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能还在经营吗(汉能控股的基地项目还在进行中吗?)

汉能控股的基地项目还在进行中吗?

《光伏企业汉能:下一个赛维LDK?》汉能的一系列举动让人不由将其与赛维联系起来,无论是旋风签约还是巨额豪赌薄膜太阳能电池,汉能都与赛维LDK光速扩产以及号称世界第一“交相辉映”。如果说二者有哪些不同,那也仅限于汉能除了其宣称投资巨大的光伏新能源产业之外还有传统的水电业务支撑,但是对于烧钱的光伏行业来说,其所谓的“水电站就像印钞机一样,每年可以提供几十亿的流动资金”也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赛维自2005年宣布成立以来,其疯狂的扩产在2011年之前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而相比之下,汉能要逊色很多。自去年6月份以来,赛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以应对急剧下滑的市场,其发行的中短期债券和银行借款总额超过30亿,最近更是爆出江西省**出面,联手各大银行再次为赛维输血20亿救急。而根据各种报道,以及汉能签约的众多项目,其投资总额高达1500亿,至少是赛维的5倍之多,按照一条薄膜电池生产线价格是晶硅电池的3倍左右的价格进行计算,汉能的规模也要比赛维大的多。如果汉能全部投产的话,在目前晶体硅都不具备成本优势的情况下,薄膜太阳能电池更加血本无归。这进一步说明,汉能实际开工建设和投资的基地,远远少于其所吹嘘的。汉能浙江湖州的基地,自从建设以后就一直没有投产。对于这种“吹嘘之风”,了解光伏行业的人似乎都习以为常,并将其视为打探各自底牌的手段。然而,光伏毕竟是实业,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升级,以及成本下降需要踏实的实业家勤勤恳恳的去做。中国的光伏行业面临目前的困境固然与国际大形势不无关系,但是战略布*失误,好大喜功,目光短浅,盲目扩张才,技术升级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规模扩张的脚步才是其深刻的内因。各种吹嘘之风和欧债飓风吹倒了中国众多光伏企业。汉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赛维LDK,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据悉,汉能的司训高达18条,其中有一条就是“汉能没有什么不可能”,颇似当年首富牟其中誓言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的暖流引进来,使青藏高原成为千里沃土的豪言壮志。但是随后,牟其中就以多项罪名被控逮捕。如果汉能不能很好的沉淀,专注技术,踏实做实业,而只是玩转资本,其所为的平价上网,2毛钱一度电的说法只会是个天大的笑话。汉能是否会重蹈赛维LDK的覆辙,让我们拭目以待。

汉能薄膜发电宣布私有化,拟回A股上市,你怎么看?

停牌快三年半,汉能薄膜收到控股股东就公司股份私有化的提议。

  投资界(微信ID:pedaily2012)11月7日消息,汉能薄膜发电(股票代码:00566.HK)昨晚发公告称,收到控股股东汉能移动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能移动能源”)私有化的提议,收购价格为每股不低于5港元。

  按公司现已发行股份421亿股及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士持有约73.96%本公司已发行股本计算,收购规模将约为548.73亿港元,以现金收购或股票置换。

  私有化之后,汉能薄膜拟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

  停牌三年之久,开启回A之路

  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发电开始停牌,并一直停牌至今。如此计算,已停牌长达3年5个月。

  汉能薄膜发电在公告中称,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及经营需要,汉能移动能源提出对公司股票进行私有化的提议方案,决定对本公司股东持有的所有股票进行私有化。

  因停牌时间较长,汉能薄膜发电公告表示,若于2019年7月31日期限届满之前,未能恢复股份买卖,联交所上市部将向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建议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

  汉能薄膜发电停牌前股价为3.91港元,本次收购底格溢价约28%。按照股本421亿股计算,要约价对应市值有望达到2105亿港元。

  对于为何不再港股复牌,汉能移动能源董事***李河君表示,这是出于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也是对响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号召,汉能薄膜发电决定私有化,并回归A股。上市的板块“除了汉能薄膜发电这部分,可能会有汉能的其他业务打包上市,比如汉瓦、太阳能汽车等”。

  在接受IT时代采访时李河君谈及汉能此举私有化回A股的初衷:“第一是响应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号召;第二是对中国国内资本市场有信心,回归A股市场;第三是汉能做实业,薄膜太阳能产业在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占六个。”

  前首富这几年在忙什么?

  1988年李河君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以后,向大学老师借了5万元开启了创业之路。

  据悉,早期李河君创业是在北京中关村卖电子产品,甚至后来还卖过玩具、矿泉水等等。1994年,李河君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水电行业很有潜力,于是花了1000多万元收购了老家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水电站。也是这座水电站,奠定了汉能进军能源行业的基础。

  2002年至2011年的八个年时间,汉能迎来公司在水电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于此同时,2009年,汉能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由水电转行进入薄膜发电行业。

  此后,2011-2014年,李河君成功布*了七大光伏制造基地。期间,汉能还并购了包括德国的Solibro公司、美国的MiaSolé公司、美国的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及美国的AltaDevices 公司等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2011年,汉能薄膜成功借壳在香港上市,业绩突飞猛进。并在2015年3月5日创下每股9.07港元历史记录,市值一度超过3800亿港元。

  李河君也因此,在2014年、2015年李河君分别以870亿和1655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两次蝉联《新财富》中国大陆首富;2015年以1600亿人民币个人财富被《胡润财富》评为中国大陆首富。

  但好景不长,2015年,由于与母公司汉能集团存在关联交易,汉能薄膜停牌至今。

  但李河君并未停下。数据显示,停牌一年后,汉能薄膜就实现了盈利。2016年,营收达到44.83亿港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达2.52亿港元。2017年,汉能薄膜持续盈利,净利润约2.61亿港元。2018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收入达204.15亿港元,同比增长约615%,盈利73.29亿港元,创下公司历史最佳半年业绩纪录。

  据介绍,汉能现已拥有5条全球领先的铜铟镓硒、砷化镓等薄膜太阳能技术路线及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汉能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全球第一。未来五年全球分布式发电及“移动能源+”产品两类市场的潜在累计安装量超过1500GW,全球累计潜在市场规模超过35万亿元。其中我国市场,未来五年分布式发电及“移动能源+”产品潜在市场规模将达10万亿元。

  在去年7月的汉瓦新品发布会上,李河君就表示,“很多人,他们先是嘲笑我们,慢慢地他们开始怀疑我们!然后他们开始相信我们!加入我们!”在他看来,危机已慢慢远去,汉能正逐渐恢复生机。

亿万财富瞬间蒸发:港股“惨案”大盘点|界面新闻 · JMedia

亿万财富瞬间蒸发:港股“惨案”大盘点

港股市场,像辉山乳业董事长杨凯一样财富转瞬灰飞烟灭的惨案并不不是个案。

作者:高璇

短短10多分钟暴跌90%,市值蒸发约326亿港币,辉山乳业董事长、辽宁首富杨凯的“惨剧”令人震惊,但在港股市场,这种财富转瞬灰飞烟灭的惨案并不鲜见,中国首富一样被腰斩!

