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拆借是资产还是负债(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是什么意思)

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是什么意思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好书跟我读之十一:《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之18节课看透银行业 - 知乎

金融类和非金融类公司财务报表有很多区别,虽然都有四表一注,但很多会计科目还是有很大差别,甚至某些名称一样的会计科目意思却相反,比如非金融类公司财报中的银行存款科目属于流动资产,但在银行财报上的存款却是负债科目,因为银行的存款是客户存在银行的现金,是银行对客户的负债,只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才可以理解为银行的存款科目。

基于金融类企业财报特点,我们有必要以新视角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解读,了解银行的经营特点和财报基础知识,无论对于工作需要还是投资参考都是十分有裨益的。之前有介绍过唐朝写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通俗易懂,受益匪浅,而他写的《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沿袭前作风格,把相对艰涩的银行业财报分析的简明扼要,其中不乏其个人投资和分析的干货知识和独到经验分享。这次就把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一起走进银行业的财报世界。

读银行财报前,我们要先认识一下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特点。

与普通公司相比,银行资产中贷款(客户贷款及垫款)要占到一半以上,其余的现金、投资和经营类资产占到接近一半,如下图2018年工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就占比54.32%,而非金融类公司资产中占比最大的通常有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等,如同花顺2018年度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占比高达83.16%。

此外,银行资金来源最大的一部分是客户存款,2018年工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吸收存款”占负债和权益之和的77.29%,此外还有一部分借款(向中央银行或同业拆借等),而同花顺2018年资产负债表中权益占比80.85%。也就是说银行通常靠客户的存款来经营,而非金融机构靠股东投钱,或靠银行借款和客户占款来经营。

所以,基于银行资产主要由发放给客户的贷款构成,经营重心就必须是衡量和控制风险:即借款人能否按时足额还款。

对于非金融公司,比如制造型企业格力电器,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股东的投入,很稳定,成本可控,但是前面说了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客户存款和借款,都要依赖于信誉。由于银行保留的现金一般远小于吸收的存款,而放贷及投资形成的资产如果变现,往往需要缓冲时间和恰当的时机,一旦银行被怀疑无法兑现,就很容易造成挤兑,对银行的杀伤力极强,所以客户和市场对银行的信任非常重要。

平时大家总说银行是印钞机,但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这么说呢?

当客户来银行借款时,银行只是给客户在账户里记录一个数字,客户马上就有钱了,可以用银行账户转账去采购原材料,进行生产,销售商品,又创造了价值,很神奇的是从头至尾没有真正的生出“钱”,银行就是隐性的“印钞机”。那银行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印钞下去呢,当然不行,没有限制的话银行就会把钞票印到外太空去了,所以银监部门规定了银行增加存款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上缴资金以备提取,上缴的钱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经常调节的一个比率工具,用以放宽或收紧市场货币投放量。

那么,具体银行是如何“印钞”的呢?看一个简化的例子。有两个假设条件:1是假设国内只有一家银行,2是假设央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记住这个百分比)。

第一天,拼少少公司在银行存入1000万元,银行将200万元(1000万元的20%)存款准备金交给央行,同时千科公司找银行贷款800万元,则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如下:

第二天,千科公司将800万元贷款用来支付了中铁N*的建筑款项,中铁N*银行户头多了800万元存款,银行将160万元(800万元的20%)存款准备金交给央行,并将剩余640万元又贷给了三只狐狸公司,则银行资产负债表又变化如下:

第三天,三只狐狸公司又将640万元贷款购买了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商三只兔子公司银行账户多了640万元存款,银行照例又将128万元(640万元的20%)存款准备金交给央行,并将剩余512万元又贷给了北方财富公司,则银行资产负债表又变化如下:

第四天,这个游戏还可以继续玩下去,直到最后左右两边的资产、负债都为5000万元,刚好等于最初拼少少公司在银行存入1000万元的5倍,也就是央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给这家银行带来了5倍的印钞杠杆效果,称为货币乘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会影响银行“印钞”的数量,调高比率则数量减少,反之则增加。当然,我们在现实中,有不止一家银行,而且银行也不会按刚才例子中那样把存款都足额贷出去,总还要留点,这就影响了印钞的效果,不太会达到印钞量的上限,这叫做漏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事情,央行印钞是真印钞,向市场投放货币,而银行自身也可以“印钞”,只要市场有借贷需求,并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100%就可以开动印钞机了。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披露口径和监管职能划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五类,即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

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国的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56.75%,均已完成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并实现A+H两地上市,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完成了股票发行上市。

而从另一个分类角度看,依照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国家统计*联合发布的《金融业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总资产4万亿元以上的银行为大型银行,5,000亿元至4万亿元之间为中型银行,5,000亿元以下再细分为小型银行和微型银行。按此标准划分(根据2018年年报数据)包括33家银行,分类如下表:

同时,从单体资产量级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行总资产规模都突破20万亿元,合计占我国银行资产规模总数的59%,其中工商银行以26.8万亿元居首,这四家银行规模大,网点和渠道优势强,涉及业务全;1万亿元到9万亿元之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5家城市银行,合计资产规模占我国银行资产规模总数的37.8%,其中交通银行资产规模9.5万亿元,在同级中遥遥领先,这个层级的银行资产规模相近,竞争激烈,但也初步具备差异性,如招商的零售业务、兴业的同业业务、民生的小微业务,经营兼具活力和稳健;其余15家银行合计资产规模仅占我国银行资产规模总数的3%左右。而总体看第二层和最后一层中,城商行和股份银行资产规模也在拉近,业务竞争逐渐趋同,差异化缩小。

此外,目前国内银行也在面临混业发展的大趋势,各银行纷纷在寻求上市融资基础上,通过投资并购发展信托、保险等业务,未来大型银行综合业务范围更广,竞争优势会更明显。

读银行的财报,可以忽略现金流量表,因为对于银行来说,现金既是结算利润的工具,也是买进的存货和卖出的商品,不存在缺现金的问题。另外,读银行财报时主要看集团数据,相当于合并口径,而本行数据为母公司口径。

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先看,这是银行财报中最复杂的部分。银行的资本概念有三个,分别是经济资本、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其中经济资本是从银行内部管理者的角度,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而作为银行外的投资者,重点需要关注和了解会计资本和监管资本。

银行的会计资本其实和普通公司的差不多,这里不多介绍,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右侧下部的股东权益部分,包括股本、其他权益工具、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一般准备、未分配利润,其中“一般准备”是银行业特有,其实也属于盈余公积,是特别针对金融企业要求再次提取的一笔钱,专用于弥补可能的潜在损失,财政部要求不低于风险加权资产(以银行持有各项资产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分别乘以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同加权系数后加总)年末余额的1.5%。

下面重点看银行的监管资本,这是理解银行财报稍微难点的部分,概念多。按照我国银行业自2004年推广实施的《巴塞尔协议II》监管要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为1975年2月成立于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常设监督机构),银行的监管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资本充足率要求、监管部门外部监督要求、信息披露规范,其中资本充足率要求是监管核心。

