而对美国有毒资产的泛滥有重大责任;其次,IMF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错位,作为了华盛顿共识的“吹鼓手”成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跨国传递,从而掀起全球金融风暴的重要推手;再次,IMF作为国际谁会最后贷款人和救助者的角色缺失,IMF对遭受国际收支危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提供救助贷款时,往往无视这些国家的实际而非常苛刻的条件,许多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的国家,没有得到IMF及时有效的救助和支持。

(一)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缺乏完善的国际金融监管制度,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又一原因。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公开披露有关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二要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管理;三要加强对跨国银行的监管。

(二)改革现行的IMF。首先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比重发言权,更多地体现透明与开放的原则。第二,要培养IMF事前监控和时候控制的机制:一方面,当成员国外债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出现泡沫的时候,IMF应适当对成员国及其公众提出忠告,与此同时,作为但当对成员国进行资金融通重任的IMF还要放宽带快条件,目前IMF在援助时,贷款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较为苛刻的条件。

(三)完善汇率体系。完善的汇率体系可以品以汇率的大幅度波动,长期以来汇率波动剧烈的原因有许多,如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恶化,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等等,因此,为维护汇率稳定,必须加强地区和世界的金融合作,维护正常的国际金融秩序,共同防范国际游资过度投机的冲击,以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珍国际金融[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杰汇率与国际收支―现代西方国际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29-03

由最初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目前已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关于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人归因于人性的贪婪,有人归因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和金融监管的缺失,还有人归因于美国过度举债的消费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上原因共同促使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产生,但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共同遵守的有关国际惯例、协议、规章和组织形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历史上曾经实行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行的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比较起来,更加不公平和不对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早期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在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实行以黄金和白银为国际货币的复本位制。19世纪开始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在国际金本位之下。黄金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自由兑换,汇率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自由波动,国际收支自发进行调节。由于黄金的开采量满足不了国际之间支付手段的需要,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国际金本位崩溃,国际货币关系一片混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英美两国为了改变混乱的国际经济*面,积极筹划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争辩和妥协,1944年7月经过国际金融会议协商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是“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双挂钩”机制和货币储备机制为日后美元的霸权地位打下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与此同时它的内在矛盾也逐渐暴露。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事实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开始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开始了被人们戏称为“不成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生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美国**采取“双赤字”政策并大量发行货币。1971~2007年,美国经常收支逆差累计为67841亿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为47748亿美元,占70.4%。与此同时,“9・11”后,美国为了军事扩张而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2004、2005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一方面通过这种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规模地向世界输出美元,获取铸币税收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入美元。同时,美国通过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度衍生化的金融产品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并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急剧膨胀,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二,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以购买美国**和公司债券的形式,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是不对等的。美国还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在减轻外债负担的同时刺激出口,实现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此外,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这等于引诱美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为金融危机“买单”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迫使发展中国家积聚大量的外汇储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他们不仅实现了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开放了其资本账户,使其经济发展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更加敏感。由于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货币缺乏约束,国际投机性资本规模迅速增大,而与此同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巨大的冲击。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的渠道少,成本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IMF的融资功能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私人资本成为世界各国应付国际支付困难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弱,信用等级低,他们难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即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其融资成本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还可能面临资本在短期内大规模逆流的风险。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货币金融危机以后,加强了国际储备,其规模逐年上升。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其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高,其高储备的机会成本就已经十分高昂,此次金融危机势必造成储备货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其外汇资产必将大幅度缩水。另外,美国救市所需资金必定要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而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其最佳投资途径也是购买美国国债。结果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为其“买单”。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难以摆脱美元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积累的

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到破产边缘;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也是一样,小国必须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不然自己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发生金融危机引起本国经济衰退。但目前美国采用的是“弱势美元”政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来说在升值,再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这些国家向美国的出口难度可想而知。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滥币陷阱”,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对外汇储备进行保值

欧元诞生之后美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两大货币并存。在这种两大货币同时存在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滥币拉良币”的“滥币陷阱”。当美国国内长期财政赤字和居民长期低储蓄造成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时候,美元大量流往美国境外,刺激了美国境内外美元资产的膨胀和积累。美元资产在境外的泛滥导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也使得刚刚诞生的欧元不断升值。如果美元不断贬值,欧元不断升值,欧洲的出口就会受到抑制直至衰退;与此同时,在欧元坚挺的时候,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欧元计价发行债券容易取得成功,经纪商也更容易赚钱。于是,欧元国际债券从2003年起就迅速膨胀。到2004年9月份,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2007年底,欧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中余额高达11万亿美元,占比为49%,欧元占世界官方外汇总储备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1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6.5%。在两大国际本位货币共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货币的滥发一定会迫使另一个货币跟着滥发,且美元汇率下跌终究会拉欧元跟着一起下跌,而其他国家货币又必须跟进,反过来。如果欧元因过度发行而贬值,最终也会拉着美元和其他国家货币跟着贬值。显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掉进了一个“滥币拉良币”的陷阱,这样发展中国家无论持有哪种外汇资产作为外汇储备都面临缩水风险,通过转换币种来保值不可行也不可能。

三、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此次金融危机后,有可能会形成以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受到挑战;第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第三,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让世界各国认识到货币地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实力上升的大国都会力争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权力。另外,此次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主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一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二是此次金融危机使欧盟各国损失惨重。且欧元诞生后的短短9年里,其扩张势头已超过美元,具有内在的贬值趋势,难以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三是日本**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160%,已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亦步履维艰,日元也很难得到青睐;四是英国**债务总额占GDP比重已达387%,远远超过美国的70%,英镑也无法取代美元的地位;五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目前也无法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二)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美元本位制,美元作为计价货币而使用,目前,用美元计价结算占到了世界贸易总量的48%。用美元交易的比重在国际外汇市场中也超过了90%①。美元还是实行钉住汇率制国家的“锚货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为了防止爆发金融危机,都在增加自己的国际外汇储备。而又由于国际贸易的计价货币及有些国家的“锚货币”主要是美元,所以全球外汇储备主要是对美元进行储备。

