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央行降准几次(2021年银行几次降准?)

2021年银行几次降准?

为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2021年,央行两次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7月15号和12月15号,两次都是0.5个百分点。

2021降准几次?

2021年四次降准(1月1日、3月13日、4月3日和4月20日)。

4月20日上午9点半,央行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告:“1年期LPR”降息20个基点,从4.05%降低到3.85%;“5年期LPR”降息10个基点,从4.75%降低到4.65%。这是2020年来央行力度最大的一次降息,也是近五年来最大力度一次降息!

在这之前今年已经降准三次(1月1日、3月13日与4月3日),降息次数也已达到9次。其中3月15日,央行宣布开展1000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利率为2.95%。当时,就有业内人士分析,从LPR报价机制以及此前变动规律看,预计4月20日1年期LPR报价将与MLF利率下调20个基点的幅度一致,利率为3.85%。同时,为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4.65%。这很可能代表4月份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将有20基点的降息。

2021年7月央行降准探究

END

现在央行存款准备金率是多少?今年第几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了?

5月18号下调后大型金融机构20%,中小型金融机构16.5%,今年的第二次下调。

2019到2021央行多少次降准?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9年至2021年三年当中一共八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即降低存款准备金。

2019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2020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1.76亿;2021年央行两次全面降准,其中于7月15日第一次降准,12月15日第二次降准,释放资金1.2万亿。

重磅!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十大关键词 - 知乎

2021年马上就要过去,回顾这一年,房地产市场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头,对中国数以万计的开发商和数百万房地产人来说,2021年是人生最特别的一次体验,这是特别魔幻、特别冰火两重天的一年。

这一年基本上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上半年,大部分城市一房难求,杭州、深圳、上海等城市一房难求,大家还在集体畅想着今年公司和个人的业绩再创历史新高,排行榜上再前进几十名,年底拿多少年终奖。

到了下半年,绝大部分房企只剩下一个想法了——想办法活下去。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想对2022年房地产市场趋势进行了解,就必须对今年的市场有最基本的认识,否则可能解读跑偏。那么如果简单地梳理一下2021年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这一年,有太多的关键词被推上热搜,但最关键的肯定是这10个词语:

暴雷违约集中供地房地产税降准房贷排队18万亿二手房指导价600+调控官办中介

泰禾、苏宁、华夏幸福、蓝光、恒大、宝能、花样年、新力、荣盛、阳光城、隆基泰和、当代、实地、协信、鑫苑、建业、绿地、中南、祥生、奥园、佳兆业……地产暴雷或有暴雷苗头的公司越来越多。

2021年从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行业里面吃瓜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接下来哪家房企会暴雷,或者哪些房企已经有爆雷的迹象了。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间都没有出现过当下这种惨淡行情,整个房地产行业风声鹤唳,由某大财富投资产品兑付引发的“暴雷”事件在行业内持续发酵。

债务违约事件频发,房企爆发债务危机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多家看似火热的房企接连暴雷,债券违约主体从中小房企逐渐蔓延至行业头部房企。

10月11日,当代置业发布公告,公司寻求将2021年到期票息12.85%优先票据到期日延长三个月.

10月11日晚,新力控股集团发布公告称,即将于10月18日到期的2.5亿美元债及最后一期利息可能会违约.

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

对于内地房企而言,在过去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里,所有人和企业几乎没遇到过大挫折。如今,激进扩张之路真的“到此为止”了。

房地产从短期市场趋势看,销售收紧是趋势,国际评级机构持续下调房地产评级,在“三道红线”、“两个集中”以及房贷五档管理等政策压力下,企业销售增速下滑,投资增速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近期市场对于地产风险的担忧明显加大,甚至有“中国式雷曼时刻”的声音出现,房企频频被机构下调评级似乎已变得屡见不鲜。

在此前不久举行的“2021年业务交流会”上,最早喊活下去的万科集团**郁亮已表明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多次提及要“珍惜钱”、“赚小钱”,熬过行业阵痛期,以迎接未来的春天。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才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面对不断出现的房企暴雷现象,10月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跟以往的大水漫灌不同,这次是精准滴灌,而且只有负债率相对稳定的优等生才能最大程度受益。可见,国家对“房住不炒”的定位和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态度十分坚定。

