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天弘基金现在可以买吗(天弘基金靠谱吗?)

天弘基金靠谱吗?

天弘基金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属于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的一款增值理财项目,余额宝是天弘基金和支付宝协作推出的一款货币基金。

支付宝中的基金一般都是开放式基金,资金是有严格监管体系的,托管银行也都是些大品牌有实力的银行,加之健全的法律法规约束,基本是不会涉及所谓的违规操作的。因此,可以说天弘基金是可靠的。

弄懂G06,先要了解理财的整部历史 原创申明 本文为1104学习笔记,由刘诚燃原创。笔者最近建立全国1104爱好者交流群,定期分享监管统计和数据治理知识,交... - 雪球

本文为1104学习笔记,由刘诚燃原创。笔者最近建立全国1104爱好者交流群,定期分享监管统计和数据治理知识,交流报表填报心得。可以文尾扫码加入企业微信群。

银行理财业务的本质是财富管理业务。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需求出发,所有有助于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纳入财富管理的范畴。通过了解中国式理财的历史有助于理解G06《非保本理财业务月度务统计表》填报。

对于理财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05年银监会2号令《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

资管新规将资产管理业务定义为“持牌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所以现在的资产管理是个狭义的概念,从形式上看就是投资者将货币资金交给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将其货币资金拿去投融资,最终将资产转换为货币资金返还给投资者。当然,这也符合我国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特征,主要以提供资产管理产品为主。

要理解商业银行理财的本质,以及对未来趋势进行研判,还是需要了解商业银行理财的历史。中国商业银行的理财历史伴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无到有,经历了孕育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随着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发布,最终将长大**,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之本源。

传统认为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的第一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计划理财B计划”开启了理财的先河。“理财”这个名词的出现,更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中信银行当年在广州设立了“私人理财中心”,专门为贵宾业务提供理财咨询服务。客户只要在中心维持最低10万元存款,就能享受到理财咨询服务。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区域特征,理财咨询服务没有转换为产品形态,没有主动管理客户的资金,“理财”一词不为知晓。

直到1997年,工行上海分行向公众推出了理财咨询设计服务、外汇买卖和存款证明等12项与理财有点关系的业务,“理财”一词才开始走进大众人群的视野。但当时大的背景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包袱沉重,根本无暇发展理财等中间业务。

1999年4月20日,中国首家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正式宣告成立。此后,东方、华融、长城资管公司陆续成立,四大AMC接收了四大行和国开行共计1.4万亿不良贷款,并按照人民银行债转股指导意见对不良贷款主体实施债转股。银行轻装上阵后,开始关注贷款利息收入之外的中间业务收入。

2000年9月2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对机构客户大额外汇存款的利率管制,放开了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存款利息,打开了外币理财业务的政策通道,大银行开始尝试将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加入到存款类产品中,提高对公存款的收益率。中信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首只对公“理财产品”。

2001年,中国入世,承诺2006年底之前实现金融业全面开放,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当时,收入来源单一的中资银行感觉到“狼来了”,开始探索中收新渠道。当年6月21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5号令),允许为企业及个人提供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

2002年3月,民生银行“非凡理财工作室”筹建,国内银行对公理财业务开始品牌化经营,同年10月,招商银行成立中国首款针对个人高端客户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葵花”理财产品系列。

当年,另外一类资管产品在人民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7号令)的保驾护航下正式开始运行,该办法允许信托投资公司可接受他人委托,为他人集合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资金。集合资金信托属于私募性质,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高门槛限制了规模,银信合作初见倪端,不过这为后来的监管套利埋下了隐患。

2003年11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了第一款面向个人的理财产品——“汇得盈”,站在资管新规的角度,该产品只是面向个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仍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表外理财。

中国普通老百姓持有外汇的家庭毕竟少数,传统的理财方式无非是存款和购买国债。2004年7月14日,光大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只面向个人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中国式理财呱呱落地。为何说是中国式理财?因为她一出生就打上了“刚性兑付”的胎记。

当时人民币理财产品设计非常简单,个人存款利率没有放开,而银行间市场央票、国债、利率债利率却已经市场化定价。光大银行募集来理财资金后,将其投向这类资产,扣除部分手续费后,将多余利息发放给“投资人”。这样就绕开了利率管制,因为投资的底层资产是比存款利率更高的央行票据和利率债,投资人拿到了比同期存款更高的利息。于是乎各股份制银行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依靠高收益在城市中抢滩登陆。

刚性兑付一个典型特征是对外标榜预期收益率,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安全性极高的央行票据利息挂钩,所以刚开始宣传时,都使用预期收益率为宣传语。一方面老百姓也接受,直接和存款利率作对比。另一方面,银行大多数情况下会获得手续费之外的超额收益,这部分收益被银行留存下来了成为本年利润。当然,作为交换条件,投资者就有权要求银行保本保收益。

2005年,人民币汇改后对美元汇率一路升值,外币理财收益率开始下降,人民币理财需求开始上升,但可以配置的固定收益类资产是有限的,各银行借助股改的东风纷纷以理财作为突破口,寻求产品结构、资产配置、销售模式的创新。当年,中国银行发行了收款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金易求金”,光大银行发行了首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为了配套和规范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年9月,银监会分别印发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2005年2号令)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05〕63号)。《办法》明确银行理财属于客户委托银行进行资金运作的表外业务,属于委托代理关系,“受人之托,代客理财”是该业务本质。囿于对理财本质认识还不充分,《办法》按照收益将理财计划分为保证收益型和非保证收益型,非保证收益型可进一步分为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现实中就存在了表内保本理财和表外非保本理财这两种形式的理财,而老百姓惯性思维理财就是比存款利息高的不能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办法》同时按照服务类型把银行理财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现实中理财顾问服务并没有和资金受托运作好好的结合,最后异化为提供质价不相符的产品,变相提高了融资成本。

《风险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并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对个人理财业务实行全面、全程风险管理。但当时监管立法的目的还是从保护金融消费者角度出发,制定了门槛准入标准和销售合规性,并未对商业银行承担表内信用风险和不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代理投融资业务作严格区分。

2006年2月20日,招商银行发行了“日日金”理财计划,这是一个当天可申购赎回的产品,要维持这种高流动性T+0产品的运作,必然离不开资金池。同年5月16日,民生银行推出了一款“非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这款产品是第一款银信合作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也是第一款底层资产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了平安信托发起的吉林江珲高速公路项目。

2006年4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下发《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发〔2006〕121号),允许商业银行受境内居民个人委托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7月,中国银行抢发了第一只QDII理财产品发行,因投资*限于海外基金,首次仅募集资金5.785亿元。到了2007年2月14日,因规模下降到2亿元内被迫清盘,国内首只QDII理财产品悄然退市。2007年虽然银监会以《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14号),放开了QDII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的限制,但后来多款出海权益类产品亏损连连,很多至今还没回本。

2006年中国股市开始启动,12月14日,上证指数达到2250点,刷新了历史新高,当然这离不开理财资金的推波助澜。当年6月22日,中信银行发行了首只打新股的理财产品——中信银行人民币双季计划,通过参与打新股的方式获利。随着股市疯牛出现,2007年196只打新类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5%,更有甚者,工行的一款理财回报率最终高达132%。

2007年4月10日,中信银行发行了一只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中信理财之锦绣1号”,该产品募集的资金投到了中信信托发行的“中信锦绣1号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计划”中,主要投资方向是公司股权,IPO配售和定向增发。同年6月18日,民生银行推出首款“另类”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该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18%,针对高端客户发行。

2004年作为理财元年,年末理财规模约为500亿元,2005年~2007年,规模分别达到了2000亿元、4046亿元和8190亿元,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92%、105%和100%。这三年间,发售的产品数量分别为598只、1354只和3044只。产品种类也从单一的固定收益类扩充到非标投资类、权益类和另类商品类。

