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浮沉:昔日风电巨头“失意”_退市锐电(601558)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华锐风电(以下简称“华锐”,601558.SH)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华锐实现营收1.55亿元,同比减少49%,净利润为1746.79万元,同比增长331.66%。但资本市场似乎对这份财报没有给出“好脸色”,8月30日,华锐股价下跌3.33%,收于1.16元/股。不仅如此,与华锐同舟共济近10年的第一大股东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工起重”),如今也已“变脸”,意欲出售股权撤离。
华锐方面未就上述事宜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更多细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通过调结构、甩包袱、拓服务、促增长等一系列措施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并继续坚持以风电机组研发制造为核心,不断优化资产和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盈利空间。
8月14日,华锐公告称,重工起重与中顺宜鑫签署协议,中顺宜鑫拟购买重工起重持有的华锐部分或全部股份,意向购买比例为10%~15.51%。采取分两次交易的方式购买,首次购买股份比例为5.01%,并计划六个月内完成全部交割。
天眼查显示,中顺宜鑫注册于2019年7月30日,距离上述公告日仅半个月时间,注册资本3.38亿元,包括李沐、辛美娟和李争三位公司高管,其中李沐为法定代表人。此外,青岛中顺宜鑫股权有限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大连众合同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两家股东公司。
8月28日,记者来到中顺宜鑫的注册地址——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斜街19号6号楼三层308室,并见到两位工作人员。记者看到,办公室内空间不大,面积约十多平方米,两张办公桌对立而设。“这里是注册地,公司平常并不在这里办公。”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过该工作人员并未告知其他办公地点,并称公司业务“主要是新能源”。不过,资料显示,中顺宜鑫的经营范围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软件开发、咨询等。
在筹划转卖股权之际,重工起重还与华锐发生了合同纠纷。8月23日,华锐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发的《应诉通知书》及《民事裁定书》,重工起重实际控制人——瓦房店轴承集团风电轴承有限责任公司因买卖合同纠纷起诉华锐,要求后者偿还货款及利息共约6974万元。
记者注意到,类似的一幕早在2014年就已上演。彼时,重工起重控股子公司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承揽合同纠纷为由起诉华锐,涉及金额约9046万元。
此前,华锐第一大股东也曾发生过更迭。2014年12月,萍乡富海联合大连汇能共同出资17.8亿元共同收购华锐部分应收账款。通过债转股,萍乡富海曾获华锐19.85%股权,成第一大股东。随后,萍乡富海多次减持,重工起重又回归第一大股东的地位。
“(这次)大股东可能对华锐彻底失望了,临走还要捞一把。”一位华锐内部员工认为,董事会也会出现大变动。
对此,一位平安证券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重工起重转让所有股份大概率是为剥离不良资产,维持公司的良好运行。“从股东变更来看,(华锐)目前很难有出路。没有资金或背景支持,一切都是空话。”
第一大股东的“变脸”又一次将华锐推向了舆论漩涡,也给公司的未来增添了不少变数。追溯过往,这家昔日风电龙头辉煌和黑暗的日子都已走过。
2007~2011年,国内风电行业快速发展期,华锐可谓风光无限。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华锐在2007~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0.57%、22.45%、25.32%和22.4%,连续四年位列中国第一,是业内公认的“风电一哥”。
2011年,华锐成功登陆A股,并以90元/股的发行价格刷新了当时主板的纪录,总市值高达900亿元。
然而,盛极而衰,“入市”不逢时。风电黄金期过后,2011~2012年国内风电市场开始集中出现产能过剩、需求压缩、大规模脱网事故和弃风等一系列行业问题,整个风电行业随之放慢了发展脚步。
2011~2012年,华锐净利润分别为5.99亿元(调整后)、-5.83亿元,同比下降79%、197%。另外,华锐在2013年、2015年2016年出现较大亏损,分别亏损37.64亿元(调整后)、44.52亿元和30.99亿元,债务危机四伏,游走在退市边缘。
在此背景下,华锐也丢掉了龙头老大的位置。2011年国内全年风电整机新增装机市场份额中,金风科技(002202.SZ)以20.4%的份额登顶,华锐以16.7%的份额位居第二。到了2015年,华锐已经被甩出十强。
业绩与市场地位双双下挫之外,吊装事故、触电事故、质量诉讼、裁员门、“超导案”和高层频换血等一系列棘手事件将华锐团团围住。特别是轰动一时的“业绩造假”案。2013年华锐主动自曝家丑,称经自查发现,公司2011年度财务报表的有关账务处理存在会计差错。为此,华锐原董事长韩俊良曾身陷囹圄。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华锐涉及的法律诉讼信息629条,案由主要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和承揽合同纠纷等。不过,在2019年半年报中,华锐方面提及“华锐风电诉讼、仲裁案件数量大幅减少,报告期内无新增大额诉讼。”
对于华锐的陨落,华锐初始投资人阚治东曾这样检讨:一方面有宏观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检讨自己,前期扩展步伐太大。
在外界看来,华锐的发展史更像是个传说,迅速登顶又极速坠落。在“墙倒众人推”的情势下,华锐唯有自救和重塑形象。
那么过去三年,华锐战果如何?跨入2019年风电平价时代,又将走向何方?