2021年最大的房地产关键词肯定是暴雷,虽然在四季度调控政策的底部出现了,但本轮民企、私企暴雷潮,很可能还没有结束,在1-2月偿债高峰期,不排除还有企业继续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成为了2021年房地产最大的一个市场变化,整体看,三轮集中供地成交数据差异非常大,上半年的第一轮集中供地参与房企井喷,成交额与成交价都与当时市场情况吻合,但随着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退烧,第二轮集中供地出现了流标爆发的情况,第三轮12月,部分城市迎来了第三轮土拍,此次土拍,多个城市土拍门槛有所放松,但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房企拿地积极性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加之当下房企现金流紧张,为了降低自身风险,土拍热度持续降低。而在房住不炒的基础上,房企的前期研判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融资能力将成为未来土拍竞争市场上的有力武器。

整体看,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

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今年多个城市增加土地供应量。总体来看,苏州、合肥、上海、北京、长沙、杭州等城市,目前宅地成交量就已经与去年全部成交量持平,部分城市已超过去年水平。

此外,长春、天津、厦门、广州、成都等城市宅地供应总量也相对充裕,占去年宅地成交量的80%以上。具体城市来看,济南第三批次供地81宗土地挂牌,住宅用地占70宗。与之前两批次集中供地相比,这次挂牌的居住用地占比非常高。

南京第三批集中供地推出61幅土地,总起拍价483亿元。包含商品住宅用地45宗,总建面423万方,总起始价426亿。此外,还有安置房及租赁住房各8宗。

上海第三批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共计58宗,其中27宗为涉商品住宅类地块,其余31宗为租赁、征收安置等保障性住宅地块。这是全年最多地块供应批次,其中涉宅地块占全年供应的34%。第三轮各地政策全面放松:7月来房企拿地基本集中在国企为主,民企因为收紧的信贷,开始全面过冬模式。第三轮集中供地政策开始全面放松:

整体看,集中供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全国2021年集中供地下,第三轮持续降温,2022年很可能集中供地政策会继续调整。

年底中国人大网连发两条关于房地产税改革试点的相关文件。

一份文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房地产试点草案的审议结果报告:

另一份文件是,财政部部长刘坤就房地产税试点工作草案做出的说明:

从两个刚发的文件可以看出,房地产税主要针对的是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而对非居住用的房地产影响不大。简言之,就是对每个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两套房或者多套房的个人,对企业的影响不大。

首先:做好试点,代表了房地产税落地会加快

最值得关注的是做好试点,之前市场预计都是先立法,现在看来,应该是试点会先落地了,这样就比之前预计的会更早见到房地产税了。

全国版的房地产税,必须基于“税收法定”而来,而立法注定是相当漫长的过程。而试点,则可以通过行政途径下达,随时都有可能落地。

部分城市出台房地产税试点很可能在最近2年就开始落地了,当然全国性的目前看,短期应该是不会出来了。

其次:房地产税的内涵是什么?

这个到目前还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都说房地产税是复合概念,包括房地产交易环节存量环节所有的税种。也有人说,只要不落地,这个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房地产税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一切与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有直接关系的税都属于房地产税。在我国包括房地产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这也意味着很多人说的“房产税”其实是“房地产税”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近一年,房地产调控与往年相比出现了明显质变。各种房地产调控从过去的以限为代表的短效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变。

房住不炒,租售并举,房地产税等调节房地产市场消费观念的长效机制不断出台。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原则,明确了房产税征收的未来方向。这里先说明的是,这里的房产税既包含了经营性的房产税,也包含了持有型的房产税,后者是常规意义上百姓关心的房产税。

充分授权,在中央统一立法和税种开征权的前提下,根据税种特点,通过立法授权,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省级。在立法通过和中央授权的前提下,将由地方**决定税收的具体细节,包括税制细节和实施节奏。

分步推进,房地产税的实施一定不是一刀切和一蹴而就的。

第三: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立

早在2011年,上海、重庆就率先试点房产税,但这一试点无疾而终,没有进行扩容。主要原因在于,上海重庆版房产税,覆盖范围太窄,税率极低,影响极小,既无助于补充地方财政,也不足以遏制房价上涨势头。新的房地产税试点,覆盖范围必然有所扩大,税率会有明显提高。按照国际惯例,税率一般在0.5%-3%之间。

房地产经过20年的跨越式发展,终于很可能不一样了:

12月6日17:00,央行官网刊登降准公告。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降准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来说肯定是利好,特别是短期银行的贷款额度肯定会有所增加。