2015年5月20日,港股“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在早市开盘仅75分钟时,突遭洗仓式下跌,从开盘时的7.35港元最低跌至3.88港元,跌幅高达46.95%,几乎被“腰斩”。

25分钟后,汉能紧急停牌,停牌前最终报价每股3.91港元。此时汉能的总市值约为1637亿港元,而在前一个交易日,其市值有3000多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是中国前首富李河君创立的汉能控股集团旗下的高科技能源企业,2009年开始进入薄膜发电行业,专注于薄膜太阳能路线,“主要业务包括研发和设计薄膜发电整线生产线,以及开发、运营下游薄膜发电项目及应用产品”,是中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

事实上,在遭遇“腰斩”前,汉能股价才刚刚经历了快速拉升。从2014年底开始,汉能股价从不到2港元一路飙升,数月内最高曾升至9.07港元,公司市值一度接近6000亿,比其他中国太阳能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还要高,达到美国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FirstSolar市值的6倍。李河君也因此身家暴涨,成为耀眼的全球光伏王的同时,还在2015年初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挤下王健林和马云,问鼎中国新首富宝座,轰动一时。

怎料,就在3个月后,汉能的市值在半小时内蒸发1400多亿港元,持有汉能约80%股份的集团董事会**李河君,身家也相应缩水千亿港元。

2015年5月底,香港证监会开始对汉能薄膜发电展开调查,7月15日,证监会责令汉能停止股票交易,同时表示,将会关注汉能薄膜发电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能否及时向市场提供最新消息。几乎与此同时,汉能薄膜发电被富时、恒指从多个指数剔除。从此,汉能的股价便一直停在了3.91港元。

从业绩上看,汉能在暴跌前并没有什么异常,2014年时还实现了不错的盈利,负债水平也不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恐怖”的暴跌呢?根据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梳理的资料,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说法:

1、李河君曾表示公司股价飙升,是因为沪港通开通的利好,但有人认为是他自己或找人积极购买股票推高的,他是汉能股价猛涨中的最大买家,这令他成了账面上的“中国首富”,也导致汉能股价虚高,为暴跌埋下伏笔,还让他有操纵股价嫌疑。

2、作为当时汉能薄膜发电集团董事长,李河君在股票大跌前曾进行了大规模做空来进行套利。不过这点遭到了李河君的坚决否认,他指出,恶意做空是国际机构所为。汉能曾进行了多次调查,但未能找出“做空”元凶。

3、李河君的资本运作手法和产业布*,以及汉能薄膜发电自身的业务真实发展状况和盈利模式,都令投资者担忧。有报道披露,借壳上市后的汉能业绩平平,有61%的营收依靠向母公司汉能集团或者分公司销售产品,母公司成了汉能薄膜发电最大的应收账款方。就是这种左手倒右手式的关联交易,使得汉能薄膜发电的真实业绩备受质疑。

4、投资者对光伏行业存在信任危机,认为该行业普遍有严重的债务问题。

对于种种猜测,汉能公司曾发表声明称,并不知晓股价暴跌具体原因,同时强调公司不存在贷款逾期、董事长减持和对赌之类的金融衍生交易。

自被责令停牌以来,汉能一直没有停止争取复牌的努力,与证监会保持着积极沟通。同时,在2016年5月完成董事会大换血的汉能,在市场化变革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短短一年里,多项技术拿下全球第一,拥有1300件全球专利技术,还在市场方面建立了扁平化组织,销售势头良好。

根据2016年8月发布的汉能薄膜半年度财务报告,2016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营业收入为32.96亿港元,同比增长56%,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主要是因为户用及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销售同比增长约284%,装备产线交付收入同比增长约33%,来自第三方的销售收入达28.49亿,占汉能薄膜上半年总收入的86%。

汉能终于迎来了复牌的希望。今年1月23日,汉能薄膜发电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经调查证实,李河君无重大问题,公告同时披露,香港证监会与汉能薄膜就两项复牌必要条件达成共识。

一个是要求法院对包括汉能薄膜发电前执行董事、董事会**李河君和另外4名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颁发取消资格令,且这5人不得抗议;另一个则是汉能需发布一份对公司活动、业务、资产、负债等作出详细披露的文件,以消除停牌疑虑。

除了李河君,其余4名非执行董事目前分别在汉能董事会中的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任职。取消资格令的颁发,意味着接下来李河君等5人不得在香港任何一家公司担任管理层。香港证监会方面透露,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与汉能薄膜发电此前的关联交易业务模式相关。

对此,汉能薄膜发电表示,“已经并将继续竭尽所能,让公司股份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恢复交易”。

就在“汉能薄膜发电股价”暴跌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15年5月21日,香港高银集团旗下的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股价双双跳水。这两只股与“汉能薄膜发电”一样,都曾是沪港通热门标的。

截至当天收盘,高银地产下跌41%,报14.36港元,公司市值从868亿港元缩水至512亿港元;高银金融下跌43.34%,报17.48港元,公司市值从2141亿港元缩水至1220亿港元,一天之内两家公司市值共蒸发1277亿港元。

与汉能薄膜发电类似,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在暴跌前也经历过一轮“疯涨”,从2015年3月中旬一直到5月20日,高银地产曾由4.08港元涨至最高位29.5港元,一个半月内涨了6.23倍;高银金融则从2015年1月开始,由7.5港元涨至最高35.4港元。

高银地产控股、高银金融(集团)、高银证券和松日数码控股等都隶属高银集团。高银地产2007年开始涉足中国房地产开发业务,致力打造高档物业;高银金融则是从2009年开始涉足保理业务,同时还涉及金融投资、名酒及名酒贸易以及物业发展及投资等。

作为两家公司掌门人及最大控股股东,高银集团**潘苏通当时拥有高银地产64.41%的股权,以及高银金融70.33%的股权。在2015年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52岁的潘苏通曾以61亿美元净资产位列第11名。而此前,他的账面财富还一度超过2000亿港币,成为身价齐平马云和王健林的人。

可是,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两个股价的暴跌,意味着潘苏通的个人资产瞬间缩水877亿港元。

在遭遇股市暴跌后,高银集团曾发表紧急声明称,公司业务和运营一切如常,高银集团财务稳健,资金和财务状况正常。高银集团董事会也再次确认,“不知悉导致价格及成交量波动的任何原因。”高银金融首席财务官则表示,可能是投资者在兑现收益。

潘苏通本人在接受访问时表态说,股价走势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他认为公司的股价受到操纵,虽然他并不知道谁是元凶。他坚称自己没在股价上涨或暴跌中扮演任何角色,既没趁着股价上涨抛售股份,也没用股份做抵押申请贷款。

有报道称,高银股价大跌,主要是受到此前汉能薄膜发电的拖累,高银金融是汉能的财务顾问,两位老总又同为广东人,关系十分密切,但这一点随后遭到高银集团否认,称汉能只是高银金融的其中一名业务客户,双方老总间没有任何私人往来。否认声明发出后,高银的股价有所回升。

另有报道披露,高银市值蒸发的背后,是不容乐观的企业基本面情况。比如大幅下滑的地产业绩,从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的半年时间里,高银一套房也没卖掉,甚至还出现了退房现象。而且这家市值曾高达千亿的公司,当时实际只有一个在建的地产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在运作,这也是高银地产自2007年转型房地产以来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地产项目。而短期估值过高,严重脱离实际价值,遭国外机构看空,可能也是引发股价巨幅震荡的主要因素。另外,与汉能薄膜发电一样,高银的股权也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