8月29日,华锐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公司主要业务进行全新调整的背景下,市场信心重新构建,可执行订单逐步恢复,新增装机容量稳步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相比去年大幅增加。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有利契机,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经营措施,实现了整体稳中向好的经营态势。
实质上,早在2016年4月,华锐就开启了战略转型,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国内年新增装机排名前三的目标,将华锐打造成为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可以看到,2017~2019年上半年,华锐持续两年半实现盈利,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15亿元、1.85亿元和0.17亿元。当然,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净利润依然为负数。
近两年,运维一直是华锐重点培育的利润增长点。记者注意到,2018年,该公司运维及技改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19.31%。2019年上半年,华锐后运维业务新增订单金额1.6亿元,同比增长27%。
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华锐的运维业务口碑还算不错,“毕竟装机量大,经验也多。”
不过,在风电运维市场,除风电开发商和第三方运维公司,整机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2018年,与金风科技相比,华锐在运维服务相关业务上实现的营收差距就达10多亿元。
不仅如此,华锐的风机在当前市场并不占优势。业内人士透露,华锐的风机在近几年还存在滞销隐患。记者注意到,2019年上半年,华锐在报告期内并无风机销售。
此外,基于战略转型需要,华锐收购玉龙公司80%股权,正式进入风电场开发建设运营领域。2019年上半年,博德项目实现发电收入7931.14万元,成为华锐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倾向下,2019年海上风电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过,从今年发展态势上看,这一块肥肉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啃得下。
除了部分民营企业拿到份额,海上风电基本都是央企在干。一位风电项目开发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目前最考验企业的资金、资源优势。相比央企,民营企业现金流紧张,融资成本高,地方资源又不足,优势并不明显。
实际上,2018~2019年,风电市场快速过渡到竞价、平价时代,叠加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的情况,风电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8月26日,华锐将全资子公司江苏临港100%股权以3.06亿元转让给重工起重。对于风电的未来,上述华锐员工表现出担忧,称“整个风电行业现状还很乐观,但后期就是大企业玩了,小企业基本没什么存活空间了”。
华锐风电股今年能退市吗
华锐风电的水很深啊,别人金风科技早就大幅盈利了,没看过华锐的报表,不知道,呵呵。
华锐风电2023年重新上市吗?
答案未知我无法确定华锐风电是否会在年重新上市,因为这涉及市场走向和公司发展策略,我们需要关注到宏观市场的变化,同时对华锐风电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如果华锐风电顺应市场趋势,掌握良好的商业策略和路线图,并使公司在未来能够保持发展动力,那么它有可能会在年重新上市
双面韩俊良,还有机会翻盘么?
《人物》 你与他的距离就是这篇文章,每周两更。
关于中国风电行业速成冠军华锐风电创始人、董事长韩俊良其人,对外界而言至今仍是一个谜。人们只知道,在华锐风电内部,韩俊良就像是天威难测的君王。在华锐风电北京总部,上班高峰时,只要韩出现在大厦电梯口,所有员工均会自动退让,让韩一人先上电梯。有时,这种敬畏甚至到了战战兢兢的荒唐境地。一次,韩俊良到市场部视察,一位新入职的员工竟未认出韩,也未向韩打招呼,这一“意外失误”让市场部高管深感问题严重性。随后,市场部组织了一次“高管辨识”活动,打印出所有华锐风电高管照片让部门员工进行辨识,以免错误再犯。
即使如此,但韩可能并不快乐。自从2005年他创立华锐风电以来,他现在正陷入一场看起来难以自我挣脱的困境中。由于市况恶化,去年华锐风电营收只有104.36亿元,跌幅近一半,净利润仅为7.76亿元,同比下降72.84%,市值已缩水2/3。在2011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金风科技以20.4%回到榜首,华锐风电仅为16.7%。华锐风电全球市场排名亦从第二跌至第七。
厄运还不仅如此。去年秋,它曾经的主要合作伙伴美国超导公司将其告上法庭,称其盗窃了超导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海外诉讼严重阻挡了华锐风电进军海外的脚步—欧洲风电开发商Mainstream1GW风电合约已搁置,曾购买华锐风电23台风机的巴西电力集团Desenvix亦起诉华锐风电,指其窃取了美国超导的技术,不过现已放弃起诉。
“超导纠纷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宗,斯凯孚(SKF)之前因为欠款也想跟华锐风电打官司,后来被华锐风电压了下来。”知情者称华锐风电与供货商之间的关系已十分紧张。华锐风电股东之一的大连重工也因华锐风电有高达35亿的欠款而对其非常不满。最初曾对华锐风电大力扶持的华能集团,也转而宣布与明阳风电签订合资开发运营风电及太阳能项目的协议。
更别提过去两年中华锐风电出现的几宗设备质量事故了。
如果你知道华锐风电过去如烈火烹油般的高成长故事,一定会奇怪它为何今日陷入如此境地。2006年,韩俊良创立华锐风电,2008年即在国内风电整机制造领域成为冠军,其在全球的行业排名也从2008年的第七,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2011年1月13日,华锐风电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每股发行价90元,刷新了A股主板发行价的最高纪录。
在有些人看来,韩俊良过于刚愎自用,其口头禅之一,即“过去的事情证明我是对的,未来的事情也会证明我现在的决策是对的”。但当下的现实正无情地嘲讽了他。
黄金时代
韩俊良并非命运的弃儿。已过天命之年的韩曾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这一职位一直被视作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总经理的后备人选。命运却就此逆转。