尽管近年来国际贸易不断发展,但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不完善的,其内在的缺陷使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屡次爆发而且间隔时间越来越短。首先,由于美元的发行不受任何权力的限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可以利用美元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实际上建立了美元的霸权,形成的是一种浮动的汇率,各国得不到债权保障;其次,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有缺陷,美国和其他西方大国认缴的资本多,它们的投票权也就多,投票权占到总投票权的23.81%②和45%③。从而缺乏约束机制,无法监督美国对国际社会应负责任的实施;最后,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决策权和平等参与权受到忽视,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安排国际贸易制度。美国利用金融投资将风险扩散到各国,使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美国的错误埋单,这对其他国家而言是不公平的。

至今,已经爆发了多次全球规模的金融危机,同时,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保证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如果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崩溃了,就可能导致经济大萧条,甚至是引发各国间的战争。④

美元在全球经济和**上拥有的特权,使它不会考虑他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⑤美国具有惊人的国际收支逆差,而顺差国尤其是能源出口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这种国际收支的失衡,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还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安全、平稳发展。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美国是全球经济的中心但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而其他国家处在,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利。中心国——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外输出美元,得到的实际资源通过满足国内消费来维持物价的稳定,还能从铸币税上得到收益。而那些拥有大量美元的国家,既存在着美元贬值的风险,同时本国的货币政策受到美国的制约,不良国外投机资本就可能造成该国的金融危机。

美国人的消费观是先消费后储蓄,其生产理念是先消费而再生产,美国民众可以依靠向**和私人举债的方式进行消费。因此,美国为了满足国内的消费,大量购买国外的商品,美国源源不断的流向他国,尤其是进行加工贸易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美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美国利用他国的剩余资金进行无约束或无限期地负债运转。但由于美元与黄金是脱钩的、美国国债也没有大量的国内储蓄作为支撑,因此,对于纸币的严重依赖将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信用泡沫,其特征是资产价格暴涨和经济过热。如果大部分信用泡沫成为追不回来的不良资产时,其他国家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加强对金融的监管虽能暂时扼制危机继续深化,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之下的世界金融秩序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可能会为日后更大的全球经济危机埋下隐患,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主要改革措施有以下几点: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好坏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实力,而美国现在已不能独立承担这个责任了,因此,要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改变美元的主导地位。2003年欧元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达到了19.7%⑥,结束了美元独霸天下的*面。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能够使各国减低对美元的依赖程度,对改善国际储备资产结构和增加国际储备资产供给来说是有利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使各国采用不同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各国国内宏观经济的运作更加协调。如何选择国际基础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交易货币与国际大宗商品计价货币等方式来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最终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黄金能够保值,因而在国际储备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是拥有财富的标志。往往在金融危机爆发时,人们因为手中的纸币大幅贬值,资产严重缩水,就会大量购买保值的黄金。各国持有大量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在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元贬值而损失惨重,各国所积累的财富相应的大幅度缩水。因此,各国应将本国的国际储备替换成一定比例的黄金储备。黄金是国际储备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储备的黄金量能够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加大黄金储备是规避风险的正确选择,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国**应当减持美国国债而增加黄金储备。

一直以来都是少数发达国家操纵国际经济调节机构,这一问题如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使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所改善。首先,国际经济调节机构的投票权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尤其是美国投票权最多,因此,要对投票权进行合理分配,让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得到实现。其次,当前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对美国监督不力,应对美国的国内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加强监管。再次,有些大国将国际经济调节机构当作干涉别国经济政策的**工具,因此要避免其**化。最后,国际经济调节机制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推行多边主义,发挥国际多边协调的作用。

目前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降低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风险。⑦首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外国向中国提供的将是商品或服务,而中国向外国提供的将是人民币,是资源与纸币的交换,因而中国是无成本的贸易。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后,既能减少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又能让对外投资的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加速中国对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最后,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国就有权参与世界货币的发行,既增加了对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又增加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整体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大国,能够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①许少强著.《美元霸权:生存基础、影响和我国的对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34页.

②李综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④樊勇明著.《西方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2页.

⑤樊勇明著.《西方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9页

⑥江涌著.《“国际金融恐怖平衡”与美国的金融陷阱》,《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7期,第55页

⑦李晓,李俊久,丁一兵.《论人民币的亚洲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21页.

[1]樊勇明著:《西方国际**经济学》(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托马斯·梅耶、詹姆斯·S.杜森贝里、罗伯特·Z.阿利铂著:《货币、银行与经济》,洪文金、林志军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李若谷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一、促进实施稳健的国内经济政策

稳健的经济政策是有序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关键。稳健的政策除了通常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包括审慎管理外债风险、慎重对待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实施合适的汇率政策。欧洲央行认为IMF对经济政策的审慎监管是危机预防的重要手段,IMF应采取措施改进监管重点和质量。提高政策建议的影响力,加强对接受IMF融资项目的国家的监管。

1.外债风险管理

2000年。一些国际机构和论坛对改进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外债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就公共部门的外债风险管理,IMF和世界银行制定出一套《金融部门评估计划》指导方针,实施了《特别信息标准》和《规则与标准遵守报告》,在官方国际储备和外汇流动性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欧洲央行和欧元体系不仅参与了外汇储备管理指导方针的制定,而且也积极实施了IMF的SDDS这一标准。在私人外债尤其是金融机构外债管理方面,欧洲央行主张加强**的监管以促进审慎的风险管理。

欧洲央行和欧元体系认为资本项目自由化进程只有与金融部门的发展一致并且节奏有序,才能有利于经济金融。欧洲央行和欧元体系不主张在资本流动不稳定的时候开始自由化进程,也不主张在国内金融体系足够稳固之前取消对资本流动的限制。欧洲央行的这一观点与IMF教条式地在成员国鼓吹资本项目自由化存在一些区别。