经历了牙牙学语,蹒跚爬行,中国式理财在成长中摸爬滚打进入了童年期,期间产品创新也层出不穷,即学会了进入股市参与打新,和信托之间勾搭也日趋成熟,但银监会及时阻止了理财和信托之间的亲密合作,防止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绕过信贷规模管控、漏提资本监管套利。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上证指数也从2007年的6124高点坠落至1664谷底,因为股票市场火热而受到追捧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损失惨重,有些权益类理财出现了较大幅度亏损。当年4月3日,银监会及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47号),通知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秩序,并规定理财产品起售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虽然规定要临柜评估投资者适合度,但这种面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发行对象可以超过200人,起售金额又远远高于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要求的理财产品,很难说清其算是公募还是私募。按照资管新规,募集对象累计超过200人应归入公募产品。

2008年在人民银行下调利率和“四万亿”刺激下,中国信贷规模急剧扩张,但当时存贷比还没有放开,银行通过发行理财抢存款,理财产品利率水涨船高,存款又不断搬家,理财规模当年达到了3.7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52%,当年一共发行了6732只理财产品。

长期以来,信托公司在金主银行面前没有话语权,基本扮演通道角色。2008年12月4日,银信合作被首次规范,银监会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银监发〔2008〕83号),明确银行和信托应各自独立核算,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银行在委托信托公司管理资产时,不得干预信托公司的管理行为,信托公司则应当勤勉尽责独立处理信托事务。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运用对象等提供任何形式担保,而信托公司投资于银行所持的信贷资产、票据资产等资产时,应当采取买断方式,且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回购。

2009年3月18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组建投融资平台,此举进一步推动了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信贷类资产。2009年也是银信政合作的开始,银行需要放贷款完成指标,地方**融资平台需要资金促进经济,而存贷比、授信集中度指标约束了表内资金投向平台,银行以信托作为通道,2009联合城投债,共同将资金输送给地方**融资平台,**则提供形式各样的显性或隐性的担保。

2009年12月14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禁止银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银行通过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将信贷资产假出表。通知还要求信托公司不得将资产管理职能委托给资产出让方或理财产品发行银行。严格审查投资者资质,确保监管穿透。

天量的信贷资产投放导致股份制银行的存贷比迅速攀升至74%,接近75%的红线。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通过理财为实体经济输血,理财规模迅速的攀升,截止2009年末,98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5728支,理财规模9744亿元。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产品结构设计、投向拓展、客户分层等方面的创新。比如,北京银行发行了首款外币信贷类理财产品。国内第一支TOT(通过信托计划再投资多个证券投资信托计划)面市。光大银行联合5家私募公司推出“阳光私募基金宝”,投资起点50万元。浦发银行推出“汇理财稳利系列国庆假日理财计划”,目的在于吸收股票投资者国庆期间闲暇资金。

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银监会对理财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方式设定了条条框框,使得银行理财产品更加“稳健”,也造成投资者“理财没有风险,投资等同存款”的错觉。比如,2009年7月6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09〕65号),除面向高净值客户外,禁止普通理财产品资金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这也导致理财不得不将更多资金投资于具有固定收益的债权类资产。

理财资金不能够直接发放贷款,要形成债权必须通过资金信托计划放款。银信合作则是2009年之后绕道监管的利器,银信合作从2009年9月底0.6万亿元激增到2010年上半年末2.8万亿元,其中融资类产品占比高达64%,大量资金流入了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业、“两高一剩”行业,严重影响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施。

2010年6月10日,***下发通知,要求整治地方融资平台,限制城投债发放。7月6日,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要求等待新规落地后才能放行。8月12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0〕72号),72号文对信托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占比不得超过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30%;二是禁止开放式信托产品,抑制了信托产品和理财产品期限错配,对信托公司的流动性造成了冲击。对银行而言,则要求银信合作发行的融资类理财产品在2年内回表,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风险拨备,资本不足及时补充。银信合作新规犹如一道“终止符”,直接把信贷类表外理财产品打入冷宫。

在货币紧缩政策下,银行资金短缺,只能发行短期化甚至超短期或者是开放式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一年期以内的理财产品(含开放式)占比接近98%,这对银行表内外流动性管理形成了重大挑战,也为2013年6月末的流动性风险事件埋下了伏笔。为了弥补银信合作受限带来的资产荒,各银行机构开始积极探索与证券公司和私募机构合作,以求代替银信合作业务留下的市场空白。

传统的银信合作是通过信托公司作为通道向银行授信客户发放信托贷款,然后由理财产品承接。银信合作被禁后,2011年开始新的绕道方式,三方买入返售信贷类理财结构快速增长,也有部分转移到表内同业非标。2011年1月13日,银监会补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7号)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对于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

2011年,我国通胀形式居高不下,为了抑制通胀,央行连续上调存准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造成银行资金短缺,揽储压力进一步增大。各家银行为了争夺存款及理财市场,产品的期限设计的越来越短,甚至出现了1天理财。从流动性管理角度,高度依赖资金池运作、期限严重错配的理财产品流动性非常脆弱,只有不断的高息揽“财”才能保持流动性不会断裂。

资产池运作、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风险问题渐渐受到监管层重视,2011年7月5日,时任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到:“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预期收益率持续攀升,甚至引发部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个别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有变相高息揽储之嫌”。“由于资产池类理财产品采取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的运作模式,银行可获得一定的期限利差。因此,部分银行相继建立起资产池,将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理财产品募集的理财资金集合后投资配置多种资产的资产池进行集合运作,导致多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多笔资产”。该讲话稿以“银监发[2011]76号”文发布,这在银监会文件体系中很少见,体现出监管对其非常重视。

随后,银监会叫停了1天和7天的理财产品,以防把银行理财产品当成冲时点存款的工具,然而银行凭借理财产品募集期和到期的精准配置,让理财资金在月末季末总能成为一般存款。这一年,银监会把理财资金池问题列入了重点观察对象,接连出台措施抑制资金池的发展。然而,银行又通过开放式理财产品的设计,将池子做的更大,自营与理财之间、开放式产品与封闭式产品之间相互交易,流动性管控的“如鱼得水”。金融人士都清楚,缺乏管控流动性错配只有将规模越做越大才能将爆发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和互联网金融的旁氏骗*道理相同。

表外资金池运作模式本质上就是再造一家影子银行,资金池是指银行将发行多种理财募集而来的资金集合在一起,并投资到汇集多个资产的池子里,资金和项目并非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银行发行3个月到期的理财产品往往投向几年后才能收回资金的非标项目,那么3个月后,银行只能通过发行新的理财产品续接,我们称之为滚动发行,这种方式资产端和权益端期限严重错配,一旦产品停止发行,银行立即面临兑付问题。长期以来,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产生了刚兑信仰,即便非标资产到期后出现了偿付问题,银行也会动用其他项目的收益来弥补亏损项目。出现严重亏损时,为了能让所谓的“非保本”理财产品不至于无法发行,甚至会用表内自营资金去购买亏损资产。理财与理财之间、理财与自营之间的内部交易均是刚性兑付的表现形式。如果有银行率先打破刚兑,该行此后发行的理财产品可能会无人问津,群体博弈的结果导致预期收益型产品成为唯一选择,一个庞大的银行影子规模不断攀升,直至2017年末表外理财规模达到了22.2万亿元。

2011年9月3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1〕91号),一是明确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严格遵守“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事前、事中、事后理财信息应在总行官方网站披露。二是重点加强对期限在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规管理,防止利用短期、超短期理财“冲时点”监管套利。三是再次强调每个理财计划的单独核算、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四是自有资金投资的理财中包含信贷和票据资产一律纳入表内核算,计算存贷比、风险加权资产和计提风险拨备,穿透原则已经体现出来。

10月,银监会以2011年5号令形式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投资管理、信息披露、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范。销售管理办法核心是将合适的产品卖给适当的客户,禁止任何情形下客户风险和产品风险不匹配的销售,其实就是投资适当性管理要求。首次明确私人银行客户金融净资产需要达到600万元,高净值客户满足以下条件三选一:一是单笔理财产品认购不过少于100万元;二是个人或家庭金融净资产总计超过100万元;三是个人收入最近三年每年超过20万元或者家庭合计收入最近三年每年超过30万元。除此之外,销售管理办法明确了八项客户风险评估指标,同时明确理财产品首次风险评估必须临柜,这也遏制了后来银行理财互联网获客途径。