2004年,兼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下称大连成套)总经理时,极富远见的韩买下德国富兰德(Fuhrlander)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即赶上“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政策,这一保护性政策使得国内风机制造业快速崛起,完全扭转了此前外资主导中国风机制造业的*面。
2005年12月,在韩的带领下,大连重工完成1.5MW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至此可承制增速机、偏航系统、塔架、轮毂、主框架五大风机核心部件。2006年2月,华锐风电成立。四个月后,首台1.5MW风机下线。
华锐风电的横空出世完全得益于韩的独到眼光。其推出的第一款风机即为1.5MW的机型,而当时国内主流机型是750KW,彼时的行业老大金风科技正在进行兆瓦级风机的研发。曾任金风科技总经理的于午铭对《环球企业家》称国家当时曾鼓励兆瓦级机型的研发,但并未明确选择1.2MW还是1.5MW。金风曾在二者间徘徊过,最终选择了前者。1.5MW风机的出现事实证明正对五大电力集团的味口。在1.5MW风机的冷酷冲击下,金风不得不将1.2MW切换升级为1.5MW。这一过程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至2007年底,金风才推出1.5MW的机型,整整落后于华锐风电一年多。
韩在兆瓦级风电市场抢占高点后,随即祭出低价战略。在历次国家特许权项目中,低价都是中标的重要原因。凭借低价,华锐风电在2008年6月开标的甘肃酒泉380万千瓦风机项目中拿下180万千瓦的订单,而金风仅81万千瓦。在2009年第6期内蒙古、河北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中,华锐风电中标200.55万千瓦,金风则为77.55万千瓦。华锐风电的快速崛起与一家企业即五大电力之一的华能集团密不可分。2007年,仅华能一家即贡献了华锐风电46%的销售额。知情者称华锐风电之所以能够在华能攻城略地,其关键不在于市场部的努力,而在于韩俊良煞费苦心所维系的**及客户关系。
知情者称韩俊良在高层**关系上颇下功夫。坊间传言,为了拉近与主管新能源战略规划的**高层的关系,韩曾买下其所乘航班所有头等舱机票,他亲带部下安坐于周围。2012年,韩俊良前往欧洲参加风电产业展会,他曾在多瑙河上包租一艘豪华游轮,希望宴请彼时亦在欧洲访问的某发改委高层,但该高层并未赴宴。
《人民日报》是韩俊良的必读报纸。华锐风电一位内部员工告诉本刊,一次,员工未在原定的时间把报纸送至韩的办公室,韩甚至亲自下楼来取当天的《人民日报》。
在下游运营商均被五大电力央企主导的风电市场,华锐风电一直是订单之王。为了获取订单,韩俊良办法颇多。华锐风电内部诸多职位由五大电力集团员工家属担任,工作量少且薪水高。华锐风电负责国内市场的副总经理刘征奇,此前曾担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副院长,为韩俊良的左膀右臂。知情者称刘性情温和,并无打拼市场的狠劲,其更适合研发,而非销售。令人称奇的是华锐风电的市场人员薪酬亦并非依据销售业绩进行提成,而是业内罕见的固定薪资。
但凭借良好的关系运作,风电最为井喷的2008年,华锐风电以22%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行业龙头金风的市场占有率则由2007年的25%下滑到18%,排名第二。
韩氏疯狂
一位曾负责华锐风电风场规划、风机布置等工作的华锐风电工程师即是其辉煌的见证者。当时整个华锐风电研发部门仅不到60人,但彼时正是其高速发展期,研发部门最高曾达300人。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华锐风电订单情况良好,研发部多达8人同时负责风场规划,最繁忙时每人每周需规划5个风场项目,遍布河北、黑龙江、甘肃、**等地。仅华电集团就曾一次性打包十几个项目交给华锐风电。“2010年上半年,我们就做了100多个风场的规划,当然都是签署协议的。”这名工程师对《环球企业家》说。
瑞典轴承巨头斯凯孚(SKF)曾是华锐风电早期供应商,亦是这一奇迹的见证者。知情者称韩俊良曾找到SKF希望其供应风机轴承。但此前SKF的轴承均用于传统行业,在风机行业并无积累。以往斯凯孚应用于新领域的产品均需要重新开发,经历必要的试验检测流程后方可商业化。然而,韩俊良却表示没有等待时间。他亲自给斯凯孚高层施加压力促使其尽快交付。“当时我们都觉得不可能,但后来还真给做了出来。”一位前斯凯孚员工对《环球企业家》说。
仅2008年一年,斯凯孚即为华锐风电供应1500套轴承,2009年这一数量超过3000套。2009年下半年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更令斯凯孚内部颇为咋舌。当时华锐风电急需一批轴承,要求斯凯孚在一个月内交货,后者明确回复不可能—轴承的生产工厂远在德国,生产及海运时间至少需要两个月。此后,韩俊良决定由华锐风电支付高昂的空运费将其从德国空运而来,如此在一个月内竟实现了交付。
经此一役,你不难看典型的韩氏风格:不计成本,不达目标则誓不罢休。另一个佐证则是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2007年,中国**决定启动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外资风机原本是上上之选。但外方报价均超出了**承受底线,后者在技术转让上亦颇为犹豫。此后,风电项目组从上海、**一路询问至北京。当时,没有一家国内风机企业敢于出手。谨慎背后情有可原—海上风电成本高于陆上2至3倍,且对风机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韩俊良却出人意料的决定吃下这块蛋糕。他亲自陪同考察组3天,10位考察人员吃住在办公室,韩将华锐风电所有的零部件合同、知识产权合同、产品图纸摆至办公室,供考察人员逐一查看,最后令考察人员相信华锐风电具有3MW、5MW超大功率风机的开发能力。2007年12月,华锐风电最终赢得东海大桥项目的合同,为国内首个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4台3MW的风机。
此后的举动更加疯狂。为了更好地对海上风场进行维护,韩俊良曾派出7名年轻人远赴荷兰受训,这些人需要在相当于两个标准篮球场面积大小的水池中模拟如何在海浪中逃生。韩亲自安排超过40人团队负责34台风机的现场维护。这些风机中距离港口最近的亦超过8公里,一条编号为31401的退役渔政船是工程师的唯一交通工具。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数日。一旦被分配至应急分队,就必须船上待命,整日漂浮在海上。
工程师们曾为此大吃苦头—海上风云多变,风平浪静的海平面十分钟内就可能遭遇电闪雷鸣,惊涛骇浪可迫使船体上下浮动超过3米。工程师们有时不得不直接住在风机旁。面积仅20平米的风机平台多数被超过30层楼高的巨大风机所占据,余下仅剩一间约八平米的白色集装箱小屋。其内置折叠床、电饭锅、电磁炉、冰箱、空调等日常用品。在工期最为迫切的时候,集装房内有时会塞满超过30名安装工人。
韩俊良用如此激进方式最终啃下硬骨头,这既带来了甜头,亦埋下了隐患。硬币的一面是由于具备生产、运营及维护经验,华锐风电在2010年首批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上中标60%,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另一面则是在高压催生下斯凯孚最终提供的轴承后来被证明设计存在缺陷,这一质量事件使其行业声誉大大受损。