银行的经营目标是为股东创造财富,衡量标准就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股东权益),而银行为了尽可能提高ROE,存在扩大负债或减少本金,从而扩大杠杆的潜在冲动,如果杠杆倍数过大,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所以,现代银行监管的首要指标,就是强制要求银行自有资本保持在风险加权资产的一定比例之上,即资本充足率要求。

我国将银行分为系统重要银行和其他银行两大类,监管要求不同,前者代表该银行对我国金融系统拥有重大影响力,包括工、建、中、农、交、招商六家,监管机构对它们在各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上,都要比其他银行高1%。具体看,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同时计提储备资本(缓冲资本)2.5%(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再考虑系统重要银行额外增加的1%。由于一次性增加2.5%的储备资本对银行压力较大,于是分2013-2016年六年逐步增加,如下表:

那这里大家可能就问了,如果我银行就是不达标会怎么样。那监管部门就来治你:限制银行放贷规模;限制银行员工薪酬;限制银行向股东分红;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银行投资其他金融机构;停止银行某些业务直至资本充足率达到标准等等,反正治的办法多的是。

监管机构之所以如此严格的规定各类资本构成和比例,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发放贷款来生钱,类似于一种可流通的担保凭证,如不加限制会导致银行杠杆泛滥。借款人首先以现有资产或未来收入对贷款做出超额担保,如拿100万元的房产担保向银行贷款60万元,银行会再以自身资本金给这笔贷款或现金提供连带担保责任,而**有打击假币、协助清收的隐性承诺,也是一层担保,这三层担保叠加让账户上的数字获得了社会信任,具备购买力。这里**是兜底的最后一家担保,所以对前两层担保监管越严格,自身责任就越小。

如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标准,这该银行短期无融资需求,具备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业绩,加大分红的能力;而如果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等于或低于监管标准,那么这家银行诸多业务可能受限,银行要么收缩信贷规模并配置低权重资产,以缩小分母,但可能导致营收或利润增长受限,每股收益增速下滑;或寻求融资手段扩大分子,提高资本充足率。

此外,由于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自有资本占经风险加权后的资产总额的比例,因而它代表银行股东承受的经营杠杆的大小,比率越高则杠杆倍数小,抗风险能力强,反之风险大,投资者损失大。

所以,投资者看资产充足率可以得到的直观结论:资本充足率与监管标准间的差距,可以作为估算银行未来业绩变化趋势及数量的工具

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之和。我国银行业的资本构成更依赖于核心一级资本,因为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相对匮乏,品种较少,占比不高。按照《巴塞尔协议III》的设计,银行资本结构最理想的状态是三个资本比例按顺序分别为71.4%、9.5%、19.1%,而目前我国后两种占比未达标准,书中提到截至2015年,我国银行情况是81.1%、2.9%、16%,其他一级资本占比尤其低。

核心一级资本:净资产-其他资本工具及其溢价+控股金融机构(除保险公司)中少数股东权益中的核心一级资本。我国“其他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包括优先股和可转债权益部分。

其他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里从净资产中减出来的优先股和可转债权益部分及其溢价,下属金融机构中(除保险公司外)少数股东权益中属于其他一级资本的部分。

监管资本和会计资本的并表范围有不同:一是持有的保险公司不并表,二是持有的非金融类工商企业不并表,三是对控制的金融机构无法实施控制权或表决权的不并表,而这些会计资本都是并表的。

二级资本:主要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二级资本工具目前主要指发行期限大于五年的、无担保的、约定受偿顺序排在股东之前但在存款人之后的债券。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指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监管最低要求的部分。少数股东资本中也是不包括保险公司。

资本扣减项: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要扣减一些项目,才能作为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值,包括商誉、土地以外的无形资产、经营亏损导致的净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证券化销售利得、确定受益类的养老金资产净额等,都要从核心一级资本或对应层级的资本里扣除。

银行资金来源也是由权益和负债两部分构成,由于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存款,具有高负债的特点。比如工商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底,工商银行负债及股东权益为27.7万亿元,其中负债为25.4万亿元,股东权益为2.3万亿元,即工商银行投资者的投资杠杆为25.4/2.3=11.04倍。

这里有一个概念叫“杠杆率”,与上面投资杠杆不是一回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监管专用名词,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不得低于4%,即杠杆倍数不高于25倍,公式如下:

杠杆率=(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扣减项)/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总额*100%

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区别是,这里的分母不是按加权计算,是多少资产就直接算术加总,这样更加严格的限制了银行放大倍数的上限,控制银行总资产的过度扩张。一个新的概念是“表外资产”,指银行利用自身信用提供某些担保、承诺、授信之类的服务,能够为银行创造收入,虽然这些担保、承诺、授信并不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但实际上银行也为它们承担风险。那么在计算上述杠杆率公式分母时,表外资产要按照一定系数转换为表内资产计入,比如银行给客户的信用卡透支额度为5万元,客户透支了3万元,这是银行借给客户的钱,计入银行表内资产,但另外2万元没有体现在表内,是表外资产,按20%系数转换为0.4万元调整计入。

下面来看几个银行负债项目。银行负债包括吸收的存款、借款和经营负债三项。其中吸收的存款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存款证、客户存款三项,其中大头就是客户存款。

客户存款分为活期或定期,其中又分为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存款,这个比较简单,看一下工商银行2018年底的分类,公司存款高于个人存款,定期存款高于活期存款。

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息差,所以分析历年银行存款结构,可以看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比如可以列出银行连续多年的活期占比、定期占比,活期占比越高,经营成本对央行基准利率或市场利率的波动越敏感;列出连续多年的个人存款占比、公司存款占比,以及各自的定活期比例,分析个人存款与公司存款的比例变化及意义等;这些数据可以对照历年银行管理层对客户存款发展方向的规划,看与实际是否一致。我做了六大银行的分析和之间的对比,放上工商银行的,其他银行大家可以自行试着分析。

上图可以看出,工商银行近10年,公司存款占比是一直大于个人存款的,而活期定期存款占比出现交替情况,2014年活期存款占比大幅下滑,而且几大银行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情况,主要是两大因素影响,一是外汇占款速度放慢,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二是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个人活期存款分流,加上当时股市火爆,流入股市资金也增加。预示着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倒逼改革。后续几年可以看到各家银行的互联网化发展,加上经济大环境的向好,活期存款占比回升,但到2018年,又开始反转,主要是非金融企业融资受阻,活期存款减少影响,而且2018年市场利率降到低点,工商银行存款利息率低至1个多点,导致部分活期存款转投互联网金融产品。

存款监管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前面介绍过了)、存贷比、存款偏离度、存款保险四个指标。

存贷比:控制银行信贷盲目扩张,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规定贷款占存款比例不超过75%,从2015年10月1日开始监管取消强制要求。

存款偏离度:这个了解一下即可,是对存贷比打的补丁,防止银行为满足存贷比要求,在月度/季度末拉存款,规定银行的月末/季末存款偏离度不允许高于3%。

存款保险:2015年5月确立,银行以吸收的存款数额(不含同业存放和本行高管个人存款)为基数,按照0.06%的比例,每半年缴纳一次存款保险金,为在银行破产时,单个储户在这家银行存款总额50万元以内(含利息)的部分,央行包赔。目前我国看来是用不上。