如果在降准后的12月20日,能出现一次降息,那么对于楼市来说肯定是更大的利好。

降准能释放较多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从而降低民营和中小微的融资利率。降准对银行流动性有较大支持,有助于后续银行贷款政策的宽松。

整体看,降准后经济活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升温,对于人口密集、已经进入调整期的一二线城市来说,资金会有所好转,再加上巨大的刚需人口,有望有明显的止跌企稳的表现。但对于人口平稳或者外迁区域来说,房地产市场很难走出调整。

央行在年末连续2次公布一个数据:2021年11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当月增加4013亿

较10月多增532亿元。当月增加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013亿,这代表了整体信贷持续2个月宽松,房地产贷款开始出现了明显缓解。

202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变化的最明显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信贷排队现象,购房者交易后贷款排队,制约了市场成交持续。开发商也很难通过销售获得回款,叠加开发贷收紧,出现了暴雷等现象。

过去几年,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快速扩张主要靠的是快周转战略+高杠杆。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应该是继续降低企业的杠杆,提高预售资金监管保证开发商稳定建设,整体市场平稳,一方面信贷不会过于紧张,也不会再现宽松。

大涨和大跌都不是良性循环。房企贷款数据也有好转,从市场方面看,近期已有多家房企通过回购美元债等方式应对市场疑虑、传递现金流充裕的信号。例如,11月7日新城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结合当前实际经营及财务状况,计划由新城环球提前赎回存续金额为3.5亿美元的美元债券,并予以注销。在此之前,雅居乐集团、中国金茂、世茂集团、中梁控股、建业地产、弘阳地产等多家房企纷纷启动境外美元债回购,表明其资金充足、以提振市场信心。

整体看,10-11月份的按揭贷款数据,相比9月有所宽松,11月2季度来首次突破4000亿,如果未来几个月按揭贷款持续宽松,楼市将明显见到市场底部。

虽然下半年市场惨淡,但前11月房地产销售历史首次突破16万亿,全年有望突破18万亿。

统计*: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

2021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61667亿元,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预计2021年全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额将刷新楼市历史记录的18万亿,但整体看,市场从3季度开始明显加速下行,连续多月出现了同比下调。

拆分单月数据可以看到,11月销售15090万平米,是最近6年来的同期最低值,和2021年10月一样,只高于2015年,可以说这是多年来市场全面速冻最明显的一次。

11月单月商品房住宅销售1.44万亿,单月同比下调16.3%。

整体看,2021年楼市调控影响全面出现,市场连续5个月开始同比下调,代表了市场拐点全面出现了!

2021年全年房地产市场销售额超过18万亿创造历史记录依然可能性非常大,但房地产调控抑制市场的影响开始逐渐出现。楼市在四季度继续下调已经成为市场趋势。

2021年中国房地产调控特别多,但大部分政策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市场也已经基本免疫,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个城市在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针对二手房开始力度不同的“限价”!包括杭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发布了二手房限价政策,另外包括无锡、成都、广州、合肥、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在最近针对二手房违规报价、哄抬物价等发布了不同通知与政策。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二手房市场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占据了市场成交量的80%以上,相比新建住宅的价格管控,二手房房价管控是过去的市场空白点,从深圳等城市开始,重启定价管控,已经有超过20城市针对自媒体、中介、二手房业主,开启一轮定价管控。

从各地的调控政策内容看,二手房价格明显上涨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炒作氛围浓郁的区域,投资客聚集,二手房价格上涨迅速,价格管控的确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从市场趋势看,这一轮二手房价格管控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新事物,全国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管控将成为趋势,更多的城市可能加码二手房价格挂牌管控。从政策效果看,深圳等城市出现了二手房报价下调,房价上涨将明显放缓。

对于二手房中介行业来说,年内最值得关注的是杭州与深圳的创新,杭州官办平台升级上线吸引了很多购房者关注。也引发了针对中介行业收费标准及双边代理制度的探讨。

深圳市新版二手房交易网签系统近日上线。与原系统相比,除了增加业主“自助卖房”模式之外,新版系统还在国内首次引用了“单边代理”模式,即买卖双方通过独立委托,与受托中介机构形成单边委托关系,中介方“各为其主”,只向自己的委托人负责。

