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的PPP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用处?
人均GDP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按汇率计算的,称之为名目GDP、实质GDP,英文是GDP(nominal),也即各国把GDP计算出来之后按照对美元的汇率转换成美元的数值;另一种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e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折合成美元的数值。PPP是按照汇率对货币进行折算,并不能保证折算后的货币仍然具有相同的购买力。举例来说,300日元在日本可以购买一个汉堡,折合成20元人民币后,在中国可以购买2-3个汉堡。从这个意义来说7、8元左右的人民币和300日元的购买力是相同的(当然实际上的PPP计算不会这么简单,这里只是举例而已)。简单的说按照购买力折算后的GDP,就称为PPP
ppp是什么意思啊网络用语?
ppp是一个多义词,所指的意思分别是:
1、ppp指的是**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又称PPP模式,即**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2、ppp指的是传统英语教学方法。PPP指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是一种传统英语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有代表性的PPP教学法是以老师介绍新的语言教学项目为开始的,之后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同学们掌握所学知识。
3、ppp指的是戊糖磷酸途径。磷酸戊糖途径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一种方式。由于此途径是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故亦称为己糖磷酸旁路。此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可分为两个阶段。
4、ppp指购买力评价。购买力评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目的是对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购买力评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差距。
5、ppp指的是精密单点定位。精密单点定位指的是利用全球若干地面跟踪站的GPS 观测数据计算出的精密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 对单台GPS 接收机所采集的相位和伪距观测值进行定位解算。
浙江省增值税年度结算附表中的“年均换汇成本汇率”如何计算
即每次出口的换汇汇率的平均数
关于印度的gdp,是按汇率算还是购买力平价法?
按照汇率2011年 中国7.3万亿美元,印度1.8万亿美元,中国是印度四倍。按照购买力(ppp)2011年 中国11万亿美元,印度4万亿美元,中国是印度将近三倍。
PPP的各种算法都不一样
注册资本汇率折算
按当时结汇的汇率比如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第一期打入80万美元,当时汇率为1:6.8折算为544万元人民币;第二期打入20美元,当时汇率为1:6.9折算为138万元人民币。外资转内资后内资的注册资本为544万+138万=682万。
怎样才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九个目标一个不能少…
国家财经决策智囊,国民投资消费顾问!
CFIC导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扶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客观地综合评价是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对此我们按照“目标一致法”进行第三方评估。首先,介绍d中央在历次d代会报告中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设计,作为“目标一致法”的依据和起点;其次,对2000-2019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估,是否实现了目标,或提前实现了目标,还有什么目标没有实现;最后,从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角度,说明中国有哪些制度优势对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发展和丰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用了20年的时间。
如果从邓小平1979年提出“小康之家”算起,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伴随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发展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那么,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它有哪些内涵和主要指标?d中央经过多次战略部署、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1987年,d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可以说,d的十三大报告首次在d代会报告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把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重要目标。
1997年,d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规模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d的十五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d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当时中国还处在低收入阶段,还很难提出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于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是非常明确。
2002年,d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首次提出2020年的量化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基本实现工业化。
什么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对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三个定量指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2004年1月,时任*****温家宝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量化目标之一,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07年,d的十七大报告仍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明确提出了新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进一步提出新的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定量指标:2020年经济总量将达到58万亿元,约为7.2万亿美元,人均约为5000美元,届时我国人均收入相当于进入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分别提高到50%和44%左右,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能降低到30%左右;城镇化率有可能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
2012年,d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017年,d的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更加明确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就是2021-2050年跨越两个15年的发展的战略构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以后,又将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9个重大标志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成效已超过d的十六大所设计的2020年预期目标。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的楷模。从具体的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在本世纪用20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低收入经济体到下中等收入经济体再到迈向中高收入经济体阶段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发展,并且实现了从中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到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的人类发展显著进步,从世界最大贫困社会到最大小康社会的重大飞跃。
(一)经济总量增长超过预期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我国2019年GDP是2000年的5.17倍,年均增速为9.0%,超过d的十六大预期的7.2%增速。基于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测算,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年价格计算,我国GDP从2000年的4.36万亿国际元上升至2019年的22.53万亿国际元,占世界总量比重从6.4%上升至17.3%,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8%以上。这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几乎相等(201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为18.2%)。