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在经历暴跌后曾出现短暂反弹,但最终难挽下跌趋势,潘苏通的个人财富也进一步缩水至千亿以上。目前,两只股票的价格分别徘徊在7港元和3港元上下,两家公司总市值分别为261亿港元和213亿港元。

还有一只“惨”股就是恒发洋参,它曾在半小时内跌去91.39%。

2016年1月28日,恒发洋参在开盘一小时的时候突然开始塌方式下跌,10点36分,公司紧急宣布停止交易,至此,恒发洋参的股价从开盘时的0.39港元下跌至0.034港元,市值蒸发71亿港元后,仅剩6亿港元。恒发洋参的大股东杨永仁当时持有公司71.24%的股份,一个上午之内身家缩水50多亿港元。

据悉,恒发洋参公司主要从事的是采购及批发西洋参业务,从2011年至2013年的销售收益及销量来看,它是香港最大的一级西洋参批发商。

有报道称,在港股市场股价一天就能大跌9成的股票,都是一些没有实际业务的公司,但从恒发洋参的情况来看,它的业绩状况算得上良好。

就在暴跌前3天,恒发洋参还发布公告称,2015年全年净利润将同比增长50%以上,超过3亿港元。此外,恒发洋参那段时间还先后宣布与汤臣倍健和莱美*业展开战略合作,为两家企业提供西洋参、建立合资企业等。一切看起来,都在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当时市场上也没有机构要做空恒发洋参的消息,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惨剧”发生呢?综合各方分析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恒发洋参的资本运作呈现“老千特征”。一个是大比例发行可换股票,再一个就是选择和明显有老千股嫌疑的锐康*业和大健康国际合作,还有部分业务事实涉嫌造假。

2、公司财务业绩虽然看似不错,但负债存有疑点。一个是应收款突然暴增,意味着公司所谓的高成长是建立在向经销商疯狂压货的基础上的,恒发公司根本收不到现金,利润不过是“纸上富贵”,再一个就是其他流动资产和短期借款暴增。

所有疑点综合起来,都指向了一个情况:就是恒发洋参的大股东高位质押了股份,然后换钱去做了其他业务,比如投资房产,而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质押的资金被套牢,最后导致恒发股价下跌时大股东无法补仓,最终被投行强制斩仓。

对此,恒发洋参方面曾确认,控股股东杨永仁确实将其所持恒发洋参部分股份办理抵押,以担保其与大股东杨永钢的杠杆融资。对此杨永仁则表示,自己确有抵押股份,但他强调个人财务健康,公司业务正常运作。

2016年7月,恒发洋参改名为“前海健康控股”,目前股价徘徊在0.09港元左右,公司总市值约16亿。

2016年7月28日,德普科技的股价暴跌86.34%,令不少投资者心惊肉跳,而这还没完,29日,德普股价继续下跌56%,两天加在一起共跌94%,股价从2.27港元跌得只剩0.135港元,市值蒸发了140多亿港元,剩余8.8亿港元。而在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德普科技的股价还在稳步上涨,从1.67港元最高涨至2.84港元。

德普科技总部位于香港,是一家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LED照明产品和LED照明部件的企业,在LED行业拥有的品牌名为“莱德斯”。此外,德普科技还经营物业,2015年时,它为了进军法国LED照明市场,还收购了一家法国足球队——FCSM。

德普科技的暴跌原因比较明确,主要是源于7月28日上午美国著名做空机构格劳克斯(Glaucus)发布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质疑德普科技财务造假,称其实际价值为0,并给出了“强烈卖出”的评级。根据相关报道,格劳克斯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利润造假。德普科技旗下的上海富朝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据报2015年度净利润为6090万元,净资产余额为7.33亿元,但国家工商总*公布的数据却仅有其1%。换句话说,德普科技把子公司的利润夸大了99倍。

2、夸大收购价。上海富朝是2013年11月27日被德普科技收于麾下的,德普科技宣称斥资3.87亿元购入了50%的股权,但实际上,这一数据同样被夸大了99倍。

3、子公司财务造假。德普科技曾说,在2011年间收购的5家子公司,都在收购后12个月内取得了收益,总利润额达到9800万元,但这一数据被工商总*“打脸”。

对此,德普科技迅速做出回应,在7月28日和29日两度发澄清声明,强烈否认报告中的所有指控,称公司没有任何董事或高管接受过格劳克斯的采访,并指出格劳克斯报告中的资料并不全面且有失偏颇,产生严重误导,而且报告观点偏向卖空,格劳克斯只是想从公司股价下跌中获利。

然而,声明发出后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德普科技的股票回天乏力。截至目前,科普科技的股价依旧没有能够实现大幅反弹,徘徊在0.16元左右,公司总市值为11.55亿港元。

受格劳克斯做空报告影响,那几天港股市场上的大量低价股都受到冲击,蓝天威力(现已改名为:北京燃气蓝天)、中国天化工、工盖有限公司等都疑似遭到洗仓式打压,股价全面跳水,下跌幅度达40%至90%。

除了这些著名案例,港股市场上还有很多瞬间令人血本无归的惨案。包括:2011年11月22日,在港上市的河南企业中国煤层气(00578.HK)开盘后一路下行,最高跌幅达85%,最终收跌82%,而导致公司股价下跌的原因竟然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将股票抵押给券商借贷,到期不能归还债务被券商通过二级市场甩卖股票强行平仓。

但在港股市场只有更惨,没有最惨。一个例子是,2016年7月28日、29日,香港上市公司鼎石资本连续两天暴跌,股价直接从1.8港元干到了0.1港元,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这意味着只用两天,你的18万便成了1万。

中国内地股市是“审核制”,企业需经过证监会层层审批和把关,通过了才能上市,而香港和美国等内地以外的市场履行的是“注册制”,只要符合上市硬指标,然后向相关部门注册资料即可。

两者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市场会通过审核,尽量规避一些风险,而自由市场则完全将投资风险交给大众,让资本市场自己去判断,用无形的制度去展开优胜劣汰,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在A股看来业绩和财务不佳的公司能顺利在港股上市的原因。

另外,港股不像A股,它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所以一些股票可以在一天之内翻倍猛涨,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同时,它也会在一天内蒸发掉大部分市值,最终让人亏得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港股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自由市场,风险更高。

对于海外上市的企业和海外投资者来说,该如何应对风险?做好市值管理和自我投资保护呢?