通过登录深圳市房地产信息平台可以看到,该系统包括买房、卖房、自助卖房三个功能,分别为“我要找中介买房”、“我要找中介卖房”、“我要自助卖房”。其中,买房选项里买方可通过在“我要找中介买房”中填写购房需求、选择相关中介人员并发起委托,而在该系统中可选择的中介人员超1万名。

另在卖房选项里,卖方可以选择找中介或自助卖房,在“我要找中介卖房”中,通过填写房屋产权校验、房屋状况说明书、选择中介、填写卖方信息来完成交易。

无论是业主“自助卖房”还是“单边代理”模式,都堪称中介行业有史以来的巨大变革,有望打破中介行业长期存在的垄断房源、两头通吃、乱收费、炒作房价等顽疾,给行业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完全统计,全国2021年超过30个城市单独针对学区房发布了不同力度的调控政策。「多校划片」「名额分配」和「公民同招」「六年一位」。

最近几年是单独二胎和全面二胎政策后的入学高峰期,出现了明显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现象,叠加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导致学区房成为一个房价上涨的龙头,而相比普通房产,学区房的需求相对更刚性,所以学区房成为了房地产调控的牛鼻子。

2021年来,全国楼市明显上涨,一二线城市以学区房作为导火线的普涨明显出现,背后的原因很多。

多城市针对学区房炒作发布政策,核心代表了未来针对这一类房源的调控将加码。

整体看,学区房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核心还是背后的房地产投资炒作借助稀缺资源的炒作。

1:疫情导致的教育需求回流,出国难度加大,使得大部分家庭考虑国内教育,这部分基本都属于学区房的意向购房者。不论是北京的西城海淀还是上海深圳,大学区房新购房者中很大部分比例是过去考虑出国上学人群。

2:二胎导致的教育资源紧张,对于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大部分二胎家庭,认为2个孩子享受教育资源,相当于20万一平米的房价变成了10万一平米。这几年井喷入学,放大了市场需求。

3:教育资源不均衡在放大,相比过去几年各种名校分校遍地开花,在经过几年运转后,市场发现,这些所谓的名校都是假的,不论是生源还是教育资源都非常差,只有一个牌子,导致了市场需求的回流,开始集中抢优质资源,名校本校。最典型的比如全国遍地的人大附之类分校

4:社会发展的原因,阶层分层,过去的扩招发展到今天,普通学历价值不高,而很多之前通过考试进入城市的人群成为学区房的主流需求,对知识定价更看重。

5:整体信贷市场的宽松,也导致了学区房贷款的难度降低。击鼓传花,文化传统,都让买了学区房将来再变现非常容易,所以相当于1000万一套的学区房并不是消费品,成了中产阶层标配。

从未来趋势看,学区房特别是动辄几十万一平米的学区房炒作肯定会明显降温,但对于整体优质资源依然集中的热点区域,学区房依然会高位运行。

全年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超过600次刷新历史记录。

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累计看,2021年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已经高达586次,2020年同期房地产调控只有458次,累计看,2021年1-11月房地产调控上涨高达28%。

预计202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将刷新历史年度记录,平均单月超过50次调控,都是历史第一次出现。

中央强调“房住不炒”和“三稳”目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出现当下楼市全面断崖式下调的最主要原因是信贷排队,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和开发商的开发贷,基本全面收紧,导致市场断崖式下调。

最近央行等部门密集表态,市场期待出现有利于信贷回归正常的表现。整体看,市场房贷逐渐向稳定方向发展。按照10月房贷数据,楼市存量积压排队,至少需要到2022年一季度才可能有所缓解。目前房地产行业面对的并非简单的资金问题,拿地、销售、客源、贷款乃至同质化产品竞争都存在压力。

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很明显,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影响波及金融系统。

最近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表面是部分房企在负债高压下抢跑,背后其实进一步说明了“稳定”是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2015年第一次降准是什么时候

2月4日,恰逢农历立春,央行意外宣布降准。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央行此次降准,不少机构和专家在连呼意外的同时,亦纷纷做出解读。那么,央行此番突然出手,背后到底是何原因、此次降准与以往相比有何特点、可能对实体经济及银行业绩带来多大影响、债券市场未来又将如何演变、人民币会否进入贬值通道?针对诸多市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2015年的首次降准来得比预期要早一些。

中国央行为何再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 知乎

为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的管理,2021年12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自2021年12月15日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7%上调2个百分点至9%。这是中国央行2021年第二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本文结合2021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金融和资本项目变动与人民币汇率变化趋势,对中国央行此次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效果进行介绍,并展望人民币汇率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动方向。