类似存款,如果是保本的,银行归入资产负债表,即表内资产。

早期由于银行间市场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个人存款无法参与,被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发现这个利息差,就通过向个人销售基金,分流掉大量银行存款。为此银行开始发各类理财产品进行对抗,但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走了不同的路。基金是约定投资收益中去掉管理费和分账,剩余部分归所有人,属于代客理财,风险自负;但银行理财产品却约定收益率,剩余部分归银行,导致银行承担固定风险,资金所有者没有风险,即刚性兑付,而银行为了覆盖风险,并追求更高收益,在信托、资管、基金等各类通道帮助下,变相将理财产品大量投向愿意给出更高利息的非标资产(比如贷款、信托计划、委托债权、信用证等没有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实现了对企业的变相放贷,规避监管,是为“影子银行”,由于这类业务游离于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监管之外,规模过大可能对国民经济和金融系统稳定形成巨大威胁,所以监管规定了理财产品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过该银行理财产品总额的35%,且不得超过该银行上年度报表总资产的4%。

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意见》),或称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所有保本型理财产品都将退出市场,银行的理财刚性兑付也被打破,意味着将钱交给银行就可以做甩手掌柜的时代结束了。

是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在本银行开户存的钱。这里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存的钱算客户存款。

那为什么一家银行的钱要存在另一家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两个银行发生业务往来,在对方银行开户方便结算,二是一家银行的富余资金需要寻找更高的回报。第二个原因主要就是前面说的存贷比的原因,限制了银行放贷总额不可超过吸收存款数额的75%,比如一家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上交央行10万元存款准备金,还有90万元,这个时候银行要放贷款,但存贷比的限制,只能放出吸收存款100万元的75%,即75万元,还剩下15万元就只能闲置了,那这个时候交给其他富余能力的银行就是一条盘活存款的渠道,创造了这个会计科目“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这个科目和“拆入资金”类似,只不过前者是把钱存在对方银行,后者是直接借钱对对方银行。

同业资金拆入和拆出的价格(即拆借利率)在我国已经市场化了,2007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于2007年1月4日正式运行,现在已经是我国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的权威指导价格。

又称为同业存单,是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是一种货币市场工具,可以交易,类似于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短期债券,须由央行考评合资格的银行发行。相比同业存放,存款证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到期日前转让,成为部分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

中央银行享有法定发钞权,是银行的银行,所以银行缺钱可以找央行借,但由于央行是银行最后的流动性来源,容易让市场联想到给银行出现同业信任危机或流动性危机,只能从央行借钱了,所以但凡同等条件下银行能在市场借到所需资金,会尽量避免向央行借款。

即金融机构之间的抵押贷款,比如银行A拿某种金融资产作抵押从银行B借款,银行A计入负债端“卖出回购款项”,而银行B计入资产端“买入反售款项”。目前只允许记录两家金融机构之间直接进行的交易,如中间有第三方或更多方参与转手,则不允许计入上述科目,主要是防止银行规避银监会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将信贷资产包装成同业间买入反售/卖出回购,规避监管。

包括已发行债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等,与非金融公司类似,这里不做赘述。

与非金融类企业对比,银行的资产表科目不多,很清爽,可以按照现金、投资、贷款及经营进行资产分类,这里贷款比较明确,就不解释了。

现金及类现金资产:包括银行柜台内、保险柜里、自动存款机里以及在途运钞车里的现钞;存放央行款项等。注意财政性存款不计入商业银行报表资产,因为这些是银行经办的各级**财政预算内存款及集中代缴财政部门的各种款项,属于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投资类资产:除了房贷,银行还有部分钱寻找其他获利渠道,包括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债券、股票、基金、权证等),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衍生金融资产(货币远期及掉期、利率远期及掉期、商品衍生工具等)、买入贩售款项。这里说一下应收款项类投资,这个与应收账款完全不是一回事,主要是银行买进的非上市、缺乏活跃市场报价,但具有固定或可确定偿付金额的债权,如非上市凭证式国债、不可转让专项央票、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定向债券等,类似持有至到期投资。

经营类资产:占比很小,类似普通企业报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

银行资金配置的原则:按先后顺序,先考虑流动性需求,保持足够应付日常经营、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等,再考虑持有安全级别高、流动性较强的证券,剩余的资金按回报率高低和长短期限房贷或投资。在上述规划下,如银行遇到现金不足的情况,就需要利用同业拆借、票据或证券的卖出回购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同时考虑到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不同,消耗的资本不同,影响收益率的高低,所以银行配置资产也要考虑不同风险权重资产的资本占用比例。

这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占总资产的一半或以上,主要包括银行针对公司或个人发放的贷款,通常分为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三大类。

公司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

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小微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等

票据贴现:即欠条,企业将持有的未到兑付时间的其他企业或银行开出的“欠条”,向某银行申请兑现并愿意支付一定费用的行为就叫贴现;银行将欠条转给另一家银行或机构的行为叫转贴现,转给央行叫再贴现。

抵押贷款:贷款客户用自己拥有的财产,如土地、房产、设备等作为还款担保来向银行贷款。一般是不动产,不需向银行移交抵押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质押贷款:利用动车或权利凭证作为还款担保向银行贷款。需要将动产或权利凭证移交给银行,如车辆、仓单、提货单、专利权、商标权、公司股权等。这里最重要的是票据质押。

保证贷款:指借款人借款时,由银行认可的第三方提供连带担保责任。

信用贷款:贷款人无须抵押物,仅凭企业或个人信誉在银行获得的贷款。

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总称为“不良贷款”。实践中,很多银行会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对贷款进行9级乃至12级的分类,但不对外披露。

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统称为“不良贷款”,这里衍生出银行股分析的重要数据:不良贷款及不良贷款率的数量及变化。这里注意,对关注类贷款的注意的原因是,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预备役部队。这里有几个关注重点:

逾期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归入不良贷款,对于信用卡逾期,30天后直接划为不良贷款。

已逾期但未减值:一个月以内的逾期贷款,有可能是信用卡用户忘记还款,但1个月以上的逾期,基本能够肯定是出问题了。所以,1个月以上逾期未减值占比越大,越说明银行有意识减少了当期计提,财报数据可靠性降低。可以谨慎地归入不良资产中。

银行生意的宿命是,贷出去的款一定有关注和不良之分,算是成本吧,但这个成本如何计算呢?有两大块,一是预先从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抠一块去填,叫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二是在给贷款定价时,就将预期损失分摊在所有贷款人身上,叫违约风险溢价。

是减值准备金的主要构成部分,一般贷款减值准备占所有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部分。

拨备是预估的损失,计入利润表的营业支出里,科目名就叫“资产减值损失”。这部分钱没有支出去,相当于找了个“黑匣子”放着,在银行账本上叫“拨备金额”或“资产减值损失余额”,如果后续真的损失了,从黑屋子里拿出对应金额核销掉就可以。

从财务角度看,拨备是一种谨慎的态度,把可能的损失当做成本对待,提高了财报数据的可靠性。央行和财政部都进行了五类资产分类,如下表:

如果按照央行的标准,那就无法达到财政部的要求。同时银监会也有监管要求,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150%(拨备覆盖率,简称拨备率),且贷款减值准备/贷款余额≥2.5%(贷款拨备率,简称拨贷比)。将“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余额”代入银监会拨贷比公式,则:

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贷款余额=(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不良贷款/贷款余额)=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

如同时满足拨备率150%和拨贷比2.5%,则上述公式中不良贷款率=拨贷比/拨备率=2.5%/150%≈1.67%,当不良贷款率小于1.67%时,银行主要盯着拨贷比满足2.5%,这样拨备率肯定大于150%,当不良贷款率大于等于1.67%时,银行主要盯着拨备率满足大于等于150%,这样拨贷比必然大于2.5%,

所以,要注意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汇报的各项资产数据,是已经去掉了拨备之后的净值,而拨备是作为成本计入银行利润表的。

银行的现金类、投资类和经营类资产,要么无须拨备,要么就是损失的可能性极小,拨备比例很低,主要减值计提的都在客户贷款及垫款这里,也是阅读银行财报的核心。

减值准备项目下又分单项评估和组合评估,单项评估即首先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评估潜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接着对剩余不良贷款按分类或根据银行自有模型估算违约、损失等概率,或根据监管部门指引计提减值准备,这叫组合评估。这些减值准备是历年累积变化的滚存数据,可以在财报附注中查阅。如工商银行2018年年报66页数据。

这张表是整份财报中最重要的表格,下面来一起解读。注意这个表讲的是前一年的贷款减值准备变化,主要看本集团最右列的合计数即可。

(1)表中本集团最上一行合计数289,512(单位百万元,下同)代表截至2016年底或2017年初贷款减值准备总存货。

(2)本集团第二行减值损失合计数124,096代表2017年新增部分,直接成为2017年利润表里的支出项“资产减值损失”的核心部分。下面的方框则是明细,注意其中本年划转指单项和组合评估减值准备的互相转化,所以合计为0,而本年回拨是由于收回贷款本金了,或贷款升级了,所以这里按负数抵消,贷款升级指根据五级分类,从低级向高级上升,比如由损失类提升到关注类了。由于回拨可以冲减拨备(但注意这部分对应的贷款并没有消失掉),增加当期利润,是所谓拨备反哺利润现象。

(3)已减值贷款利息收入:这个好理解,就是贷款本身是有利息的,但贷款本身都可能收不回了,利息还哪里收去,所以本来不应该计算。但银行在日常记账时是按照合同约定利率或摊余成本法下的实际利率的,导致部分不应产生利润收入的贷款产生了数字上的利息收入,等于是全责发生制下的“假收入”,要对冲掉,以免多计提了减值准备。

(4)本年核销:就是无法收回的,在监管部门批准后,把不良贷款划掉了,减少了贷款总额,但因为是表外的,不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5)收回已核销贷款:就是核销掉的居然又回来了,重新增加减值存货总量。

前面说到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除了计提减值准备,第二招就是定个“违约风险溢价”,主要是借鉴了保险的做法,从每个贷款加上少量的溢价,完成违约成本向客户的转移。这里主要体现在贷款的价格上: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损失平摊+目标利润,这里损失平摊就是违约风险溢价,这里是平摊了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即成本加成定价法。

可以看到,经济周期对企业形成洗牌,对银行并没有大杀伤力,因为有拨备。而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是银行定价时预期违约率低,而实际收贷时的违约率高,一般出现在经济繁荣末期或衰退初期。所以投资银行股的大原则是:尽量选择非预期损失小的银行,并在市场预期经济将进入衰退期或萧条期的时间段里寻找合适买点。

不能展期或重组,或展期或重组后继续恶化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了,处置方式是如下几种:回收现金(催讨清收、法律诉讼等)、资产抵债、债转股(银行先将债权卖给资管公司,资管公司转股,银行不持股)、不良资产证券化(打包卖给投资者,国内2016年才出现)、坏账核销(核销了银行还是要继续催收的)。

是银行的一类特殊贷款,银行财报在汇报贷款情况时也会划分为公司贷款、票据贴现和个人贷款。票据贴现是银行应持票人的要求,通过买进持票人尚未到期商业票据而发放的贷款。与普通贷款的区别是:贴现时银行扣除了利息、票据时限最高6个月、票据背后有真实贸易关系、银行还可以通过转贴现或再贴现换取资金。

银行涉及的票据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支票(转账支票、现金支票、普通支票)、本票、汇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此外,还有其他垫款业务,比如保函,是利用银行自身信用,帮助企业或个人对第三方做出的、担保函申请人履行某种责任或义务、具有一定金额、一定期限的书面付款保证承诺凭证,不同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第一支付责任人是保函申请人,不是银行,另外保函可以作为支付和担保工具,比银行承兑汇票应用范围更广。当申请人不能履约时,银行发生垫款。

信用证是银行依据客户要求,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约定单据收款的票据。是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流程类似于淘宝购物。发生违约时银行垫款。

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巴塞尔委员会根据银行的业务特征和风险诱发原因,将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八大类:

信用风险: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本身信用质量恶化,是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市场风险:银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五类。

操作风险: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IT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银行无法及时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业务发展需求的风险。

法律风险:银行业务无法满足法律规定或违反法律规定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产生法律纠纷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声誉风险:对银行做出负面评价,可能导致存贷款人以及交易市场对其信心丧失的风险。

国别风险:某国或地区发生经济、**或其他重大变化,导致银行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银行管理层做出不合适的发展规划或战略决策,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上述风险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项与资产加权有关。

我国银行使用权重法或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我国使用权重法,对于表内资产,首先从资产账面减去减值准备,然后乘以规定的风险权重。

如有质押物或担保,质押和担保覆盖的部分,以质押或担保对应的权重计算。

对于表外资产,则将按名义金额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到等值表内资产,然后再按照表内资产处理,比如原始期限不超过1年的贷款承诺的转换系数是20%。

对于内部评价法,对银行要求很高,目前仅仅工农中建交招6行可以使用(2015年开始使用),监管要求必须保证覆盖半数以上资产,在监管批准使用内部评价法三年内达80%,其余部分资产仍采用权重法核算。

内部评价法以内部评级为前提,并考虑未来经济波动影响,更符合“预期发生的损失”概念,而权重法以历史损失率为基础,更符合“已发生的损失”概念;前者更强调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后者基于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的倒推结果,为了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那对于风险管理稳健的银行,权重法认为放大了产品和客户的预期损失,其拨备往往会大于预期风险损失水平,因此通常内部评级法更节约资本,但问题是内部评级法的预测模型存在预估不准,实际损失超过预期的情况。

比信用风险变化快,要持续盯市,计量方法为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类似信用风险的处理,内部模型法还是6大银行适用,其余银行用标准法。

计算出市场风险资本要求后(如标准法中,为利率、股票、汇率、商品和期权风险资本要求之和),将其乘以12.5,得到市场风险加权资产的总额。这个12.5就是8%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倒数。

大家要关注的是银行自己做的压力测试,当利率或汇率变动100基点时,能够对银行利润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在银行财报附注“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市场风险”部分披露,如工商银行2018年年报75页。