首先,对于在港股上市的公司来说,防止暴跌与稳定市值是相辅相成的。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企业在经历股价毁灭式跳水时,根本无法弄清其中原因,多数只能无可奈何地束手就擒。

而其实,从这些案例基本可以看出,促成港股暴跌的因素无外乎有这几个:业绩下滑、资金链断裂、被曝虚假财务等状况,或者被做空机构盯上,而做空机构关注的恰恰也是商业欺诈、会计舞弊和基本面问题,比如公司严重夸大收入、通过欺诈提高企业利润,或者因企业不透明导致市场尚未察觉的根本问题。这些做空机构的目的是利用做空报告引发公司股价下跌,从中获利。

从过往来看,被做空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在做空机制完善的港股市场,被做空后,它们绝大部分都会出现股价突然大跌的情况。很显然,被做空,是上市企业最大的危机,但若把握好了,危机其实也会化为转机,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展讯通信”。

据媒体报道,2011年6月底,浑水公司曾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开信称,对展讯通信的一些财务数据提出质疑,并已做空展讯股票。消息一出,展讯通信股价暴跌34%。对此,展讯通信高层立即做出回应指出,浑水指控没有依据,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审计机构普华永道的“力挺”。

随后,这个表态稳住了下跌的股票态势,展讯的股票稳步反弹。接着,展讯通信又对浑水提出的15点质疑一一展开了回应,各个击破。在强有力的回击之下,展讯的股票又开始大涨。这次危机的最终结*是,浑水后来承认,此前提出财务造假,可能误读了展讯通信财报。

回到海外上市企业市值管理的话题,其实,要想稳定市值也很简单,不要投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行,保证交易、业绩、财务的真实性,保证盈利模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做好“被做空”时危机公关的应对准备,这样一来,即便是有做空公司刻意发难,企业也能从容应对,破解困*。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就要明确港股和A股的不同规则和特点,把各种相关风险都了解清楚。另外,不仅要关注股价变化,更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悉知标的公司基本面情况,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过往几年的资金流、应收款账期,及其战略、定位、市场、技术、管理和公司治理等,以辨清该企业的“真面目”,以保万全之策。

港股市场,像辉山乳业董事长杨凯一样财富转瞬灰飞烟灭的惨案并不不是个案。

华商韬略·2017/03/2918:40

作者:高璇

短短10多分钟暴跌90%,市值蒸发约326亿港币,辉山乳业董事长、辽宁首富杨凯的“惨剧”令人震惊,但在港股市场,这种财富转瞬灰飞烟灭的惨案并不鲜见,中国首富一样被腰斩!

2015年5月20日,港股“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在早市开盘仅75分钟时,突遭洗仓式下跌,从开盘时的7.35港元最低跌至3.88港元,跌幅高达46.95%,几乎被“腰斩”。

25分钟后,汉能紧急停牌,停牌前最终报价每股3.91港元。此时汉能的总市值约为1637亿港元,而在前一个交易日,其市值有3000多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是中国前首富李河君创立的汉能控股集团旗下的高科技能源企业,2009年开始进入薄膜发电行业,专注于薄膜太阳能路线,“主要业务包括研发和设计薄膜发电整线生产线,以及开发、运营下游薄膜发电项目及应用产品”,是中国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

事实上,在遭遇“腰斩”前,汉能股价才刚刚经历了快速拉升。从2014年底开始,汉能股价从不到2港元一路飙升,数月内最高曾升至9.07港元,公司市值一度接近6000亿,比其他中国太阳能上市公司市值总和还要高,达到美国最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FirstSolar市值的6倍。李河君也因此身家暴涨,成为耀眼的全球光伏王的同时,还在2015年初发布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挤下王健林和马云,问鼎中国新首富宝座,轰动一时。

怎料,就在3个月后,汉能的市值在半小时内蒸发1400多亿港元,持有汉能约80%股份的集团董事会**李河君,身家也相应缩水千亿港元。

2015年5月底,香港证监会开始对汉能薄膜发电展开调查,7月15日,证监会责令汉能停止股票交易,同时表示,将会关注汉能薄膜发电的持续经营能力和能否及时向市场提供最新消息。几乎与此同时,汉能薄膜发电被富时、恒指从多个指数剔除。从此,汉能的股价便一直停在了3.91港元。

从业绩上看,汉能在暴跌前并没有什么异常,2014年时还实现了不错的盈利,负债水平也不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恐怖”的暴跌呢?根据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梳理的资料,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说法:

1、李河君曾表示公司股价飙升,是因为沪港通开通的利好,但有人认为是他自己或找人积极购买股票推高的,他是汉能股价猛涨中的最大买家,这令他成了账面上的“中国首富”,也导致汉能股价虚高,为暴跌埋下伏笔,还让他有操纵股价嫌疑。

2、作为当时汉能薄膜发电集团董事长,李河君在股票大跌前曾进行了大规模做空来进行套利。不过这点遭到了李河君的坚决否认,他指出,恶意做空是国际机构所为。汉能曾进行了多次调查,但未能找出“做空”元凶。

3、李河君的资本运作手法和产业布*,以及汉能薄膜发电自身的业务真实发展状况和盈利模式,都令投资者担忧。有报道披露,借壳上市后的汉能业绩平平,有61%的营收依靠向母公司汉能集团或者分公司销售产品,母公司成了汉能薄膜发电最大的应收账款方。就是这种左手倒右手式的关联交易,使得汉能薄膜发电的真实业绩备受质疑。

4、投资者对光伏行业存在信任危机,认为该行业普遍有严重的债务问题。

对于种种猜测,汉能公司曾发表声明称,并不知晓股价暴跌具体原因,同时强调公司不存在贷款逾期、董事长减持和对赌之类的金融衍生交易。

自被责令停牌以来,汉能一直没有停止争取复牌的努力,与证监会保持着积极沟通。同时,在2016年5月完成董事会大换血的汉能,在市场化变革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效,短短一年里,多项技术拿下全球第一,拥有1300件全球专利技术,还在市场方面建立了扁平化组织,销售势头良好。

根据2016年8月发布的汉能薄膜半年度财务报告,2016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营业收入为32.96亿港元,同比增长56%,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主要是因为户用及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销售同比增长约284%,装备产线交付收入同比增长约33%,来自第三方的销售收入达28.49亿,占汉能薄膜上半年总收入的86%。

汉能终于迎来了复牌的希望。今年1月23日,汉能薄膜发电发布公告称,香港证监会经调查证实,李河君无重大问题,公告同时披露,香港证监会与汉能薄膜就两项复牌必要条件达成共识。

一个是要求法院对包括汉能薄膜发电前执行董事、董事会**李河君和另外4名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颁发取消资格令,且这5人不得抗议;另一个则是汉能需发布一份对公司活动、业务、资产、负债等作出详细披露的文件,以消除停牌疑虑。

除了李河君,其余4名非执行董事目前分别在汉能董事会中的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任职。取消资格令的颁发,意味着接下来李河君等5人不得在香港任何一家公司担任管理层。香港证监会方面透露,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与汉能薄膜发电此前的关联交易业务模式相关。

对此,汉能薄膜发电表示,“已经并将继续竭尽所能,让公司股份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恢复交易”。

就在“汉能薄膜发电股价”暴跌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15年5月21日,香港高银集团旗下的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股价双双跳水。这两只股与“汉能薄膜发电”一样,都曾是沪港通热门标的。

截至当天收盘,高银地产下跌41%,报14.36港元,公司市值从868亿港元缩水至512亿港元;高银金融下跌43.34%,报17.48港元,公司市值从2141亿港元缩水至1220亿港元,一天之内两家公司市值共蒸发1277亿港元。

与汉能薄膜发电类似,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在暴跌前也经历过一轮“疯涨”,从2015年3月中旬一直到5月20日,高银地产曾由4.08港元涨至最高位29.5港元,一个半月内涨了6.23倍;高银金融则从2015年1月开始,由7.5港元涨至最高35.4港元。

高银地产控股、高银金融(集团)、高银证券和松日数码控股等都隶属高银集团。高银地产2007年开始涉足中国房地产开发业务,致力打造高档物业;高银金融则是从2009年开始涉足保理业务,同时还涉及金融投资、名酒及名酒贸易以及物业发展及投资等。