银信合作收紧后,2012年是理财监管是相对平静的一年,2012年11月底华夏银行飞单案件爆出之后,银监会重点治理案件防控以及理财“飞单”。“飞单”本质上还是投资者养成了银行理财刚兑的思维惯性,银行员工表间代理行为也纵容了投资者刚兑信仰,直至2017年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假理财案爆发。

就在这一年,银行开始寻找除信托公司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可以说,2012年是证监会监管下的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的诞生之年。证监会鼓励创新的总体思路,为券商资管拓宽了创新空间。从此中国式大资管正式拉开帷幕,银行理财业务进入青春躁动期。

当年,证监会分别以29号、30号和32号公告公布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业务范围、资产投向等具体的规定,银行理财正好需要这样的资管通道为其表内资产出表提供了渠道,通过券商或基金可以绕开众多之前银监会的法规约束。也许有意,也许无意,刚被浇灭的混业资管火苗却通过证监体系点亮了新的火花,正应了华尔街那句老话——“金钱永不眠”。

伴随着青春发育的少年总显得躁动不安。2012年之后,刚性兑付、资金池、杠杆叠加的潜在风险已开始显现。为了严加管教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自2013年起,银监会陆续颁布了多部规章制度,旨在引导理财业务向资管的本质转型。这些监管规章制度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规范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二是规范理财产品销售的分类管理,三是逐步实现穿透式监管。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8号文的核心是对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规范。其一,要求理财资金来源与投资标的一一对应,清理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其二,把所有不在银行间交易所交易的债权类资产统统归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其三,要求非标资产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避免自有资金与理财资金混淆,防止理财资金错位错配形成风险。其四,非标投资定向披露给理财产品投资人,限制期限错配和风险溢价错配模糊理财资金投向。其五,将理财投向等同于自营贷款,进行尽职调查、合规审查和贷后管理,增加了银行非标投资难度。其六,设定非标资产投资不高于理财产品余额的35%和上一年度总资产的4%红线。。其七,对未达要求进行追溯,比照自营贷款进行计提资本。其八,不准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和回购承诺,切断银行变相增信,将理财演变为通道业务。

2013年4月29日,一份《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3〕10号)要求全口径统计地方**融资平台,将理财最终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和资金也纳入统计。没过多久,一场号称是央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银行间钱荒爆发,形式上是多重监管政策共振诱发,本质上仍然是银行理财非标资产期限的严重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没有风险隔离的表外理财和表内资金流动性相互传导,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无序竞争也加剧了流动性之忧,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度高达18%。

同年9月,在银监会创新部推动下,11家银行试点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理财管理计划,规定银行只能通过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认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份额,并在登记之后,可以通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综合业务平台进行报价和转让。理财直接融资工具需与企业债券融资一一对应,单家银行所有理财管理计划持有任意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份额不得超过总份额的80%。尽管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被称之为“标准化投资载体”,不纳入非标资产统计,但直融计划的繁琐程度和发行债券难度相差无几,没有流动性的资产也会导致估值困难,并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2013年也是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与互联互通的元年。6月14日,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正式启用,根据《关于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运行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需要补录所有过去3年理财产品信息,此后所有理财信息必须通过该平台录入募集期,存续期信息,投资运作信息。12月23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开立证券账户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理财产品在沪深股票市场开立证券账户,可以投资标准化债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优先股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但对权益类产品没有批准。次年1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市场〔2014〕1号),重新放开对银行理财产品银行间债券账户开户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分为表内(保本)理财和表外(非保本)理财,尽管都是SPV,但在统计上并不规范。人民银行公布了《关于2013年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3年起,金融机构所有表内理财产品均纳入结构化存款统计”。这也为资管新规后保本理财转型为结构化存款奠定了法律基础。

2014年伊始,***办公厅一份《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该通知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分类,主要内容包括严禁过桥,通道、代持等绕监管的业务模式,严禁非信贷科目放款,严禁账外杠杆。此外,对银行理财的非标监管政策逐渐向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延伸。比如,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托公司信贷类业务,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

在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则悄然走进了大众生活,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了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支付宝联手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背后是开放式货币基金,这种1元就可以理财且收益不错的新理财方式,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快速流失,货基却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此后,腾讯、百度、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依托于互联网场景全面部署理财业务,微信钱包、百度钱包等互联网理财方式以前所未有的便利度普惠中国大众。而传统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威胁,纷纷推出直销银行拓展线上渠道。这种既不是表内理财也不是表外理财的直销模式,有时候也戏称为银行的“表表外”业务。

这一年,银监会对理财的监管始终没有放松。2月召开的2014年全国银行监督管理会议上,明确当年监管重点为银行理财和同业业务,将分别通过设立理财事业部和同业专营从公司治理层面予以规范。2月19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39号)首次强调“解包还原”和“穿透原则”,即对于非标债权投资,应穿透到最后一层来核算是否满足8号文中非标准债权资产4%和35%比例限制。4月8日,印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99号),明确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4月18日,银监会合作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合〔2014〕11号),首次对同业非标投资设定了“双二”的资质要求,即满足监管评级在二级(含)以上且资产规模在200亿(含)以上。7月10日,银监会印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有意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改革以落实难以实现的“三单原则”,这也为后来三方托管或设立资管子公司奠定了理论基础。9月11日,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产品期限结构设计为发行和到期时间集中于每月下旬,于月末、季末等关键时点,用理财资金来冲时点存款。12月14日,银监会印发第一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力图打破刚兑、回归本源,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但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妥善解决,最终征求意见稿束之高阁。

2014年的监管焦点依然是4月24日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127号文定义了同业融资和同业投资概念,规范了同业代付会计处理,禁止三方买返,回购业务项下标的应当为银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5月8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发〔2014〕140号)重点是对同业业务的治理进行了规范,首次明确同业专营的具体概念。此后的两年,同业资金直接投资非标债权的规模扩张得到抑制,同业投资却登上了历史舞台。

127号文提出同业投资的本意在于引导金融机构多投资金融债、次级债、ABS、同业CD等标准化产品。银行又发现可以借助于投资SPV间接投资非标的新渠道,银行利用自营资金通过互买、腾挪等方式将非标资产转移至自营投资项下,计入“应收账款类投资”,各种资管产品成为银行信贷类业务的主要通道。这种缺乏全*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监管之间的相互不协调,只会让资管产品嵌套层次更多,资金链条拉的更长。

2015年之后,同业投资再次转换新的形态,委外投资兴起。由于受到4%和35%非标投资比例的限制和穿透式监管的要求,随着银行理财规模越做越大,底层资产中标准化的债券投资、货币基金、股票等标准化证券金额越来越高。同业投资合作方从信托公司逐步到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资管等等。

以权益性投资为例,2015年是属于股市的疯狂年份,6月15日,A股经历了一年的疯涨之后突破5100点之后,开始掉头向下暴跌,在一个月时间内回到了3300点。事后被称之为“杠杆牛”,场内杠杆依托于券商两融业务,场外杠杆则是以证券类信托产品为首的理财资金通过伞形信托模式不断涌入股票市场。据估算,至少有5000亿元理财资金配合劣后级信托,撬动了上万亿市场。由于产品设计并非同亏同盈,而是劣后级给优先级提供了保本保收益安排,理财并未受多大损失,劣后级投资消灭了一批中产阶级。退出结构化杠杆的理财资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资产可投,只能委托非银机构进行管理,投向了债券市场,再配合这央行流动性宽松,又成就了债券的牛市。

为了规避127号文对同业业务的限制,这一年,同业理财在悄然中快速生长,余额从年初0.56万亿上升至年末3万亿,占全部理财比重上升至13%。许多银行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卖给同业专属客户。因为是表外非保本理财,发行银行不在资产负债表内,不占用其资本,但往往背后都有兜底的抽屉协议。部分同业理财演变成银行间相互隐藏信贷规模的重要工具,当然能隐藏的还有不良贷款。