2021年12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自2021年12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从7%上调至9%,以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的管理,进而稳定人民币汇率。这也是中国央行2021年以来第二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此前,中国央行于2021年5月31日宣布,自6月15日起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5%上调到7%。两次累计上调4个百分点。历史上,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如下。

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截止2021年10月末,中国存款机构的外币存款余额约为10157.21亿美元,其中境内存款约6875.67亿美元,境外存款约3281.53亿美元。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约10200亿美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2个百分点,可冻结约204亿美元外汇流动性。银行需要更多的外汇流动性以满足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银行间购买外汇、卖出人民币的交易增加,外汇需求上升,人民币供应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减轻或出现短期贬值。

中国央行自2007年5月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提高到5%,到2021年5月宣布上调2个百分点,期间长达十四年未作调整。2021年先后两次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背景是人民币汇率表现强势,呈持续升值趋势。由于中国经济出现明显放缓,维持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避免过快单边上涨,有助于保持出口增长。

下图是2013年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趋势。历史行情显示,自2020年5月28日至今,人民币兑美元呈持续升值趋势。2021年12月8日收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至1美元兑换6.3442元人民币,创2018年5月以来最强,比2020年5月27日收盘上涨83.22个基点,升幅13.1%。2021年12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于12月15日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与此类似,2021年5月28日收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破6.4关口,收盘报6.3858。2021年5月31日,中国央行宣布于6月15日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下图是2019年2月以来的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汇率变动趋势。行情显示,2020年7月末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整体呈升值趋势。其中,人民币兑欧元汇率从2020年7月30日收盘1欧元兑换8.3017元人民币升至2021年11月25日1欧元兑换7.1562元人民币,升幅16%;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从2020年7月30日收盘1元人民币兑换14.9487日元升至2021年11月25日1元人民币兑换18.0548日元,升幅20.8%。

2021年12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后,当晚离岸人民币汇率随即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由前一交易日收盘的1美元兑换6.3442元人民币下跌至当天收盘1美元兑换6.3764元人民币,跌322点,盘中最低6.3840。12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3702,下调204点。中国央行的措施取得较好的短期效果。

但是,人民币升值趋势没有因此结束。2021年12月10日晚间,离岸人民币汇率转为小幅升值,收盘时升至1美元兑换6.3750元人民币,较前一交易日即中国央行宣布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当天升值0.14点。2021年12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669,较前一交易日(12月10日)上调33点,重回升势。

因此,中国央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更具有象征意义,是在释放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号。除了外汇准备金率,中国央行还有多款工具可以使用。比如2020年10月10日,鉴于汇率贬值压力逐渐消除,人民币由弱转强,中国央行宣布自2020年10月12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此外,由于中国外汇市场保持平稳运行,2020年10月,部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未来有必要时,中国央行可以综合使用各种工具,对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进行调节。

2021年以来,在美元表现较为强势的情况下,人民币保持稳中有升,这是不多见的现象。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保持良好势头,失业率下降,通胀压力加大,实际通胀率创30年最高。美联储经过讨论,决定从2021年11月开始实施缩减购债计划,逐步退出宽松政策,美元指数上涨,其他主要货币走弱。

中国经济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明显放缓,中国央行分别于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宣布降准,但人民币汇率不降反升,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主要货币中唯一对美元升值的货币。前文述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20年5月末以来持续升值,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自2020年7月末以来也呈升值态势。我们认为,本轮人民币升值主要由三大因素推动:经常账户持续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改善、投机交易。

2020年第2季度以来,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由于海外经济复苏节奏落后,生产、供给与运输受到限制,中国对外贸易呈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出口和贸易顺差。2018-2020年,中国年度贸易顺差分别为3,517.6亿美元、4,215.1亿美元和5,350.3亿美元,2021年1-11月已经实现顺差5,817.1亿美元,超过2020全年额度。下图是2018-2021年间,中国月度外贸增速与贸易顺差。

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中国实现进出口总值5,793.4亿美元,同比增长26.1%,比前值24.3%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2%,比前值放缓5.1个百分点,快于预期的20.3%;进口2,5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增速较9月和10月大幅反弹并远超市场预期的21.5%。当月实现贸易顺差717.2亿美元,较10月减少128.2亿美元,为年内次高位。