欧元体系并不认为存在适合所有国家的汇率制度,而且一国的最优汇率制度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强调汇率制度的选择应从各国国情出发,从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出发,而且合适的汇率制度还应与总的政策框架一致。与区域贸易和金融联系一致。同时,对汇率制度的评估还应考虑汇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动态关系。欧洲央行这一观点与IMF和美国强调两极汇率制度的观点存在差异。通过合理的国内政策来减少遭受危机冲击的可能性的需要,已经使得IMF不断加强对成员国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及金融体系稳固性的监管。同时IMF也对一些国家遵守标准和准则的情况进行了监督。欧洲央行认为IMF的上述监管有利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对IMF加强监管给予了支持和配合。主动向IMF提出对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收支体系政策是否遵守了IMF有关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的标准和准则进行评估和监督。

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什么时候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干预到怎样的水平,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知道。美国是联合干预的倡导国家,干预确实能够把汇率调整到他们期望的汇率水平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事前无法知道美国等国家的汇率意图,只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其结果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相当多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美国等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之时,这些国家为了维持盯住汇率制度,将被迫付出昂贵的代价。

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说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美国还可以干或正在干的一个不利于其他国家的事情,就是通过国际收支的逆差向美国境外投放大量的美元。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部分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手中,作为国际清算手段在发挥作用。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3/4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1/4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与此同时,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则,信用货币长期的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美元流到美国之外以后,经过若干年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再从美国购买商品和劳务。经过贬值的美元再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于美国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由于美国大量向境外通过国际收支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或轻而易举地把其通货膨胀传导到其他国家去。我们可以看到,美元的贬值就意味着这些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够购买到通货膨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此外,美元的大起大落,总是经常地冲击新兴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从长期来看,对物价水平而言,美元是传导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渠道。为了减轻由于美元滥发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不少新兴国家的央行经常采取对冲交易,回收由于购买美元而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这不仅增加了央行的运行成本,也使这些国家货币政策的运用陷入被动的*面。

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清偿手段,又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储备手段。持有美元的这些国家,不可能持有大量的现金。因为现金是一种不生息的资产,它不能够给你带来收益,持有大量现金的行为是很愚蠢的。就像中国有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什么呢?其中,现金是很少量的一部分,其他形态的资产占很大一部分。大多数国家在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情况下,持有美国的债券类资产是最主要的,其中包括国债、公司债。比方说有很多国家持有美国国家的两房债券。所以两房一出问题,这些国家就非常紧张。据美国财政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我国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的51%,即9613亿美元是美国债券,如果美国债券出问题,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难逃厄运。

最后一个方面,由于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资产,在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原则下,要进行全球性的金融投资,美国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加之传统惯例,欧洲,主要是欧盟国家,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各种投资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所以美国金融一旦有问题,就非常容易影响欧洲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只要到美国去投资,一旦美国金融出现危机,这些金融机构都会被传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危机中,实际上遭受损失的银行都是有一定规模的,至少它的业务有一定的开放度。从中国的银行来说,像中国银行,它持有的美国各种债券总量是最大的,遭受的最直接损失也是最大的。