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的总基调开始转向为去杠杆。1月1日,央行对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其核心是控制包括投资在内广义信贷增速,2017年1季度开始将表外理财也纳入了广义信贷范围,这对中小银行跨越式发展、弯道超车造成了致命打击。同时,央行开始减少短期低利率资金的供给,给市场提供更多的是中长期的高成本资金,导致理财资金委外收益率下降,到了2016年12月15日,下跌数周的债券市场出现恐慌性抛盘,各种高杠杆的委外债券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国海事件”趁机打破了同业交易无信用风险的江湖规矩,至今还有很多标准化资产投资为主的理财产品不得不靠改变会计分类来掩盖实质性亏损。

2016年4月28日银监会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6〕82号)在业内引发了关注,文件主要规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会计处理、拨备计提等相关事宜,并规定按通知要求在银登中心完成转让和集中登记的信贷资产收益权,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可不计入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成立于2014年6月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信贷资产的登记、托管和流转服务,属于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但由于在银登中心交易的信贷资产及其收受益权由于缺乏流动性,被业内戏称为“非非标”,也就是不纳入非标统计的非标。正是这种监管照顾有佳,2017年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交易的信贷资产及其收受益权出现了井喷。

2016年7月,银监会创新部再次草拟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力图通过对2005年以来颁布的各类与理财相关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整合,出台对理财业务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办法。但由于对资管行业功能监管和统一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份征求意见稿出台时间尚不成熟,必然要在大资管新规的框架下逐条修改。

度过了叛逆的青春发育期,中国式理财已长成为俊朗青年,但存在的顽疾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必然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尽管监管在2013年-2016年出台了多份与资管相关的监管文件,但与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相比,对资管行业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和混业经营之间也依然存在矛盾。客观而言,尽管资管业务创新发展依赖于市场化机制,但仍需要监管部门合理引导,如果监管与市场之间边界模糊,或监管不力,势必无法防止各类套利现象的频繁出现。

2017年,中央将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列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三大攻坚方向之一,成立了金融发展委员会,统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和改革。由人行牵头,会同三会和其他监管部门共同开始研究大资管行业新规的制定工作。2月,一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部征求意见稿流传于坊间,《指导意见》表明了统一监管、持续监管和趋严监管的态度,大家隐隐约约觉察到这次监管开始动真格了。

3月底到4月初,银监会密集发布8份监管文件,开始了“三三四十”大检查。检查主要对象是银行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针对“违法、违规、违章”、“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等十大乱象行为,开展全行业现场大检查,在银行业内造成了巨大轰动。检查之后,惩罚措施面面俱到,惩处力度前所未有,让业内人士为之震惊。在层层监管和重压之下,行业乱象之风和同业业务规模多年来终于出现了萎缩。

2017年11月17日,一行三会和外管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4月27日正式发布,《意见》全文共31条,其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核心和决心是打破刚兑,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买者自负、卖着有责”的风险本质。围绕打破刚兑,《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统一分类、净值化管理、标准化资产认定、非标期限匹配、禁止一层以上嵌套、负债杠杆、分级比例、三单原则、消灭资金池、委外管理、三方托管等等。

为确保平稳过渡,《意见》充分考虑存量资管产品期限、市场规模及其所投资资产的期限和规模,兼顾增量资管产品的合理发行,提出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设置为“自《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新产品应当符合《意见》的规定;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市场稳定,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

2018年9月26日,银保监会以2018年6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办法》制定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并延续银行理财业务良好监管做法,充分借鉴国内外资管行业的监管制度;二是推动理财业务规范转型,促进理财资金以合法、规范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三是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区分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引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四是促进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打破刚性兑付。

按照资管新规关于公司治理和风险隔离的相关要求,规定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作为理财新规的配套制度,2018年12月2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保监会2018年第7号令)随之发布。

理财子公司为商业银行下设的从事理财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考虑到理财新规适用于银行尚未通过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的情形,《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对理财新规部分规定进行了适当调整,使理财子公司的监管标准与其他资管机构总体保持一致。一是在公募理财产品投资股票和销售起点方面,在前期已允许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参照其他资管产品的监管规定,不在《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中设置理财产品销售起点。二是在销售渠道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规定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可以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代销,也可以通过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代销,并遵守关于营业场所专区销售和录音录像、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匹配原则、信息披露等规定。参照其他资管产品监管规定,不强制要求个人投资者首次购买理财产品进行面签。三是在非标债权投资限额管理方面,根据理财子公司特点,仅要求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四是在产品分级方面,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分级理财产品,但应当遵守资管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关于分级资管产品的相关规定。五是在理财合作机构范围方面,与资管新规一致,规定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所投资资管产品的发行机构、受托投资机构只能为持牌金融机构,但私募理财产品的合作机构、公募理财产品的投资顾问可以为持牌金融机构,也可以为依法合规、符合条件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六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要求理财子公司计提风险准备金,遵守净资本、流动性管理等相关要求;强化风险隔离,加强关联交易管理;遵守公司治理、业务管理、交易行为、内控审计、人员管理、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此外,根据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还需遵守杠杆水平、集中度管理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监管标准。

2019年成为了理财子公司元年,理财子公司新规发布后,商业银行纷纷踊跃地筹备成立理财子公司,至2019年上半年,共有32家银行公告拟成立理财子公司,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年初率先进入筹备环节。6月3日,建新理财先发头筹,1个月内,工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也相继开业。9月24日,股份制银行设立的光大理财也顺利开业。

相信不久后,各类商业银行设立的理财子公司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开展业务。2021年1月1日我们将告别历史,正式迎来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新时代。届时,经受过洗礼的中国式理财长大**,向世界看齐,为投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我买了支付宝里面的天弘基金一个多月了。现在突然查来自不到资产,资产为0,说我架往践没有买过理财产品。这是怎么

一是天弘基金系统升级或者维护,导致查询不到,你周一应该可以二是如果周一查询不到,是不是你买入了淘宝上的东东,而用余额宝支付三是如果这些都不是,建议拨打天弘基金客服,或者登陆天弘基金官网来查询自己的基金账户,看看交易流水

分享严谨可靠的资产配置教程,这几点不搞明白,千万别碰投资! (普通人的投资理财指南) - 知乎

汇聚众多金融大牛的投资精华,介绍最没风险的投资理财指南,

我已经在思考,在这市场在调整、价值在重塑的重要时期,

我们是不是有机会获得未来二三十年的长期收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权益类资产,或者最牛逼的产品。

是不是进可攻,能赚取超额收益;退可守,遇到黑天鹅、遇到再糟糕的市场环境也能跑赢通胀,我们不仅要底裤,还要包住底裤的裤衩。

今天就要跟大家说一个确定性机会,也聊聊我的一些资产配置心得,希望大家可以认真读完,

为此,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晚上,我将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整理了一番,根据产品各种特色,保障内容,优劣等问题,都一一整理了出来。

每个产品的的公司,排名等问题,我都会在文章内告诉大家。

以及产品近年来,投保的比例,和终身寿险的榜单,我也整理了一遍。

以上的资料,我也已经全部打包好,需要的朋友都可以直接联系我免费索取。

本文目录:

资产配置本质是分散投资,而风险控制是根本,大家常见的投资行为大抵逃不过房屋等固定资产、股票、基金、银行存款和理财、国债以及保险等这几类,它们都靠谱么?

咱们一一解析:

房价涨了这么多年,还在咬牙买房吗?有房的还会继续投资买房吗?

2021年7月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明确指出,严把超高层建筑审查关;并明确几点事宜,如对100米以上建筑应严格执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等。

有关人士分析:未来高层建筑会被遗弃,大家更在乎的是低层房屋,从郊区往来市中心上班,这与世界上诸多大城市的演变一致,中心城区的功能会被削弱。

2021年7月19日是上海头部房产经纪机构存量二手房挂牌房源价格核验截止日。根据某房产中介此前流程图,截止今天早上9点,若高价房源未完成外网下架,则系统会统一外网下架。目前挂牌中的二手房房源约为1.6万套,而上海宣布对二手房价格进行检验当天,该APP显示的房源约为3.2万套,粗略估算,该中介已下架约1.6万套二手房房源。

银行只能按指导价受理贷款,这会造成在按揭之外还得准备一笔费用用于首付(即满足房主的心理价位),如果要成交,房主势必要调低心理预期,而这样当然会有损失!