下图是2018-2021年间,中国年度累计外贸增速。与月度趋势类似,2021年的进出口、进口与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前11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54,71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出口30,264.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进口24,447.3亿美元,同比增长31.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817.1亿美元,超过2020年全年贸易顺差。

考虑服务贸易逆差、初次收入逆差和二次收入顺差,经常账户自2020年第2季度以来一直维持顺差。其中,2020年第4季度经常账户实现顺差1,238亿美元,为2009年初以来最高季度值。2021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分别为694亿美元和533亿美元。

近几十年,中国外贸总体呈高速增长趋势,商品贸易积累大量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COVID-19疫情冲击期间,中国疫情得到受制,经济复苏,商品贸易实现快速恢复、高速增长,且顺差增加较多,对经常账户贡献度上升,境内美元流动性增加,成为本币稳中有升的重要支撑。

另外,中国外汇管理*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21年第2季度,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意外实现顺差(见前表),成为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又一重要推力。中美息差维持较高水平,外资不断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资产规模持续增大,支持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但也有部分投机资金,单边押注人民币持续升值,已经引起重视。

2018年底,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并于2019年实施3次预防降息以稳定经济,中美息差迅速走阔,2020年7月9日,中美10年期国债息差达到255.8个基点,比2018年11月扩大228.8个基点。

2020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经济从疫情冲击下复苏,通胀预期回升,特别是2021年6月美联储开始讨论缩减购债计划以来,中美息差收窄,但仍维持在120个基点以上,人民币资产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

随着中美息差扩大,自2019年初开始,外资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资产规模不断上升,逆转了2018年下半年出现的徘徊*面(一些月份还出现小幅下降)。截止2021年9月末,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比2019年1月增长101%,翻了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初,美国通胀预期升温,美债利率上涨,中美息差一度收窄。2021年3月3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率为146.1个基点,比年初(1月4日228.8个基点)收窄82.7个基点,降幅明显,引发资金流出。2021年3月末,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共计93,939.81亿元,环比减少1,825.27亿元。其中,外资持有境内股票33,613.65亿元,环比减少1,714.96亿元;持有人民币债券36,520.97亿元,环比减少9.19亿元;贷款余额10,989.1亿元,环比增加631.17亿元;存款余额12,816.09亿元,环比减少732.29亿元。

由于海外生产受到限制,供给恢复滞后,中国出口保持强劲增长。2021年第2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支撑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吸引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市场,3月份资金短期流出的现象没有持续,很快转为流入。截止2021年9月末,外资持有的境内人民币资产类别中,债券最多,余额为39,393.92亿元,比2019年1月增长118%;其次为股票,余额35,607.43亿元,比2019年1月增长171%;贷款余额11,610.85亿元,存款余额15,183.46亿元,分别比2019年1月增长34%和42%。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助于提升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国际资金进入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

2021年初,美国通胀预期升温,美债利率上涨,中美息差一度收窄。2021年3月3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率为146.1个基点,比年初(1月4日228.8个基点)收窄82.7个基点,降幅明显,引发资金短期流出。不过,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基点维持中性,同时美联储并未急于退出宽松政策,而是继续实施资产购买,并淡化通胀影响,美债收益率震荡回调,中美息差趋于稳定并有所回升,吸引资金流入,2021年第2季度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录得顺差,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央行于2021年5月31日宣布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以管理预期,稳定汇率。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金融和资本项目的地位及影响将不断增强。2021年下半年,外资继续流入,人民币持续走强,中国央行于2021年12月9日再次宣布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以稳定人民币汇率,向单边押注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市场参与者释放明确的政策信号,清晰表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双向浮动、均衡稳定,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政策意图。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行为也逐步发生变化,出现了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的现象,引起了政策部门的重视,通过逐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自律管理等措施释放政策信号,进行调节。

2021年11月中旬,中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召开第八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外汇市场准则》(修订稿)和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倡议书,成员机构就风险中性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

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调整,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未来人民币汇率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贬值,双向波动是常态,合理均衡是目标,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只有坚持风险中性理念,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