摘要: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越来越成为国际**领域的重大议题。中国、美国和欧盟三者构成其中的主要行为体。但在货币体系、金融体系以及汇率体系这三个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子领域中,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利益聚合、互动方式和政策诉求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中国虽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力量有了显著增加,但把自身的经济实力转化为金融影响力还需要一段时间。关键词:三边关系;货币体系;金融体系;汇率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越来越成为国际**领域中的一个重大议题,而中国、美国和欧洲构成其中最为关键的三大行为者。这不仅是因为此三者的经济总量及其所具备的全球影响力,更是因为它们通常在若干重大金融议题上并不存在一致的利益并由此引发了巨大的政策差异乃至冲突。正是这种差异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基本格*。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进行研究。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其实包括有多个向度的子领域,货币体系、金融体系以及汇率体系这三个子领域是最为重要的。中美欧三边关系在这三个不同的子领域呈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只有深入探寻在这些不同子领域的三边关系,才可能更好地把握整体上的三边金融关系发展脉络,并因此更好地分析未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方向。一、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的简要回顾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中国与西方经济体系隔绝,并不存在中美欧三方在金融领域的三边关系。只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相继加入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之后,三方才在金融领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互动。1!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三边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边关系,而是美欧双边关系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其中并没有多少发言权。这种状况不仅在三边金融关系中如此,就是在中美、中欧这两个双边金融关系中也是如此。在上述两个双边金融关系中,中国处于毫无疑问的弱势和被动地位。原因在于一方面中国对于美欧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规则尚处于学习和适应过程当中,另一方面,同时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此一阶段的经济实力以及相应的国际影响力相较于美欧明显处于劣势,没有能力在货币金融领域影响双边关系。美欧金融关系仍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居主导地位,中国对其是单方面的依赖。在这一阶段,美欧双边关系,而非中美欧三边关系,对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无法有效参与,更不用说塑造当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重大事件了。广场协议的达成,克林顿**所奉行的强势美元政策,欧元的诞生以及美欧在这一领域的博弈,还有东亚金融危机等数次地区性金融危机构成当时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要议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出现了逐渐成形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根据名义GDP来衡量,中国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强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体;2!根据国际贸易额来衡量,中国现在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且对外贸易总额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超过美国;从外汇储备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惊人,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拥有国。不断增加的经济实力必然会提升中国的影响力,进而改变原先那种只由美欧双方塑造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格*。不过,虽然中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相比前一阶段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中仍然无法居于核心和对等的位置。毕竟无论从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还是从货币的影响力,以及国际组织的制度惯性等方面来看,美国和欧洲依然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决定者。中国在诸多重要的国际金融议题中,还仅仅处于活跃参与者的角色。此外,三边金融关系也仅仅是逐渐成形,很难说真正形成。美国和欧洲除了一些确实与中国有关的议题上,比如人民币汇率问题或者IMF份额调整,其他重大议题的通常处理模式或者由美欧单边决定,或者双边沟通协调。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真正促成了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的出现。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并且迅速蔓延至全球,包括中国和欧洲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被深深卷入其中,受到严重负面影响。要尽早走出危机,仅仅有美欧之间甚至是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协调是远远不够的。如要进行有效的政策应对,必须有广泛国际参与的政策合作。美国和欧洲都已经意识到此点。新兴经济体因此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对国际金融事务的发言权也大为增强,而中国无疑是新兴经济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员。非但如此,这场危机所产生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原有国际金融体系存有若干重大缺陷,其中包括国际金融体系监管不力和国际金融组织代表性不够等问题。要防止类似金融危机的再次出现,弥补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以及进行相应的改革就刻不容缓。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中国拥有不容忽视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这是各方都已经认识到的国际**现实。至此,金融危机改变了三边金融关系的互动图景,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名副其实。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已经形成,但严格来说,这还不是一个力量对称、影响力平衡的三边关系。美国依然最具影响和实力,欧洲居次,中国位列最后。美国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确实因为金融危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中,仍然是力量最强的主导行为体,无论欧洲还是中国,很难说能够对其主导地位形成真正挑战;欧洲不仅没有抓住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缩小与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实力差距,反而遭受这场危机的较大冲击,暴露了其在区域金融整合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的固有软肋,无法扩大世界对欧元的信心;中国应对危机的表现可圈可点,并且也尝试着推动人民币在结算货币以及储备货币等方面的地区化和国际化,但毕竟起步较晚且受到较为严重的制度限制,要想获得足够的国际金融地位,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二、中美欧国际货币体系的三边关系简单地说,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国家货币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危机以前,三边货币关系的特点是美元无论从储备货币、结算货币或是投资货币角度衡量,都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欧元不能够对美元形成真正全球挑战,更多的只是一种地区性的货币。受希腊等地区内国家的信用危机冲击,其世界地位甚至更加不稳固。中国人民币仅仅限于国内使用,无法对美元或者欧元产生实质影响。二战后美元一直是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事实上充当了世界基准货币的角色。4!这种基准货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作为一种结算货币,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中,占据了86%的份额。5!在国际贸易中,美元也是最为主要的结算货币。作为一种储备货币,21世纪以来的绝大多数年份,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当中的比例在63%左右甚至以上。除了欧元区的周边地区之外,世界主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也主要和美元挂钩。尽管欧洲的经济总量大于美国,欧元自出现以来确实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迄今为止欧元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竞争过美元。与美元相比,欧元的发展有如下几点弱势:有限的经济增长前景。欧盟的经济总量略强于美国,但其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总量将会被美国赶上;∃缺乏统一的金融体系,各国金融体系未能深度融合。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三足鼎立,都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却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的中央银行;%欧洲经济整合尚欠火候,无法形成真正的整个区域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机制;不仅欧洲自身,其他国家在安全领域也大大需要美国。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经济步入了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衰退。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大举借债,形成屡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以及负债。如此的债务负担将使美国经济的未来竞争力和美国**的债务偿付能力遭受质疑,这直接影响着基于信心基础的美元国际地位。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促使世人反思把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风险性。逻辑很简单,一方面,危机肇始于美国,美元由美联储发行而流通于全世界。源于美国的危机会迅速传导到其他地方,从而带来巨大风险。另一方面,美国可以借助受其控制的美元来转移危机应对成本,让其他国家共同承担。正是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元国际主导地位的潜在危害,无论是欧洲或者是中国都对美元颇有微辞。欧洲的代表是法国。法国总统萨科奇曾公开明确表示他将寻求创造一个不再仅仅围绕美元的新国际货币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则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直指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的弊端。如果在欧洲和中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选择放弃美元转而支持欧元,那么美元的国际地位很可能会遭受致命的打击。然而,尽管中国期待欧元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并不认为事实会如此。最近欧元区不少国家的信用危机的爆发给欧元的前景蒙上了不小的阴影。同样重要的是,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外汇资产组合,中国**即使有意增加欧元储备和适度减少美元储备,也不希望美元国际地位过度受损。这主要是因为美元在现阶段丧失国际地位并不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据统计,中国当前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在1.5万亿美元左右。美元丧失国际地位意味着其将会大幅贬值,并因此导致中国所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面临巨额损失。这显然不是中国愿意看到的。中国也抓住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人民币地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这不仅是防范美元或者欧元风险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实力上升对本国货币提出的必然要求。人民币地区化和国际化的具体政策主要表现在人民币的储备功能和结算功能两方面。在储备功能上,中国央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与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在结算功能上,中国**从2009年初开始在国内部分地区与香港、澳门以及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试行人民币结算。尽管人民币初试身手,但在现阶段其对欧元和美元都不构成实际挑战。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现阶段仍处于初始的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重要性尚不具备和欧元以及美元竞争的实力。另一方面,人民币目前仍不可兑换,资本项目没有开放,这极大地约束了人民币的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相比于金融危机以前,金融危机之后中美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互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对美国而言,要继续维护美元的国际地位,不允许有其他货币能对其形成真正挑战,其主要关注对象是欧元,而不是人民币;欧洲的利益是进一步推进欧元在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使用,提高其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并不满意美元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还会继续推进,但在短期内无法对欧元以及美元现有的地位产生真正的实质影响。美欧关系仍是三边货币关系中的最重要双边关系,但中国力量上升的趋势明显。中国在现阶段的重要性不是体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直接挑战,而是其在理论上可以凭借其巨额外汇储备和经济实力作为一个关键性的平衡角色,来改变美欧两方在货币体系中的相对力量。不过,考虑到中国购买巨额美国国债的事实,中国在政策选择上不得不偏好美元,这形成了天然的中美货币同盟,使得欧元处于不利地位。