在强人治下,华锐风电一跃成为2006至2010间中国风电行业黄金五年的最大受益者。2011年1月,华锐风电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市值飙升至千亿。当年4月,全球权威风力发电行业咨询机构BTM所发布2010年《世界风能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通用电气位居全球第二,其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11.1%。
陨落
韩不仅主导了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亦一手操控了整个高级管理层。在华锐风电内部有着“大连系”的说法,意为多数高管多为韩氏旧部,均有大连重工的背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华锐风电副总经理刘征奇曾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裁金宝年曾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研究院装卸室主任,副总裁于建军曾任大连成套工程部部长。除国际业务部外,大连系主导了大多数部门的具体执行。以市场部为例,其下属六个部门中竟有五名部门经理来自大连。
但有时韩俊良的表现则过于小鸡肚肠,待人亦颐指气使。“看一个人是不是多疑,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韩俊良身边的人几乎全是跟了他很多年的。”一位接近韩俊良的人士说。在其看来,韩有极强的控制欲。
知情者称在华锐风电高层管理会上,一位副总裁的着装稍有不整,即遭韩大声喝叱,现场气氛随即降至冰点。在上市路演时,韩亦曾因下属所点抹茶蛋糕而暴怒。原因在于上市在即,韩迷信地认为绿色不吉利。
韩最为迷恋的是对于速度、规模的追求,但知情者称韩俊良曾犯了两个致命错误。其一是2010年错误预估形势,孤注一掷与供应商签订大量供货合约,这亦引发了日后高库存和供应链问题。2011年,其负现金流高达59亿元之多,捉襟见肘之际,华锐风电不得发行55亿的公司债。其二是韩低估了美国超导指控华锐风电盗窃知识产权这一跨国诉讼的负面影响,其海外市场因此全面停滞。
2010年下半年,风电市场陡然转向。华锐风电所接风场规划项目数量一度骤减至之前的八分之一。“其实之前市场好的时候,我们私下就有担心,陆上风资源就这么多,2至3年时间圈资源圈完以后怎么办?”一位华锐风电工程师对《环球企业家》说。以整个风场规划团队为例,以往每周做40个项目,2010年下半年每周约5个。面对巨变,韩竟然无动于衷。
在华锐风电内部,韩为之设定的战略方向是海外市场及海上风电。“我们自己都知道,海外市场很难短期打下来,海上风电的瓶颈在技术,而华锐风电风机的优势仅在于价格。”一位知情者失望地说。
华锐风电很快迎来不期而至的拐点。2011年春,发生在甘肃酒泉和河北张家口的三起风机脱网事故,对当地电网造成严重威胁。中央**由此收紧风电场的审批权,风电项目的核准门槛亦大大提高,新项目的审批速度也大大放缓。同时,国家对风机低电压穿越改造的强制要求,也使得风机制造商不得不额外增加成本。
糟糕的供应商关系亦令华锐风电雪上加霜。2011年3月,华锐风电拒收超导依照订单合同准备的部分风机电气部件。随后,超导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华锐风电支付未付货款及违约损失。9月,双方矛盾升级,超导最终就知识产权及软件源代码一事对华锐风电提起诉讼。
一位华锐风电供应商高管告诉《环球企业家》,这一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韩俊良最重视的是**与客户关系,而忽视对上游供应链的控制。在其看来,韩毫无供应链的概念,错误认为华锐风电与所有供应商仅是买卖关系,只要拿钱就能买到东西,而且简单认为只要华锐风电发展了,在供应链上就有更大的发言权。然而事实却是随着市场分散,供应商对华锐风电的依赖性正逐渐降低。另一位华锐风电客户的高管则称,风机制造企业当下所需的是精细化,而非粗放型的,但遗憾的是华锐风电却没有这样的意识。“市场发生了变化,客户心理发生了变化,华锐风电却没有变化”。
这样的错误现在看来是致命的。2010年,由于韩对市场形势的错误预估导致高库存、高应付账款,以致于2012年几乎成为华锐风电的“生死之年”。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华锐风电的存货高达87.53亿元,应付账款高达100亿—这一数字竟几乎与2011年全年营收持平。
绝境之下,带领华锐风电经历一荣一枯的48岁的韩俊良还有机会翻盘吗?
猜你喜欢
王银娥:最低价中标?NO!
凯威斯:如何开一家发电机工厂?
杨新征:发电机组制造商的3种套路!
王静虎:发动机组行业"线人"痛诉六宗罪
黄安荣:资本的春天—发电行业国内并购
黄安荣:资本的春天—发电行业国际并购
2月17日
闪电奖
发电行业的奥斯卡
相信闪电的力量
号外|风电的战争!
[作者|财鹰文化 李文友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代。当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有句话说得好,“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也往往会低估十年的变化”。当年风电行业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者和观察者,是否想到中国风电产业会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
早15年前,时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的李俊峰就在《风力事在中国》一书中预测全球风电大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中国市场。彼时,他在与朋友的闲聊中“自嘲”:风电那是丹麦人搞的,你们就当我讲一次中国的童话吧。
时间再往前推,21年前,也就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年,做了多年风场场长的武钢成立金风科技;1993年,刚刚30出头的张传卫从河南某市驻广东办事处主任任上辞职“下海”,创办中山市明阳电器;2006年,明阳风电注册成立;同年,一家叫华锐风电的企业也诞生,时任大连重工总经理韩俊良担当董事长。第二年,一个叫张雷的年轻人从海外回国,创办远景能源,他向媒体表示,要向苦处行,要开创美好能源世界.......一张张面孔,一家家企业,外资、国有、民营、合资,群雄逐鹿,十多年里风电行业“战火”纷起,延宕至今,市场版图数次生变,终成今日之*。
李俊峰当年的预言早已变为现实,无论是新增还是累计装机,中国早已冠绝全球。过去的2018年,中国市场新增装机25.9GW,成为全球第一个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GW的国家。多年来为行业鼓与呼的李俊峰,在不久前做了一次演讲,核心的意思是:就算是风电和光伏平价了,咱们的装机还是做不到“敞开肚子吃饭”。演讲的当天下午,行业里传来新消息:全球风电度电成本已低至0.30元,快成为全球最廉价的能源了!