会议指出,企业要深入理解和认识汇率风险中性内涵,坚持以“保值”而非“增值”为核心的汇率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应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避险服务,降低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成本。中介机构可采取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手续费优惠等措施对金融机构提供支持。金融机构要加强自身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既不能帮助企业“炒汇”,自身也不宜“炒汇”,夯实制度基础,共同建设专业规范的外汇市场。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继续发挥好自律监测、评估和自律管理的作用,倡议成员机构规范自营交易,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商业银行等成员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措施管理其外汇业务风险,比如对自营交易账户的规模进行限制、避免协助企业进行外汇投机、采取对冲措施等。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外汇风险的管理,通过期权对冲外汇风险的需求上升。2021年6月,银行期末结售汇未到期期权Delta净敞口由负转正,为该数据公布以来的首次,表明看好人民币升值的市场参与者增加,超过了看跌的投资者。

结合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内容和中国央行年内两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多次释放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意图,提醒外汇投资者避免非理性看涨人民币单边升值,防范外汇风险。

银行系统结售汇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对本币与外币的需求及变动,有助于观察人民币汇率变动。下图是2018年以来,中国境内的银行即期结汇、售汇、结售汇差额的变动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9月至今,银行即期结售汇一直保持顺差。

下图是2018年以来,银行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及其差额变动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9月以来,银行远期结汇签约额整体上大于售汇签约额,保持顺差。

下图是2018年以来,银行期末远期结售汇累计未到期额及其差额变动趋势。数据显示,2019年8月以来,银行期末远期结汇未到期余额持续高于售汇累计未到期余额,保持顺差。

以上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以来,银行系统结售汇保持顺差,本币需求大于外币,人民币汇率表现强势,兑美元等外币呈升值趋势。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外汇市场运行总体保持稳定,市场供求趋于平衡。2020年10月,中国央行决定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2021年以来,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加大,中国央行两次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外汇流动性进行管理,以稳定人民币汇率。

但是人民币升值的趋势短期内尚未结束。2021年12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669,较前一交易日(12月10日)上调33点,重回升势。我们预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仍会表现稳中偏强。

中期来看,我们认为外汇市场可能出现调整,预计人民币汇率会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疫情得到控制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恢复增长阶段转向放缓,利率下行,中美息差趋于收窄,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二是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压力不断上升,美联储有望加快缩减购债速度,提前结束资产购买,市场对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在加强,美国利率将进入上行通道。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举行,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提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防范各种风险,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议强调要稳定宏观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我们预计,随着新一轮稳增长措施的实施,中国经济将在2022年下半年趋于稳定,这有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中国央行可以适时使用各类工具,对外汇市场进行调节,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最新消息|央行宣布全面降准: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导读:7月9日晚间,央行发文表示:央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据悉,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刚刚!央行宣布降准!

央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

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搞好跨周期设计,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7月7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释放长期资金近1万亿元

图/图虫

1、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人民银行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2、此次降准的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3、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是,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为何是全面降准?

人民银行称,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当前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余额为12.9万亿,处于历史高位。其中,MLF余额5.4万亿,创历史新高。

央行表示,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Wind数据显示,7月15日MLF到期4000亿,降准置换MLF后,MLF余额减少。

对于MLF,商业银行需支付利息。而降准释放的是零利率的长期资金,银行不用支付利息,银行相应可以降低贷款利率,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央行称,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来,PPI高企导致下游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表示,下半年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引发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化加剧,这影响到了工业部门复苏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5月利润较4月环比降幅在两位数以上的行业有: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0.4%),造纸和纸制品业(-11.5%),纺织服装、服饰业(-13.9%),农副食品加工业(-14.1%)。而后者大多为中小微企业。

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在京主持召开部分省市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座谈会。会议认为,国内经济全面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供需、行业、区域和企业之间的结构性分化仍在延续,需求持续恢复仍受到制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下游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持续显现,一些苗头性问题和风险隐患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央行还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2020年应对疫情时人民银行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5月以后力度就逐渐转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经基本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

不过,此次全面降准而非定向降准可能说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长期担任经济智囊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也认为,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逐步暴露,经济回归常态仍面临挑战。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今日发微博表示,这是全面降准,比预期快,力度大,说明对经济下行高度重视。

他还指出,关于这次降准,我们之前看错了,认为不会全面降准。事实上这次是全面降准。说明对经济下行的担忧已经很严重。说实话,上半年对经济太乐观,收的有点狠了。下半年适度放松货币、放松信用,是必要的。

解读:市场影响几何?