而且买房还有其他你必须承担的风险,比如如果是期房,万一房企崩了,你剩下的一生都会在维权的路上!

自197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我们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虽然黄金还保留了部分货币属性,但主要作为各国的储蓄资产,“基石”作用远大于货币流通性。

当黄金与货币的关系变得不那么直接,它的涨跌主要看投资人(资本的)运作。

比如在1980-2000年正周期,美国一直在做量化宽松,联邦利率从19%下降到1%,如此大放水,美元顺势一路狂贬,其指数从140下降到80——与当下是不是很相似?

那么被认为抗通胀的黄金表现怎样?它并没有如预期一般升值,其价格从1980年的700美元一直跌倒2000年的250美元。

美元大放水跌了20年,黄金也恰好跌了20年——这已经推翻了大放水黄金会涨的结论。

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推动,形成了像黄金这样核心的大资产涨跌的大趋势,这只手前面已经说了,它叫资本!

还有人叫嚣是基本面、符合市场规划云云。市场的基本规律无非就是供需关系,这是很多人喜欢捧吹的,像“中国大妈抄底”“强求黄金产品瓶颈”“央行增加黄金储备”等等,这些实物供需的论调对于真实的黄金交易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反倒是这种“市场炒作与政策信息相混淆的宣传”会加重大家的焦虑,推动了黄金的高估值,

即实物供需与黄金价格几乎没关系,反倒是舆论(资本)与其紧密相关。既然由资本推动,那么涨跌也是可以由资本来决定,市场规律在这里一文不值。

还是举美国的例子,在1980-2000年,黄金下跌了20年,人生可没多少个20年,这显然不对劲,但如果把时间再提前两年,有些猫腻就出来了:黄金在1978和1979两年间暴涨了五倍,换句话说,黄金在通胀周期开始前已经提前暴涨了。

资本早就预判到1980以后通胀周期,所以提前两年完成了布*,它根本不会等到连菜市场大妈都知道大放水才去购买核心资产。提前布*的结果就是核心资产的高位变现——等的就是散户开始买买买的时候。

这次危机在2007年8月就开始显现,但并没有引发美国**重视,市场继续乐观,在房地产次贷驱动下的经济虚假繁荣,高通胀下的黄金对冲通胀的需求旺盛,COMEX黄金价格在2007年8月爆发次贷危机之后还在继续冲高,并在2008年2月见顶。这时候黄金是“避险”。

转眼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VIX(恐慌)指数大幅攀升,市场极度恐慌,原先买入黄金避险的机构不得不抛售黄金来弥补其他资产的损失,黄金价格随之大幅下挫。资本抛售黄金引起价格崩塌,不就和1980前后一样吗?

直至2008年11月美联储QE推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量化宽松,通胀预期开始改善,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实际收益率直接为负,最有利黄金的场景出现了。这意味着黄金在金融危机初期有避险作用,但是随着危机发酵,黄金也沦为风险资产遭遇抛售。

股票是改革开放以后话题最多的投资方式,崩的时候上天台需要排队,牛的时候全民开户你侬我侬,那么股市到底赚不赚钱?

熟悉中国股市历史的都知道,咱们的股啊,玄学,十年一循环,擅长从终点回到原点:

从1990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里,沪综指从99.98点涨到了2001年6月26日的2233点,被视作股市发展的第一轮牛市;在第二个十年,A股经历了6124点和1664点的坎坷,到2011年12月14日收于2228.52点;在第三个十年,2015年的造福运动还犹在眼前,没多久便失手3000点,C罗来华还调侃道“股民顶住”。

股市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里,磕磕碰碰地奔跑了整整十个年头后,竟然刚好完成了一个轮回,从起点到终点,从股市大盘的走势图画上了一个令人心悸的圆圈。

股票能不能赚钱?当然能赚钱,庄家赚散户的钱,要赚就赚穷人的钱。

普通人能赚钱吗?当然也能,当他自己不再是韭菜的时候。

股票作为资本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可以转让,买卖,股东凭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润,但也要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风险。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里米·J·西格尔教授的经典著作《股市长线法宝》以及伦敦商学院的研究成果《投资收益百年史》均解释了这一点:股票的长期收益率均远远超过长短期债券投资。

风口催生了财富,也吹起了泡沫,有人冲上云霄,有人站在天台,股市考验着一个人的数学分析、逻辑思维以及运营判断能力,甚至还有胆量,产业运营和信息收集渠道方面,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和时间。

2020年是基金的爆发年,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基金转战股票领域。当然,不需要你去研究股票,相信你的“坤坤”就可以!

最近很火的白酒、医*、新能源,其实是指基金经理拿钱去买了一堆和这个概念有关的股票,靠股票的涨跌赚钱,被称为股票型基金,能让人一夜暴富的,说的也是他,同样的,他也可以让你亏得只剩底裤。

2021年年后,基金暴跌那些天,“坤坤”们的祖宗不知道多少代都被问候遍了。

排除掉目前最火的股票型基金,还有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指数基金、FOF基金、QDII海外基金等六类,这六类中用户最广的当属货币型基金了,比如很多人使用过的余额宝,实际上就是由天弘基金发行的一款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是一种开放式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上的一些短期有价证券,比如国债、商业票据、回购、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等,期限最长不能超过397天。

大家都知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基金就是这个原理,一只基金通常会投资十几个品种,这些品种有涨有跌,才能分散风险,

无论哪一种基金,其本身都属于中高风险投资,较为看中长线发展,买基金前不了解基金经理看重的方向、净值、过往业绩、手续费、夏普值等,光靠着朋友推荐、市场营销而贸然买入,往往不会开心离场。

银行是存储资金最稳妥的方式,安全性大于一切,它几乎不可能破产,而且就算破产也有国家接手,另一方面存款可以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50万元以内本息可以受到全额偿付。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每个人都有银行卡,也几乎都用过银行储蓄产品,银行的储蓄产品主要分为活期和定期。卡里只要有钱,就可自动享受活期储蓄的收益,但定期是需要自行开通的。

只是,最为关键的定期收益,已经大不如前了。受存款利率定价新标准的影响,现行的“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半年及以内的短端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的自律上限有所上升,一年以上的长端利率自律上限有所下降。

1bp=1基点=0.01利率,国有大银行存款最高基点只有50bp,一年定期利息,我们最高能拿:2.75%+(0.01%*50)=3.25%;如果我们把10万块存为3年定期,之前最高挣10万*4.125%*3=12375元,现在最高挣10万*3.25%*3=9750元,肉眼可见的差距。

21日定存利率和大额存单利率都发生了变化:存期越长下调幅度越大,短期利率则有所上升。

看具体利率,以整存整取利率为例:3万元起存的3年期利率前日为3.85%,昨日变为3.25%,下调了0.60个百分点;50元起存的3年期利率前日为3.712%,昨日也为3.25%,下调0.462个百分点;50元起存的2年期定存利率前日为2.835%,昨日降为2.6%,下调了0.235个百分点;1万元和50元起存的1年期定存利率前日分别为2.1%和2.025%,昨日都变为2%,分别下调0.1和0.02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50元起存的6个月定存利率前日晚间为1.755%,昨日升为1.8%,微涨0.045个百分点;3个月定存利率前日晚间为1.485%,昨日变为1.6%,上升了0.115个百分点。

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资产大类,既有类似货币基金这样随取随用的品种,也有类似定期储蓄这样半年期、一年期的品种。

当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一年期以下。可随时申购随时赎回,流动性好,可作为现金替代品,不过收益率相对来说最低。而以3~5年期时间作为周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则会相应增加。

早期的投资门槛是5万,后来降到1万,收益率保持在2.5%——6%之间,收益率的多少和时间及银行规模、客户属性都有关系,相同本金情况下,小的农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往往高于国有银行。