三、中美欧国际金融体系的三边关系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着眼于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不同,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关注对象是国际金融组织,比如IMF、世界银行和国际清算银行等。此外,各国中央银行、金融业以及在国际金融领域活动的各大私人金融机构也包括在内。在国际金融体系中,中美欧三边关系最为集中地体现在IMF的改革上。金融危机爆发以前,IMF的改革已经被广泛讨论,并对其改革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共识。13!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现了IMF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被赋予监管国际金融体系重大责任的IMF,它既不能就本次危机的爆发及时准确的预警,也不能在应对危机的初期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资源,从而客观上导致了危机的进一步全球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改革IMF的呼声愈发强烈。所以,问题不是改或者不改,而是如何改。美国和欧洲从自身在IMF已经既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出发,希望采取的是强化IMF的政策改革路径。问题在于,在是否强化IMF作为全球金融体系更有力的监管者方面,美欧必须得到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版图中越来越重要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支持。为此,美欧借助各种重要场合,特别是G20峰会来实现此政策诉求。在美欧的大力推动下,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现有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在迄今为止的三次G20峰会中得到了确认。中国同意加强IMF的作用当然是有合理条件的,即必须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IMF中的代表性。所以,与支持IMF同时推动的,还有中国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对更多话语权的追求,特别是在IMF中的份额提高。增加了中国等国家的IMF份额,就必然意味着某些国家在其中份额的减少,特别是美国和欧洲。在当前的IMF份额中,美国和欧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按照IMF的统计,美国的份额为17.1%,欧洲国家的份额累计为32.4%,而中国只有3.7%。14!如果说按照GDP的规模来衡量,美国在IMF中的份额比重尚可说大致相等的话,那么欧洲在IMF中的份额要大大超过其GDP的比重,明显缺乏合理性。而中国的IMF份额要显著低于其GDP,严重不合理。所以在逻辑上,IMF改革确实也要降低美国和欧洲的份额,提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份额。这就涉及了IMF改革的核心问题???份额改革问题。作为既得利益者,美欧并不情愿放弃这种份额方面的优势。虽然不情愿,但中国已经和其他重要新兴经济体联合起来,就IMF份额改革问题表达了态度非常鲜明的立场。在2009年9月举行的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国家提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对于确保全球经济稳定和平衡发展至关重要。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而言,影响两机构合理性的问题主要是份额和股份的不公平分配。在此情况下,让渡部分份额是美欧必需的选择。对美国而言,由于根据现有IMF议事规则,重大事项必须有85%以上的投票权方能决策实施,所以美国必须至少要保有15%以上的份额才可以继续维持它的一票否决地位。这意味着它的份额放弃幅度十分有限,因此美国试图施压让欧洲来承受份额的减少。在G20匹兹堡峰会召开前,美国**曾提出过两个改革IMF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一,从发达国家转移5%的份额到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第二,把现有IMF董事会的24席缩减至2012年的20席。无论是上述两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损害欧洲的利益。16!为了取得欧洲在份额上的让步,美国认可欧洲提出的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的倡议。根据计划,IMF份额新一轮改革的结果在2011年1月之前应该会水落石出。若不出意外,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份额将会在此次调整中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这样的调整无法根本上挑战美国的15%否决权以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IMF中的最大份额,但这是一个趋势,说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国在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这是一种机制化的承认。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份额调整中,虽然单凭中国一国仍然无法调整美国和欧盟的否决地位,但是如果)金砖四国∗在份额调整之后的总体份额若能由当前的9.8%上升至15%以上,并且可以形成某种程度的)份额联盟∗,那么将会改变目前IMF中只有美国和欧盟才可以对重大事项具有否决权的现状,从而改善中国在中美欧三边在IMF中的地位。四、中美欧汇率体系中的三边关系汇率体系中的三边关系是指美元、欧元以及人民币各自的汇率政策及其之间的汇率关系。严格来说,它应该属于货币体系的一个组成领域。但考虑到它的重要性以及议题的相对独立性,可以把它列为一种单独金融关系。在三边汇率关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人民币汇率问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对美出口连年迅速增长,对美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受此影响,美国国内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指责开始不断出现,认为被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是导致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经过慎重权衡,中国**不仅决定在2005年7月21日让人民币升值2%,而且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人民币缓慢的升值过程。问题在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速度并不让美国满意,美国国内继续把其对华贸易逆差视为过低人民币汇率的结果,希望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为此,美国**此后仍不时采取多边、双边和单边的各种措施来继续压迫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的巨大压力不同,欧洲在最初阶段并没有加入共同施压的阵营。这是因为当时最主要的经贸摩擦是中美摩擦而非中欧摩擦。直到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才超过对美出口。17!但随着中国对欧出口的逐年增加以及对欧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欧盟也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华提出要求。可以观察到的是,在2006年举行的中欧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人民币汇率尚不构成重要议题,但在2007年,欧洲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以及人民币汇率本身的关切便急剧上升。造成态度转变的关键原因在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的变化。该年,人民币对美元、港币、英镑和日元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值,升幅分别为6.83%、7.07%、5.01%和2.37%。然而,人民币对欧元却有贬值,贬幅为2.85%。在2007年11月份,由于美元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对欧元贬值一度接近7%。在欧盟看来,其对中国贸易逆差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制定了事实上的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由于当时美元对欧元大幅贬值,变相使得人民币对欧元也大幅贬值。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在阻碍了欧盟产品对华出口的同时,还增加了中国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导致欧盟对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曾在2008年年初表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得到了提高,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民币对欧元出现了贬值。对此,我们希望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能进一步加大,要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19!这是欧盟高层在人民币汇率上发出的清晰信号,希望人民币对欧元和美元能够一视同仁,放弃只对美元升值、对欧元贬值的策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美欧不仅通过双边机制分别对中国施加影响,而且联合起来,希望集两家之力共同采取措施来塑造人民币政策。G7是美欧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华施压的主要平台。自2007年之后,美欧在人民币问题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态度,即要求中国**加速调整人民币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2007年2月10日在德国埃森落幕的G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公报中,甚至公开点名中国,表示)对于那些有着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帐户盈余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来说,我们希望其有效汇率加大波动,以促成必要的调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的重点在于应对危机,人民币汇率问题在美欧的对外经济议程中不具备以往那种议题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中美国特别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中国担心人民币继续升值会严重损害中国经济,因此坚决反对在人民币汇率上做出让步,所以美国和欧洲在金融危机期间并没有把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对华政策重点。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汇率问题在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中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新增加。首先,经济复苏前景总体看好,美欧对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的政策需求开始下降,因此可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敲打中国。其次,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中,美欧很多专家认定中国**的人民币政策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人民币汇率过低确保了中国出口的优势,进而造成相关国家贸易逆差增加,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的出现。所以,要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避免未来类似危机的爆发,中国人民币汇率政策应该要调整。最后,美国**出台的若干经济刺激方案尽管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就业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因此,美国**力图通过推动本国产品出口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这在政策逻辑上就希望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意味着中国**将来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将面临美欧更加大的压力。事实上,进入2010年以来,美国**已经开始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重拾施压态势。美国国会也提出了严厉的人民币汇率议案。与反补贴和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相比,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显得一劳永逸。只有在这种人民币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汇率变化下,美国产品才会有机会更为容易和更多地出口到中国。所以,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将会长期存在。中美欧三边在汇率问题上,人民币汇率问题贯穿始终。在该领域的三边关系中,美欧构成较为一致的利益和政策结盟,中国是被施压的第三方,处于被动和防御的位置,美欧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进行合作,期待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产生有实质效果的影响。中国从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出发,在该问题上不会轻易妥协,还会和欧美两方进行长时间的博弈。五、结论以差异和冲突为显著特征的三边金融关系并不是固化的,而往往以变化着的形式出现。在所有可能引发变化的诸多因素中,议题的变化最为关键。三边金融关系的利益聚合、联盟对抗、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明显随着议题的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在中美欧三边金融关系的主要领域中,美欧仍然是其中的主导者,此两者的利益、立场和政策能够更多地塑造某一金融议题的走向。而在美欧双边金融关系中,美国又比欧洲更为强势。这是因为无论是从货币影响力,还是综合实力来看,美国都要超过欧洲。美欧两国之间虽然有矛盾,但正常情况下这些矛盾能够在一定的机制下得到协商和解决。金融危机的出现凸显了中国的重要性,中国的相对实力确实在迅速上升,影响力也在迅速扩大,甚至在某些领域能够维护自身利益,抵制欧美的压力和诉求。但客观地说,无论是与美国或者欧洲相比,中国在国际金融三边关系中并不是对等的一员。即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美欧差距越来越缩小,但在国际金融体系自身运作???国际机制由美欧掌握的制度惯性之下,中国**把自身的经济实力转化为金融影响力还需要一段时间。与中欧金融关系相比,中国和美国的金融关系要更为密切,利益也更为攸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和美国而非欧洲形成了更为密切的经贸联系。美国不仅在很长时间内曾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密切的贸易关系引发了密切的金融关系。另外,在欧元出现以前,中国的人民币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能与美元挂钩。这种情形延续至今日,进一步产生了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金融关系。但是,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下降,以及欧盟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的增加,货币跟着贸易走,中国和欧盟的金融关系会比以前更为重要。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f2009)03-0032-04