而今,武钢、张传卫、张雷等等行业“大佬”,还有原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已经退休的施鹏飞、中国风能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秦海岩,还有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李俊峰等等,无数的企业家和专家们仍然在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得轻松。
这是一个轮回,十余年里,数十上百万人为这个行业倾尽岁月年华;这也是个开始,无数人仍在为新能源竞价、平价时代的大发展点滴蓄力。当然,风电产业也为上百万从业者提供了生计、温暖、尊严和生活的希望。
大家可记得,这片火热的市场,曾经“一穷二白”,这里曾是外资的天下;群雄乱战之时,这里的风电整机商曾经达到80家以上;惨烈的价格战下,一年时间,这里的整机价格从2008年时最高的6500元/千瓦狂降到了3700/千瓦;政策助力下,本土企业“乱拳打死老师傅”,不少外资风电狼狈撤出中国;这里有企业迅速崛起也加速陨落,成为产业里失败的“样本”。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产业?这又是个怎样的“战场”?过去十余年这里的竞争格*到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未来呢?笔者与你一起分享过去十余年风电行业战*的9大变化,目前行业的6大“拦路虎”,以及风电未来发展的10大趋向。
一战*九大变化
要跨越十五年的时间周期,理清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的竞争变*,细枝末节已极难说清。当我们从历年风电整机商的具体排名变化,基本可以看到中国风电市场竞争格*、趋势的大变化,如下表:
战*(一)——外资曾经“一手遮天”。
中国风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合作走向国际化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的风机设备,由国外的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奠定风电行业发展的基础。在2007年前,外资在中国市场可谓意气风发,基本占据了中国风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在2007年中国风电市场整机商排名中,Gamesa、Vestas、GE、苏司兰等四家外资企业入列前十。
战*(二)——“战火”燃遍三北地区。
中国风电市场从“三北”快速发轫,一方面源于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也源于期初的政策规划。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市场发展长期属于“政策市”;而十多年里,国家能源*的一把手已变换数人,相关政策也历经变革。
曾经,“大基地”、“大集中”是相关政策的一大导向,而这些新能源基地基本都处于三北地区。回溯过往产业新闻可以发现:截至2013年底,全国统筹推进的各大型风电基地累计核准容量19GW,这包括酒泉基地一期、二期工程6.8GW;张家口基地一期、二期工程3GW;承德基地一期1GW;通辽开鲁基地1.5GW;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基地2.1GW;包头达茂旗基地1.6GW;哈密东南部百万基地2GW,甘肃民勤红沙岗基地1GW)。
战*(三)——本土企业加速崛起。
2007年,可以看做是外资和本土实力转化的一个转折年。中国本土风电企业的加速崛起,和两个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一,风电建设国产化——2005年7月监管层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开始,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二是2006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两大政策变动,直接让风电下游需求开始暴涨,国内各路资本也蜂拥而入。
从上表历年整机商排行榜上看,2009、2010的前十排行中,外资已只剩下Vestas一颗“独苗”;2011年及以后,前十排名中再也难寻外资的身影,甚至11—20的排名中,外资也逐渐“式微”。
战*(四)——“战火”绵延到资本市场。
企业的竞争不止于实体,过去的十余年,风电企业的竞争逐渐蔓延到资本市场。上市,也意味着更规范的管理,更丰富的融资渠道。笔者曾统计发现,十年间已先后有35家中国风电企业抢滩港交所,征战A股!
它们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数据:目前总市值总市值规模3504亿;十年对外净投资6372亿元,净筹资3282亿元;营收合计15000亿元,净利润1119亿元;如今它们的总资产规模9383亿元,总负债6305亿元,货币资金储备为558亿元。
(明阳智能上市)
近年风电资本市场的大动向,众所周知,2018年6月20日,海装风电IPO终止审查;今年3月26日,几经折腾后,运达风电IPO成功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而更早一些的大事件是,今年1月23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证券简称“明阳智能”,股票代码:601615,发行价:4.75元/股。
战*(五)——外资风电败走中国。
此一时彼一时,多种因素合力下,风电市场千变万化。面对国内本土企业的加速崛起,以及这些企业的各种打法,维斯塔斯、GE、西门子、歌美飒等外资巨头明显不适应。翻阅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在2012年前后,就在中国风电装机量一路飙升的同时,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却直线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10%。据风能协会数据,到2014年年底,本土企业在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的份额已经超过98%,外资厂商的份额则降到了令人惊讶的2%以下。翻寻2012年前后的产业新闻,随处可见诸如《维斯塔斯停运呼和浩特厂》、《多家海外企业在华市场萎缩》、《苏司兰6000万美元转让子公司给中国企业》、《风电巨头再瘦身 维斯塔斯败走中国》等标题,彼时,外资风电的处境可见一斑。
战*(六)——金风科技成为绝对霸主。
在国内风电市场,金风科技近年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在国内风电制造环节,其基本处于霸主地位。笔者统计发下,论生意,金风近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30%左右;利润则是前十名的60%左右;而在海外市场,中国出口机组的50%左右来自金风,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发风电场,金风则占了60%以上。对于国内竞争对手而言,这几乎都是些“恐怖”的数据。
金风科技2018年财报显示,其实现营收287.31亿元;净利润达32.17亿元。从排名上看,过去12年中,金风仅有3次将第一的位置“让给”了华锐,其他时间稳居第一。从市场份额及排名变化来看,最近几年中国风电更是出现“一超多极”格*日益显现。
战*(七)——新势力很难再崛起。
最近两年,随着新资本的进入,新技术的融合,中国乃至全球风电行业中有了更多的“变量”,一些新势力逐渐露尖。但从TOP20的一盘棋变化来看,大格*基本固化,新的变量很难再强势崛起和超越;换句话,偶然的新势力闯入概率已经极低。可以说“撼山易,撼前三难”。过去10年整机制造商前十排名中,第一梯队变化相对较小,远景能源、重庆海装排名提升较快。参考装机容量及市占率,10年里仅远景能源一家公司变化较为明显。目前整机板块格*优于2015年,预计随着竞价的开展,小整机制造商将逐步退出市场竞争。
战*(八)——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企业倒下?