银行理财,也并非都是按年计算,在季末、年中、年末,这些考核节点,市场本身资金面紧张,同时员工存在业务量要求,所以银行会以拥有较高收益率的产品来吸引客户投资。如果有靠谱的银行朋友,这时候薅银行的羊毛也不错。

不过总的来说,银行存储的便捷性流通性是它的特色,至于收益就别想太多了,甚至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赢,还怎么时限财富的稳定增值呢?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中央**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券,由中央**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国债的特点就是安全性极高、超级稳定再加上有一定的流动性,最近这些年,在所有国家中,恐怕也没有比中国国债更靠谱的了。

2021年7月12日,10年期国债活跃现券收益率今年首次正式跌破3%重大关口。

截止2021年7月20日,10年期国债活跃现券收益率为2.95%,还不如五年定期的3.25%,30年也只有3.53%。

保险的理财功能里,谈论最多的就是年金险和增额寿险。

如果只看收益,它们每年3.5%内部收益率,和基金股票动辄10%-50%甚至翻倍的收益率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但是,用保险来理财,不意味着用来赚钱,保险无法和高收益挂钩,却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

年金险和增额寿险毕竟是保险,所以相对于股票基金,它多了一层保障属性——把利率收益都会写进保单,稳定稳妥是他的先天优势。

我们的收入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防止今后某一个时刻现金流突然断裂(比如疾病、失业、中年危机),更需提前做好预判。而年金险一类的产品,有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调控现金流。

类似于养老保险,用现在的一部分钱做规划,为今后的每个关键节点做好安排。

比较常见的有给孩子存一份教育金,那么今后在他人生的几个重要时刻(留学、创业、成家等等),都可以拿到相对稳定的钱;又或者是为自己存下一份养老金,可以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让现在有钱,变成永远有钱”。

除了稳定现金流的属性,年金险/增额寿险的其他优势也很突出,比如安全性以及可确定性,同时被称为避债避税的最好避风港。

虽然看似很完美,但理财还是要回归到收益上,3.5%的复利增值,得二三十年后才能看到明显优势。

我们不应该拿保险和短期理财产品比收益的高低,在目前极为动荡的经济环境下,安全稳定相比收益高低更重要。保险正是可以有效穿越若干经济周期波动最好的产品。不管是高利率时期,或者是低利率时期,它都能保证我们获取一笔稳定的收益。

如果只追求短期收益,那保险理财注定不是你要的产品;但若家庭稳定,需要一份长久的保障,它一定是你的首选。

以上是大家常见的投资手段,字里行间中都写着“风险”二字,要多学、多思考、走对路。

只是,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就意味着消耗时间,996的压榨已经所剩无几,不要再为难大家了,有没有简单易上手的理财投资手段呢?

投资理财的成长和每个人的心路历程息息相关,大多数在人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见异思迁。初级建构,说直接点就是抄袭,看见别人赚钱眼红,他买科技你买科技,他买白酒你买白酒。

第二阶段,见微知著。学会解构,已经不满足于模仿,想要看到投资理财背后的东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第三阶段,拨云见日。掌握重构,在掌握线索的基础上自己再判断基本面,自己决定买什么,补仓还是加仓。

从眼红想分一杯羹,到不满足当个跟*虫,建立自己的交易体系,这才是投资理财的本质——毕竟,投资理财是认知的变现。

“靠运气挣来的钱,大都会凭实力亏掉!”虽然这个说法有点江湖味,但从长期看,投资收益总会“均值回归”到你的认知水平。为了多赚钱,扭亏为盈,最关键的还是拓宽自己的认知边界,从盲从到独立思考,再到自成一家。

在热钱时代,大家习惯了爆发的热钱,而忽视的成长的稳定,要知道巴菲特90%以上的资产都是靠稳定的复利增值获得的。

只是,想的容易做着难,这些高度,咱普通人短时间确实无法达到。

咱们普通人确实难以看透某些现象,还达不到重构投资系统的高度,所以经常会举棋不定,怀疑自己/被人的决定。

比如,都知道重仓压白酒风险不小,但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比如**棉事件后,他们总比你快一步押注国产棉料企!……

其实这些,还停留在方法论层面,重要但不是那么重要。

普通人容易忘记且难以做到的一点:你的资产是不是按照你的目标和你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合理的配置。

你的资产配置能否模仿?这对于缺乏金融系统优势、又奉行长期主义的普通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其实要获得稳定长期的系统收益,关键在创建一个权益导向、足够多元化、相关性极低的分散组合,你甚至不必拘泥于具体股票的选择,就能谋求一个低波动率的收益曲线。

用一句话概括:收益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少只股票,而在于寻找相关性弱的资产。

而稳定才能带来福利,让你平稳盈利,每年都能复利增值。

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投资理财想要的,我们要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不是看赚多少,而应当以稳健为先——这也是近些年,公务员吃香的原因!

但在纷繁复杂的A股市场,以固定资产打底,选择高性价比的股票分散布*,看似很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

年初基金颓势的时候,“相约天台上”的言语又甚嚣尘上,allin追涨和单一押宝不只有你我,“坤坤”们可套牢了一大群人。

“行情总在绝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进,在充满欢乐中幻灭”。虽然现在的沪深300已经超过过去98.8%的估值,市场也很亢奋,但投资一定要有一个度。

短期波动明显,但能带来较大收益的股票类基金要不要买?当然要,跟着行情走总不会出打错!

不过,不要期待短期的一波走强就能让你财务自由,飞得够快够高不错,但更多的是如何才能飞得够稳、够久、够远!

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股票和基金,除非行情足够明朗,否则还需要枯燥的数字和复杂的财务知识、深入行业的研究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成熟的投资心态……

如果你对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股票和基金犯怵,可考虑一些稳健的“固收+”资产,在全球货币大放水的冲击下,尽量选择风险小、相关性弱、能锁定利率、确定性高的,用来对抗利率下行和货币贬值的风险。

一款好的年金/增额终身寿险,可以保持3.5%的终身复利增长。别小看3.5%,如果把时间拉长:

所谓的投资理财高手,并不都热衷与高风险类资产,大部分基金经理、职业投资人在底仓中,都会持有一定的年金。前美联储**伯南克主要的资产就是两笔年金,约占个人总资产的90%。

美国的成熟投资者,在家庭长期资产配置中也都会配置一部分年金,作为自己的养老资产。

终身赚钱,能够穿越一切熊市,它是一笔永续的现金流,这与长期主义其实不谋而合,无惧动荡,能很好地削弱股票相关性,攻守兼备。

年金险(包括增额终身寿)就属于有固定收益保障(写进合同)的稳定的储蓄型保险。

它是保险,白纸黑字,具有法律效应,即有国家强制力的兜底;它有复利收益,虽然已经被限定在3.5%以下,但IRR(扣除费用后的实际收益)无限接近3.5%复利所产生的收益,是值得长期持有的!

在我看来,这类储蓄型保险更像个存钱罐,3.5%对会做投资的人来说确实不高,但对金融一窍不通、又无法承受亏损的人来说,也还不错。

现在的银行理财都是净值化管理,每天波动了多少都能看到见,这对于买惯了固定收益产品的用户来说,一下子很难接受。

如果每日的波动让你时常惦记,忍不住去看,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那还不如买个安稳的年金,因为每天的波动很容易放大人性的贪婪和恐惧,让人追涨杀跌。

年金险(包括增额终身寿险)就有这些进入产品不具备的优点:定时、定向、定量的现金流。

因为任何风云人物都不是时间的对手:当你我都七老八十,股市跌宕血压一高就得全村吃饭;加上老眼昏花,还有精力在各种软件里查找理财产品吗?

买一款年金险,每月就能从保险公司领到不少钱,即使这月花完,下月还有,省下的时间精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多好。

更重要的是,年金险最怕你活得久,因为时间越久复利带来的收益就越高,钱越领越多,用不完的就当遗产给下一代。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有份年金险起码拖个底,不至于坐吃山空,也不用老了还操心手里的存款什么时候会花完。

这里闲钱,是指完全不影响工作生活的多余资金,因为年金险(包括增额终身寿)必须长期持有才能看到收益,短时间频繁操作(虽然也不允许)只会亏损。

没时间没精力去折腾金融产品,只想有个稳定有长期收益的保障,不用想,选年金险够放心。

害怕大手大脚花钱,担心过年回家会被七大姑八大姨唠叨的月光族,可以选择年金险强制存钱。钱在,面子里子就在!