按事件类型和业务性质两个角度分类,前者7种,后者8种,构成56种操作风险组合。

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原理与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一样,都是首先算出资本要求,然后再乘以12.5,得到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方法分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目前我国6家大行使用高级法,在操作风险上使用标准法,其他银行使用基本指标法,暂时没有国内银行有能力使用高级计量法。

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结果再乘以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就是银行必须配备的自有资本总额。

另外,在使用上述计量方法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同时,还要遵守资本底线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高级法6家银行的模型太过于节省资本(银行可能调节未来预测数据),而规定出来的资本要求,如低于权重法计算结果的95%、90%、80%的,需要调增至不低于95%、90%、80%。

重要信息:我们来看工商银行2018年财报,风险加权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银行减少将资金投向较高风险权重的资产,对未来经济走向较为悲观。如果大家有兴趣,看一下工商银行2013-2015三年这个比率,与近三年走势相反,说明当时工商银行看好经济形势,目前判断未来经济走势下行,这与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

这里注意的是银行的营收包括利差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另一个营业成本中生出的指标“营业收入比”非常重要,是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收入之比,是评价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目前监管要求是不高于35%。我计算了一下6大银行历年的该指标变化图,可以看到2010年后持续下降,与监管要求有关。

财务分析除了财务报表数据的直接对比,还包括财务指标的分析对比,这些也是银行监管的重点,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监管体系是美国的骆驼(CAMELs)评价体系,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流动性”,我国银监会结合骆驼评价体系和《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规定,推出腕骨监管体系,即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风险集中度、拨备覆盖、附属机构、流动性、案件防控,取首字母得到CARPALS,英文腕骨的意思。

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里,体现了CARPALS监管核心精神,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分为三个层次: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这里指标很多,但理解起来并不难,可以阅读原作,只介绍一下分类:

风险水平类指标:流动性风险指标(如流动性要求,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要大于等于25%)、信用风险指标(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市场风险指标(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利率风险敏感度)和操作风险指标。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无规定参照指标值。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和不良贷款迁徙指标。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比如上面提到的成本收入比,还有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准备金充足程度(拨备覆盖率、拨贷比)和资本充足程度(资本充足率、杠杆率)。

银行业是否值得投资?值得,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而资金也需要管理和存放,这是银行业的生存空间。我国银行业背后潜在的国家信用担保,保证了银行业吸收资金的低成本,而银行通过向产业提供发展所需资金,银行总是能从产业的发展中分一杯羹,而且具有天然的壁垒,整体看优势明显。

寻找投资银行业的合适时机?由于经济周期的原因,银行业也有经营好坏的时候,需要长期跟踪判断。

投资哪家银行比较好?我国银行业迄今为止同质化情况依然比较严重,且由于资金投资渠道相对缺乏,企业融资依赖于银行,但未来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银行业面临“资产规模快速扩张难以持续、金融脱媒加剧、互联网金融冲击、混业经营挑战”等,所以银行的未来发展还需拭目以待,老唐在书中看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股份行里的招商和民生银行等,对于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担心产业偏集中、区域偏集中、客户群体偏集中,建议谨慎。但我觉得要动态的、发展眼光看。

另外,看银行经营的好坏,还要对比一些指标:

经营效益指标:收入结构、净利息收入比、中间收入比、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净利息收益率等。

相对估值法:就是找个现成的目标公司做参照,通常银行估值用PE或PB估值,后者用的更多一些。

绝对估值法:指现金流折现估值法,假设有一个100%确定3年后还本的债券,年息为5%,面值100元,如果想获得7%的回报率,则按照绝对估值法,未来每年的现金流入是5元、5元、105元,按照7%的折现率,合计折现价值为94.75元,也就是未来的115元现金流需要现在花94.75元购买债券。但是股市中绝对估值很难做,股票没有到期日,公司利润和分红不确定,所以无法测算。银行的绝对估值只能建立在盈利预测的基础上,先测算未来现金流入数,再折现。

这部分是本文的结尾了,但却是最符合实操的部分,书中给了一个阅读银行财报的操作步骤,大家可以参照去做,很方便。

虽然这篇文章基本将书的精华内容总结,但最后还是PO出书的图片,看全书的收获还是会更大的。

中国同业拆借市来自场历史,前景,发展状况分析,越详细越好!答案满意,会一直加分!!!

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按照美国1913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的规定,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的会员银行,必须按存款数额的一定比率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由于清算业务活动和日常收付数额的变化,总会出现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情况。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需要把多余部分运用,以获得利息收入,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又必须设法借入资金以弥补准备金缺口,否则就会因延缴或少缴准备金而受到央行的经济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准备金多余和不足的银行,在客观上需要互相调剂。于是,1921年在美国纽约形成了以调剂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为内容的联邦基金市场  在经历了20世纪3Q年代的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西方各国普遍强化了中央银行的作用,相继引入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用规模的手段,与此相适应,同业拆借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后,当今西方国家的同业拆借市场,较之形成之时,无论在交易内容开放程度方面,还是在融资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刻变化。拆借交易不仅仅发生在银行之间,还扩展到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从拆借目的看,已不仅仅限于补足存款准备和轧平票据交换头寸,金融机构如在经营过程中出现暂时的、临时性的资金短缺,也可进行拆借。更重要的是同业拆借已成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工具。由于同业拆借的期限较短,风险较小,许多银行都把短期闲置资金投放于该市场,以利于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特别是那些市场份额有限,承受经营风险能力脆弱的中小银行,更是把同业拆借市场作为短期资金经常性运用的场所,力图通过这种作法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增加利息收入。  我国的同业拆借始于1984年。193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银行间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行政手段纵向调剂,而不能自由地横向融通。1984年10月,我国针对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二级银行体制已经形成的新的金融组织格*,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也实行了重大改革,推出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允许各专业银行互相拆借资金。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施后不久,各专业银行之间,同一专业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即开办了同业拆借业务。不过,由于当时实行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同业拆借并没有真正广泛地开展起来。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在广州召开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开放和发展同业拆借市场。同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也对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拆借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后,同业拆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1986年5月,武汉市率先建立了只有城市信用社参加的资金拆借小市场,武汉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拆借市场随之相继建立。不久,上海、沈阳、南昌、开封等大中城市都形成了辐射本地区或本经济区的同业拆借市场。到1987年6月底,除**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拆借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同业拆借网络。  1988年9月,面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严重失调,储蓄存款严重滑坡,物价涨幅过猛的严峻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国家实行了严厉的“双紧”政策,同业拆借市场的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某些地区的拆借市场甚至关门歇业。到1992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趋于好转,全国各地掀起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交易数额节节攀升。1993年7月,针对拆借市场违章拆借行为频生,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的情况,国家开始对拆借市场进行清理,要求各地抓紧收回违章拆借资金,于是,市场交易数额再度萎缩。1995年,为了巩固整顿同业拆借市场的成果,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要求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必须经过人民银行融资中心办理,不允许非金融机构和个人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从而使同业拆借市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在1996年4月1日前撤销其所办的拆借市场。这一措施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1月3日,经过中国人民银行长时间的筹备,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正式建立。  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领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重高,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的问题多;加上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拆借风险比较容易转移到融资中心上,一些正常借贷资金到期难以回收,出现了逾期债权债务。因此,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着手撤销融资中心机构,清理拖欠拆借资金。

银行初级从业考试—个人理财共420条知识点 - 知乎

来个更新啦,把银行从业备战的过程和技巧放到了这个回答里,大家如果有空的话可以再看看这个回答,了解一下我复习的大致过程吧。

首先声明,这些知识点都是在我备考的时候一个一个字的敲上去哒。很幸运,我一次通过了银行从业的考试,也想跟屏幕前的你说:刷题是真的可以通过滴,这些知识点也真的有用。

下面是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题库,需要考这几门的小可爱可参考。

同业拆借属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环考被阳中间业务中的哪种业务?来自

负债业务~计算银行资产的时候要扣除拆入资金和到期利息~

为何它是又一个隐形的资金大鳄?资产上千亿,可同业拆借、吸收非银股东定期贷款.....