肇发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在重创美国本土经济的同时,也通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传递到世界各国,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本次危机突显出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弊端,同时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美元霸权与全球金融危机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不再承担充当世界货币的协议责任,但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资产交易和世界外汇储备中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地位。目前美元在IMF成员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中约占65%,在全球外汇交易和贸易结算中的份额近70%。在国际债券的发行中占近50%。世界性通货的缺乏使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货币,其在贸易结算和储备中的优势,使其它国家长期以来形成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避免本国货币在解除管制的市场上遭受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各国央行必须持有相当规模的美元储备预防本国货币遭遇流动性危机,对美元储备的需求为强势美元提供了内在的支持,而源于地缘**建构的石油用美元标价,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元霸权,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的中心――框架。

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该矛盾原是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冲突。也称“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仍然事实上在延续的美元本位制缺乏黄金或强大的经济支持做后盾,又缺乏相应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约束。美国仍然需要为世界各国提供绝大部分的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备的来源,信心与清偿力的“两难”仍然困扰世界经济金融,这被称为“新特里芬难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牙买加体系下的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却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解除了原来附加在美国身上的对于货币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通过对这一约束的解除,各国可以获得更多的美元,在国际清偿力方面的供给限制得到缓解,而对于核心货币的信心则由原来依赖于美国的黄金储备量转为依赖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处于全球关键货币位置上的美元越来越处于冲突的状态:一方面美国通过扩大贸易逆差获取更多的国外资源和财富。客观上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各国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元发行量的扩大引起美元的潜在贬值危机。这一冲突为以世界货币为根源的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二)美元本位制的边际效应递减与美国金融危机