有人成,就有人败。风电行业“鼎盛”之时,曾有多达80多家整机商分食这一市场。然而产能极度过剩,惨烈的价格战下,超过7成的整机企业要么退出,要么倒闭。而从风电整个产业链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搜寻,过去十年倒下和退出的企业可谓不计其数。比如,2008年,山东长星集团的朱玉国决定投资55亿元进军风力发电,但在后来的惨烈竞争中却欠下超60亿巨款,最终落入破产重整的境地。
(华锐风电首任董事长韩俊良)
而风电行业的成败“样本”,当数华锐风电,其故事已经是业内共知,其起起落落给予产业的启示已成为风电人共同第一笔财富。华锐曾用短短3年时间冲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位置,但也短短数年迅速陨落,陷入巨额负债和连续巨亏的境地。
战*(九)——“帅才”涌现,成熟的风电企业家群体形成。
过去30年里,中国能源的体制与产业变迁之大让人恍若隔世。经济跌宕、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诸如武钢、张传卫、张雷等创业者一步步成长为风电行业的成熟的企业家群体。
他们投入风电一行业,义无反顾,甚至九死一生,去成就一位企业家的使命与不归路。历经战火淬炼,这些风电行业的企业家已能充分洞察营商环境和市场变化,同时具备较好的国际视野和战略能力。中国本土成熟的风电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二、风电六大“拦路虎”
毫无疑问,十余年里,中国风电产业取得里巨大的成功。但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曾经的产业狂飙留下不少积弊,平价上网的前夜,风电产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若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电行业的一些问题仍旧处于旧的体系当中,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而有些则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范式;但整体而言,“好”与“不好”几乎都是大家心知肚明、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目前中国风电产业(企业)发展面临六大“拦路虎”,或者说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企业)还是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拦路虎(一)——环境“紧箍咒”收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环保与资源开发的平衡,这成为近年和未来整个风电行业(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最近两年,地方**对低风速项目的环保审批和核准愈加严苛,环保问题已成为风电开发难以打破的“紧箍咒”。左手是低风速“大跃进”发展的迫切需求,右手是愈加严苛的环保督查,双方矛盾显然极难化解。
因触碰环保“高压线”而被终止的风电项目可谓不胜枚举。
比如,2018年3月20日,因环保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正式发文调减了马山协合杨圩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018年5月,历时逾一年,在湖北省黄冈市素有“水乡湿地、候鸟天堂”美誉的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内,24台风机和混凝土基座的拆除工作画上了句号。同样,立足生态建设,旨在保护鸟类,2017年年底,山东省长岛县也将分布在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全部拆除。相比自然保护区的“红线”禁令,海南省则采取了更为彻底的全面叫停。2017年11月,海南省发改委将《关于停止东方海上1号风电场3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前期研究工作的函》下发至相关风电企业,并在公函中明确指出,停止省内所有待建风电项目的建设工作。此外,浙江省已逾两年未批准风电项目建设,安徽、湖北、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发展风电的积极性也偏低,整个南方地区的风电项目建设都笼罩着环保的高气压。
以上例子在全国都并非个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确定,环保压力下,风电项目已并非每个地方**都追捧的香饽饽。如何实现新发展,这对整个风电行业,以及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难道环保与风电的和解真是伪命题?
拦路虎(二)——行业“三角债”愈发严重
风电企业的压力到底有多大?看看不断暴涨的应收账款就知道!黑鹰风电曾分析十年数据发现,风电企业应收账款压力及风险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如今已到了真正的危急时刻。根据官方数据,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超过1400亿元,补贴资金缺口巨大及拨放不及时,已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严重影响电站投资商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风电投资运营商巨额应收款难以快速变现,只能将压力及风险向风电产业链上游传递,十年间,巨大的应收款压力及风险已笼罩整个风电产业,甚至成为横在整个风电产业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我们统计发现,在2009年末26家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规模合计为274.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2%;此后9年多时间,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仅在2015年出现过一次下滑,其余年份均实现正增长,9年后(2017年末)其总应收款规模更是一举突破千亿大关,激增至1133.0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1.50%,这比近十年它们创造的净利润总和还要高出306亿元。
规模还在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末26家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较2017年底又增长了153.22亿元,至1286.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竟然达到了139.27%。即便是年营收破百亿的风电巨头也面临着巨大的应收账款压力及风险。据黑鹰风电统计,截至2017年末,金风科技、国电科环、湘电股份、龙源电力等9大营收过百亿元的风电巨头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规模合计达744.16亿元,占整体规模的比重达65.68%。此外,26家风电上市公司年度应收账款及票据规模一直是同期这些公司净利润总和的3-22倍。这样的数据对于企业运营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懂。
拦路虎(三)——地方保护主义横行
风电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颇多阻挠,有的放在“台面上”,有的则是“潜规则”。各种明暗的“拦路虎”里,地方保护主义尤为倔强。业内人士共知,仍存在以省为实体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风电作为新兴产业,颇受一些地方**重视,一些地方**要求风电企业在当地配套投资建设厂房,为当地贡献税收以及提供就业机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风电装备体量过大运输不便的问题,但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让部分风电企业承担了额外的投资成本。