回复关键字“入群”

为您提供最全的消费金融人脉圈

大视界君:前几天推送了《2018,融资租赁将成为消费金融为数不多的“资金救命稻草”》后,很多读者在后台咨询我们,什么是融资租赁公司?跟租赁公司有啥区别?为什么会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救命稻草。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将以简洁明了的漫画形式为大家讲解融资租赁公司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

从一个金融小弟成长为可以和银行、资管对话的金融大鳄。

2018,要做好消费金融,你不能不懂融资租赁。

来源:三折人生

那么来吧,

今天就说说连你亲妈都不一定能说清楚你在干啥的

租赁公司。

我们通常所说的租赁公司是指融资租赁公司。

一般租赁是这样,

但融资租赁就厉害了,

这不是还没说完嘛,

所以融资租赁集“融资”和“融物”于一体啦。

按照《合同法》,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以上的融资租赁形式被称为“直租”。

欸,还真有另一种形式,被称为……

以上模式就是售后回租,即承租人将其自制或外购的设备或者其他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得融资,再将该设备或资产从租赁公司租回并使用的方式。

与“直租”相比,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和出卖人为同一人。

售后回租有利于承租人盘活已有资产,降低企业负债率,适用于流动性不充裕的企业。

无论直租还是售后回租,租赁合同期内租赁物所有权归属出租人,承租人只拥有使用权。

租赁期满,承租人付清租金后,有权按照残值或很低的价格购入租赁物,以拥有其所有权。

从税务上考虑,

就直租来说,在租赁期间承租人虽然对租赁物没有所有权,但税务上视为购买,可以进行折旧和抵税。出卖人向出租人开具**,出租人向承租人开具**。

而就售后回租来说,在全面营改增后该业务被定义为贷款业务,承租人不能将所开具的**作为进项抵扣。

因为,抵押贷款业务是这样吧:

而售后回租流程是这样:

所以嘛,售后回租业务类似银行的抵押贷款,只不过资金方由银行变成了租赁公司,所以被纳入贷款业务。

与银行贷款向比较,融资租赁虽然费用高,但限制相对较少。

若我们把银行贷款比作公交车,车票相对便宜,但要遵守规则和制度。

融资租赁就像出租车,价格相对较高,但更灵活,对“抵押物”要求不像银行这么高,可以是银行估值很低甚至不认可的设备。

可以说,融资租赁是对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根据融资租赁公司发起人背景的不同,

可以分为

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发起人为商业银行和资管公司等,由于有母公司的信用支撑和客户资源,其融资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更强。

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的母公司背景往往为制造型企业。

其设立的目的是促进自家产品的销售或者提高收益率。

独立第三方租赁公司是除以上两者以外的租赁公司,背景更多元化,业务模式灵活,做行业细分,具有丰富的业务资源。

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融资租赁业分为以下几类:

该类融资租赁公司是经银监会审批设立的,它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注册资本要求实缴货币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业内对其有个爱的简称,叫做

哦,不好意思,写错了,

“金租”融资渠道相对丰富,可通过同业拆借和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的定期贷款来融资。

上面所说的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多属于"金租"。

该类融资租赁公司属于一般工商企业。

业内对其也有个爱的简称,叫做

欸,不好意思,又叫错了!

划掉!

“商租”包括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

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负责审批,商务部已把审批权下放到各省、直辖市的商务委。

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和国税总*联合审批,由各省级商务委受理后转报商务部和国税总*审批。

但是,

据悉,融资租赁全行业将由银监会统一监管,实际由地方金融监管*负责具体的监管工作。

好了,

今天就说到这吧。

精彩回顾:

2017年10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竞相成立或开业,这家消费金融公司脱颖而出

2017最全消费金融增资列表:捷信、马上、蚂蚁小贷等共24家

四面楚歌的催收公司:催回率降低一大半,现金贷公司

这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再次冲击IPO,几率到底有多大?

与中银消费金融合作过的全牌照上市公司老总,卷款520万跑路

2.7亿坏账包只卖了528万,二三四五公告暴露了现金贷真实坏账水平……

最具影响力的消费金融垂直新媒体平台

精炼、快速、没废话

24小时滚动消费金融快讯

旗下超过十个消费金融领域专业社群,覆盖人群超过20万。群组成员遍及消费金融各个细分垂直领域,3c,车贷,医美,教育,现金贷,租房,保险等。

完整覆盖贷前获客,贷中审核,贷后运营三大环节,催收,信用审核,反欺诈,客服等将是我们2017年底的重点。后台回复“入群”可勾搭小编进群。

属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是( )?

A. 自有资本 B. 库存现金 E. 同业拆借 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

1、股本。

就是商业银行成立时,股东投入的资金,这个占比不大;

2、对客户的负债,就是个人和企业存入银行的资金,这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

3、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为了应付短时间资金不足而向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时间很短,占比很小。

什么是同业拆息

同业是指金融同业,就是不同的银行间或证券、保险等公司。拆借:就是同业间短期借款行为。拆息:就是拆借的利息。所以,同业拆息就是金融同业间短期借款的利息。

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影响研究

 刊载于《金融理论探索》2023第1期

作者简介

徐晟,男,湖北武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李晓宇,女,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影响研究

徐晟,李晓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少有涉及。本文从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同业业务入手,使用2015—2020年A股41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存在替代效应,并验证出在中小型、存贷比低、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中这种效应更显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使用,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的替代效率。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流动性;同业拆借;替代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2517(2023)01-0039-11

DOI| 10.16620/j.cnki.jrjy.2023.01.006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2.3%,触及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速的低谷。基于如此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如何调控自身的资源配置,降低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都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厘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检验这种关系的异质性,并进一步考察疫情冲击的影响,这对于商业银行对抗流动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角度出发,选取2015—2020年A股所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自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以来,资产证券化与同业拆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并进一步依据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对全样本进行分组,研究这种替代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小、存贷比低、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最后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这一特殊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显著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使用,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

相较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第一,既有文献对资产证券化替代同业拆借的研究鲜少,扩大了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研究样本。第二,本文首次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纳入商业银行流动性研究,探究疫情冲击后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变化。第三,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应对疫情冲击下的流动性管理问题,为央行制定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异质性激励政策来进行疫情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银行业的监管改革提供了思路。