(二)人均收入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从低收入水平到中低收入水平,再达到中高收入水平
按不变价格计算,2019年我国人均GDP是2000年的4.39倍,年均增速为8.1%,超过d的十七大确定的7.2%的增速,大大高于世界人均GDP平均增速(2.4%)。2019年我国人均GDP为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按汇率法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从2000年的1768美元到2019年的8254美元;按购买力平价2017年不变价国际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3452国际元上升至2019年的16117国际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16951国际元)的95.1%,比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1730国际元)高出37.4%,超过了原定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当于美国人均GDP水平从2000年的6.9%上升至25.7%;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2000年世界207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141位上升至2018年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第71位,提高了70位,由2000年的位居世界前68.1%提高至37.0%,提高了31.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率超过预期目标
城镇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36.22%提高至2019年的60.60%,提高了24.3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大大超过d的十六大预期目标50%,也超过d的十七大所预期的近60%的目标。
2019年我国城镇总人口相当于2000年的1.85倍,乡村人口总数则减少了31.8%。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城镇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5.9%提高至2019年的19.7%,中国农村人口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24.7%降至2019年的16.3%,总体来看已经超过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55.7%)。这标志着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农村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城镇社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标志。
(四)产业结构优化超过预期目标
农业就业比重从2000年的50.0%下降至2019年的25.1%,超过d的十六大所预期30%和d的十七大所预期30%左右的目标。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39.8%和50.0%提高到2019年的53.9%和47.4%,也超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所预期50%和44%左右的目标。
(五)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
除了以上三大类指标之外,我国工业增加值(2010年不变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6.8%上升至2018年的21.5%。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美元)占世界比重从2004年的8.6%提高至2018年的28.2%,显著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这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工业化国家的地位更加巩固。
(六)实现科技发展目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的总目标和量化指标。
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0-2005年的43.2%,到2019年达到59.5%,2020年将达到60%的预期目标;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6.1万件,发明专利拥有量186.2万件,均居世界第一;中国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均排名世界第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研究所3年(2016-2018年)年平均值,中国科学论文数相当于20年前(1996-1998年)的18倍,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比重为19.9%,高于美国的18.3%,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受关注论文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为22%(美国占比为24.7%),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论文跃居世界第二,占世界比重为21.9%(美国占比为29.3%);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00年的92.2万人年上升至2019年的461万人年,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按购买力平价)相当于美国的95.6%。但研发支出与GDP之比为2.23%,没有达到预定的2.5%。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研究占全部研发经费比重太低,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比重为6.03%,其中高等学校、**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分别为53.3%、38.2%和3.8%,显然,后者的比例又太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兴产业以及突破性、原始性创新仍然不足。
(七)从中人类发展水平阶段跨入高人类发展水平阶段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标准看,最有意义的是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了人类发展的巨大进步,为人类发展作出了贡献。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库,我国人类发展指标(HDI)从2000年的0.594上升至2018年的0.758,年均增速为1.36%,高于同期世界1.04%的平均增速,在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跃居第85位,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其中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3.5‰、婴儿死亡率为5.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孕产妇死亡率为17.8/10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比世界平均预期寿命(72.6岁,2018年数据)高出4.7岁;主要教育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我国学前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46.1%提高至2019年的83.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阶段(12-14周岁)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88.6%提高至2019年的102.6%,从高普及到高度普及阶段(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42.8%提高至89.5%,从大众化(小于50%)跨越到高度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至51.6%,从精英化(小于15%)跨越到普及化(50%以上)阶段。
各级各类教育大大促进了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9.6年提高至2018年的13.9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年限(12.7年),年均增速为2.1%,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速(1.3%)。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19》,1985-2018年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从6.2年上升到了10.63年,1985-2017年城镇从8.2年上升到11.1年,乡村从5.6年上升到9.0年。
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是全体人民现代化,即通过教育现代化使所有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从中人类发展水平跃居高人类发展水平,为未来进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奠定了人力资本基础。
(八)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际社会目标看,我国从世界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社会转变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全面小康社会。