对于部分地方**以当地丰富优质的风资源诱导风电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的现象,原龙源电力总工杨校生曾表示,“由此造成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此外,风机质量问题也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很大关系,地方企业风机质量参差不齐,但是风电企业在某些区域规划建设风场时会受到地方**强制要求,必须采用本地企业生产的风机。同时,当地企业生产的风机不一定是该风电项目的最适宜机型,这十分不利于风电项目的后期运行。不少行业人士都认为,地方**这种地方保护的行为给开发商公平获取资源制造了较大困难,应当坚决摒弃该弊病。
不过,在类似的政企联手中,谁赞成,谁反对,谁得利,谁遇到不公平?大家各是心中有数,冷暖自知。如何杜绝地方保护主义,靠一企一地显然不现实,还需政策与机制从全盘来管控和解决。2018年5月,国家能源*印发《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有关地方**部门在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得以资源出让、企业援建和捐赠等名义变相向企业收费。
拦路虎(四)——非技术成本高企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成本已经远低于国外,但与之相反的是风电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反而高于国外水平。为何?非技术成本高企是主要原因之一。进入2019年后,风电竞争性配置拉开帷幕,平价上网似乎指日可待。但风电平价上网道路上的障碍——非技术成本仍未消除。业内人士经测算指出,不包括弃风限电在内的其他非技术成本相当于每千瓦时风电成本抬高了5分钱左右,而在“三北”地区,甚至达到每千瓦时0.1元左右。
风电的非技术成本是怎样产生的?其一,倒卖路条;其二,消纳“不给力”造成了极大的风资源浪费。相关统计表明2017年弃风限电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将风电的成本抬高了6.3分/千瓦时。此外,还有土地成本、基建费以及修路费等各种费用,都对风电成本的下降有所阻碍。
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部门对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项目在土地利用及土地相关收费方面予以支持,降低项目场址相关成本,协调落实项目建设和电力送出消纳条件,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资源出让费等费用,不得将在本地投资建厂、要求或变相要求采购本地设备作为项目建设的捆绑条件,切实降低项目的非技术成本。
拦路虎(五)——“走出去”何其艰难?
翻阅各种报道,几乎稍微有点实力的整机商都会大谈“国际化”,宣传“走出去”。但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真要走出去,何其艰难?
以2015年数据为例,截至当年年底,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6740台,新增装机容量30753MW;但中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出口的风电机组148台,新增装机容量274.5MW。将两者数据相较,当年出口风电机组占新增安装风电机组的比率仅为0.88%。这很明显地印证了我国整机商的优异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而国外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的说法。
对此,曾有媒体报道设问:十年出口仅2.5GW,装机世界第一的中国风电整机商为何走不出去?中国风电走出去依然不易,认证的门槛、运维的短板、融资的瓶颈都阻碍着中国的风电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最新的数据是:截止2018年,中国风电出口到全球34个国家。而在这一年,仅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东方电气、华锐风电等4家企业向8个国家出口了131台风机,容量为376兆瓦,同比减少41%。
拦路虎(六)——如何与维斯塔斯等巨头一战高下?
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中国风电企业尚无明显优势。这不仅体现在装机量上,还在财务能力,市场平衡,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
以最新数据为例,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18年Vestas在全球32个国家实现新增装机,第三年蝉联全球风电整机冠军。其以10.09GW的2018年新增装机量,22%的全球陆上风电新增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并超越第二名中国的金风科技6.66GW52%。通用电气以4.96GW位居第三。而在海上风电方面,西门子近年遥遥领先。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如何在全球市场与维斯塔斯等巨头真正地一战高下,仍需时日。
三、风电十大趋势
2018年5月国家能源*发布的《风电项目竞争配置指导方案(试行)》在风电行业激起不小的波动,方案明确从2019年起,推行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2019年4月10日,国家能源*综合司公开发布《关于征求意见的函》。根据征求意见稿,将优先建设风电、光伏的平价上网项目,但需严格落实项目的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综合岁末年初中国风能协会、世界风能理事会、以及彭博财经的相关数据来看,全球风电的产业格*正经历一个调整、重构、再建设的关键节点。回溯产业与市场变化,结合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和落地,意味着中国风电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笔者认为,风电的发展面临十大趋势。
趋势(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风电行业从特许招标到标杆电价,到竞价上网,再到平价上网。其完整的成长周期在20年左右,从标杆电价到竞价上网,这是平价上网前的过渡阶段。竞价获取资源影响项目经济回报,决策层希望产业链上下游同时承担这一变化,一方面促进风机产业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使风电行业经济回报回归到合理的区间。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历来是政策市场,没有政策的规划和支持,中国风电产业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绩。但伴随竞价时代,特别是平价时代的到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与竞争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要求企业在提供产品时,在保证质量与可靠性的同时,“全周期”的性价比成为首要的考量因素。
趋势(二)——市场持续向**部转移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曾发表《“十三五”风电发展: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文,预测中国风电市场将加速东移。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2017年上半年,宁夏、甘肃、吉林、辽宁等地无新增装机,“三北”地区在全国新增装机中的占比明显下降。一“升”一“降”,此消彼长间,透露出的正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风电开发和布*的大势变化。
(秦海岩总结2018年风电只用了一个字——稳!)