   二、文献综述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下行,资本市场流动性下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恶化。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流动性

国外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08年Jiangli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机构的市场参与度,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现金,能有效缓解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Farruggio等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到信贷资产转换成现金过程中的成本很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流动性不足产生的压力。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15年重启以来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机构提供了半数以上的信贷资产,切实推进了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快速通道,其可有效改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李志辉等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并最终能起到提高银行稳定性的作用。郭子增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规模越大,影响效果越大。刘兆莹等将商业银行分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发现提高流动性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动机。聂国栋等在研究中加入时间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效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并且其影响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基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安丛梅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及流动性,但却降低了安全性XZ*。从风险入手,潘慧峰等将流动性作为中介,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通过改善流动性对信用风险产生了影响。同样以风险为落脚点,李佳等验证了银行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流动性

Loutskina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改善了银行放贷的流动性约束条件,为防止过度使用同业拆借进行规模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侯晓辉等基于2012—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针对不同财务特征和规模的银行存在显著性差异。熊雅婧持同业业务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观点,并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多种渠道、多种角度分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大部分学者也支持同业拆借能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观点。但现有的研究多数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或同业拆借与资本流动性之间关系的讨论,直接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联系起来的文章较少,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的替代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明显匮乏。因此,本文参照上述学者讨论的思路,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41家A股上市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的关系;并进一步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疫情冲击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最终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际,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假设

(一)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同业拆借起源于为资金收支不平衡的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借贷,解决金融机构准备金不足、可用资金减少的暂时性支付困难。近几年同业业务迅速膨胀,其背后的原因是银行资产钝化引起负债短缺,很多商业银行患上“同业依赖症”,依靠同业拆借来弥补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流动性缺口。过度依赖银行间的同业拆款可能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亟待回归本源,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增速需要回归理性。资产证券化作为同样能为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的业务模式,从根源上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调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将替代同业业务。因此,本文从流动性的角度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同业业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有替代效应。

穆迪高级副总裁郭书岑(ChristineKuo)表示,中国四大行并不依赖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具有强健的存款基础和较稳健的成长策略。而其他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依赖度上升,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中断的风险提升。于是借鉴郭子增等、侯晓辉等的方法,将商业银行分为不同资产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以及不同盈利能力的组别,进行异质性的实证检验,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对于不同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之一,自疫情蔓延以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面临很大的考验。以2007年由流动性风险引起的次贷危机为鉴,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疫情冲击对资产流动性的影响。疫情引起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流动性差的不良资产适用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换取流动现金,于是在疫情冲击下资产证券化对同业拆借的替代效应可能增强。提出以下假设。

H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提高。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1.样本选取

2015年央行和银保监会下发文件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转为“注册制”或“备案制”,取得发行资格的商业银行可在备案后或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自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大市场彻底告别审批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起机构、产品类型和结构设计进一步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频率加快,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之前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不连续且规模小,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不充分,因此本文选择2015—2020年41家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影响。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同业拆放市场是金融机构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常见手段,可以在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一定流动性。参照郭晔等将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分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资产端的同业业务包括同业存放、拆出资金以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负债端的同业业务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为研究资产支持产品是否对同业业务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本文选择负债端的同业业务在总资产中的参与深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其进行如下处理:同业业务深度INTBK=(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总资产×100。该指标是百分数,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同业业务的配置比例,代表了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

(2)解释变量

根据基础资产的属性分类,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企业贷款类ABS产品、抵押贷款类ABS产品和消费贷款类ABS产品,收集2015—2020年银行间资产支持证券的成交记录,统计由平安银行等41家上市银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以及频率。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参考敬志勇等(2021)[9]设置资产证券化的虚拟变量ABS,即在t时期商业银行发行过一次及以上资产支持证券取值为1,否则为0。另外两个用作稳健性检验的解释变量分别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ABS_1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单次发行规模ABS_2。为了弱化样本的异方差和共线性,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相对关系的情况下对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3)控制变量

为减少遗漏变量造成的估计偏误,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中加入影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控制变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受到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选取4个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相关的微观变量:贷款占比LOAN、银行规模ASSET、成本收入比CIR、资本充足率CAR,其中银行规模进行对数化处理,贷款占比、成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充足率是百分数;选取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业务利率SHIBOR为流动性的宏观变量。

主要变量的定义及数据来源见表1,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点进行缩尾处理获得288个有效研究样本。

表1变量定义

注:变量同业业务深度、贷款占比、成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充足率均为百分数。

(二)模型建立

1.双向固定模型的构建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为检验假设1和假设2构建基准估计模型,利用时间个体双向固定模型来研究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替代效应的存在性,具体计量模型公式如下:

在模型(1)中,i表示商业银行;t表示时期;INTBKi,t表示在第t期商业银行i的同业业务深度;ABSi,t表示第t期商业银行i是否发行过资产支持证券的虚拟变量;CONTROLSi,t包含贷款占比LOAN、银行规模ASSET、成本收入比CIR、资本充足率CAR以及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业务利率SHIBOR;YEARt是时间效应;BANKi是个体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α1刻画了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2.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为验证假设3,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资产支持证券和银行同业业务之间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将t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干预组,未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对照组,即变量ABS的定义。设置时间虚拟变量TIME,在2020年之前观测值年份取值为1,否则取0,计量模型公式如下:

在模型(2)中,i表示商业银行;t表示时期;INTBKi,t、ABSi、CONTROLSi,t、YEARt和BANKi与模型(1)中的变量相同;μi,t是随机扰动项;β1刻画了资产支持证券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作用,它直接体现了新冠肺炎爆发这一冲击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使用情况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减少极端值对回归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对除虚拟变量外的所有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在样本期内同业业务深度INTBK均值为5.858%,这说明41家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占比并不是很多,最小值为0.041%,最大值为26.760%,标准差为4.458,各银行间同业业务深度的差距很大,反映了商业银行个体的实际经营方式和风险偏好方面的差距,因此后文也很有必要根据商业银行的不同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开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IL作为INTBK的替代变量,是商业银行拆入资金以10为底的对数值,均值为9.824,最大值为11.660,标准差为2.176。LOAN均值为46.960,同为总资产中的占比,同业业务的占比远小于贷款占比,这也证明了同业业务只是临时性调剂流动性的手段,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ASSET反映出41家上市银行的规模体量也有较大的差异,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ABS_1和ABS_2体现出不同银行规模不同,因此资产证券化规模也会不同。ABS和ASSET都是对数化处理过的资产规模,从均值上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很小。其他各变量也都覆盖了较高和较低的数值区间,充分反映出不同银行的个体特征。

表2描述性统计

(二)基准模型实证分析

1.模型前的检验

在开始回归前,对部分数据已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减少误差,由于本文数据结构属于大N小T型短面板数据,因此无需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相关性和共线性的检验后,利用豪斯曼检验判断面板数据的模型类型是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在豪斯曼检验结果中,P值远小于0.5,拒绝原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虑到个体和时间的差异,最终确定采用时间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2.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采用A股41家上市银行2015—2020年的财务数据,通过构建非平衡面板模型分析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影响,具体实证结果见表3。