安全性这一点可以说是保险产品的共性了。另外,年金险与增额终身寿都是将现金价值写在合同里,白纸黑字,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现金价值是多少,可以领多少钱。

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都是通过前期的资金投入,稳定复利增值。而且,无惧利率下行的风险,哪怕进入负利率时代,这两个险种也可以维持确定的利益。

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均支持退保、保单贷款等,很多也都支持增加B账户(万能账户)二次增值。

增额终身寿只有保单价值,没有领取金额,所以当我们想取钱的时候,需采用减保取现或者退保的方式(可以年年领取或某几年领一次)。

拓展阅读: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保险公司开了一个身故保障+储蓄账户,投保人把钱放在里面以固定利率增长,要用的时候再领取。不过它的身故保障功能性偏弱,更加侧重的还是储蓄。

两者相比,增额终身寿灵活性更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减保(根据最新规定,减保每次不得超过已交保费的20%),支取账户现金价值。

而年金险则是按照合同约定时间,保险公司打钱至约定账户,一般不可以随意减保,但是可以约定领取终身,防止人活着钱没了的状况,确保在退休时每年都能定期拥有一笔养老金,应对长寿风险。

年金险资产归属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投保人对现价有所有权,被保人对生存金有所有权。也就是投保人能退保,申请贷款等,而被保人只能领取约定的生存金。

增额终身寿,则是投保人对保单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在被保险人身故前,保单的处置权都在投保人手里。

年金险主要是生存权益,侧重生前传承。活多久领多久,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保证富足养老以及优质的子女教育。

而增额终身寿不具有主动返还的功能,更侧重于身后传承,因为增额终身寿只有身故保险金和现金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保单设计进行定向传承和财富保全。

目前国家的养老形势非常严峻,辛苦打拼的我们大概率要在65岁以后才能退休,如希望在退休后能富足退休,那年金险是一份不错的选择,活多久领多久,保险公司可按月或者按年打款至约定账户。同时还应对了长寿风险。

赚的多花的多人比比皆是,如果自控能力不强,也怕年老后被骗钱,那年金险的不灵活性则是优点。哪怕这月被骗光,下月还能继续有钱进账户。年老后稳定持续的现金流,既是对自己年轻时付出的回报,也是孝顺子女的福报。

增额终身寿是最优选择,因为它就有着投保人对保单的绝对掌控性,既能作为自己的养老金账户,也可作为孩子教育金账户,根据需要减保取现(以后最高只能按20%来操作了,但也比年金险高)。

人固有一死,增额终身寿的身故保险金是必然能够拿到的,可以通过指定受益人,定向传承。另外,保险金也不是属于遗产,是非常好的一个资产分配工具,避免遗产纠纷和被分割的风险。

通过对保单架构的合理设置,还可以应对婚变等风险,做到资产保全。

产品推荐从四个角度,即教育年金、**年金、养老年金和增额终身寿,大家可根据上面的选择建议按需求甄选。

信美相互天天向上少儿年金保险,是一款教育金,主要作用是储蓄一笔资金,应对未来孩子教育所需的费用。

信美相互天天向上少儿年金保险一共有三个“存钱”方案选择,灵活性非常高。

信美相互天天向上少儿年金保险一共有三个投保方案可以选择:

投保年龄是0-12周岁,18-21岁领取20%已交保费,等到30岁时一次性领取保额作为满期金。

打算让孩子出国留学或者读研读博的,需要提前准备一笔钱,深造教育金就可以帮助你!

投保年龄为0-16周岁,22-24岁期间领取,每年领取20%已交保费,同样是30岁时领取满期金。

这一对组合涵盖了大学、出国留学、读研等费用,一步到位。

投保年龄是0-10周岁,在18-24岁期间每年领取20%已交保费,30岁时一次性领取保额作为满期金。

只要在孩子18岁前,投保人都可以变更教育金组合,以上三种都可以更换!

在年金领取前可以将教育金转换成养老金,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领取对应的养老金!

老王为刚出生的儿子小王投保,每年交5万,交3年,共计15万元。

根据大学金教育的领取规则,小王在18-21岁时,每年领取15万×20%=3万,四年间一共领取12万元。

等小王到30岁时,一次性领取251600元,此时累积领取371600元,比本金多出22万左右,足够应对小王的大学开销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生活所需。

老王为刚出生的儿子小王投保,每年交5万,交3年,共计15万元。

根据大学金教育的领取规则,小王在22-24岁期间,每年领取15万的20%即3万元,一共领取9万元。

等到30岁时一共领取314650元,累计领取404650元,比本金多出25万元。这笔钱出国或许不够,但读个国内的研究生博士还是绰绰有余的。

既能用于大学开销,又能继续深造,可以选择大学金+深造金的组合。

根据大学金+深造金的组合领取规则,小王在18-24岁期间,每年领取15万的20%即3万元,一共领取21万元。

等到30岁时再一次领取132800元,累计领取342800元,比本金多出将近20万元。

当然,这款除了适合给未成年人买以外,成年人也很适合以小朋友的名义趸买,然后作为家庭的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的5年+的替代选择。

一是生存金:从保单第五年起一直到第九个保单周年日,每年领取20%已交保费。

假设已交保费是50万,那么第五个保单周年日起,每年领取50万*20%=10万。

二是满期金:第10个保单周年日,保障期限结束,领取基本保险金额。

至于身故保障方面,约定了在保障期限内身故,领取“已交保费-已给付保险金的余额或现金价值”最大值。

不然一个保障10年的年金险,3.5%的复利时间还是有点短,

这个附加的万能账户便是和泰京泰盈年金保险(万能型),保底利率有3%,目前的结算利率是5%。不领取的年金可以放入万能账户里进行二次增值,后期有闲钱也可以通过加保的形式加进保单里。

继续看表:

根据领取规则,从35岁开始,每年了领取30万的20%即6万元,直至39岁,累积领完30万;第十年期满,满期金63385元是这30万元的利息。

至于身故金,未领取年金时每年都会递增,最高有318807元;领取年金后就开始递减,降到和满期金一样。

但是一款带万能账户的年金险,如果从第五年开始,领取的钱存入万能账户按4.5%的中档收益继续生息,会是怎样呢?

将完全能超越现在IRR3.5%的峰值,所获收益也将及其客观。

与同类产品相比:

以上就是和泰人寿钻更多年金险的详细内容分析,预定利率为3.5%,符合银保监会在前年规定的要求。

而且附加万能账户能让收益提升一个层次,对于有存钱需求的人来讲可以考虑一下!

这里推荐四款目前最火爆的年金险产品,分别为光大永明光明一生、中华福瑞一生、横琴臻享一生、长城金彩一生(终身领取版),涵盖高领取、返现价、养老社区等热点需求。

60岁起,每年可领取44700元,85岁总共领取了约116万,收益率达3.39%。

60岁起,每年可领取52250元,85岁总共领取了约136万,收益率达3.80%。

60岁起,每年可领取45500元,85岁总共领取了约118万,收益率达3.44%。

60岁起,第一年领取38200元,前7年,每年领取以5%递增,67后,每年定额领取51570元,直至身故。85岁,他累计领取快128.7万,本金翻了约4.3倍,IRR为3.62%。

福瑞一生(136万)>金彩一生(129万)>臻享一生(118万)>光明一生(116万)

臻享一生和光明一生在一个档次,不追求最高领取,想要有其他优势的,可以在二者中选择!