央行表示,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央行17点11发布消息后,股汇债市场均有反应。股市方面,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短线拉升,涨超1%。

股市影响

从全面降准后市场表现看,2015年以来,央行共进行了8次全面降准(不包含本次),降准公布后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有5次上涨,上涨概率超过六成。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三次全面降准后首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全部上涨,涨幅最大的一次是2016年2月,上证指数上涨1.68%。

对股市来说,降准传递出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信心,利于股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债市影响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升幅收窄,10年期国开活跃券210205收益率升幅收窄至1.25BP。

汇市影响

人民币在降准消息后出现了下跌,但跌幅不大。

“货币宽松不等于汇率必然下跌,降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必然贬值。”国家外汇管理*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曾表示。

管涛举例称,2018年4月份、6月份份降准消息宣布的第二个交易日,人民币汇率都出现了下跌。但2019年1月初宣布降准的消息后,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反而升值——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趋于收敛,美联储加息预期减弱。

“汇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但要看自己发生什么,还要看国际上发生什么。”管涛说。

实体经济影响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目前LPR已经连续14个月不变,降准后,金融机构的负债成本会有所下降,释放长期资金,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特别是小微企业受益更多。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降准之后,对银行来说,流动性更加充裕,资金成本更低,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将提升。对企业来说,将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贷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降,融资成本更低。

楼市影响

温彬认为,降准主要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微企业,跟楼市关系不大。目前,楼市调控政策依然是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不会因为降准而导致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市场,因为国家也在加强监管,对于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楼市进行检查,防范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董希淼也指出,降准之后,央行仍将通过MPA考核、窗口指导等方式,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引导和约束,确保降准释放的资金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所以,降准资金将很难流向房地产市场。

科普:什么是降准?为何要降准?

图/图虫

作为普通老百姓看到这条新闻时会有些许疑惑:降准是什么意思?和降息又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降准?降准和降息有何区别?

所谓降准,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存款准备金?

简单来说,存款准备金是指,银行要将存款的一定比例交给银行来保管,作为准备金,而存款准备金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要求银行上交存款准备金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放贷,导致银行没有充足资金兑现储户的存款。

那么降准和降息有什么区别呢?

降息是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没有增加市场资金量,但可以改变资金的投向。

其主要是为了鼓励企业的投资行为,但不一定代表货币流通量就会因此增加。

降息主要有两个作用:

1、通过降低央行存款回报,让钱进入银行之外的市场,提高交易活跃度;

2、可以降低贷款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所以简单的来讲,降准是投放流通货币,降息是鼓励投资。

为何要降准?

央行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中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据中新网,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随着向实体经济让利工作落实,银行息差呈现缩窄态势。特别是中小银行,受限于负债成本高企,息差回落显著。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实施降准,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在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有助于提升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意愿和能力。

机构认为降准原因有三点:

(1)由于疫情后预防性储蓄偏高,消费持续不及预期,导致经济偏弱。近期经济恢复动能衰竭,叠加疫情对*部地区干扰,政策有边际放松的必要。

(2)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上游对中下游企业利润挤占明显,中小微企业压力较大,需要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压力。

(3)近期大宗商品涨价压力有所放缓,美国长期通胀预期见顶,政策层判断输入性通胀可控。国常会提及降准信号意义更大,说明政策重心仍在经济恢复,而非通胀,有利于引导市场政策预期。

博行合提供如下的培训、顾问服务:

·传承与创新

·跨境投资

·战略管理、组织管理

博文约礼·知行合一

   联系邮箱:bxhywb1@bxhtz.net

博行合主营

*创业投资、项目投资

*财税、经济信息咨询

*文旅项目咨询

*全球业务发展

                                                                       

延伸阅读1区玉辉、郑志扬、任鸿:香港在全球{家办}枢纽定位

延伸阅读2区玉辉、郑志扬、任鸿:[家变]?解开家族长青之谜

延伸阅读3吕源:关键成功要素

延伸阅读4锺喜梅:家族企业人才管理挑战             

延伸阅读5李新春:走向百年企业关键在培育“创二代”

延伸阅读6吕源:从学术的角度看文化传承

2021年年内会不会降准降息?央行官方回应来了!

来源:经济日报

责编:漳楼情报_小圆(漳州楼市情报整合编辑)

声明:文/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并致歉!

版面中楼盘宣传信息有效期为:截止发布之日起7天内(面积为建筑面积)。

-End -

猛戳,提醒更多人“在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2021年央行降准几次(2021年银行几次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