作为两家公司掌门人及最大控股股东,高银集团**潘苏通当时拥有高银地产64.41%的股权,以及高银金融70.33%的股权。在2015年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52岁的潘苏通曾以61亿美元净资产位列第11名。而此前,他的账面财富还一度超过2000亿港币,成为身价齐平马云和王健林的人。

可是,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两个股价的暴跌,意味着潘苏通的个人资产瞬间缩水877亿港元。

在遭遇股市暴跌后,高银集团曾发表紧急声明称,公司业务和运营一切如常,高银集团财务稳健,资金和财务状况正常。高银集团董事会也再次确认,“不知悉导致价格及成交量波动的任何原因。”高银金融首席财务官则表示,可能是投资者在兑现收益。

潘苏通本人在接受访问时表态说,股价走势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他认为公司的股价受到操纵,虽然他并不知道谁是元凶。他坚称自己没在股价上涨或暴跌中扮演任何角色,既没趁着股价上涨抛售股份,也没用股份做抵押申请贷款。

有报道称,高银股价大跌,主要是受到此前汉能薄膜发电的拖累,高银金融是汉能的财务顾问,两位老总又同为广东人,关系十分密切,但这一点随后遭到高银集团否认,称汉能只是高银金融的其中一名业务客户,双方老总间没有任何私人往来。否认声明发出后,高银的股价有所回升。

另有报道披露,高银市值蒸发的背后,是不容乐观的企业基本面情况。比如大幅下滑的地产业绩,从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的半年时间里,高银一套房也没卖掉,甚至还出现了退房现象。而且这家市值曾高达千亿的公司,当时实际只有一个在建的地产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在运作,这也是高银地产自2007年转型房地产以来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地产项目。而短期估值过高,严重脱离实际价值,遭国外机构看空,可能也是引发股价巨幅震荡的主要因素。另外,与汉能薄膜发电一样,高银的股权也存在过于集中的问题。

高银地产和高银金融在经历暴跌后曾出现短暂反弹,但最终难挽下跌趋势,潘苏通的个人财富也进一步缩水至千亿以上。目前,两只股票的价格分别徘徊在7港元和3港元上下,两家公司总市值分别为261亿港元和213亿港元。

还有一只“惨”股就是恒发洋参,它曾在半小时内跌去91.39%。

2016年1月28日,恒发洋参在开盘一小时的时候突然开始塌方式下跌,10点36分,公司紧急宣布停止交易,至此,恒发洋参的股价从开盘时的0.39港元下跌至0.034港元,市值蒸发71亿港元后,仅剩6亿港元。恒发洋参的大股东杨永仁当时持有公司71.24%的股份,一个上午之内身家缩水50多亿港元。

据悉,恒发洋参公司主要从事的是采购及批发西洋参业务,从2011年至2013年的销售收益及销量来看,它是香港最大的一级西洋参批发商。

有报道称,在港股市场股价一天就能大跌9成的股票,都是一些没有实际业务的公司,但从恒发洋参的情况来看,它的业绩状况算得上良好。

就在暴跌前3天,恒发洋参还发布公告称,2015年全年净利润将同比增长50%以上,超过3亿港元。此外,恒发洋参那段时间还先后宣布与汤臣倍健和莱美*业展开战略合作,为两家企业提供西洋参、建立合资企业等。一切看起来,都在稳定而有序地发展。

当时市场上也没有机构要做空恒发洋参的消息,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惨剧”发生呢?综合各方分析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恒发洋参的资本运作呈现“老千特征”。一个是大比例发行可换股票,再一个就是选择和明显有老千股嫌疑的锐康*业和大健康国际合作,还有部分业务事实涉嫌造假。

2、公司财务业绩虽然看似不错,但负债存有疑点。一个是应收款突然暴增,意味着公司所谓的高成长是建立在向经销商疯狂压货的基础上的,恒发公司根本收不到现金,利润不过是“纸上富贵”,再一个就是其他流动资产和短期借款暴增。

所有疑点综合起来,都指向了一个情况:就是恒发洋参的大股东高位质押了股份,然后换钱去做了其他业务,比如投资房产,而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质押的资金被套牢,最后导致恒发股价下跌时大股东无法补仓,最终被投行强制斩仓。

对此,恒发洋参方面曾确认,控股股东杨永仁确实将其所持恒发洋参部分股份办理抵押,以担保其与大股东杨永钢的杠杆融资。对此杨永仁则表示,自己确有抵押股份,但他强调个人财务健康,公司业务正常运作。

2016年7月,恒发洋参改名为“前海健康控股”,目前股价徘徊在0.09港元左右,公司总市值约16亿。

2016年7月28日,德普科技的股价暴跌86.34%,令不少投资者心惊肉跳,而这还没完,29日,德普股价继续下跌56%,两天加在一起共跌94%,股价从2.27港元跌得只剩0.135港元,市值蒸发了140多亿港元,剩余8.8亿港元。而在2016年上半年的时候,德普科技的股价还在稳步上涨,从1.67港元最高涨至2.84港元。

德普科技总部位于香港,是一家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LED照明产品和LED照明部件的企业,在LED行业拥有的品牌名为“莱德斯”。此外,德普科技还经营物业,2015年时,它为了进军法国LED照明市场,还收购了一家法国足球队——FCSM。

德普科技的暴跌原因比较明确,主要是源于7月28日上午美国著名做空机构格劳克斯(Glaucus)发布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质疑德普科技财务造假,称其实际价值为0,并给出了“强烈卖出”的评级。根据相关报道,格劳克斯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1、利润造假。德普科技旗下的上海富朝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据报2015年度净利润为6090万元,净资产余额为7.33亿元,但国家工商总*公布的数据却仅有其1%。换句话说,德普科技把子公司的利润夸大了99倍。

2、夸大收购价。上海富朝是2013年11月27日被德普科技收于麾下的,德普科技宣称斥资3.87亿元购入了50%的股权,但实际上,这一数据同样被夸大了99倍。

3、子公司财务造假。德普科技曾说,在2011年间收购的5家子公司,都在收购后12个月内取得了收益,总利润额达到9800万元,但这一数据被工商总*“打脸”。

对此,德普科技迅速做出回应,在7月28日和29日两度发澄清声明,强烈否认报告中的所有指控,称公司没有任何董事或高管接受过格劳克斯的采访,并指出格劳克斯报告中的资料并不全面且有失偏颇,产生严重误导,而且报告观点偏向卖空,格劳克斯只是想从公司股价下跌中获利。

然而,声明发出后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德普科技的股票回天乏力。截至目前,科普科技的股价依旧没有能够实现大幅反弹,徘徊在0.16元左右,公司总市值为11.55亿港元。

受格劳克斯做空报告影响,那几天港股市场上的大量低价股都受到冲击,蓝天威力(现已改名为:北京燃气蓝天)、中国天化工、工盖有限公司等都疑似遭到洗仓式打压,股价全面跳水,下跌幅度达40%至90%。

除了这些著名案例,港股市场上还有很多瞬间令人血本无归的惨案。包括:2011年11月22日,在港上市的河南企业中国煤层气(00578.HK)开盘后一路下行,最高跌幅达85%,最终收跌82%,而导致公司股价下跌的原因竟然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将股票抵押给券商借贷,到期不能归还债务被券商通过二级市场甩卖股票强行平仓。

但在港股市场只有更惨,没有最惨。一个例子是,2016年7月28日、29日,香港上市公司鼎石资本连续两天暴跌,股价直接从1.8港元干到了0.1港元,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股东,这意味着只用两天,你的18万便成了1万。

中国内地股市是“审核制”,企业需经过证监会层层审批和把关,通过了才能上市,而香港和美国等内地以外的市场履行的是“注册制”,只要符合上市硬指标,然后向相关部门注册资料即可。

两者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国市场会通过审核,尽量规避一些风险,而自由市场则完全将投资风险交给大众,让资本市场自己去判断,用无形的制度去展开优胜劣汰,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在A股看来业绩和财务不佳的公司能顺利在港股上市的原因。

另外,港股不像A股,它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所以一些股票可以在一天之内翻倍猛涨,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同时,它也会在一天内蒸发掉大部分市值,最终让人亏得血本无归。

由此可见,港股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自由市场,风险更高。

对于海外上市的企业和海外投资者来说,该如何应对风险?做好市值管理和自我投资保护呢?