表3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中括号内是标准误。下同。

从实证结果(1)回归的整体效果来看,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深度的影响显著。从模型的解释变量来看,ABS系数显著为负,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发行与负债端的同业业务深度呈现负相关。核心解释变量资产支持证券每增加1个单位,会影响商业银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业务占比下降2.526个单位,即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显著抑制了同业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同业业务之间存在替代效应,验证了假设1。从模型控制变量的角度看,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的经济意义是相对一致的。例如SHIBOR(上海银行间隔夜业务利率)与同业业务深度显著负相关,SHIBOR越高,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越高,银行利用同业拆借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会减少使用同业业务来调剂临时性的资金余缺,这说明基准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3.稳健性检验

(1)替换变量

为检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可靠性,采取替换变量的办法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商业银行在t期发行所有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规模大小ABS_1(对数化处理),以及考虑发行频率前提下计算每期每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规模ABS_2,表3中结果(2)和结果(3)是替换变量后稳健性检验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略微有差距,但仍然具有很强的显著性,经济学意义保持一致,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符合预期,说明回归结果基本合理。因此,从替换变量的角度看,本文设定的基准模型是稳健的。

(2)改变模型设定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基准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和随机效应模型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从表3结果(4)和结果(5)可以看出,改变模型设定后,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性没有很大变动,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见,无论使用哪种估计方法同业业务深度的系数都显著为负,与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文得到的相关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4.异质性检验

为验证假设2,依据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对全样本进行分组。将规模大于41个银行规模均值的样本银行纳入大型商业银行的组别,小于规模均值的纳入中小型银行的组别。从表4的回归结果(6)(7)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在显著性和数值上有差异,中小型银行的显著性更强,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这可能是因为中小型商业银行起步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补充流动性的稳定渠道,所以更偏向于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渠道盘活资金,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表4异质性检验结果

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和成本收入比作为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同理分别对样本进行分组。从回归结果(8)(9)可以看出,存贷比更低的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存贷比低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数量远高于银行存款,占款能力薄弱,需要更多额外的融资手段来提升资产流动性,更有动机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流动性差的资产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回归结果(10)(11)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弱(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商业银行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高成本收入是一种“资产高增长——费用高支出”的经营模式,这通常代表了一家银行的创新动力、发展后劲以及员工待遇和激励机制。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刚性资金成本和经营性费用占比更高,为了不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会减少同业业务的使用,利用资产证券化增加流动性现金。

(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资产证券化与同业业务关系的影响

1.资产支持证券替代同业业务比例的时间趋势

利用41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规模(对数化)和同业业务拆入资金的规模(对数化),粗略估计在2011—2020年每个季度样本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替代比例=绘制替代效应时间趋势图见图1。自2013年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迅速增长,2015年后替代效应保持稳定态势的小幅波动。2020年替代效应突然呈现出陡然上升的态势,推测可能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资产质量下降会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成债券型证券,进而引起替代比例的大幅上升。

图1替代效应时间趋势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CHOICE数据库相关数据自行整理设计。

2.平衡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模型的假设前提是满足平衡趋势假设,为了检验这一点,选取2015—2020年同业业务深度、资产证券化虚拟变量、贷款占比、银行规模、成本收入比、资本充足率的所有年度数据,其中银行规模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点进行缩尾处理,去除含缺失值的观测值后得到288个有效研究样本。将t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干预组,即该时期发行过资产支持证券的treat=1,未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对照组treat=0;设置时间虚拟变量post,在2020年之前观测值的时期数post取值为1,否则取0。通过观察交互项系数的直观图形的方式,来检验双重差分模型的平行趋势假设。

以政策时点前的第1期作为基准组(current),疫情发生前的第n时期为pre_n,疫情发生后的第n时期为post_n,即图2中的post_1为2020年,post_2为2021年。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疫情冲击前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0值,交互项并不显著异于0,这说明政策时点前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满足平行趋势的假设;而疫情发生后post_1显著性明显有了很大提升,但下一期又回到0附近且失去了显著性。说明疫情爆发之后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即疫情的冲击使得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率提高。

图2平行趋势检验

3.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

通过平衡趋势检验后,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加入所有的控制量,在时间和个体效应都固定的情况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前后的差异结果见表5。疫情前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差异是0.383,p值不显著;疫情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差异是0.550,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疫情后干预组和实验组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并且差异体现在同业业务深度INTBK的由正转负。DID的值为-0.933,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使用。

表5新冠肺炎疫情前后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差异

表6是对应于模型(2)双重差分模型的回归结果,交互项的系数为-1.829,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显著降低了发行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深度,这说明疫情发生后商业银行减少了同业业务业务,而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对增加,所以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上升,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率,验证了假设3。进一步进行稳健性检验,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对数化的拆入资金,研究结论与前文一致,经济学意义没有发生改变,但在显著性上略有下降。

表6双重差分模型结果

   六、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面对疫情下错综复杂的经济下行压力,上市商业银行应当管理好资产的流动性。基于流动性的角度,本文利用2015—2020年A股4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研究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负债端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研究发现:

1.全样本范围内,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负债端的同业业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存在替代效应。同业拆借和资产支持证券都能为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同业拆借可能会带来虚假的业务膨胀,而资产证券化能从根源上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调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故未来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可以更多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

2.对于不同分组的小样本范围内,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依据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对全样本进行分组后结果显示,中小型银行资产证券化与同业业务的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偏向于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渠道盘活资金,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存贷比更低的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这说明存贷比低的商业银行需要更多额外的融资手段来提升资产流动性,更有动机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流动性差的资产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盈利能力弱(成本收入高)的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这说明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刚性资金成本和经营性费用占比更高,为了不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会减少同业业务的使用,利用资产证券化增加流动性现金。

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提高。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平行趋势检验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显著降低了发行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深度,这说明疫情发生后商业银行减少了同业业务,而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对增加,所以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上升,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率。

(二)政策启示

根据上述实证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激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降低商业银行对传统同业业务的依赖。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来看,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良好的正向影响,政策推动资产证券化的稳健发展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释放资本压力。银行同业业务是当前金融体系风险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同业业务监管政策的收紧能够显著低商业银行对传统同业业务的依赖,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提升本身的业务和经营能力。

2.针对不同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的商业银行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不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大相径庭,应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政策和监管策略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创新动力和发展后劲,力求商业银行在增加资金流动性与控制经营成本之间达到平衡,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3.引导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虽然加强了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拆借的替代效率,但也不能忽视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过程极其复杂,如果缺少相关的法律保护和制度约束,*部风险很容易扩大为系统性风险。需做好尽职调查,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严格把握资产证券化的使用边界,预防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的过度使用。逐步完善和修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确保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发行、上市、交易和信息披露都有法可依。

排版/闫洪娴

校对/周士姗

同业拆借的主体是什么?

同业拆借的主体是资金融通。

  同业拆借,或同业拆款、同业拆放、资金拆借,又称同业拆放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及经法人授权的金融分支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同业拆借是资产还是负债(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