福瑞一生和金彩一生在一个档次,想要高领取的,可以二取其一。

臻享一生和光明一生全部配有万能账户,他们虽然领取不太行,可各有优势。

臻享一生终身都有现金价值,85岁时退保能退约21.8万。所以85岁时领取+退保,总金额约140万,比福瑞一生还划算。

光明一生投保满100万,就可获取入住光大永明养老社区的名额,光大永明养老社区,分布管,价格划算。

所以想要有现价可退保买臻享一生,想有养老社区买光明一生。

福瑞一生和金彩一生,全部不能加保,开始领取后没有现价。所以他们只适合想要高领取的人,而不适合兼顾资产传承。

论领取,福瑞一生比金彩一生要强一些。但他的投保要求更高,需要保额5万,而金彩一生只要3千就行。

金彩一生作为一款保额递增的产品,前期收益比其他保额递增的养老年金险强得多,后期收益也没弱多少!

想要高领取的朋友,如果够不上福瑞一生,金彩一生就是最好的选择。

信泰人寿如意尊3.0是对2.0版本的升级,年龄依然很宽松,80岁高龄还能投保。缴费期限新增了15年和20年交,保障内容方面,增加了航空意外保险金的责任,如因航空意外不幸身故/全残,除了赔付基本的身故/全残金,还额外赔付累计已交保费。

如图所示,8年即可回本(现金价值超过本金),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保单30年现价为239.5万,保单50年现价476.6万,保单80年现价1337.6万,此时足足涨了12倍。

一次交清/3/5/10年交,万年禧前期收益最高;15/20年交,前期收益最高的是如意尊3.0增额终身寿;但经过十几年的复利增长之后,利多多奋起直追,所有缴费年限下的中后期收益率,成功挤占第一位。

趸交回本速度较快,整体收益都不错,特别是15/20年交,后期收益很好。

缴费方式选择较多,无特别优势,减保限制较大,整体收益比较高。

可设置第二投保人,被保人8岁以后支持隔代投保,可对接中信信托。

国联益利多,加减保灵活,整体收益属上游水平,适合长期储蓄。可以给孙辈投保,实现财富定向传承。

门槛很低,支持月交;加减保很灵活,不限时间、频率。

没有加保可回溯,按照加保时年龄推算增加保额。

增多多回本较慢,整体收益不突出,更适合长期持有,门槛很低,70岁前加减保自由,非常灵活。

趸交收益高,可附加万能账户,还能对接养老社区,附加绿通服务。

不支持加保,灵活性较差,而且万年禧本质是一款两全险,只保到100岁。

目前极少数可附加万能账户的产品,并且当前可无限追加。

短期缴费,收益相当不错。免责条款,只有三条,算是行业内最少的。

加保自由,缴费期内和加速后都可加保,特别是缴费期后至75岁,以500元起步,没有其他限制条件。

没有加保可回溯,按照加保时年龄推算增加保额。

利多多主打的就是回本速度快,而且各个缴费期的收益也很可观,属于前期回本快后期收益可靠的全能型实力选手。特别是趸交/15/20年交,领跑其他产品,加保也比较自由。

支持加保,门槛低,航空意外赔保额,可选投保人豁免。

3/5/10年交,琴童尊享有绝对的优势,利率在整个保险期间内都是最高的。如果看重整体高收益,它是很好的选择。

投资理财,不要在一棵树上挂死,必须学会分散风险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第一,保险先行。保险是资产配置的基础,保险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可以防范不确定性风险给家庭带来的财务冲击,是必不可少的理财工具之一。

第二,固收打底。固收即固定收益类产品,固收产品按约定收益在约定期限兑付本金和收益,通常风险级别为稳健型。

第三,适当配置股权类产品。要注意的是,股权投资是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可以考虑。近年来,随着**对直接融资的鼓励,股权融资市场也将越来越繁荣,建议投资者适当配置,分享国家发展红利。

第四,结合个人目标选配其他产品。除去以上产品,高净值客户通常还有一些个性化需求,如财富传承、合理避税等等。

财富创造,是资本在合理的时间周期中复合增长的产物。有着较高本息收入需求的个人投资者,应该看到资产配置的总回报,而不应仅仅看到当前或短期的收益水平。

天弘基金最来自近让我朋友赚了很多钱,她买的医*100指数基金,这款怎么样?

天弘基金的这款一直都非常的好,收益高,稳妥。

天弘基金能在银行买吗?

天弘债券基金可以上天弘基金官方平台上去申购,所有品种的天弘基金都有买

天弘基金理财靠谱吗?

天弘基金确实是靠谱的,天弘基金因为品牌发展性比较强,基本上都是秉持。

拓展资料

天弘基金全名是指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目前是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天弘基金公募资产管理已经位居全行业第1名,天幕基金目前是国内用户量比较多的公募基金公司,曾获得了年度行业品牌几大奖项,看来是比较著名靠谱的一家基金公司。

天弘基金所投资经营的范围有包括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以及从事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等等一系列的经营业务,可想而知天弘基金在整个基金投资领域,确实做得非常的有气度和领域的广度,天弘基金这些年来也接纳了大数据的合作是天弘基金和各大APP大数据进行合作,这样提高了天弘基金的影响力,更能够体现天弘基金的品牌优势和投资理念。

公募基金20年史诗级规模大战:华夏9次夺冠,天弘以余额宝冲击2万亿!

中国基金报记者李沪生陆慧婧

公募基金20年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拼规模的历史。

虽然业绩是基金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石,也是监管层一直强调基金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走出拼规模的囚徒困境,除了杨东时代的兴全基金比较超脱。当然,规模也是彰显基金公司实力的一部分,渠道和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也会体现在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增长上。

20年来,年底规模大战都是整个行业避不开的话题,在可统计的20年中,华夏基金共计夺得9次冠军,成为“无冕之王”,领先第二名天弘基金多达6次。

2017年在规模排名中剔除了货币基金,易方达基金以2879.11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杀夺冠,也是首次有基金公司在2007年后打破华夏和天弘缔造的“王朝”。

总结下来,公募基金公司拼规模主要依靠几点:1.不断发行新基金来提升管理规模,根据wind数据统计,从2001年来,基金行业平均每年发行基金达到282只,平均每年新发基金规模为4394.94亿份;2、牛市带来赚钱效应,老百姓热捧权益类基金,比如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15年牛市、2017年价值投资带动的*部牛市,都会对基金规模产生较大的正面推动;3、踩准当年的节奏,例如宝类产品带动的2013、2014年,2015年上半年的分级基金潮;4、股东和渠道的支持,例如委外基金、货币基金冲量等,这也是规模增长最大的力量。

二十年资产规模增长逾千倍

非货币同期增速仅为400%

我们先来看下公募行业20年的规模发展。

1998年3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新成立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了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由此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试点的序幕。

 

如今基金行业已走进第20个年头,在这20年间,基金公司度过了从封闭式基金向开放式基金的转型,在几轮市场的牛熊中不断切换产品风格。

 

11.58万亿元,是2017年底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总规模,这一数据比2016年末规模大增2.54万亿元,增幅达到28.13%,比起1998年年底的103.64亿元更是增长1118倍。

 

在这20年中,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经过了数轮的爆发,从图表上来看,2007年和2015年的增长分别达到282.46%和88.88%,而从2011年以来,基金行业基本每年都在创出新高。

 

但是在2017年底,监管层规定货币基金规模将不再纳入统计,在剔除货币基金规模后,2017年基金行业总资产规模仅为4.84万亿元。

 

这不仅意味着公募行业再次回归主动管理的竞争,也代表监管层已经注意到基金行业脱离本质的核心。

 

从下图可以看出,同样与资产规模相比,公募基金剔除货币基金后的规模情况变化幅度较小,甚至在2007年以后,有长达7、8年的时间始终未能回到高点,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市场走势有关,大牛市的时候往往产品卖得火热,但回过头来看却是买在了高点,伤了不少投资者,这也正印了那句老话“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

华夏基金9次夺冠

最长7连霸

而20年来公募行业历年规模冠军如下图所示。

在可统计的20年中,华夏基金以9次夺冠的数量傲立群雄,长达半个时代的制霸让华夏基金成为基金史上的一个风向标。特别是从2007年至2013年的7连霸也让华夏基金坐稳了行业龙头的位置。

在早期,华夏基金表现出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2007年天弘基金现在可以买吗(天弘基金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