首先,对于在港股上市的公司来说,防止暴跌与稳定市值是相辅相成的。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很多企业在经历股价毁灭式跳水时,根本无法弄清其中原因,多数只能无可奈何地束手就擒。

而其实,从这些案例基本可以看出,促成港股暴跌的因素无外乎有这几个:业绩下滑、资金链断裂、被曝虚假财务等状况,或者被做空机构盯上,而做空机构关注的恰恰也是商业欺诈、会计舞弊和基本面问题,比如公司严重夸大收入、通过欺诈提高企业利润,或者因企业不透明导致市场尚未察觉的根本问题。这些做空机构的目的是利用做空报告引发公司股价下跌,从中获利。

从过往来看,被做空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是在做空机制完善的港股市场,被做空后,它们绝大部分都会出现股价突然大跌的情况。很显然,被做空,是上市企业最大的危机,但若把握好了,危机其实也会化为转机,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展讯通信”。

据媒体报道,2011年6月底,浑水公司曾在其网站上发布公开信称,对展讯通信的一些财务数据提出质疑,并已做空展讯股票。消息一出,展讯通信股价暴跌34%。对此,展讯通信高层立即做出回应指出,浑水指控没有依据,公司的财务数据得到审计机构普华永道的“力挺”。

随后,这个表态稳住了下跌的股票态势,展讯的股票稳步反弹。接着,展讯通信又对浑水提出的15点质疑一一展开了回应,各个击破。在强有力的回击之下,展讯的股票又开始大涨。这次危机的最终结*是,浑水后来承认,此前提出财务造假,可能误读了展讯通信财报。

回到海外上市企业市值管理的话题,其实,要想稳定市值也很简单,不要投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就行,保证交易、业绩、财务的真实性,保证盈利模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做好“被做空”时危机公关的应对准备,这样一来,即便是有做空公司刻意发难,企业也能从容应对,破解困*。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首先就要明确港股和A股的不同规则和特点,把各种相关风险都了解清楚。另外,不仅要关注股价变化,更要尽可能深入、全面地悉知标的公司基本面情况,了解公司的盈利模式、过往几年的资金流、应收款账期,及其战略、定位、市场、技术、管理和公司治理等,以辨清该企业的“真面目”,以保万全之策。

汉能要造车了 太阳能汽车到底咋样?_新闻_汽车频道__中国青年网

看过电影《火星救援》的人都会为剧中人物马克点赞。马克一人被困火星长达3年,这期间,能够让他得以坚持的,除了个人的精神、毅力、专业知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太阳能的广泛运用,可以想象,这是火星上唯一可以利用的能源。

片中有一个镜头,马克的太阳能驱动汽车没有电了,于是,他就展开太阳能发电板,开始充电。这期间,他睡了一觉,但是,没多一会儿,电就充满了,他又驾驶着车辆回到了基地。

这个电影描述的场景虽看似平常,但是,即使在现代的欧美一些国家,只要一提起太阳能汽车,人们仍然立即就会回应说“酷”!想想看,如果汽车开始大面积地高效运用太阳能,人们真的就可以彻底地实现移动自由了。因为,太阳能是最无私、永恒、清洁、无所不在的能源。

201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克强**和万钢部长参观体验了汉能控股集团研制的HanergySolarPower太阳能汽车,从这款车的说明上显示,该车最高车速超过200km/h,最大续航里程350km。这条消息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是,在业界却引起很大的震动,并认为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为,虽然世界范围内太阳能汽车研发进行了30多年,但作为专业的太阳能发电企业介入汽车产业,这还是第一次。

汉能集团目前是太阳能发电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拥有这个领域最核心和最先进的技术,光是发明专利就有1500多项。汉能进入太阳能汽车产业,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个大事。在去年10月份首次推出太阳能汽车的8个月之后,汉能又宣布将于7月2号正式发布新型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意味着汉能将全面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除了汉能介入整车制造领域,对于太阳能汽车业界来说,还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这其中包括:1、2008年,瑞士冒险家路易斯·帕尔默驾驶一辆太阳能汽车,完成绕地球行驶5.2万公里的自驾游旅行。2、在2015年的澳大利亚太阳能汽车挑战赛上,由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SolarTeamEindhoven研制的StellaLux,充满一次电可行驶1500公里,创造了家用太阳能汽车的新纪录。

左图是汉能的太阳能汽车,右图即是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StellaLux

澳大利亚每两年都举办一场世界太阳能汽车挑战赛,这项赛事自1987年举办至今。这项大赛的灵感来自丹麦冒险家、环保倡导者汉斯斯·索斯特洛普,他在1982年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太阳能汽车,并命名为“安静的到达者”号。

从参与这项赛事的情况来看,30年来,参赛车辆基本来自于校园实验产品。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校园产品,人们对于太阳能汽车的态度却是认真严肃和专业的。整个赛程十分艰苦,车辆从达尔文市出发,其间要穿越澳大利亚大陆3000公里的沙漠地带,抵达终点阿德莱德市,游戏规则是:中间只能使用太阳能动力。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23名大学生组织了太阳能汽车的设计团队。2013年他们研制的第一代Stella太阳能汽车,续驶里程达到600km;2015年发布的第二代StellaLux太阳能汽车续驶里程则能超过650km,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最高纪录能达到1000km。

在太阳能汽车领域,中国的大学机构也有尝试。1996年清华大学研制出“追日”号太阳能汽车,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电池板,太阳能转化率达14%。该车重800kg,最高时速80km/h,造价7.8万美元。这在中国的太阳能动力汽车方面,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从图片上看,校园太阳能汽车产品都有一个巨大的受光平台,而汉能的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的外形已经与商用汽车无异,此中的差别在于技术。

汉能去年10月推出的太阳能汽车,是在6平方米的车顶及车身,铺上了高效薄膜电池,这个电池可以基本满足自身电力需求。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也可以边行驶边充电,比普通电动车多跑一程。

太阳能汽车需要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行驶,自然而然就竖立了一个行业门槛:在有限的受光面积的前提下,你有没有足够高的太阳能发电转化率?