首先,消除农村贫困线人口。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6224万人减少至2019年的55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49.8%下降至0.6%。
其次,消除世界最低国际贫困线人口。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三个国际贫困线标准:一是最低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9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发生率从1999年的40.2%下降至2016年的0.50%;二是中贫困线,即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3.2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线贫困发生率从1999年的68.3%下降至2016年的5.4%,预计到2020年基本消除;三是高贫困线,按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5.50国际元(PPP,2011年价格)的贫困线发生率从1999年的88.9%下降至2015年的27.2%,减少了61.7个百分点,年平均减少3.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将降至10%以下,成为2020年之后减少相对贫困的主要人群。这标志着中国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历史,也标志着中国先后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关于减贫的核心目标,为世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
(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差异系数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峰,之后下降;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3.14倍下降至2019年的2.64倍。从全部人口的收入差距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我国基尼系数2010年达到高峰,为0.437,到2015年下降至0.386。此外,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高峰,为0.491,2015年下降至0.462,2018年上升至0.474。这已经超过d的十六大所要求“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的预期目标,开辟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道路。针对收入差距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实现了全面小康,也会有差别,不可能是同一水平。
总之,在本世纪的头20年,我国紧紧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惠及14亿多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重大的标志,不仅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而且也将载入人类发展史册。
创造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看,仅用了约20年的时间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在d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趋势,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方面的诸多优势。
(一)体现了中国共产d领导的最大**优势
d的十六大到十九大所提出的2020年总目标要求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创新性,既相互衔接,又与时俱进,可以分为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个十年主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这一宏伟目标进行丰富和完善,在之前的基础上对量化指标作了增量调整,不断实现发展升级。d的十九大又谋划了2020年后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布*。
(二)体现了d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布*优势
d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是不断拓展的,从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再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现代化的布*更加完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格*更加协调,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制定国家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d的十九大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提出2021-2050年30年分“两个阶段”的宏伟大战略,分别用两个15年、6个五年规划先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体现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分步骤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阐明国家战略意图,如“十三五”规划,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如“十三五”规划提出7项主要目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量化指标,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采用约束性指标,明确和强化**责任,按期完成,采用预期性指标主要是引导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如“十三五”规划提出25项量化指标,其中11项预期性指标,14项约束性指标;制定重大任务,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大类、70多项具体任务;实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提出23类16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超前布*、重点建设,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经济社会各领域重大举措,如“十三五”规划提出18大类、70多项举措;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接受全国人大监督。这表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14亿人民大事、全中国大事的显著优势,即举全国之力,市场与**、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社会与公民,形成全体人民参与国家发展的巨大合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
20年前,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诚如d的十六大报告所言: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更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代接着一代,一棒接着一棒,一步接着一步,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本文来源:国家财经周刊,摘编自《“十四五”大战略与2035远景》,东方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作者:胡鞍钢、周绍杰、鄢一龙等
普京为何说按购买力平价算中国经济规模已超美国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本文1487字/阅读时间:2.6分钟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高层智囊-
长按图片,免费关注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浙江省增值税年度结算附表中的“年均换汇成本汇率”如何计算
即每次出口的换汇汇率的平均数
什么是能源强度?
GDP能源强度是计算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可指降低一定GDP产出的能源使用量(节能),或者一定量的能源生产出更多的GDP,当然,节能意味减排,客观上有降低能源对环境影响的作用,但该政策主旨还在于为满足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量,基本上是一个能源使用量的问题。
购买力平价(ppp)与汇率的区别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绝对的和相对之分!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了汇率和两国的物价水平有关;相对平价则说明汇率和两国通胀率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用来预测长期汇率趋势的!而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的外币价格,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汇率放开)决定,有即期和远期汇率之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ppp汇率怎么算(人均GDP的PPP是怎么算的?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