在国际货币制度由黄金本位制逐渐过渡到信用本位制过程中,美元发挥了重要的承接与主导功能,伴随着黄金淡出,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由美元本位制的巩固稳定到衰败退出的过程。从二战结束至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前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实行美元一黄金本位制,各国货币通过与美元挂钩间接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境外发行受到黄金储备的约束:从1971至2002年欧元发行前为第二阶段。该阶段美元的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量的限制,同时保持着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本位制时期;第三阶段是自2002年至现在,欧元的投入使用破坏了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统一性,而与此同时。美国势力的相对削弱和新兴国家争相推动本国货币进入国际储备货币领域的努力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均衡。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结束了之前各利益集团货币竞相贬值的*面。美元的霸主地位客观上起到了维持国际货币统一性的作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保证了世界经济在随后近30年时间内的稳定,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算能力的不足,较大程度解决了由于黄金供应不足带来的国际储备短缺问题。1948-1971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率为8.4%,远高于战前1913-1938年0.7%的水平。

失去外在约束的美元发行在补充国际清算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元信用泛滥的风险。美元本位制使美联储拥有世界中央银行的权利,没有黄金做后盾的美元和没有国内储蓄支持的美国国债的过度发行制造了全球范围内的信用泡沫。美国自1992年开始新一轮的经常账户逆差以来,逆差从1992年的501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06年的8567.5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也从0.8%上涨到了6.5%。这意味着美国吸收了世界约75%的总顺差,同时,净对外债务已累积至25396.26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9.25%。美国以“双赤字”为依托建立起超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当美国的信用无法维持透支消费的增长时,巨大的信用危机问题便得以暴露。次贷危机正是美国长期滥用美元信用的必然结果,它的本质是美元危机,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美元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强弱对比的变化和新特里芬难题的存在,使美元本位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初始效应逐渐减弱,其负面影响如涟漪般荡漾开来。战后美元经历了两次由盛转衰的里程碑事件,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大量黄金外流。导致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于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外宣布美元停止官价兑换黄金。美元大幅下跌,各国也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分崩离析。第二次是自2001年至今,美元指数的贬值态势长达7年之久。美元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带动美元的真实有效汇率下降约30%。直至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强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颓势,成为美元由盛转衰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地在全球倡导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创新和美元的强势地位,向世界输出美元,输入实际资源。获得巨大利益,并使全球经济与美国高度联动。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把美国**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

所有隐性债务加在一起,实际债务总额达53万亿美元,在规模上与当年全球GDP54.3万亿美元大体相当,这意味着美国的债务额等同于全世界居民一年创造的财富。在美元实际上充当世界货币的状态下。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获取大量的铸币税收益,并可以通过美元贬值逃脱和减轻国际债务。同时远离外汇风险和外债危机的伤害,而国家则更多地承担了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成本。作为中心国家的美国。经常拒绝履行自己维持系统相容性的责任和义务。这集中体现为该体系下多次爆发的货币金融危机。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制度失衡不断地通过各种危机、冲击或动荡表现出来,过去20年间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了41次金融危机,另外全球有108次金融体系的“严重问题”。如此多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实质上都是对由现存国际分工和国际货币体系所累积的矛盾的缓慢释放。美元霸权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最终通过顺差国进行单边调整得以恢复。

进入牙买加体系以来,美国的对外经济呈现出一些规律性的特征:即逆差一贬值一平衡一逆差。这一经济循环体现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必须保持逆差为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绝大部分的国际清偿力,而由美国的大量逆差积累下来的国际经济失衡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最终的解决途径是美元的相对贬值;之后世界经济达到一个短暂的平衡期,再进入下一个循环。每次周期所不同的只是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各有不同。上世纪80年代时,日本和主要欧洲国家是造成美国经济帐户逆差的主要顺差国,90年代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其顺差国的重点转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美国作为世界货币的发行国。其货币政策具有国际主导权,拥有向世界输出货币的特权。并可以把汇率和经济调整的责任转移到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日元升值为发端的日本经济萧条和本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所面临的出口战略调整遵循的是相同的历史逻辑。

这样。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形成美国与国家间如下的资本与贸易循环: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占有其他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各出口国获得的大量美元又以购买美国**和公司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世界各国一边将大量的资源和商品输送去美国,一边共同为维持美国货币的竞争力而做出让步和努力。美国的逆差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顺差形成全球性外部经济失衡,每一个因对美顺差而承受升值压力并最终爆发危机的国家成为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牺牲品,结果只是阶段性地释放了由全球经济失衡和货币体系的扭曲所带来的压力,本次金融危机的重心在美国,使危机的破坏力和波及面更深更广,被美元绑架的全球经济越来越难以通过*部调整来得以恢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愈加紧迫的任务。

美国金融危机全面暴露了美元体系的缺陷。世界各国都在作脱离美元的准备,这无疑将引发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重新洗牌,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将体现更多和益主体的诉求,经历由单一的美元主导格*逐渐向核心货币的多元化过渡。竞争化货币格*逐步代替当前美元霸权体系,多元化态势变得更为明朗,各区域货币合作进入加速轨道。

自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确立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经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元在占有霸权地位的同时,也一直处于下行的发展态势中。欧元面世挑战了美元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成为美元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IMF统计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同期欧元的比例从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自欧元投入流通以来,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近70%。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看,欧盟的经济总量和美国接近,都是14万亿美元左右。欧元在国际交易中已约占五分之一的份额。欧元的诞生从实践上验证了超国家货币建立的可行性。目前欧元区已具有15个成员国,并继续保持东扩和南扩的趋势,欧元区的发展前景极其广阔。欧元近十年的发展印证了区域货币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欧洲货币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区内**一体化。**联盟使欧洲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打造了地缘**新格*。

在亚洲地区,由于**经济及宗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难以在大范围内形成完全统一的区域货币。经历1997年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作为非世界货币的汇率风险,以及共同应对流动性危机的需求,加速了金融货币合作的步伐。2000年《清迈协议》和2003年“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使亚洲金融合作从构想变为现实。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决定将原计划的300亿美元亚洲共同储备基金提高到1000亿元,为未来亚洲区域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放慢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成为除欧盟外最有可能追上美国的国家。在未来20至30年内,中国经济总量可能与美国、欧元区并驾齐驱,甚至可能超过这两个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贸易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金融环境的逐步改善,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的条件正在不断成熟,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货币。