从技术上看,太阳能发电有两类路线,一类是晶硅发电,另一类是薄膜发电。2015年,麻省理工(MIT)发布《太阳能未来》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薄膜太阳能技术可以减少光伏材料的使用,有效降低制造投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在未来,用社会可接受的价格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将成为现实。

薄膜发电的电池具有可弯曲、柔性化、弱光性好、轻型的特点,从汽车制造的角度来看,薄膜发电技术可谓是唯一的选择。从市场的现状来看,全球目前领先的薄膜电池生产商主要有中国汉能、美国FirstSolar,日本SolarFrontier、SharpSolar等少数企业,处于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只有汉能集团,其用于太阳能汽车的柔性砷化镓单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28.8%,双结效率达到31.6%,为世界第一。

阻碍太阳能动力汽车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薄膜发电电池的价格。根据目前薄膜发电电池芯片的价格测算,目前制造一台薄膜发电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的成本不低,不过,业内人士估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运用,薄膜发电电池芯片的成本在几年之内会迅速下降80%-90%,成本下降的速度会超越我们任何人的想象。

谁都知道太阳能是真正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又无所不在,是人们使用能源的终极理想,但为什么传统的整车企业无一涉及太阳能汽车呢?技术的门槛和成本无疑将他们变成了一个个观望者。

早在1990年代末,通用汽车曾经研发出EV-1,并作为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投放市场,但由于投入与产出比不高,通用在2002年宣布放弃电动汽车。谁也没有想到,两年后,天才创业冒险家伊隆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630万美金,利用IT理念研究电动汽车,带领特斯拉一举成为全球最知名的新能源汽车。

颠覆者永远都像老鹰一样,他们静静地守在某个角落,然后关键的时刻给你致命的一击。

谁能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三巨头”诺基亚、摩托、爱立信现在退出了手机市场的竞争,谁又能想到颠覆者是苹果?当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又如何能想到日后的某一天,那个企鹅头像的企业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冲击?康佳、创维和TCL又怎能想到,会被乐视整得狼狈不堪?

通用汽车的前身是做马车的,当初在汽车产业开启时,他们也曾犹犹豫豫,觉得那个常常会半路抛锚的家伙,怎么也不会比马车好。好在他们后来终于认识了汽车产业的巨大前景,同时,通用公司那时企业小,创始人对于企业方向调整得快,他们最终成为了行业的王者,但是,此次特斯拉的成功,又让他们颇显尴尬。

2009年到2013年,全球的光伏产业一片黯淡,做水电出身的汉能集团的领头人李河君却从一片萧条之中看到了机会,一脚踏入光伏产业,大力收购全球领先的行业企业,迅速构建了汉能王国。当人们还在争论到底是晶硅路线好,还是薄膜发电路线好的时候,他咬定薄膜发电是未来的方向。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李河君疯了”,然而,几年之后,尘埃落定,全球的薄膜发电企业显示出勃勃生机。

进入太阳能汽车领域,李河君也会像特斯拉的马斯克一样,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吗?或许再等几天,就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可供判断。7月2号,汉能会进行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的发布会,看看李河君会有怎样不同寻常的玩法。

汉能集团出了什么事?

汉能集团因其出现大规模的财务问题而引发了轰动全国的事件。这些问题包括公司高管私自出售公司股份、财务数据不真实等。导致公司的股价也随之遭受了重创,投资者的信任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这些事件首先是由汉能集团高管私自减持公司股份而引起的。原本该行为需要遵守相关法规,但这些高管没有按照规定进行,造成了对投资者的欺诈。此外,汉能集团财务数据不真实也被揭露了出来。公司的账目存在造假和隐瞒的情况,给投资者造成了误导和损失。

这些问题显然对汉能集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其信用受损,财务状况恶化。同时,也提醒了投资者,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股票买卖,避免受到类似事件的影响。

尽管汉能集团在近年来为环保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备受瞩目,并且曾一度成为国内的新能源巨头,但出现这样的问题显然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和声誉。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如何投资,需要深思熟虑。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需要更加谨慎地经营,提高诚信度和透明度,才能赢得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

“汉能系”9家公司破产清算,被“首富”拖累的金融机构还好吗?

近日,随着北京破产法庭的一份公告,宣告了曾经的首富李河君旗下9家公司走向末路。

包括北京汉能薄膜、汉能新材料等9家“汉能系”核心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目前正在通过网络竞争的方式筛选破产管理人。据查询爱企查工商注册资料可知,上述公司注册于1997年至2016年。

根据“财新”此前消息,2022年12月17日,“汉能系”创始人、汉能前董事长李河君被辽宁锦州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此后,“界面新闻”报道,李河君协助调查与锦州银行有关。

查阅锦州银行2015年披露的《招股书》可知,锦州银行给汉能的贷款规模总计为94.61亿元,分为与汉能挂钩的受益权转让计划、锦州银行发行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锦州银行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三种。并承认其中附有信贷风险敞口净额27.7亿元。

如今,随着“汉能系”旗下9家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位曾经的“首富”恐怕也很难逆风翻盘了。

1

在资本市场,李河君及其掌控的汉能薄膜,都曾是神一般的存在。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刚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不久的客家人李河君,向老师借了5万元,经屡次折腾后小有成就。

之后,他做了两件事“一般人不太好弄”的事情:一件事是90年代投资建设金安桥水电站,一件事就是投身薄膜太阳能发电。后一件让李河君的财富一度超过马云、王健林。

2011年,汉能薄膜成功借壳在香港上市,业绩突飞猛进。但此后十余年中,汉能薄膜股价表现非常平淡,基本徘徊在1到2港元/股,最低时甚至只有0.118港元/股。

直至2014年11月,长期无人问津的汉能股价悄然爬升,到当年底已接近3港元。随着汉能的股价飙涨,2014年、2015年李河君蝉联中国首富。

问鼎首富宝座之后,财富狂欢还在继续。连续多个强势拉升之后,汉能薄膜股价于2015年3月5日盘中窜至历史最高点9.07港元/股,当日最大涨幅42%,市值一度超过380亿港元。

对于股价上涨,汉能方面曾回应,称“并未对汉能薄膜发电进行任何所谓托市或拉高股价操作”,“股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我们估计可能是因为投资者认为汉能薄膜发电面临多项利好,前景可期。”

然而,好景不长。汉能薄膜被质疑与母公司汉能控股集团存在关联交易,涉嫌操纵股票,被港交所调查。2015年5月20日,汉能薄膜被港交所勒令停牌。

李河君事后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汉能薄膜被多家国际对冲基金大规模做空,汉能没有进行内幕交易。

停牌后,在港交所“高压”态势下,汉能薄膜于2015年7月20日主动终止当年最高上限达130多亿元的持续关联交易协议,并在财报中剔除大部分关联交易。

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汉能薄膜2015年业绩大“变脸”,营收骤降至28亿港元,净利润从2014年盈利32亿港元变成净亏损122.34亿港元。2019年6月1日,汉能薄膜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汉能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实现营收212.5亿港元,净利润为51.93亿港元,单单营口移动能源产业园的总投资就达340亿元,可见营收远远支撑不了一个项目的投资。因此,汉能不得不采取各种融资手段去弥补现金流的空缺。

来源:腾讯图库

为解决现金流紧张问题,汉能也采取过缓解措施。

据“财联社”此前报道,汉能集团曾在2018年要求员工购买非公开定向发行的理财产品,最低认购起步20万元;岗位级别越高,需要认购的额度越多,年化回报率预期10%。内部人士透露,这项认购活动自6月初开始,截止日期为2018年8月10日,整个产品加起来逾30多亿,产品募集目标要在8月底完成。