2018年,中国“三北”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43.2%,**南部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6.8%。与2017年相比,2018年,河南、广西、广东等中南部地区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3.2%。整体来看,风电开发布*更趋合理。
趋势(三)——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由群雄并起到几强共治,由产能分散到产能集中,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近5年,风电整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集中趋势明显,排名前五的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54.1%增长到2018年的75%,增长了20.9%;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77.8%增长到2018年的90%,增长了12.2%。从新增装机量数据来看,排名前两位的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占据了半壁江山,二者的市场份额都较2017年有所提升。
趋势(四)——分散式风电发展
分散式风电目前规模最小,但潜力却不可估量。对于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优化布*的中国风电产业而言,发展分散式风电是提高风能利用率,推动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能源*发布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被业内认为是分散式风电发展元年到来的标志。如今分散式风电正进入发展快车道。继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之后,天津去年也出台了推进分散式风电发展的建设方案。
(表格素材参考:纪鹏新能源)
趋势(五)——海上风电提速
据权威数据,海上风电领域,目前全球前三位是西门子、上海电气、三菱重工-维斯塔斯。Siemens以绝对性的优势牢牢把握海上风电霸主之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6年快速增长,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但是相较英国和德国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基本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部分项目陆续进入开工建设期。有业内人士指出陆上风电开发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未来海上风电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全球能源资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的最新研究表明,亚太地区的海上风电容量将在2027年增长20倍至43GW,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预计其海上风能将从2017年的2GW增长到31GW。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新增装机436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累计装机达到444.5万千瓦。海上风电正逐步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开发。
趋势(六)——机组大型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不久前公布中标结果的国家电投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表明,除个别几款机型外,中标机型容量大多是4兆瓦甚至是5兆瓦以上。由于该示范项目的风向标意义,未来陆上风电招标中的机组大型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陆上风电是否会提早步入4兆瓦时代尚未可知。
已有资深观察人士表示:大容量风机需要成熟的配套产业链支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乌兰察布等大项目的拉动下,大容量风机的成本将快速下降。
趋势(七)——加快走出去步伐
大家都知道,前年在中国召开了“一带一路峰会”,国家层面给予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力的支持;而对于国内风电企业而言,也是时候到全球更多角落,去和西门子、GE等巨头真刀真枪比拼的时候了。这不仅需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更需要在技术层面、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层面都有快速提升。
趋势(八)——新一轮并购竞赛可能出现
过去的三年里,国际风电市场并购事件接连涌现——从GE收购BladeDynamics,到Nordex收购Acciona风电业务,再到Vestas收购Upwind(北美运维公司)和Availon(德国运维公司),直到Siemens收购Gamesa,甚至运维行业也出现了GlobalMarine收购CWind的情况。这表明,国际风电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并购已经成为国际风电市场的一大常态。
在这样的潮流下,全球风电市场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由此推之,国内风电企业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中,在国外风电产业链中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以迅速增强自身整体实力。
趋势(九)——弃风限电会有所缓解但不可能彻底解决
中国风电弃风量装机量冠绝全球,但弃风量也冠绝全球,这成为众多从业者长期以来的心头刺。2018年我国弃风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至7%,弃风限电较2017年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弃风率改善从三方面影响新增装机,首先,改善存量机组收益,提升运营商开支能力;其次,提升风电项目投资意愿;第三,红色区域解禁,贡献装机增量。原红六省中的内蒙古、黑龙江、宁夏于2018年解禁,根据能源*发布的公告,吉林省于2019年解禁。目前甘肃、**的弃风率已分别降至19%、23%,预计这两个省份有望于2020年解禁装机禁令。
趋势(十)——运维市场爆发,数字化成潮流
截至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11万台。其中,2013年度以前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5万台,2013-2017年的五年里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6万台(年均新增1.2万台)。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2年,中国风电场运维费用将增至30亿美元每年,2015—2022年间,中国风电场运维支出总计或达160亿美元。与此类似,国内某研究机构预测,到2022年风电运维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左右,年度运维服务费用总额将超过200亿元。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超过90家第三方运维公司活跃在市场上,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过去短短几年进入运维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技术水平低、资金不具优势的公司逐渐退出市场。
2019半年报十大排行榜 光伏企业百亿分红榜 高纪凡举起酒杯 巨制|14家企业如何冲锋资本市场? 再见施正荣 悼念|“电改斗士”30年 别了,彭小峰! “隐帝”靳保芳 隆基争霸战 沈浩平的价值观 光伏高管离职潮 531新政一周年记 光伏千亿三角债 特变新能源的中场战事
华锐风电发行价多少钱一股?华锐风电发行价多?
华锐是2011年1月上市的,你说的新股是指华锐的发行价吧,当初是90元/股发行价,上市第一天开盘即破发,88元开盘,其后股价一路下跌,最低时3元多,现在回升到7元多。
华锐风电重新上市申请流程
华锐风电重新上市申请流程如下:1、提交申请:华锐风电需要向中国证监会提交重新上市申请,包括申请书、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等材料。2、审核申请:中散慎国证监会将对华锐风电的申请进行审核,包括对公司蚂掘塌的财务状况、业务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3、发布公告:如果华锐风电的申请获得通过,中国证监会将发布公告,宣布华锐风电重新上市的决定。4、发行股票:华锐风电需要在科创板上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以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5、上市交易:华锐风电的股票将在科创板上进行交易闷圆,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
华锐风电底部放量,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吗?欢迎大家来交流。
富贵险中求。
华锐风电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2023年。根据查询豆丁网得知:2022年华锐风电主营利润明显好转,有恢复上市计划的,预计可以在2023年实现重新上市。
华锐风电会在北交照滑移弦有胡所上市吗?
华锐风电在2020年7月2日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予以摘牌退市,正式退出A股市场。华锐风电是中国第一家开发、设计、制造和销售适应陆地、海上和潮间带大型风电机组的高新技术企业,2008、2009年风电设备连续两年保持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昔日的“风电第一股”,华锐风电2011年在A股上市,成为当时沪市历史上发行价最高的股票,市值超过900亿元,由于业绩急速缩水,连续巨亏才导致退市。至于它将来会不会重新在北交所上市,现在也不好说。因为在北交所上市也是有财务硬性要求的,不达标是不允许上北交所。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华锐风电的陨落原因(华锐浮沉:昔日风电巨头“失意”_退市锐电(601558)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