作为有特殊**经济意义的**产油国,也在国际货币改革方面用自己的方式体现更多的利益诉求。海湾地区拥有全球64.5%石油储备量,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久以来受制于石油以美元标价,**经济受到美元以及美国经济外部性的剧烈影响,摆脱美元约束及更好地体现自身资源价值的需求,趋使**各国加紧了区域内的协商与合作。1981年5月成立的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沙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国家。其宗旨之一就是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2003年1月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启动了关税联盟,2008年1月1日,经济规模为7150亿美元的海湾共同市场宣布建立。这一共同市场规模约为两个台湾那么大,海湾未来将成为全球营造业最关注的市场。同年6月9日,海湾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就地区金融联盟议题通过一项草案。根据计划,海湾诸国将在2009年建立地区中央银行,2010年发行统一货币。2008年12月29日。第29届海合会首脑会议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开幕,此次海合会首脑会议对统一的海湾货币政策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未来的海湾单一货币可能被命名为“凯拉米”或者“海元”。海湾区域建立统一的货币联盟,将会减轻海湾**重估本国货币或放弃紧盯美元的压力,它的建立将对国际间资金流动和国际货币格*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四)拉美国家通过美元对本币的替代形成美元区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国际社会也在一直讨论是不是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1976年1月imf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形成了牙买加体系,这是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将浮动汇率制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同时存在,哪种汇率制度,各个成员国可自主决定。该协议决定将黄金退出国际贷币,也就是黄金非货币化。

牙买加体系比较好的解决了储备货币供应赶不上需求的*面。汇率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各个国家的需求,这样就是的各国能够更好的维持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当然,我们还要看到牙买加体系存在的不足。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国际金融的波动性。汇率变化非常大,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外汇风险变得越来越大,这样就会多多少少的限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没有完善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现有的各种渠道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牙买加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国际社会为此已经付出沉重的代价。近30年来,有三次大的金融危机值得我们思考。

80年代初,一些拉美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而大量举借外债无法归还,从而引起了一场危机。1982年8月,墨西哥率先宣布无力偿债,巴西等一些主要债务国也纷纷仿效,从而酿成一次世界性债务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拉美国家盲目举债,规模失控;对债务管理不善,不能有效控制汇率风险;外债使用不当。债务危机使世界经济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大量企业、银行破产倒闭。不良债务涉及西方几千家金融机构和**部门,对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最终经过债务重组、减免才渡过难关。

1994年墨西哥又一次爆发了金融危机。国内不稳定经济发展状况,使市场缺少了大量短期外资,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外汇储备严重不足。1994年12月19日,在比索(墨西哥货币)抛售造成种种压力的情况下,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墨西哥**将比索兑换美元汇率降低了15%。这样使得比索大大贬值,没有多久墨西哥的外汇储备减少10多亿美元,股市狂跌。12月28日,墨西哥**不再干预比索的交易,实行浮动汇率制。在这之后,比索一直贬值,造成了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墨西哥经济的的发展,使得外资大量流失,1994年底墨西哥证券市场的外资金额为仅为544.96亿美,到1995年减少为279.8亿美元,比上一年降低了48.65%。比索贬值重创投资者,给他们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墨西哥官方统计数字表明,1995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通货膨胀提高了大约50%,比索对美元的汇价下跌高出了100%。因为经济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使得许许多多的中小企业无法经营下去,减少就业机会150万个。这次金融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创伤,同时给南美国家以及部分亚洲新兴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市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它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后又波及韩国,从而发展为东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取消泰铢对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下跌20%。由于泰国官方和私人企业借有大量短期外债,房地产及证券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企业倒闭数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全面金融危机。泰国的金融危机冲击了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菲律宾中央银行于7月11日被迫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暴跌11.5%,为4年来的最大跌幅。至8月,泰铢贬值23%,印度尼西亚盾贬值20%,马来西亚林吉特和菲律宾比索跌到了历史最低点。受东南亚货币贬值的影响,东南亚股市大幅下挫。泰国股市和马来西业股市也创下新低,在短短4个月内,马来西亚吉隆坡股市综合指数下跌近33%,倒退至1993年8月份的水平。香港股

8月28~29日连续两天暴跌,累计跌幅达1,397点。连巴西证券市场也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1982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三次金融危机,反思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

发生危机的国家大多采用联系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度一般多年不变,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是两种货币比价变动的基础,如果不随通货膨胀率变动汇率,就会出现一种货币高估而另一种货币低估。最终会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强制性调整。所以汇率制度的危机变得似乎不可避免。

三次危机另一个最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在危机发生前大量外国资本流入发生危机的国家,而危机发生后又有大量流出。1973年石油危机至1982年债务危机爆发前,流入新兴市的私人资本净额达到1,65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国家同期gdp的l%。而在债务危机爆发后的1982年到1986年间,出现外资净流出。墨西哥1993资本净流入额接近200亿美元,占其gdp的8%。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韩国等亚洲五国1994年和1995年资本流入进入高峰期,总额接近800亿美元,占gdp的6%-8%,到1997年开始出现资金净外流,总额接近500亿美元。

三次危机的第三个共同点是遭受危机影响的国家金融体系不发达、监管制度滞后的问题。不论是70年代严格管制的金融体系还是90年代放开管制的体系均存在严重的弊端。70年代的金融体系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银行必须与获得批准的客户开展业务,风险分散和市场纪律起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银行坏账的比率相当高。进入90年代,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利率的放开、信贷管制和贷款限制的取消以及其他金融自由化措施的推行,银行资产迅速扩张。银行坏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于银行风险意识不强、当*监管不力而与日俱增。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在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危机发生之前,各受害国的大多数宏观指标都是比较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七十亿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20万欧元害氧厚月王等于多少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