新媒体“蓝鲸财经”曾就此事向相关员工进行求证,对方表示确有此事,“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估计这钱也是打水漂了”。与此同时,汉能还被曝出大规模欠薪事件。

之后,汉能旗下主营水电业务的汉能水力发电集团(现名为金江水力发电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12月,金安桥水电站股权被拍卖,控股权易主。

但这并不能解决汉能资金危机,这也是李河君为何需要与锦州银行资金往来的原因所在。2019年,一直支持李河君的锦州银行出现危机,而后,汉能的资金链也断裂了。

2020年7月,汉能旗下汉能移动能源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破产审查,汉能移动能源已改名为秉诚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据“企业预警通”显示,近三年内该公司有52条失信记录。

2021年7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的汉能总部被拆除。

2020年时,汉能重新换了“马甲”,成立了石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石农控股”)。

据石农控股官网显示,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薄膜太阳能、汉瓦、太阳能汽车等,这些产品均为汉能此前开发推出的产品。

不过,石农控股或也受到李河君被带走波及。据自媒体“绿能新媒”报道,2022年12月22日,石农控股口头传递消息,集团停止运营,包括停止招聘、停止支出等,同时与部分集团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另有部分员工则处于待岗状态。

“我们往往高估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五到十年的变化。”李河君常将这句话挂在口边,最终也没能看清汉能的结*。

在重重债务压力下,长期以来,李河君一直被“限高”,中国首富如今成了“老赖”,令人唏嘘。

2

关注李河君当年资本*的一位金融圈人士曾对《科创板日报》表示,锦州银行是唯一肯接受李河君股权质押融资的银行。该位金融圈人士谈到,地处辽宁的锦州银行,李河君不可能与其有更多合作方向,除了股权质押。当然其中有没有灰色链条,不得而知。

在这位金融圈人士看来,对于这样一个地处辽宁,且不是经营得非常好的银行,十分符合李河君的胃口。“一是,锦州银行不是大银行,在公司治理、风控上或有门槛松动;二是,在质押手续费上,李河君也可以通过多付手续费,让银行在评估过程中把质押股权的价值抬高,进而让李河君获得更多融资。因此,在这桩生意上,李河君更愿意与锦州银行达成。”

而原本打算2015年6月份赴港上市的锦州银行,因香港证监会对汉能薄膜的调查,而作为汉能集团“金主”之一的锦州银行,港交所要求该行提供更多相关资料。

锦州银行在更新申请中称,自2015年5月起,相关上市公司一直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其股份被暂停买卖,导致该行做抵押品的股份的价值存在不确定风险。

对于处理进展,锦州银行称,该行订立两份资产转让协议,向两家境内金融机构出售相关受益权转让计划投资的一部分,未偿还结余总面值为19.7亿元;另一方面,该行亦与汉能订立协议,在2015年8月提前偿还受益权转让计划及B类债务工具,未偿还总额25.94亿元,当中8亿元计入信贷风险净额。

最终该行于2015年12月7日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之锣。但汉能的资金链危机也把锦州银行拖下水,使其不良资产迅速上升,2018年亏损了45亿元,不良贷款率达4.99%。

风险发生后,张伟曾一度试图出镜外逃,但在飞机上被拦下,2019年12月19日,张伟突然病逝,他与李河君之间有多少秘密,或许只有李河君能给出答案了。

来源:腾讯图库

但风险仍未解除,联合资信曾对锦州银行的贷款客户集中度高表示担忧。联合资信在对锦州银行2022年评级报告中指出,“该行面临较大贷款业务集中风险,其贷款客户集中度较高,部分大额风险暴露数据指标较高,面临较大客户集中风险,仍需关注未来相关指标的压降情况。

时隔几年,锦州银行再次进行改革重组。2023年2月2日,锦州银行公告显示,主要股东拟对该行实施财务重组交易,这将有利于锦州银行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兆同曾对《华夏时报》表示,银行的重组包括股权重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表现为引入投资人甚至转移控股权;业务重组体现为剥离部分业务和相应的资产、人员;资产重组表现为出售资产;债务重组则是对外负债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利率等进行调整。

3

不仅锦州银行受到牵连,当初给“汉能系”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还有不少纠纷仍未解决。2019年开始,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乌鲁木齐分行、民生信托、四川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汉能系”对簿公堂。

早在2011年,即李河君的汉能薄膜借壳上市的那一年,国家开发银行给汉能提供了300亿元的贷款授信额度。根据裁判文书网,该贷款期限为9年,从2012年1月6日起到2021年1月5日止,其中宽限期为3年,从2012年1月6日到2015年1月5日止。

2015年汉能遭受资金困境时,国家开发银行又一次出面驰援,并获得国开行提供的6.36亿元贷款。而“汉能系”自2016年11月20日起,未按合同约定偿还本金,二者之间的借款合同纠纷案2019年11月份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

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搜索发现,最近一年出现多起汉能设备、质押定制零部件、房产、债权等拍卖交易。

其中,3月14-15日,华夏易能(南京)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华夏易能公司)的管理人在阿里拍卖破产资产甩卖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拍品为华夏易能公司的房屋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辅助设施。此次拍卖评估价超过2.45亿元,不过最后流拍,二拍将于4月17日开始,起拍价为1.96亿元。

还有一起拍卖涉及金融机构债权。拍卖信息显示,光大银行乌鲁木齐分行拟对福海汉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债权进行全额转让,债权本息近1.39亿元,抵押物为并网光伏发电站一期20MW项目主要资产设备。

图源:阿里拍卖平台

也有个别借款由担保责任人偿还了资金,但汉能无力偿还欠款,与担保公司的纠纷仍未解除。

2014年5月30日,华能信托与汉能签订的《信托贷款合同》中约定,华能信托发起设立“华能信托·汉能控股流动资金贷款单一资金信托”;贷款专项用于向金江水力公司(即汉能系旗下公司)发放期限为不超过2年的4亿元信托贷款。中合中小担保公司为该笔借款提供保证担保。

合同到期后,金江水力公司无法偿还借款,为此承担担保责任的中合中小担保公司支付了代偿款4.35亿元。2020年1月6日,中合中小担保公司起诉了金江水力公司以及李河君,要求承担清偿责任。

关于汉能的未来,一位前汉员工这样说:“我们做业务的其实很清楚,他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因为没有产品,靠什么东山再起?”

个人能从事汉能太阳能薄膜发电电池推广安装使用吗?

假如个人具有这样的能力一个是太阳能企业极为欢迎的事情。

山东禹城汉能光伏的工资待遇怎么样?我目前在TFT-LCD行业工作与汉能光伏太阳能生产属同行为吧。

工资与工作经验和在公司的工作内容有关,看应聘什么岗位了,技术和生产的待遇应该还不错吧

昨天接到汉能控股集团的面试通知,这家公司到底怎么样啊?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汉能控股计划上市,以往负面报道成阴影。先前备受媒体关注的“汉能邳州征地”事件以及“汉能千亿光伏秀”事件再次浮现人们眼前,业界普遍认为这些早期的负面新闻报道或将给汉能控股集团上市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不排除汉能控股集团上市前进行网络公关清除负面新闻报道的行为。这么多负面信息的公司,还是不要去了,以免掉进黑洞。

双流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板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的如何?

工程建设很顺利,没见到有招人,我家就在那项目附近哈

转载请注明出处品达科技 » 汉能还在经营吗(汉能控股的基地项目还在进行中吗?)